首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354”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354”教学模式

举报
开通vip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354”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354-13”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三五四”教学策略 (新授课---讨论稿) 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探索和改革中,已基本改变了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初步形成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现将近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深化,提出我市小学数学以“问题—探究—训练”为主要特征的“三五四”课堂教学策略。 “三”即落实三维目标。 1、​ 思维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三、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五”即坚持五...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354”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354-13”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三五四”教学策略 (新授课---讨论稿) 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探索和改革中,已基本改变了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初步形成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现将近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深化,提出我市小学数学以“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探究—训练”为主要特征的“三五四”课堂教学策略。 “三”即落实三维目标。 1、​ 思维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三、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五”即坚持五个贯穿始终。 一、探究体验贯穿始终;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贯穿始终; 三、展示交流贯穿始终; 四、习惯养成贯穿始终; 五、训练评价贯穿始终。 “四”即四个基本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生成数学问题。其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选择问题 1.创设情境: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谜语、游戏等形式,创设情境,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描述现象。 2.提出问题:对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整理,并自由的提出数学问题。 3.选择问题:师生共同选择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探索解决。 有意义且真实的情境不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首要角色,也为防止数学知识的孤立化和脱离实际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环节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组织,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对策,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其基本程序是: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质疑互动,捕捉生成—全班交流,质疑互动,捕捉生成—共同优化,达成共识,形成结论。 4.自主探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5.小组交流,质疑互动,捕捉生成: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逐步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 6.全班交流,质疑互动,捕捉生成: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学习成果,小组之间可以质疑提问,互相补充,教师要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 7.共同优化,达成共识,形成结论: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小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结论。 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作出适当的调整;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为学生的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结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 第三环节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产生策略,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其基本程序是:基本应用—综合应用—诊断评价。 基本应用:是应用的最低目标,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寻找答案,要重视过程,强调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综合应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综合应用的过程成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过程; 诊断评价: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提升,也会暴露出学习的不足和疏漏,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 在本环节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要点:应用要有目的性,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应用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应用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应用要体现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应用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要及时进行诊断评价,引导矫正,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 第四环节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对课堂学习进行回顾总结。主要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学习方法—构建知识网络。 情感态度:让学生从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方面总结学习体会。 学习方法:让学生从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方面总结学习收获。 构建知识网络:通过对课堂学习的全面回顾,师生共同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本策略特点: 1.简单便于教师操作。环节清楚,目的明确,便于教师理解和掌握。 2.具有广泛性和概括性。本策略适合适用于小学不同学段,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 3.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本策略的设计理念符合新课标要求,切合我市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 一、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 现在,各种版本的课标教材对重要的数学内容均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叙述方式编排,即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这一模型去解释一些现象,或解决一些问题。 (一)创设课堂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1、目地性原则。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情境不是摆设,也不是为了赶时髦的点缀品。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对为什么要设置情境,设置了情境后应该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应做到心中有数。 2、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表现形式应尽可能新颖、生动,对学生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对此事的关注和兴趣。教师应根据当地的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3、现实性原则。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4、思考性原则。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要有足够的数学信息,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问题情境不要只是求一时热闹、好玩,只考虑到观赏性,而失去应有的“数学味”。要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坡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造成一定的认知冲突,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5、时代性原则。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师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因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因此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 (二)创设情境的常用方法 1、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这是儿童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完全相同之处,这也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从而应用的原因。 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地思考。新课程倡导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我们的数学课堂应尽可能和孩子的生活接近,取材于孩子们的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有多么广阔,学习的天地就多么广阔。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许多新鲜的事例都可以为我们所用。儿童的数学是现实数学,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现实. 当然,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特别明确,情境的创设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我们所说的生活情境是把“生活数学”课堂化。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往往综合许多因素,比较复杂,如果原封不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能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 一般来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情感最投入,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3、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当今学校的数学课程,可能越来越将重心放在人类关于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上,问题和探究已经开始占据学校数学课程的中心位置。重视问题解决是各国和各地区数学课程目标的一个显著特点。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有效方法,它造成学生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而学生要解决这种不平衡状态,就要通过认知活动,通过思考。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4、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 《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话很富有哲理。 5、创设互相交流的合作情境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不同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合理地调整、丰富自己的认识,获得数学知识。《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从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遵循这样的理念,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设计了大量合作和交流的内容,如让学生合作完成比长短、比高矮的活动,共同探讨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特征,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交流自己分类的标准和分的结果等。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习的需要,适时组织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鼓励每一个学生去探索,并主动地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互相补充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合作与创新意识。 当然,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老师们肯于开动脑筋,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一定会丰富多彩! (三)情境创设中常见的问题 由于部分教师对情境创设存在理解上的偏差,造成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出现了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情境有“生活味”,而没有“数学味” 在有些老师的课堂上,的确每节课都注意从生活中引入,但给人的感觉是生活味很浓,而数学味淡泊。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感悟不到数学问题的原型。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数学学习的情境应当也必须具有数学特质,原始的生活素材只有经过巧妙的教学加工才能成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教师有一种独具慧眼的数学意识和灵巧的构思能力。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  情境有活动,而没有体验 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看起来挺热闹,但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除了感到高兴以外,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没有多少感觉。学生更感受不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3、  情境的表面化,形式化 现在的数学课似乎都很注重课堂气氛,因此都很热闹,很花哨,但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没有学到什么。现在提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学习情境,但对于有些教学内容来讲,好像并不好找到生活中的情境,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有些高年级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也只是比较牵强地把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搬入课堂,让学生感觉老师只是变了一个出数学题的花样。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强态度、情感没有太大的作用。 数学情境的核心是蕴含一定的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积极地、独特地思考,从新鲜的有趣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这样,以情境为起点的数学学习才能有效地展开。 4、情境的虚假性、欺骗性 在上"统计初步"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产生统计的需要和兴趣,竟然这样"欺骗"学生:"同学们,今天老师想了解一下我们班看下列哪一部动画片的人数最多,(海尔兄弟、天线宝宝、猫和老鼠、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哪一部看的人最多我们等会就放哪一部,好吗?……"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认真地进行着统计,期待着这一激动时刻的到来。可快到下课了也不见老师提放动画片的事。下课后,有的学生就轻声得嘀咕:"原来老师是哄哄我们的,真没劲!"教师不经意说的一些小小的谎言,甚至自认为是美丽的、善意的,殊不知对学生的伤害有多大,学生对你的信任度也就会由此而大大的降低。 我们应该明白:情景创设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要从儿童发展的内需出发,要真实、可信。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一切花俏都是多余的。 总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二、提出和选择问题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合理性?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考虑,相信我们所创设的数学情境可以促使学生提出问题。但是,学生到底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有意义、有价值,是否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并有利于实施教学过程的问题?这些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思考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教师要有较好的问题意识和数学修养。这同时也关系到我们该怎样正确处理和有效利用这些问题。教师该怎样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也思考过了,知道哪些是主要问题,哪些是次要问题,哪些是关键问题,哪些是非关键问题,接下来就需要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重点处理主要问题和关键问题,有效利用这些“问题资源”。同时,在这里我们教师要尤其关注那些我们事先没有考虑到的、新奇的、甚至看似“怪异”的问题,也许这些问题恰恰是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恰好能引发学生大胆思考、积极探索,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或关键性问题,老师的主导作用要得到充分的发挥,老师可以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提出问题。 三、对合作学习存在的不良现象及解读 现象一:合作时机不够恰当,次数过于频繁。有些老师提出了一个主题,立即宣布小组合作;有些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看到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于是就组织小组合作;有些教师往往不考虑是否必要,动不动就采用小组合作。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合作学习的随意性很大、次数太多,在合作学习中花的时间较多,整堂课貌似热热闹闹,实如一盘散沙。 [解读]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在小组合作学习前一定要留有“空白”,让每个小组成员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建构,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想法,做好合作交流的物质与精神的准备,甚至用笔拟一份发言提纲。只有在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展开合作交流,才有可能使学生言之有物,甚至出现观点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的场景,有的学生即使不能做到这一点,他至少可以在这段时间内熟悉需要讨论的问题,为后面的交流做好倾听与思考的准备;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学习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只是信息的单向传递,谈不上思维的碰撞,也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收获也甚微。一节课中合作学习的次数也不易过多,1~2次为易,次数太多,讨论的主题就会分散,每次讨论也只能蜻蜓点水、留于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用在何时才是最合适的?我认为:1.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时运用合作学习,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重点往往是难点问题,大多数学生或是半信半疑、没有十分把握,或是一知半解、无从下手,这时采用合作的形式,学生就会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解题的思路也就会渐渐明朗起来。2.在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难时组织小组讨论,有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尝试练习后,往往会提出疑问,这时教师从学生的提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种自主学习的形式,大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3.在遇到问题有多种结论时组织小组争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许多问题的答案有不确定性、多解性,解决这类问题时,最好是发动学生展开辩论,更能培养他们的多向思维、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现象二:合作时间把握不准, 内容安排不妥。有的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讨论不到1分钟就要求学生作答;有的老师则是为了解决很简单的问题却让学生讨论很长时间。有时合作学习的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有时合作学习的内容又太难了,不易讨论出所以然。时间久了,影响教学进度;时间太短,又停留于形式。内容太难,合作也无济于事;内容太易,又缺乏讨论的必要性。 [解读]合作学习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要充分,当学生有了初步的想法、都有话可说的前提下进行;小组讨论要充分,使学生都能在小组群体中担当起应尽的职责,在讨论中有充分的发言机会,有充分的时间去发现、去探讨、去交流、去互评,最好能出现争执,有争执才有促进,有碰撞才有创新的火花;全体交流要充分,每个小组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既有各自的优势又有自己的不足,通过集体交流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知识更科学化、规律更合理化、方法更多样化、评价更多元化,真正做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使教学面向全体成为可能。当然时间也不易过长,一般控制在20分钟以内。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遵循“难度大于个体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难度大于个体能力,使小组合作成为必要;小于小组合力,可以保证小组合作的成功。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些问题不能离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也不能超越学生当前的认识能力,要使学生经过合作小组的努力能够得到解决。如果问题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造成学生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潜力。 现象三:合作学习留于形式,分工不够明确。在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是前后排聚在一起,有的学生则是自己寻找合作伙伴。有的小组是你一言我一语,任凭学生“自由讨论”,每个人都在张嘴,但听不清楚他们各自在说什么;有的小组是个别学生在唱独角戏复制着教师的权威,个别学生附和发言的同学不作任何补充,个别学生只当听众,个别学生没有倾听甚至趁机做其它事。学生看似在合作学习,实际是根本不清楚自己干了什么?该干什么?能干什么? [解读]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尽量使成员在个性特征、兴趣才能、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学习小组的异质性。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差生,二名是中等生。每人在组内应有不同的角色并有各自的职责:如中心发言人负责表述汇报全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裁判员负责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争论进行裁决,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小组成员的发言或发现,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对所讨论问题的掌握情况等等。当然要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全面性。同时,全班各合作小组之间又应具有同质性,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组间同质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小组内成员要有相容心理,应相互吸引、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小组内成员心理相容可以为创造性的活动提供积极乐观的心理气氛,使成员保持良好心境,有利于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由此可以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当然,相容并不排斥竞争与单干,在某些时候,竞争和个体活动能够增益于合作学习。也就是说,合作学习在突出合作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并没有否认竞争与个人活动的价值,而是将之纳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使它们兼容互补,相得益彰。 现象四:合作学习习惯不佳,缺乏合作指导。有的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总是侃侃而谈、神采飞扬,其他学生则是洗耳恭听,从来不会质疑;有的学生默不作声,不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不关心合作的内容和进展,自己想着自己的事。有的小组看似讨论的很热烈,但是没有围绕主题,没有解决问题;有的小组发言时一张口就是“我的发现是”、“我认为”、“我是这样做的”……学生代表的只是自己而不是合作体。有的老师在讲台上走来走去等待着评判学生合作学习成果,有的老师在抓紧时间看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或思考下一环节的内容,把自己置身于合作学习之外,成为合作学习的“局外人”。 [解读]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许多习惯:一是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学生在合作学习前后都要独立思考,需要认真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做一做;二是踊跃发言、主动提问,学生应在合作学习时及时、踊跃地表达个人意见,发现问题时要主动提问、大胆质疑;三是学会倾听、真诚交流,学生在交流时要认真倾听,当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不一致时要真诚地进行交流,力争早点取得一致意见;四是动手操作、积极实践,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操作,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能既“导”又“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学生不能只是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当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应当做个观察者和参与者,也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有困难的小组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交流,对学生的讨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现象五:合作评价过于简单,重结果轻过程。在合作学习的集体反馈环节,教师往往只求问题的答案,不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满足于预定问题的解决,不鼓励新问题的提出;只限定于一个答案,不接纳问题的多解性;只夸小组的代言人,不表扬集体智慧的结晶;只要求集体回答,并未检验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解读]评价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学”的状况作为评价客体, 基本模式是“优点+鼓励”, 坚持“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重视自评、互评和综合评定相结合,依据是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等级分为优、良、中、差。具体要做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一是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二是小组成员个人评价与合作学习小组集体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的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自评时要注重学生原有的基础,把评价学生的着力点放在争取不断的进步与提高上,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现在与自己的过去比,进行动态评定,只要比过去有进步,就可以得到“优”或“良”。这样会使全体学生无一例外地受到奖励,并激励学生走向成功。互评时要求学生之间多找优点,由小组长根据大家的意见确定评价等第并交给任课教师,目的是在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团结合作、互相勉励、共同提高的氛围。总评时教师在收集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把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闪光点进行放大,充分展示在全体学生面前,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来激励他们向更好、更高的方向发展。评价结果出来之后,学生可看自己的评价结果,由教师个别指导,不与他人见面。当学生对评价结果不满意时,可申请重评,只要比原来有进步,就可提高评价等第,直至满意为止。     总之,合作学习是不能随心所欲的,不是想开展就能开展的,一定要把握好时机与次数,安排好时间与内容,组织好小组与分工,培养好习惯与能力,评价好个人与集体。 四、练习设计的技巧 基本应用:是应用的最低目标,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寻找答案,要重视过程,强调应用的方法和技巧。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首先,就是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练习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的、愉快的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综合应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综合应用的过程成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过程。练习的设计要体现多样性和趣味性。题型可以有口算练习、笔算练习、应用练习、选择练习、判断练习、综合练习、操作练习、竞赛练习、游戏练习等,让学生既要动手,又要动口,还要动脑。而且在练习时既可以让学生集体练习,还可以有独立练习,当然也可以是小组合作练习。这样可以寓练与乐,练中生趣,既能减轻学生练习的心理负担,又能提高练习的效率。 拓展应用:拓展性习题,思考容量大,使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学有余力的学生就会在解题过程中出现强烈的表现欲望,觉得别人还没想出来,我就想出来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的习题,后进生也要积极参与思考、探究,从其他同学的解题中受到启发,发展智力。开放性是相对封闭性练习来讲的,一般是指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通过练习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禁锢、所束缚。 以上方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是互相融会贯通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然,我们的课堂练习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我们应该把这些课堂习题设计原则牢记在心,使之尽量在课堂中得以贯彻,使之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为我们的学生学习服务。这里还要注意的问题是练习的设计还要体现生活化。 五、如何进行课堂小结? “下课!”岂是一节课的结尾?与人晤谈后应道“再见”,友人酒醉了当说“失陪”,用四十分钟的生命与孩子们一起成长,用十二分的激情与孩子们共同进步,临了,一声“下课!”就打发了学生,也打发了自己? 因此,作为点睛之笔,课堂小结切莫忽视。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学到了什么? 同学们,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哪些知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学们,说说看,你今天最大的收获是?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哪些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 2、概括提炼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通分,那么,通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呢?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百分数,你觉得百分数和分数最主要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 …… 3、引发思考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圆,知道了圆的特征。想一想,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而车轴一定装在圆心上呢?这与圆的特征有什么联系?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比”,那么,赛场上的比分是一个“比”吗?为什么? ……
本文档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354”教学模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2453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4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5-17
浏览量: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