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孟子解读文本的方法和原则:“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孟子解读文本的方法和原则:“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举报
开通vip

孟子解读文本的方法和原则:“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第31卷第 1期 Vo1.3l No.1 济宁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ning University 2010年 2月 Feb.2010 文章编号:l0o4一l877(2010 J0l—o009—o6 孟子解读文本的方法和原则:“知入论世”和“以意逆志” 赵 东栓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摘 要:孟子提 出了“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解读文本的方法和原则。“知人论世”主要是背景的解 读,意在解读文本的作者背景和社会背景;“以意逆志”主要是 ...

孟子解读文本的方法和原则:“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第31卷第 1期 Vo1.3l No.1 济宁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ning University 2010年 2月 Feb.2010 文章编号:l0o4一l877(2010 J0l—o009—o6 孟子解读文本的方法和原则:“知入论世”和“以意逆志” 赵 东栓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摘 要:孟子提 出了“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解读文本的方法和原则。“知人论世”主要是背景的解 读,意在解读文本的作者背景和社会背景;“以意逆志”主要是 内容的解读,意在解读文本作者的思想情志。 同时孟子对这一理论有所实践,而且这一方法和原则关联着孟子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A 孟子提出了“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解 读文本的方法和原则。这一方法和原则的提出, 与孟子重视和研读《诗》、《书》有关,尤其是 《诗》。司马迁《史记 ·孟子苟卿列传》言孟子: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 《孟子》七篇。”[ ]‘ 赵岐《孟子题辞解》云孟 子:“治儒述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 《书》。”I2](嘶 《¨孟子》一书引《诗》三十余次,引 《书》也近三十次。《诗》、《书》确是孟子学问最 重要 的重要功底。孟子深入地 阅读、研究过 《诗》、《书》,因而能够提出颇有体会和见解的观 点。其用心主要是为了政治和道德学说的建构, 不过他在汲取以往的思想遗产和阐述自己的思想 学说时,也涉及到了有关文学及文学批评的一些 观念及理论。“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就是这 样提出的。当然 ,孟子基于他的儒家思想,无论是 对文本的解读,还是引用经典,或是理论上的思 考,都受到其思想体系的制约。其基本的价值取 向从未有离开政治治乱与伦理道德的范畴,这就 决定了孟子的文学观念也是在这一范畴之中生成 和活动的。 一 、知人论世:解读文本的作者与社会背景 孟子在《孟子 ·万章下》中提出了“知人论 世”的观点。“知人论世”的方法在孟子之前已经 存在实际的运用,如《左传 ·隐公三年》云:“卫庄 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日庄姜,美而无子,卫人 所为赋《硕人》也。” ‘啪 又《左传 ·文公六 年》云:“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 行、缄虎为殉,皆秦之 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 《黄鸟》。” 3』( ’这都是对《诗经》作者及有关 背景的介绍。孔子也曾论述过“知人”,《论语 · 为政》孔子日:“视其所以,观其所 由,察其所安, 人焉度哉?人焉度哉?”邢爵疏日:“此章言知人 之法也。”_4]( 但明确地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和提出了这一方 法和原则的还是孟子,其日: 孟子谓万章日:“一乡之善士, 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 一 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 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 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 知其人,可乎?是 以论其世也。是 尚友也。” 孟子是在论交友之道时提出“知人论世”的。 在孟子看来,诵读古人诗书是与古人交友,也是与 古人沟通的一种方式,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 养和智慧,然而却在客观上为我们提出了解读文 收稿日期:2oo9—1lml1 作者简介:赵东栓(1953一),男,河北高碑店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唐前文学及文学批评。 一 9 一 本的原则和方法。赵岐注日:“颂读其书者,犹恐 未知古人高下,故论其世以别之也。”[ ]‘ ‘颂 其诗,读其书”是解读的文本对象,“知人”即“知 古人高下”,“论世”即“以别之也”。所谓“知人” 包括对作者思想行为、创作动机等等的了解。孟 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人论为中心,所以了解人的思 想与行为便成为其关注的重点。事实上《孟子》 一 书多是在与人论辩,不知人如何论辩?“知人” 是孟子的长处,所以他能提出这样的见解。所谓 “论世”是“知人”的一个前提,即要想“知人”就 必须了解作者及作品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儒家思 想本身就是人世者学说,从未停止过对社会的关 注与探索,所以社会论也是孟子思想体系的一个 中心,因此“论世”也必然为孟子所关注。此外, 孟子又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学者,对前代的典籍有 很深 的研究。在 《孟 子》一 书 中经常引 用 《诗》、《书》等经典,其中自然有对经典的阐释 和解读,这种实践使孟子终于在理论上提出了 “知人论世”的解读文本的方法和原则。孟子的 “知人论世”主要是从人论和社会论的角度来审 视和解读文本,其目的也主要是解读人与社会,但 是其方法和原则也具有普遍的意义,同样适用于 文学文本,所以我们常常将其纳入文学批评的范 畴来研究。 《孟子》一书也体现了“知人论世”方法与原 则的具体运用。譬如《离娄下》日:“王者之迹熄 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 之《祷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 文,其文 则 史。孔 子 日:‘其 义则 丘 窃 取 之 矣。”}_5_ ’在孟子看来,“王者”的时代主要是 指文、武、周公所开创的西周盛世,这是儒家所认 为的理想社会,是儒家推崇的礼乐文明的昌盛时 代。《诗经》是“王者”时代的产物,主要就“雅”、 “颂”而言,它随着西周时代的逝去,“雅”、“颂” 的创作已经结束。《诗经》消亡然后《春秋》类的 作品出现,春秋是诸侯争霸的时代,《春秋》类作 品则多记齐桓、晋文这样的霸主之事,这也是时代 的变化所致。显然孟子注意到了一种文本的产 生、存在、消亡与时代的关系,一种文本只能是那 个时代的产物,并且它反映的也是那个时代的内 容和精神。在这里孟子不仅仅是“论世”,同时也 具有明确的历史发展演变的观念。至于孔子所作 《春秋》,孟子在《离娄下》曾谈到:“世衰道微,邪 一 1O 一 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l( 这段话论 述了孑L子作《春秋》的创作背景、动机、内容、效 果。“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 之,子弑其父者有之”,是论创作的社会背景;“孔 子惧,作《春秋》”,是论创作动机;“《春秋》,天子 之事也”是论创作内容;“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 子惧”是论创作效果。此可谓既有“知人”,亦有 “论世”,而主要是“知人”。 其实,《孟子》引《诗》、《书》也往往涉及到 “知人论世”方法的运用。《梁惠王上》曾引《大 雅 ·灵台》并解读了此诗。其日: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 麋鹿,日:“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日: “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 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 民攻之,不 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 来。王在灵囿,唐鹿攸伏,虐鹿濯濯,白 鸟鹤鹤。王在灵沼,于轫鱼跃。’文王以 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日 灵台,谓其沼日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 乐,故能 乐也。《汤誓》 日:‘时 日害丧?予及女皆亡。’民欲与 之皆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孟子在这里引用《灵台》第一、二章,以证“贤 者而后乐此”。从《灵台》的字面而言,并没有给 出时代背景及所歌颂的对象。孟子解此诗为文王 时代,作者为文王统治下的百姓,歌颂的对象为文 王,可谓是沿着“知人论世”的思路来解读此诗。 同时也以“以意逆志”的方法,寻绎出诗人之志, 即“民欢乐之”。不过,孟子的最终 目的是宣扬王 道政治的“与民偕乐”的精神。《毛序》日:“《灵 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 及鸟兽昆虫焉。” 】( 自《毛序》以降,说此诗者 大多承袭了孟子的观点。 《孟子》引《书》也有类似的解读思路。如《滕 文公下》日: 孟子日:“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 放 而不 祀。汤 使 人 问之 日:‘何 为 不 祀?’日:‘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 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 之日:‘何为不祀?’日:‘无 以供 粢盛 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 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 者杀之。有童子以黍 肉饷,杀而夺之。 《书》日:‘葛伯仇饷。’此之谓也。” 孟子先言葛伯的种种行为,然后以《书》之 “葛伯仇饷”证之。其实,我们反过来看完全可以 说,前面所言葛伯的种种行为,正是为“葛伯仇 饷”所做的解读。如果没有孟子对“人”和“世”的 详细叙述,我们何以得知《书》之“葛伯仇饷”的含 义?这也可谓是“知人论世”的思路吧!类似这 种形式的解说,《滕文公下》还有: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 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 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 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日:“丕显哉, 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 成以正无缺。” 这同样也可看做是对引《书》内容的一种 “人”和“世”的解读。 孟子的“知人论世”还涉及到了一个问题 ,就 是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是否存在客观性问题。显然 孟子认为是可能的,反映了孟子对解读文本的一 种历史的客观的态度。诗、书可以诵读,人可知, 世可论。“知”和“论”就是调动人的主观认知能 力,而达到对“人”和“世”的客观性 的认知。的 确,孟子对《诗》、《书》等文本的解读是在努力遵 循这一原则和方法,但是由于人们的主观认知往 往受到时代环境、思想高度、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 约,必然存在着主观认知和客观存在不能完全统 一 的现象,孟子也不例外。如《孟子 ·尽心下》 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 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 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 《武成》记载 了武王伐纣 “血之流杵”。除去文学夸张,反映 了战争的残酷当是事实,可孟子认为缺乏真实 性。其原因是出于武王是 “仁人”的观念,怎 么会如此残酷呢?孟子主观上是欲求得客观的判 断,实际上由于观念的限制往往并不能达到客观 的真实性。 二、以意逆志:解读文本作者的思想情志 孟子针对说《诗》,提出“以意逆志”的方法和 原则。《孟子 ·万章上》日: 咸丘蒙日:“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 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 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 子矣,敢问瞽瞍之非 臣,如何?”日:“是 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 母也。日:‘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 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 汉》之诗日:‘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 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孟子是说咸丘蒙对《诗》的理解有误,因此提 出“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 由于孟子只是提出了解诗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方 法,并没有做具体的阐释,因此给后人留下了理解 上的分歧。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以读者之意逆诗人之志。赵岐注日: “文,诗之文章,所引以兴事也。辞,诗人所歌咏 之辞。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 也。”[ ] 。 ’很明显赵岐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述的就是以读者之意 逆诗人之志。朱熹注日:“文,字也。辞,语也。 逆,迎也。《云汉》,《大雅》篇名也。孑,独立之 貌。遗,脱也。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 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当以己意迎取作 者之志,乃可得之。若但以其辞而已,则如《云 汉》所言,是周之民真无遗种矣。惟以意逆之,则 知作 诗 者 之 志 在 于 忧 旱,而 非 真 无 遗 民 也。”[ ]‘ 嘶’ 昕’朱熹的解释除了个别字句不同外, 其“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的观点与赵岐是一 致的。 第二,以诗人之意求诗人之志。清人吴淇在 《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日:“汉宋诸儒以一‘志’ 字属古人,而‘意’为 自己之‘意’。夫我非古人, 而以己意说之,其贤于蒙之见也几何矣。不知 ‘志’者古人之心事,以‘意’为舆,载志而游,或有 一 11— 方,或无方,‘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 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 即以此诗论之,不得养父母,其志也;‘普天 ’云 云,文辞也。‘莫非王事,我独贤劳’,其意也。其 辞有害,其意无害,故用此意以逆之,而得其志在 养亲而已。” 吴淇批评汉宋诸儒以读者之意逆 诗人之志的观点,提出了“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 志”的观点。 第一种说法强调的是读者之意和诗人之志的 契合,即解读者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系统,去探究 考察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得到客观性的解读。其 立足点放在了接受者和作品关系的统一上,求取 的是主体认知和客观存在的一致。第二种看法强 调的是作品的客观性,即“就诗论诗”。这两种看 法至今各有所从者,且争论不休。实际上这两种 说法都承认“以意逆志”在于对《诗》的客观解读, 只是前者涉及到了解读者的参与,而后者则强调 纯粹的客观性。实际上,从文学作品的解读来看 不可能没有解读者的参与,也不可能有纯粹的客 观性,它应当是客体与主体的统一。 我们从孟子的这段话中,不难看到他的基本 观点是要求对《诗》的解读要符合客观性,即要符 合诗人的本意。 ’ “以意逆志”是针对“断章取义”而提出的。 春秋以来引诗、赋诗“断章取义”成风,即不顾 《诗》的本义,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志。正 如朱熹所日:“古人引诗,断章取义,姑以发己之 志而已。” 孟子批评咸丘蒙的错误正在于“断章 取义”。因此孟子日:“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 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孟子说咸丘蒙对此诗 的理解不对,此诗应当是“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 母也”。二人所谈之诗是《小雅 ·北山》中的一 章:“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6]‘ 。 阎若璩日:“咸丘 蒙不识《北山》诗之旨,妄摘取其中四言,以证天 子可得而臣父。孟子知之则日:‘非是之谓也,劳 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日:‘此莫非王事,我独 贤劳也。”’。 阎若璩所说的“妄摘取”就是“断章 取义”,“以证天子可得而臣父”。而孟子审视全 诗,认为《北山》的诗旨是“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 母也”、“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孟子的理解 是准确的。 “以意逆志”是主客观的统一。所谓“意”,应 一 12 一 是读者之“意”。它是以既有的知识系统为底蕴, 在与作品的交流中而产生出来的主体心意的感 受,它既受到创作者之“志”的制约,也不可能完 全排除主观的色彩。所谓“志”,即“诗言志”之 “志”,也就是诗人的思想情志。诗人之“志”是客 观存在于文本之中的,读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 及理解能力,才能够考察诗人的思想情志,以求得 比较客观的解读。在孟子看来,咸丘蒙的“意”偏 离了诗人之“志”,所以不能得到客观的解读。如 何做到“以意逆志”呢?即“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什么是“文”、“辞”?赵岐注日: “文,诗之文章,所引以兴事也。辞,诗人所歌咏 之辞。”[ ]‘哪。 朱 熹 注 日:“文,字 也。辞, 语也。⋯⋯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__句之 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当以己意迎取作者 之志,乃可得之。”[ ]‘丹 。∞ 可见二人对“文”的 解释有很大的差别。“辞”是词语,当无大问题。 “文”当理解为外表、形式、文采,赵岐所谓“文,诗 之文章,所引以兴事也”即是此意。孟子所谓“不 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就是不以外表、形式、文 采损害言辞的真实意义,不以言辞的表面意义损 害诗人的真实想法。孟子还举例说明了 “以辞 害志”:“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日:‘周 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 也。”[ ]‘丹 盯’正如朱熹所日: “若但以其辞而 已,则如 《云汉》所言,是周之民真无遗种矣。 惟以意逆之,则知作诗者之志在于忧旱,而非真 无遗民也。”[ ]‘丹 町 《孟子》一书引《诗》三十余处,多有符合其 “以意逆志”的方法与原则的。王应麟《困学纪 闻》日:“诵《诗》三百,不能专对,不足以一献,皆 诵言而忘味者也。自赐、商之后,言《诗》莫若孟 子,其述孔子之言,以为知道者二:《鸱鹗》、《 民》是也。如 《灵台》、《皇矣》、《北山》、《云 汉》、《小弁》、《凯风》,深得诗人之心,以意逆 志,一言而尽说 《诗》之要。学 《诗》必自孟 子始。”_】刨我们且借王应麟的论断,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孟子的 “以意逆志”。 王应麟说的《鸱鹗》、《 民》,是没有采用“以 意逆志”的方法。《孟子》原引如下: 《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 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孔子日:“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 国家,谁敢侮之?” 《诗》日:“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 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日:“为此诗 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 也 。故好是 懿德。” 王应麟说“其述孔子之言,以为知道者”,即 孟子引用了孔子的话论述诗的作者是个懂得道理 的人。《豳风 ·鸱鹗》是一首寓言诗,诗歌以鸟的 口吻叙写了被鸱鹗侵侮的苦痛。孟子引孔子语可 谓是“断章取义”,只在引申出自己的观点而已。 《大雅 ·蒸民》,《毛序》日:“《蒸民》,尹吉甫美宣 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孑L颖达疏日:“经 八章,皆言仲山甫有美德,王能任用之,是任贤使 能也。”[6](P568)孔疏的解释最恰当。孟子引孔子语 也是“断章”,只取孔子所说的“知道”。 王应麟说的“《灵台》、《皇矣》、《北山》、《云 汉》、《小弁》、《凯风》深得诗人之心”,即采用了 “以意逆志”的方法。我们仅以《小弁》、《凯风》 为例,《告子下》日: 公孙丑问日:“高子日:《小弁》,小 人之诗也。”孟子 日:“何 以言之?”日: “怨。”日:“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 于此 ,越人 关 弓而射 之 ,则 己谈 笑而道 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 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 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 夫,高叟之为诗也!”日:“《凯风》何以不 怨?”日:“《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 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 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 愈疏,不孝也;不可矾,亦不孝也。孔子 日:‘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 这是公孙丑和孟子讨论《诗》的一段对话,涉 及到《小雅 ·小弁》和《邶风 ·凯风》。《小弁》的 作者和诗 旨有不同的说法,赵歧 《孟子》注 日: “《小弁》,小雅之篇,伯奇之诗也。”又日:“伯奇仁 人,而父虐之。故作《小弁》之诗,日:‘何辜于 天。’亲亲而悲怨之辞也。重言固陋伤,高叟不达 诗人之意也。”[ ] 《毛序》日:“《小弁》,刺幽 王也。大子之傅作焉。”[ ]‘ ’二者对于作者当属 臆测,从诗中很难看出具体作者的痕迹。孟子没 有谈到具体的作者是何人,但对于诗意和诗人之 志分析的还是明白的。公孙丑提出高子认为《小 弁》是“小人之诗”,其原因《小弁》是怨诗。孟子 认为高叟论《诗》过于死板,怨诗不一定都是“小 人之诗”,这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辨析,即要全面 把握作品,进而揣摩诗人的情志。孟子认为诗意 反映的是诗人怨亲之情,此怨是出于亲亲之情, “《小弁》,亲之过大者也”,有大过而不怨“是愈疏 也”,形同路人还谈什么亲情?因此,孟子得 出 “《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凯风》的 诗旨,《毛序》日:“《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 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 尽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尔。”[6](P301)公孙 丑问日:“《凯风》何以不怨?”孟子认为 “《凯 风》,亲之过小者也”,亲有小过是否如 《诗序》 所言 “不能安其室”,孟子并未说明,小过指 何?不得而知。但孟子明确地说 “亲之过小而 怨,是不可矶也”,朱熹注: “不可矶,言微激 之而遽怒也。” j‘ ’亲有小过是不能怨怒的,否 则就是不孝。孟子对诗意的理解尚有商榷的余 地,但的确是在实践着 “以意逆志”的解诗原 则和方法。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解 读文本的方法和原则,其目的是提醒人们客观地 理解文本及作者的意图,避免误读和附会。孟子 的这两个命题都涉及到了诗,他为诗学的研究提 供了比较客观的方法。如王国维曾论日: 善哉,孟子之言诗也,日:“说诗者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 为得之。”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 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 此其术,孟子 亦言之日:“诵其诗,读其 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 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 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汉人传诗,皆 用此法,故四家诗皆有序,序者,序所以 为作者之意也。《毛序》今存,鲁诗说之 见于刘向所述者,于诗事尤为详尽。及 北海郑君 出,乃专用孟子之法以治诗。 其于诗也,有谱有笺。谱也者,所以论古 一 1 3 — 人之世也;笺也者,所以逆古人之志也。 故其书虽宗毛公,而亦兼采三家,则以论 世所得者然也。[⋯ 王国维认为孟子的这两个命题为诗歌的研究 提供-了一把钥匙:“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 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另外, 王国维认为:“汉人传《诗》,皆用此法。”揭示了孟 子对后代诗学研究的影响。当然,孟子的这种原 则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文学文本的解读。从 文学的角度来说,“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涉及 到了文学作品解读过程中作者的创作的意图及其 思想情感及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读者的参与 及认知等重要的理论问题。因此,直至今天其理 论的参考价值仍然存在。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赵歧注,孙寅音义并疏.孟子注疏[A] 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1982.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 l99O. 阮元校刻.十三经 北京:中华书局, [4]何晏集解,邢爵疏.论语注疏(卷二)[A].阮元校刻.十 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1982.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孟子集注[A].新编诸子集成本 [c].北京:中华书局,1983.(本文《孟子》正文均出自本 书) [6]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A].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上)[c].北京:中华书局,1982. [7]郭绍虞,王文生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 1卷)[M].上 海:上海占籍出版社,1979. [8]朱熹.四书或问卷六[A].四库全书[c].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9. [9]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A].四库全书[C].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 ,1987. [10]王应麟.困学纪闻 ·诗(卷三)[A].四库全书[C].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1]王国维.《玉溪生诗年谱会笺序》[A].郭绍虞.中国历 代文论选(第一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 周永祥) Meneius Poetry Interpretation Theory ZHAO Dongshu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273 1 65,China) Abstract:From the angle of poetry interpretation,this paper analyzed Mencius’method and principle of” ZhiRenLunShi”and ”YiYiNiZhi”.The former is mainly intended to interpret the background . the writer’S background and social background.The latter 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in content of the poem , intending to interpret a poem according to the writer’S thought and sentiment.Mencius had practiced this theory and it is also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his ideological system. Key words:making comments by knowing the persons;interpreting a poem according to the meaning
本文档为【孟子解读文本的方法和原则:“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4053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0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5-15
浏览量: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