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潘继安 陶寺遗址为黄帝及帝喾之都考

潘继安 陶寺遗址为黄帝及帝喾之都考

举报
开通vip

潘继安 陶寺遗址为黄帝及帝喾之都考 考古与文物 年第 期 陶寺遗址为黄帝及帝髻之都考 潘继安 复旦大学图书馆 副研究馆员 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以其随葬彩绘蟠龙纹陶 盘和彩绘云雷纹陶壶 、 笼鼓 、 特磐 、 精美漆器 、 玉器的奢华大墓和面积达 万平方米的大城址 而为学者们注目 , 表明其所代表的社会已进人早 期文明阶段 。 就其发展水平而言 , 在中原地区除 二里头外实罕有其匹 。 这一遗址 , 不少学者认为 即古史传说中的尧都平阳 。 笔者对 “ 尧都平阳 ” 说 , 初亦甚感兴趣 , 但经过二年的研究探索 , 认 识到此说实始于东汉末年...

潘继安 陶寺遗址为黄帝及帝喾之都考
考古与文物 年第 期 陶寺遗址为黄帝及帝髻之都考 潘继安 复旦大学图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馆 副研究馆员 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以其随葬彩绘蟠龙纹陶 盘和彩绘云雷纹陶壶 、 笼鼓 、 特磐 、 精美漆器 、 玉器的奢华大墓和面积达 万平方米的大城址 而为学者们注目 ,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其所代表的社会已进人早 期文明阶段 。 就其发展水平而言 , 在中原地区除 二里头外实罕有其匹 。 这一遗址 , 不少学者认为 即古史传说中的尧都平阳 。 笔者对 “ 尧都平阳 ” 说 , 初亦甚感兴趣 , 但经过二年的研究探索 , 认 识到此说实始于东汉末年的应韵 , 年代甚晚 , 实 不足信 , 而且如以陶寺遗址为尧都 , 按诸实情 , 实有种种不可能 , 兹略述如次 一 、 《尚书 · 尧典 》 梅绩本在 《舜典 》 “ 放聪兜于崇山 ” , 清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 》 “ 崇山在县 清襄陵县治 东南四十一里 , 一名 卧龙山 , 顶有塔 , 俗名大尖山 , 山之西娇亦曰卧 龙岗” 卷四十一 , 平阳府襄陵县 。 按此山在 今襄汾县东境 , 因山巅有三源寺塔 , 故今俗称塔 儿山 , 除 《读史方舆纪要 》外 , 《山西志辑要 》 卷二 , 平阳府 亦谓塔儿山 “ 昔称卧龙山 , 即 古之崇山 ” 。 此外 , 黄石林先生亦谓 “ 今之襄 汾 、 翼城间的塔儿山 , 殆即古崇山 ” ①。 可见今 之塔儿山 , 即古之崇山 。 此山在尧时为墩兜放逐 之地 , 而其西麓即为陶寺遗址 。 但既为罪人放逐 之地 , 则必非帝都所在 , 则其西麓之陶寺遗址 , 绝非尧之都矣 二 、 尧遭遇洪水 , 养生送死都崇 尚俭朴 , 《韩非子 · 五盆 称 “ 尧之王天下也 , 茅茨不 剪 , 采椽不斯 , 标集主食 , 黎霍之羹 , 冬 日魔 裘 , 夏 日葛衣 , 虽监门之服养 , 不亏于此矣 。 ” 《尸子 》称 “ 君天下者瑶台九累而尧白屋 , 肪 献九种而尧大布 , 宫中三市而尧鹑居 , 珍馈百种 而尧物饭菜粥 。 ” 《初学记 》卷九及卷廿四引 , 《太平御览 》卷八 十引 , 尤其是在丧葬方面 , · · 尧舜都实行薄葬 。 《墨子 · 节葬下篇 》、 《吕氏春 秋 · 安死篇 》、 《说苑 · 反质篇 》都把他们作为 薄葬的典型 , 而陶寺文化的情形则恰恰与之相 反 , 所有统治者的大墓都实行厚葬 , 随葬品一般 一百多件 , 最多的达 多件 , 而这些华丽的随 葬品 , 大多也是死者生前享用之物 , 统治者的养 生送死如此奢华 , 这完全同尧时的情形不相类 似 。 三 、 尧与舜是古代儒家盛称的以君位传授给 贤者而不是传给儿子的君主 , 这种把君位传给贤 者而不是由其子来继承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即所谓禅让制 , 由于尧舜实行禅让制 , 所以历来把尧舜时代称之 为禅让时代 。 而在陶寺文化 , 则完全是另外一种 情况 。 侯毅先生在 《从陶寺城址的考古新发现 看我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 刊 《中原文物 》《抖 年第 期 一文中指出 “ 陶寺墓地的大型墓葬 埋葬得很集中 , 又有明显的排列顺序 , 说明当时 的最高权力的继承已经是世袭制而不是所谓的 ‘ 禅让 ’ 制 , 正如主持陶寺墓地发掘的考古学家 所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的那样 ‘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其 大型墓 葬 世次 , 但墓位排列情况 以及随葬品的细微 变化 , 都显示出他们的埋葬时间早 、 晚不同 , 死 者似乎是同一家族中的几辈人 , 同时他们又都是 部落中执掌大权的显贵 , ⋯⋯从而提供了当时部 落首领已经实行世袭制的证据 。 ” 既然在陶寺文 化实行的是世袭制而非禅让制 , 那么 , 说明它同 实行禅让制的尧舜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根本 性的差别 , 说明当时的社会绝非禅让时代 。 从这 一点也足以说明陶寺文化非尧舜文化 。 四 、 陶寺文化之非尧舜文化 , 还可从二者所 处的年代上来对照考察 。 陶寺文化的年代 , 据高 炜等三氏合作的 《陶寺遗址的发掘与夏文化的 探索 》一文 刊 《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 文集 》 称 “ 约从公元 前二 瓦 、 六 世纪 , 延 续到公元前二十世纪 ” , 又据 《陶 寺文化城址的 发现及其意义 》一文 刊 《文物世界 》 年 第 期 称 “ 经发掘研究 , 陶寺文化时代约为 公元前 一公元 前 旧 年 ” 。 又据吴耀利先 生 《中原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一文 刊 《中原 文物 》 年第 期 称 “ 陶寺文化年代 卜限 大约不超过公元前 年 , 下限为公元前 年稍晚 ” 。 又据宋建忠先生 《山西临汾下靳墓地 玉石器分析 》一 文 刊 《古代文明 》第 卷 称 “ 陶寺文化早期约为公元前 一前 年 ” , 又据梁星彭等三氏执笔的 《山西临汾下靳 村陶寺文化墓地发掘报告 》 刊 《考古学报 》 年第 期 称 “ 据碳十四年代测定 , 陶寺 文化年代在公元前 年一前 年之间 , 陶 寺文化的早期约在公元前 年一前 年左 右 , ” 据此 , 知陶寺文化共历时 年 , 其 一 旱期 凡 年 , 其余 年为中 、 晚两期 , 若区分 之 , 则中期 、 晚期亦当各为 年 , 即中期为公 元前 年一前 年 , 晚期为公元前 年一前 《 洲 年 。 尧舜的年代 , 据 《孟子 · 尽心 篇 》 “ 由尧舜至砖汤 五百有余岁 ” , 而商汤的年 代据夏商周断代 仁程公布的 夏商周年表 》, 商 之始年为公元前 年 , 则汤在世年代必在公 元前 年前后 , 自公元前 年上推 年 为公元前 年 , 自公元前 年上推 年 为公元前 年 , 自公元前 年至公元前 年这一 百年 , 应即为下距商汤 “ 五 百有余 岁 ” 的尧舜之世 , 而公元前 年是陶寺文化 由中期进人晚期之年 , 是尧为天子时期已开始进 入陶寺文化晚期 , 而 陶寺文化最兴旺绚丽 的时 期 , 则在其早期及中期 , 到陶寺文化晚期 , 其社 会矛盾严重激化 , 发生种种破坏行为 , 如宫殿区 的宫殿被毁了 , 城墙也被扒了 , 中期小城内的贵 族墓葬遭到了全面的捣毁和扬尸 ② , 而在传说中 的尧舜时代则是一个平治水患而进人天下大治的 治世和盛世 , 与陶寺文化晚期的情形完全不相类 似 , 所以 , 公元 前 年 以后的陶寺文化绝不 是尧舜文化 。 纵观今人之所以多以陶寺遗址为尧都 , 以陶 寺文化为尧文化 , 可能是由于过分相信了东汉末 年的应肋及晋人皇甫谧的 “ 尧都平 阳 ” 说 , 其 实这 “ 尧都平阳 ” 说是不 足信的 , 这一点前人 早已 言之 , 一代大师 五国维先生晚年 一 年 在清华研究院讲授 《尚 竹 时就曾明确 讲过 “ 占片称尧都平阳 , 舜都蒲坂 , 禹都安 邑 , 此不足信 ”‘伙 可见应肋 、 皇甫谧的这些 话 , 是 “ 不足信 ” 的 。 氏 这种不轻信东汉 末年 人和晋人之言的治学札冲是位得我们学习的 。 如 卜所述 , 陶 午遗址既不 可能为尧都 , 则这 一既有 “ 王气 ” 又有 “ 仁城 ” 的 占文化中心遗 址应为我国上古何帝之都呢 笔者经过数年反复 探索 , 认为这一遗址的 一 旱期及中期 , 其实即黄帝 及帝馨之都 , 现在从下列六个方面进行论证 。 一 、从陶寺一带古名大夏 , 论证其为黄帝所居之地 陶寺一带 占名大夏 , 《左传 , 昭公元年 》 “ 迁实沈于大夏 , 主参 , ⋯⋯故参为晋狱 ” , 《史 记 · 郑世家 · 集解 》 “ 服虔 卜 大夏在汾洽之 间 , 主祀参星 ” , 清钱麟 书 《麟洲杂记 》 “ 北门 平阳府北门 外二 十里之高河 , 即春秋时之高 梁也 ” , 清顾炎武 《日知录 · 卷三十一 》 “ 齐桓 公伐晋之师仅及 高梁 , 而 《封禅 手帅 述桓公之 言 , 以为西伐大夏 , 大夏在平阳明矣 。 ” 清平阳 府即今临汾 、 襄汾一带之地 , 占之大夏在此 , 今 陶 寺遗址亦正在此 , 陶寺遗址的发掘者高炜先生 说 “ 陶寺类型主要分布在临汾盆地 , 已发现遗 址七八 十处 , 以崇山周围的汾洽交汇地带最为密 集 , 陶寺 、 方城 —南石等大型中心遗址坐落其间 , 与史传大夏 、 夏墟在 ‘ 河 、 汾以东 ’ ‘ 汾侩 之间 ’ 的地望相合 ” ④ 。 而在先秦文献 《吕氏春 秋 · 古乐 》中 , 曾隐约透露出黄帝居 于大夏之 痕迹 。 《吕氏春秋 》一 书 , 虽成于 吕不韦宾客之 手 , 但因成书在秦焚 书之前 , 故其所根据的文献 资料 , 有一些来源甚 一 旱 , 如此 《占乐 》篇 “ 黄 帝令伶伦作为律 ” 一 段 文字 , 即是其中之一 , 是以汉代以来学者之言乐律史者 , 均极重视而称 引之 , 诸如 刘向 《说苑 · 修文篇 》、 班固 《汉 书 , 历律志 》、 应肋 《风俗通 · 音声篇 》、 刘义 庆 《世说新语 · 言语篇 》 、 沈约 《宋书 · 律志 》、 欧阳询 《艺文类聚 》卷 五 、 义 卷八 卜九 、 虞世 南 《北堂书钞 》卷一 百 十 ‘ 二 、 孔颖达 《左传正 义 · 成公九年 》、 李淳风 《晋书 · 律历志 》、 吴 · · 淑 事类赋 》卷二十四 、 李防 《太平御览 》卷 十六 , 又卷五百六十五 , 又卷九百六十二 、 又卷 九百六十三 , 此外 , 罗泌撰 路史 》, 亦探此段 文字人 路史 · 黄帝纪 》, 历代学者如此重视 , 可见其史料价值之高 。 这段文字的首数语云 “ 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 , 伶伦自大夏之西 , 乃之 阮喻之阴 , 取竹放懈戮之谷 。 ” 此言伶伦奉黄帝 令作律而西行取竹 , 其所以必 “ 自大夏 ” 说起 者 , 盖伶伦自大夏出发也 , 而其所以自大夏出发 者 , 则以黄帝在大夏命令伶伦作律 , 伶伦于此受 黄帝之命令也 黄帝既在此命令伶伦 , 则必居于 此矣 由此可见大夏为黄帝所居之地 , 而古之大 夏即在今陶寺遗址一带 , 则今之陶寺遗址乃上古 黄帝所居之地 , 是黄帝之都可 以从 吕氏春秋 · 古乐 》中所言伶伦取竹行程按方位推求而得 其所在也 。 又此文中 “ 阮喻 ” 二字 , 《说苑 · 修 文篇 》、 《风俗通 · 音声篇 》、 《世说新语 · 言语 篇 》 左传 · 成公九年正义 》引此文时皆作 “ 棍 岑 ” 或 “卿俞 , ’ , 后经二千多年来的多次传抄多 次翻刻而讹为 “ 阮喻 ” 也 。 但 “ 古言 ‘ 宣寄 ’ 非 一 ” 清梁玉绳语 , 此岌奋乃上古之世 黄帝 时 之富寄 , 而非后世所称宣寄 , 更非 《山海经 》 中带有神话色彩之宣寄。 《易林 · 大有之泰 》言 “ 禹将为君 , 北人崔备 ” , 可见上古之富寄 , 在禹 甸之北部而不是在禹甸之西 , 言 “ 北人 ” 者 , 盖 自其所居之 阳城北 人 也 。 又顾颇刚先生 在 禹贡 全文注释 》 全文刊载于 《中国古代 地理名著选读 》 中 , 认为 《禹贡 》中的 “ 昆 俞 ” , 为今陕西东境昆夷之地的山名 。 可见古之 昆俞在今陕西东境 , 其地正是在位于晋境之大夏 之西 , 此亦足以证明 《古乐 》所言伶伦取竹行 程中之方位及地名之确实而可信 。 二 、 从陶寺遗址有早期小城与中期 大城论证其为黄帝 、 帝 之都 陶寺文化城址是在 年春夏间发现的 , 自 年起 , 对该城址进行了钻探和发掘 , 逐 步弄清楚了这一城址的形状 、 城垣的结构和年 代 , 弄清了该城非一时所筑 , 在早期仅筑有小 城 , 面积约 万平方米 , 到中期乃扩建成大城 , 面积约 万平方米 , 而在此大城中还筑有中期 · · 的小城 。 这一聚落既为王都级聚落 , 则其为何人 之都 , 自当从夏代之前的帝王中择定之 。 考夏代 之前的帝王 曾为春秋时人所称述而见 于 《左 传 》、 国语 者计有八人 , 即黄帝 、 炎帝 、 太 晦 、 少睐 、 撷项 、 帝髻 、 尧 、 舜 , 八人之中 , 陶 寺古城不可能为尧舜之都 , 已如上文所述 , 此 外 , 炎帝以姜水成 见 《国语 , 晋语 》 , 姜水 在陕西 , 则位于山西的陶寺古城不可能为炎帝之 都 。 太睐之虚在陈 见 《左传 · 昭公十七年 》 “ 陈 、 太晦之虚也 ” , 则陶寺古城不可能为太峰 之都 , 少睐之虚在曲阜 见 《左传 · 定公四年 》 “ 命以伯禽而封于少晦之虚 ” , 则陶寺古城不可 能为少睐之都 。 撷项之虚在卫 见 《左传每昭 公十七年 》 “ 卫 , 撷项之虚也 , 故为帝丘 ” , 则陶寺古城不可能为撷项之都。 则在夏代之前的 八位古帝中 , 惟有黄帝与帝髻有都于陶寺古城的 可能 , 而从陶寺古城的年代 陶寺早期有小城 , 中期有大城 及级别 王都级聚落 来衡量 , 则夏以前帝王之能都于此古城者 , 非此二人莫 属 , 考我国古城出现之年代 , 实远在夏稣之前 , 其见于文献记载者 , 有 《淮南子 》之 “ 黄帝始 立城邑 以居 ” 。 ⑤此外 , 在 《淮南子 · 览冥训 》 中 , 又提到 “ 黄帝治天下 ⋯ ⋯城郭不关 , 邑无 盗贼 ” 可见黄帝时已有城郭 , 考黄帝之年代 , 约当陶寺文化早期 , 是当黄帝始立城邑之 日 , 正 是陶寺早期小城出现之时 , 而其地则均在古之大 夏 。 是可见陶寺早期之小城 , 即为黄帝所立也 。 黄帝既于此立城邑以居 , 则此城即为黄帝之都 矣 又陶寺古城除早期小城外 , 尚有中期大城及 位于大城之内的中期小城 , 考陶寺文化中期的年 代 , 约当古史传说 中黄帝 、 撷项之后 , 尧舜之 前 , 而在这一时期中 , 较为显赫而能以王都级聚 落为都的帝王惟有帝馨一人 , 故陶寺中期大城当 为帝髻之都 。 此外 , 在陶寺古城的中期小城内 , 近年发现了营建于陶寺中期的与天文历法有关的 建筑设施三层台基的遗迹 , 而帝髻则以 “ 能序 三辰以固民 ” 而在周代被列人祀典 见 《国语 · 鲁语 》 , 此所谓 “ 序三辰以固民 ” , 谓 “ 能次 序三辰 日 、 月 、 星 , 以治历 明时 时令 ” 见韦昭 《国语解 》 , 可见近年发现的建于陶寺 中期的与天文历法有关的建筑设施遗迹 , 实为当 年帝髻所遗留的遗迹 。 陶寺中期小城内留有这种 遗迹 , 这是历史遗留的铁证 , 证实了陶寺中期城 址之确为帝髻之都 。 建筑 , 而其中之早期建筑又属黄帝时所遗存 , 则 此城址必为黄帝之都矣 三 、 从陶寺城址内曾有早中期宫殿建筑 存在论证其为黄帝之都 四 、 从陶寺遗址有早期水井论证其为黄帝所居之地 关于我国宫殿建筑的历史 , 古代文献中有如 下的记载 《周书 》佚文 “ 黄帝始作宫室 ” 《广韵 , 质 》引 。 《尸子 》佚文 “ 黄帝日合 宫 , 有虞氏曰 总章 , 殷人 日 阳馆 , 周人 日 明堂 , 此皆所以名休其善也 ” 《初学记 》卷十三引 , 艺文类聚 》卷三十八引 , 《太平御览 》卷五百 三十三引 , 《唐会要 》卷十一引 , 《事物纪原 》 卷二引 。 《越绝书 · 外传记宝剑 》 “ 黄帝之时 , 以玉为兵 , 以伐树木为宫室 。 ” 《新语 》 “ ⋯⋯ 朴是黄帝乃伐木构材 , 筑作宫室 , 上栋下宇 ’ , 道基篇 。 《白虎通 》佚文 “ 黄帝作宫室以避 寒暑 , 此宫室之始也 ” 《初学记 》引 。 可见黄 帝时已有宫室 , 但黄帝所建之宫室究在何处 , 后 人往往妄加猜测而实未得其实 。 在 年 , 中 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西队与山西省考古所 、 临 汾市文物局合作发掘陶寺城址中 , 参加这项工作 的主要负责人何鸳先生 , 在其执笔的 《山西襄 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大型建筑基址 》一 文 ⑥中 , 称 “ ⋯ ⋯宫殿核心建筑区北 口夯土 台 阶 几 的发掘 , 则有力地证明了陶寺城址内早 中期宫殿建筑的存在 。 ” 此所谓早中期是包含早 期及中期 , 是既非全属早期 , 亦非全属中期 。 由 此可见陶寺城址内确有宫殿区 , 确曾有宫殿建筑 的存在 , 而且此处的宫殿建筑 , 上 自早期 , 下至 中期 , 其存在年代还是比较长的 。 我国史前遗址 中 , 发现有宫殿建筑存在者不多 , 其地处中原文 化区而年代早至陶寺早期者尤属绝无仅有 , 而陶 寺早中期宫殿建筑中之早期建筑 , 按其年代正当 古史传说中黄帝之时 , 所以 , 从时地因素来衡 量 , 则此早中期宫殿建筑中之早期建筑 , 应即属 于黄帝时所遗存 , 盖 以时而言 , 正值黄帝之时 , 以地而言 , 则正位于古之大夏 , 不但时地符合 , 而且它是存在于中原文化区中的唯一的最早宫殿 建筑 , 尤可见其年代之早而符合 “ 黄帝始作宫 室 ” 之记载 。 在我 国历史上 , 宫殿建筑一般都 是在王都之内 , 陶寺城址内既曾存在早中期宫殿 考我国人工凿井的历史 , 实远在伯益之前 , 其见于文献记载者 , 有 《周书 》之 “ 黄帝始穿 井 ’, ⑦及 《世本 》之 “ 黄帝见百物始穿井 ” , ⑧二 书所载基本相同 , 必有根据 , 现在江南已发现了 五六千年前的水井 , 但是我国先秦文献大多只反 映中原地区及黄河下游地区古代的情形 , 鲜有远 及江南者 , 且黄帝亦非江南之人 , 所以 《周书 》 《世本 》所云 “ 黄帝始穿井 ” 当然是指中原地区 而言 。 现在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水井的 有襄汾陶寺遗址 、 汤阴白营遗址 、 洛阳锉李遗 址 、 河北邯郸涧沟遗址等数处 。 在上述诸遗址 中 , 陶寺遗址的凿井技术比较先进 , 水井近底部 井壁都用圆木垒分井架 , 且能凿出深达十三米以 上的大井 。 特别是这里发现水井较多 , 自陶寺早 期起即有之 , 而陶寺早期按其年代约当古史传说 中黄帝之时 , 是当黄帝 “ 始穿井 ” 之 日 , 正是 陶寺早期水井出现之时 , 而其地则正在古之大 夏 。 可见 , 《周书 》《世本 》所言 “ 黄帝始穿 井 ” , 其井即保今陶寺一带的陶寺早期水井也 。 黄帝既在今陶寺一带 “ 始穿井 ” , 则必居于此 矣 五 、 从黄帝以玉为兵论证黄帝之都在陶寺一带 春秋时楚国的风胡子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 他在春秋末年 , 已能着眼于武器或工具的进化来 对历史进行分期 。 如云 轩辕 、 神农 、 赫登之时 , 以石 为兵 ⋯⋯至黄 帝之时 , 以 玉为兵 ⋯⋯禹穴之时以祠为兵 , ⋯⋯ 当此之 时 , 作铁兵 , ⋯⋯ 《越绝书 》卷十一 《外传记宝剑 》篇 以上这一段文字 , 学者常喜引用 , 惟其中 “ 以玉为兵 ” 一语 , 过去 由于未得到实物的证 实 , 因此学者们对此语不予重视 , 而在引用此文 时常常把它删掉 。 但 自从 年下靳考古队对 山西临汾下靳墓地进行发掘 、 清理而取得重要结 果后 , 风胡子 “ 黄帝以玉为兵 ” 的话 , 基本上 · · 能得到证实 , 人们对玉器在陶寺文化中的地位也 就更清楚了 。 这一次发掘是在 年 月至 月间进行的 。 计发掘墓葬 座 , 而在这一年的 三 、 四月间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西工作队 与临汾行署文化局对该墓地部分墓葬已进行了现 场清理 , 计清理墓葬 座 , 与这次发掘的 座合计 , 共发掘 座 。 这 座墓葬按埋葬深 浅的不同和尸骨头向的不同分为 、 两类 。 其 中 类墓的整体面貌同陶寺墓地早期中小型墓 基本相同 , 其绝对年代当距今 年左右 。 类墓早于 类墓 , 其绝对年代不详 。 该墓地未 发现大型墓葬 , 整体级别较陶寺墓地要低 , 除少 数 类墓长 米余外 , 其余均为仅可容身 , 长 不足 米 、 宽 米左右的小型墓 , 死者年龄结 构以中年最多 , 占 以上 , 老年不足 , 余为青年 、 壮年 、 少年 , 三者合计约 占 , 随葬玉石器主要为钱 、 刀 、 璧 、 环四类 。 值得注 意和重视的是这些墓的墓主中 , 中年壮年及青少 年占总数的 以上 , 而老年则不足 , 随 葬的锥 、 刀 、 璧 、 环四类玉器中 , 可以用于战斗 的械和刀的比重占 。 由于下靳墓地没有 王者身份的大墓 , 所以如果按时下流行的看法 , 把钗看作是一种代表权力的礼器 , 是一种王权的 象征 , 把双孔刀看作比械具有更高级别的象征 , 来看下靳出土的玉器 , 就讲不通了 。 所以笔者认 为应按下靳具体情况 , 把下靳墓地出土的玉石械 和刀视为武器 , 其顶部微残的城 如 应是墓主生前作战时使用此钱而致残的 , 下靳所 有小型墓都应是战士之墓 , 因为战士往往死于战 役中 , 所以其年龄也不大 。 在下靳 类墓 中有 少数规模略大之墓 , 则当为将领之墓 , 盖有士兵 则必有将领也 。 此外 , 在下靳附近 的陶寺墓地 中 , 有 多座墓出土玉石械近百件 。 在陶寺墓 地 , 大型墓仅 座 , 而出土玉石械之墓则有 多座 , 其绝大部分出土玉石械之墓均非大型墓 , 可见在陶寺墓地 , 以玉石械随葬之墓 , 其墓主也 大多是战士或将领 , 而非王者也 。 由此可见 , 葬 于下靳 、 陶寺二地的战士皆使用玉质武器 玉 兵 , 可见当时在下靳 、 陶寺一带确实存在着一 支 “ 以玉为兵 ” 的部队 , 而从风胡子的言谈中 可知黄帝在当时实为此部队的最高统帅 。 黄帝既 在此统领 “ 以玉为兵 ” 之部队 , 是必都于此矣 · · 六 、 从陶寺遗址出土 鼓特必及发现与天文 历法有关的建筑设施论证该遗址为帝 之都 关于帝髻之都 , 晋人皇甫谧谓 “ 帝馨作都 于毫 , 僵师是也 ” 《水经注 》卷十六毅水注引 皇甫谧语 。 可是现在在堰师只发现早期商城而 绝无早于此商城的帝髻之都的丝毫痕迹 , 可见帝 髻之都不在僵师 , 可见皇甫谧之言不足信 , 考帝 髻之重大制作有二 一为命有捶作为鼓与磐等乐 器 见 吕氏春秋 · 古乐篇 》, 一为 “ 序三辰以 固民 ” , 即次序日月星之位 , 以治历明时令 见 《国语 , 鲁语上 》及韦昭 《国语解 》 , 而现在在 陶寺遗址发现 了全国最早的笼鼓 用笼皮或鳄 鱼皮蒙的木鼓 , 因鳄鱼似笼 , 昔人不予区分而统 称为笼鼓 和特磐⑨ , 又在陶寺文化中期小城内 发现了一座上下共有三层台基面积约在 平 方米左右 , 至迟营建和使用于陶寺文化中期以观 象授时功能为核心的兼有观象台功能的复合建筑 物遗迹 , 这就与帝馨的二项重大制作完全相吻 合 , 这绝非偶然 , 这是历史遗留的铁证 , 是由四 千多年前的实物和四千多年前的建筑遗迹作证 , 证实了 《吕氏春秋 · 古乐篇 》和春秋时展禽之 言的真实可信 , 同时由于这些实物和建筑遗迹同 发现于陶寺遗址 , 也仅发现于陶寺遗址 , 也就证 实了陶寺遗址之确为帝馨之都 。 七 、 附考 上文已从六个方面论证陶寺遗址为黄帝及帝 髻之都 , 此外 , 还有一个旁证 , 必须在此附带一 提 , 这就是 在 一 年 ,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在陶寺遗址墓葬区发掘墓葬 余 座 , 其中大型墓 座 , 在这 座大墓中 , 有 座 大墓同属陶寺类型早期 , 年代相去甚近 。 这 座 类似王陵的大型墓究竟是何人之墓 , 持 “ 尧都 平阳 ” 说者没有能回答这一问题 , 因为葬于此 座大墓的死者都是王侯之辈 , 而尧却没有这样的 后代 , 没有这样在公元前 年前后相继死亡 , 一概厚葬的后代 , 现在我们考证出陶寺早期遗址 为黄帝之都 , 这个问题就能够回答了 。 原来黄帝 之子较多 , 《国语 · 晋语 》有明文 , 《国语 · 晋 语四 》云 “ 黄帝之子二十五人 , 其同姓者二人 而已 。 ” 在这二十五人 中 , 有一部分是被 “ 降 居 ” 到外地去的。 如 “ 昌意降居若水” 见 《山 海经 · 海内经 》郭璞注引 《古本竹书纪年 》, 又 见 《山海经 · 海内经 》, 又见 《大戴礼记 · 帝繁 篇 》 、 “ 青阳降居低水 ” 见 《大戴礼记 · 帝繁 篇 》 等等 , 此外 , 还有若干位不在 “ 降居 ” 之 贯 列之子 , 他们成年后 , 长依黄帝左右 , 成为黄帝 的左右手 , 这些人见于文献记载者其人数为八 人 。 《易林 · 豫卦 》 “ 黄帝神明 , 八子圣聪 , 俱 受大福 , 天下康平 ” 豫之无妄 。 又见于 《易 林 · 明夷 》, 作 “ 黄帝神明 , 八子圣聪 , 佚受大 福 , 天下平康 ” 明夷之师 。 二处文字基本相 同。 《易林 》虽为汉代之书 , 但其各卦舞辞多探 古昔遗文逸典 、 旧 闻故事 , 文句古奥 , 多存故 实 , 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 据此可知 当黄帝晚 年 , 有 “ 圣聪 ” 之子八人 , 佐其治国而成 “ 天 下康平 ” 之治世 , 则此八人 自当具有王侯之身 份 , 然则陶寺早期大墓 座 , 很可能即此八人之 墓 。 盖此八人生前在此佐黄帝治国而死后即葬于 此也 。 生前既在此佐黄帝治国 , 则此处必为黄帝 之都矣 陶寺遗址实为我们在中原地区探寻华夏古文 明的新亮点 , 陶寺文化早 、 中期遗存能与古文献 所载人物事迹相吻合者莫过于黄帝及帝髻 。 愿海 内外学者关心此问题而有同感者有以教我也 。 注 文章完成后 , 幸蒙王推华 、 王志俊二位 先生帮助 , 特表谢忱 。 注 释 ①见黄石林 《再论夏文化间题 —关于陶寺龙山文化的探讨 》 , 载 《华夏文明》第一集 。 ②见 《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墓葬 》, 考古 年 期 。 ③见刘盼遂 《观堂学书记 》, 载 《国学论丛 》第 卷第 号 , 年 月 。 ④高炜 《晋南地区史前及夏商时期考古的几个问题 》, 载 《晋 文化研究座谈会纪要 》, 一 年 月 。 ⑤此为 《淮南子 · 原道训 佚文 , 经学者辗转传引 , 久而在文 字上稍有歧异 , 如马世之 中国史前占城 页引此文作 “ 黄帝始立城邑以居 ” 而江林昌 夏商周文明新探 页则 弓作 “ 黄帝始出 , 城邑以居 ” , 今从马氏所引 。 ⑥此文载于 《考古 创 ”年第 期 。 ⑦此为 《周书 》佚文 , 见唐陆德明 《经典释文 》卷一引 , 又卷 九十二引 , 又唐徐坚 《初学记 》卷七引 , 又唐释慧琳 一切 经音义 》卷九十二引 , 又宋李防 《太平御览 》卷 一 百八十九 引 。 ⑧此为 《世本 》佚文 , 见 《初学记 》卷七引 。 ⑨这种远古石磐 全国共出土 件 , 其中山西 件 , 而山西 的 件中 件出于襄汾 其中 件为石磐坯 , 可见其比 重之高 见高蕾 《远古磐与夏代磐研究 》一 文 , 刊载于 《文物 》 年第 期 。 责任编样 张海云 上接第 页 此外 , 炼炉东北距召陈乙 区 大型建筑基址约 米 ⑤ , 东南距召陈甲区大型 建筑基址约 米 ⑥ , 西北距云塘 一 齐镇大型建 筑基址约 米 ⑦。 由于不能肯定炼炉的具体年 代 , 因此 目前也无法确定炼炉所在区域与以上建 筑基址是否存在联系 , 还有待通过以后进一步的 考古工作来解决 。 附记 本次抢救性清理与资料整理工作得到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刘绪 、 徐天进 、 雷兴 山等先 生的指导和帮助 , 在此表示感谢 。 发掘 周原博物馆李亚龙 、 北京大学考古文 博院陈建立 、 冯 峰 、 林永昌 、 陈 阳等 绘图 林永昌 、 陈 阳 照相 陈建立 注 释 ①洛阳博物馆 《洛阳北窑西周遗址 年度发掘简报 》, 《文 物 》 年 期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 一 年洛阳 北窑西周铸铜遗址的发掘 , 考古 年 期 。 ②周原考古队 资料待刊。 ③罗西章编著 《扶风文物志 》, 陕西人 民教育出版社 , 年 , 第 页 。 ④标本现存周原考古队文物标本室 。 ⑤陕西周原考古队 资料未发 。 ⑥陕西周原考古弘 《扶风召陈西周建筑群基址发掘简报 》 文物 年 期 ⑦周原考古队 《陕西扶风县云塘 、 齐镇西周建筑基址 】卯 砚洲 年发掘简报 》, 《考古 》 年 期 。 责任编样 李自智 · ·
本文档为【潘继安 陶寺遗址为黄帝及帝喾之都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9088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4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5-11
浏览量: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