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解集钞卷四 竖版

要解集钞卷四 竖版

举报
开通vip

要解集钞卷四 竖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要解集钞卷四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明西有沙门蕅益大师疏 承莲池传灯达默宝静圆瑛诸德集钞 ○【甲三】流通分。   【疏】 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既无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   【钞】 此明立科意也。 流通者。将此经流传于过现未三世。通达于四维上下十方。横竖普遍。无间无壅。故曰流通。诸家注疏。有以佛说此经已后。判属流通者。有以六方佛之后。判属流通者。旭祖妙得佛意。特判六方佛入于流通。恐不达者。...

要解集钞卷四 竖版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要解集钞卷四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明西有沙门蕅益大师疏 承莲池传灯达默宝静圆瑛诸德集钞 ○【甲三】流通分。   【疏】 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既无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   【钞】 此明立科意也。 流通者。将此经流传于过现未三世。通达于四维上下十方。横竖普遍。无间无壅。故曰流通。诸家注疏。有以佛说此经已后。判属流通者。有以六方佛之后。判属流通者。旭祖妙得佛意。特判六方佛入于流通。恐不达者。有所疑议。故先于分此科之意明释之。 信愿持名。总举净土信愿行之三要殊胜。 圆收者。即竖论此经。由浅及深。与一切法门修证浑同。具摄三根。并收大小。无欠无余。契时契机。故曰圆收。 圆超者。即横论此经。横截生死。与一切法门迥异。唯此一经独擅也。彻五时。超八教。非顿非渐。即权即实。故曰圆超。 一切法门者。指净土以外。所有显密禅教诸行门也。 横竖者。藏通别三教。行位理果渐次深入。总名为竖。诸教名异。阐理不融。修因既殊。趋果亦别。总名为横。然净土。唯圆行圆位圆理。约六而常即。便名为横。即而常六。便名为竖。 浑同者。若诠理证悟。竖与二十五圣无异。故曰浑同。 迥异者。若带业往生。横超娑婆。则诸教所无。净土独有。故曰迥异。 至于诸经论中。约圆人智利断惑。浅深分齐。即于此娑婆同居。得见上三土。如断见思。身在同居。得见方便。乃至断无明。身在同居。得见实报。或分证寂光。可名为横。若上土覆障未断。即不能见。故约断仍竖。与净土法门。带业横超之义永别也。 但法必流通普遍。非仅为一时一处之众生而已。此经发起。既佛无问自说。此经唯示佛境。不示九界。均非下圣智力所及。则流通此经亦唯六方诸佛及释迦世尊。可以究尽此经诸法实相之理。堪能倡募流通。尽未来际普利一切。如洪流之下澍。通之而不壅。故从六方佛判入流通。 ○【甲三】流通分。分二。初普劝。二结劝。 ○【乙一】普劝。分三。初劝信流通。二通劝愿流通。三劝行流通。 ○【丙一】劝信流通。分二。初略引标题。二征释经题 ○【丁一】略引标题。分六。初东方。二南方。三西方。四北方。五下方。六上方。 ○【戊一】东方。 【经】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钞】 此引六方诸佛赞辞。证明净土法门。为诸佛异口同音。所共赞叹。自当深信不疑。故为劝信流通。 唐译本具十方。秦译本此惟六方。略去四维耳。此举东方虚空不可尽。世界亦不可尽。每一世界有一佛为教主。故佛亦不可尽。如是无尽诸佛。各于本国土世界出广长舌。遍覆本所化导之世界。劝告众生。当深信极乐世界。及弥陀愿力。若他方众生有缘者。互得闻之。净土既为十方同赞。而舌相又遍覆大千。确表理诚称乎真性。事实决定不谬。吾人若再不信。可谓无信大阐提矣。 决定不虚。故言诚实。十方世界。恒沙诸佛。至诚无妄。异口同音。说此法门。令生深信。 十方诸佛。说诚实言者。谓净土法门。非但我释迦如来。于此经中。以决定不虚之言。而为大众宣说。即十方诸佛。亦异口同音。说如是决定可信诚实之法也。此段经义。昔慈恩法师。谓观此经势。盖他方诸佛。告自国听众。释迦转引彼佛意言。证彼西方。令此会众生信敬也。而灵芝法师所说。又自不同。谓正当释迦说此经时。十方诸佛同时劝赞。令信是经。余谓准前。既云亦有。要当以慈恩为正也。 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是字指法之辞。即指十六字经名。此经既具不可思议功德。而为诸佛之所护念。当知依教起行。念佛之人。亦得不可思议功德。而为诸佛同垂护念也。   ○【戊一】东方。分五。初释功德。二释佛号。三释东方。四释舌相。五释标题。 ○释功德。分二。初释佛功德。二明自功德。 ○初释佛功德。 【疏】 不可思议。略有五意。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二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进)[证]。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钞】 此文共三节。初二句引标。二横超下列意。三此皆导师下结利。 不可思议。略有五意。 一。横超三界等者。可以带业往生。不必断烦恼。方能出三界。但生西方。即齐超同居方便实报三种三界。以念佛者一念心性。即常寂光土。与佛号相应时。当体烦恼即菩提。故不待断惑方论超脱也。 二。横具四土等者。非由渐证者。能生西方同居土。即得三不退位。即得无量寿。一生成佛。于一生无量寿中。尽可断五住烦恼而超同居分段。及二土变易。安住常寂光。故非渐证也。 三。不假禅观等者。一句佛号提起。一念不生。湛寂无虑。即名禅。灵灵不昧。声声清楚。即名观。念佛一法。统摄诸行方便。故云不假。 四。一七为期等者。中上根人。能于一日或七日。便得一心不乱。证念佛三昧。自在往生。故不藉多年月。若中下根。未得一心。须毕此身。真信切愿老实念佛。方能济事。不可以七日为限也。 五。诸佛护念等者。持一阿弥陀佛名号。即为十方诸佛之所护念。护者维护。令得安隐。无诸障难。念者爱念。令得精进。不至退堕。诸佛法身智慧神通功德。悉皆平等。故持一佛名。为一佛之所护念。而弥陀为法界藏佛。即等于持一切佛名。为一切佛之所护念。盖诸佛因德立名。以名召德。圆融相摄。无碍无隔。故云不异执持一切诸佛名号。 如斯胜利功德。皆由弥陀大愿大行之力。所成就也。  初释佛功德竟。 ○二明自功德。 【疏】 又。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下又曰。诸佛不可思议功德。我不可思议功德。是诸佛释迦。皆以阿弥为自也。   【钞】 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者。以万德洪名。名以召德。罄无不尽故。 又弥陀功德不可思议。即诸佛功德不可思议。即众生心性不可思议。心性及诸佛。是三无差别。故云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  二明自功德竟。 初释功德竟。 ○二释佛号。 【疏】 阿閦[鞞]。此云无动。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随机而立。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行愿等。虽举一隅。仍具四悉。随一一名。显所诠德。劫寿说之。不能悉也。 【钞】 一。阿閦鞞佛。阿閦鞞此云不动。法身不动故。又云。不为二边之所动故。 法身者。不生不灭。无去无来。妙觉地无所增。无明地无所减。湛然常住。如如不动。在动中世界。即无动之佛。正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二边者。有无也。有不能使之着相。无不能使之落空。不断不常。二不动故。 问。东属春生。于卦为震。震者。动也。云何佛号不动。 答。以是即动即静。应万变而常寂。故云不动。华严以东方为不动智。正此意也。 二。须弥相佛。须弥此云妙高。妙则三德圆融。高则迥出因位。佛相如之。 三德圆融。简异偏证。迥出因位。简异分真。乃圆顿妙觉果佛。若曰佛相如之。佛相无尽。如须弥故。佛之相好。百福所成。无不具足。是之谓妙。人天二乘。及诸菩萨。相好皆莫能及。是之谓高。 三。大须弥佛。佛德高广。如大须弥故。又云佛名大于须弥。如维摩中说。 高则位跻究竟。广则德备法界。超过因位。以须弥高广对七金。名之为大。佛德高广。无以为比。如大须弥也。佛名者。维摩经云。名称高远。逾于须弥。则谓大过于须弥也。 四。须弥光佛。佛光广照。犹如须弥。映蔽众生故。 报智光明。竖高横遍。因位偏乘。悉皆映蔽。光有二义。一者须弥宝成。宝能发光。如佛净极光通故。二者须弥体大。光明亦大。如佛光明无量故。   五。妙音佛。法音圆妙。说法称机故。音声虽美。不能说法。固非妙也。虽能说法。若不称机。亦非妙也。又云。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圆妙者。普被群机。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此即显佛音圆妙。以一音具足众音。一切众生闻之。皆同本音。故随类得解。此一多无碍妙。又以佛音不可思议。一座之间。同听异解。大根解大法。小根解小法。自在成就故各得解。此小大并陈妙。故号妙音佛。 如是等者。多难悉举。且举五佛。以等摄之。 以上佛名。灵芝云。相传不释。亦有释者。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悲智行愿等。亦无碍故。 不释者。以佛具万德。不可以一德称故。亦有释者。以佛德融通无尽。亦可以一摄万。偏举一德。即备众德故。故举因则该果海。举果则彻因源。无有智而不悲。悲而不智。无有行非愿起。愿不行成。如尧仁舜孝。禹俭汤宽。亦互具故。 虽举一隅者。既法身非一非多。而为众多之佛德。佛德既无量。以德召名。名亦无量。显佛号虽只一德以彰名。仍具四悉檀义。而因果性相弘愿之万德。则佛佛俱同。德德皆备。且有劫国名号住行寿命。随机有净秽长短之别。若具足说之。无有穷尽矣。 称理。则自性智慧不可尽。是东方恒沙佛义。 东方义见前解。有形之物可尽。智慧不可尽。外求智慧可尽。自性智慧不可尽。曰恒沙者。亦少分喻耳。所以道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二释佛号竟。 ○三释东方。 【疏】 东方虚空不可尽。世界亦不可尽。世界不可尽。住世诸佛亦不可尽。略举恒河沙耳。   【钞】 东者。方位之首。于时为春。万物生长。以表智慧为万法之先导。故首举之。 虚空不可尽者。空间之广远。不可以众生心识分别。及有漏神通言说。所能穷其边际。虚空既如是旷远。则依空所建立之世界。亦不可穷尽。世界既如是多。则住世之诸佛。当亦不可穷尽。 今举少显多。以恒河之沙为喻耳。恒河又名殑伽河。殑伽。乃河神之名。以神为名也。此云天堂来。言此河流。来处至高。如从天堂下注。在西域无热地侧。香山顶上。有无热恼池。其水流出四河。恒河在南。广四十里。沙逐水流。其细如粉。佛近彼河说法。故凡言多。常取为喻。明东方多佛。如恒河中所有沙数也。若据法华一尘一劫之喻。则恒河者犹为至少。今举恒沙。意实无尽故。大本云。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赞叹阿弥陀佛所有功德。则恒沙未足以尽之也。又以恒河为数量。义含四悉。一曰人多熟识。二曰入河得福。三曰八河中最大。四曰是佛生处。故以喻之。  三释东方竟。 ○四释舌相。 【疏】 此等诸佛。各出广长舌。劝信此经。而众生犹不生信。顽冥极矣。常人三世不妄语。舌能至鼻。藏果头佛。三大僧祇劫不妄语。舌薄广长可覆面。今证大乘净土妙门。所以遍覆三千。表理诚称真。事实非谬也。   【钞】 此等诸佛者。指住于东方世界无量诸佛。各在本国出广长舌相。赞叹此经。劝众生信此经。而众生以业障因缘。仍然闻等不闻。不生信心。诚为顽冥极矣。顽者。愚也。冥者。昏昧也。言众生再不信十方诸佛广长舌相。真实劝进。诚为最愚痴昏昧冥顽不灵者矣。 常人下。释舌相广长之由。 藏果头佛者。藏教果佛也。在因地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不妄语戒。心言真实。感舌薄广长之相。可以覆面。三大僧祇者。修六度行也。即如释迦佛。先世作瓦师。名大光明。尔时有佛名释迦牟尼。弟子名舍利弗。目连。阿难。佛与弟子。俱到瓦师舍。时瓦师布草然灯供佛。便发愿言。我于当来作佛。亦如今佛。弟子名字亦等。此最初发心时。至宝髻佛出。初僧祇满。永离女身。从宝髻至然灯佛。二僧祇满。时菩萨以七枝青莲供佛。布发掩泥。佛为授记作佛。号释迦牟尼。从然灯至毗婆尸佛。三僧祇满。复过一百劫。修三十二相因。至迦叶佛时。居补处。为护明菩萨。此释迦佛示现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之相。即成藏教果佛也。 俱舍中云。覆大千者。极言舌相之广长也。以多劫口业清净故。口业清净者。谓不为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常为真实语。正直语。柔软语。和合语。而言多劫者。 经云。凡夫舌过鼻尖。表三世不妄语。佛乃无量劫来。曾无妄语。久积功德。感斯胜相也。 华严离世间品云。菩萨有十种舌。所谓开示演说无尽众生行舌。开示演说无尽法门舌。赞叹诸佛无尽功德舌。乃至降伏一切诸魔外道。除灭生死烦恼。令至涅盘舌。是为十。菩萨成就此法。得如来遍覆国土无上舌。则不止一因。 凡夫舌相。不过三寸。古谓掉三寸舌。则毁誉抑扬。循其私意。容未可信。佛具如是广长之舌。宁有妄乎。其所赞叹。更疑不信。无有是处。 又华严十行位菩萨。成就十无尽藏。其说法时。以广长舌。出妙音声。充满十方一切世界。言十方一切。则不止一大千而已。菩萨且然。何况如来。其实佛赞净土。遍十方一切世界也。 又慈恩云。佛之舌相。证小。则覆面门。以至发际。今覆大千。证大事也。菩萨得覆面舌相。故其言无二。悉真实故。则覆面之舌。已无妄语。况覆大千乎。 舌相小大者。以佛得色身三昧。六根自在。证小证大。各随其意。言大事者。法华云。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谓令众生皆入佛乘故。今赞净土。现此舌相。则知净土法门。是为大事。同法华也。苟非大事。则所谓割鸡焉用牛刀也。又菩萨覆面者。举劣况胜。劝信之至也。 又十方者。且就横说。若竖说者。通乎三际。无不赞叹。以方例世。则前乎迦叶。乃至过去无量诸佛。后乎弥勒。乃至未来无量诸佛。必其广长舌相亦遍覆三际也。诸佛相同。则心同。智同。愿同。既六方赞叹此经。知三世诸佛。亦必赞叹此经。如六方也。所谓无间说者是也。 称理。则自性周法界。是广长舌义。 东坡居士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然则广长舌相。不独诸佛有之。众生有之。即万象皆有之。是故情与无倩。融成一舌。舌即法界。法界即舌。说遍覆时。已成双橛。 遍覆三千者。俱舍论颂云。四大洲日月。须弥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为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为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今释谓四大部洲。二轮日月。一须弥山。从下地狱。至六欲天。从欲天至梵天。齐此色天。名一世界。一一数之。积而至千。名曰小千。又以小千为一。一一数之。积而至千。名曰中千。又以中千为一。一一数之。积而至千。名曰大千。以三次言千。曰三千大千。其实一大千也。一大千世界。即经中一佛土也。彼阿閦鞞佛。乃至恒沙诸佛。各各主此大千世界。今谓诸佛各于本界。出广长舌。覆其界内。无不遍也。 三世不妄语。舌相至鼻。出言决定可信。何况三僧祇不妄语。舌覆其面也。今证大乘净土妙门。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表其理诚。又表事实。理诚则称乎真性。事实则决定非谬。众生再不生信可谓无信大阐提。故说诚实言。 四释舌相竟。 ○五释标题。 【疏】 标出经题。流通之本。什师顺此方好略。译今题。巧合持名妙行。奘师译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有详略。义无增减。   【钞】 略引标题者。乃释迦佛略引十方诸佛所标经名。乃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也。标出经题流通之本者。经中所标经题。正是此经本名也。 护念者。念佛之人。佛力保护。令其安隐。无诸障难故。佛心忆念。令其精进。无有退堕故。 观经云。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又经云。念佛之人。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又十种利益云。念佛之人。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此本师护念。而十方诸佛同此护念。当知念佛佛念。感应自然。不可诬也。 又八地佛护者。华严谓八地菩萨。常为如来之所护念。今此顿超胜地。故知往生。地位非浅。 称理。则自性不变。是诚实义。自性不离。是护念义。 纯真绝妄。万劫如然。言诚实者。孰过于是。即今一视一听。一言一动。莫不与俱。亘古亘今。常护常念。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何得诚言不信。护我偏违。可谓自诳自欺。自逃自逝。 诸佛告语众生。古有二说。一谓转引。一谓同时。今兼用之。 转引者。慈恩谓六方诸佛。告本国中之语。释迦转引以证己言。灵芝谓是释迦说此经时。六方诸佛。同时赞叹。今兼用者。以此广大最要法门。诸佛平时必所常赞。而正当释迦说此经时。十方诸佛齐赞。亦复何碍。弥显此经。乃普眼法门。遍乎法界。一说一切说也。 罗什大师顺此方人好略。译成佛说阿弥陀经。为巧合持名妙行。故举世流通。多弘秦本。玄奘法师译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三题文虽不同。义则无二也。 五释标题竟。 【戊一】东方竟。 ○【戊二】南方。   【经】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钞】 南方亦有无尽世界。无尽诸佛。对于净土法门。无不称叹。今略举五佛。余以等字该之。 一。日月灯佛者。此佛约真俗中三智以立名。日月灯者。显果地三智圆照。道种智照俗谛。一切智照真谛。一切种智二谛齐照。 道种智。最为尊胜。取喻如日。无幽不烛。日以照昼。发育万物。喻佛以俗智照事。成就众生故。 一切智。出假利物。导利群萌。取喻如月。长养万物。各得华茂。月以照夜。能除黑暗。喻佛以真智照理。破除无明故。 一切种智。破见思惑。于空得证。取喻如灯。灯继日月通乎昼夜。随意受用。喻佛具中智。真俗并照。圆融无碍故。同居土佛。生灭无生灭二种三智。方便土无量无作二种三智。实报土唯无作一种三智。寂光土六即三智也。 佛之大智普遍。竖穷横亘。故名日月灯也。 二。名闻光佛者。名闻光者。名闻十方。如光遍照。 名谓名称。光即三德智光。闻曰普闻。有名称之实。故有名称之闻。谓佛名称普闻于十方。光通照于四土。藏通二佛普闻同居。别教佛普闻方便实报。圆佛圆闻于四土。 三。大焰肩佛者。此佛约权实二智以立名。大焰肩者。肩谓二肩。有荷负之功。表权实二智。左肩表实智。右肩表权智。焰谓火焰。烧众生三谛惑染也。藏通二佛烧六凡。别佛烧九界。圆佛圆烧十界。 又言大者。谓藏教大六凡。通大藏。别大通。圆大别也。 四。须弥灯佛者。须弥为灯。照四天下。佛光广照。亦如是故。 须弥为灯者。如云须弥为笔。须弥为椎等。极言灯量之广大也。须弥在中。光照四部。佛以中道大智。照诸众生。如须弥灯也。然维摩经言。须弥灯王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而究其国土。乃东方过三十六恒河沙世界。今在南方。以佛同名者众故。 五。无量精进佛者。此佛约行立名。无量精进者。精进解见序分。但彼言常。此言无量。 无量二义。一者时无量。即是常义。二者事无量。自利利他。智行无边故。精进亦二。谓身精进。即持名读诵旋礼。终不懈也。心精进。即理观无间。乃至六度万行亦皆精进。盖此佛自无量劫来。于行道学佛度生。皆发大心。精进不息。故名无量精进也。上来诸佛德号。 皆含四教六即之义。意推可知。 因中行门无量。悉皆精进。不怯不退。故得疾成佛道。 称理。则自性光明不可尽。是南方恒沙佛义。 南方为离。离为火。火内暗而外明。是寂而常照也。真知不昧。灵焰何穷。华严光明觉品言。如来光明过一世界。十世界。乃至不可说世界。皆是自己心光觉照。一切不从外得。故曰。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 如是等。如是指前列五佛。等余南方沙数诸佛。劝信赞叹。与前同。 【戊二】南方竟。 ○【戊三】西方。   【经】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 无量寿佛。与弥陀同名。十方各方面。同名诸佛无量也。然即是导师亦可。为度众生。不妨转赞释迦如来所说。   【钞】 一。无量寿佛者。因与本佛同名。古有二说。亦俱有理。 灵芝云。同名甚多。决非法藏所成之弥陀也。 慈恩云。设若弥陀自赞。于理何妨。谓称赞此法门。令生深信。非自伐其善也。 今双取二说。 若据大本。过无边佛剎。同名释迦牟尼者。不可胜数。又观音师观音如来等。则无量寿之名。何止一佛。百千万亿。不可穷尽。 若据佛分边事。焉得以凡常例之。将无自赞毁他。犯菩萨十重戒耶。我为法王。于法自在。纵横予夺。权实双彰。苟有利于众生。亦何施而不可。天上天下。唯吾独尊。可得云自赞否。 前之一说。恐人不知诸佛数如微尘。拘执一偏故。后之一说。恐人泥于不应自赞。昧佛神用故。二说兼成。理固无碍。    二。无量相佛者。 相好者。如卢舍那。具足十华藏海微尘相好。阿弥陀佛。具足八万四千相好光明。龙女之赞释迦。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皆可名为相好无量也。福德无量。 又藏则劣应三十二相有生灭。通则胜应八万四千相。是无生幻有。别则尘刹之无量相。圆则实相不思议之无量相。 同居土有四教无量相佛。方便土具生灭无生二教无量相佛。实报寂光二土。唯圆教不思议无量相佛。又六凡众生。佛性常住。万德本有。是理即无量相。乃至常住理显。万德全彰。是究竟即无量相佛也。 三。无量幢佛者。功德高显。喻之如幢。极其高显。名无量也。又无量者。广多义。 幢者。幡属。又云旗属。刊定记。幢有七义。约之成五。一。高显义。喻佛位极尊故。二。建立义。喻佛悲智。建立众生。及菩提故。三。归向义。喻佛为众生所宗仰故。四。摧殄义。降伏一切诸魔军故。五。灭怖义。如帝释告诸天众。汝与修罗战时。设有恐怖。当念我七宝幢。其怖即灭。喻佛得无所畏。众生念佛。即离恐怖故。今唯取高显一义。摄余义也。广多者。其幢多而无量。如经言。幢幡宝盖。徧满虚空。佛竖无量妙义。指示众生。亦复如是。 四。大光佛者。光辉广被故。 光指化他之用。诸天人亦有身光。不假日月。二乘小果。因地菩萨。皆有光明。比佛为小。佛光映蔽一切。智光广大。遍照法界。或放大光明。接引摄受。一切众生。故云大也。 五。大明佛者。谓佛以大智。破诸惑尽故。 破诸惑尽者。一切智。破见思惑尽。道种智。破尘沙惑尽。一切种智。破无明惑尽。佛智光明。破一切暗。光是体。明是用。有光则明。杲日当空。无所不照。云大明也。二佛同显智慧广大也。虽前似觉他。此似自觉。各举一德。义实互具。如上总说中辩。 六。宝相佛者。相好殊特。如宝尊贵故。 世间之宝。莫贵于善。如来之宝。莫贵相好。可尊可重。故喻于宝。 功德智宝。光相圆满也。三十二宝相。凡夫外道贵重。八万四千宝相。天道中贵重。刹尘宝相。三乘贵重。姑举一二。目相。如经言。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毫相。如经言。琉璃筒。胸相。如经言。紫磨金。肉髻相。如经言。甄叔迦。实相宝相。十界皆贵重。 七。净光佛者。净光者。佛德清净。发光明故。又其光清净。名净光故。 金光明经云。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超诸菩萨所行清净是也。 清净发光者。有染之智。不发妙光。佛德至净。出大光明。譬如镜体清净。能鉴万物。有析空净。体空净。次第净。一心净。其光清净者。譬如野烧。亦有光明。比之日月。不名净故。 称理。则自性清净不可尽。是西方恒沙佛义。 西方义见前解。良以真如自体。湛若虚空。绝点纯清。曾何涯际。纤尘乍起。佛灭多时。心垢顿除。古佛随现。 【戊三】西方竟。 ○【戊四】北方。   【经】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钞】 北方亦有无量世界。无尽诸佛。对此净土法门。无不赞叹。 一。焰肩佛者。亦以真俗二智。荷担众生之名也。 焰肩者。双照真俗。如肩发焰。 两肩表权实二智。今两肩发焰。表二智焰光。照真俗二理也。解同前文。义无优劣。又焰是暖义。谓佛以两肩荷担二智之火。暖众生三世善根。令生道芽也。 二。最胜音佛者。佛音最胜。超过六凡三乘。微妙难思也。 最胜者。梵音深妙。超胜一切。 佛音具足不思议之力用。圆音一演。异类等解。佛凡说法。以八音四辨。而宣畅之。所诠之理。最为深妙。九界众生。所不能及。故言最胜。 三。难沮佛者。佛德坚密。不可坏故。 沮者。水名。沮谓沮坏。佛证法身。已得金刚不坏体。更无余惑。烦恼横流。莫能冲荡。故曰难沮。 又沮阻通用。止隔也。谓佛德普被。非六凡止隔。非三乘止隔。非菩萨止隔。非分证止隔。令不显现也。 四。日生佛者。佛光出现。如日初升也。兼二利说。 一者自利。众生本觉。覆在无明。如大夜中。日光不现。破惑显智。始觉朗照。如日东生故。 二者利他。如来不出世。十方常暗冥。如来出于世。十方皆明了。华严二十三经云。譬如日天子。不以生盲不见故。隐而不现。不以干闼婆城。阿修罗手。阎浮提树。崇岩邃谷。尘雾烟云等物覆障故。隐而不现。不以时节改变故。隐而不现。喻佛始成正觉。说法利生。慧光普照。如日东生故。 五。网明佛者。智如宝网。徧照众生故。 网者。即梵网千珠。千珠交映。光明洞彻。如佛智遍覆众生。无所不照故。又种种法门。互相融彻。觉群迷故。 梵网经云。佛在四禅天宫。观网罗幢云。十方世界犹如网孔。我之教法。亦复如是。 有二种网。一世界网。二教法网。 世界网。即苦集二谛。然众生烦恼惑业。缠缚自性。亦称为网。 教法。即道灭二谛。如来教法能捞摝众生。亦名为网。有生灭四谛网明。乃至无作四谛网明。乃至四土六即网明。  称理。则自性含摄不可尽。是北方恒沙佛义。 北方为冬。冬主藏。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今则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无边德用。总在心源。觅之则无相无形。出之则无穷无尽。本来具足。不假他求。是故众生心。即名如来藏。 如是五佛。等余北方恒沙诸佛。劝信赞叹。与前同。 【戊四】北方竟。 ○【戊五】下方。   【经】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 此界水轮。金轮。风轮之下。复有下界非非想天等。乃至重重无尽也。达磨此云法。   【钞】 华严经云。三千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大地依水轮。金轮。风轮。空轮。空无所依。众生业感。世界安住。 世界乃众生业缘所感。组织地水火风空五大而成。地上依正万物依地轮而住。地轮依水轮而有。如现在人间依水轮。结成洲潬。为人所居。水轮依金轮而成。金轮依风轮而住。风轮依空轮而得安立。此是世界组织之相。 空轮之下。复有下方世界非非想天。四禅天。六欲天。须弥山。四洲。大海。铁围山。大地。重重无尽者。下方虚空不可尽。故世界亦重重无尽也。 一。师子佛者。师有二特胜。 一者师子为百兽中王。喻佛乃一界中王。藏通二佛。六凡中王。别佛三乘中王。圆佛十界中王。 二者如师子王。摧伏群兽。身力威猛。吼音雄震。力能伏兽。声能裂脑。喻佛从意轮现身通。口轮说大法。众生莫不皈依。邪魔悉皆摧伏。又无五种怖。具四无畏。故以师子为佛之德号。 二。名闻佛。名称普闻十方无量世界也。 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皆有称名之实。一一不虚。一一诸名。闻于无量世界。莫不使闻者。仰名□德。而获利益。 三。名光佛者。名光者。名如日光。无所不被。亦可并称。以名显光炽故。 如光义同上。名显者。如阿弥陀佛。名称普闻。十方三世。无不瞻念故。光炽者。如阿弥陀佛。光明普照。十方三世。无所障碍故。 四。达磨佛者。梵语达磨。此云法。即执持义。以法执持己德。成就法身。执持他身。令诸众生皆证法身。有四谛法。因缘法。六度法。乃至四教四土达磨。六即达磨。 又法者可轨义。所证法身。轨持万化。阳春到处。万物遂生。法身遍处。万物咸轨。随缘不失规矩。真如不变难思。如世间之轨道。车必依之而行。佛所说之教法。为众生修行之轨则。必当依之而修。此教可轨也。佛所修之行法。戒定慧以自庄严。堪作众生轨范。此行可轨也。故名达磨佛。 五。法幢佛者。幢有高显义。佛所说法四谛十二因缘。高超同居土世间法。六度万行。高超方便土二乘法。第一义谛。高超实报土菩萨法。佛建竖种种法幢。故以为名。 六。持法佛者。佛善持大小顿渐。偏圆权实。一切诸法。随众生机。而为演说。令其信解修证。得大饶益。 又善持中道妙法。不堕二边也。故名持法佛。 称理。则自性测之弥深不可尽。是下方恒沙佛义。 文殊取钵。遥垂右手过下方四十二恒河沙世界。今谓更过下方不可说恒河沙世界。求于自性。譬如持竿探海。欲穷其底。终不可得。 如是六佛。等余下方沙数诸佛。劝信赞叹。与前同。   【戊五】下方竟。 ○【戊六】上方。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钞】 一。梵音佛。梵者。净也。佛音清净。无杂染故。 佛所说法音清净。无有染着。不着我相。不着法相。不着非法相。一切无着。是谓梵音。佛说法如是。故名梵音佛。三乘说法。杂于烦恼染。不得清净。唯佛以一乘法。化导群生。所谓纯一无杂也。 无生梵音。能净界内六凡五浊。别圆梵音。能净界外三乘五浊。 二。宿王佛者。宿王者。一云月为宿王。一云即宿中王。如北辰故。二义皆得。 月为宿王。所谓万点星光。不如孤月。月非星类。喻佛为大觉。觉非迷类。胜一切故。即宿中王者。语云。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言北辰宿类。而出乎其类。喻佛即众生。出乎众生。以生所归依故。皆得者。一以星月对显称王。一就星中独胜称王。今言佛在异类。异类中王。佛在同类。同类中王。故皆得也。 三。香上佛者。佛圣中圣。如香中香。最上无比故。众德如香。超诸因位。佛证五分法身香。能总一切万德。众所不能及。故以香上称之。 香中香者。如栴檀香。云此香六铢。价值三千大千世界。又云。此香一焚。四十里外无不闻者。是香之最上者也。佛证五分法身之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一切人天修罗外道二乘之香。无能及者。故曰香上。五分法身香者。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 四。香光佛者。其香发光。如断智二德故。如如来身光。 断德者。香能避恶。有灭秽义。诸恶净尽。名之为香。智德者。光能破暗。有智慧义。灵明广照。名之为光。又常香止被鼻根。香中发光。兼被眼根。喻声闻止能灭恶。有体无用。佛灭诸恶。能具诸善。具足断智。如香光也。 五。大焰肩佛。释义同前。与前南方同。 大焰肩。大智发光。双照二谛。诸法实相。不出真俗。故能照智。只惟权实。故以两肩发焰。以表彰智境难思。焰肩之名屡出。正由佛同名号。无量无边故。 六。杂色宝华严身佛。万行因华。庄严法身故。 虽证法身。若无万行。名素法身。佛称一切种智。故须四等六度。种种行门。无不备集。积功累德。助显法身。如万种宝华庄严色身也。以法身本具恒沙性德故。佛身以诸相为众宝庄严者。正表果德。复以是而为号。欲令众生睹相。莫不志愿思齐。 七。娑罗树王佛者。梵语娑罗。此云坚固。此树岁寒不凋。斧斤不损。有坚固义。喻佛证法身之本。惑不能损。境不能动也。有四枯树。四荣树。四非枯非荣树。四枯。即空观。四荣。乃假观。非枯非荣。即中道观。六凡中坚固。二乘中坚固。菩萨中坚固。亦云最胜。为九界中最殊胜故。不被物转。三界独尊。喻树王也。为其能统众德故也。 八。宝华德佛者。佛德如宝华故。 前云严身。严有因义。今但言华。以华喻德。佛之万德。贵重华美。如宝华也。一云常乐我净。佛之四德。常如宝华无凋落故。乐如宝华悦人意故。我如宝华无待外故。净如宝华体莹洁故。四德尊贵。芬芳炜烨。如花开敷。佛富万德。贵重华美。可例知矣。 九。见一切义佛者。见一切义者。诸法之义。无不知故。 世出世间。诸法无量。则义无量。有知近义。不知远义者。有知偏义。不知圆义者。有知总义。不知别义者。有知实义。不知权义者。佛无不见。如悉达太子。名一切义成。即此意也。 十。如须弥山佛。前言须弥相。故指相好。今无相字。专就德言。 须弥为众山之王。佛德超绝。如须弥故。合万德而交罗。如须弥以宝成称妙。中天下而独立。如须弥以最上称高。须弥王于众山。如来王于三界。其义一也。须弥四宝所成。喻佛四德。须弥居大海而不动。喻佛居萨婆若海而不动。须弥为人天所居。喻佛为凡圣所归也。 称理。则自性仰之弥高不可尽。是上方恒沙佛义。 颜渊叹道。曰。仰之弥高。今借用之。言灵心卓越。体绝攀缘。仰之弥勤。高之益甚。昔净名过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世界。而取香饭。今谓更过上方不可说恒河沙世界。求于自性。譬如接竹点天。欲至其巅。终不可得 如是十佛。等余上方恒河沙数诸佛。劝信赞叹。与前同。 以上六方佛赞。亦是阿弥陀佛本愿力故。 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名闻十方无央数世界。诸佛各于大众之中。称我功德。及与国土等。故今成佛。如其所愿。 有执楞严。谓观音耳根。此方教体。势至念佛。不与圆通。云何今日普教念佛。以此为疑者。正由不达六方佛赞故。 疑者。谓念佛法门。既不逗此方之机。又不入圆通之选。既居此方。何必念佛。今观六方诸佛皆赞此经。则知耳根者。偏逗此方之机。念佛则普逗十方世界之机也。大本云。十方众生。称我名号。必生我国。是也。耳根者。偏逗人类之机。念佛则普逗六道众生之机也。大本云。地狱鬼畜生。亦生我剎中。是也。然则耳根不摄念佛。念佛能摄耳根。是故耳根者。此方释迦如来所赞。念佛者。十方恒沙如来所赞。今从多赞故也。且今普天之下。缁素男女。自然念佛。如前文所明逗机之广。又何疑哉。试设一喻。如此国中。有百千邑。于中士子分习五经。或有一邑。士多习诗。或有一邑。士多习礼。所称多习。据本邑故。如其参会诸经。通较合国。则习之最多。莫尚于易。今此耳根。如诗礼故。今此念佛。如周易故。 称理。则自性徧照。是六方佛赞义。 灵光独耀。迥绝中边。真照无私。何分彼此。故得一多无碍。主伴交成。无碍。则千差虽隔而非殊。交成。则万法不期而自会。然则六方不离于咫尺。诸佛悉现于毫端。今者此经。当在何处。 ○【戊六】上方。分三。初略明上界。二问答破疑。三诫劝后贤。 ○初略明上界。 【疏】 此界非非想天之上。复有上界风轮。金轮。及三界等。重重无尽也。   【钞】 上方亦有无尽世界。无尽诸佛。此界无色界。非非想天之上。是空轮。空轮之上。复有上界风轮。火轮。金轮。水轮。四洲大地。及人间天上。三界等。如是一重一重。无有穷尽。故诸佛亦无尽也。 他界其中安立层次。均与现世界同。今人测知推想。是比量境。安得及我佛现量智所知之现量境可同日而语哉。  初略明上界。 ○二问答破疑。分二。初偏赞西方疑。二遍缘法界疑。 ○初偏赞西方疑。 【疏】 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答。此亦非善问。假使赞阿閦佛国。汝又疑偏东方。展转戏论。   【钞】 此下问答破疑。先破偏赞西方疑。 疑者。谓十方既有诸佛。必有净土。何以独赞西方。 答中初句斥非正问。假使下释意。此问与坛经意相仿。故有问。既六方诸佛。共赞西方。云何六祖不随佛赞。反似斥无。其故安在。意谓东方琉璃世界。何不可生。而独赞西方偏生极乐耶。 莲池大师云。此有四意。一为门不同故。二似毁实赞故。三不为初机故。四记录有讹故。 六祖坛经云。东方人造恶。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恶。念佛求生何国。又云。愚人愿东愿西。后人执此。遂疑六祖说无西方。故为此辩。 初为门不同者。复有二义。 一者且据理事二门。六祖所说。是以理夺事门。若以事夺理门。则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安得拨无净土。 二者晋宋而下。竞以禅观相高。直指单传之意。几于晦塞。于时达摩始唱。诸祖继兴。惟欲大明此道。而此道无佛无众生。今西方者。正开示众生趣向佛故。此道举心即错。动念即乖。今西方者。正教人起心念佛故。此道心境俱寂。今西方者。正以佛国为境。发心求生故。是虽理无二致。而门庭施设不同。随时逐机。法自应尔。假使才弘直指。复赞西方。则直指之意。终无由明矣。故六祖与净土诸师。易地则皆然也。 二似毁实赞者。六祖东西之说。只是劝人要须实心为善。空愿无益。何曾说无西方。喻如孔子生于东鲁。今有人言。齐人造恶。慕孔子求居鲁邦。鲁人造恶。慕孔子求居何国。盖谓为善是真学仲尼。何曾说无东鲁。六祖此言。正经中必以多善根。得生彼国之谓也。恶得云毁。 三不为初机者。六祖自云。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今初心下凡。以秋毫世智。藐视西方。妄谈般若。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故坛经者。慎勿示之初机。苟投非器。便落狂魔。诚可叹惜。 四记录有讹者。坛经又言。西方去此十万八千里。是错以五天竺等为极乐也。五天震旦。同为娑婆秽土。何须分别。愿东愿西。而极乐自去此娑婆十万亿土。盖坛经皆学人记录。宁保无讹。不然。则借此之西域。以喻彼之西方耳。古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者。此也。况西方千佛所赞。今乃疑千佛之言。信一祖之语。佛尚不足信。况于祖乎。明智者。当为世人决疑起信。在在处处。弘赞流通。即是代诸佛出广长舌。即是报佛深恩。如其违背圣言。故为魔说。其为罪也。何可言尽。今以喻明。于此有人。日出万言。以谤万佛。积满千岁。是人罪业。无量无边。而复有人出一恶言。拨无净土。阻人念佛。是人罪业。过于前人百千万倍。乃至无算。何以故。微尘诸佛。赞叹西方。惟欲人人成佛。汝独生谤。即是遍谤微尘如来。陷害众生。常沈苦海。不得成佛。故罪如是。其慎辞哉。 下出非善问之故。假使赞叹阿閦佛国。汝又疑何以偏赞东方。如是展转问难。皆戏论也。 问。兜率内院。昔人亦愿往生。今何偏示极乐。 答。因难易故。境胜劣故。主师资故。 问意盖谓弥勒亦现在说法。内院亦清净庄严。而不求生。当是何故。答有三义。一因难易者。凡生内院。必智断功德。堪与圣流。非若极乐。但求生者。净念成就。即克如愿。无论惑业。昔奘师谓内院易生。良以兜率之离人世。可计由旬。极乐之去娑婆。历多佛剎。彼论地。不论因。今论因。不论地。义各有取。然极而论之。奘师为当时一类之机。此经乃万世常行之道耳。二境胜劣者。内院不越三界之中。极乐出过三界之外。极乐疑城。尚无女人。内院外生。便有五欲。故曰下生犹胜天宫也。三主师资者。弥陀圆万德之果。已证如来。弥勒称补处之尊。犹居等觉。经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则弥勒方与观音势至。同侍导师之侧。曰师资也。故见弥陀。即见弥勒。见弥勒。未必见弥陀也。又古德有云。先生西方。后生龙华。亦大有理。偏求极乐。不亦宜乎。 问。胜莲华世界。甚超极乐。何以不往。 答。乐邦在近。不应求远故。 胜莲华者。娑婆之后。即云极乐。远之又远。至百万阿僧祇世界。方曰胜莲。则极乐者邻邦。胜莲者遐域也。喻如越饥吴稔。举足即吴。舍吴不往。而远慕燕秦。惑亦甚矣。 初偏赞西方疑竟。 ○二遍缘法界疑。分二。初问。二答。 ○初问。 【疏】 问。何不遍缘法界。   【钞】 缘。谓攀缘。此谓遍缘者。谓念东方佛。又念南方。乃至念下方。又念上方。到处攀缘。乃为遍缘。不了现前一念。乃法界纲宗也。 问意。何不遍缘十方法界。此问以不达所缘之境既广。能缘之心必散。此亦非善问。 初问竟。 ○二答。分二。初约事答。二约理答。 ○初约事答。 【疏】 令初机易标心故。阿弥本愿胜故。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   【钞】 此破何不遍缘法界疑。 答意。先约事答。后约理答。约事约理。此问皆不当。事三义。 一令初机易标心者。初机修行。贵乎一心专注无量光寿之境。易得标明横遍竖穷之心性也。 二阿弥本愿胜者。佛为法藏比丘时。所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也。 三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者。众生易感。弥陀易应也。盖佛度众生。由众生与佛有缘。方能受化。故教化之难易。得益之浅深。总在前生有缘无缘。前缘若浅。则生难受化。佛亦难度。前缘若深。则生易受化。佛亦易度。如佛世城东老母。与佛缘薄。佛难化度。与罗侯罗缘深。罗侯罗为现通说法。便受化成阿罗汉是也。 【疏】 盖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能令欢喜信入。能令触动宿种。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体性开发。   【钞】 此明事中三义之所以。 佛度生。生受化等总在于缘者。缘谓前世与众生所结之缘也。其间或难或易。或浅或深。总在于前缘。佛有三不能。无缘不能度。如城东老母。可以为证。前缘若浅。则众生难受化。佛亦难度。前缘若深。则众生易受化。佛亦易度。今阿弥陀佛。无人不知。无人不念。或以喜事快乐。偶念一句两句弥陀。或以苦逼忧愁不觉叹气。念出一二句弥陀。即显弥陀与娑婆众生。比较其他诸佛偏有缘也。 缘之所在恩德弘深者。欲与众生有缘。须惠恩施德于众生。前世所惠恩德深。则缘重。恩德浅。则缘浅。今世若能布施结缘。未来世决定与众生有缘。今世不肯布施结缘。未来世决定不能教化众生。以无缘故也。现见弥陀。化度之广。摄受之易。岂非四十八愿之恩德胜过诸佛耶。以发大愿。即冥熏法界。与众生结缘。愿愈深广。与众生缘愈深。 种种教启者。以其恩重缘深。故释迦说出净土三经。种种念佛法门。以启发众生。特此信愿持名。三资粮之顿教。诸佛赞叹。众生信受奉行。能得四悉檀利益。岂非易标心也。 四悉檀者。佛说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能令发欢喜心信入。即世界悉檀。得欢喜益。能令触动宿世善根种子。起欣求心。即为人悉檀。得生善益。能令一心执持。以正念断除妄念。魔障诸难。得以遮遣。即对治悉檀。得破恶益。能令从事持。而入理持。法身体性。豁然开发。即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 【疏】 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   【钞】 总之十方诸佛。本从法身。垂于应化之迹。法身乃应化之本。必然广结良缘。法种远播。能令世出世间一切众生齐臻佛果。用世界悉檀于娑婆。施以至尊严隆重之教乘。诠扬极乐依正之妙用。以为人对治二悉檀。启大悲救苦之心。沁深入于生死苦海。行第一义悉檀。发大慈与乐之心。接引众生于莲邦。契证无量光寿者。其唯阿弥陀佛而已。所以十方诸佛。钦承赞叹于上。无量辅处群灵。围绕亲近于下。如众星之拱北极。似万派之朝东海。岂非三义特胜。故得诸佛偏赞。众生偏念也。 固结缘种者。诸佛应化。固结众生之缘。令未种善根者种。已种者增长。已增长者成熟。已成熟者解脱。不断佛种。 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者。此指西方极乐四土。世即同居士。出世即上三土。悉皆不可思议。圆证三不退。补处菩萨甚多。乃为千经万论所无。此经独擅。故曰尊隆于教乘。诸佛异口同音赞叹。为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此即举扬于诸佛海会。 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者。沁水名。水之渐流而出。谓释迦诸佛法水。流入娑婆苦海。众生心中。令其信愿持名。念念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由事持而达理持。则慈契于寂光真理矣。所以诸佛万德慈尊。悉皆钦承赞叹。 群灵拱极作二释。 一群灵。指极乐诸上善人。菩萨。罗汉。无量无边。皆拱卫弥陀。如众星之拱北极。 二谓十方无量菩萨。皆愿生极乐。亲近弥陀。大本云。佛告弥勒。此世界中。有七百二十亿菩萨生彼。一一已曾供养无央数佛。如弥勒者。他方世界。第一光远照佛所。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第二宝藏佛所。有九十亿。第三无量音佛所。有二百二十亿。以及无量佛刹。往生者众。似万派之朝东海。 初约事答。 ○二约理答。 【疏】 当知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花)[华]。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 【钞】 此约理答。即答何不遍缘之问。当知二字。乃嘱其当知遍缘之理。 佛种从缘起者。佛种乃佛性种子。即众生所具之正因佛性。亦即一真法界必从缘了二因而起。若无了因佛性。慧心之解悟。及缘因佛性。善心之修持。则正因佛性理心。终归埋没。不得而发起。故曰佛种从缘起。 缘即法界者。缘因了因。即全体法界也。 一念一切念者。以三因不出一心故。而西方依正。亦不出一心。法界即一心别名。弥陀是法界藏身。故一念一切念。念一佛。即念一切诸佛也。 一生一切生者。极乐乃法界藏土。故生极乐一土。即生一切诸佛国土也。 一香一华等者。一香乃法界藏香。一处拈香。一切处皆拈香。一华等亦然。乃至一处礼忏。一切处皆礼忏。受忏。授记。摩顶。垂手。随拈一法。皆是法界。故曰横则遍于十方。竖则穷于三世。莫不普遍融通也。故此偏念偏生。增上缘因了因。即正因法界缘起。此才正谓遍缘法界。汝所谓念西方。复又念东念下方。复又念上方。彼才正谓偏赞偏念者也。 二约理答竟。 遍缘法界疑竟。 二问答破疑竟。 ○三诫劝后贤。 【疏】 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全堕众生遍计执情。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   【钞】 此是诫劝。上中下根。皆可修持净土。 浅位人。即六凡众生。未证圣果者。以虽属凡夫。本不出法界体外。便可决定志愿。专求极乐。所谓下下根亦能臻其域是也。 又未明理性者。便可决志念佛。专求往生。事念本不出法界外。 深位人。即出世三乘。及登地菩萨。圆根众生。了悟西方。不离华藏。故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但得生西方。何愁不入华藏世界耶。所谓上上根。不能越其阃是也。 又已明法界之理。念弥陀。即念诸佛。生极乐。即生十方。亦不必舍西方。别求华藏。西方亦不出自心。 西方是权者。乃李长者华严合论之伪。华严合论中。判华藏是实。西方是权。华藏是大。西方是小。故前文云。非邪。破末世积迷之习。非权。破华严合论之伪。斯乃李长者积迷之习气未去故也。于一心性中。分权分实。分小分大。 全堕众生遍计者。若约三性判之。犹是法执遍计执情也。 言三性者。一遍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 遍计者。谓愚夫周遍计度所执我法。以为实有。即我法二执也。 依他起性者。依他众缘和合而有。故如幻事。非有似有。有即非有。即此中谓权实大小之幻相也。 圆成实性者。圆满成实之法性也。即此中谓一体无性之实性也。不达权实一体。 大小无性者。不了权亦法界。实亦法界。权实皆法界。故西方横具四土。即同居是寂光实报也。 大小无性者。华藏虽大。亦无自体。众世界和合有故。大亦无性。西方虽小。横具四土。亦无小性。彼不达西方横具四土。故计以为小。又不了权实大小。皆依他起。皆如幻如化。无有实体。唯一圆满成实之性。故为法执遍计之情也。 三诫劝后贤竟。 【丁一】略引标题竟。    ○【丁二】征释经题。   【经】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钞】 于汝意云何。是佛征问舍利弗。以测其解悟如何。 何故名为下。是自征经题。名必有义。彰阐其义。方克奉行。无所疑故。题十六字。曰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但征下之八字者。名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以不可思议。释迦所赞。其义已明。他方佛赞。增此八字。故征其义。 云何佛护。云何佛念。以前教当信是经。今谓义明。然后信固也。采佛法宝。须假信手。苟无手人。徒入宝山。 ○【丁二】征释经题。分三。初释护念。二释果觉。三结劝信。 ○释护念。分二。初正释。二料简。 ○初正释。 【疏】 此经独诠无上心要。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   【钞】 文二释。一约闻经释护念。二约持名释护念。 诠者。显也。而有能诠所诠。能诠即此经。 所诠有三。一无上心要。二诸佛名字。三并诠无上万德。此即三德秘藏。 一。无上心要。即能念之心性。此心为诸佛之本源。万法之理体。是第一义谛。无有何法。能加其上。故曰无上心要。 二。诸佛名字。即所念之弥陀名号也。弥陀名号。体即法界。能摄一切名号。华严经第六回向云。复于佛所。得闻佛名。转更值遇无数诸佛。 称理。则自性自轨。是闻此经义。自性自觉。是闻诸佛名义。自轨自持。则尊者不说。我乃无闻。是真般若。自觉自照。则无名无字。无体无相。是名如来。斯则世间难信之妙法。不闻而历历分明。恒沙诸佛之洪名。绝听而轰轰在耳。可谓所未闻经。信之不疑。承事诸佛。无空过者。念弥陀一佛。即念一切诸佛。故曰诸佛名字。 三。无上万德。能念心性本具万德。即圆满究竟也。诸佛因行圆满。智德究竟证般若德。断德究竟证解脱德。心性究竟证法身德。三德圆证。万德毕具。以我心具万德。念佛无上万德。以佛无上万德。明我心具万德。能所不二。故称无上。 此经文字为能诠显。无上心要等为所诠显。所诠既以万德为体。能诠亦当以万德为体。故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是经。即是得闻无上心要。一称万德洪名。故为诸佛于常寂光中。护之念之。 护者加护。令不退堕。念者爱念。令得增进。大本云。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得闻。又云。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钦奉诸如来。故得因缘闻此义。华严经偈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愿生天中。而不闻佛名。故知此经。及与佛名。不易闻也。今得闻之。可弗信受。 又闻已由闻慧而进入思修。能受持斯经。执持名号。即是思惟无上心要。思惟万德洪名。亦即是受持无上心要。受持万德洪名。故亦为诸佛护之念之。 又弥陀名号。即诸佛名号。弥陀万德。即诸佛万德。众生心要。即诸佛弥陀心要。诸佛弥陀心要。即众生心要。俱以三德秘藏为体。乃诸佛共证。故众生闻经持名蒙诸佛共所守护爱念也。  初正释竟。 ○二料简。分二。初问。二答。 ○初问。 【疏】 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   【钞】 此料简。假设问答。于答处则明通局二义。自他二力。   或问。此经既阐无上心要。佛名又诠无上万德。故闻此经。能为诸佛护念。假使有人。但闻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既无闲暇。又不识字。而未能持念阿弥陀经。亦得蒙佛护念。得不退转耶。  初问竟。 ○二答。分二。初明通局二义。二明自他二力。 ○明通局二义。分二。初明局义。二明通义。 ○明局义。分二。初明他经。二明此经。 ○初明他经。 【疏】 答。此义有局有通。占察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若到
本文档为【要解集钞卷四 竖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644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5KB
软件:Word
页数:43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5-10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