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东方谋略的心理学底蕴

东方谋略的心理学底蕴

举报
开通vip

东方谋略的心理学底蕴 ★★世纪期刊网-专业期刊论文原文服务网站★★ 【关于我们】 世纪期刊网专业提供中文期刊及学术论文、会议论文的原文传递及下载服务。 【版权申明】 世纪期刊网提供的电子版文件版权均归属原版权所有人,世纪期刊网不承担版权问题,仅供您个人参考。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 support@verylib.com 【网站地址】 世纪期刊网 http://www.verylib.com 【网上购书推荐商家】 当当网 卓越网 读书人网 京东IT数码商城 本次文章生成时间:2011-5-1 6:17:05 文章内容从第二页开始! 请...

东方谋略的心理学底蕴
★★世纪期刊网-专业期刊论文原文服务网站★★ 【关于我们】 世纪期刊网专业提供中文期刊及学术论文、会议论文的原文传递及下载服务。 【版权申明】 世纪期刊网提供的电子版文件版权均归属原版权所有人,世纪期刊网不承担版权问题,仅供您个人参考。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 support@verylib.com 【网站地址】 世纪期刊网 http://www.verylib.com 【网上购书推荐商家】 当当网 卓越网 读书人网 京东IT数码商城 本次文章生成时间:2011-5-1 6:17:05 文章内容从第二页开始! 请将本站向您的朋友传递及介绍! Details of Psychology of Oriental Strategies 东方谋略的心理学底蕴 · 120· 口 王振兴 周建新 易 辉 内容提要:东方谋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渗透着东方人的心理文 化特征,包含了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个性心理学及其他相关的心理学 原理,有着深厚的心理学底蕴。东方谋略注重社会心理的考察、调整、引导 和利用,把谋略运筹建立在对社会心理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的基础之上; 东方谋略把用谋斗智看作对立双方以思维为核心的心智较量,强调遵循认 知规律,在保障自己认知正确的同时,积极干扰、破坏对方的认知,造成其思 维混乱、认知错误和行为决策上的混乱;东方谋略注重个性心理的考察和把 握,强调因人、因事、因时设谋用计,以增强谋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强 调加强谋略家的人格修养,把追求谋略运筹的高水平和人格修养的高境界 完美统一起来。 关键词:东方谋略 心理学 底蕴 中图分类号:F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92一(2004)02—0120 — 11 作者:王振兴,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周建新,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副教授;易辉,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研究生 东方谋略是人类智慧宝库中的一支绚丽多姿的奇葩。千百年来,东方 谋略以博大精深、内涵丰沛、恢弘深邃的魅力,影响着中国和东方,传播于世 界,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许多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从不同的层次和侧 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探求东方谋略的科学内涵。笔者认为,东方谋略 不仅有着政治、思想、哲学、文化、伦理等方面的坚实根基,也渗透着东方人 的心理特征,有着深厚的心理学基础。努力探求和领会东方谋略的心理学 底蕴,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体味东方谋略的理论真谛,使谋略的运用上升到 更加自觉和科学的水平,在经国治军和国际斗争中达到更高的层次和境界, 不断书写出东方谋略的神来之笔。 一 、东方谋 略注重社 会心理 的考察 、分 析 、利 用、调 整 和引导 ,有着深厚的社会心理学底蕴 谋略既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也是一定历史文化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文 王振兴 周建新 易 辉:东方谋略的心理学底蕴 基础研究 化背景,对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 响。东方谋略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烙有鲜明 的东方文化印记。东方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 是更注重社会的整体价值和利益,注重社会人际 关系的协调。在东方谋略家看来,社会心理现象 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制约因 素;社会心理现象是谋略运用的基础,社会心理 效应是谋略运用的目标。要恰到好处地施谋用 略,就必须 自觉地遵循社会心理发展变化的规 律。因此,东方谋略的运用特别重视对社会心理 现象的考察、分析、利用、调整和引导。 (一)注重社会心理的考察分析,以此作为 谋略的依据 在东方战略家眼中,谋略涉及的是经国、治 军、平天下的大事。而人心向背,历来是关系国 家兴衰的最重要因素,“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 破家,失人也”①。因此,谋略的运用必须思考它 的社会心理基础及社会心理效应。考察民心向 背,计算力量对比,决定依靠、团结和打击的对 象,这是战略决策首先要解决的课题。在东方谋 略家那里,兴邦治国的成功,是建立在对社会心 理考察、分析和利用基础之上的。例如,东方大 战略的运筹特别强调“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 基本要素,其中的“人和”即是指社会心理因素。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和谋略家,被看成是智慧的化身。他特别强调把 谋略建立在对社会心理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 融入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因素的综合考察之 中。在诸葛亮的战略、策略之中,社会心理因素 始终占有重要的分量。早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 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中就指出,曹操挟天 子以令诸侯,统一了北方,占有“天时”;孙权利 用长江之险,据有“地利”;刘备只能利用“人 和”,才能成就三分天下的大业。诸葛亮提出的 割据西蜀可以利用的六大条件:“帝室之胄”、 “荆益险要”、“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 孙权”和“内修政理”等战略、策略手段,都是“以 德服人”,以争取人心、凝聚人心为 目标的。后 来,蜀之所以能与魏、吴成三足鼎立,与诸葛亮坚 持以争得“人和”为核心的大战略是分不开的。 毛泽东是东方文化哺育出来的大战略家,他深谙 东方谋略的精髓。在中国革命的初期,就写出了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 报告》等重要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 法,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倾向、心 理状态以及对革命的态度做出了深刻的分析,并 据此提出了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团结和争取对 象,革命的主要对象和打击方向等战略主张。这 些主张后来成为中国革命各个时期制定战略、策 略的理论依据,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社会心理 基础。 (二)注重对社会心理的主动性调整,取得 政治上、心理上的优势 东方谋略不仅注重社会心理的考察和分析, 而且特别注重对社会心理的主动性调整,以取得 政治上、心理上的优势。东方谋略家认为,争得 天下,治国安邦,兵伐征战,都是一种政治行为, 都要“得民”与“得心”。而“得天下有道,得其 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②。 意思是说,得天下是有其道理和规律的,就是要 先得民心;得民心也是有其道理和规律的,那就 是人民所希望得到的利益要尽力给予满足,人民 所厌恶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因此,治国安邦、用 兵取胜的重要策略,就是要根据社会历史条件和 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社会心理调整, 争取人心,激励和提高士气。要争取人心,必须 实行仁政,以德服人。而实行“仁政”,就要“爱 民”,“王者之道,厚爱其民者也”③。爱民的最主 要标志,则是“富民”,“为国之道,必先富民”④。 通过发展经济,充实国力,改善人民的生活,达到 稳定人心、激励士气的目的,“政事修,仓廪实,国 库充,器用备,士气振,力有可为,则兵虽未交,而 ① 《武经七书注释 ·三略》,472页。 ② 《孟子 ·离娄上》。 ③ 《银雀山汉墓竹简 ·孙子兵法》下编《吴问》。 ④ 《管子 ·治国第四十八》。 · 121· 中国军事科学 2004年第2期 第17巷第2期 胜负之势决矣”①。东方谋略家认为,进行社会 心理调整,还要重视对民众的教育和引导,必须 以“道义”统一人心。孙子强调,用兵作战,克敌 制胜的首要条件是“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 也。”②就是说,要做到举国上下意志统一,必须 以“忧患”意识凝聚人心,“安而不忘危,存而不 忘亡,治而不忘乱”⑧。强调在做好战争物质准 备的同时,做好战争的心理准备。如此,形成强 大的政治优势,在民众和军队中筑起强固的心理 防线,就可以临危不惧,临战不乱,奠定战争胜利 基础 。 中国共产党人在思考革命和战争的战略、策 略时,着眼社会心理的调整,运用多种谋略手段, 首先立足于在政治上、心理上取得优势,从根本 上奠定胜利的基础。一是以先进、正确的路线为 旗帜,凝聚人心。我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 期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政治纲领,抗日战 争时期提出的建立最广泛的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政治纲领和“减租减息”的政策,解放战争时 期提出的“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政治纲 领和“土地改革”政策等,都代表了全国人民的 根本利益,因而赢得了人心,受到了拥护。在当 时,我党我军虽然在人员数量和武器装备的数质 量上都处于劣势,但由于赢得了人心,获得了人 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就使我党我军拥有了政 治上和心理上的绝对优势,在战略上处于不败之 地。二是以先进、正确的思想教育人民,统一人 心。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从事了大量的理论工作,论述和解释党 的路线、方针、政策,用以统一全党的思想,教育 人民群众。如抗 日战争中进行的持久战思想教 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教育和民族气节教 育,解放战争时期进行的阶级教育、彻底革命思 想教育等,都有效地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 策,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这对凝聚 人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三是以共产党人的模 范行动和良好形象,赢得人心。在革命战争年 代,共产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冲锋在前、退 却在后,严格执行党的政策,自觉遵守党的纪律, · 1 22 . 一 不怕苦,二不怕死,艰苦朴素,不计名利。一个 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形象,成为争取和团结 群众、凝聚人心的最具心理感召力的力量。四是 在全民族共同心理基础上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在 世界各民族和国家共同心理基础之上建立国际 统一战线。毛泽东指出:“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是 否只限于国共两个党的呢?不是的,它是全民族 的统一战线,两个党仅是这个统一战线中的一部 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 统一战线,是工农兵学商一切爱国同胞的统一战 线。”④“我们的抗 日战争不是孤立的。不管资本 主义国家现实还保存其许多矛盾政策,也不管国 际局势可能暂时地影响到各国助我的程度,但中 国抗 日战争与世界反侵略反法西斯的斗争,是不 可分离地结合着。反对 日本侵略战争的不仅是 中国人,还有欧洲人、美洲人、澳洲人,以及其他 亚洲人。”⑧在抗 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国民党抗 日,我党作了包括停止推翻国民党政权,将红军 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等重大让步和政策调整,推动 了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并最终取得 了抗 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巧妙地利用各种社会心理现象,达成 政治、军事和其他目标 东方谋略在注重社会心理考察和调整的同 时,特别注重社会心理的利用。谋略作为一种社 会活动,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人 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一系列的大政方 针、战略战术表现出来,并产生各种各样的效果。 在古代中国的军事对抗中,不战而屈人之兵,被 历代兵家奉为用兵的上乘境界。这一原则构成 了东方谋略思想的精要部分,其核心在于运用社 会心理效应以达成谋略的目的。社会心理效应 ① 《李忠定公辅政本末》。 ② 《孙子兵法 ·始计》。 ③ 《周易 ·系辞》。 ④ 《毛泽东选集》,第2卷,365~366页,人民出版 社 ,1991。 ⑤ 《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132页,战士 出版 社 ,1981。 王振兴 周建新 易 辉:东方谋略的心理学底蕴 基础研究 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同化评定效应、晕轮效应、 投射效应、首因效应,以及民族心理和宗教心理 等许多方面。东方谋略家巧妙地利用各种社会 心理现象,设谋用略,达成政治、军事和其他 目的。 例如,东方谋略的运筹特别注重人际情感因 素的利用。人是有情感的,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或 疏远,合作或竞争,友好或敌对等,都是心理上的 距离远近的表现形式,都具有情感的色彩。人际 之间的情感体验主要表现为相互认同、行为相 似、情感相容等。东方谋略正是在实践中自觉运 用和体现了这些社会心理学原理,达到了“心理 利用”,“以谋取胜”的目的。相互认同,是通过 谋略主体的知觉、表象、想象、思维、注意和记忆, 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认识活动而实现的。谋略 主体通过信息的交流,取得了相互的了解,满足 了交往的需要时,才能实现相互认同。在人的社 会化进程中,东方谋略家特别注重运用一切可能 的途径,对民众施加思想和情感影响,逐步形成 共同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行为相似,是 指人们彼此言行举止、交往动作、角色地位、仪表 风度等人际行为模式相近、相似。人与人之间的 行为模式越相似,越容易产生和形成良好的人际 关系。东方谋略家所强调的“与民同乐”,“将士 同心”,“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等, 都是以共同的情感为基础,并在长时期里被人们 认可的相似行为的真实写照,而且已经内化为中 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聚力。所谓情感相容,是以 彼此喜爱、亲切、同情、热心、照顾等形式表现出 来的。东方谋略自觉运用社会心理学上的情感 相容原理,以亲合性情感团结和巩固自己,以分 离性情感分化瓦解敌人。不仅如此,在实际操作 中,东方谋略还把这些情感因素进行综合考察, 在厚实的文化积淀的基础上,把谋略由调节人际 关系延展到调节家庭关系、族际关系、国际关系 中,把影响谋略的重要因素由社会个体情感扩大 到民族、国家的意志和价值观念。从而使谋略更 多地带上了东方社会的情感色彩,也更多地增添 了谋略成功的把握。 再如,东方谋略注意运用社会心理效应实施 “攻心夺气”,瓦解敌人。中国古代精明的军事 家主张“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 上,兵战为下”④。认为攻心夺气,应以德服人。 在动用军队问题上,强调以仁为本,兴仁义之师。 “兵非道德仁义者,虽伯 (霸)有天下,君子不 取。”②即使攻人敌国,也要做到“无暴神祗,无行 田猎,无毁土功,无矮墙屋,无伐林木,无取六畜、 禾黍、器械;见其老幼,奉归勿伤;虽遇壮者,不校 勿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⑧“其所生得,皆加 营护,不令士兵干扰侵侮,将家属来者,就使料 规。若亡其妻子者,即给衣粮,厚加慰劳,发遣令 还。”④这些政策、策略符合人们的社会心理要 求,因而能使敌军心悦诚服,不战自降;使敌国民 众感到不是被“占领”,而是被“解放”。商夏呜 条之战,战前商汤曾作《汤誓》,严辞声讨夏桀, 以仁义之师取胜;商周牧野之战,周武王在阵前 历数纣王罪行,周军所到之处,商军纷纷倒戈;三 国刘备率仁义之师兵围益州,百姓倾城相迎。在 中国革命中,我党我军更是注重运用社会心理效 应分化瓦解敌人。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利用各种 方法对日军实施政治攻心,加速其悲观、厌战、反 战情绪的增长。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把军政结 合 、多重瓦解的心理瓦解运用到了出神人化的地 步。先后创造出了“天津方式”、“北平方式”、 “绥远方式”以及在敌人内部组织起义等多种多 样的瓦解敌军的方式、方法,大大加速了国民党 反动统治的垮台。 还有,东方谋略注意运用社会心理效应,因 势利导,惑乱敌人。在交战中根据对方表现出来 的厌战、思和、恐惧或贪利情绪,以诱骗、威慑、予 之小利等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使在战争中难以 达到的目标得以实现。一是宣传和解释我党我 军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主张的先进性,即用真理和 ①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 ·马谡传》。 ② 《太白阴经 ·善师篇》。 ③ 《司马法 ·仁本第一》。 ④ 《删定武库益智录》卷十一,《处虏获》。 · l23· 中国军事科学 2004年第2期 第l7卷第2期 事实说服教育敌方官兵,以影响和改变其思想信 念,特别是改变对战争的认识和态度。二是指出 敌方官兵利益所在,使他们认识到只有脱离反动 阵营和反动军队,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三是 揭露敌人的欺骗和阴谋,使人民群众和广大基层 官兵了解事实真相,认清反动统治阶级的真实面 目,促使其态度的根本转变。 二 、东方谋 略强调 遵循 心 理 认知规律 ,发挥 东方 民族 的 思维 优势 ,在心智较量 中施谋用略 谋略是对客观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运用。 只有在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成 功的谋略。谋略运筹的过程,实质上是认识形成 发展的过程,是对抗双方的心智较量的过程。事 实证明,对抗双方谁对谋略的运用更高超、更具 创造性,胜利的天平就偏向谁。从认知心理学的 角度来看,用谋斗智是以人的思维为核心的综合 性心理较量。谋略的运用,就是根据人的心理活 动规律和心理特征,通过精密筹划,向敌传递虚 假、混乱的信息,以干扰、破坏、诱导敌方的知觉、 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使其造成错觉,或 情绪、情感、态度方面的冲动、不安和变化,定下 错误的决心和采取错误的行动。施用权谋,说到 底就是对敌进行心理欺骗,造成和利用敌人的心 理错误,使其产生错觉和不意,从而产生有利于 用谋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达到小战大胜和不战 而胜的目的。正确的谋略比任何手段更能击中 敌人的心理要害,引起敌人的强烈心理震撼。中 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和善于理性思考的特征, 使得谋略成为东方思维的突出特征和东方兵学 的精髓。这就决定着中国在解决矛盾冲突时首 选谋略,善于运用谋略去弥补力量的不足。 (一)正确的谋略产生于正确的认识 谋略是以思维为核心的主观心理活动的成 果,这个成果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正确有效, 在于它产生的过程是否遵循了认识和思维的客 观规律。正确的谋略产生于正确的认识。客观 · 1 24 . 与主观、合意与合理、有利与可行的有机统一,构 成了东方谋略成功的认知心理基础。第一,客观 与主观的有机统一。高明的谋略必须建立在科 学和客观的认识基础之上。战争规律是战争诸 因素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只有正确认识战争变化发展的 客观规律,全面准确地掌握敌情、我情,才能运用 高超的谋略克敌制胜。这就要求战略指导层和 军事指挥员必须从战争运动的现象中抽象出客 观规律,了解战争运动的本质,才能正确地发挥 主观能动性,才能对战争前景做出科学预测,掌 握战争主动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的正 是这个道理。第二,合意与合理的有机统一。谋 略运筹是主观活动过程,但谋略运筹的思维活动 和心理构成应当是合意性与合理性的统一。所 谓合意性,就是主体设计的自己的活动要能保证 原来动机的实现,动机推进活动,活动反映着动 机。所谓合理性,就是指主体的意图符合于作用 对象的发展规律。无数东方谋略的实践与事实 表明,谋略合意、合理者成,否则必败。“物极必 反”,“欲速则不达”,不顾客观条件的、主观的、 一 相情愿的“谋略”,没有不失败的。第三,有利 与可行的有机统一。聪明的将帅思考问题,必须 兼顾到利与害两个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采取可 行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即孙子所日:“智者之虑,必杂于利 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①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 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 利而止。”②毛泽东指出,战争“是敌对的军队互 相使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战略战术从事攻击 或防御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形态”⑧。在中国 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提出了“保存 自己,消灭敌 人”,“不打无把握之仗”,“有理、有利、有节”等 原则和策略,指导战争从胜利走向胜利。 ① 《孙子兵法·九变》。 ② 《孙子兵法 ·火攻》。 ③ 《毛泽东选集》,第 2卷,480页,人 民出版社 1991。 王振兴 周建新 易 辉:东方谋略的心理学底蕴 基础研究 (二)高超的谋略来源于创造性思维 谋略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为基础,军事谋略 以对战争和军事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基础。但是, 战争和军事的客观规律,与其他任何领域的客观 规律一样,只是揭示了战争和军事运动的一般发 展趋势,而没有也不可能为战争的进程设定一条 具体的道路。高超的军事谋略不是战争和军事 运动规律的自然产品和机械反映,而是战略指导 层和军事指挥员根据己方的战争意图和有关条 件对战争规律的灵活运用,是军事谋略者通过改 变和创造相关条件使战争规律按照自己的意志 发挥作用的产物。“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兵以诈立”,“正合奇胜”的高明之处,在于军事 谋略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创造性思维。 毛泽东指出:“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 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诸条 件,然而不仅仅决定于这些;仅有这些,还只是有 了胜负的可能性,它本身没有分胜负。”“指导战 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 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 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战争指挥员活动 的舞台,必须建筑在客观条件的许可之上,然而 他们凭借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很多有声有 色、威武雄壮的戏剧来。”①在这里,毛泽东所强 调的依然是军事谋略者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 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在此基础上提供新 颖的、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产品。 创造性思维包括:信息筛选、内容突破、重新建构 三者的统一。选择有价值的、符合需要的、与当 前活动相一致的信息,才能有效地进行创造性思 维;突破是对新东西的呼唤,关键在于 “新”;重 新建构就是及时抓住新的质,建筑起新的思维支 架,迅速扩充新的价值领域,完善和充实新的思 想体系。在军事和战争领域,创造性思维是遵循 战争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是 在尊重战争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的“打破战争常 规”行为。军事谋略家必须正确认识战争中诸多 不同性质的矛盾运动,科学把握战争中诸多矛盾 问的相辅相成、相反相成和相互转化,在心智对 抗中调动、控制、驾驭对方的主动和优势,形成有 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战争态势,求得以小的代价获 取战争最终胜利。孙子日:“凡战者,以正合,以 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 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 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 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② 汉将韩信在还定三秦的战役中,“明修栈道,暗度 陈仓”,率领汉军主力潜出故道,翻越秦岭,奇袭 雍地,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1935年遵义会 议后,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出其不意,“四渡赤 水”,创造了于被动中求主动、于防御中谋进攻、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用兵神话”。“战胜不 复”是兵家格言,但是,1937年 10月,刘伯承元 帅指挥八路军一部在山西省平定县七亘村重复 设伏,重创日军的谋略运用,可谓是突破思维定 势,创造性地用兵而大获全胜的绝妙之笔。 (三)在对抗性心智较量中修正谋略、发展 谋略 、完善谋略 谋略运筹是敌对双方的一种心智对抗。谋 略的对抗性在战争和军事领域表现得尤其突出。 正如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 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 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 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③谋略对 抗的要点,是在保障自己认知正确和心理稳定的 基础上,尽力利用和造成对方思维的失误 、缺陷、 心理错觉、认识偏颇和心理失调。谋略对抗胜败 的关键,是看谁的认知更科学、更符合客观规律, 更切中对方的心理要害。随着战争和军事运动 的不断发展,军事谋略也就在不断的修正、发展 ① 《毛泽东选集》,第 2卷,478页,人民出版社, 1991。 ② 《孙子兵法 ·兵势》。 ③ 《孙子兵法·始计》。 · 125· 中国军事科学 2004年第2期 第17卷第2期 和完善中“水涨船高”。我国施计用谋、出奇制 胜的光辉战例和谋略著作中,都渗透激烈的心理 较量,蕴涵着深刻的心理学思想。早在商夏呜条 之战、周商牧野之战中,就运用了分化离间、攻心 瓦解的心理战方法,垓下之战的“四面楚歌”使 攻心瓦解发展到更高的水平;桂陵之战的“同魏 救赵”和官渡之战的“火烧乌巢”,是通过攻击其 军事要害而造成敌人心理混乱和行动的错误;马 陵之战的“减灶诱敌”,还定三秦之战的“暗度陈 仓”,则是通过制造假象而诱敌上当;项羽的“破 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为阵,是一种强迫性的心理 利用和心理激励;燕昭王疑心失乐毅,崇祯帝猜 忌杀袁崇焕,是被敌方抓住了心理弱点加以利用 的恶果。在这些事例中,战术谋略与战略谋略环 环相扣,军事、政治、外交、心理较量交相辉映。 徜徉东方兵学长河,更能领略东方谋略家心智较 量的精髓。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 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战略与心理战思 想;《六韬》中关于“同天下之利者得天下,擅天 下之利者失天下”的命题,则体现了人心向背是 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而利害得失是人心向背的 物质基础的重要思想;《孙膑兵法》所言“善战 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 知其所有余。”强调了将帅谋略必须具备的思维 品质;《吴子》“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 抚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揭 示了谋略家安国、治军、平天下的社会心理机制; 《尉缭子》“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 气也”,道出“民心士气”为谋略之本的道理;《三 略》“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危者安之,惧 者欢之,叛者还之,冤者原之,诉者察之,卑者贵 之,强者抑之,敌者残之,贪者丰之,欲者使之,畏 者隐之,谋者近之,谗者覆之,毁者复之,反者废 之,横者挫之,满者损之,归者招之,服者居之,降 者脱之。”提出了用各种方法调适、引导民心,使 其心悦诚服的策略;《诸葛亮集》“古之善将者, 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 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 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 . 126. 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指出了 将帅率先垂范而产生的心理感召力是战争胜利 的重要前提条件;《百战奇法》“凡敌始有谋,我 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指出了破坏敌人的 认知、导致敌人谋略失效而屈从于我的重要性。 在近代中国革命战争中,我军谋略运用更是炉火 纯青。反“围剿”作战中的“诱敌深入”和“十六 亨诀”,四渡赤水中的“佯动诱敌”,陕北三战三 捷的“示弱诱敌”,莱芜战役中的“围三阙一”, 等,它们不但是军事谋略的杰作,也闪烁着东方 民族心理性格的智慧之光。 三 、东方谋 略注 重个 性 心理 品质的考察 ,注 意根据对 手 的个 性特 点 ,因人 、因事 、因时设谋 用 计 ,同时注重 谋 略制定者 的心理 素质修养 ,把谋 略的质量 同人格 的修养结合起来 虽然谋略主要是在国家、军队或群体问的各 种对抗和较量中体现出来的,但它又总是通过具 体的鲜活的个人来运筹和实施的,也总是针对某 些国家、民族、团体、个人铺展开来,因而具有很 强的个体针对性。在谋略对抗中,战略指导层和 军事指挥员面临着“生死之地”的严峻考验,肩 负着“国之存亡”的重大职责。既是谋略决策 者,又是对方谋略的主要作用对象。而作为设谋 主体和谋略对象的个人,都是具有一定文化背 景、思维方式、思想情感、价值观念、性格特点,包 括各种习惯、偏好、弱点甚至缺陷的具体的人。 他1'1、]的个性特征在谋略对抗中时时处处发挥着 作用,有时甚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东方谋略 者特别注重运用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施计用谋,以 对方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其偏好、弱点和心理缺 陷为谋略突破口,达成谋略 目的。因此,根据谋 略实施对象的心理素质特点,因人、因事、因时设 谋定计,也就成为东方谋略关注的重点。 (一)东方谋略强调 因人、因事、因时设谋 定计 王振兴 周建新 易 辉 :东方谋略 的心理 学底蕴 基础研究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①世界的复杂性和 多变性决定了谋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谋略 手段的使用上,强调不拘一格,因人而异,因事而 异,因时而异,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模式化的方法 和程序,也不存在完全可以模仿、模拟就能取得 成功的途径。中国历代兵家都特别强调因人、因 事、因时设谋定计,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机械的 生搬硬套。在谋略对象的选择上,强调以敌军将 帅为重点。“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 辅隙则国必弱。”②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安危,系 于将帅一身。夺其心,乱其谋,历来是心理谋略 的主攻方向和重点目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强 调要事先摸准、摸透敌军将帅的心理特征,然后 针锋相对地赛谋斗智。“未战之时,先料敌将之 资愚⋯⋯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将 帅不同,心理特征也不同,相对应的计谋策略也 应不同。越王勾践巧用卑而骄之的策略,对付骄 横轻信的吴王夫差;周瑜狠用苦肉计,终使疑心 很重的曹操上当;周兴审来俊臣,据其老奸巨猾 的性格,用“请君入瓮”,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 身;皇太极劝降洪承畴,抓住和利用了其爱惜虚 名而又贪图富贵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 的心理特点,运用不同的策略,这正是东方谋略 的精妙之所在。《六韬》记载了谋略始祖姜尚关 于不用兴师,只凭文事攻伐,可达到克敌制胜的 十二种谋略手段。一是根据敌国国君的喜好,顺 从他的愿望,让他骄傲自满,为非作歹。二是设 法亲近敌国君主宠爱的近臣,让他们代替我方说 话,借此消除敌国对我方的戒备和敌意。三是贿 赂敌国君左右近臣,让他们与我们建立深厚的友 谊。四是以淫靡的音乐,诱惑对方好大喜功的欲 望,使其丧失斗志。五是尊敬敌国的忠臣,少送 礼物贿赂他们,留下敌国派来的使臣,有意拖延 时间,不急于交涉。敌国如果改派别的使者时, 则迅速诚恳地给予答复,让后来的使者亲近和相 信我们,这样敌国君主必然会疏远他的忠臣,条 件具备,就可以谋划并战胜这个国家了。六是收 买敌国内部知情的人,离间它在外的大臣,并派 有才干的人到敌国任要职。七是用重金贿赂敌 国的君主,让其对我方深信不疑。八是赠送敌国 臣子以金银珠宝,让其与我们同谋。九是以崇高 的名义尊敬敌国君主,不用烦琐艰难的事情去困 扰他。十是以低微的身份去侍奉敌国君臣,敌国 一 定会给以信任,这样就可以了解敌国的情况, 以便秘密地采取消灭敌国的措施。十一是阻塞 敌军的耳目,暗中壮大发展 自己。十二是豢养搅 乱敌国的佞臣,用来迷惑敌君的心智。可以看 出,这十二条策略,都是针对对手的个性和心理 弱点的,充分体现了东方谋略中深邃的个性心理 学底蕴。 (二)注重谋略制定者的心理素质修养 谋略总是由人来制定的,人的素质决定了谋 略的水平。谋略决策者的心理素质,是一个民 族 、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智慧的化身,其心理素质 的高低决定着谋略运用的成败得失。孙子日: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④ 而“心者,将之所主也。夫治乱勇怯,皆主于 心。”⑤在孙子看来,将帅和谋略家的素质修养是 十分重要的,但其核心是心理素质的修养。苏洵 同样认为“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 色不变,糜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 可以待敌”⑥。注重个体的自身修养,是东方文 化的特殊内涵。 鉴于谋略家的心理素质在治理国家、指导战 争和运筹决策中的特殊重要性,历代政治家、军 事家、思想家对谋略家和将帅的品德修养和心理 素质从不同层面提出了要求。孙子提出的标准 是“智、信、仁、勇、严”;吴子提出的标准是“理、 备、果、戒、约”;黄石公则提出了“八德”,即“能 清”、“能平”、“能整 ”、“能进谏”、“能听讼”、 “能纳人”、“能静”、“能采言”。刘劭把政治家、 《孙子兵法 ·虚实》。 《孙子兵法 ·谋攻》。 《百战奇法 ·计战》。 《孙子兵法 ·作战》。 《十一家注孙子 ·军争》。 苏洵:《嘉佑集》。 · l27· 中国军事科学 2004年第2期 第 l7卷第2期 军事家、谋略家的心理素质归纳为才能和性格两 大部分,认为二者结合而形成高质量的心理素质 的人,才能成就“英雄”大业。在历史和现实生 活中,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一般是很难截然 分开的。而如果仅从谋略家的角度来说,其心理 品质大致可用“德”、“智”、“聪”、“明”、“胆”五 个字进行概括。 德,即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谋略运筹主要 是一种心智活动,谋略运筹是任何智力正常的人 都可以进行的,谋略运筹的成果,亦可为任何人 所用。但是,在社会现实中,谋略运筹并不是一 种纯智力活动,谋略运筹总是由社会中具有一定 思想信念、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的具体的人或群 体进行的。而这一切,不但影响着他们谋略运筹 的性质,也决定着其谋略运用的目的和方向。正 是由于谋略运筹者道德品质、人格修养及其运用 目的的差异,所以,谋略可以给国家、民族带来胜 利、发展和进步,也可以给国家、民族带来失败、 倒退和灾难。东方文化强调人不仅要有高度发 展的智慧,而且要有良好的个性和品德修养。兵 学家孙膑指出:“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 无力则三军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①宋 朝的司马光精辟论述了才和德的辩证关系,指 出:“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也。”②东方文化历 来都强调要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 联系在一起,并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历代精明的谋略家都十 分注重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把二者的完美结合 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姜尚、孙武、张良、诸 葛亮、刘伯温、岳飞等,都被看做智慧和品德完美 结合的化身。这些都表明,东方谋略的心理学底 蕴,渗透着谋略家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修养的深 刻内涵。 智,即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谋略的智慧 源泉,博学多识方可足智多谋。古往今来,大凡 有造诣的东方谋略家,无不通识天地古今,知识 渊博,精通谋略。军事谋略鼻祖孙武,在《孙子兵 法》这部充满谋略思想的兵书中,几乎融人了我 国春秋时期的各门知识,尤其是军事学、谋略学、 · 1 28 · 政治学、心理学知识。所谓“知天知地,胜乃可 全”@,正是孙子强调知识结构对于成功谋略的 重要性。诸葛亮之所以能智慧超群,也是因为他 满腹经纶。他常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 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 庸才也。”毛泽东用兵如神,靠的也是熟读兵书, 深谙谋略。刘伯承之所以被称为常胜将军,更是 因为他通晓地理,熟悉战场,博学广才。所以,智 是谋略家必备的素质。 聪,即良好的思维品质。能思善谋,才能“运 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对抗双方的客观 条件是已有的事实,谋略的功用就在于运用以思 维为核心的聪明才智,将双方已有的客观条件进 行重新梳理和整合,从中求得有利于我而不利于 敌的“最优解”。有无强烈的求“解”意识,能否 从纷繁复杂、错综交织的“对局”中求得“最优 解”,往往会成为谋略成败的关键。孙子日:“夫 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 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 乎!”④毛泽东指出:“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 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在这里,主观 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是决定的因素。客 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 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 候,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⑧两位东方谋略大 师,跨越两干多年时空,先后用不同的话说出了 同一个道理: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多思善谋的性格 习惯是谋略成功的关键。谋略作为战争的高级 斗争形式,是战略决策层和军事指挥员从客观实 际出发,巧妙运用战争规律以智御敌的斗争方 略,是“以己之长击敌之短”战争指导规律的集 中反映和高度概括。其实质是个体实现意志行 ① 《孙膑兵法》下编,《将义》。 ② 《资治通鉴》·卷一。 ③ 《中国古代兵法》 上册 三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下载人教社三年级上册数学 pdf四年级上册口算下载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pdf ,93~94页,军事科学出 版 社 ,l982。 ④ 《孙子兵法 ·始计》。 ⑤ 《毛泽东选集》,第2卷,487页,人民出版社, l99l 王振 兴 周建新 易 辉 :东方谋略的心理学底蕴 基础研究 动的智慧保证,是将动机转化为行动的关键环 节;是在一定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 能动性并作用于物质力量的具体表现;是在掌握 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战争的实际情况,通过 斗智所产生的制敌妙策;是在复杂的动机体系中 主导性动机推动思维活动而完成的一项重要心 理活动。这种思维集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辐合 思维、整体思维、求异思维、联想启发思维于一 体,具有很强的新颖性、极大的随机性和技巧性, 需要战略指导层和军事指挥员具备一种创造性 思维品质。 明,即明察秋毫、深谋远虑的洞察力和预见 性。谋略对抗是一种心理较量,这种较量是在复 杂的条件和充满“迷雾”的情况下进行的。下棋 要抢“先手”,打仗要争“主动权”。先人一步,高 人一筹,是对谋略家出谋用略的基本要求。因 此,谋略家必须具备见微知著,思深谋远,远见卓 识的洞察能力和科学预见能力。姜太公垂钓渭 水,胸中早有兴周灭商的韬略;诸葛亮初出茅庐, 便知天下三分之大势;毛泽东曾十分精确地预见 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进程。这种洞察力和 预见力,是他们博学厚积,广纳博采,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的结果。正如一位战略家所说,我在别 人猝不及防的情况下知道自己说什么话和采取 什么行动,这完全不是冥冥中有什么天才对我的 启示,而是我的思考对我的启示。我总是在思 考:吃饭的时候在思考,看戏的时候在思考,夜里 醒来也在思考,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多思则 明,明者多胜,这是谋略家成功的关键。 胆,即胆识、勇气和决断能力。胆,首先是胆 识和勇气。作为谋略家和战略指导者,他们肩负 重任,其决策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党、国 家和军队的前途命运。他们不仅要有超人的智 慧,而且要有过人的胆识和勇气。以国家、民族 的事业为己任,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勇担重 任,敢于负责。胆,也是一种决断能力,要求处理 问题和做出决策时必须简洁、明快、坚决、利落,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各种情况做出判断,拿 出对策,定下决心。“勇则能决断,能决断则若雷 电飘风暴雨”①。优柔寡断,犹豫不决,难以施出 良谋;即使有了良谋,也会失去战机,置良谋于无 用武之地。在智慧、胆识、勇气和决断能力等心 理品质上,毛泽东可谓东方文化哺育出的佼佼 者。他不仅智慧超群,而且胆识出众,在中国革 命的重要历史关头,他总是能以过人的胆识和勇 气,做出大胆而正确的决断,指引中国革命从胜 利走向胜利。大革命失败后,是他果断决策,率 红军走向井冈山,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 路;在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他勇敢 接过红军的指挥权,率领红军取得了长征的胜 利;抗 日战争胜利后,他以超人的勇气,亲赴重庆 与国民党谈判,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他果断决定进行三大战 役,同国民党展开决战,奠定了中国革命的胜局; 在建国初期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以非凡的勇气 下决心抗美援朝,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20世纪 60年代中期,他又以超人的智慧和勇气,开展 “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僵局,改善了中 国的外部环境。这一切都充分说明,胆识、勇气 和决断能力,是谋略家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 (三)强调通过意志努力克服心理障碍和弥 补 心理缺 陷 心理障碍和心理缺陷既是施谋主体的“靶 的”,又是谋略对象的“大忌”。因此,东方谋略 家特别强调通过 自己的意志努力去克服心理障 碍和心理缺陷。不同的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 或心理缺陷,“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 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 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 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②。如果 这些心理障碍不能克服,心理缺陷得不到弥补, 就会被对手利用,造成严重的损失,甚至失败。 吕布并未败于刘、关、张“三英”联手“围杀”之 际,但却败在貂蝉耳鬓厮磨之时;关羽能够“过五 关斩六将”,可谓无敌于天下,但因骄傲 自大,刚 ① 《吕氏春秋 ·决胜》。 ② 《六韬 ·龙韬 ·论将》。 · l29· 中国军事科学 2004年第2期 第 l7卷第2期 愎自用的个性而“大意失荆州”。在长期的谋略 实践中,东方谋略家注重 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 强调通过加强内心的修养,培养圣人的品格,以 良好的心理品质克服心理障碍与弥补心理缺陷, 强调军事指挥员思想建设对于克服心理障碍和 弥补心理缺陷的重要性。吴子主张:“凡制国治 军,心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即通过 国家领导人和将帅 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心理防 护力。李卫公主张:“善无微而不赞,恶无纤而不 贬。”②强调以严格的赏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强化心理素质。 诸葛亮认为“用兵之道,在于人和”④,强调通过 加强团结来增强自信心。另外,“卒然临之而不 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稳定情绪,历来被认为是 防止为敌所用、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 主要参考文献: 1 武经七书.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 130· 2 杜波等著.中国古代心理战思想及其运 用.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 3 唐彦生、周正舒主编.智谋通鉴.北京:蓝 天 出版社 .1995 4 诸葛亮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 5 宫玉振.中国战略文化解析.北京:军事 科学出版社,2002 6 王厚卿.中国军事思想论纲.北京:国防 大学出版社,2000 收稿 日期 :2003—12—1 1 责任编辑:潘友木 ① 《吴子 ·图国》。 ② 《李卫公兵法 ·将务兵谋》。 ⑦ 《将苑 ·人和》。 ☆ ☆ ☆ ☆ ^
本文档为【东方谋略的心理学底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1572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2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2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5-05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