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思想史

中国古代思想史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古代思想史null中 国 古 代 思 想 史中 国 古 代 思 想 史主讲人:商国君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史第一讲:序言、原始思想观念的形成及变化 第二讲:夏、商、西周思想特点概述 第三讲:春秋战国思想特点概述 第四讲:先秦儒家思想概要 第五讲:先秦道家思想概要 第六讲:墨子思想及其分化发展概要 第七讲:先秦法家思想概要 第八讲:名辩思想、阴阳思想及其他思想概要 第九讲:两汉思想史发展变化略要 第十讲:魏晋“玄学”述要 第十一讲:隋、唐思想概介 第十二讲:宋、明理学撮要 第十三讲:汉学——朴学的形成发展演变及思想第一讲:...

中国古代思想史
null中 国 古 代 思 想 史中 国 古 代 思 想 史主讲人:商国君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史第一讲:序言、原始思想观念的形成及变化 第二讲:夏、商、西周思想特点概述 第三讲:春秋战国思想特点概述 第四讲:先秦儒家思想概要 第五讲:先秦道家思想概要 第六讲:墨子思想及其分化发展概要 第七讲:先秦法家思想概要 第八讲:名辩思想、阴阳思想及其他思想概要 第九讲:两汉思想史发展变化略要 第十讲:魏晋“玄学”述要 第十一讲:隋、唐思想概介 第十二讲:宋、明理学撮要 第十三讲:汉学——朴学的形成发展演变及思想第一讲:序言、原始思想观念的形成及变化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对象、方法 原始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变化 思考题 参考书目 网络资源链接第一讲:序言、原始思想观念的形成及变化第一讲一 、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对象、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思想和思想史。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科范畴及其内部的再划分。 中国古代思想史与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区别。 学研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指导思想、目的、方法。 以往在学研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形成的主要失误。 学研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作用。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精华。一 、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对象、方法第一讲 1、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1、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它是以 中国古代思想的发生、发展、演进及变化的 历史过程及规律为研究对象。 (特点:纵向、动态、关联、阶段性等)第一讲 2、思想和思想史 2、思想和思想史①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 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思想的内容为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在阶级社会中,思想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现代汉语词典》P1085) (概念及内容所具有的特点阐释、古今例证) (对“思”与“想”的字型及其内涵的动态分析) 〔思想观念(动态)←→法律制度(定型)〕 〔先后;互动;互促;良性或恶性循环〕 第一讲 2、思想和思想史 2、思想和思想史 ②思想史--是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确切而言,它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 的发展史。 (a、完整的过程;b、系统的内容;) 第一讲 2、思想和思想史 2、思想和思想史 ③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 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 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 高级形式。 (意识与存在的关系简释)第一讲 3、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科范畴及内部的再划分 3、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科范畴及内部的再划分 ①、中国思想史的概念。 ②、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概念及时限。 ③、所属学科范畴:历史学 (中国古代思想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 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它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 第一讲 3、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科范畴及内部的再划分 3、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科范畴及内部的再划分 ④、思想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史 可以依据不同标准进行分门别类的再划分: 如按范围区域分(中外);按社会性质分(五种 形态);按时代分(古中近现当);按对象内容分(宗教、哲学、政治、经济、伦理、法律、教育、军事、科学、艺术、史学……。 ⑤、学习以综合为主,侧重哲学、伦理、政治,适宜 兼顾其他。 第一讲 4、中国古代思想史与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区别 4、中国古代思想史与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区别 ①、前者比后者在概念外延上更加宽泛,前者 在一定程度上突出“通”,后者则突出“专”。 ②、前者侧重用历史线索和历史的方法分析研 究某种社会思潮或思想的发生、发展、演化 的历史过程及历史规律;后者侧重分析研究 每个历史时代哲学家提出的逻辑范畴和哲学 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及发展规律。第一讲 5、学习的指导思想、目的、方法 5、学习的指导思想、目的、方法 ①、指导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zhici (生存生产生活;特定时空环境;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群体、个体、差异;) (唯物、历史、辨证--全面、联系、运动) 第一讲 5、学习的指导思想、目的、方法 5、学习的指导思想、目的、方法 ②、目的: 认识和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本质精神及要义,初步了解掌握中国古代思想发展演进的历程,探寻某一特定思想发生、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有益的借鉴,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第一讲 5、学习的指导思想、目的、方法 5、学习的指导思想、目的、方法 ③、方法: a、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 b、史料观点统一(史论结合,二者并重)。 c、综合借鉴相关而有效的方法(如定性、定 量或结合;比较研究;系统分析;心理分 析;宏观和微观结合等)。 d、提高理论水平,加强史德修养,夯实基础。第一讲 6、以往在学研~中形成的主要失误 6、以往在学研~中形成的主要失误 建国前主要体现在唯心史观占主导地位。 建国后主要体现~要为政治运动服务等。 (“十七年”及“文革”一切都要为政治服务; 改变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第一讲 7、学研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作用 7、学研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作用 ①、启迪思想智慧、开阔解放思想、提高精神 境界。 ②、通过具体地分析历史上相关思想意识,总 结和汲取其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培养锻炼 逻辑思维,逐步提高观察、认识、分析、 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讲 8、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主要特点 8、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主要特点 ①、重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自然哲学成分少(儒)。 ②、重辩证思维(儒、道、释等)。 ③、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儒道政治理论)。 ④、重经学形式,托圣人立言,以注经阐释己意。 第一讲 9、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精华 9、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精华 ①、自由平等思想观念。 ②、无神论思想传统。 ③、人本主义思想传统。 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 ⑤、变易的思想传统。 ⑥、知行合一的思想观念。 ⑦、型范表率的思想观念。 ⑧、有序和谐的思想传统。 第一讲二、原始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变化二、原始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变化 1、原始宗教及宗教思想产生的主客观因素。 2、原始宗教崇拜形式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3、神——人——英雄——区别差异——观念的变异。 4、观念变异实现的形式及其扩展方式。 5、变易互动中逐渐形成的相关思想观念。第一讲1、原始宗教及宗教思想产生的主客观因素1、原始宗教及宗教思想产生的主客观因素 ①、原始宗教一般指原始社会的宗教,是具有 精确意义的宗教的最初形态。 ②、形成时间:一般认为距今约3-1万年。 ③、内容特征:对超自然体的信仰和崇拜。 ④、主客因素:人--自然(自然及其现象为 客观存在;人欲生存→认识 →利用→控制 →自由--然而难以如愿--转而乞祈。 ⑤、形式:巫术(制服)→宗教(祈敬)。第一讲2、原始宗教崇拜对象及其发展变化趋势2、原始宗教崇拜对象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①、对象(类型): a、自然神崇拜。 b、图腾崇拜。 c、 生殖(祖先)崇拜(母→父)。 d、英雄崇拜。 ②、趋势:由神及人;为人服务。 第一讲3、神至人至英雄区别差异观念的变异3、神至人至英雄区别差异观念的变异 ①、自然神崇拜→平等→不平等。 ②、图腾崇拜(假想祖先及保护神)。 ③、祖先崇拜(母→父)→a、阶级压迫萌芽 b、私有观念形成 c、利益争夺源头 ④、英雄崇拜→由天及人→由虚及实→利欲、 特权→暴力固定。第一讲4、观念变异实现的形式及其扩展方式4、观念变异实现的形式及其扩展方式 ①、形式: 祭祀(牺牲→祭品;礼品;精品) ②、扩展方式: a、耳濡目染。 b、人为强化。第一讲 5、互动变异中逐渐形成的相关思想观念 5、互动变异中逐渐形成的相关思想观念 ①、自由→制约(自然和人类)→追求自由 ②、平等→等级和差别(人类)→追求平等 ③、血缘亲情→家庭伦理→社会伦理道德 ④、财产观念→私有观念→集团利益(阶级) ⑤、权力观念→维系欲望→礼法定型(修正)第一讲三、思考题 1、名词解释: a、思想;b、思想史;c、原始宗教 2、中国古代思想史具有哪些总体特点? 3、中国古代思想史具有哪些主要精华? 4、 举例说明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类型)。 5、原始社会逐渐形成了哪些主要思想观念? 三、思考题第一讲四、参考书目四、参考书目1、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中国思想史纲》。 2、牟宗鉴等《中国宗教通史》。 3、张志刚《宗教是什么》。 4、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 5、冯有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6、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 7、杨宪邦主编《中国哲学通史》。 第一讲四、参考书目四、参考书目8、郭明《中国佛教思想史》。 9、李申《中国儒教史》。 10、王晓阳《宗教学基础十五讲》。 11、许地山《道教史》。 12、张岂之《中国儒学思想史》。 13、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一讲四、参考书目四、参考书目14、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史》。 15、张晋藩《中国法律思想史》。 16、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17、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 18、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9、(法)谢和耐著、耿昇译 《中国社会史》。 20、张岂之《中国思想学说史》 第一讲五、网络资源链接五、网络资源链接中国传统文化网:http://www.chinactwh.com 中国民族网:http://www.56-china.com.cn 中华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http://www.zh5000.com 中国历史博物馆:http://www.nmch.gov.cn 中国古地图:http://geog.hkbu.edu.hk/GEOG1150/Chinese 国学网络:http://www.guoxue.com 中国国学网:http://www.confucianism.com.cn第一讲第二讲:夏、商、西周宗教政治思想 及其发展变化第二讲:夏、商、西周宗教政治思想 及其发展变化 夏——多神宗教思想向一元神宗教 思想的过渡 殷商的思想发展及变化 西周的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 夏、商、西周思想的特点 思考题 参考书目 网络资源链接 第二讲一、夏——多神宗教思想向一元神宗教 思想的过渡一、夏——多神宗教思想向一元神宗教 思想的过渡 夏——概况。 禹 启过渡转换的变化实质。 夏——王朝政治思想的初步形成。 原始自然宗教 人为宗教的历程及例证——变化的实质及可能趋势。 宗教祭祀等级的形成 神君人等级的初步形成及定型。第二讲 1、夏——概况 1、夏——概况①、时限:BC21世纪----BC16世纪 (BC2070----BC1600) ②、社会性质——奴隶社会 ③、夏王朝建立的历史意义: a、中国王朝(国家)形成的开端。 b、中国文明社会的开端。 c、中国古代“家天下”的开端。 〔 姒( 夏)→爱新觉罗(清)〕 第二讲 2、禹 →启过渡转换的变化实质 2、禹 →启过渡转换的变化实质 ①、禹(禅让制)→启(传子制--世袭制) 〔尧(丹朱)→舜(商钧)→鲧、禹(启) →皋陶、伯益←→启〕 (基层基础已经形成传子制,仅剩最高层) ②、禹和启的根本区别: 禹是原始社会最后一位“民主”选出的领袖。 启是夏王朝的建立者,王权专制的肇始者。第二讲 3、夏——王朝政治思想的初步形成 3、夏——王朝政治思想的初步形成 内容: 以父系氏族制为基础并加以扩充。氏族制 成为巩固奴隶制王朝政权的基础。 (血缘——家庭——家长——父权制) (父权制——世袭制——宗族制国家) (王畿——方国) (父——尹——君字形分析) 第二讲 4、原始自然宗教发展变化的历程及实质 4、原始自然宗教发展变化的历程及实质 发展变化历程: ①、传说颛顼“绝地天通”,从此禁止自由祭祀 鬼神,逐渐形成巫、祝等专门教职人员。 ②、祭祀的等级性渐趋明显。 ③、借神意行人意。(禹攻打三苗:“共行天之罚。”) ④、君权神授观念形成。(“有夏服天命。”《尚书.召诰》) ⑤、借”天命”预卜吉凶。 (占卜产生于龙山文化时期,此期又有发展) 第二讲 4、原始自然宗教发展变化的历程及实质 4、原始自然宗教发展变化的历程及实质 实质: 原始自然宗教逐渐成为人为宗教, 并且成为巩固王朝政权的工具。 (如:君权神授) 第二讲 5、宗教祭祀等级的形成 5、宗教祭祀等级的形成 伴随宗教祭祀等级的渐次形成,逐渐形成 并且向一元神过渡。 (人--等级;神--等级;人--等级) (神--君--人) 第二讲二、殷商的思想发展及变化二、殷商的思想发展及变化 殷商——概介。 殷商的政治思想——神佑王权(a;b;c;d)。 不敬神思想及无神论思想的初步产生及形成。 王权专制思想的演变及其内涵(a;b;c;d;)。 殷、周之际的哲学思想精华及局限(《易经》:a;b;c;《洪范》a;b;c;d;)。第二讲 1、殷商——概介 1、殷商——概介 ①、时限:BC16世纪——BC11世纪 (BC1600——BC1046) ②、历史阶段:奴隶制发展阶段。 ③、宗族制国家。 ④、相关制度相对发展。(如:刑罚;官制)第二讲 2、殷商的政治思想——神佑王权 2、殷商的政治思想——神佑王权 ①、一元神--上帝形成 〔上帝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性,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人间的主宰。例如:“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礼记.表记》;另外,甲骨卜辞亦可以证明殷人及王一切行事均需向上帝请示汇报〕 ②、祖先崇拜仍盛行,并形成较严格的等级 (如 向祖先卜问;祭祀等级严格,如杀殉牲、人等)第二讲 2、殷商的政治思想——神佑王权 2、殷商的政治思想——神佑王权 ③、上帝与祖先关系: a、上帝、祖先二元;上帝支配祖先。 b、商晚期,帝祖合一;一元神形成。 〔帝(神)—→王(人)〕 (代表概念可能形成)第二讲 2、殷商的政治思想——神佑王权 2、殷商的政治思想——神佑王权 ④、神佑王权思想: a、天 --神(上帝佑于天) 〔例证见于《尚书. 盘庚》上、篇〕 b、地 --鬼(祖先佑于下) c、人 --王(替天行道) 〔似乎非常信天命,如纣言:“呜呼!我生 不有命在天?” (《尚书.西伯勘黎)〕第二讲 3、不敬神思想及无神论思想的初步形成 3、不敬神思想及无神论思想的初步形成 不敬神思想及无神论思想的初步形成: 事物均具有对立面,总是相反相成。 (例证见《尚书》之《西伯勘黎》、《嶶子》等篇。)第二讲 4、王权专制思想的演变及其内涵 4、王权专制思想的演变及其内涵 ①、王——甲骨文及金文字形意分析。 ②、王在卜辞与文献中又称为“帝”、“王帝 ”。 (上帝→ “下帝”,王则具有了神人结合性质) ③、卜辞及《尚书.盘庚》:王自称“余一人”。 ④、政治内容的体现 : a、神、人界至高无上。 b、上帝化身;祖先继承人。(代表) c、统领人世,至高无上。(“有限”专制→无限专制)第二讲 5、殷、周之际的哲学思想精华及局限 5、殷、周之际的哲学思想精华及局限 ①、《易经》(《周易》)表现形式特点: 将自然、社会→概括→抽象→符号化 a、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生万物 b、八卦: 天(乾)、地(坤)、雷(震)、风(巽) 水(坎)、火(离)、泽(兌)、山(艮) c、八卦再演化为64卦,总计384爻。第二讲八卦图像八卦图像null 5、殷、周之际的哲学思想精华及局限 5、殷、周之际的哲学思想精华及局限 ②、《易经》一书的内容结构:经和传两部分 a、经由卦体、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构成。 b、传即《易传》由七种十篇构成(十翼): 《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 《文言》、《说卦》、《序卦》、《杂卦》。 第二讲 5、殷、周之际的哲学思想精华及局限 ③、《周易》基本哲学思想: a、观物取象观念--具体到抽象的认识途径。 b、万物交感观念--天地为父母——生万物。 c、发展变化观念--阴阳-矛盾观 生生不息 物极必反 (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源头) ④、局限: 其思想均未摆脱神学体系。第二讲 5、殷、周之际的哲学思想精华及局限 5、殷、周之际的哲学思想精华及局限 5、殷、周之际的哲学思想精华及局限 ⑤、《洪范》中的五行思想: a、年代:取司马迁说。箕子与周武王对话。 b、五行内容:金、木、水、火、土。 c、“行”字形意分析(通衢-途径-方法等)。 d、“五行”--五种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 e、性质认识:水-润下-咸;火-炎上-苦; 金-从革-辛;木-曲直-酸;土-爰稼穑-甘。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源头;局限:笼罩在宗教外衣中) ▲(阴阳和五行结合,构成阴阳五行观念,独特且影响深远)第二讲 三、西周的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 三、西周的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 西周——概况。 西周对殷商上帝观念的修正(a;b;c;d;e;)。 西周尊天、敬德、保民、慎罚的政治思想及其理论反思。 天子独尊思想的理论依据及其内涵。 西周后期对王权思想的修正。第二讲 三、西周的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 三、西周的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 1、时限:BC1046——BC771。 (奴隶制鼎盛时期;表现:礼治→礼制:宗法、分封、井田) 2、西周对殷商上帝观念地修正: a、继承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两方面利于统治) b、以“天”代“上帝”。(内涵扩大且利于发展) c、“惟命不于常”。(《尚书.康诰》) d、依“德”求“民主”。(同上) e、以民情视“天命”。(同上及《左传》等) (特点趋势:保留上帝-侧重人事-神人两全-直面现实) 第二讲 三、西周的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 三、西周的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 3、尊天、敬德、保民、慎罚的政治思想: ①、尊天是利用“天命”思想为政治服务--“殷顽民”和周民。 ②、“德”--是熔信仰、道德、行政、政策于一体的复合概念。 (商已经出现,例证见《盘庚》篇;至周进一步发展;《说文 解字》释德为“内得于己,外得于人”。内认同,外践履,他人 亦认同并且赞许。)第二讲 三、西周的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 三、西周的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 ③、保民--以民为本(利益调节): a、统治基础;互为依存;利益矛盾;认识清醒。 b、欲达此目的,统治者要依德行事 ,率身垂范。 c、政策得宜,措施得当,施取有度,轻徭薄赋。 (“惠民“为主,惠及至鳏寡孤独废疾)第二讲 三、西周的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 三、西周的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 ④、慎罚--补充“德”之不足→保民措施之一: a、依典用刑。 b、注意犯罪者的态度。 c、出于善而惩恶,不可借机肆虐。 d、审慎惩处。 (具体请参考《尚书.康诰》) 第二讲 三、西周的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 三、西周的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 4、天子独尊思想:(例证如《诗经.小雅.北山》) (变化:依德取民←→民可择“民主” →君权绝对性) 表现: ①、王--天(帝)的人格体现(受命于天) ②、王--天之子〔天(帝)治民代表〕 ③、王--天下大宗之宗子(以尊祖敬宗强化君权) 〔王(天子)--承天、继祖、救民,故权集于一身〕第二讲 三、西周的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 三、西周的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 5、西周后期对王权思想的修正: ①、修正前提--从周穆王始,由盛转衰;王之胡作 非为是重要因素之一。 ②、修正内容: a、重视民言民意--邵公谏弭谤--“国人暴动” b、“和同之论”--伯阳父(“五味调和”喻政治“民主”) (例证参考《国语》之《周语》和《郑语》)第二讲 四、夏、商、西周思想的特点 四、夏、商、西周思想的特点 宗教思想观念占统治地位。 远神重人思想观念渐趋浓重——尤为重视现实。 在宗教政治思想中孕育了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天文、历法等)。 初步构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框架第二讲五、思考题五、思考题 1、原始自然宗教是如何演变为人为宗教的? 2、简述殷周之际的“阴阳五行”思想的内容。 3、简述西周对殷商上帝观念的修正。 4、简述西周的政治思想。 5、简述西周“天子”独尊思想形成的依据。 6、简述夏、商、西周思想所具有的特点。 第二讲 六、参考书目 六、参考书目 典籍: 《尚书》、《诗经》、《国语》、《左传》、 《周易》的相关部分。 今人著作: 1、刘玉建《中国古代龟卜文化》 2、张之恒等《夏商周考古》 3、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4、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研究》第二讲 六、参考书目 六、参考书目 5、巴新生《西周伦理形态研究》 6、张荣明《殷周政治与宗教》 7、金景芳《周易讲座》 8、刘大钧《周易概论》 9、张善文《周易入门》第二讲七、网络资源链接七、网络资源链接周易世界:http://pacificcoast.net/~wh/Index.html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哲学研究中心:http://zhouyi.sdu.edu.cn “孔子2000”网的“周易研究”专栏:http://www.confucius2000.com/zhouyi 第二讲第三讲、春秋战国思想特点概述 第三讲、春秋战国思想特点概述 春秋战国思想变化的社会环境 春秋思想发展变化述要 战国时代思想界的“百家争鸣” 思考题 参考书目 网络资源链接 第三讲一、春秋战国思想变化的社会环境一、春秋战国思想变化的社会环境 春秋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 (1)政治上(a;b;c); (2)经济上(a;b;c); (3)文化思想上(a;b;c;d)。 战国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 (1)政治上(a;b;c); (2)经济上(a;b;c); (3)文化思想上(a;b;c)第三讲 1、春秋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 1、春秋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 ①、政治上: a、王室衰微 b、政权下移 c、大国争霸 ②、经济上: a、井田制渐被破坏(“私田”渐增) b、封建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实物地租) ③、文化思想上: a、“学在官府”被冲破 b、“私学”兴起第三讲 2、战国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 2、战国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 ①、政治上: a、各诸侯国相继变法(魏楚秦齐燕赵韩) b、区域性封建制确立(官僚制和郡县制) ②、经济上: a、井田制瓦解 b、区域性封建生产关系确立 ③、文化思想上: a、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b、“士”阶层成为自觉独立的社会政治力量 第三讲二、春秋思想发展变化述要二、春秋思想发展变化述要 轻神、重人、重民以及相关问题理论探索的努力。 宗教天命观的渐趋没落 。 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的探索。 学术自由与独立思想的初步形成。第三讲三、战国时代思想界的“百家争鸣”三、战国时代思想界的“百家争鸣” 何谓“百家”及其代表流派简述。 “百家争鸣”形成的主观条件(a;b;c) “百家争鸣”形成的客观条件(a;b;c;d)。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负影响。 第三讲 “百家”及其代表流派简述 “百家”及其代表流派简述 “百家”是对先秦春秋战国诸子学派学说的统称。 (《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 《吕氏春秋.不二》;《淮南子.要略》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先秦诸子概括为“九流十家”: 儒、道、墨、法、名、阴阳、纵横、农、杂、小说。 因为“小说”为“街谈巷议”之语,不成“体系”,故不入 流,始有“九流十家”的概括。 第三讲“百家争鸣”形成的主观条件“百家争鸣”形成的主观条件 1、“士”阶层逐渐成为独立的社会政治力量。 2、各个学术派别逐渐形成独特系统理论。 3、大多士人具有高度的积极的自觉意识: a、参与意识;b、忧患意识;c、革新意识; d、历史责任感;e、社会使命感;f、献身精神。 (矫弊救时,促进社会历史的前进发展;义利并存) 4、进可益天下,退可延残生。(谋道;谋生) (《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第三讲“百家争鸣”形成的客观条件“百家争鸣”形成的客观条件 特点 :“战国”--诸侯国高度激烈自由竞争的社会历史阶段。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立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语) 目的:皆欲追求→生存--发展--“定于一”(孟子语) 最终的实质竞争--“人才”(士人)的竞争(智力角逐)。 残酷的社会现实使诸侯意识到:得士者存、失士者亡。 鉴于上,于是各个诸侯国从国君到权臣纷纷竞逐: 重士→尊士→用士→养士(各国诸侯;“战国四君子”) (礼贤下士;师友于士;“筑巢引凤”;“来去自由”)(魏;禝下) 第三讲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负影响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负影响历史意义: a、促进了学术思想自由的形成与发展。 b、丰富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内容。 c、促进了士人主体独立人格的形成。 影响:正--构成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 负--为欲利地争逐而无所不用其极。 (人欲横流)第三讲四、思考题四、思考题 1、简要概括春秋战国的社会环境。 2、“九流十家”。 3、简要述论“百家争鸣”的主客观原因。第三讲五、参考书目五、参考书目 1、朱顺龙、顾德融《春秋史》。 2、杨宽《战国史》。 3、刘泽华《先秦士人与社会》。第三讲六、网络资源链接六、网络资源链接第三讲第四讲:先秦儒家思想概要第四讲:先秦儒家思想概要儒与儒家 儒家的总体思想特征 孔子思想概要 孟子思想概要 荀子思想概要 思考题 参考书目 网络资源链接第四讲一、儒与儒家一、儒与儒家1、儒职事的发展变化: a、宗教之职(例:主持雩yu祭;“相”等); b、主持“红白”喜事,吹打弹拉(音乐); c、在职教授“六艺”者(官师不分); d、在职专门教授“礼乐”者(政治类教师); e、“致仕”后的“教师”(文化传承)。 2、孔子的经历与此类似,故称其所创学派为“儒家”。第四讲二、儒家的总体思想特征二、儒家的总体思想特征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以“六艺”为法。 崇尚“礼义”。 注重伦理道德认同及践履。 以孔子为宗。第四讲三、孔子思想概要三、孔子思想概要 1、孔子的天命观--继承发展;模棱两可。 2、孔子的仁、礼观--仁内礼外,自觉自控。 3、孔子的政治观--终极为“大同”;当下为“小康”。 4、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 5、孔子的文化观--和而不同。 (尊重历史、注重现实、内外同控、有序和谐)第四讲四、孟子思想概要四、孟子思想概要 1、孟子的哲学思想——“人性善”(心性学说) 2、孟子的政治观——“民本主义”及“恒产论” 3、孟子的“王道”、“霸道”及“统一观”第四讲五、荀子思想概要五、荀子思想概要1、荀子的哲学思想——“性恶论”; “天人相分论”。 2、荀子的政治观——“隆礼重法”。 3、荀子的经济观——富国富民; 开源节流等。第四讲六、思考题六、思考题 1、简述儒家的思想特征。 2、简述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概要。第四讲七、参考书目 七、参考书目 1、匡亚明《孔子评传》。 2、杨泽波《孟子评传》。 3、孔繁《荀子评传》。 4、钟肇鹏《孔子研究》。 5、杨伯峻《论语译注》。 6、 、、、《孟子译注》。 7、李明辉《孟子重探》。 8、王柯《孟子译注》。 9、杨泽波《孟子与中国文化》。 10、董洪利《孟子研究》。 第四讲七、参考书目七、参考书目 11、陆建华《荀子礼学研究》。 12、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13、刘志轩《荀子与中国文化》。 14、赵吉惠等《中国儒学史》。 15、、、、、《儒学在现代中国》。 16、姜林祥主编七卷本《中国儒学史》。 17、傅永聚主编《20世纪儒学大系》。 第四讲八、网络资源链接八、网络资源链接孔子2000:http://www.confucius2000.com 《中国儒学年鉴》社主办的中国儒学网:http://www.chinaconfucius.org 中国儒学网(四川大学哲学系):http://www.confuchina.com 中国孟子:http://chinamengzi.net 国际儒学联合会:http://www.ica.org.cn 儒学研究(山大):http://www.rxyj.org 人大孔研院:http://confucian.ruc.edu.cn 中国孔子研究院:http://www.confucius.gov.cn 第四讲第五讲:先秦道家思想概要第五讲:先秦道家思想概要老子与《老子》 《老子》的哲学 《老子》的政治思想 庄子及《庄子》 其他先秦道家简介 思考题 参考书目 网络资源链接 第五讲一、老子与《老子》一、老子与《老子》 老子其人与其书。 《老子》中的“道”的阐释方式(a;b;c)。 “道”的两种主要含义。 “道”思想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划时代意义。第五讲老子其人与其书老子其人与其书 1、老子其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a、李耳(早于孔子); b、老莱子(与孔子 同时);c、周太史儋(晚孔子120余年)。 2、其书: a、传世本--成书于战国。 b、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本。 3、内容为“老子思想”。 第五讲《老子》中的“道”的阐释方式《老子》中的“道”的阐释方式 1、从形象上阐释(浅): (a、谷神;b、“玄牝”;c、橐籥) (喻“道”空虚而生万物。) 2、从概念上阐释(较高层):(道可道,…)(1章) (以“有”和“无”解道,理论思维已经具有相当深度) 3、从推理方式阐释(高): (道生一……冲气以为和)(42章) (推衍宇宙生成过程:阴阳激荡而生万物,万物皆有阴阳性质) 第五讲“道”的两种主要含义“道”的两种主要含义 1、精神性宇宙本体。(“唯心”)(先天地生) 2、世界总体规律性。(“反者道之动”) 第五讲“道”思想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道”思想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1、“道”第一次进入哲学领域,可以使人们从更 高层次上审视人生与社会。(方法论意义) 2、否定了宗教世界观;“天”恢复为“自然。 (认识论意义)第五讲二、《老子》的哲学二、《老子》的哲学 作为本体论的“道” 相对论——朴素辩证法 “道”思想观念在历史上的影响第五讲作为本体论的“道”作为本体论的“道” 1、精神——唯心论哲学 (均有自论为证) 2、实体——唯物论哲学 原因——处于理论的初创及探索阶段 第五讲相对论——朴素辩证法相对论——朴素辩证法 “反者道之动”(阴阳)——矛盾相互运动转化 “相对论” 及其互为存在前提 (例如:贵贱;美丑;生死;正反;难易; 主客;祸福;刚柔;曲直;上下;先后等) “冲气以为和”——相对静止(即下状态阶段) 第五讲“道”思想观念在历史上的影响“道”思想观念在历史上的影响 巨大、深远、全面——几乎无所不及(层次): 例如: a、终极信仰; b、根本原则; c、基本原则; d、事理物理; e、方式途径; ………………第五讲三、《老子》的政治思想三、《老子》的政治思想 《老子》的政治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 《老子》的政治思想——“无为政治” (1)“无为” —— “少” —— “与民休息”。 (2)“无不为” —— “多” —— “大有作为”。 3. 《老子》中的“君人”及“自持”之术。 4. 《老子》的理想社会及其历史观(小国寡民;历史倒退?)。 5. 《老子》的理论表述特点--对现实批判。第五讲《老子》的政治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老子》的政治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 道法自然第五讲《老子》中的“君人”及“自持”之术《老子》中的“君人”及“自持”之术 1、卑弱自处; 2、慎重出言; (君主或个人) 3、审慎有为; 目的: 维持现状、减少失误(最低) 持重稳妥、渐次发展(相对) 建功取信、渐近大欲(终极) 第五讲四、庄子及《庄子》四、庄子及《庄子》 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政治思想第五讲1、庄子其人其书1、庄子其人其书(1)、战国宋国蒙人(今安徽蒙城人)。 (2)、《庄子》内7、外15、杂11。 (3)内容及影响。2、《庄子》的 哲学思想2、《庄子》的 哲学思想 (1)、“道”——“物物者非物”——精神;主观。 (2)、《庄子》的人性自然说。 (3)、 “齐物”——“绝对相对论”——不可知论第五讲《庄子》的人性自然说《庄子》的人性自然说a、“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 (人来自自然,回归自然;所为自然,追求自然;自然而然,浑然一体) b、 表现形式及认识形式:性自然(仪则;本能;自然;天放) c、庄子认为人类的发展状况已经导致失去或正在失去自然本性, 因此要由“失性”而“反(返)性”,即逐渐“复性”: ■无欲;■全形生(处理好社会、思虑、用养、无为有为的 关系);■养神(心斋坐忘--忘己、无己、与天地合一); (不以物害己,乘物以游心;去“累”驱“待”--“逍遥”--追求 “绝对自由”;人类自己“作茧自缚”--“解脱”--批判、超越)第五讲3、《庄子》的政治思想3、《庄子》的政治思想(1)、理论依据——道法自然。 (2)、自然主义——现实——礼法——矛盾。 (3)、自然主义 对当时现实社会的批判。 (4)、批判的主要内容——a;b;c;d;e;f;g;h。 (5)、《庄子》的政治理想及其表述方式。 第五讲批判的主要内容批判的主要内容 1、论人治世;2、权利; 3、心计及知识;4、名利; 5、忠孝仁义;6、礼法; 7、喜生恶死等。 (涉及范围:人际关系;社会关系; 社会观念;社会制度等等。)第五讲五、其他先秦道家简介五、其他先秦道家简介 杨朱学派。 田骈、慎到等学派。 黄老学派。 (自学)第五讲六、思考题六、思考题 1、简释“反者道之动”的含义。 2、简释老子“无为政治”的思想内涵。 3、简述庄子人性自然说的内涵。第五讲七、参考书目七、参考书目 1、詹剑峰 《 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 》。 2、兰喜并 《老子解读 》。 3、 刘坤生 《 老子解读 》。 4、聂中庆 《 郭店楚简<老子>研究 》。 5、孙以楷 《 老子通论 》。 6、崔大华 《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 7、丁德科 《先秦儒道一统思想述论 》。 8、黄钊《 帛书老子校注析 》。 9、胡楚生《 老庄研究 》。 10、吴怡 《 禅与老庄 》。 第五讲七、参考书目七、参考书目 11、钱穆 (1895~1990) 《 庄老通辨》。 12 唐雄山 《老庄人性思想的现代诠释与重 构 》。 13、 熊铁基 《中国庄学史》。 14、 刘学智 《 儒道哲学阐释 》。 15、 涂光社 《 庄子范畴心解 》。 16、 罗安宪《 虚静与逍遥 道家心性论研究》 17、陈鼓应 (1935~) 主编 《 道家文化研究》各辑。 18、、、、《老子评传》。 19、颜世安《庄子评传》。 第五讲 八、网络资源链接 八、网络资源链接老子文化网:http://www.laozi.net 道家哲学:http://www.daoism.net 道家与道家艺术:http://www.taoistarts.net 中国道家:http://www.taosimcn.com 第五讲第六讲:墨子思想及其分化发展概要第六讲:墨子思想及其分化发展概要墨子、墨家学派及《墨子》 墨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墨子的哲学思想 墨子“兼以易别”的政治思想 五. 思考题 六. 参考书目 七. 网络资源链接 第六讲一、墨子、墨家学派及《墨子》一、墨子、墨家学派及《墨子》 1、墨子 2、墨家学派 3、《墨子》篇章分类:①1-7对墨子思想概述 ;②《尚贤》到《非儒》24篇为墨子讲学录;③《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6篇为认识论及逻辑问题;④《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记墨子言行;⑤《备城门》到《杂守》11篇讲城防等,属于军事类。第六讲二、墨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二、墨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兼爱;2、非攻; 3、非命;4、非乐; 5、节用;6、节葬; 7、尚贤;8、尚同; 9、天志;10、明鬼。第六讲三、墨子的哲学思想三、墨子的哲学思想 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及其经验论的特点 : 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实证名”。 经验认识论标准——“三表法”。 经验认识论的特点(a;b;c)。第六讲经验认识论标准——“三表法”经验认识论标准——“三表法” 1、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2、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3、度之以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非命》上) (创见: 区分言论真伪;言论见之于行动;观其效验于功利) 第六讲经验认识论的特点经验认识论的特点 1、虽然重视“实”,但是未能认识客观实在的 本质与现象的区别。 2、承前,未能区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3、夸大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 第六讲四、墨子“兼以易别”的政治思想四、墨子“兼以易别”的政治思想 提出的前提——宗旨——现状——“革弊” 消除现状弊端的措施与行为。 该思想进步性的具体表现(a;b;c)。 该思想当世难以实现的原因。 第六讲五、思考题五、思考题 1、简略叙述墨子思想的主要内容。第六讲六、参考书目六、参考书目 1、邢兆良《墨子评传》。 2、施炎平《墨子的智慧》(上下)。 3、孙诒让《墨子闲诂》。 4、张永义《<墨子>与中国文化》。 5、蔡尚思主编《十家论墨》。 6、陈伟《墨子清谈》。 7、秦彦士《墨子的当代价值》。 8、孙中原《墨子及其后学》。 9、任继愈、李广星主编《墨子大全》。第六讲七、网络资源链接七、网络资源链接 第六讲第七讲:先秦法家思想概要第七讲:先秦法家思想概要 一、先秦法家概略 二、先秦法家流派及其代表思想、著作简介 三、思考题 四、参考书目 五、网络资源链接第七讲一、先秦法家概略一、先秦法家概略 名称之由来 学派之特点 学派之起源 法家思想所具有的共同特点第七讲4、法家思想所具有的共同特点4、法家思想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1)、均强调以法治国,一断于法——a;b;c。 (2)、倡导耕战——注重实力——律令政策的配套。 (3)、主张强化君主专制与独裁(a;b;c;d)。 (4)、该思想体系依据的基本理论(a;b)。 (5)、具有表述其思想体系的独特概念(a;b;c;d;e;f;g;h;j;k……)。 第七讲二、先秦法家流派及其代表思想、著作简介二、先秦法家流派及其代表思想、著作简介 1、法——李悝(《法经》);商鞅(《商君书》); 2、术——申不害(《申子》); 3、势 ——慎到(《慎子》); 4、《管子》; 5、韩非及《韩非子》。第七讲三、思考题三、思考题 1、简述法家思想所具有的共同特点。第七讲四、参考书目四、参考书目 1、先秦法家教育思想资料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2、先秦法家军事著作选读 浙江人民出版社;1975 3、高亨《商君书注释》;1974 4、石磊、董昕《商君书评注》;2003 5、李海生《法相尊严:近现代的先秦法家研 究 》 ;辽宁教育 出版社;1997 6、 徐汉昌《管子思想研究》;1979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思想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58143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3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5-04
浏览量: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