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认知革命_文化传承方式与教育模型

认知革命_文化传承方式与教育模型

举报
开通vip

认知革命_文化传承方式与教育模型 很久以来,文化被定义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厚重的文化累积起来代代相传, 形成了承载着人类渴望和特有价值的文化传递方式。 而要理解这些方式的根本意义,就需要首先了解人类 在社会转变的三大主要范式中经历了怎样的认知革 命。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怎样密切的关联和渊 源关系。 现代人类是崇尚科学的动物。西方是首先接受现代 文明尤其是物质文明泽被的地方。如果以科学尤其是物 理学与天文学作为组织框架,可以将西方思想发展史划 分为三个大范式:前现代( 从有记载的西方历史到 !"、 !#...

认知革命_文化传承方式与教育模型
很久以来,文化被定义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厚重的文化累积起来代代相传, 形成了承载着人类渴望和特有价值的文化传递方式。 而要理解这些方式的根本意义,就需要首先了解人类 在社会转变的三大主要范式中经历了怎样的认知革 命。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怎样密切的关联和渊 源关系。 现代人类是崇尚科学的动物。西方是首先接受现代 文明尤其是物质文明泽被的地方。如果以科学尤其是物 理学与天文学作为组织框架,可以将西方思想发展史划 分为三个大范式:前现代( 从有记载的西方历史到 !"、 !# 世纪的科学与工业革命时期)、现代和后现代。 前现代追求的秩序是平衡、对称、有目的,形成 了包括生态、认识论以及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和谐宇宙 观。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这种封闭性的宇宙观对人 类认知方式的形成有着无法磨灭的影响。它认为现实 与个人的存在由对立特征,如好—坏、上—下、热— 冷等之间的斗争或均衡所致。从社会和教育意义上而 言,这种封闭性意味着个体不能跨越界限和超越阶级。 从积极的方式来解释的话,它则意味着和谐与统合应 充溢一切。生活和学习应是平衡的。这一思想在教育 中的反映就是,教育者帮助学生发现已知的真理——— 教师已经拥有的真理。随着工业主义的兴起,一种新 的但仍然封闭的观念出现了。 在 !$ 和 %" 世纪,现代范式以牛顿的原理和笛卡 儿的方法论造就了简单的秩序观,依赖于一种封闭的、 线性宇宙学,用科学性观念取代了前现代的和谐宇宙 观,成为现代思想的假定前提。其特点是:失衡、分 离和发现。失衡是指文化模式的性别单一性———男性 文化中心,隐匿了女性的身影和声音;分离是指儿童 或人与教育的分离,价值与实事的分离;发现是指教 育成为以传递和发现知识为唯一任务的过程。其主要 原因是在工业主义时代,人类文化开始更明确地排挤 了另一性别,存在男子的进攻性,拒绝对平衡的恢复, 创造了男性中心的单性文化。这种文化模式从分离女 性开始,通过把妇女和儿童等同而祸及儿童,致使儿 童及其声音也从主流文化尤其是教育中被分离。现代 思想确立了成人经验和发现手段的重要地位。在这种 方法论中,发现而不创造;教育成为知识传递的“ 独 白”式的过程,学习成为知识的累积,时间越长,积 累的知识越多,时间不被视为关于人成长的积极的成 分。可见,现代思想并没有为人类教育提供一个关照 人成长的良好模型,它缔造了人类文化机械主义的复 制模式。当然,不能否认的一点是,文化和教育的复 制模式有它主流存在的理由和贡献。 后现代范式正在强有力地向现代社会各个方面渗 透。现代与后现代之间没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的分野。 理解“ 后现代主义”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社会经 济的、文化的和艺术的。在社会经济方面,“ 后现代” 指的是一个以信息、传媒等为主导的新时代,对于这 个时代,人们冠以了各式各样的名称:晚期资本主义、 后工业社会、全球一体化时代、信息时代。在文化的 意义上,“ 后现代”指的是一种反理性主义、反中心、 反主体性的哲学思潮,与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 萨特等现代哲学的反理性主义不同的是,后现代哲学 从根基上拆除了一切带有总体性倾向的终极希望,在 它们看来,尼采的“ 超人”、胡塞尔的纯粹意识、海德 格尔的此在和诗性语言、萨特的自由主体等都还带有 理性主义的总体性踪迹,所以仍可归于现代哲学之列, 虽然后现代也曾从他们那里获得过诸多的启示。在艺 术上,“ 后现代”主要指 &’ 世纪 "’ 年代以后出现的 新前卫艺术运动,主要特征是:反对现代主义的贵族 意识和拯救情结,强调艺术的平面化和生活化;反对 创作的正典化或经典化,追求艺术语言的异质性。 后现代表达着一种对生命的回归和关怀的渴望, 它主张一种生态宇宙学,也许还不足以用“ 范式”去 称呼它。如果说现代主义是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式的、宣言式的和讨 伐式的,那么后现代主义就是直觉式的、解释式的、 认知革命、文化传承方式与教育模型 [摘 要] 人类社会经历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大主要社会范式。三大范式的更迭是导引人类认知 革命的根源。认知方式规范着文化的传承方式。不同的认知方式和不同的文化模型同样蕴涵和生成了不同的教 育模型,但是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严密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 认知革命 文化传承方式 教育模型 张东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一、认知革命 教 育 评 论 &( 开放式的;如果说现代主义充分注重事物的表面,那 么后现代主义则不断破坏事物表面的稳定,以期更充 分揭示各种可能的、曾被忽略的各种意义,关联性、 完整、平衡、创造、对话性等是其明显的特征,其出 发点有两个:其一,生活始终具有完整性,即主体 !客 体、心灵 !身体、教师 !学生等是整合一体的。这一整 合过程是协商、沟通的而不是预定的,是创造的而非 被发现的,学习是意义建构的过程。负责任的教育就 是要教会人们怎样与世界共同生活。其二,时间是有 意义的,生命是不断生长的。后现代思想观找回了时 间的意义,时间对于人的成长具有内在的潜能。因为 人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是累加的而且具有质的转变 性,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相互作用的扩展、增长 和成熟的过程。时间是生命成长的有效质数和重要依 靠之一。 三大范式的更迭是导引人类认知革命的根源。在 前现代范式中,和谐的宇宙观追求着平衡的秩序,产 生了平衡认识论,使认知与生活相联系,即在本质上 超越了获得特定技能的概念而进入调和的经验、智慧 和生活领域之中。随着线性宇宙观代替和谐宇宙观的 进程,平衡认识论式微,诞生了检验主义认识论。在 检验认识论中,知者主体边缘于被知的外在的客体而 存在着,而客体是如此覆盖主体以致于主体消失在或 嵌于客体之中。外在的客体与失落的主体相连,必然 产生这样的后果:其一,主体被吞噬。主体必然从预 定的目标、经验的角度定义个体的学习,这意味着受 教育者个体被镶嵌于目标之中,对教育的危害就是知 识重于学习,复制重于创造,“ 独白”重于“ 对话”。 其二,学习成为直线活动。由于心灵被忽视,学习成 为一种被动的活动,学习成为孤立的过程。其实,学 习是与他人相关的活动,把它看成一种直线活动就剔 除了意义的理解和生成的可能性。它没有赋予个人经 验以意义,不关心生命的感受和质量,既不寻找也不 尊重多重观点、自觉假设和个人主观化的东西。可这 些主观意义恰是形成个人经验的核心力量,同时包裹 着生活方式和创造世界的热情与可能。 后现代范式企图弥补现代范式忽视主观经验和个 人建构的缺陷,其生态宇宙观引发人类认知的又一次 革命。罗蒂( "#$%)要求哲学从检验主义认识论转向 诠释性&历史性方式,他提议了一种新的认识论———经 验的认识论。经验认识论植根于两点:一是创造的知 识观。与检验知识观根本不同的是,这一观点强调知 识的创造而非发现,强调知识的协调而非检验。二是 自我和对话成为主要的而不是边缘的概念。沟通和对 话超越了实证主义哲学的客观&主观分离、事实与价值 分离的假设,原来被假想成为对立的二者失去了绝对 的对立。看来,沟通并不想取代在它之前的任何具体 的东西,它不满意的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独裁的思维方 式和做法。经验认识论让心灵回归身体,让主观和客 观联系起来,让事实与价值不再二分,让人回到教育 之中,瓦解了现代主义对科学的神话、对客观方法论 的假定和对机械“ 心灵”的假定,使教育成为关注人 的经验和创造性的活动。 认知方式规范着文化的传承方式。如果按照科技 水平的投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维度,把人类社会再做 一次划分的话———划分为农业、工业和信息时代,那 么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就十分值得一提。她提出了 与之相应的人类文化的三种传承方式,即前喻文化、 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前喻文化是指晚辈向长辈学习,模仿、复制老年 文化,是一种产生于农业时代的文化复制模型。俗语 “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就是前喻文化活脱脱的经 典证据。这种文化的复制模型基于两个文化预设,即 经验等于知识,老年代表智慧,一切都具有可重复性。 由此便确立了隐含着等级、次序和绝对权威等痼疾的 “ 季节行程”的理论。“ 小马过河”的隐喻即在于此。 专制而保守的文化预设赋予复制模型两个突出的、相 连带的特征。一是长辈具有不可挑战的权威,这种权 威建立在其丰厚“ 有用”的经验上,建立在生活的不 变更性上,即建立在时间的可逆、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可逆与日常 经验的可逆、可重复上,因此愚公不会有将家迁移到 另外一个空间的设想。二是老人具有绝对的优势和地 位,社会的秩序由长辈所命定。儿童不被看成有自己 需要和体验的独立个体,而是被看成承接家业的生命 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个体价值注定了可以被贬损 和被剥夺的命运,其根源被文化模式深深地、延续地 植于儿童的地位和命运之中。儿童从出生的那一刻起, 就被抛入了一个由成人打造得封闭、牢固而精致的世 界,所以晚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和模仿长辈的一 切,复制成为主流的文化传承方式。这种要求和定位 与和谐宇宙观和平衡认识论是一致的。 前喻文化的固执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工业 主义时代,文化复制模型首先遭遇了自然科学蓬勃发 展和大量移民产生这两个事实的威胁,长辈的地位和 权威受到质疑,并喻文化开始介入人们的生活世界。 并喻文化指晚辈与前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 基本特点是以当代流行的行为模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 则。或同辈之间水平式的互相学习,或向传媒与时尚 学习,而传媒与时尚既为青年文化所孕育又主导着青 年文化。并喻文化试图冲出前喻文化的预设,以向同 辈学习的热情和横向传递的方式,打破了经验的稳定 性和绝对性,破解了文化内涵的稳固性和传递方式的 单一性。以先闻道者为师,长辈的年龄和经验失去了 绝对的优势。个体经验尤其是青年的经验多多少少获 得了与长辈经验并存的机会,在生活世界中有了生存 和存在的一席之地。你可能会发现,我的说法很谨慎, 二、三种文化传承方式 %’ 留有余地。因为崇尚线性宇宙观和检验认识论的工业 时代,曾把秩序、等级、权威、制度等固化并推向了 极致,或者有些登峰造极。科技理性对人性的贬损和 个体价值的戕灭也有些空前绝后。人类从老人智慧的 藩篱中刚刚逃出,就被送入了更牢固的制度的囚笼。 人被社会吞噬,教育和儿童的命运更可想而知了。从 这一角度来看,并喻文化只是表明一种文化传承方式 这个事实的出现,还未成为主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 来说,它只是工业时代文化复制模式变本加厉过程中 的一个小插曲而已。 与并喻文化相比,后喻文化很前卫并有咄咄逼人 的架势。信息时代、生态宇宙观和经验认识论共同造 就和经营着人类关于后喻文化的梦想。米德在探讨当 代文化传递机制转换中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假设,即 人类文化的传递和影响模式正从“ 前喻文化”时代转 为“ 后喻文化”时代,长辈向晚辈学习他们未曾有过 的经验和生活方式,出现了“ 文化反哺”现象。米德 和她的假设表明,人类可能下决心重新选择生活方式 和教育模型。在我看来,后喻文化是一种创造!生成的 文化传承方式,它的时代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 "# 新的预设。儿童是一个不欠缺什么的完整的个 体,这是对前喻文化预设和季节行程理论的一种反动 企图,它寻觅那些被现代主义排斥和局限的声音,坚 持儿童和年轻一代对于所生存的世界与成人有着相同 的创造机会和力量,社会的花名册上本来就应该有他 们的声音和形象,因为他们是有价值的存在。这是后 喻文化最令人感动之处。 $# 寻找“ 人”的努力。后喻文化的突破精神就是 对以往进行执着的反思,勇敢地把自我从社会浪潮的 淹没中提取出来,追问:我究竟是谁?我在哪里?进 而挑战让个人匿名化的制度,赋予个体的、具体的人 以意义和价值。 %# 邀请的方式。后喻文化冒险冲出二元论的樊篱, 主张人与人交往的和谐和对话、沟通的亲密,用邀请 的方式打开我们共同的视野,让所有的生命共同参与、 一同来创造一个共享的空间。后喻文化是一种开放性 的、充满善意的文化传承模型。 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是,无论是三大范式的划分, 还是三种文化传承方式的界定,都只是为了认识和研 究的方便而做的理论上的抽象间隔,有着深深的人为 痕迹。在实践和操作领域几种范式、几种方式经常纠 结一处,不是几根线条就能勾勒清楚的,实际的情况 和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都要复杂得多。 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总可以找到一脉相承的感 觉。当把教育作为社会全景的一个小片段、小窗口时, 它将怎样浓缩和映射着整体的社会现实?不同的认知 方式和不同的文化模型同样蕴涵和生成了不同的教育 模型,但是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严密的一一对应关系。 文化复制模型的意图渗透给教育之后,就形成了 教育的封闭&传递模型。教育传递模型的特点是:在时 空意义上的封闭性;在文化传承方式上的复制性;在 管理意义上的控制性;在沟通方式上的单向性。教育 传递模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教育沟通事实和思想的泯 灭,它只表明传递是一个主导的存在。因为教育有其 自身的属性,沟通有其特殊的具体生存条件,并不能 完全绝对地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属性所左 右。前喻文化时代,在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的个别教育 时期,由于空间的开放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 空间阻隔较小,教育中的沟通成份反而多于传递的成 份。当教育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出现了集体教育组织 形式,随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空间阻隔的变大, 教育中的传递和复制的成份多于沟通的成份。学校教 育产生之后,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导的集体教育组织形 式使教育的传递模型得以固定下来,而且由于科技理 性的怂恿,使其变本加厉地伴随和横行于现代文明进 程,成为现代教育的主导模型。强调“ 主导”是不想 否认其它处于边缘位置的各种教育模型的存在。 传递模型仍然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教 育的现实态,或者也可以称为教育的眼前状态模型。 与此同时,文化的创造模型向我们呈现出另一种注满 温情的世界图景,教育成为泼洒温情的平台。一种开 放&生成或创造的教育沟通模型应运而生。它的特点 是:时空意义上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生成性;沟通 方式的互动、包容性。对话和独白是两种重要的沟通 方式。如果说教育的传递&复制模型钟情于“ 独白”的 单向沟通方式的话,那么教育的沟通模型推崇的是 “ 对话”这种互动的沟通方式。它充满友善和体谅精 神,舍弃了许多先在的束缚,把一个舒展的、活生生 的教育放在我们的面前。昔日被匿名的人终于可以抛 头露面了,被排挤到台下的声音可以在台前吟唱了, 人的价值和创造性的苏醒是有效教育生长的根基。涤 荡了往日的阴霾,令人忧心忡忡的教育正在慢慢地改 头换面,尽管不那么顺利,但还是充满生机,令人欣 喜无限。这是教育的理想态,也可称之为教育的战略 状态模型。它是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张志伟,欧阳谦 #西方哲学智慧[’] #人民大学出版社, $(((:$%)# 小威廉姆 *+多尔著,王红宇译 +后现代课程观[’] +教 育科学出版社,$(((:",-!"--+ 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周怡译 +文化与承诺 .第一 章 / [’] #河北人民出版社,"0-,#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学校观与创新 教育体系”($(($ &$((1,项目批号 ($23--(((-)的研究成 果之一。 教 育 评 论 三、教育模型 $4
本文档为【认知革命_文化传承方式与教育模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587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9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1-04-29
浏览量: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