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00心理学课件(汇总)

00心理学课件(汇总)

举报
开通vip

00心理学课件(汇总)null心理学心理学徐 华 春 教师教育学院 Email:seanxu1981@163.com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任务:一、心理学的任务:1.描述 2.解释 3.预测 4.控制null(二)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1. 个体心理 心理过程:知、情、意 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展开时刻与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状况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个性心理(个性差异、心理特征):经...

00心理学课件(汇总)
null心理学心理学徐 华 春 教师教育学院 Email:seanxu1981@163.com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任务:一、心理学的任务:1.描述 2.解释 3.预测 4.控制null(二)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1. 个体心理 心理过程:知、情、意 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展开时刻与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状况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个性心理(个性差异、心理特征):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活动倾向与心理过程特点null个体心理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认知过程——知情绪情感过程——情意志过程——意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P268):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P268):遗传: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环境:规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一)胎内 (二)早期经验 (三)学校教育影响 交互作用null2. 社会心理 研究个体与个体之间以及个体在团体之内的行为与心理。 null(三)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人类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对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 A.外部事物 B.内部刺激 C.客体“我” (自我意识) D.心理活动null 无意识(潜意识):人在正常情况下难以觉察,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对个体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阈下知觉、内隐记忆、压抑、暗示、分离现象 其它:前意识、潜意识三、心理的实质三、心理的实质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null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内容的源泉 社会生活条件是人的心理基础 3.人的心理是积极、能动的观念性反映 观念性 人对外部现实的反映要求揭示事物的本质 主观性 人对外部现实的反映具有目的性与选择性 积极能动的反映 人能调节自己的反映活动 null4.心理是行为的调节与控制系统 (1)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2)心理对行为的调控作用 (3)*个体行为产生模式刺激需要动机行为目标新需要三、心理学的源流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标志 禁止坐卧标志下载饮用水保护区标志下载桥隧标志图下载上坡路安全标志下载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下载 :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座心理实验室。三、心理学的源流3.心理学的流派 精神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学派3.心理学的流派 精神分析学派(1)一切活动由本能(性、攻击)驱动 (2)强调潜意识的作用 (3)强调早期经验null 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行为主义行为主义 把个体所有行为的产生和改变看作是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关系。null(1)只关注行为的刺激-反应模式(S-R) (2)只强调后天环境影响 (3)反对内省,强调客观的方法和观察对象 (4)反对研究意识,不考虑人内部心理活动,不能深入揭示心理规律。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感觉、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 特点:1.研究内部心理机制 2.将心理过程理解为信息加工过程 3.客观的研究方法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1.关注主观经验 2.重视强调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3.研究“真正人性层面”的问题第二章 认知过程第二章 认知过程第一节:认知过程 第二节:感知觉 第三节:记忆 第四节:思维第一节 认知过程概述第一节 认知过程概述一、认知过程 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是人类其它心理活动的基础。包括了: 1、感觉、知觉 2、记忆 3、想象 4、思维 5、言语等第一节 认知过程概述第一节 认知过程概述二、注意(并非独立心理活动)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无意注意 VS 有意注意 注意的转移 VS 注意的分配 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一、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 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其他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剥夺 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四)感觉的规律 1.感觉后象 正后象和负后象 2.感觉适应 明适应和暗适应 3.感觉对比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二、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它基于后天经验,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是对刺激的解释。 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二)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分为: 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和味知觉等。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根据人脑认识的事物特性: 1.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 方位知觉 深度知觉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等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三)知觉的特性 1.整体性(组织化) 2.选择性(对象性) 3.理解性(基于经验,赋予意义) 4.恒常性(大小,形状,颜色等)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四)错觉 对客观事物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第三节 记忆第三节 记忆记忆包括识记,保持,以及提取(再认或再现)。记忆与想象*记忆与想象*记忆表现为对已有经验的直接提取。 想象是以记忆表象为基础,而作进一步加工和组合的心理活动。(一)感觉记忆(一)感觉记忆 又叫瞬时记忆,外界信息首先经过感觉器官进入感觉记忆,信息按照感觉输入的原样在这里登记下来。 功能:信息在记忆系统的暂时登记,为进一步加工做准备。 保持的时间:最短(二)短时记忆(二)短时记忆 也称工作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 功能: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缓冲器和加工器,整合来自环境和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处理当前的活动。 短时记忆是人在当前一刻的意识状态,是我们心理上的现在,是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记忆阶段。 记忆的重要机制: 复述 功能: 1.信息在短时记忆的保持 2.信息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容量:为7±2组块  组块(chunk)指将若干较小信息单位联合成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一加工所组成的单位或结果。 组块的大小随个人的经验组织而有所不同。组块化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 (三)长时记忆(三)长时记忆 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它可以是数年甚至终生难忘。 功能:信息储存库,长久储存信息。 容量: 一般认为没有限制。 (四)遗忘及其规律(四)遗忘及其规律 遗忘指经历过的事务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 1.遗忘先快后慢。(时间因素) 2.系列位置效应(位置和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因素):在回忆材料中,开头、结尾材料记忆好,中间材料记忆较差的现象。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前后学习的材料的相似性达到一定程度,干扰作用最大。先、后学习的材料完全不同时,干扰的效果最小。(五)增进记忆的方法(五)增进记忆的方法及时复习 图表法 归类记忆法 直观形象法 谐音记忆法 联想法 歌诀法 第四节 思维与问题解决第四节 思维与问题解决一、思维的概念 二、思维的过程 三、思维的类型 四、概念与推理 五、问题解决一、思维的概念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概况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三、思维的类型三、思维的类型按照思维过程中的指向性分类 (1)集中思维(聚合式思维) (2)分散思维(发散式思维)分散 思维聚合 思维皮亚杰思维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思维发展阶段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行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2)前运算阶段(2——6、7岁) 呆板性; 不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灵活性    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12——)    抽象性 逻辑推理五、问题解决五、问题解决1.问题解决 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null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迁移、原型启发、定势、情绪与动机等。五、问题解决五、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 应用具体公式、规则 (2)启发法(经验) 手段-目的法 逆向工作第三章 行为动力第三章 行为动力第一节 需要 第二节 动机 第三节 动机理论第一节 需要第一节 需要一、需要的含义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和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一切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第一节 需要第一节 需要(二)需要的种类 1.需要的起源 生物性需要: 维持有机体生命和种族繁衍,稳定存在 社会性需要: 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受社会文化影响 2.指向的对象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由低到高依次出现 2.各层次需要在人群中比例依次减少 3.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对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对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积极方面: 1.普遍性 2.层次性、结构性 3.揭示了需要产生的规律 缺陷: 1.忽视了人类的后天社会环境影响 2.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 3.概念抽象第二节 动机第二节 动机一、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null 一、相关的几个概念诱因: 能引发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和情境。第二节 动机第二节 动机动机基本功能: 1.激活 2.引导 3.维持和调节(二)动机分类(二)动机分类1.生理性动机 (1)进食动机:血糖水平,胃收缩,体温 (2)饮水动机:细胞脱水,血容量 (3)性动机 (4)睡眠动机 (二)动机分类(二)动机分类2.社会性动机 (1)成就动机 (2)权力动机 (3)亲和动机 双趋冲突双趋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今天和谁约会呢?…二、动机冲突 双避冲突 双避冲突哎,两个难缠的家伙…… 趋避冲突 趋避冲突好想和你在一起,可是,要考试了还有很多书没看呢,怎么办啊?第二节 动机第二节 动机二、动机与行为效果 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点(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null主要观点:  1.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变化。较容易的任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第三节 动机理论第三节 动机理论二、强化理论(行为主义) 强化:特定刺激或刺激情境增加特定行为反应概率。 正强化和负强化 第三节 动机理论第三节 动机理论 三、期望理论 效价——目标或诱因对于个体所具有的价值大小 期望——个体认为成功获得目标的概率 行为动机=效价×期望第三节 动机理论第三节 动机理论四、归因理论(韦纳):影响后继行为 个体对自己成败理由分析时,归因包括三维度和六个因素: 稳定——不稳定 内部——外部 可控——不可控 第三节 动机理论第三节 动机理论 自我效能感(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影响因素: 1.个体成败经验 亲身体验 替代性经验 2.个体归因方式 习得性无助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激发一、设置合理目标 二、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 三、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四、合理运用奖惩 五、科学利用竞争与合作 六、明确可行的期待 七、自我效能感 八、进行归因训练null第一节 人格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气质及其教育涵义 第三节 性格及其教育涵义 第四节 人格发展 第五节 人格理论与测验 第四章:人格第一节 人格的概念第一节 人格的概念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第一节 人格的概念第一节 人格的概念一、人格的概念 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第一节 人格的概念第一节 人格的概念二、人格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性 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紧密联系(协调并相互作用)从而成为一个有机的组织。第一节 人格的概念第一节 人格的概念(二)稳定性 人格特征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第一节 人格的概念第一节 人格的概念(三)独特性 个体之间的心理与行为各不相同。 第一节 人格的概念第一节 人格的概念(四)社会性 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获得自我,成为社会的成员。气质与性格气质与性格 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倾向。 第四节 人格发展第四节 人格发展(一)遗传因素 (二)环境因素 (三)自我意识 (四)交互作用 一、影响因素二、健康人格的培养二、健康人格的培养(一)形成健康的体魄 (二)和谐的家庭环境 1、父母的教育方式 2、家庭的情绪气氛 (三)健全的学校教育 1、教师积极、公平的态度 2、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作用 (四)人格的自我教育 1、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 2、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 3、树立正确的“自我观”一、人格结构理论一、人格结构理论(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 基本观点:将人格分为 共同特质      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个人特质第三节 人格理论与测验第三节 人格理论与测验(二)卡特尔的人格因素论 基本观点:1.将人格分为表面特质 根源特质 2.“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第三节 人格理论与测验第五章 智力与创造力第五章 智力与创造力一、智力及其理论 二、智力测验 三、智力的发展趋势 四、教学中的智力开发 五、创造力一 智力及其理论一 智力及其理论(一)智力的含义 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一 智力及其理论一 智力及其理论(二)智力的理论 1.二因素论(斯皮尔曼) 一般因素(G)与特殊因素(S) 2.群因素论(瑟斯顿) 言语理解,词语流畅性,计算,空间知觉与想象,记忆,推理,知觉速度 3.液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卡特尔)一 智力及其理论一 智力及其理论三维智力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 操作 产物 内容 一 智力及其理论一 智力及其理论三元智力理论(斯腾伯格) (1)成分智力 (2)经验智力 (3)情境智力(背景智力)二 智力测验二 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是在一定的智力理论和测量理论指导下,通过测验的方法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目前偏重于语言、数理逻辑、空间关系等。 原始:比纳——西蒙量表 (1)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 IQ= 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 (2)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 IQ=100+15Z (3)瑞文推理测验智商智商 智商是200分制,90-110分者属正常智力范围,120-140分者为聪明人,140分以上者称天才。分数越低表示智力越差,70分以下者为智力低下,其中50-70分者属愚笨,25-50分者为痴呆,0-25分者为白痴。 智力既有遗传基础,又受环境的影响。但是,智商高低并不能完全决定个人的发展。 二 智力的发展趋势二 智力的发展趋势(一)一般趋势 青少年阶段之前直线上升 随后缓慢发展到高峰 中年以后开始下降。 差异性: 不同性质的智力:发展与衰退的时间、速度不均衡。 性别差异:发展时间差异,表现行为模式差异五、创造力五、创造力1.创造力 新异性 适宜性 (有社会价值)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五、创造力五、创造力2.创造性思维: 流畅性(数量) 变通性(种类) 独特性(独特) *精密性 *聚合与发散思维,直觉与逻辑思维的统一五、创造力五、创造力3.创造力的培养 (1)创设有利环境(民主) (2)教育创新(评价、课程、人格培养) (3)具体方法(头脑风暴等)第六章 学习与教学心理第六章 学习与教学心理一、学习与学习理论 二、教师心理 三、课堂心理气氛 四、教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的心理学基础一、学习与学习理论一、学习与学习理论(一)学习的概念 广义的学习:个体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获得经验,产生稳定变化 2.对环境的适应 null 人类的学习: 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 在教育情境中和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而策略地获得间接经验的过程。 一、学习理论一、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 VS 操作性条件作用 后者属自发的,基于行为结果的预期 null 学习的本质: 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反应与情景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学习规律——强化律: 如果一个行为发生接着给一个(正)强化刺激,那么行为强度或行为频次就会增加。null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学到新的行为反应。 观察学习 替代性强化null(二)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学习是获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1.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 个体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而认知结构形成后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基础。 null(二)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2.奥苏伯尔的认知接受学习观 学习本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过程。null(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知识观: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具有高度的主观性和情境性二、教师心理二、教师心理(一)教师的角色 1.学习的指导者 2.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 3.行为规范示范者 4.心理保健者 5.教育科研人员 null(二)教师的威信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null(三)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null(四)教师对学生的期待 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三、课堂心理气氛三、课堂心理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群体心理状态。null 对课堂心理气氛进行调控: (1)增加情感投入,建立融洽关系 (2)采取民主的方式 (3)更新教学内容、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性四、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四、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一)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所期望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null2.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 个体不能独立完成,但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范围。 个体实际发展层次与潜在发展层次之间的距离。 教学中所期待学生解决的学习任务,应当处在其最近发展区内。 题型:题型: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二、辨析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要求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说明理由) 三、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四、案例分析题(共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五、综合运用题(15分)
本文档为【00心理学课件(汇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18049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7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4-28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