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英国近代前期无神论思想拾零

英国近代前期无神论思想拾零

举报
开通vip

英国近代前期无神论思想拾零 英国近代前期无神论思想拾零 阎 照 祥 内容提要  英国无神论思想是该国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循序发展。其 源头至少可溯至都铎王朝晚期 ,代表人物有伊丽莎白的近臣沃尔特 ·雷利爵士。在培根之 后 ,霍布斯是 17世纪批判上帝和基督教的典范。光荣革命前后不列颠无神论思想大致分 为两种类型 :洛克、休谟、边沁型 ———含蓄委婉地质疑上帝和基督教教义 ,以及托兰德、葛德 文、雪莱型 ———直率无畏地抨击宗教的蒙蔽和虚伪。欧文的批评更是淋漓尽致。19世纪中 叶科学文化的长足进步促成了信仰自由的社会局面 ,...

英国近代前期无神论思想拾零
英国近代前期无神论思想拾零 阎 照 祥 内容提要  英国无神论思想是该国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循序发展。其 源头至少可溯至都铎王朝晚期 ,代表人物有伊丽莎白的近臣沃尔特 ·雷利爵士。在培根之 后 ,霍布斯是 17世纪批判上帝和基督教的典范。光荣革命前后不列颠无神论思想大致分 为两种类型 :洛克、休谟、边沁型 ———含蓄委婉地质疑上帝和基督教教义 ,以及托兰德、葛德 文、雪莱型 ———直率无畏地抨击宗教的蒙蔽和虚伪。欧文的批评更是淋漓尽致。19世纪中 叶科学文化的长足进步促成了信仰自由的社会局面 ,政教合一的政府体制渐被削弱。1886 年布雷德洛事件的了结是英国政教合一体制明显松动的标志。 关键词  近代英国  宗教观  无神论  批判  宽容 在西方 ,无神论是以否定上帝为第一原则的思想哲学 ,是有神论的对立面。它不仅抨击基督教 的诸般弊端 ,蔑视政教合一的政府体制 ,还视其他异端为迷信、无知和欺骗。而认可无神论者的合法 权益则意味着相当程度的社会政治宽容 ,它需要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英国学界 ,有人认为无神论思想的缘起最早不超过 17世纪。1988年 ,戴维 ·比曼出版了《英 国无神论史 :从霍布斯到罗素 》,把霍布斯当作英国无神论的鼻祖。比曼的观点早就有之 ,类似的著 作不在少数。几年后 ,迈克尔 ·亨特和戴维 ·伍顿携手编辑的《从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的无神论 》问 世 ,他们将英国无神论的发端提前了半个多世纪。亨特还发表过论文《近代前期的无神论问题 》,用 丰富的史实去论证他的观点。还有学者介绍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和斯图亚特前期英国的无神论代表 人物及其言行。 上述学术动态未被中国学界及时介绍。关于英国无神论思想的产生 ,中国学者的评断多是 比较晚近或相当模糊。传统说法之一 ,是在 17世纪中叶的英格兰内战中 ,代表革命力量的议 会军依然借助于宗教的口号和旗帜 ,安立甘国教的地位没有受到冲击 ,对无神论思想则几乎没 有提及。 本文试图梳理从都铎王朝晚期至 19世纪英国无神论思想的源流 ,勾勒出其发展的不同阶段 ,并 对各阶段无神论强化的原因略加分析。不当之处 ,敬请读者指教。 英国近代前期无神论思想拾零 一、无神论的缘起不迟于 16世纪晚期 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时 ,英国的无神论思想已有可观影响。1592年 ,曾在英格兰组织天主教徒抵 抗新教政权的罗伯特 ·帕森斯神甫针对伊丽莎白女王反对耶稣会士的声明出版了他的《回应 》。其 中断言无神论者沃尔特 ·雷利爵士 (1552—1618年 )会受到重用 ,进入枢密院 ,在其挚友托马斯 ·哈 里奥特的协助下在英国实施无神论政策①。此时 ,伦敦宫廷确有个“雷利派 ”,该派除了雷利和哈里 奥特 ,还有女王宠爱的艾塞克斯伯爵、南安普顿伯爵 ,以及著名诗人克里斯托弗 ·马洛和莎士比亚。 他们多是无神论者。雷利在其亲自撰写的世界史著作中 ,对“上帝 ”作了三点评判。一则 ,上帝乃超 自然之物 ,而自然是上帝达到目的的工具。二则 ,人们在研究自然时 ,必定受到理性约束。三则 ,尽 管理性是受到限制的 ,但它能使人类进步合法化 ,影响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②。 都铎晚期“雷利派 ”得伺君侧与当时相对宽容的宗教政策有关。伊利莎白女王一向谨慎 ,在信仰 问题上不会授人以把柄 ,可她对雷利等人的宠信起码证明她在宗教问题上网开一面。 英国历史进入斯图亚特王朝时代后 ,反无神论的文论层出不穷。著名的有约翰 ·德夫的《无神 论批判 》(1605年 ) ,索尔兹伯里主教马丁 ·福塞比 (约 1560—1620年 )的著作。从批判者所批判的 各种冒犯上帝的文论中 ,后世学者找到了当时无神论者的思想依据。比较看来 ,托马斯 ·罗杰斯的 《英国国教的天主教教义 》(1607年 )乃是最果敢的无神论著作。 还有一些“可疑人物 ”,同样犯下了亵渎上帝和基督教的重罪。可是 ,他们还出版有赞扬上帝和 基督教的论作 ,从而给后人造成判断困难。典型人物有大哲学家弗兰西斯 ·培根。 培根的宗教观带有二元论特征。一方面 ,他认可宇宙主宰精神的存在 ,断言无神论只是一些人 的言行表象。另一方面 ,他还说无神论把人类交托给了理性、哲学、骨肉亲情、法律和功名。“我们得 见那些倾向于无神论的时代 ,如奥古斯都 ·恺撒的时代 ,都是文明盛世。”他的哲学神学主张在理性 与信仰的关系上划清界限。他申明了打破经院哲学关于神学一元论的基本信念的必要性 ,反对从神 学中推出哲学 ,或从哲学中推出神学。他的一段 名言 关于文明礼仪的名言关于文明的名言关于礼貌的名言名言下载创新有关的古诗文名言 是 :“一知半解的哲学使人倾向无神论 ,深刻的 哲学 ,则把人引向宗教。”③ 培根在世时 ,就有人控告他信奉无神论 ,并被无神论者引为同道和领袖。他把人类的悲惨作为 反对上帝的理由 ,以后受到孔德的赞扬。无疑 ,培根在他的惊世之作《伟大的复兴 》中从根本上否定 了基督教原则。其一 ,断言自然中存在着不依赖“造物主 ”的东西 ,否定神和上帝的功能。其二 ,在认 识论上 ,倡导从物质到认识的思维路线 ,这与基督教的上帝凭意念创造万物的原则恰恰对立。其三 , 从根本上说 ,他倡导科学 ,这本身会导致人们思想的非宗教化和世俗化 ,显然也是背离基督教精 神的④。 97 ① ② ③ ④ 厄奈斯特·斯特拉斯曼 :《拉雷夫的魔术师约翰·迪》( Ernest A. Strathman,“John Dee as Raleighpis Conjurer”) ,《亨廷顿图书 馆季刊》( Hunting ton L ibrary Q uarterly)第 10卷 , 1947年 ,第 370页。 苏扎尼·S1韦伯 :《英国伊丽莎白时期和斯图亚特王朝前期雷利的无神论》( Suzanne S. W ebb, Raleigh and A theism in Elizabe2 than and Early S tuart England) ,阿尔滨 1969年版 ,第 10—18页。 弗兰西斯·培根 :《随笔》( Francis Bacon, Essays) ,纽约 1883年版 ,第 58页。 余丽嫦 :《培根及其哲学》,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第 430—431页。 世  界  历  史 2010年第 1期 都铎王朝晚期和斯图亚特王朝前期 ,英国无神论思想能显露于政界绝非偶然。首先 ,当时欧洲 范围内文艺复兴的幕布尚未闭合 ,启蒙运动却已启动。人文主义思想冲击着教廷、教皇和上帝的尊 严。理性越来越多地占据着政治殿堂。例如 , 16世纪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弗利果敢创立了现代无神 论的观念。他的原则是 :只要目的正当 ,可以不择手段 ,从而肯定政治独立于一切道德准则和任何宗 教形式。其次 ,在经过宗教改革的都铎时代晚期 ,英国天主教的地位一落千丈。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激进变革的清 教运动甚至挑战着安立甘国教的权威。伊丽莎白女王对待世俗宗教采取了比先王较为宽松的政策。 此等政治环境易于产生异端言行、无神论观念 ,以及对正统主义宗教信仰的挑战。再次 ,进入斯图亚 特王朝后 ,科学意识迅速增强 ,培根的一系列名著 ———《伟大的复兴 》、《新工具论 》、《新大西岛 》等 , 张扬着经验主义的唯物主义科学信念。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无神论的产生和深化。 二、霍布斯和洛克 : 17世纪无神论的两种典型 17世纪的英国 ,宗教依旧难以与政治摆脱干系。以世俗元首国王为教会首脑的宗教体制带有政 教合一的性质。握有国家权力的上层教派敌视和攻击异端信仰者 ,而处于社会下层的宗教派别则抗 议反抗 ,由此而来 ,周而复始。掌权者和政府反对宗教宽容行为 ,无神论的合法化远未提上日程。如 1646年 9月 ,议会通过一项议案 ,对否认三位一体者和基督造化人身教义的人处以死刑 ,对反对婴儿 受洗者终身监禁①。 这时 ,只有少数理性主义智者能谨慎冷静地看待宗教问题。1646年 ,杰利米 ·泰勒发表《语言 的自由 》,宣扬宗教宽容。1649年查理一世遇难前夕 ,他应召到下议院布道 ,流露出对宗教迫害的 不满。 在宽容之声迭起时 ,共和主义诗人约翰 ·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 》等论著中为思想自由作了辩 护。他抗议道 :出版检查“顿挫学术、阻止真理 ,不但使我们不了解已得的事物 ,并且阻碍未来的宗教 与政治上的发现 ”②。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前夕 ,弥尔顿在他的《论宗教事业中的政治权力 》中宣告 :“任何世俗权力在 宗教问题上实行强制都不合法。”他还认为 ,国家不应该采用肉体刑罚来处置精神上的异端。相反 , 国家官员对教会负有责任 ,应该把传教士视作公民 ,不加侵凌而给予方便和保护 ,使他们自由传道③。 在政局震动之际 ,无神论思想的最早阐述者是伟大的经验主义哲学家霍布斯。他政治思想中的 一个重要闪光点是站在时代的前沿对神学世界观作了深刻的批判 ,这在当时非同小可。一种说法 是 ,他的无神论观点最早流露在其译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的“前言 ”里。 估计《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是霍布斯晚年的译作。后世学者决心寻找其他证据 ,结果发现 ,他在 《法律、自然和政治的原理 》(1640年 )和《论公民 》(1643年 )等书中有着“越来越多 ”的无神论的表 述。而“霍布斯对传统的背离 ,一部比一部著作清晰可鉴 ”。对于一些重要问题 ,如“凭什么相信《圣 经》是上帝说的话 ?”,霍布斯的解释益发清楚。他在《利维坦 》中得出结论 :人民在口头上表白说 , 08 ① ② ③ 查尔斯·弗思 :《克伦威尔传》,商务印书馆 2002年版 ,第 126页。 J. B. 伯里 :《思想自由史》,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第 52页。 索利 :《英国哲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第 130页。 英国近代前期无神论思想拾零 《圣经》是上帝的话 ,因为世俗权威需要这种表白①。 20世纪 60年代 ,英国剑桥学派对霍布斯宗教观的研究趋于深入。该派主将约翰 ·波考克强 调 :应该认真阅读《利维坦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神学理论 ,真正理解其拒绝承认所有精神世界 权威的真意。1973年 ,霍布斯的长篇手稿《汤姆斯 ·怀特之批评 》被埋没了三个多世纪之后 ,终于 出版。该书是他在 1645年于巴黎为了批评怀特的《论世界 》而撰写的。后人发现 ,书中霍布斯就 诸多问题阐明了自己的看法 ,其中尤其令人感慨的是霍布斯的一段坦陈 :“就本人而言 ,我认为上 帝的本质是深不可测的 ,这个陈述是恶魔表述对事物本质观点的一种语言 ,我倾向于认为没有一 种关于上帝的陈述是正确的。上帝存在 ,除了上帝的‘存在 ’这个词之外 ,没有任何词语能正确描 述上帝的本质。”② 这即是说 ,神学是人为的产物 ,而上帝也是人造的权威。自然 ,霍布斯还不能像十八九世纪的思 想家那样毫无顾忌地提出无神论观点 ,彻底否定上帝或神的存在。这是因为 ,一则畏惧社会传统舆 论的压力 ,二则由于他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随着年岁的增添 ,他一面向宗教做出妥协姿态 ,在其论著中大量地引经据典 ,赞成自然神学 ,一 面在某些文稿、尤其在个人信件里 ,直言不讳地表明自己不信宗教。他明了宗教产生的原因 ,却又肯 定宗教对国家治理社会稳定的功用。这种矛盾现象是他处世的策略 ,而非朝三暮四 ,言不由衷 ,甚至 并非在于他是个“不彻底的无神论者 ”。 神权、王权孰轻孰重 ? 关系如何 ? 霍布斯依仗着宗教改革的成果论证 :教会无权独立于国家之 外 ,更无权凌驾于国家之上 ,它只能依托国家而存在。国王只有拥有宣讲宗教经典、任免教职、管辖 教徒 ,真正成为基督教的首领时才拥有主权。他关于法律高于教义的论断 ———“立法权除世俗王权 以外任何人都不能具有 ”③ ,明确表明了他的政教分离的果决态度。 霍布斯在宗教问题上的反常作派遭到教会和国教徒们的攻击。1665年伦敦发生大瘟疫 ,翌年又 有大火灾 ,政敌扬言是他的无神论著作惹下的祸端。专门委员会开始调查 ,幸亏国王干预 ,他才免遭 严重迫害。 17世纪后期 ,密切关注宗教问题的又一伟大思想家是约翰 ·洛克。他年轻时聆听大学和教区信 徒的辩论 ,以经验主义哲学观研读《圣经 》,但言行谨慎 ,不露锋芒 ,所以 ,人们也能比较容易地发现他 的宗教宽容态度 ,却不易看到无神论的思想底蕴。洛克反对政府过多干预宗教 ,他坚持教会“是一个 自由自愿的团体 ”,目的是对上帝的崇拜。而崇拜的价值 ,即“真正宗教的全部生命和力量在于心灵 内在的充分的信仰 ”④。至于心灵的事情 ,官员们不应干预。 可见 ,洛克在宗教信仰上坚持了一种个人主义的自由立场。认为信仰属于思想范畴 ,是“上帝和 个人 ”之间的事 ,即便与别人信仰不同也没有对邻人、社区和政府造成任何损害。法律不得过多干 预 ,不得为了一个人的思想而加之于罪⑤。 考虑到当时的多数人的宗教观 ,洛克的观念显得大度。他承认各国宗教信仰不同 ,不必强分优 18 ① ② ③ ④ ⑤ 列奥·斯特劳斯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译林出版社 2001年版 ,第 85—86页。 尼古拉斯·菲利普森、昆廷·斯金纳主编 :《近代英国政治话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 106—107页。 尼古拉斯·菲利普森、昆廷·斯金纳主编 :《近代英国政治话语》,第 423页。 尼古拉斯·菲利普森、昆廷·斯金纳主编 :《近代英国政治话语》,第 131页。 洛克 :《论宽容》(Locke, An Essay on Tolera tion) (影印本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第 138页。 世  界  历  史 2010年第 1期 劣 ,轻加毁誉 ;各国国王也不应强求贵族与国民信仰一统①。 洛克主张给北美的印地安人以完全的自由 ,对当时教会强迫这些“无罪的异教徒 ”抛弃原有宗教 加以指责。可他作为一个积极的政治活动家 ,宽容观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即拒绝将宽容扩展到天 主教徒和无神论者。洛克所以将无神论者排除在外 ,是因为他坚持 ,国家存在于一个契约 ,而遵守该 契约的任务正如遵守全部道德法的义务一样 ,依赖于神圣的意志。无神论者不惧怕地狱 ,法庭无法 让他们面对上帝郑重起誓②。 但他的出自良心和睿智的宽容也会招致批评。1695年 ,他发表《基督教的合理性 》,为此被指控 为非国教的一神论的信徒。无奈 ,他当年写成论文《基督教的合理辩护 》,反驳污蔑。翌年洛克与伍 斯特主教斯蒂林弗利特 ( Stilingfuleet)连续辩论 ,后者断定洛克的观念是对“三位一体 ”的贬低。 洛克的心灵深处有无神论的因子。时代和环境的限制使他未作开诚布公的理性表达。但他的 少许文字值得后人玩味 :当上帝用超自然光芒照耀心灵时 ,他没有熄灭自然之光 ⋯⋯理性必然是每 一件事的最后裁判和向导③。 19世纪中叶 ,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约翰 ·斯图尔特 ·密尔写道 :“洛克及其追随者的学说 ,所有 的知识都是经验的概括 ,被严密的逻辑推向了无神论。”④ 三、17世纪末至 19世纪初 :含蓄批评和公开抨击 “光荣革命 ”后大约一个世纪 ,英国无神论者仍有两类 :直率果敢型和委婉含蓄型。 约翰 ·托兰德 (1670—1722年 )是果敢的典范。他是爱尔兰人 ,早年接受了天主教的教育 ,又在 世纪之末改宗英国国教 ,且与王室关系密切 ,呼吁教会历史学家审查《圣经 》是否正典。1696年 ,他 发表名作《基督教并不神秘 》,指出并非所有的《圣经 》教义唯有信仰它方可理解。人的理性决定 ,无 须神启即可充分理解它。此书使当地教会震怒 ,在都柏林公开焚烧 ,迅即对他起诉和下令逮捕。他 侥幸逃往英格兰定居。以后 ,他文思泉涌 ,在有生之年撰写了百余种著作 ,多是批评教会和宗教的。 他在《弥尔顿传 》(1698年 )中质疑《新约 》的真实性。翌年 ,他列出了一份被排除在《圣经 》等正典之 外的著作目录 ,为己辩护。 政治上托兰德坚持共和主义立场 ,呼吁政治机构不只以建立秩序为目的 ,而应维护自由。他坚 信生而自由的公民不论宗教信仰如何 ,都应享有同样的公民权。1714年他在《犹太人获得国籍的理 由 》中 ,最早呼吁授予犹太人充分平等的公民权利。在《论三种冒名顶替者 》中 ,他斥责基督教、犹太 教和伊斯兰教 ,将它们称作“三种大骗局 ”。他为詹姆斯 ·哈林顿、阿尔杰农 ·西德尼、爱德蒙 ·勒德 洛和弥尔顿等人作传 ,宏扬共和 ,维护汉诺威王位继承权。可以判定他的共和主义乃是一种君主立 宪下的议会共和制。 托兰德直言无忌是格外幸运的。在君主立宪制初建时期 ,并非所有的无神论者能直白地表达自 己的观点而不受惩罚。英国虽然在 1689年就颁布了宗教宽容法令 ,使天主教和安立甘国教之外的 28 ① ② ③ ④ J. B. 伯里 :《思想自由史》,第 53页。 约翰·麦克里兰 :《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南出版社 2003年版 ,第 262页。 J. 克尔曼 :《洛克的伦理哲学》(J. Colman, Lockepis M oral Philosophy) ,爱丁堡大学出版社 1983年版 ,第 14页。 约翰·穆勒 :《论边沁与柯勒律治》,中国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 121页。 英国近代前期无神论思想拾零 其他派别确定了合法存在的政治地位。可他们很久未能获得选民资格。而无神论者更受他人歧视 , 甚至被处以极刑。典型的案例有 : 1697年 1月 8日 ,爱丁堡大学学生托马斯 ·阿肯西德 (约 1676— 1697年 )因否认“三位一体 ”①的存在 ,宣称基督教教义是歪理谬说 ,被处以绞刑②。以后 ,英国再未 有如此酷刑 ,可它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阴影却是不会轻易消除的。 托兰德之后 ,最著名的无神论者是大卫 ·休谟。他作为不可知论重要旗手 ,以及英国经验主义 和科学自然主义传统最有影响力的倡导者 ,不仅怀疑物质存在 ,也怀疑上帝存在。他的无神论观念 的证据之一是他生前写好了《自然宗教对话录 》却不急于出版 ,而是委托至交 ,在他逝世后立即付梓 , 以避免刁难。如此安排可以理解 ,光荣革命之后的英国社会 ,政治和宗教的联系还无法割断。一方 面 ,宗教宽容的精神在议会的法令中有所体现。另一方面 ,国教的崇高地位一再被强调着。一些地 方官员和教会对“不信国教者”和无神论者屡加迫害和歧视。正因如此 ,当时最睿智的思想家在倡导 宗教宽容时 ,不会轻易打起无神论的旗帜。但是 ,《自然宗教对话录 》是休谟最后的一本著作 ,后边的 一段文字发人深思 :假如我们听到云端里有一种清晰的说话声音 ,其嘹亮与和谐远非人间艺术所能 达到 ;假如这个声音在同一时刻传播到所有的国家 ,并且用各国自己的语言与方言向各国讲话 ;假设 所讲出的话不但含有正确的意义和思想 ,并且还为一个超出人类的慈爱的存在 (指上帝 )宣达一些合 乎他的身份的教训 ,那么你对于这个声音来因还会迟疑片刻吗 ? 你岂非势必立刻将它归之于某种设 计或目的吗③? 显然 ,休谟不止怀疑上帝的存在 ,而且明了人造上帝的真谛。这与法国文化巨人伏尔泰的“即使 没有上帝 ,也要创造出一个来 ”的说法 ,如出一辙。 在宗教问题上 ,另一位苏格兰人亚当 ·弗格森机警地借助了“怀疑主义 ”方式。他不去肯定上帝 的存在 ,却说社会上关于“上帝存在的信念是普遍的 ”,可是 ,“这一信念并不意味着关于上帝的确切 概念 ”。他揭示 :上帝普遍存在于信仰 ,不依赖于任何时代或民族特有的情形 ,而是人的自然之结果 , 或为每时每地人的生存景况之启示。在 18世纪中叶的思想家中 ,斯密、边沁和老穆勒等学者也深知 宗教问题的敏感以及它与政治的干系 ,多用怀疑的言辞表露无神论观点 ,这也是一种经验主义的委 婉和谨慎。 法国大革命解除了一些政治精英的精神枷锁。英国涌现出威廉 ·葛德文式的思想家。葛氏无 政府主义政治观的一个特征是理性主义的无神论原则。他是从教士转变为无神论者的 ,所以 ,揭露 英国国教体制更加深刻。一则 ,宗教使人盲从 ,用虚构的诺言和虚构惩罚人们。二则 ,国教教典的目 的是使人们成为伪善者 ,使信徒口是心非 ,模棱两可。此外 ,国教压制异端 ,限制干预人们的信仰 ,毒 化政治和政府 ,浪费钱财。国教作为政教合一的遗产 ,还导致政权方面的荒谬行径 ,如让官员做效忠 宣誓 ,使他们丧失政策判断力 ,不按照正义原则行事④。 葛德文女婿、诗人雪莱反抗宗教的勇气更令人惊叹。他进牛津大学读书不久 ,就以“一个无神论 者 ”的名义印制了题为《论无神论的必然性 》的小册子 ,并挑战似的寄给英格兰所有的主教 ,论证上 38 ① ② ③ ④ 三位一体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础。相信与否定三位一体 ,是正统与非正统信仰的分水岭。 迈克尔·亨特 :《科学与正统论形态 : 17世纪晚期英国知识界变化》(M ichael Hunter, Science and the Shape of O rthodoxy: In tel2 lectua l Change in Late Seventeenth - Century B rita in) ,伯伊德尔和布里威尔书局 1995年版 ,第 307页。 休谟 :《自然宗教对话录》,商务印书馆 2002年版 ,第 29页。 威廉·葛德文 :《政治正义论》第 2卷 ,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第 464—465页。 世  界  历  史 2010年第 1期 帝乃子虚乌有 ,“只是一种假设 ”,并借用牛顿的话声明 :“凡是假设 ⋯⋯统统都是不值一钱的。”① 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 ·欧文是最勇敢的无神论者。他受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唯物主义的 沐浴 ,接受了爱尔维修的观点 ,很早就注意心理塑造②。欧文无神论态度源于对大自然和社会的理性 判断。他用基督教派新教徒不超过全世界人口的 1 /12,穆斯林教徒也有他们心目中的上帝的简单例 子 ,将“儿子 ”引开错误的判断 ,转变为无神论者③。他借用各宗教之间的排斥攻击 ,得出各种宗教都 与迷信有关。犹太教徒认为基督教徒是胡说八道 ,基督教徒认为印度教徒胡说八道 ,而印度教徒则 认为伊斯兰教徒是狂人。可见各种迷信都在迷乱信徒的智力 ,使他们只认为异教的迷信才是荒谬绝 伦的④。 欧文针对教士有关天堂的诱惑和地狱的恐吓 ,提出了果敢的口号 :“驱逐迷信 ,不怕超自然的东 西 ,不怕死。”⑤他根据自己对科学的正确理解 ,有力地质疑 :既然一切生物都有出生、成长和死亡的 过程 ,那么为什么要向人们灌输恐惧的思想 ,使他们被死亡的预感折磨得终生不幸 ? 他在自己管理 的新村中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在宗教和其他一切问题上人人都享有自由表达自己信念的同等权利。任何人都不得 使用其他方式影响他人的见解或信仰。不论持什么见解和信仰 ,都不得受到任何赞许或谴责、表扬 或处分、奖励或处罚⑥。 由此 ,欧文提出了激进而又节制的改革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第一步是采取有效的措施 ,使各派僧侣衣食无虞 ; 第二步是废除僧侣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第三步是销毁一些神学著作 ,使操各种语言的人免受折磨⑦。 直白的无神论思想和不无灵活的宗教观 ,使他跃出了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自由主义畛域。而他对 下层社会民众的人道主义关怀则使他径直走向社会主义。 在宗教问题上 ,欧文展示出他的唯物主义哲学立场。在自然观上 ,他是机械唯物主义者 ,认为自 然界的这些要素正如事实所证明的那样 ,似乎是宇宙的永恒要素。他以乐观的心情观看着眼前的动 荡 ,期待着美好的未来社会。“人类排除追求真正知识的前进运动中的障碍和能够成为理性动物的 时刻日益临近了。”⑧ 但欧文相信环境决定人的性格 ,相信人生来具有追求幸福的欲望 ,具有维持生命、享受生活和 繁殖生命的欲望。欲望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因 ,也是人的共性。他还相信教育是决定性格的环境 的重要部分 ,而且 ,“人可以经过教育而养成任何一种情感和习惯 ,或任何一种性格 ”。并相信“具 有最优良的教育制度的国家 ,便是治理得最好的国家 ”⑨。不过 ,他继而夸大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 认为教育可以培育良好的性格直至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改变社会制度 ,这使他陷入历史唯 心主义。 48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雪莱政治论文选》,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第 4页。 欧文晚年在自传中袒露 :他是在 10岁时 ,通过对宗教著作和其他书籍的阅读 ,感悟到“一切宗教必定都有着一些根本性的 错误”的。《欧文选集》第 3卷 ,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 ,第 41页。 玛格丽特·柯尔 :《欧文传》,第 39—40页。 欧文 :《新道德世界书》,《欧文选集》第 2卷 ,第 8页。 欧文 :《新道德世界书》,《欧文选集》第 2卷 ,第 9页。 欧文 :《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或将来从无理性到有理想的过渡》,《欧文选集》第 2卷 ,第 164、161页。 欧文 :《新道德世界书》,《欧文选集》第 2卷 ,第 3页。 欧文 :《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或将来从无理性到有理想的过渡》,《欧文选集》第 2卷 ,第 163页。 欧文 :《新社会观 ,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欧文选集》第 1卷 ,第 71、89页。 英国近代前期无神论思想拾零 四、19世纪中后期 :无神论者的合法化和政教分离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几十年 ,英国进入“运动时代 ”———议会改革运动、废奴运动、“牛津运 动 ”、反谷物法运动和宪章运动等 ,这些运动相继发生或同时出现 ,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和宗教 等方面。 其中“牛津运动 ”是一场以牛津大学为中心的宗教抗议运动 ,反对圣公会内的新教倾向 ,恢复天 主教思想和惯例。运动首领是约翰 ·纽曼 (1801—1890年 )。他原是国教会信徒 , 1832年 12月起随 父访问罗马等地 ,滋生了尊崇教廷和在不列颠复兴天主教的念头①。纽曼尤善讲道 ,屡在牛津教堂里 娓娓劝说听众皈依天主教正宗。 牛津运动发生的近因是社会宗教氛围的变化。1828年废除《宣誓法案 》和在 1829年颁布天 主教徒解禁令之后 ,非国教各派别的情势改观 ,从此他们可以担任公职 ,参加选举。政府与圣公会 的关系也发生变化。截至 1851年 ,包括循道宗在内的非国教教徒 (Nonconform ists)共有 20, 399座 宗教设施 , 480万教众。而同时的国教教会也不过有 19, 077所宗教设施 , 530万信徒 ②。两类宗 教势力旗鼓相当。这一系列事件均是自由主义时代到来的标志。1856年 ,两所名牌大学开始接 纳非国教学生。宗教信仰自由和平等至此方得以实现。久违数百年的男、女隐修院得以成立。经 过坚韧不拔的努力 ,罗马天主教会在经历了三个世纪的迫害、压制和沉默后 ,在不列颠恢复了“第 二春 ”。 宗教改革以来天主教团体的恶名开始被洗刷。1878年 ,纽曼被教皇利奥十三世选为新时期的第 二任红衣主教③。在此前后 ,一些国教徒皈依天主教 ,形式上似乎是一种倒退 ,体现的却是权利、宽容 和自由主义的价值观。 天主教的权利的复归还伴随着其他教派的强化。1840年 ,唯一神教派也得到了公民权。1858 年 ,犹太教徒也得到了选举权。宗教各派别之间的不公平现象基本告终 ,“非国教 ”的各种派别得到 了大致相似的社会政治发展空间 ,可以同样有所作为。 19世纪中叶 ,英国不列颠国教教徒与非国教者的人数也大体相当 ,完全形成了宗教多元化竞争 的平等格局。政教分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 自由主义的蔓延扩大了无神论者的话语范围。1855年 ,本杰明 ·乔伊特 ( 1817—1893年 )在其 著作《圣保罗书 》中质疑《圣经 》中的原罪说和赎罪说 ,甚至怀疑上帝的有无 ,被指责为异端 ,但无碍 他担任钦座希腊语教授和晋升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院长。1862年 ,两位教士坚持进化论观点 ,否 认地狱之说 ,因此受审于教会法庭。当事人果敢上诉枢密院 ,卫斯伯里爵士推翻了教会法庭的判决。 最有影响的自由主义理论家小穆勒把宗教看作道德的敌对者。他质疑造物主 :既然你造了伊甸 园 ,为何又造了地狱④? 58 ① ② ③ ④ 安德鲁·桑德斯 :《英国简明英国文学史》下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 666页。 克雷顿·罗伯茨、戴维 ·罗伯茨 :《史前至 1714年的英国史 》( C. Roberts and D. Roberts, A H istory of England, Prehistory to 1714 ) ,罗特勒奇出版社 1982年版 ,第 500页。 天主教解禁后由罗马任命的第一任英国红衣主教是怀斯曼。 苏珊·李·安德森 :《密尔》,中华书局 2003年版 ,第 12页。 世  界  历  史 2010年第 1期 宗教信仰自由是无神论的伙伴。牛津运动发生前后 ,无神论者的自由主义批判精神也得到 张扬。 英国最早的无神论者是优秀的知识分子。工业革命的后期和完成之后 ,英国理论科学和实验科 学获取了丰硕成果。1803年物理化学家约翰 ·道尔顿 (1766—1844年 )系统提出了原子学说 ,创立 了原子论 ,编制了最早的原子量表。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迈克尔 ·法拉第 (1791—1867年 )成 为电磁感应现象、电解定律和光与磁的关系的发现者 ,成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 ,为电力时代 的到来揭开了序幕。詹姆士 ·麦克斯韦 (1831—1879年 )在数学和物理学的许多分支都作出了重大 贡献 ,是在牛顿之后最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约瑟夫 ·李斯特 ( 1827—1912年 )发明了外科防 腐技术 ,使手术后的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19世纪不列颠科学界的最重大的成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1858年 11月 ,他的《物种起源 》发 表 ,引起轰动。其精辟术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后世被广泛应用。自然选择原理不仅使整个生 物学科发生了革命 ,还被人们应用到其他领域中去。在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多 种学科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否认了自然界有一万能智者曾以手段任意而为的说法 ,对传统神学观 念造成无形冲击。就此而言 ,《物种起源 》的问世不仅是科学发展的界石 ,还是科学向神学旧说挑战 的界石。1871年 ,达尔文又出版《人类的世系 》一书 ,书中以有力的根据说明人类由下等动物进化而 来。为此 ,格莱斯顿惊呼 :“根据所谓进化论 ,上帝的创造任务被除了 ;而借不变的律令的名义 ,上帝 统治世界的职务也被革除了。”①事实表明 ,科学是刺穿迷信的利器。 斯宾塞在普及进化论的观念方面其功绩凌驾于英国国内任何学说之上。他对宗教的挖苦是 :自 牛顿发现了引力 ,上帝就离职了。 19世纪之前 ,绝大多数人敬畏上帝和《圣经 》,不敢质疑宗教陈规和其陈腐说教。19世纪后 ,英 国已经开始步入理性论进步时代 ,新的科学发现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和思路。仅仅地质学上的重要发 现就把流行的创世说的历史真实性破坏无遗了。人们质问 :假如诺亚方舟激荡洪水的故事是真实 的 ,那么 ,不会飞翔和游泳的动物为什么会出现在美洲海洋中的岛屿上 ,为什么新大陆能发现那么多 的旧大陆所没有的物种 ? 澳洲的袋鼠究竟来自何处 ⋯⋯ 越来越多的人 ,甚至信徒们也在思考着《圣经 》的悖理之处。上帝主持宇宙的观念曾经制约着历 代人的思维 ,现在却必须接受那些经受了科学洗礼的现代人的置疑。于是 ,神化了的历史权威变得 稀松平常 ,越来越多的英国人走上了无神论的道路。 1869—1881年 ,英国文学界出现了一个“反叛时期 ”,文学激进势力屡屡胜利。获胜的原因之一 是政府有关法令和措施的实施 ,如 1869年爱尔兰的政教分离和承认无神论者在法庭提供证据法令 , 1871年在各大学取消宗教考试的法令。还是在 1871年 ,自由主义激进分子针对天主教流污 ,兴起唯 理论思潮 ,要求取消教皇干预俗世的权力。斯温伯恩创作的《人类的颂歌 》,被广泛传唱。其结尾竟 有这样的词句 :因知你已经被击毙了 ,上帝啊 ,你已经被击毙了 ;你的死已经降临了 ,呵 ,主啊 ! 大地 上因你已死而唱的欢歌正在它的两翼的风中飘扬 ———祝人类的光荣至高无上 ! 因为人类是万物之 主啊 !② 68 ① ② 伯里 :《思想自由史》,第 95页。 伯里 :《思想自由史》,第 111页。 英国近代前期无神论思想拾零 令人不无惊奇的是 ,如此质疑基督教、否认上帝存在的“凯歌 ”作者 ,竟然不被惩罚。这时的英国 政府只对个别“过分 ”的出版物施加渎神罪①。 英国宗教意识的最坚固的大门是由议会惯例看守着 ,可它遭到无神论者查理 ·布雷德洛 (1833—1891年 )无畏的冲击。青年时期 ,他已是颇有名气的激进派反宗教演说家。1868—1869年 , 因主办《国民改革家 》而被指控犯有亵渎上帝及煽动言论罪。7年后又因出版节育小册子而遭受严 厉惩罚。1880年布雷德洛在议员选举中胜出 ,却因拒绝宗教宣誓而不得就职。此事辗转数年 ,他又 连续 3次当选 , 1886年议会终于让步 ,自此无神论者的政治羁绊被永久地解除了。 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治信仰一样 ,有无自愿的选择是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尺。英国自夸是世界上最 先实现自由主义的国家之一 ,其发展步伐也是快慢交替。幸运的是 ,英国人和纵览英国社会历史的 人已经认识到 :当人们的思想还处在人造权威的桎梏中时 ,就不可能有自由思想。而思想自由的社 会环境肯定有助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长足进步。 [本文作者阎照祥 ,河南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开封  475001 ] (责任编辑 :任灵兰 ) 78 ① 1857年 7月 ,康沃尔郡的一个男子在门上写了几句触犯基督教的话 ,被季审巡回法庭判处 21个月的徒刑 , 5个月后他才得 到特赦。 on its economy. The Federal governmentpis mobilization activities p romoted the W ar Economy to sp read out to the W est. During the four year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was at war, great transformation took p lace in the W estern economy, driven by the high2tech and m ilitary industries. By the end of the war, the econom ic situation of the American W est had transitioned from an erstwhile“colony”of the East of the country to an econom ic pace2setter for the United States. This transition arose due to both the external factor of the W ar and the internal factor of the econom ic foundations already laid in the W est. Today, though another world war seem s impossible, local wars and natural disasters are sadly inevitable. W e must therefore exp 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r and the economy in search of new lessons for the future. Yan Zhaox iang, The Sou rces of B ritish A theism B ritish atheism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history of B ritish political thought, and has developed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It can be traced back at least to the late Tudor Age, when Sir W alter Rayleigh, one of Queen Elizabeth Ipis favourite courtiers, was a key figure in the so2called “school of atheism ”. After Francis Bacon, Hobbes p rovides the model for the repudiation of the Christian God in the 17 th century. Before and after the Glorious Revolution, B ritish atheism can be divided into roughly two types: John Locke, David Hume and Jeremy Bentham belong to the first group, which queried the existence of God and Christian doctrine imp licitly, while John Toland, W illiam Godwin and Percy Shelley constitute a second group, which fearlessly attacked religious trickery and hypocrisy. Among these, Robert Owenpis criticism of religion was most incisive. In the m id219 th century, science and culture made rap id p rogress, contributing to the general accep tance of the p rincip le of freedom of belief, and the unific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 came to be gradually underm ined. Han Q i & Hu Hu ifang, C h ilepis N itra te Industry and Ea rly M odern iza tion After the Pacific W ar, the Chilean nitrate industry developed rap idly and p rovided a driv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lepis early modernization. A t the same time, the Chilean government took the initiative in formulating wise policies for the exp loitation of nitrate and the imposition of p rotective custom s duties. Therefore, the Chilean nitrate industry and the policies of the Chilean Government both made a clear contribution to the rap id development of early modernization in Chile. W u X iangp ing, J apanpis Germ any Policy and Its Im pact ( 193621941) In the 1930 s, in order to dom inate China and to expand in the Pacific area, Japan concluded the Anti2Com intern Pact with Germany and the two entered into a M ilitary alliance. A t the same time, Japan also tried to seek a“Four Nation M ilitary A lliance”of Japan, Germany, Italy and the Soviet Union, so as to force the U. S. not to enter the war against Japan. Taking advantage of this alliance,
本文档为【英国近代前期无神论思想拾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8711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5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4-26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