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GB 19557.2-2004-T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普通小麦

GB 19557.2-2004-T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普通小麦

举报
开通vip

GB 19557.2-2004-T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普通小麦 ICS 65.020.20 B 05 沥黔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B/T 19557.2-200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 稳定性测试指南 普通小麦 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ests for distinctness, uniformity and stability-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2004-06-11发布 2004-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

GB 19557.2-2004-T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普通小麦
ICS 65.020.20 B 05 沥黔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B/T 19557.2-200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 稳定性测试指南 普通小麦 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ests for distinctness, uniformity and stability-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2004-06-11发布 2004-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 国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发 布 GB/T 19557.2-2004 目 次 前言 ·......................................................................................................................·工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供试品种种子的要求 ,·。····,··························································......·...............⋯⋯1 5 测试 ,,,,···················································································,,························一 2 6 性状的观测与判别 ····················,········4· ···,··,甲甲,·甲,········11 ····.·.....·..·. ⋯ ⋯ 2 7 性状 ,,,···········································································································⋯⋯ 3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小麦品种测试性状 ·..................................................................·一 4 附录B(规范性附录)性状的解释················································........................⋯⋯12 附录C(规范性附录) 小麦新品种测试技术问卷格式·························。··,,···。····,············⋯⋯ 30 GB/T 19557.2-2004 .占 日山 .‘‘~ 月U 吕 本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汝锋、李立会、郑殿升、吕波、王晓鸣、翁跃进、杨金华。· GB/T 19557.2-200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 稳定性测试指南 普通小麦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的技术要求、测试结果的判定原则及技术报 告的内容和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测试和评价。 规范性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3543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 4404. 1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GB/T 5498 粮食、油料检验 容重测定法 GB/T 5511 粮食、油料检验 粗蛋白质测定法 GB/T 14614 小麦粉吸水量和面团揉和性能测定法 粉质仪法 GB/T 19557. 1-200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总则 ISO 5529 小麦沉降值的测定 ZELENY方法 TG/3八1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小麦(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ests for Distinctness, Homogeneity and Stability-Wheat) 术语和定义 GB/T 19557.1-2004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供试品种种子的要求 4. 1 供试品种种子的质f和数f 4.1.1递交申请小麦品种的种子质量至少达到GB 4404. 1中对小麦原种或一级种子的要求;数量至 少为1 kg, 4.1.2 申请的小麦新品种如有特殊用途,则可根据其特点及应用范围,视具体情况确定递交种子的质 量和数量,以满足测试的要求。 对选择性测试项目,递交种子的质量和数量要求如表1, 表 1 选择性测试项目递交种子的数,和质f 项 目 种子数量/9 种子质量/(YO 品质鉴定 2 000 发芽率)85 抗病鉴定 100 发芽率妻85 抗虫鉴定 100 发芽率妻85 抗逆境鉴定 100 发芽率)85 GB/T 19557.2-2004 4.2 供试品种种子的处理要求 未经审批机关同意,递交的种子不得进行任何影响小麦植株生长发育的处理。如果经处理,应提供 处理的详细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 4.3 供试品种的保存 测试单位接到测试种子后,应立即分出留存种子,并妥善保存,以备复查。 4.4 其他 申请测试者除递交种子外,还应按附录C填写“技术问卷”。 5 测试 5. 1 测试时间 测试时间至少为连续两个相同季节的生长周期。 5.2 测试地点 通常情况下,测试应在一个测试点进行,除非申请品种的某重要性状不能在该测试点进行观察,才 可安排另一测试点进行测试。 5.3 田间设置 田间测试应保证植株能正常生长。每个测试品种与近似品种相邻种植,至少设两个区组,区组间的 环境条件应一致,并设保护行。每个小区面积15 m1,每个小区至少种植2 000株 当申请品种有特殊 要求时,可进行附加测试,如抗病性、抗逆性等。 5.4 田间管理 测试地管理与小麦大田管理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基本相同,对申请品种、近似品种和标准品种的田间管理应严格 一致 。 5.5 其他 第二次相同生长季节的测试所使用的种子是第一次生长季节收获的种子。 6 性状的观测与判别 6.1 观测和判别的基本要求 6.1.1 审批机关根据申请者提供的资料,确定该品种的测试性状。性状观测分别按照附录A和附录 B的要求。观测样本应来自小区的中间行,或无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的区域,重复取样时,样本应来自 不同的区组。因不可抗拒因素或人为因素,导致标准品种的测试性状无法表现或判别,则视本次测试无 效,应重新进行测试 6. 1.2 观测的记录按GB/T 19557. 1-2004的要求进行,并将最终计算结果转换为代码报出,记录人 签字。原始记录应复核和审核后,由复核人和审核人签字。 6. 1.3 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判别参照GB/T 19557. 1-2004的要求进行。 6.2 特异性的判别 观察植株至少为50株 测试品种质量性状有一个性状或数量性状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性状与近似 品种达到差异,或数量性状有一个性状与近似品种相差两个及两个以上代码,即可判定测试品种与近似 品种具有特异性。 6. 3 一致性的判别 观察整个小区的植株,以代码为分析单元,计算变异率。整个小区的变异植株数低于2.5%时,该 申请品种将被视为具有一致性。不能进行个体测试的性状,不进行一致性鉴定。 6.4 稳定性 的判别 观察植株至少为50株。测试品种同一性状在两个相同生长季节的表现在同一代码内,或第二次测 试的变异度与第一次测试的变异度无显著变化,则表示该品种在此性状上是稳定的,否则为不稳定。 GB/T 19557.2- 2004 性状 7. 1 概述 在确定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时,应使用本标准性状表中的性状和性状表达。与每一性状表达相 对应的代码((1--9),是为了进行电子数据处理而设置的。 普通小麦测试性状包括必测性状和补充性状,共56个。必测性状为每个申请品种必须进行测试、 考察的基本性状;补充性状是在必测性状不能区别申请品种和近似品种时,仍需进一步测试而选用的 性状 。 7.2 必测性状((25个) 必测性状:芽鞘色、幼苗习性、叶耳色、抽穗期、茎叶蜡质、旗叶角度、株高、秆色、穗长度、全穗小穗 数、小穗着生密度、穗形状、芒有无、芒类型、芒颜色、护颖颜色、护颖茸毛、护颖形状、护颖嘴形状、穗粒 数、籽粒形状、籽粒颜色、籽粒质地、千粒重、春冬性。 7.3 补充性状(31个) 补充性状:幼苗颜色、花药颜色、旗叶长度、旗叶宽度、叶片茸毛、穗蜡质、护颖肩形状、护颖脊、穗轴 毛、籽粒冠毛、抗倒伏性、不育小穗数、容重、粗蛋白含量、面团稳定时间、沉降值、抗条锈病(成株期)、抗 叶锈病(成株期)、抗秆锈病(成株期)、抗白粉病(成株期)、抗赤霉病、抗根腐病、抗黄矮病、抗蚜虫、耐盐 性(苗期)、耐旱性(全生育期)、抗寒性、抗穗发芽、谷蛋白亚基Glu-Al、谷蛋白亚基Glu-B1、谷蛋白亚基 Glu-Dl. 7.4 品种分组性状 为了便于观测申请品种的特异性,可将申请品种分组种植。适合分组的性状应是受环境影响变化 极小,乃至无变化的那些性状,并且性状的不同级别均匀地分布于申请品种中。 小麦申请品种的分组性状如下: a) 冬春性(表A. 1中性状36); b) 护颖颜色(表A. 1中性状22); c) 芒有无和类型(表A.1中性状19和性状20); d) 籽粒颜色(表A. 1中性状32) 0 GB/T 19557.2-2004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小麦 品种测试 性状 表Al 性状裹 性 状 观侧 时期 性状描述 标 准 品 种 代码 1.芽鞘色. 09 绿色 早穗 17 1 萦色 京 411,萦7 2 2.幼苗习性 29 (冬麦) 15^ -16 (春麦) 直立 济南 13、松花江7号 1 半甸甸 北京 8号、小佛手(ZM2686;以下同)a 3 葡甸 小白芒(ZM611;以下同)、小红芒(ZM770;以下同) 5 3.幼苗颜色 24^ -25 淡绿色 早小麦、召麦 2号 3 绿色 北京 8号 5 深绿色 京411,矮变1号 7 4.叶耳色“ 59 绿(白)色 早穗 17 1 紫(红)色 渝麦 4号 2 5.抽穗期 53 早 早稼 17、北京 8号 3 中 济南 13、张飞胡(ZM2687;以下同) 5 晚 小佛手、巴克甫克 7 6.花药颜色 65 黄色 京 411 1 紫色 苏麦3号、紫花药 2 7.茎叶蜡质. 60--75 无 北京8号、小红芒 1 少 雅安早 3 多 毛阿夫、京411 5 8.秘蜡质 60--75 无 北京 8号 1 少 云麦29、松花江 7号 3 多 阿春 1号 5 9,旗叶长度 60- 71 短 三月黄(ZM7224;以下同) 3 中 渝麦 4号 5 长 巴克甫克 7 10.旗叶宽度 60^ -71 窄 三月黄 3 中 京 411 5 宽 云麦 29 7 11.旗叶角度“ 69^ 71 挺直 早 稳 17 1 中等 百泉 41 3 下披 小白芒、鸭舌子((ZM6163;以下同)、雅安早 5 GB/T 19557.2-2004 裹 A. 1 (续) 性 状 观测时期 性状描述 标 准 品 种 代码 12.叶片茸毛 47^ -60 无 京 411 1 有 小红麦(ZM10672;以下同) 9 13.株高’ 71- 83 特矮 矮 变 1号 1 质、半矮 繁 7、豫麦4号 3 中 济南 13,丽恢 4号 5 高 苏麦3号、召麦2号 7 特高 早小麦(ZM6612;以下同)、白壳酱(ZM8244;以下同) 9 14.秆色. 77--85 黄色 北 京 8号 1 紫色 小红芒、松花江7号 2 15.穗长度“ 77^ -85 特短 姻子麦、石特 14 1 短 北京8号、早穗 17 3 中 松花江7号、小白芒 5 长 大红麦、新冬5号 7 特 长 白壳修、克旱6号 9 16.全穗小穗数 83^ 87 少 极早黑壳 3 中 丽恢4号、大红麦 5 多 云麦 29 7 17.小穗着生密度 83^ -87 稀 白壳酱、济南 13、克早6号 1 中 早穗 17、召麦 2号 3 5密 豫麦4号、京 411,蝗螂子 特密 张飞胡、抽子麦 7 18.穗形状 83-87 纺锤 形 北京8号、极早黑壳 1 椭 圆形 白扁秘 2 长方形 毛阿夫、百泉 41 3 棍棒形 纳子麦、张飞胡 4 分枝形 小佛手 5 19.芒有无. 71^ -77 全无芒 丽恢 4号、白扁 1 有芒 早稿 17、张飞胡 9 20.芒类型 83- 87 短芒(含顶芒) 石特 14,蚂炸腿(ZM1419;以下同) 1 长芒 京 411、北京 8号、白芒糙(ZM1059;以下同) 2 勾曲芒 百泉 41 3 短曲芒 张飞胡 4 长曲芒 云麦 29,豫麦4号 5 GB/T 19557.2-2004 表 A. 1 (续) 性 状 观侧 时期 性状描述 标 准 品 种 代码 21.芒颜色. 83^-87 白色 早穆 17,京411 1 红色 小红芒、大红麦、北京8号 2 黑色 黑芒麦(冀育 8),G3864 3 22.护颖颜色 83- 87 白色 早称 17、京411 1 红色 小红芒 、大红麦 2 黑边(黑花) 极早黑壳 3 黑色 G3864 4 23.护颖茸毛. 83^ 87 无 早稚 17、京411, 1 有 毛阿夫、巴克甫克 9 24.护颖形状 83- 87 披针形(长圆形) 丽恢 4号、Purple s556 1 卵形 石特 14,灿子麦 2 椭圆形 云麦 29、毛阿夫 3 长方形 红麦 5号、黑 76,矮变 1号 4 圆形 百泉 41、张飞胡 5 25.护颖肩形状 83- 87 无肩 内乡 5号 1 斜肩 鸭舌子、毛阿夫 2 方肩 黑 76、红麦5号、科遗23 3 丘肩 川育 6号、蜷芒麦 4 26.护颖嘴形状’ 83- 87 钝形 丽恢 4号、小佛手 1 锐形 北京 8号、黑芒麦 2 鸟嘴形 张飞胡 3 延伸芒状 阿春 1号、繁 7 4 27.护颖脊 83- 87 不明显 川育 6号 1 明显 京 411、丽恢4号 2 28.穗粒数 91 92 少 极早黑壳、白芒糙、兵麦302 3 中 济南 13,鸭舌子 5 多 京 411、黑芒麦 7 特多 云麦 29,张飞胡 9 29.不育小穗数 91^ -92 少 张飞胡 3 中 松花江 7号、鸭舌子、三月黄 5 多 白芒糙 7 30.穗轴毛 83- 87 无 白壳酱、北京8号 1 有 红秃小麦(ZM1755;以下同)、京411 9 GB/T 19557.2- 2004 表 A. 1 (续 ) 性 状 观测时期 性状描述 标 准 品 种 代码 31-籽粒形状 95 卵形 石特 14、京 411 1 卵圆形 白大头、新冬 5号、张飞胡 2 长圆形 科遗 23、小白芒、克早6号、济南 13 3 椭 圆形 鸭舌子、蛟子麦 4 32.籽粒颜色 95 白色 早穗 17、京411、济南 13 1 红色 大红麦、小红芒、扬麦 4号 2 紫黑 色 黑76,Purple s556 3 青黑 色 河东乌麦526 4 33,籽粒质地 95 软质 苏麦3号、丽恢 4号、三月黄 3 半 硬质 内乡5号、早穗 17,济南 13、京 411 5 硬质 扬麦4号、北京 8号、石特 14 7 34.籽粒冠毛 95 少 北京8号、石特 14 3 多 京411, Purple s556,G3864、云麦29 7 35.千粒重. 95 特低 白壳酱、江西白、三样血 1 低 小佛手、小红芒、石特 14 3 中 京411、早穗 17、北京8号 5 高 毛阿夫、济南 13 7 特高 中大91-70819-3、品冬 914139-40 9 36.春冬性 50 -^59 冬性 京411、小红芒、小白芒 1 半冬性 内乡5号、雅安早 2 春性 红麦 5号、黑 76 3 兼性 早穗 17 4 37.抗倒伏性 50- 87 弱 白芒糙 3 中 匀 强 早穗 17 7 38.容重/(g/L 95一97 特低 1 低 3 中等 5 高 7 特高 9 39. 粗 蛋 白 含 量/ (干基%) 95-97 特低 1 低 3 中等 5 高 7 特高 9 GB/T 19557.2-2004 表 A. 1 (续) 性 状 观测时期 性状描述 标 准 品 种 代码 40.面团稳定时间/min 95- 97 特短 1 短 3 中等 5 长 7 特长 9 41.沉降值/.L 95- 97 特低 1 低 京 411 3 中等 5 高 7 特高 中优 16 9 42.抗条锈病(成株期) 71- 77 高抗(HR) 1 抗(R) 3 中抗(MR) 5 感 (S) 7 高感(HS) 铭 贤 169 9 43 抗叶锈病(成株期) 71 77 高抗(HR) 1 抗(R) 3 中抗(MR) 5 感(S) 7 高感(HS) 郑 5389 9 44.抗秆锈病(成株期) 71^ -77 高抗(HR) 1 抗(R) 3 中抗(MR) 5 感 (S) 7 高感(HS) 小密称、铭贤169 9 45.抗白粉病(成株期) 71- 77 高抗(HR) 1 抗(R) 3 中抗(MR) 5 感 (S) 7 高感(HS) 京双 16,Chancellor 9 46.抗赤霉病 83 -^87 高抗(HR) 1 抗(R) 3 中抗(MR) 苏麦 3号 5 感 (S) 7 高感(HS) 扬麦 3号、宁麦 6号 9 GB/T 19557.2-2004 衰 A. 1 (续 ) 性 状 观侧时期 性状 描述 标 准 品 种 代码 47.抗根腐病 71^ -77 高抗(HR) 1 抗 (R) 3 中抗(MR) 5 感(S) 7 高感(HS) 新曙光 1号 9 48.抗黄矮病 71^ -77 高抗(HR) 中 4无芒 1 抗 (R) 3 中抗(MR) 5 感(S) 7 高感(HS) 中7902(春性),CA8686(冬性) 9 49.抗蚜虫 71- 77 高抗(HR) 1 抗 (R) 3 中抗(MR) 5 感(S) 7 高感(HS) 郑州 891 9 50.耐盐性(苗期) 12--15 高耐 茶淀红 1 耐 科遗26 3 中耐 5 敏感 7 极敏感 中国春 9 51.耐旱性(全生育期) 91^ -92 高耐 早选 10 1 耐 3 中耐 5 敏感 7 极敏感 9 52.抗寒性 28- 29 高抗 1 抗 3 中抗 5 敏感 7 极敏感 9 53.抗称发芽 87^ -92 高抗 Peck I 抗 3 中抗 5 敏感 7 极敏感 9 GB/T19557.2一2004 表 A.1 (续) 性 状 观测时期 性状 描述 标 准 品 种 代码 54.谷蛋白亚基 GI。一Al 95~ 97 亚基 1 l 亚基 2 3 无 5 55.谷蛋白亚基 Glu一Bl 95一97 亚基 6+8 1 亚基 7+8 2 亚基 7+9 3 亚基 7 4 亚基 13+16 5 亚基 14+15 6 亚基 17+18 7 亚基 20 8 其他 9 56.谷蛋白亚基 GI让DI 95~ 97 亚基 2+12 l 亚基 3+12 3 亚基 4+12 5 亚基 5十10 7 其他 9 注:标有“荟”符号的性状是主要性状,未标,’书”符号的性状是补充性状 ZM号为全国小麦种质资源的统一编号。 表 A.2 小麦生育观测时期十进制代码表 代码 描 述 一代码 描 述 }代码 描 述 发芽期 一‘5 第五叶片展开 }2, 主苗和 7个分粟 0O 干种子 一,6 第六叶片展开 128 主苗和 8个分粟 0l 开始吸水 一‘7 第七叶片展开 一29 主苗和9个分孽或更多 03 吸水结束 一18 第八叶片展开 一 05 胚根从颖果中伸出 一‘9 第九叶片至更多叶片展开 一3。 幼苗起 身 07 胚芽鞘从颖果中伸出 ?一 一31 第一茎节出现 09 叶刚从胚芽鞘顶露 出 一2。 仅有主苗 一32 第二茎节出现 幼苗生长期 一2‘ 主苗和1个分粟 一33 第三茎节出现 1O 第一叶片从芽鞘伸 出 }22 主苗和2个分粟 一3、 第四茎节出现 11 第一叶片展开 一:3 主苗和3个分桑 一35 第五茎节出现 12 第二叶片展开 24 主苗和4个分粟 一36 第六茎节出现 13 第三叶片展开 25 主苗和5个分粟 一37 旗叶尖 出现 14 第四叶片展开 26 主苗和6个分粟 一39 旗 叶叶舌初现 GB/T 19557.2-2004 表 A.2 (续 ) 代码 一代码 描 述 一代码 描 述 { 开花期 一85 蜡熟中期 40 一60 开花始期 187 蜡熟后期 41 {65 1/2小花开花 } 43 }69 开花末期 190 45 穗苞膨大 灌 浆期 191 颖果硬(用指甲难以掐断) 47 旗叶叶鞘张开 70 【92颖果坚硬(用指甲在其上不能掐出凹痕) 49 第一芒可见、仅有芒类型){71 颖 果充满水 一。3 颖果松 动 一73 乳熟前期 一94 过熟,茎秆枯萎并倒伏 50 第一小穗出现 75 乳熟 中期 一。5 种子休眠 53 穗的 1/4抽出 77 乳熟后期 }96 50%的种子休眠结束 55 称的 1/2抽出 蜡熟期 】97 全部种子休眠结束 57 穗的3/4抽出 }80 98 诱发种子二次休眠 59 一83 蜡熟前期 一99 种子二次休眠结束 GB/T 19557.2-2004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性状 的解释 芽鞘 色 :‘; ? ? ? B 1.3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观测时 间:芽鞘出土约 1 cm-2 cm. 观测部位:芽鞘。 观测方法:目测,观测芽鞘颜色,按表B. 1标准分级。 观测量:观测整个小区,如果颜色不一致,计算变异率。 表B. 1 芽鞘色分级标准 颜 色 } 绿 一舀 代 码 幼苗习性 ? ? ? ? ? ?? ? ? ? ? ? ? B. 2. 1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 2.2 观测时间:冬麦越冬前;春麦 5^-6片叶期。 B. 2. 3 观测部位:幼苗叶片。 B. 2. 4 观测方法:目测,观测幼苗的姿态,按表B. 2标准分级。 B. 2. 5 观测量:观测整个小区,如果不一致,计算变异率。 表B. 2 幼苗习性的分级标准 幼苗 习性 幼苗与地面呈直角 幼苗与地面呈斜角 幼苗甸旬在地面 级 别 直 立 半葡甸 甸 甸 代 码 1 3 5 B 3 幼 苗颜 色 B. 3. 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3.2 观测时间:分莫盛期。 B. 3. 3 观测部位:叶片。 B. 3.4 观测方法:目测,观测幼苗的颜色,按表B. 3标准分级。 B. 35 观测量:整个小区,如果不一致,计算变异率。 表B. 3 幼苗颇色的分级标准 淡绿色 绿色 深绿色 B. 4 叶耳色 B. 4. 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 4.2 观测时间:抽穗期。 B.4.3 观测部位:旗叶叶耳。 12 GB/T 19557.2-2004 B. 4. 4 观测方法:目测,观测叶耳颜色,按表B. 4标准分级。 B. 4. 5 观测量:整个小区,如果颜色不一致,计算变异率。 表B. 4 叶耳色的分级标准 绿(白)色 紫(红)色 B.5 抽稼期 B. 5. 1 B.5.2 B. 5.3 B. 5. 4 分级。 B.5.5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观测时间:抽穗期。 观测部位:穗。 观测方 法:目测,全 小区植 株约 另选一个当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作为对照品种。 50%抽穗(拟密穗类型的穗从叶鞘缝隙挤出),按表B. 5标准 观测量 :全 小区。 表 B. 5 抽稼期的分级标准 抽穗期 比近似品种 早 3天或更早 与近似品种 同期或早或晚I天一z天 比近似品种 晚 3天或更晚 B. 6 花药颜色 B. 6. 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6.2 观测时间:开花期。 B. 6. 3 观测部位:花药。 B. 6. 4 观测方法:目测,观测花药的颜色,按表B. 6标准分级。 B. 6. 5 观测量:观测100个花药,如果颜色不一致,计算变异率。 表B.6 花药颜色的分级标准 黄 色 紫 色 B.7 茎叶蜡质 B. 7. 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 7. 2 观测时间:开花至灌浆期。 B. 7. 3 观测部位:茎和叶。 B. 7.4 观测方法:目测,观测茎叶上的蜡质,按表B. 7标准分级。 B. 7.5 观测量:整个小区,如果不一致,计算变异率。 ? ??? 表 B.7 无 t 茎叶蜡 质的分 级标准 } 少 B. 8 植蜡质 B日.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GB/T 19557.2-2004 B. 8.2 观测时间:开花至灌浆期。 B. 8. 3 观测部位:穗。 B. 8.4 观测方法:目测,观测穗上的蜡质,按表B. 8标准分级。 B. 8.5 观测量:整个小区,如果不一致,计算变异率。 表B8 抽蜡质的分级标准 B. 9 旗叶长度 B. 9. 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 9. 2 观测时间:灌浆期。 B. 9. 3 观测部位:旗叶。 B.9.4 观测方法:测量旗叶叶片的全长,按表B. 9标准分级。 B.9.5 观测量:随机测量20片旗叶,两次重复,计算平均值。如果有超平均值4 cm的叶片,再随机测 量60个旗叶,计算变异率。 表B. 9 旗叶长度的分级标准 长 度/cm 级 别 代 码 竺 短 25.1^ -30 > 30 B. 10 旗叶宽度 B. 10. 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 10. 2 观测时间:灌浆期。 B. 10. 3 观测部位:旗叶。 B. 10. 4 观测方法:测量旗叶叶片最宽处的宽度,精确至。. 1 cm,按表B.10标准分级。 B. 10. 5 观测量:随机测量20片旗叶,两次重复,计算平均值。如果有超平均值0. 2 cm的叶片,再随机 测量60个旗叶,计算变异率。 表B. 10 旗叶宽度的分级标准 宽 度/cm 毛1.5 1.6-2.0 > 2. 0 级 别 窄 中 宽 代 码 3 5 7 B. 11 旗 叶角度 B.11.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 11. 2 观测时间:齐穗后10天~15天。 B.们.3 观测部位:旗叶和穗下茎。 B. 11. 4 观测方法:用量角板测量旗叶叶片靠近穗下茎处旗叶与穗下茎之间的角度,按表$11标准分级。 B. 11.5 观测量:随机测量20个旗叶角度,两次重复,计算平均值。如有超平均值士200的旗叶,随机再 测量10。个旗叶角度,计算变异率。 14 GB/T 19557.2-2004 表B. 11 旗叶角度的分级标准 角 度/少) 毛20 20.1- 90 > 90 级 别 挺 直 中等 下披 代 码 1 3 5 B. 12 叶片茸毛 B. 12. 1 栽培方法 :按 照第 5章 的要 求。 B. 12. 2 观测时间 :抽穗期前后 。 B. 12. 3 观测部位 :旗 叶和倒二 、三叶片 。 B. 12. 4 观测方法 :目测 ,观测叶片有无茸毛 ,按 表 B. 12标准分级 。 B. 12. 5 观测量:随机观测20个叶片,如果不一致,再随机观测60个叶片,计算变异率。 表 B. 12 叶片茸毛的分级标准 叶片茸毛 } 无 { 有 代 码 B. 13 株高 B. 13. 1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 13. 2 观测时间:开花后至成熟期 B. 13. 3 观测部位:茎秆。 B. 13. 4 观测方法:测量从基部地面到穗顶(不包括芒)的长度,按表B.13标准分级。 8.13.5 观测量:随机测量高度一致的20个主茎,两次重复,计算平均值。如有茎长超平均值loan 的,再随机测量100个主茎长度,计算变异率。 表B. 13 株高的分级标准 株 高/cm G60 61一 80 81^ -100 101- 120 > 120 级 别 特矮 矮、半矮 中 高 特高 代 码 1 3 5 7 9 B. 14 秆色 B. 14. 1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 14. 2 观测时间:成熟期。 B. 14. 3 观测部位:茎秆节间 B. 14. 4 观测方法:目测,观测茎秆颜色,按表B. 14标准分级。 B. 14.5 观测量:整个小区,如果颜色不一致,计算变异率。 表B. 14 秆色的分级标准 缈 代 码 黄 色 紫 色 B. 15 穗长度 B.巧.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巧.2 观测时间:成熟期。 GB/T 19557.2-2004 B. 15. 3 观测部位:穗。 B. 15. 4 观测方法:测量穗最基部小穗(含不育小穗)至穗顶(不包括芒)长度,精确至0. 1 B. 15标准分级。 B. 15. 5 观测量:随机测量20个主茎穗,两次重复,计算平均值。如有的穗长超过平均值士1 机测量60个穗,计算变异率。 表B. 15 穆长度的分级标准 按表 再随 长 度/cm 级 别 代 码 旦 特短 6.1^ 8 1^ -10 10.1--12 cm , C刀 1, > 12 特长 9 B. 16 全稼小稼数 B. 16. 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 16. 2 观测时间:成熟期。 B. 16. 3 观测部位:穗。 B. 16. 4 观测方法:目测,计数每穗的小穗数(含不育小穗),按表B. 16标准分级。 B. 16. 5 观测量:随机测量高度一致的20个穗的小穗数,计算平均值。如有的穗超过平均值士3个, 再随机测量60个穗,计算变异率。 表 B. 16 簇 15 少 3 全橄小抽数的分级标准 小穗数 级 别 代 码 16- 20 > 20 B. 17 小穗若 生密度 B.17.1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 17. 2 观测时间:成熟期。 B. 17. 3观测部位:穗和小穗。 B. 17. 4 观测方法:计数每穗的小穗数(含不育小穗),并测量穗轴长度,按式(B. 1)计算密度,按表B. 17 标准 分级。 W91。=儡篙〕X 10 (B. 1) B. 17. 5 观测量:随机测量20个穗,两次重复,计算平均值。如有的穗超过平均值士3,再随机测量60 个穗,计算变异率。 表B. 17 小穆粉生密度的分级标准 密度 成 20 20.1-25,0 25.1- 30.0 > 30. 0 级 别 稀 中 密 特密 代 码 1 3 5 7 B. 18 称形 状 B. 18. 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 18.2 观测时间:成熟期。 B. 18. 3 观测部位:穗。 16 GB/T 19557.2- 2004 B. 18.4 观测方法:目测,观测穗子的形状,按表B.18标准分级。 B. 18. 5 观测量:随机观测高度一致的20个穗,如有不一致,再随机观测60个穗,计算变异率。 表 B. 18 穗形状的分级标准 S30# 代 码 纺锤形 椭圆形 长方形 棍棒形 分枝形 B. 19 芒有无 B. 19. 1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 19. 2 观测时间:成熟期。 B. 19. 3 观测部位:芒。 B. 19. 4 观测方法:目测,观测芒的有无,按表B.19标准分级。 B. 19. 5 观测量:随机观测高度一致的20个穗,两次重复。如果不一致,再随机观测60个穗,计算变异 率。 表B. 19 芒有无的分级标准 芒 有 无 级 别 代 码 秤尖完全不延长 全无芒 小穗释有直芒或 曲芒 有芒 B20 芒类型 B. 20. 1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 20. 2 观测时间:成熟期。 B. 20. 3 观测部位:芒。 B. 20. 4 观测方法:目测,观测芒的形状并测量芒的长度,精确至0. 1 cm。按表B. 20标准分级。 B. 20. 5 观测量:随机测量高度一致的20个穗的芒,两次重复,计算平均值。如果不一致,再随机测60 个穗的芒,计算变异率。 表B. 20 芒类型的分级标准 芒类型 芒直 长度<4 cm 芒直 长度)4 cm 芒勾 曲 呈 蟹爪 状 芒拳曲 长度<3 cm 芒拳曲 长度>3cm 级 别 短芒 长芒 勾曲芒 短曲芒 长曲芒 代 码 1 2 3 4 5 B. 21芒颜色 B. 21. 1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 21. 2 观测时间:成熟期。 B.21.3 观测部位:芒。 B.21.4 观测方法:目测,观测芒的颜色,按表B. 21标准分级。 B.21.5 观测量:整个小区,如果颜色不一致,计算变异率口 衰B.21 芒颜色的分级标准 白 色 红 色 黑 色 GB/T 19557.2-2004 B.22 护顺颜色 B. 22. 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 22. 2 观测时间:成熟期。 B. 22. 3 观测部位:护颖。 B. 22. 4 观测方法:目测,观测护颖颜色,按表B. 22标准分级。 B. 22. 5 观测量:整个小区,如果颜色不一致,计算变异率。 表B. 22 护颖颜色的分级标准 白 色 红 色 黑边 〔黑花) 黑 色 23 护颖茸毛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观测时间:开花至成熟期 观测部位:护颖。 观测方法:目测,观测护颖有无茸毛,按表B. 23标准分级。 观测量:整个小区,如果不一致,计算变异率。 表B. 23 护颖茸毛的分级标准 ? ? ? ? ?? ? , ? ? ? ?? ? ? ? ? B. 23. 4 B. 23. 5 B. 24 护领形状(稼中部护颖的侧面形状) B. 24. 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 24. 2 观测时间:成熟期。 B. 24. 3 观测部位:穗中部护颖。 B. 24. 4 观测方法:目测,观测护颖的形状,按表B. 24标准分级。 B. 24. 5 观测量:整个小区,如果不一致,计算变异率。 表B.24 护顺形状的分级标准 披针形(长圆形)} 卵形 椭圆形 长方形 圆 形 B. 25 护颖肩形状 B. 25. 1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 25. 2 观测时间:成熟期。 B. 25. 3 观测部位:护颖肩 B. 25. 4 观测方法:目测,观测护颖肩的形状,按表B. 2 5标准分级。 B. 25. 5 观测量:整个小区,如有不一致,计算变异率。 表 B. 25 护颖肩形状的分级标准 无肩 斜肩 方肩 丘肩 GB/T 19557.2-2004 B.26 护颖嘴形状 B. 26. 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 26. 2 观测时间:成熟期。 B. 26. 3 观测部位:护颖嘴。 B. 26. 4 观测方法:目测,观测护颖嘴的形状,按表B.26标准分级。 B. 26. 5 观测量:整个小区,如有不一致,计算变异率。 表B. 26 护颖嘴形状的分级标准 钝形 锐形 鸟嘴形 延伸芒状 B27 护顺脊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观测时间:成熟期。 观测部位:护颖脊。 观测方法:目测,观测护颖脊是否明显,按表B. 27标准分级。 观测量:整个小区,如果不一致,计算变异率。 表B. 27 护颖脊的分级标准 ,? ,? ,? , ? ? ?? ?? , ? ????? ? ? ? ? ? ? B. 27 护R* 代 码 不 明显 明显 B.28 稼粒数 B. 28. 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 28. 2 观测时间:收获后。 B. 28. 3 观测部位:穗和籽粒。 B. 28. 4 观测方法:计数每穗粒数,按表B.28标准分级。 B. 28. 5 观测量:随机计数20个主茎穗的粒数,计算平均值。如果有超过平均值士5粒的,再随机计数 100穗的粒数,计算变异率。 表B. 28 翻粒数的分级标准 穗粒数 簇25 26^ 35 36^ 45 > 45 级 别 少 中 多 特 多 代 码 3 5 7 9 B.29 不育小穗数 B. 29. 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 29. 2 观测时间:成熟期。 B. 29. 3 观测部位:小穗。 B. 29. 4 观测方法:计算每穗的不育小穗数,按表B.29标准分级。 B. 29. 5 观测量:随机计数20穗的不育小穗数,计算平均值。 GB/T 19557.2-2004 表 B. 29 不育小植数的分级标准 不育小穗数 < 1 1一 2 )3 级 别 少 中 多 代 码 3 5 7 B. 30 穗轴毛 B. 30. 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 30. 2 观测时间:收获后。 B. 30. 3观测部位:穗轴。 B. 30. 4 观测方法:目测,观测穗轴毛有无,按表B. 30标准分级。 B. 30. 5 观测量:随机观测10穗。如果不一致,再随机观测40穗,计算变异率。 表B. 30 穗轴毛的分级标准 茸 毛 无 有 代 码 1 9 B. 31 籽粒形状 B. 31. 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31.2 观测时间:收获后。 B.引.3 观测部位:籽粒。 B.31.4 观测方法:目测,观测籽粒的形状,按表B. 31标准分级。 B. 31. 5 观测量:随机观测20粒。如果形状不一致,再随机观测100粒,计算变异率。 表B.31 籽粒形状的分级标准 形 状 卵形 卵圆形 长圆形 椭 圆形 代 码 1 z 3 4 B. 32 籽粒颇色 B. 32. 1 B.32.2 B. 32. 3 B. 32. 4 B. 32. 5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观测时间:收获后。 观测部位:籽粒。 观测方法:目测,观测籽粒的颜色,按表B.32标准分级。 观测量:随机观测20粒。如果颜色不一致,再随机观测100粒,计算变异率。 表B. 32 籽粒颇色的分级标准 颜 色 白 色 红 色 紫 黑 色 青 黑 色 代 码 1 z 3 4 B. 33 籽粒质地 B. 33 B 33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观测时间 :收获后 。 GB/T 19557.2-2004 B. 33. 3 观测部位:籽粒。 B. 33. 4 观测方法:目测,用小刀将籽粒横切断,观测横断面胚乳的软硬,按表B. 33标准分级。 B. 33. 5 观测量:随机观测10粒。如果不一致,再随机观测40粒,计算变异率。 表 B. 33 籽粒质地的分级标准 质 地 籽粒横断面全部或 大部分为粉质 籽粒横断面胚乳 部分为角质 籽粒横断面胚乳全部或 大部分为角质 级 别 软 质 半硬质 硬 质 代 码 3 5 7 B. 34 籽粒冠毛 B. 34. 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 34. 2 观测时间:收获后。 B. 34. 3 观测部位:籽粒。 B. 34. 4 观测方法:目测,观测籽粒冠毛的多少,按表B. 34标准分级。 B. 34. 5 观测量:随机观测20粒。如果不一致,再随机观测60粒,计算变异率。 襄 B. 34 籽粒冠毛的分级标准 冠毛多少 少 多 代 码 3 7 千粒重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观测时间:收获后。 观测部位:籽粒。 观测方法:用天平称,测量两个干燥而健全的籽粒500粒的重量,精确至0. 01 g。两者差不超 ?????????????????????? 过0. 5 g,计算平均值。如果两者差超过。. 5 g,再测量一个 500粒重量,从三者中选两个之差不超过 。.5g的,计算平均值。按表B. 35标准分级。 B. 35. 5 观测量:测量1 000粒。 表B. 35 千粒盆的分级标准 千粒重/9 蕊25 25. 1- 35 35. 1^ -45 45. 1- 55 > 55 级 别 特低 低 中 高 特高 代 码 1 3 5 7 9 B.36 春冬性 B. 36. 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 36. 2 观测时间:抽穗期。 B. 36. 3 观测部位:植株 B. 36. 4 观测方法:观测在北方春、秋播和南方冬播的抽穗情况,按表B.36标准分级 B. 36. 5 观测量 :整个小区。 GB/T 19557.2- 2004 表B. 36 春冬性的分级标准 麦苗对春 化 的反应 在北方春播和 南方冬播不能抽穗 在北方春播和 南方冬播部分植 株抽穗,且不整齐 在北方春播和 南方冬播能正常 抽穗成熟 在北方秋、春播和 南方冬播能抽德成熟 春冬性 冬 性 半冬性 春 性 兼 性 代 码 1 2 3 4 B. 37 抗倒伏性 B. 37. 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肥水条件中等。 B. 37.2 观侧时间:抽穗至成熟期。 B. 37. 3 观测部位:植株。 B. 37. 4 观测方法:目测,整个小区植株的倾斜度,按表B. 37标准分级。 B. 37. 5 观测量:整个小区。 表B. 37 抗倒伏性的分级标准 植株倾斜度/(。) 级别 代码 15. l'- 45 > 45 B. 38 容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38. 5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观测时间:收获后。 观测部位:籽粒。 观测方法:按GB/T 5498操作,按表B.38标准分级。 观测量:1L籽粒(1 000 g), 表B. 38 容皿的分级标准 容重/(g/L) ( 730 730. 1---750 750. 1^ -770 770. 1^-790 > 790 级 别 特低 低 中等 高 特 高 代 码 I 3 5 7 9 B. 39 粗蛋白含f B. 39. 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 B. 39. 2 观测时间:收获后。 B. 39. 3 观测部位:籽粒。 B. 39. 4 观测方法:按GB/T 5511操作,按表B. 39标准分级。 B. 39. 5 观测量:50 g籽粒‘ 表B.39 粗蛋白含f的分级标准 粗蛋白/(干基%) 夏9 9.1 12 12. 1- 15. 0 15.1--18 > 18 级 别 特低 低 中等 高 特高 代 码 1
本文档为【GB 19557.2-2004-T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普通小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5586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00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8
分类:农业
上传时间:2011-04-23
浏览量: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