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学-执业中医师医考资料汇总

中医学-执业中医师医考资料汇总

举报
开通vip

中医学-执业中医师医考资料汇总百达医学 教材串讲 导言   备战策略——熟背考点,灵活应变   如何讲?——紧扣大纲,精选详解   如何学?——抓住重点,博闻强记    第一单元 药性理论   第一节 四 气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气的作用   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     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

中医学-执业中医师医考资料汇总
百达医学 教材串讲 导言   备战策略——熟背考点,灵活应变   如何讲?——紧扣大纲,精选详解   如何学?——抓住重点,博闻强记    第一单元 药性理论   第一节 四 气   结合有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气的作用   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     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第二节 五味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的确定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五味的作用 特别重要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滞血瘀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   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   某些甘味药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绿豆等,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滑脱不禁的证候。   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   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   能泄的含义较广,①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②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枇杷叶能除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③清泄: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   苦能燥即燥湿,用于湿证。   湿证有寒湿、湿热的区别。   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燥湿;   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称为苦寒燥湿。   苦能坚的提法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以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是直接作用。苦能坚阴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   坚厚脾胃:增进食欲,黄连、龙胆草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病证。   玄参、牡蛎、海藻、昆布能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消癥,芒硝泻下通便。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第三节 升 降 浮 沉   升降浮沉的含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   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   升降浮沉的影响因素   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药物的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等;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   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   炮制和配伍   就炮制而言,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就配伍而言,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第四节 归经   一、归经的含义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二、理论基础   脏象学说:经络学说   例如,心主神志,当出现精神、思维、意识异常的证候表现,如癫狂、健忘等,可以推断为心的病变。   能缓解或消除上述病变的药物,如开窍醒神的麝香、镇惊安神的朱砂、补气益智的人参皆入心经。   同理,桔梗、杏仁能止咳、平喘,归肺经;   全蝎能止抽搐,归肝经。      第五节 毒性   1.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   毒性反应的产生与药物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   2.结合具体有毒药物认识其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有毒药物时,应从上述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避免中毒事故的发生(具体参见各药物)。    第二单元 中药的配伍      第一节 中药的配伍的概念和意义   一、配伍的概念   配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病情、治法和药性特点,将两味以上药物配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用。      二、配伍的意义   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如麻黄配桂枝,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2.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3 通过配伍,减少不良反应。   如半夏配生姜,半夏的毒性被生姜所降低或消除。      第二节 中药配伍的内容   七情配伍   (1)单行   指用单味药治疗病。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   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   现代单用鹤草芽驱除绦虫。   (2)相须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全蝎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   (3)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能提高主药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4)相畏   (5)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对而言的。   (6)相恶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见“用药禁忌”)。   七情配伍总结   七情中,相须、相使属于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   七情中,相畏、相杀属于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的配伍关系。   七情中,相恶、相反属于避免配伍(配伍禁忌)的配伍关系。    第三单元 中药的用药禁忌      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饮食禁忌、证候禁忌四个方面。      第一节 配伍禁忌   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或降低、消除药物的疗效,因而临床应当避免配伍使用。   十八反、十九畏   ①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八反歌诀:   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②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第二节 证候禁忌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   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称“证候禁忌”。   如麻黄性味辛温,功能发汗解表,又能宣肺平喘利尿,故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或肺气不宣的喘咳,对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肺肾虚喘则禁止使用。   一般药物都有证候用药禁忌,其内容详见各论中每味药物的“使用注意”部分。      第三节 妊娠禁忌   1.妊娠禁忌的概念   妊娠禁忌是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   2.妊娠禁忌药分类和使用原则   在妊娠禁忌药中,不同的药对妊娠的危害程度有所不同,因而在临床上也应区别对待。   近代则多根据临床实际,将妊娠禁忌药分为禁用与慎用两大类。   ①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如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三棱、莪术等。   ②慎用药则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如牛膝、川芎、红花、 桃仁、姜黄、牡丹皮、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附子等。   第四节 服药饮食禁忌   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称食忌。   1.服药时一般的饮食禁忌   服中药时通常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2.特殊疾病的饮食禁忌   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如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食物、清凉饮料等;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等;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第四单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煎煮方法   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   即使同一药物,如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   以下对常用特殊煎法进行介绍。   ①先煎    磁石、牡蛎等矿物、贝壳类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它药同煎;   生川乌、生附子等毒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也宜先煎。   制川乌、制附片也应先煎半小时再入它药同煎,以确保用药安全。   ②后下    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者,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   大黄、番泻叶等药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   ③包煎    蒲黄、海金沙等因药材质地过轻,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   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   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   以上均宜用纱布包裹入煎   ④另煎 如人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⑤烊化 如阿胶等胶类药,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宜放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药液中融化,再与其它药汁兑服。   ⑥冲服 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时,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   ⑦煎汤代水:如灶心土。    第五单元 解表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发散风寒药   麻黄与桂枝的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二药都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无汗证,常相须为用。   同中之异:其中麻黄发汗力强,桂枝发汗力弱,然桂枝味甘兼补,又宜于风寒表虚有汗证。   不同点: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治风寒犯肺之咳喘以及风水水肿等;   桂枝又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治寒凝血脉证、胸阳痹阻证,蓄水证等,为麻黄所不备。   紫 苏   ①解表散寒——特点:解表力弱。应用:外感风寒轻证。   ②行气宽中——胸腹气滞证。   ③解鱼蟹毒——食鱼蟹中毒之腹痛、吐泻等。   苏叶长于发散风寒,苏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解毒。    生 姜   ①解表散寒——外感风寒轻证。   ②温中止呕——胃寒呕吐,寒饮呕吐等。   ③温肺止咳——寒痰咳嗽。   ④解毒——解鱼蟹毒和解药物毒(天南星、半夏中毒)。   香薷   ①发汗解表(特点:外能发汗,内能化湿,且发汗力强。素称“夏月之麻黄”。)夏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   ②和中化湿:暑湿证—泄泻、呕恶等。   ③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   注意:用法(发表煎煮加酒且温服,利水浓煎冷服)   荆芥与防风功效主治异同   二药皆性微温,温而不燥,长于祛风解表,既可用于风寒表证,也可用于风热表证。   但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强,并有透疹消疮、止血功效;   防风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并能胜湿、止痛和止痉,可用于风湿痹证及破伤风等证。   白 芷   解表散寒——风寒感冒。   祛风止痛——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尤为多用。本品为治阳明头痛要药。   燥湿止带——湿热带下   通鼻窍——鼻渊头痛。   消肿排脓——疮疡肿痛。   细辛   解表散寒——外散风寒,内扶阳气。应用:阳虚感冒。   袪风止痛——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通窍——鼻渊   温肺化饮——寒饮咳喘。如小青龙汤。   注意:用量<3g。辛不过钱   苍耳子   发汗解表——风寒感冒。   通鼻窍——鼻渊。   祛风湿,止痛——特点: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应用:①一身上下湿痹拘挛,②风疹瘙痒。   注意:有小毒。      第三节 发散风热药   薄荷、牛蒡子与蝉蜕   三药均可疏散风热,透疹,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及温病初起,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咽喉肿痛等。   但薄荷宣散表邪力强,且还可清利头目,利咽喉,疏肝行气,用于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肝郁胁痛等;   牛蒡子疏风发散之力虽不及薄荷,但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对咽喉红肿疼痛,咳嗽咯痰不利者尤为适宜;   蝉蜕长于疏散肺经风热以宣肺利咽,开音疗哑,还可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治疗目赤翳障、急慢惊风、破伤风证及小儿夜啼不安。   桑叶与菊花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肝潜阳,用于风热表证,温病初期,肝热目赤、视物昏花,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目眩等。   同中之异:疏散风热,桑叶优于菊花;清肝明目、平肝潜阳,菊花优于桑叶。   不同点:桑叶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治疗肺热咳嗽、肺燥咳嗽、血热证、自汗盗汗等;菊花又能清热解毒,治疗疮疡肿毒,是二者之异。   柴胡、葛根与升麻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三药均能发表解热、升举阳气,用于外感发热、头痛以及阳气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等。   同中之异:①发表解热柴胡为优,葛根次之,升麻又次之;②升阳举陷升麻最优,葛根次之,柴胡再次之;③葛根与升麻还同能透疹,用于麻疹不透,其中升麻优于葛根。   不同点:   柴胡又擅和解少阳、疏肝解郁,治疗少阳病、疟疾、肝气郁结证等。   葛根又能生津,治疗消渴病,且善解肌以治疗项背强痛。   升麻又能清解阳明热毒,治疗阳毒发斑、胃火牙痛等。    第六单元 清热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清热泻火药   石膏   辛、甘,大寒。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大寒清热,味辛透热,退热力强):主治肺胃气分实热证(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热咳嗽;胃火牙痛;头痛。   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疮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石膏与知母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   二药均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外感热病之高热烦渴,内伤病的胃热消渴、肺热咳喘等。   同中之异   石膏大寒,清热泻火优于知母,知母质润,生津止渴优于石膏。   不同点   石膏煅用能收湿、生肌、敛疮、止血,外治用于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等;   知母能润肠通便、滋肾阴清相火,治疗肠燥便秘、肾阴虚证,为石膏所不具备。   芦根与天花粉   芦根与天花粉均为清热泻火药,均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的作用,用于热病烦渴,消渴,肺热咳嗽等证。   芦根还能止呕、利尿,用于胃热呕逆,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天花粉还能消肿排脓,用于痈肿疮疡。   栀 子   泻火除烦:①热病心烦之要药(配淡豆豉);②高热烦躁神昏(配黄芩、黄连、黄柏)   清热利湿——特点:使热邪由小便排除体外。应用:①黄疸(配茵陈),②血淋涩痛,③目赤肿痛。   凉血解毒——应用:①血热吐衄,②火毒疮疡等。   夏枯草   清热泻火,明目:①肝火亢盛之目珠疼痛(配桑叶、菊花、决明子);②肝阴不足,疼痛入夜尤甚者等(配枸杞子);   散结消肿:瘰疬、痰核、乳痈、淋巴结核等。   决明子   清热明目: 用于肝热或风热上攻之目赤肿痛。   润肠通便:热结肠燥便秘。      第三节 清热燥湿药   黄芩、黄连、黄柏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引起的黄疸、泻痢、淋证、湿疹湿疮,三焦热盛引起的高热、烦躁、痈肿疮毒等。   同中之异:黄芩善清上焦热,黄连善清心经热和中焦热,黄柏善清下焦热。   不同点:黄连与黄芩又同能凉血,治疗血热妄行证,其中黄芩尚可安胎,治疗热扰胎元之胎动不安;黄柏又能泻火除蒸,治疗肾阴虚、相火妄动之遗精、骨蒸发热、盗汗等。   龙胆草   清热燥湿:长于清泄肝胆湿热。①肝胆湿热之黄疸、阴肿阴痒、带下,②湿疹瘙痒。   泻肝胆火:用于肝胆火盛之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等。   苦 参   清热燥湿:①肝胆湿热之黄疸、阴肿阴痒,②大肠湿热之痢疾、便血,③下湿热之赤白带下,④肌肤湿热之湿疹、湿疮。   杀虫:①皮肤瘙痒,②疥癣麻风,③外用治疗滴虫性阴道炎。   利尿:湿热小便不利。   注意:配伍(配白鲜皮,白蒺藜,地肤子、忌配藜芦),禁忌证。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与连翘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热毒疮痈、风热感冒、温病初期等。   同中之异:金银花凉散风热优于连翘,连翘解毒消痈优于金银花,素有“疮家圣药”之称。   不同点:金银花又入血分,能凉血止痢,治疗热毒血痢;连翘又入心经,能清心开窍,治疗温病热陷心包之高热神昏,尚可散结、利尿,治疗瘰疬、痰核以及热淋尿少等。   穿心莲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用法用量】6~9g。煎服,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大青叶、板蓝根、青黛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三药均能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用于温病热入营血之高热神昏、发斑发疹,以及火毒诸证如痈肿疮毒、丹毒等。   不同点:①大青叶长于凉血消斑,多治斑疹吐衄; ②板蓝根长于利咽,善治大头瘟、痄腮,咽喉肿痛;③大青叶与板蓝根不仅清营血分热邪,又能清解卫分、气分之热,故二药对风热表证、温病初期有效;④青黛兼能清泄肝火,治疗肝热生风、小儿惊痫以及肝火犯肺之咳痰咯血。   贯众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主治病证】风热感冒,温毒发斑;血热出血,虫疾。   蒲公英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①疔疮肿毒,②乳痈要药,③肺痈,④肠痈,⑤咽痛。目赤肿痛,毒蛇咬伤。   利湿通淋:①热淋涩痛,②湿热黄疸。   注意:大量致便溏。   土茯苓   解毒:长于解梅毒。①梅毒,②痈肿等。   除湿:①湿热淋浊、带下,②疥癣。   通利关节:用于筋骨疼痛,汞中毒(治疗梅毒用轻粉)引起的肢体拘挛。   注意:忌茶。   鱼腥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①痈肿疮毒   ②肺痈要药   ③肺热咳喘   利尿通淋:热淋。   注意:不宜久煎-后下   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特点:长于清大肠经热毒。①热毒血痢良药,②阿米巴痢疾。   注意:白头翁鲜品,外用对皮肤粘膜有一定刺激性,应予注意。   鸦胆子   清热解毒,止痢截疟:热毒血痢,冷积久痢。 —间日疟,三日疟。   腐蚀赘疣—治疗鸡眼,寻常疣等。   不宜入汤剂,可装入胶囊或用龙眼肉包裹吞服,每次10—15粒(治疟疾)或10—30粒(治痢疾)。   有毒,对胃肠道和肝肾功能均有损害。   脾胃虚寒者慎服。      第五节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清热凉血: ①温病热入营血之舌绛烦渴、身热夜甚,②内伤血热之吐血、衄血、发斑发疹等。   养阴生津:①阴虚内热之骨蒸劳热,②内热津亏消渴、便秘等。   配伍:生地配麦冬、玄参 养阴通便,用于阴伤津亏肠燥便秘。   玄参   清热凉血:①温病热入营血之舌绛烦渴、身热夜甚,②内伤血热之吐血、衄血。   泻火解毒:①外感病之温毒发斑、白喉,②内伤热炽之目赤、咽痛,③痰火结滞之瘰疬,④热毒外发之痈肿疮毒等。   滋阴:③热病伤阴或内伤阴虚之便秘、骨蒸劳嗽。    反藜芦。   丹皮与赤芍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温病热入营血之吐血衄血、发斑发疹,血行瘀阻之痛经、闭经、胸痹绞痛、肢体麻木、关节痹痛、跌打损伤。   同中之异:清热凉血,牡丹皮优于赤芍;活血化瘀,赤芍优于牡丹皮。   不同点:牡丹皮清热凉血而不留瘀,且能透发阴分伏热,治疗阴虚无汗之骨蒸发热;赤芍又常于泻肝火。      第六节 清虚热药   青蒿   【功效】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应用】   (1)温邪伤阴,夜热早凉。本品长于清透阴分伏热,可治温病后期,余热未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之证,或热病后低热不退之证。   (2)阴虚发热,劳热骨蒸。   (3)暑热外感,发热口渴。   (4)疟疾寒热。   白薇   【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地骨皮   【功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   【应用】   (1)阴虚发热、盗汗骨蒸。本品善除有汗之骨蒸。   (2)肺热咳嗽。本品清泄肺热,常与桑白皮、甘草同用,如泻白散。   (3)血热出血证。本品清血热而止血。   丹皮与地骨皮   均能清热凉血,退虚热,均可治血热吐衄、阴虚发热证。前人虽有“丹皮治无汗骨蒸,地骨皮治有汗骨蒸”之说,但对阴虚发热证,无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并常相须为用。   丹皮长于清热凉血,常用治热人营血证,又能活血化瘀,用于多种瘀血证以及肠痈、痈疡肿毒等证;   地骨皮则长于清退虚热,多用于虚热证,并能清泻肺热,可用于肺热咳嗽,以及内热消渴证。    第七单元 泻下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攻下药   大 黄   泻下攻积:治阳明腑实证(痛、胀、吐、闭)、热结便秘等。荡涤肠胃,有将军之称。   清热泻火:治热毒痈肿(导热毒由大便排出)、火热上攻之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凉血解毒:治火热上炎之咽痛等,血热吐衄等。   逐瘀通经:治闭经、癥瘕等(新瘀宿瘀皆化,使离经之血从大便排出)   配芒硝、枳实、厚朴;后下;活血用酒大黄;止血用大黄炭。   芒 硝   泻下攻积,润燥软坚:实热积滞,大便燥结之证。(提高肠道渗透压,大黄促进肠蠕动,合用泻下力强)相须为用。   清热消肿:外用治疗口疮,咽痛,目赤及疮痈肿痛。乳痈,肠痈,痔疮肿痛。   冲入药汁内或水溶化服。   芦荟   汁液浓缩干燥物。   泻下通便:热结便秘。   清肝:肝经实火。   杀虫:外治顽癣,内治小儿疳积。   注意:入丸散服,不入煎剂,孕妇及胃弱者忌用,有肾毒性。      第三节 润下药   火麻仁   润肠通便   ① 血不足肠燥便秘;②肠胃燥热津伤便秘。   郁李仁   润肠通便:宜于便秘兼气滞腹胀者。   利水消肿:宜于水肿脚气浮肿兼便秘者。      第四节 峻下逐水药   大戟、甘遂、芫花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三药均有毒,均能泻水逐饮,消肿散结,治水肿、腹水之实证,以及疮痈肿毒等,均反甘草。   同中之异:①毒性:芫花为最,其次大戟,再次甘遂;②泻水强度:甘遂>大戟>芫花;③泻水部位:甘遂主泻经遂之水,大戟主泻脏腑之水,芫花主泻胸中水。   不同点:甘遂又疗风痰,治癫痫;大戟又消瘰疬;芫花又祛痰止咳,杀虫,治寒痰咳嗽,虫积腹痛等。   巴 豆   毒性较大,制霜用。   峻下冷积:寒滞食积,阻结肠胃,卒然腹满胀痛,大便不通。   逐水退肿:水肿、腹水、臌胀。   祛痰利咽:喉痹痰阻结胸。   蚀疮祛腐:痈疽,疥癣,恶疮。   注意:内服0.1—0.3g,入丸散,药后忌热粥,畏牵牛,体弱忌服。 第八单元 祛风湿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祛风寒湿药   独活与羌活的比较   二药性味均为辛苦温。均能祛风湿,止痹痛,祛风解表,用于风寒湿痹痛,风寒表证挟湿者。   其中独活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重者为宜;   而羌活气雄而散,发表力强,主散太阳经风邪及寒湿之邪;且作用部位偏上,故善治腰以上风寒湿痹,尤以肩背肢节疼痛者佳。   威灵仙   祛风湿,通络止痛:辛散温通,性猛善走,凡风湿痹痛,拘挛麻木,瘫痪,新久皆宜。   治骨鲠:诸骨鲠喉。   消痰水:痰饮,噎膈。   注意:煎服,5~15g。治骨鲠可用30~50g。   川 乌   祛风湿,温经止痛—寒湿痹痛,心腹冷痛,寒疝疼痛等。   注意:煎服,1~3g。入汤剂应先煎0.5~1小时。   有大毒,不宜久服。孕妇忌用。生品一般不内服。反半夏、瓜蒌(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白及、白蔹。   蕲 蛇   【功效】祛风,通络,止痉。   【应用】   (1)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   (2)小儿惊风,破伤风。本品人肝经,既能祛外风,又息内风,能定惊止痉。   (3)麻风、疥癣。   木 瓜   舒筋活络:①治风湿顽痹、筋脉拘急之要药。②脚气肿痛。   和胃化湿:湿浊内阻之吐泻转筋。   消食生津开胃:应用于津伤口渴、消化不良。      第三节 袪风湿热药   秦艽与防己   均具有祛风湿,止痹痛作用,治风湿痹证寒热均可。   但秦艽还可通经络,退虚热,清湿热,用治中风不遂;骨蒸潮热,疳积发热;湿热黄疸。   防已还可利水消肿,用治水肿,小便不利,脚气。      第四节 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与桑寄生   均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作用,用于风湿痹证,筋骨痿软。   但五加皮有温补之效,用于小儿行迟,体虚乏力;又可利水,用于水肿,脚气。   桑寄生还能固冲任、安胎,用于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狗 脊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此外,狗脊的绒毛有止血作用。    第九单元 化湿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具体各药   藿 香   化湿:湿滞中焦证。   解暑: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   止呕:湿浊中阻呕吐。   注意:后下。   佩 兰   化湿:湿滞中焦证。   解暑:暑湿证,湿温初起。   善除中洲秽浊陈腐之气。   苍 术   燥湿健脾:①湿滞中焦证;②水湿、痰饮内停或湿热内蕴诸证。   祛风散寒:风湿痹痛(配黄柏);表证夹湿   明目:夜盲症及眼目昏涩。   特点:一身上下内外之湿皆可除。   苍术配厚朴、橘皮:燥湿健脾,应用于湿滞中焦证。   苍术配黄柏:湿热痹痛(下半身)。   厚 朴   燥湿消痰:湿滞中焦证兼气滞。厚朴为消除湿滞痞满要药。   下气除满:痰饮咳喘;腹胀,便秘,食积等。   特点:既能除无形之满,如气滞胸满、腹满;又能除有形之满,如食积、便秘等。   砂仁、白豆蔻比较   砂仁、白豆蔻均善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然砂仁兼止泻、安胎,又善治湿滞或虚寒泄泻,妊娠气滞恶阻、胎动不安等证。   白豆蔻则多用于湿温初起。       第十单元 利水渗湿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利水消肿药   茯苓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利水消肿、渗湿:水肿、小便不利。   健脾:脾胃气虚证。   安神:心脾两虚之失眠、心悸、食少、乏力等。   注意:捣碎入煎剂。小便通利者慎服。   人参,白术、甘草(四君子汤)   薏苡仁   利水消肿、渗湿:功似茯苓,又可直达足部,治疗脚气肿痛。   健脾止泻:脾虚泄泻(炒用)   祛湿除痹:湿痹筋脉拘挛,胸痹。   清热排脓:肺痈、肠痈。   注意:孕妇慎服。   猪 苓   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   利水消肿、渗湿(作用强于茯苓):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   常与茯苓相须为用。   无水湿者慎服。   泽 泻   利水消肿、渗湿:水肿、小便不利,痰饮,泄泻。   泄热:泄肾与膀胱湿热,治下焦湿热之黄白带下,小便淋浊。亦治相火偏亢之遗精盗汗。   肾虚精滑者慎服。   降血脂。      第三节 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   利尿通淋(甘而滑利,气寒清热,性专降泄。):①湿热下注,小便淋沥涩痛;②水肿、小便不利。   渗湿止泻:暑湿泄泻。   清肝明目:①肝经风热目赤肿痛;②肝肾不足目暗昏花。   清肺化痰:肺热咳嗽痰多。   注意:包煎。孕妇慎服。   车前草:兼能清热解毒,止血。   滑 石   利尿通淋(质重而滑,淡能渗湿,寒能清热。):湿热下注,小便淋沥涩痛及石淋。   清热解暑:①暑热烦渴; ②湿温初起。   收湿敛疮:湿疮、湿疹、痱子。   注意:包煎。孕妇慎服。   甘草、滑石:治暑热烦渴及湿疮   木 通   利尿通淋:①湿热下注,小便淋沥涩痛;②脚气肿胀、小便不利。   清泻心火:口舌生疮,心烦尿赤。   通经下乳:①血瘀经闭;②湿热痹痛;③产后乳汁不通或乳少。   用量:3-6g。   马兜铃科关木通已被取缔   现用木通科木通,毛茛科也可用。   通 草   甘、淡、微寒,性质平和。   利尿通淋:湿热下注,小便淋沥涩痛。   下乳:产后乳汁不通或乳少。   鉴别:   今之木通,古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称为“通草”;   今之通草,古书称为“通脱木” 。   石韦   利尿通淋:热淋、石淋、血淋。善治石淋。   清肺止咳:肺热咳喘。   凉血止血: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崩漏、衄血。      第四节 利湿退黄药   茵陈蒿   利湿退黄,解毒疗疮治黄疸要药,又治湿温,湿疮,湿疹。   注意:血虚萎黄慎用。   配栀子、大黄应用于湿热型黄疸   配附子、干姜应用于寒湿型黄疸   金钱草   利湿退黄——湿热黄疸。   利尿通淋—善治石淋(泌尿系结石)肝胆结石。   解毒消肿—痈肿、恶疮肿毒、毒蛇咬伤。   虎 杖   利湿退黄—湿热黄疸,淋浊,带下。   清热解毒—痈疮肿毒、烧烫伤、毒蛇咬伤。   散瘀止痛—血瘀闭经、痛经、跌打损伤、癥瘕。   化痰止咳—肺热咳嗽。   泻热通便—热结便秘。   注意:便溏者慎服。   配茵陈、金钱草治黄疸。    第十一单元 温里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具体药物   附 子   回阳救逆:纯阳燥烈,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主治亡阳证。   补火助阳: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主治阳虚证。   散寒止痛:秉性纯阳,温散走窜,散寒力大。用于寒痹证。   用法:有毒,先煎30~60分钟。   配干姜、甘草治亡阳;配人参治亡阳气脱。   干姜   温中散寒:长于温脾散寒。用于寒凝脾胃证。   回阳通脉:亡阳证。   温肺化饮:寒饮伏肺喘咳。   干姜配党参、甘草、白术:补脾益气,温中散寒,应用于脾胃虚寒证。   干姜配附子:回阳救逆,应用于亡阳证。   干姜配细辛:温肺化饮力强,应用于寒饮伏肺喘咳。   肉桂   补火助阳:善补命门之火,有补火助阳,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治肾阳虚证。   散寒止痛:寒凝脘腹冷痛,寒湿痹痛,胸痹,寒疝腹痛等。   温经通脉:寒凝血滞痛经,闭经;阴疽。引火归原:能使因下元虚衰所致上浮的虚阳回归故里。用于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汗出等。   注意:阴虚、血热孕妇慎服。畏赤石脂。   吴茱萸   散寒止痛:善散肝经寒邪,主治寒疝腹痛、厥阴头痛、脘腹冷痛、寒湿脚气肿痛等。   降逆止呕:胃寒呕吐;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   助阳止泻: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   注意:有小毒。   吴茱萸配黄连:应用于肝火犯胃,呕吐吞酸。   吴茱萸配补骨脂、五味子:应用于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   小茴香   散寒止痛——特点:善散下焦寒气。治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少腹冷痛、痛经等。   理气和胃——脾胃气滞、冷气疼痛等。   注意:阴虚火旺者慎服。   丁 香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治胃寒呕吐呃逆要药;脘腹冷痛。   温肾助阳——阳萎、宫冷不孕等。   注意:阴虚者不宜,畏郁金。   母丁香:为成熟果实,功似丁香而力弱。   高良姜   温中止痛:长于散胃寒,主治寒凝中焦、气滞腹痛。   温中止呕:胃寒呕吐。   高良姜配炮姜:温中散寒止痛,应用于胃寒腹痛。   高良姜配香附:温中疏肝理气,应用于胃寒肝郁,脘腹胀痛。 第十二单元 理 气 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具体药物   陈皮与青皮   均能行气消滞,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   但陈皮性较平和,归脾肺经,主理脾肺气滞,并能燥湿化痰,主要治疗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及湿痰、寒痰壅肺之咳嗽、胸闷等证;   青皮主归肝、胆、胃经,善于疏肝破气,常用于肝气郁结、食积气滞及癥瘕积聚等证。   枳 实   苦、辛,微寒。   破气除痞:食积气滞,脘腹痞满证,便秘。   化痰消积:痰浊阻滞,胸脘痞满证。   枳实配厚朴、大黄:行气破结,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腹痞胀痛。   附:枳壳:未成熟果实。与枳实相似,唯作用较缓。长于理气宽胸,消胀除痞。用于胸腹气滞,痞满胀痛等证。   木香、香附、乌药   均能行气止痛,可治气滞腹痛。   但木香善行脾胃、大肠气滞,兼消食健胃,可用于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痢疾里急后重等证;   香附药性平和,并长于疏肝解郁,调经止痛,为调经之要药,多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等证;   乌药上入脾肺,下达肾与膀胱,长于散寒止痛,并能温肾,长于治寒凝气滞而致的胸胁脘腹诸痛、寒疝腹痛以及肾阳不足而致的小便频数与遗尿。   沉 香   辛、苦,温   行气止痛:寒凝气滞之胸腹胀痛证。   温中止呕:胃寒呕吐、呃逆。   纳气平喘:下元虚冷、肾不纳气之气逆喘息。   注意:后下,孕妇禁用。   川楝子   苦,寒。有小毒。   行气止痛:①肝郁化火,胁肋胀痛;②肝胃不和脘腹胁肋作痛及疝痛属肝经有热者。   杀虫:蛔虫腹痛;头癣。   川楝子配延胡索(金铃子散):行气止痛,疏肝泄热,应用于肝郁化火,胁肋胀痛。   荔枝核   行气散结,散寒止痛:①疝气痛,睾丸肿痛;②痛经,产后腹痛;③肝胃不和胃脘久痛。   薤 白   通阳散结:胸痹证之要药。   行气导滞:肠胃气滞,泻痢里急后重。   薤白配瓜蒌:通阳散结,行气宽胸,应用于寒痰阻滞、胸阳不振、胸闷胸痛。   现代治冠心病、心绞痛   再配川芎、红花、赤白芍      第十三单元 消食药   山楂、神曲、麦芽、稻芽的比较   均有消食和中之功,均治疗饮食积滞、消化不良等证。   其中:   山楂善消肉食油腻之积,且能行气散瘀。用于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尽等。   神曲消导之力较强,消食兼能解表,多用于食积兼外感表邪者,并能助金石药物的消化吸收。   麦芽善消米、面、薯、芋等淀粉类食积,又能回乳,疏肝解郁。用于妇女断乳或乳汁郁积乳房胀痛等症。   稻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莱菔子(人参恶莱菔子)   消食除胀:消食力强,兼行气消胀。①食积气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②泻痢腹痛,里急后重。   降气化痰:咳嗽痰多,胸闷食少。   鸡内金   消食健胃:善消各种积滞。应用:①食积停滞证;②小儿脾虚疳积。   涩精止遗:遗精遗尿。   消石化坚:泌尿系结石及肝胆结石。   药用部位—砂囊内壁    第十四单元 驱 虫 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具体药物   使君子   杀虫消积:气味香甜,尤宜于小儿蛔虫证。小儿疳积。   煎服,9~12g,捣碎;取仁炒香嚼服,6~9g。小儿每岁1~1.5粒,l日总量不超过20粒。空腹服用,每日1次,连用3日。   苦楝皮   苦,寒。有毒。   杀虫:善驱蛔虫。应用:蛔虫、蛲虫、钩虫等。   疗癣:疥癣湿疮。   注意:不可过量或持续服用。体虚者慎用,肝病忌用。   槟 榔   杀虫消积:善驱绦虫。   行气: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或痢疾里急后重。   利水:水肿,脚气肿痛。   截疟:疟疾。   注意:煎服,3~l0g。驱杀绦虫、姜片虫时,可用30~60g。生用力强,炒用力缓;鲜者优于陈久者。    第十五单元 止 血 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凉血止血药   小 蓟   凉血止血——应用: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证。特点:又兼利尿通淋,故尤善治尿血。   散瘀解毒消痈——热毒疮痈。   大 蓟   凉血止血——特点:凉血止血又兼散瘀,尤宜于血热兼有瘀滞的出血证。应用: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证。   散瘀解毒消痈——热毒痈肿。   地 榆   苦、酸,微寒。   凉血止血——特点:善治下部出血。应用:下焦热盛所致的便血、痔血及崩漏等。   解毒敛疮——特点:“家有地榆皮,不怕烫破皮”。应用:烫伤,湿疹及疮疡痈肿皮肤溃烂。   槐 花   【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主治病证】血热出血证;目赤,头痛。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清热泻火宜生用。   侧 柏 叶   凉血止血——各种内外出血证,善治咳血。   化痰止咳——肺热咳嗽,痰稠难咯。   生发乌发——血热脱发及须发早白。   注意:炮制品。   白茅根   凉血止血——应用:血热妄行的尿血及吐血、衄血等。   清热利尿——热淋涩痛,水肿及湿热黄疸等。   清肺胃热——胃热呕哕及肺热咳嗽等。      第三节 化瘀止血药   三七   甘、微苦,温。   化瘀止血——特点: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应用:各种内外出血证。   活血定痛——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此外,本品有补虚强壮的作用,民间用治虚损劳伤。   茜 草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血热夹瘀的吐血、衄血及崩漏等出血证;血滞经闭、跌打损伤及风湿痹痛等。   蒲 黄   干燥花粉。   止血——各种内外出血证。   化瘀——瘀血所致心腹疼痛,产后腹痛及痛经等。   利尿——血淋涩痛。   入汤剂包煎,止血多炒用;化瘀宜生用。   注意:本品可收缩子宫,孕妇忌用。      第四节 收敛止血药   白 及   苦、甘、涩,寒。   收敛止血——特点:善治肺胃出血。应用:咯血、吐血及外伤出血。   消肿生肌——疮痈肿毒,手足皲裂及肛裂。   水煎服,3~10g;反乌头。   仙鹤草   收敛止血——广泛用于各种出血证。   截疟止痢——腹泻痢疾;疟疾。   补虚——脱力劳伤,神疲乏力,面色萎黄。   解毒杀虫——痈肿;阴部湿痒等。   棕榈炭   苦、涩,平。   收敛止血——特点:收涩性强,容易留瘀。应用:崩漏等无瘀滞的出血证。   止泻止带——泄泻;带下年久败棕入药尤妙   血余炭   收敛止血,散瘀利尿——特点:止血而不留瘀。应用:衄血、咯血、吐血、崩漏等出血证;小便不利。   注意:研末服,每次1.5~3g。 胃弱者慎服。      第五节 温经止血药   艾 叶   温经止血——特点:善暖下焦胞宫,尤宜于妇女崩漏下血。应用:崩漏等虚寒性出血证。   散寒调经——下焦虚寒,腹中冷痛,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及宫冷不孕等。   安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炮姜   温经止血—脾胃虚寒,脾不统血出血病。   温中止痛—虚寒性腹痛、腹泻。    第十六单元 活血祛瘀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活血止痛药   川 芎   活血行气——特点:通达气血,为“血中气药”。应用:血瘀气滞的胸痛、胁痛、痛经、半身不遂、外伤瘀痛等。   祛风止痛——特点:善上行头目,为头痛要药。应用:头痛,风湿痹痛。   特点:上行头目,下达血海,中开郁结。   延胡索   罂粟科,夏季采,陈旧良,宜醋制。   活血,行气,止痛——特点:善行血中气滞,为止痛良药。应用:血瘀气滞的多种疼痛(心痛欲死,速觅元胡)。   郁 金   辛、苦,寒。   活血止痛——血瘀气滞的胸胁脘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及癥瘕等。   行气解郁——肝气郁结之胁痛等。   清心凉血——湿温病湿浊蔽窍,神志不清及痰热闭阻心窍的癫狂证;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及妇女倒经。   利胆退黄——湿热黄疸及肝胆结石。   注意:畏丁香。   姜 黄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血瘀气滞胸胁心腹疼痛,牙疼,经闭及跌打损伤;风湿肩臂疼痛。   乳香与没药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均为树脂类药,能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为止痛要药,治疗跌打损伤、瘀血疼痛及疮痈肿痛等证,常相须为用,入煎剂均需包煎,胃弱者慎服。   不同点:乳香又能行气,没药偏于散血化瘀,故行气舒筋方中多用乳香,活血散瘀方中多用没药。   五灵脂与蒲黄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化瘀止血,活血止痛。治疗瘀血腹痛、产后腹痛等,以及各种出血,善治瘀阻经脉之出血,均需包煎。   同中之异:化瘀五灵脂为优,止血蒲黄见长。      第三节 活血调经药   丹 参   苦,微寒。反藜芦。   活血调经——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等血热血瘀证。   祛瘀止痛——瘀血所致心胸刺痛、脘腹疼痛、癥瘕积聚及风湿痹痛等。   凉血消痈——疮痈肿毒。   除烦安神——热入营血,斑疹神昏或心悸失眠。   红花   【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肝经。   【功效】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应用】   (1)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本品为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之要药,是治疗妇产科血瘀病证的常用药,常与当归、川芎、桃仁配伍,如桃红四物汤。   (2)癥瘕积聚。本品能活血通经、祛瘀消癥,可治疗癥瘕积聚,常配伍三棱、莪术等药同用。   (3)胸痹心痛、血瘀腹痛、胁痛。   (4)跌打损伤、瘀滞肿痛。   (4)瘀滞斑疹色暗。   桃 仁   苦、甘,平。有小毒。   活血祛瘀:① 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癥瘕及跌打损伤等。② 肺痈、肠痈。   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止咳平喘:咳嗽气喘。   注意:孕妇忌用。便溏者慎用。本品有毒,不可过量。   益母草   辛、苦,微寒。   活血调经——血滞经闭,痛经及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   利尿消肿——水肿,小便不利。   清热解毒——疮痈肿毒、皮肤瘾疹。   牛 膝   苦、甘、酸,平。   活血通经——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及跌打伤痛。   补肝肾、强筋骨——肝肾不足,腰膝痿软及风湿久痹,腰膝酸痛。   利尿通淋——血淋,小便不利,淋沥涩痛。   引血、引火下行——①血热妄行的吐衄出血。②阴虚火旺的牙痛、口舌生疮。③阴虚阳亢的头痛眩晕。   品种:活血、利尿、引血下行宜川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宜怀牛膝。   使用注意:孕妇及妇女月经过多者忌用。遗精滑精及气虚下陷者忌用。   鸡血藤   行血补血调经——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血瘀血虚证。   舒筋活络——风湿痹痛及中风,肢体麻木或瘫痪等。      第四节 活血疗伤药   土鳖虫   破血逐瘀——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及癥瘕积聚。续筋接骨——特点:为骨伤科要药。应用: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筋伤骨折。   水煎服,3~10g;研末服1~1.5g。孕妇忌用。   马钱子   【性味归经】苦,寒。有大毒。归肝、脾经。   【功效】散结消肿,通络止痛。   【应用】   (1)跌打损伤,骨折肿痛。   (2)痈疽疮毒,咽喉肿痛。   (3)风湿顽痹,麻木瘫痪。   【用法用量】0.3~0.6g,炮制后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自然铜   散瘀止痛,接骨疗伤——特点:能促进骨折的愈合,为接骨续伤之要药。应用:跌打骨折,瘀肿疼痛。   水煎服,10~15g;入丸散每次0.3g。      第五节 破血消癥药   莪 术   破血行气——血瘀气滞的癥瘕积聚,经闭腹痛等。   消积止痛——食积气滞,脘腹胀痛。   醋制增强止痛作用。   孕妇及妇女月经过多者忌用。   三棱与莪术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二药均能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常相须为用,治疗癥瘕积聚、经闭、产后瘀痛及食积气滞之证。   不同点:三棱破血力较强,莪术长于行气消积。   水 蛭   咸、苦,平,有小毒。   破血通经,逐瘀消癥——血瘀经闭,癥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等瘀血重证(善行能行血,行迟不伤血)。   水煎服,3~6g;入丸散,每次0.3~0.5g。   孕妇及妇女月经过多者忌用。   本品含水蛭素、肝素、抗血栓素等。 第十七单元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温化寒痰药   半夏与天南星   均能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主治湿痰、寒痰证;外用均能消肿止痛,用治疮疡肿毒以及毒蛇咬伤。   但半夏善治脏腑湿痰,并能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常用于多种痰湿证、呕吐,以及痞证、结胸等病证;   天南星则善治经络之风痰,并能祛风止痉,多用治风痰眩晕、中风、癫痫以及破伤风等病证。   禹白附   袪风痰:治风痰眩晕   止痉止痛:用于风痰阻于经络之口眼歪斜,风湿痹痛。   解毒散结:毒蛇咬伤等。   关白附为毛茛科植物,较少应用。   白芥子   温肺化痰利气—特点:辛散利气豁痰,性温而化寒痰。应用:寒痰喘咳。可除关节、经络之痰。应用:痰滞经络,肩背肢体疼痛麻痹之痹证。   散结消肿—特点:搜剔内外痰结。应用: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旋覆花   降气化痰行水—寒痰咳喘。   降逆止呕—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嗳气等。   包煎。      第三节 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与浙贝母   均能清热化痰、散结,用于治疗热痰以及瘰疬瘿瘤等。   但川贝母微寒,味甘质润,长于润肺,故多用于治疗燥痰,咳嗽痰少以及肺燥干咳和肺虚久咳;   浙贝母苦寒,长于清热,性偏于泄,故多用于治疗热痰之咳嗽痰黄黏稠,以及肺热咳嗽和风热咳嗽。清热散结之功两者均有,但以浙贝母为胜。   瓜蒌   清热化痰—特点:稀释痰液。用于热痰咳嗽、燥痰咳嗽等。   宽胸散结—胸痹。配薤白;肺痈、肠痈。   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相比较而言,瓜蒌皮长于清热化痰,利气宽胸散结;而瓜蒌仁则长于润肺化痰,润肠通便。反乌头。   竹 茹   清热化痰—用于热痰咳嗽。   除烦止呕—用于胃热呕吐、痰热失眠、心烦不宁等。   凉血止血—吐血、衄血、崩漏。   生用清化痰热;   姜汁炙用止呕。   天竺黄   清热化痰,清心定惊:用治热病或痰热而致的惊风,癫痫,中风昏迷,喉间痰鸣。多用于小儿惊风,热病神昏。   前胡   【功效】降气祛痰,疏散风热。   桔 梗   宣肺祛痰—治疗咳嗽痰多寒热皆宜。   利咽排脓—治疗咽痛喑哑、肺痈等。   注意:1.凡气机上逆引起的呕吐、咳血、眩晕以及阴虚火旺之燥咳者不宜用;2.胃、十二指肠溃疡者慎服;3.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      第四节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与紫苏子   均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作用,可用于治疗咳嗽气喘,以及肠燥便秘。   苦杏仁长于宣肺,多用于肺气不宣之咳嗽气喘;   紫苏子润降,长于降气兼能化痰,故适用于痰壅气逆之咳嗽气喘。   百 部   润肺止咳—特点:1、寒、热、新、久咳嗽皆治(中枢镇咳);2、长于治肺燥咳嗽、肺痨咳嗽。   灭虱杀虫—头虱、疥癣等。   注意:炮制品。蜜制   紫菀与款冬花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润肺下气、化痰止咳,主治肺燥咳嗽、痰饮咳喘等,相须为用。   同中之异:款冬花质润而不燥,治疗肺燥咳嗽优于紫菀,紫菀味甘微温,寒热咳嗽皆宜。然紫菀长于化痰,款冬花则长于止咳。   葶苈子与桑白皮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均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治疗肺热、痰热喘咳以及水肿、腹水。   不同点:①桑白皮甘寒,药性较缓,长于清肺热,降肺火,多用于肺热咳喘、痰黄及皮肤水肿等症;②葶苈子力峻,重在泻肺中痰涎水气,邪盛喘满
本文档为【中医学-执业中医师医考资料汇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278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5KB
软件:Word
页数:35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4-21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