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批判陈寅恪先生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史学方法

批判陈寅恪先生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史学方法

举报
开通vip

批判陈寅恪先生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史学方法 批判陈寅恪先生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史学方法 金应熙 陈寅恪先生在中国史学界工作了三十多年,他的史学观点和方法一向有很大的影响。解 放以来,陈先生一直保留他的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丝毫不肯改变。他的史 学观点方法的影响也长期没有消除。许多研究历史和文学的资产阶级专家,把陈先生看成不 可企及的高峰,奉为他们的“旗帜”,以陈先生的研究作为自己的方向。不少年青人受到迷 惑,跟着陈先生走上了烦琐考证和形而上学的道路。例如中山大学历史系有个同学,听了陈 先生主讲...

批判陈寅恪先生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史学方法
批判陈寅恪先生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史学方法 金应熙 陈寅恪先生在中国史学界工作了三十多年,他的史学观点和方法一向有很大的影响。解 放以来,陈先生一直保留他的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丝毫不肯改变。他的史 学观点方法的影响也长期没有消除。许多研究历史和文学的资产阶级专家,把陈先生看成不 可企及的高峰,奉为他们的“旗帜”,以陈先生的研究作为自己的方向。不少年青人受到迷 惑,跟着陈先生走上了烦琐考证和形而上学的道路。例如中山大学历史系有个同学,听了陈 先生主讲的“元白诗证史”的课程,在陈先生鼓励下再三写文章来探究白居易卖炭翁一诗中 牛车行进的方向,对无关主旨的小事进行烦琐的论证。这告诉我们:认真批判陈寅恪史学方 法,对于在历史科学领域中贯彻两条道路的斗争,拔白旗,插红旗,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阵地,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陈先生坚持反对马克思主义,广大史学工作者对此并不是毫无所知;几年来陈先生讲学 华南,在广东史学界特别是中山大学历史系师生说来,这更是周知的事实。陈先生的史学方 法所以能有不小的影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一种为陈寅恪史学方法辩护的论调,说:陈 先生虽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却有自发的辩证法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按照他 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可以和马克思主义殊途同归。首倡这一谬论的是右派分子赵俪生。他在 “北魏末的各族人民大起义”一文中说陈先生有某些自发地与科学历史法则相吻合的观点, 以后他又在另一篇文章中故意贬低闻一多先生的学术成就,而继续为陈寅恪史学方法吹嘘。 有一些人未能明确地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于是就为赵俪生所惑, 从而为陈寅恪史学方法赢得了一定的市场。为此,我们在批判陈寅恪先生的历史观时,必须 着重分析其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本质,彻底驳倒赵俪生的谬论。本文试从这方面提出一 些意见。 一 首先必须指出,陈寅恪先生的史学方法和他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是不可分的,因而渗透了 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与唯物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马克思主义者从唯物主义出发,认为必须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去探求各种社会思想、 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形成的根源。而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体系中,又以物质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的生产方 式为决定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的力量。陈先生的看法与此恰恰相反。他在分析史实时,一般 多把历史归结为统治阶级中某些集团及其代表人物的活动。这是明显的唯心主义,必然导致 错误的结论。例如他不从唐代中叶以后中小地主阶级的发展来探求古文运动兴盛的原因,而 将古文运动的兴起归因于唐德宗这个封建君主的个人爱好:“德宗本为崇奖文词之君主,自 贞元以后,尤欲以文治粉饰苟安之政局……所谓‘文起八代之衰’之古文运动即发生于此时, 殊非偶然也。”(元白诗笺证稿,页 2)这不待说是片面的、错误的。在另外一些场合中,陈 先生则过分强调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地理环境等因素,将它代替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例 如他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论述唐太宗进攻高丽失败的原因,即夸大了气候条件的作用,认 为隋唐武力中心在西北,进攻高丽军运困难,必须在一年中三月至七月即寒冷期已过而雨季 来临的短期中获得全胜,才能成功,隋炀帝、唐太宗进攻高丽的失败,都由于未能克服这一 困难。陈先生并且企图抓住这一条纲来说明“中国在唐以前经营东北失败利钝所以然之故。” 这一论述也是片面的、不正确的。杨广和李世民侵犯高丽的相继失败,首先是由于他们进行 了侵略的非正义的战争。高丽人民在两次战役中都表现了为争取独立自由而英勇牺牲的精 神,所以才能击退强敌。如果不从战争的性质和作战两方的情况来作具体的分析,那就如陈 先生那样不能不歪曲历史事实了。这种强调地理环境作用的历史观,归根到底仍是唯心主义 的变相。这从论述稿中关于隋唐内重外轻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来。陈先生原来想突出说明所 谓“关中本位政策”造成了内重外轻的形势及其作用,但接下去就说:“……隋炀帝远游江 左,所以卒丧邦家;唐高祖速据关中,所以独成帝业。”把隋唐朝代的更迭决定于杨广个人。 假如当时杨广作南游而留守关中或东都,能不能说,农民战争的火焰烧得再猛烈些,隋的封 建统治也可不致灭亡呢?陈先生那样的论断,其实是忽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作用所得出来 的。 陈先生在论述武则天与佛教、魏晋清谈思想的若干论文中提出了宗教和哲学都可为政治 斗争服务的观点。曾有些人引证这些论文为陈先生辩护,认为他在这里自发地接近了马克思 主义关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我们认为,这种意见是错误的,有害的。 其所以有害,即如上所述,它迷惑了一部分的视听,使人感觉到只要钻研史料功夫深,无须 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可以自发地具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对陈先生也没有什么好处,使陈先 生对自己的治学态度加深了自信,以为自己以为可以不需要思想改造了。所以,今年中大历 史学鸣放时有个同学出大字报要陈先生多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陈先生就答复说:“请你 读一下我的‘武曌与佛教’吧!”(大意)其实,陈先生对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看法,也是和 马克思主义对立的。他不从经济基础的改变中去说明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原因,却从某些人 物(如封建士大夫)的头脑活动中去找寻这些发展的泉源。读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决 不能明了隋唐制度究竟如何变化为什么变化,而只见到文化、制度随着某些封建士大夫家族 及个人的来去而转移。例如他不能从北魏社会跃进到封建社会后皇室与豪强矛盾尖锐化来解 释三长制的建立,而只是强调李冲个人“用夏变夷”的作用。这说明陈先生并没有在基础与 上层建筑的关系这个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上自发地接近了唯物主义。我们并不否认,陈先生通过辛勤劳动掌 握了政治与文化间互相联系的某些片段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但那与自发的唯物主义完全是两回事,绝对不 能混淆。 另外有人还认为陈先生说“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这就是唯物主义。这种论调也是 错误的。右派分子赵俪生就曾吹嘘过陈先生不抹杀反证,而从反证的攻倒中来建立自己的论 点,说这值得现代史学界学习。事实上陈寅恪史学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方法 有根本的分歧。毛主席教导我们,实事求是就是要研究和发现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亦即规 律性。正是当我们把实事求是的精神应用到社会历史的研究上来,从纷纭复杂的历史现象中 发现客观规律,并且按照客观规律来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时,才使历史研究真正成为一 门科学。陈先生则认为历史是“团团转”的:“时尚变迁、回环往复,此古今不殊之通则。” (元白诗笺证稿新乐府上阳白发人条)在这样的“通则”下,当然没有任何历史发展规律可 言了。否认社会发展规律,这不是唯心主义是什么呢?与实事求是的精神又有哪一点共同之 处呢?那只是资产阶级的伪科学罢了。 至于尊重证据一点,我们还需要作更深入的分析。 陈先生在对历史真实的认识可能性上,存有怀疑,而主张乞怜于一种“直觉”。他说: “古代哲学家去今数千年,其时代之真相,极难推知……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 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及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 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之所以不得不如此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 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病。”(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一) 在这种认为要真了解历史必须依靠“神游冥想”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指导下,当然谈 不上真正的尊重证据。 陈先生是不愿意把自己的研究局限于个别事实的考证的。他的史学方法的特点之一,是 企图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抓住一些他认为重要的环节,先行解决,然后再以所得的结论 为出发点,连带说明一系列的其他问题。这种方法使陈先生的研究成果带有一种系统性,而 和其他一些专搞考据的资产阶级史学家有所不同。但是,由于陈先生从主观唯心主义的出发 点来认识历史,因而对所抓的环节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常不免流于主观的臆断。要在这 些主观臆测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当然十分勉强,结果在处理证据方面就不免多取有利的证据, 而于反证则往往不愿顾及。这是与陈先生力求谨严的初衷相剌谬的。例如陈先生认为北魏的 制度有来自河西的一源,都城建筑也不例外。所以他在研究北魏太和年间洛阳建筑时,开头 就说:“若依寅恪前所持文化渊源之说,则太和洛阳新都之制度必与……河西……有关无疑。” 这是从自己的假定出发(渊源略论稿 45 页)下文为了证实这一假定,迂回求证,力图证明 洛阳的建筑是以河西姑臧城为蓝本的。但始终无法得到有力的论证,而对于若干于己不利的 情况,亦置之不顾(例如陈先生强调前汉长安建筑系按照周礼“面朝背市”的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的,但他 忽略了长安市和周礼原文上一句“左祖右社”则是不相符合的。其实长安也是随着形势而发 展建筑起来的,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制度。陈先生对这点没有注意到。)假如陈先生抛弃 自己的假定,则洛阳新都的建筑本来是容易解释的。因为从邙山在北、洛水居南的形势看来, 不论从政治上居高临下便于控制或从经济上便于交通运输而言,统治者都是以宫城在北,市 场在南较为适当。这一个例子说明,从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出发,也必然陷入“大 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方法论,这当然和马克思主义尊重证据的态度根本不 同的。 二 其次,我们要指出陈寅恪先生的史学方法是形而上学的,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有着 根本的分歧。 这个根本分歧,突出地表现为对历史的变化和发展,陈先生和我们的看法完全对立。 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必须从现象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观点来研究历史。历史发展不是旧东 西的重复,而是“推陈出新”的过程,即旧东西衰亡和新东西产生的过程。新东西是在旧东 西内部萌芽的,事物内部的矛盾的发展是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陈先生表面上也不得不承 认历史上有变化和发展的事实,但实际上他和一切形而上学者一样,归根究底是在否定历史 的前进和发展的。 首先,陈先生在研究他所谓历史“演进”时,很不重视以至根本抹煞广大人民劳动生产 和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却极力夸大各个民族的接触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他看 来,没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则本国文化的“演进”就很难想象;甚至微小如一种装束,也非在 外国文化影响下不能有新的时尚:“凡所谓摩登之妆束,多受外族之影响,此乃古今之通则 而不须详证者。”(元白诗笺证稿第五章新乐府时世妆条)同时,陈先生心目中也没有什么劳 动人民创造的民族文化传统:“元白诸公之所谓华夷之分,实不过古今之别,但认输入较早 之舶来品或以外国材料之改装品为真正之国产土货耳。今世侈谈国医者,其无文化学术史之 常识,适与相类,可慨也。”(同上,法曲条)这真是奇怪、武断的逻辑!难道中国人民就连 一种新的服装都不能创造吗?难道扁鹊、仓公、张机、华佗这许多古代著名医药家都只是“输 入”、“舶来”的医药技术而没有自己的独立创造吗? 陈先生一方面鄙薄本国劳动人民的创造能力,另方面却对于封建社会的伦常礼教,竭力 维护,说成为不可变动的。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他的史学观点中的重要一条, 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到过。这本是清末张之洞的主张。陈先生也承认张之洞对他的影响,说: “寅恪生平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冯友兰中 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三)我们都知道张之洞乃是清末封建官僚中的顽固派头子之一。他著“劝 学篇”,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目的是在于反对当时的维新运动,来维护封 建的纲常名教,反对民权。根据张之洞说来,中国的封建专制政权以及附丽于其上的一切旧 道德旧文化,决不可变。这样露骨反动的主张,连梁启超也批评它说:“不三十年将化为灰 烬为尘埃,其灰其尘,偶因风扬起,闻者犹将掩鼻而过之。”不幸陈寅恪先生中了他的毒, 接受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带着有色眼镜来看中国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接触 的历史,结果到处发现“尊王攘夷”“用夏变夷”的主张(陈先生把唐代古文运动看成尊王 攘夷思想的发扬,就是一个牵强附会的例子)。这种观点应用到我国今日的文化发展上面, 就得出下列的结论:“窃疑中国自今日(1933 年)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按指资产阶 级文化)或东欧(按指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 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 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三) 这一段话的意思就是:不管什么思想传播到中国来,如果不向中国封建文化妥协,实现“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就不能站得住脚,封建文化是不能动摇的。陈先生既然把社会 主义思想错误地看成东欧的思想,他就在暗中忧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会“用夷变 夏”引致中国文化(实则是中国封建文化)的灭亡。所以他在解放后寄北京友人的诗中说: “名园北监仍多士,老父东城剩独忧!”这种思想,也就是陈先生在解放以来所以对马克思 主义采取深闭固拒态度的思想基础。我们不能不指出,这种思想在今天,是比较张之洞写“劝 学篇”的时候更为反动的。 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关于历史变化和发展的观点,那是只有工人阶级才能做 到的。工人阶级根据这种观点认识到: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进行革命是完全合乎规律的, 我们在政治上要做革命家,而不能做改良主义者。顽固地维护封建礼教的人不可能不敌视辩 证方法,不可能不以憎恨的态度来对待现代社会的一切变化。陈先生曾说过:“尝综览吾国 三十年来人世之剧变至异,等量而齐观之,诚庄生所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者。若就彼此 所是非者言之,则彼此终古末由共喻。”这一段话暴露了陈先生对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抱着 相对主义的态度。他不相信这些变化是能持久的,他相信历史的进程“回环往复”,到头了 还会倒回来;他有时又以旧眼光看新的事物,恶意地把新事物攻击为腐烂的旧东西。他写了 一首小诗讥讽马克思主义:“八股文章试贴诗,尊师颂圣有成规。白头宫女呵呵笑,眉样如 今又入时!”归根到底,陈先生仍然是认为太阳底下无新事,自己也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这 和辩证法显然是相去十万八千里的。 陈寅恪史学方法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的根本分歧还突出地表现为对矛盾的看法,他和 我们是完全对立的。毛主席教导我们,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 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只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矛盾论)。从历史的发展来 说,发展主要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规律性来起作用。陈先生把外部原因从内部原因割裂开 来并且加以片面的夸大,这样就抹煞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而陷入偶然性的错误。例如唐代封 建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即身份性地主和非身份性地主的矛盾,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和变 化的必然结果。要分析这一矛盾的发生和发展,应从根本上由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的特殊性 入手,即从中国封建社会内部氏族制度残余的长期保留而发生了因贵致富的门阀豪族——身 份性地主的长期存在。其次则应分析清【隋】末唐初以后社会财产占有状况和阶级关系的发 展和变化。由于均田制度并未损害土地私有制,在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影响下,中小地主的地 位开始上升,并且通过科举制度进入政治舞台与过去垄断政权的大族官僚集团展开了剧斗。 但是,陈先生却从外部矛盾来解释这项历史发展,他认为东突厥衰败后,突厥本部和别部的 诸胡族分别迁入中国边境,河北地区胡人一天天增多,就把长期以来在河北聚居的山东士族 迫得离乡出走,这些山东士族丧失了家乡的根据地后,不得不从科举出身,这就和中小地主 发生尖锐的冲突(见中山大学学报 1956年第 4期。陈寅恪: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显而易 见,这样从表面的外部原因来解释历史是错误的。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把两件时间空间相隔 遥远的事件随意牵扯起来,这只能是概念游戏而不是历史科学。为什么破亡之余的胡部能够 赶跑占统治地位的山东士族呢?这中间更本质的原因,陈先生就没有去探究。过去梁启超曾 经运用和陈先生相类的方法证明汉代进攻匈奴影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同样说明忽视事物 内部矛盾的形而上学史学方法必然彻底破产。 在处理矛盾的问题上,陈先生还有一个突出的错误,就是以次要矛盾来掩盖主要矛盾。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统治的多次起义 乃是推动封建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封建社会中的一切其他矛盾,对这个矛盾说来,都 只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史,必须先以全力抓紧这个主要矛盾,其 他问题才得迎刃而解。但是陈先生却夸大了封建地主阶级内部各集团间的矛盾,把它看成中 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主流。他从资产阶级观点来看阶级,漠视社会阶级划分的物质阶级基础, 把封建地主阶级内部各个集团也都称为“阶级”,这样,就使主要矛盾更加模糊不清。例如 在研究汉末和三国一段历史时,应当着重研究黄巾起义的背景、发展和影响,但陈先生却把 注意力放在地主阶级中大族(袁氏)和寒族(曹氏)的矛盾斗争上面。他没有想到,不先把 从黄巾起义表现出来的汉末农民和地主的矛盾研究清楚,对大族和寒族的斗争也不可能有深 入的理解。袁曹两支地主武装都是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他们共同屠杀起义农民,特别在 镇压起义农民黑山军时曾经密切合作,只是在农民起义已经失败,统治秩序重新稳定的时候, 袁绍和曹操才尖锐冲突起来。在袁曹斗争中,曹操对农民作了一定的让步,实行屯田政策, 稍微减轻剥削。而代表豪族大地主的袁绍是不可能这样的,他仍然继续纵容大地主加紧剥削 农民。在这样情况下,袁曹的力量对比迅速发生变化,袁绍终于为曹操所灭。这就可见,地 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对主要矛盾是占从属地位的,是围绕着主要矛盾展开的。陈先生夸 大了这个次要矛盾,把它从主要矛盾割裂开来,结果不但不能抓住问题的中心,连他自己重 视的袁绍、曹操间的矛盾发展过程,也不能分析清楚。 三 陈先生的史学观点和方法的形成不是偶然的。陈先生生长于封建大地主的所谓“书香世 家”,又为名父之子,是在中国封建文化的传统中培养起来的。他的祖父曾赞成新政,陈先 生以“元佑党家”(见他的挽王国维诗)之子,弱冠远赴异国求学,接受了一套资产阶级史 学方法。按理说资产阶级的思想,对于封建礼教多少应该起一点摧陷廓清的作用,然而在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社会环境里,特别是在陈先生回国后所交游的圈子的气氛影响下,陈 先生所接受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却不能在这方面有所表现,而只能在“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的系统内占一个“为用”的次要地位。陈先生一直对清朝同治以后洋务运动的一段时间 是非常憧憬的,而对于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中国工人阶级进入历史舞台以后中国社会的急 剧变化,则是很看不顺眼的。在他看来,清代末年是“依稀廿载忆光宣,犹是开元全盛年, 海宇承平娱旦暮,京华冠盖萃英贤”(挽王国维诗)的太平日子,直到 1957 年,他还写了“贞 元朝士曾陪座,一梦华胥四十秋”的诗,不胜抚今追昔之感。另方面呢,他对中国人民起来 推翻清朝封建政权则极不满意,称为“潢池小盗”,满腹牢骚地写:“齐州祸乱何时歇?今日 吾侪皆苟活。但就贤愚判死生,未应修短论优劣。”(俱见挽王国维诗)。正因为他反对人民 革命,他就不能不反对指导人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反对辩证法。事物内在矛盾的法则, 指出封建社会的文化必将彻底灭亡(当然其中好的东西我们还可批判地吸收),这正是陈先 生所不愿意承认的,所以他不能不走向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他之所以在认识历史真相中要借助于“神游冥想”,也是和他的政治态度有关的。他提 出要对古人抱一种同情,究竟是怎样的同情呢?同情谁呢?在对待剧烈战斗着的双方中,不 能同时对双方都表同情,例如同情王充就不能又同情谶纬之学;同情黄巢就不能又同情唐末 封建王朝,这是很明显的。而陈先生的同情,从他攻击黄巢破坏东南财赋地区致唐于灭亡, 从他推崇韦庄的“秦妇吟”等来说,其“同情”显然是不在黄巢方面的。陈先生为“王静安 先生遗书”写序,希望有人能理解并同情王国维。他说:“寅恪以为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 往憔悴忧伤,继之以死。其所死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时间一地域而已,盖别有超越 时间空间之理性存焉。而此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必非同时间地域之众人所能共喻。” 这一段话,充分表露了他所要同情的是甚么样的人物?原来正是王国维这样的死抱住封 建王朝不放的人物。陈先生甚至还痴望着神州之外的九州,今世以后的来世,会有人读王国 维的书“神理相接”而表同情于王国维的“奇哀遗恨”。我们不能不向陈先生进一言:我们 对王国维在学术上的业绩,并不会一笔抹杀,而是将给予批判的吸收的,但是今天在共产党 领导下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经过思想改造的知识分子,就不会有人表同情于王国维的“愚忠” 的政治态度了。封建王朝的孤臣孽子在我们的社会里是不会得到人们的任何同情的。 陈先生的政治思想使他在某些方面还受到胡适派实用主义的毒害。当然,陈先生和胡适 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胡适是我国人民的凶恶敌人,是个卖国的奸贼,而陈先生是我们尊敬的 老师。但是,事实说明陈先生的史学方法一部分的确受到胡适派的影响。陈先生在早期关于 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演变等考证中明白采用了胡适派所谓“历史的方法”,其后在使用“以 诗证史”的方法中,则陷入俞平伯先生等新红学派的窠臼中,混淆了诗歌的艺术性与历史的 真实性,仿用研究红楼梦考证曹雪芹生平的方法来考证崔莺莺的籍贯、姓名。特别显著的, 是陈先生也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用主义方法,还对中国文化所受西来影响表现了 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所有这一切,使我们深深感觉到,批判陈寅恪史学思想,实际上也就 是要继续深入肃清实用主义在我国史学界的影响。 我们也不是要全盘否定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成就,不是要抹煞陈先生三十多年来的辛勤劳 动,我们只想指出一点:白专的路是走不通的。是自误误人的。以陈先生掌握史料、语文工 具等条件较优越,但是由于他的史学方法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和形而上学的,致使他的研究中 发生了许多基本性的错误,旁的条件更不如他的人,坚持“白专”的道路,又将何处讨生活 呢?我们通过这次红专辩论和教学改革中提高了认识,下决心“兴无灭资”,决心要继续拔 掉史学界中的白旗,力争史学思想的两条道路的斗争的彻底胜利。 1958 年 9 月 18 日初稿 10 月 5 日修改 原载:《理论与实践》1958 年 10 期 页 10~14
本文档为【批判陈寅恪先生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史学方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621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4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4-18
浏览量: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