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直接打印-三栏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直接打印-三栏

举报
开通vip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直接打印-三栏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一、概念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P5) 2、高等教育民主化 :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3、人力资本理论 (P12):所谓的人力资本理论事实上是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实例:它不可能降格为一种单一的理论,只是作为标准资本理论在一些经济现象中的应用而存在...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直接打印-三栏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一、概念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P5) 2、高等教育民主化 :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3、人力资本理论 (P12):所谓的人力资本理论事实上是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实例:它不可能降格为一种单一的理论,只是作为标准资本理论在一些经济现象中的应用而存在。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包括:(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 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显然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具有不同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资源。本上给出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框架。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这一总结尽管并非无懈可击(譬如,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这一结论就值得商榷),但基本上给出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框架。 4、中世纪大学(P21) 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职业学校,只是在有限的意义上可以说是为学习本身的概念而存在。大学在满足专业、教会和政府对各种人才的需要过程中不断发展。 5、柏林大学(P22):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指导建立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 6、《莫里尔法案》(P23):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著名的《莫里尔法案》, 《莫里尔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1860年分配的名额,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获得三万英亩的公共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赠予各州作为建立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的学院的经费资助,并要求所建立的农业和机械工程学院的主要课程应依照各州议会所分别规定的方式,授予农业和机械专业有关的知识。所用这些学院在美国历史上统称为赠地学院. 7、威斯康星思想(P24) 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第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第三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本途径包括:第一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威斯康星大学专门成立了一个知识推广部,设立函授、学术讲座、辩论与公开研讨、提供信息与福利四个服务项目,建立了一个流动图书馆,把知识和书籍送往全州;第二专家服务。发动大学教授服务于州政府,参与决策与管理工作,发动大学专家作巡回教师,到农村、工厂指导工作。 二、思考题 1、试析高等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 高等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1)是一个动态的概念;2)中世纪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3)11-19世纪期间,大学教育逐渐开始基于中等教育的基础之上,并且不断的制度化、正规化;以欧洲大陆为代表。4)19世纪后半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等教育模式影响了世界。一方面高等具有的层次多样化,在大学、学院之下,派生出了专科学校、社区学院,在大学本科之上出现了研究生教育。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在正规的大学之旁又出现了诸如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成人大学等,非正规大学。于是,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Post-second Education)和第三级教育(Tertiary Education)等新的高等教育概念。5)高等教育概念的变化使得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也发生了变 化,高等教育由原来的英才教育、尖子教育,演变为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 2、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哪里?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二)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三)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阐述高等教育的政治和经济功能。 (一)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1>高等教育增加受教育者的有形收入2>高等教育增加受教育者的无形收入3>高等教育有助于调节社 会收入的分配。 三、论述题:从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过程看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与为社会服务三者的关系。、 大学的职能体系:(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三)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一般说来,大学职能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18世纪以前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古希腊的学园中国的稷下学宫,12、13世纪产生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意>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等,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职业学校,只是在有限的意义上可以说是为学习本身的概念而存在。大学在满足专业、教会和政府对各种人才的需要过程中不断发展。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定了其职能基本上时培养专门人才,而科学研究在大学中并没有找到车站的位置和理由。(二)19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柏林大学: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指导建立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柏林大学的创立把学术研究引入大学,大学活动的范围扩大了,大学的职能随之发生了变化,大学至此开始具有了第二种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三)19世纪末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美国大学确立了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地位,并使大学发展成为国家基础研究中心;2、美国人将求实精神注入了大学的办学思想与办学实践之中,形成了美国大学的独特风格,并引发了大学的第三职能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到1922年,美国共新建和改建了69所赠地学院,这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康奈尔大学的建立和威斯康星思想的提出。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一、基本概念 1、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教育目的 :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3、高校培养目标 :是指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最终是以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现出来。 二、思考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以及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 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1、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的经验方针作了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又重申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2、教育目的的性质。 教育目的的性质:1、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2、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有: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 第二、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第三、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第四、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第五、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第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4、试析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答: 1、德育2、智育3、体育 5、试析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答:1、教学工作2、科研训练3、社会实践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本章基本概念 1、高等教育平等 :理解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应准确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点:1、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2、 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1>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2>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3>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 2、高等教育效率 :世界银行把教育效率分为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1、内部效率:是指某一教育系统用尽量减少浪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所培养学生的数量;2、外部效率:是指一般具有同职业教育的关系以及学校同就业机会的关系,即学校和教师能为学生将来就业做什么,以及学生所学知识就业后能否运用。 3、社会本位观 :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 4、个人本位观 :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即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 5、通才教育 :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6、专才教育 :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经验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 7、大众教育 :所谓高等教育中的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是指高等教育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它们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意识形态所决定的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 8、英才教育:所谓高等教育中的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是指高等教育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它们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意识形态所决定的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阶段。 二、思考题 1、试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教育价值观,这两派的观点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有何表现? 答: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的分歧,实质上反映了迄今为止尚存在的个人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直接的矛盾。在现代,坚持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的观的高等教育思想流派主义有存在主义、永恒主义、要素主义等;而坚持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的高等教育思想流派主义有改造主要,其主要观点更多地体现在政府的报告之中。 2、为什么说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选择? 答: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根据21世纪高素质、厚基础专门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把通才教育和专才具有结合起来,并依此确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该由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拓宽专业口径,在精深上不断扩大知识面。 3、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在向大众教育阶段转化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及实施中的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一)发展速度要适度(二)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四)发展终生教育。 4、简述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如何在高等教育平等与效率之间作出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平等与效率相互关系的理解,因此对平等与效率相互关系的探讨既有理论意义,又是指导高等教育决策所必需的。 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矛盾的范畴1)高等教育的资源要适当集中以保证这种高投入的活动能够顺利、高效地进行。2)对谁受高等教育要有所选择。3)高等教育应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更好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效率目标。 2、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1)人们所追求的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同时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2)从另一个角度看,平等也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一、本章主要概念 1、学制(P85-86) 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2、学位(P95):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 3、与研究生教育: 4、高校的招生制度: 5、高校的收费制度: 6、高校教师的聘任制度(P110)是指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备哪些条件哈维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高等学校教师的聘任制度是高等学校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7、高校教师的职称和职务(P112)与教师的工作任务、职责范围相对应的工作岗位。 二、思考题 1、请简析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的特征。 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制的历史沿革(二)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1、高等专科学校。2、大学和专门学院。3、研究生院。 2、就我国学位制度中的一系列问题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目前我国洋酒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见不协调;硕士、博士学位的授权学科、专业存在口径偏窄,基础学科和传统学科的比例过大,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所占比重过小。研究生学位重学轻术,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应用性专业学位明显不足。学位管理中评估制度不够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作用远未发挥作用,学位授予点只增不减。各级学位间的标准、界限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3、我国高校实行并轨招生将面对哪些问题?从哪些角度加以解决? 1994年国家教委决定37所高校实行并轨,统一收费标准。1997年请个本科院校全面并轨,实行收费制度。即国家本着成本分担的原则,优高等教育的受益者自己承担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自主择业。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我国高校实行收费制度,其意义在于缓解国家财政困难,拓宽高校经费来源渠道,理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和通过并轨实现相对意义上的公平。带来的问题是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困难,应从如何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自助制度,这是关键环节。 4、你认为目前教师聘任制度中哪些问题比较突出?结合实际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方向 (一)宏观上 首先、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制度,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是亟待加以解决的问题之一。其次、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这是建立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社会宏观背景条件。 (二)微观上,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首先、在岗位设置上,因人设岗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其次、在职称和职务的关系上,我国大多数高校视职称等同于职务,工资与职称挂钩,由此带来许多负面的效果。再次、在任职资格的评定中,还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评审制度也不够健全,影响了就是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发挥;最后、由于职称等同于职务,而职称的终身制势必连带产生出职务的终身制问题,关高校竞争上岗局面还没有形成,论资排辈的现象依然普遍。 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本章主要概念 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 2、集权型宏观管理体制(P116)这是一种高等教育完全由国家举办,高等教育的管理和决策权力在中央政府,有中央政府通过一定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法律、命令、拨款、监督和行政手段来直接调节高等教育活动的管理体制。 3、分权型宏观管理体制(P117)一般是指高等教育的决策权力不在中央政府,而是由地方政府或利益集团来独立行使高等教育决策、立法、财政拨款以及评估、监督职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4、结合型宏观管理体制(P118)这是一种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或政府与高等教育部门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管理职能的管理体制。结合型管理体制体现了国家、地方和高校分享高等教育管理权,各自在不同层次行使不同职能,并满足各方利益需要的宏观管理特征。 5、高等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P120)是指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央和地方政府、社会及高校。 6、高等学校办学体制(P) 7、高校办学自主权(P129)就是指高校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它在不受其他组织或个人非法干扰和阻碍的前提下,依法行使教育决策、教育活动组织的权力。 8、高校领导体制(P136) 9、董事会制(P140)所谓董事会制就是组建由校外或部分校内人士共同参加的专门机构,来为学习筹措资金,并承担学校的有关决策的行政领导制度。 10、一长制(P140)是实行校长全面负责的制度,它突出了校长的行政领导职能,由校长根据全权负责高校的行政事务。 11、高校后勤社会化(P144)就是指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 二、思考题 1、请你简单地概括和分析一下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几个模式。 (一)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以法国为代表集权型宏观管理体制:这是一种高等教育完全由国家举办,高等教育的管理和决策权力在中央政府,有中央政府通过一定的计划、法律、命令、拨款、监督和行政手段来直接调节高等教育活动的管理体制。(二)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以美国为代表分权型宏观管理体制:一般是指高等教育的决策权力不再中央政府,而是由地方政府或利益集团来独立行使高等教育决策、立法、财政拨款以及评估、监督职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三)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英国式结合型的另一种形式结合型宏观管理体制:这是一种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或政府与高等教育部门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管理职能的管理体制。结合型管理体制体现了国家、地方和高校分享高等教育管理权,各自在不同层次行使不同职能,并满足各方利益需要的宏观管理特征。 2、如何理解我国现行“分级管理、省级统筹”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1995年7月,国务院转发了国家教委《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在若干年内,我国高等教育领导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两极管理、分工负责,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为主”即“分级管理,省级统筹”。如图:国务院-教育部=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地方高校 极少数不属高校。 3、结合我国实际从高校组织特性的角度分析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特征。 我国高校自建国来基本采取由国家举办高等学校,高校作为政府下属事业单位由政府实行统一管理的制度。自1984年以来,根据国情我国政府基本确立了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确立校长作为高校行政领导的地位,校长受国家委托,在党委的领导下全权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特点:1)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它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专断,造成决策失误。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长期以来嫩已落实的权利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的保障,全力和责任分离的状况有所改善。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有效地克服了多少年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同时,党在高校的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相应加强。 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 一、本章基本概念 1、高等教育结构(P146)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 2、结构与功能(P148高等教育结构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时必然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即高等教育的功能。结构与功能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但功能也会反作用于结构,有时功能的变化能给结构的变革带来契机。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也是这个原理。 3、层次结构(P147)又称水平接轨。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具有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如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4、科类结构(P 147)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如我国高等教育授予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10个学科门类的学位。 5、形式结构(P147)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6、区域结构(P148)是指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而高校在各地的数量分布状况,不同形式的高校分布,不同等级高校的分布,不同专业点分布等则构成高等教育的整体布局。 二、思考题 1、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一)经济因素(二)文化、传统因素(三)科学、技术因素(四)教育因素 2、我国高等教育形式结构和能级结构有何特点? 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在学制上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又可分为大学、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成人高等学校属于就业后的继续教育,包括各种形式的学校: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农民大学、独立的函授大学等。从行政隶属关系看,我国高校可分为教育部部属院校、中央业务部委所属院校和地方院校三个层次。 3、你认为在调整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时应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答: 1、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2、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3、确立新的高等学校结构,实施不同要求的管理。4、确立各层次的比例和重点。 第七章 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 一、基本概念 1教师:是履行交易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育法》、《教师法》的定义) 2高校教师的任务:1、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2、二是开展科学研究;3、三是为社会服务。 3职务结构:是指教师队伍内部各级职务的比例状况。高校教师的职务,由高到低分别是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 4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工关系。具有先赋性、稳定性特点。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理解沟通。2、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5、大学生的自我意识(P183)是大学生对自己以及自己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高校大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出现了不同于以前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1、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分化、矛盾和统一;2、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要求和能力显著增强;3、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社会化。 6、师生间的教育(工作)关系(P195):是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工关系。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学,教师师传授者,而学生是接受者。高校师生间的这种关系具有先赋性、稳定性特点。 7、师生间的认知关系(P196):发展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是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师生之间的认知具有反馈的特点,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必然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因此师生之间积极肯定的认知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问答题: 1、试述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 答:个性发展特征表现在气质和性格两方面。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特征包括:1、兴趣广泛而稳定。2、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完善。3、远大的动机逐步确立。4理想与信念逐步稳固。其教育意义表现在:高校学生的气质已经基本稳定下来,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特征选择今后发展方向,并能克服气质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发挥积极因素的作用。这一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帮助高校学生认识自己的气质特征,使得他们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扬长避短,对自己进行更好的控制,处理好人际关系,选择好职业,预防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产生。并且帮助他们改变已往的消极性格特征,发展其积极方面,形成完善的人格。 2、简述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答:1、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2、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3、教育工作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3、简述教师职业的专业要求 答:(1)专业品质/耐心、耐力、善良、宽容(2)有责任感/诚实、正直、为人师表(3)公正、严格/有原则、思想成熟(4)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5)专业技能/能处理好各项工作事务 (6)教育应变能力(教育机智) (7)教育智慧 (8)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 (9)教师的风度、仪表言谈举止/服饰的色彩:朴实、整洁/脾气 4、简述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 答:包括高校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与情感关系两个方面。1、师生间的认知关系。心理学理论提示我们:发展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是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师生之间的认知具有反馈的特点,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必然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因此师生之间积极肯定的认知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师生间的情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况具有调节教师自身行为的功能;教师对学生的好恶本身便作为某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其在教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高校师生间良好的情感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经常主动地接近学生,学生也愿意自动地亲近教师;教师真诚对待学生,学生愿意向教师打开心扉;在矛盾和困难中,学生会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理解沟通。2、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一、基本概念 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专业的形成有以下的几个原由:首先、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其次、专业的出现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第三、专业的缘起还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二、问答题 1、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解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建设上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发展数量缺乏一个宏观调控机制,因而结构不够合理,那些专业需要发展,哪些专业应该限制,不够明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二是相当一部分专业范围仍然比较狭窄,从而导致了多方面的不适应:专业狭窄与现代经济的多样性不适应;专业的局限性与现代经济和科技的整体性不适应;专业的微观性与现代宏观经济不适应。高校专业设置在考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时,忽视了教育本身发展的规律。这里有三个方面的教训:1、教育既为经济发展服务,同时本身的发展又应受制于经济发展。2、“条块分割”的体制造成专业发展的盲目性。3、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 2、如何科学地、合理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答:1、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2、培养目标和规格要实事求是,切忌偏高或偏低。3、培养要求应体现层次、规格的差异性,切忌笼统。4、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可比性。 3、试论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做法? 答:基本要求为:1、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需要为基本出发点。2、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与趋势。符合高级人才的成长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具体做法:1、拓宽专业面,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2、改变专业培养方式。3、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以下几种倾向:一是忽视社会需要而乱建,二是为了提高学校名誉而乱建,三是追求学校发展而乱建,四是为多得到教育经费而乱建。 4、未来社会要求要求怎样的人才素质? 答:1、未来社会要求每一个个体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勇于迎接时代的挑战;2、未来社会要求人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3、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法律意识和国际意识;4、未来社会还要求人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一、基本概念 1、教学: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系统内通过媒介进行传递信息的双边活动。 2、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科基本理论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 3、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二 问答题 1、大学教学过程中的特点是什么? 答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2、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3、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于发展过程。 2、简述大学教学的任务 答: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于发展的过程。 3、简述大学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 大学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是由认识的主体——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过渡”所决定的。大学生正处在从青年早、中期向青年晚期或成年期的过渡。 1、大学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点,是由大学教学自身内在的价值和功能所决定的。 2、大学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点,还由于大学教学的对象(认识客体)——教学内容发生了部分质变,即由人类已经探明的知识体系向人类尚未认识的未知领域过渡,或者说,由信息间接知识为主转向学习直接经验、知识、技能为主。 3、大学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点,决定了继续媒体(包括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渐引入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4、论述教学原则对教学过程有什么实际意义? 答1、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2、有利于教学规律的贯彻执行;3、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4、有利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5、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 答: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统一原则。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6、如何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答: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管理者,各种学习条件的安排者,教师还是各们课程内容的选择者,或是教学信息的主要提供者。教学内容,无论是知识、技术还是价值 准则 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 ,都是被传递的信息;媒介是传递的工具,而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环境支撑着这个系统:这个系统的价值和目标就是从更大的环境中引申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主导作用、学生具有主体地位。 7、如何理解知识与能力发展的辩证关系? 答: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反映了现实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相互联系和发展规律。能力是人在观察、记忆、想象等智力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创造的本领。一定的知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基础,但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并不成简单的正比。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忽视知识的传授,又不能只注意学生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要做到两方面相互促进,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借鉴:①在讲课中注意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积极地活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都处于积极的状态,教学内容可带点探索性,要留下让学生自己思考的余地。②在课堂讲授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③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讨论,以促进学生独立地获得知识的能力的发展,④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只注意死记硬背知识的考试往往会束缚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必须改革。 第十章 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一、本章基本概念 1课程:广义的课程(curriculum):包括教学计划内的,也包括教学计划外的;既指课堂内的,也指课堂外的;它不仅指各门学科,而且指一切使学生学有所获的努力。狭义的课程(subject):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2、课程体系: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配合。 3、课程优化:所谓优化课程体系就是从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例,并以最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作为衡量的标准。 4、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5、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6、教材:也称教科书,是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7、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进行工作中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基本建设。 二 问答题 1、谈谈制定教学大纲应遵循的原则? 答: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2、什么是课程分类? 答:1、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2、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分类,可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中心)课程;3、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4、从形式上看,即以课程对某一专业的适应性和相关性而言,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5、根据课程规模大小可将课程划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6、根据课程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又可将课程分为理论型课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7、根据课程是否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又可将课程分为显露课程(显形课程)和隐蔽课程(潜在课程)。 3、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一)课程建设不仅与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紧密相关还与教学条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有关。抓住了课程建设,就能带动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法建设以及教学手段的更新,从而带动师资队伍的提高。(二)课程建设的具体意义:1、在实际上是对多年来教学改革工作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总结;2、应该围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个目标来带动课程建设以及其他方面的建设;3、通过课程建设也为各系加强教学管理,使教学工作走上科学管理轨道,推动教学管理的制度化;4、加强课程建设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人员素质,更新教育观念的需要。 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 一、本章基本概念 1、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如何组合和表现出来,即在教学中如何控制进行活动的规模,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利益教学活动的场所。换句话说,教学组织形式就是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一种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结构。 2、个别教学:就是由教师分别、逐个地对集中在一处的学生进行个别传授与指导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3、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或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4、备课:就是在对所讲授内容加以深刻理解,并对讲授内容的结构进行安排和设计课堂教学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表现在书面上就是备课。 5、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教学方法体系。组成该方法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信息传输的载体包括语言、文字。 6、讲授法: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传授知识的方法,亦称为课堂讲授法。 7、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认识、辨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的教学方法。 8、自学指导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以及进行实验并通过思考和研究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9、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教师将计算机用作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作用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即通常所说的CAI。 10、智能教学系统:是以学生为中心、计算机为媒介,利用计算机模拟教学专家的思维过程,形成的开放式人机交互系统。 11、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逐渐与通信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等融为一体,能够交互式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功能的组合。 12、多媒体教学:就是在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教学学习。 13、教学测量:就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实地描述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水平。 14、实验课: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运用一定的设备和手段,进行独立操作,人为地引起事物或现象的变化,从这些变化过程中加以观察以便获取新知识或者验证已有知识的课程形式。 15、学年制:按照学年或者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是原苏联和东欧国家普遍采取的教学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我国自50年代实施学年制。 16、学分制:根据《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的解释,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通常是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就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习份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 17: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18、学生学业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学业进展和行为变化的评价。考试、测验是我们常采用的测量工具,并在测量的基础上对学生个体发展和学习效果作出价值判断。 二、问答题 1、结合实际浅析个别教学制和班级教学制的区别以及大学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 答:个别教学制是由教师分别、逐个地对集中在一处的学生进行个别传授与指导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是由于集中在一起的学生年龄、程度和教学进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师往往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分别教许多学生,因此教师教学效率低,相应的学生学习效果差。 班级教学制首先是由夸美纽斯在其《大学教学论》中提出并在理论上进行说明的。这是指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各们学科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面对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制不但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有利于同学之间结成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集体,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集体观念和社交能力。不过由于过分强调统一和教学中的“齐步走”,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不利于因材施教。 大学教学组织的改革趋势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的短学程化。3、教学活动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2、对学年制和学分制作简单的评述,指出今后我国教学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答:学年制是按照学年或者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是原苏联和东欧国家普遍采取的教学管理制度,我国自50年代实施学年制。实行学年制,对所有的高校来说,都有较统一的教学计划,各课程又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还有一套具体的规章和办法,比较容易管理,又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和一定的教学质量,但是弊端在于不利于新的学科较快地进入高校,也不利于学生按照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和专长主动地进行学习。 根据《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的解释,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通常是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就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习份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学分制的主要特点:(1)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各自的基础、特长、兴趣选修一些课程,以便在本专业内选择不同的发展和专攻方向.(2)是它要求学校和教师能够开出大量的选修课,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的新见解、研究的新成果也可以及时地反映到教学中来;三是它允许学生跨专业、跨系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多样化,也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及边缘学科的发展。总之,学分制的特点就是灵活性好。主要弊端是:容易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教学资源的浪费。 我国高校实行实行教学制度改革应该注意一下几个基本方向:一是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二是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三是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四是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高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和新课程的不断增加,推动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我国高校实行教学制度改革应该注意应注意的基本问题:一是完善学分制必须在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上做文章;二是学分制改革必须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相适应,逐步建立校际间相互承认学分的制度和按学分收费的制度等;三是完善学分制必须与其他教学改革相配套,逐步建立学分制与主辅修制、双主修制、双学位制及工读交替制等教学制度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 3、浅析大学教学方法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就教学方法的特点选择现代教学媒体。 答: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有1、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2、由于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使组成教学方法的双方在整个体系中的比重发生较大的变化——教师的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逐渐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大学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主要涉及以下及方面:一是符合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二是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要求;三是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四是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相适应;五是为教学的条件所允许等。结合高等学校教学的任务和特点,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时,一般应遵循的依据有:1、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2、依据高等学校教学的目的和任务;3、注意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4、充分利用教学条件。 4、浅谈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及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 答: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的必要性表现在:1、只有树立选择优化意识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2、只有个性化的选择和优化,才有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大学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的依据,主要涉及以下及方面:一是符合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二是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要求;三是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四是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相适应;五是为教学的条件所允许等。结合高等学校教学的任务和特点,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时,一般应遵循的原则有:1、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2、依据高等学校教学的目的和任务;3、注意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4、充分利用教学条件。 在选择和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时,必须注意:1、任何方法和手段都是具体的,都是以一定条件,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设备、学生实际水平和教师专业特长、教学经验为转移的。2、各种教学手法、手段应该综合利用。 5、联系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教学评价目的与作用的认识。 答:教学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评价不是目的,而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必须紧抓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第十二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一 基本概念 1知识经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现代科技愈来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知识资本对经济的贡献率已远远高于传统的生产要素,并对经济增长的轨迹和趋势产生重要影响。知识资本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因素。 二 思考题 1、如何认识在熟悉教学工作的同时,从事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答:(一)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二)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三)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四)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五)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六)科研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2、你如何认识大学在从事科研中的优势与劣势? 答:我认为大学在从事科研中的优势如下:(一)大学是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机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二)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三)大学是进行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四)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动向和金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五)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大学在从事科研中的劣势如下:(一)在科研方向上认识不统一;(二)由于历史原因,高等学校科研事业费一直缺乏;(三)高等学校虽然学科众多,具有综合优势,但众多学科形成了众多“滩头”,科研力量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凝聚力而处于散沙状态;(四)传统的“师徒关系”、“师生关系”束缚了青年人智慧的充分发挥;(五)高等学校擅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因人力和资金的限制,高等学校缺乏一支专门从事把科研成果向商品转化的队伍,以及支持这种开发工作的资金和政策。 3、结合实际,谈谈对科研原则的认识? 答:(一)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二)以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来职称基础研究的原则;(三)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四)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五)支持未成名者,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4、结合实际,谈谈目前科研工作中的弊病以及如何改进? 答: 5、你打算如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 答:(一)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对于大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必须着重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教学内容,另一个是研究教学方法。(二)科学研究方法论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2)注意理论的层次性;(3)加强综合研究。(三)大学生的科研指导:(1)结合日常的教学活动进行的科研指导。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科研指导;也有在实践教学中进行科研指导。(2)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指导。 第十三章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知道 本章基本概念 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 实习基地:为了稳定而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等学校常与一些行政社区或企事业单位,本着“互惠互利,共育人才”的原则而建立一些有法律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保障的,供大学生持续稳定地开展系列社会实践基地。 军事训练:军事训练是指高等学校为了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军事技能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其接受相应内容的教育的过程。 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指学校组织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到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去接受基本技能训练,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的活动过程。 生产劳动:除了进行专业实习,组织学生参加一定时间的生产劳动也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之一。组织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纪律,使之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技能,加强与工农群众的联系。 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大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或者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目的地针对某一社会问题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对某些问题深入分析以培养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的一种活动形式。 智力扶贫:智力扶贫的字面意思是大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为贫困地区的人民服务。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实践活动的选点主要是一些边远的贫困地区,尚未脱贫的革命老区。②做贡献是主要目的。③活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作报告,专题调查等。 参观考察:
本文档为【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直接打印-三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355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3KB
软件:Word
页数:22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1-04-17
浏览量: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