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接本精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接本精讲

举报
开通vip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接本精讲null马克思主义哲学 精讲*马克思主义哲学 精讲 河北师范大学 戴胜华 教授《政治》考试说明*《政治》考试说明1.考试内容以大纲为准。 2.考试内容分为马哲、邓三论、时事三部分,各占总分值的50%、45%、5%左右。 3.考试能力要求:了解、理解、掌握 了解:知道有关内容并准确再现 理解:理解有关知识并加以解释 掌握: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基本知识性试题40%、能力性60% 4.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5.题型:客观题:单选(3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接本精讲
null马克思主义哲学 精讲*马克思主义哲学 精讲 河北师范大学 戴胜华 教授《政治》考试说明*《政治》考试说明1.考试内容以大纲为准。 2.考试内容分为马哲、邓三论、时事三部分,各占总分值的50%、45%、5%左右。 3.考试能力要求:了解、理解、掌握 了解:知道有关内容并准确再现 理解:理解有关知识并加以解释 掌握: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基本知识性试题40%、能力性60% 4.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5.题型:客观题:单选(35’)、多选(10’)、判断(15’),主观题:论述(20’)、材料分析(20’) 哲学命题规律哲学命题规律1、面广题稀,覆盖全部考点。要求全面复习,不能只凭盲目押题、猜题。 2、重点突出,辩证法和历史观。论述题材料题的主要出题方向。 3、综合性强。跨章节、跨学科。 4、难度不大,题目常规。 5、记忆理解为主,掌握运用为辅。 *复习应试指导复习应试指导(一)心理上 1、坚定目标,树立信心。书山有路勤为径,英雄不问出处,唯有信仰者享之。 2、快乐学习,寓学于乐。充分享受通过学习丰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的过程。*复习应试指导复习应试指导(二)学习技巧 1、计划≠“画饼充饥”。重在行动,提高执行力。 2、全面≠事无巨细。分清主次,抓住重点。 3、基础=压倒一切。基本概念、原理、方法论要熟记于心。 4、捷径=熟能生巧。多学多练,反复加深巩固。 5、习题=过关法宝。多做题,归纳总结,举一反三,错题标记,及时解决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讲说明*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讲说明1.系统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 2.全面覆盖、重点突出【辩证法和历史观】 3.听课要求: (1)做好笔记:知识点解析、易错点分析 (2)边听边记:往脑子里记,利用好课堂 (3)课后复习:回忆式复习,默写知识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体系 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四部分,共七章: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绪论 第二章 物质与意识------------------唯物论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辩证法 第四章 认识、实践与真理---------认识论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唯物史观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2010年哲学部分分值统计2010年哲学部分分值统计*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1.什么是哲学(理解) (1)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哲学与意识形态) (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3)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学问(哲学与其研究对象) (4)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5)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哲学与意识形态)*(1)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哲学与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 人们自发形成的这种世界观一般是比较零乱的,不系统、不自觉的,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还不是哲学。只有经过思想家、哲学家以理论的形态进行加工、概括和整理,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成为一种理论体系,才形成哲学。(3)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学问 (哲学与其研究对象)*(3)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学问 (哲学与其研究对象) 世界三分: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 “学 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一般规律:不是特殊规律 (4)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研究的是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研究的视野是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5)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了解)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把世界观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方法论。 ※ 哲学既描述和解释世界,又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2.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是世界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null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特殊规律哲 学一般规律部分世界整个世界 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存在着一般与个 别的关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 科学以哲学为指导。*null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理解)*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理解)※内容(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2)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认识论 ※意义:(1)理论意义: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认识论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2)实践意义: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包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两个基本方面,其实质都是在认识和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null 对第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凡是承认存在即物质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思维即精神是第二性的,是派生出来依附于物质存在的,就是唯物主义;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 着的活火赫拉克里特*null 凡是认为思维即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存在即物质世界是第二性的,是由精神决定的,就是唯心主义。 旗动!风动!*null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可分为不可知论和可知论。休谟康德*三、哲学的党性问题(了解)*三、哲学的党性问题(了解)(1)哲学的党性是指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2)所有的哲学理论和哲学家都分别属于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也称作哲学的党性原则。二元论和多元论不是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它们的实质都是唯心主义。 (3)阶级社会中哲学都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无产阶级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就是要自觉站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四、哲学派别——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四、哲学派别——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两派划分依据: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 (2)关于唯物主义(理解) ①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②朴素唯物论:把世界的物质性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③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形而上学性(机械性)和唯心史观(不彻底性)(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否认事物内部因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null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是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物,虽然它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原则上是正确的,并有可贵的辩证法思想,但也存在着直观性、猜测性等缺陷。*null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关于物质是世界本原的思想,吸取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是从自然科学基础上产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在许多细节方面更加清晰准确了。不过它同样受到自然科学本身发展状况的限制,存在着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等严重缺陷。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null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继承了古代和近代唯物主义的优秀传统,又克服了它们的严重缺陷,把唯物主义世界观建立在现代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并在社会实践观点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革命变革。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关于唯心主义(理解)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3)关于唯心主义(理解)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①产生的根源 a社会根源——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文明发展的不充分 b阶级根源——是指统治阶级的有意歪曲或阶级的偏见不能正视世界的本来面目 c认识论根源——把认识过程主观化、简单化、直线化、片面化 ②主观唯心主义 把主观意识看成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中,或是主观意识的产物。 a陆九渊: “吾心即是宇宙” b王阳明:“心外无物” c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复合” null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精神,即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万事万物的创造者,而客观物质世界反倒是这个主观精神的产物。 “存在就是被感知”*③客观唯心主义*③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客观”精神或原则的产物和表现;把某种离开人类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精神看成是第一性的、世界的本原。 a.宋代朱熹的“理在事先” b.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c.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万物最初的原因与内在的本质,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实在。 d.各种宗教都是客观唯心主义null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是先于物质世界、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而存在的,认为客观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它演化产生的,并最后归结于这种外在于物质的精神。 美就是美本身的理念柏拉图*(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理解)*(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理解)划分依据:对世界状态的不同认识 辩证法以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去理解世界,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活的有机体,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形而上学总是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世界,否认事物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②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③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哲学思维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条件(了解) :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大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 2、科学基础(了解) :十九世纪的三大自然科学发现为马哲奠定自然科学基础,提供自然科学论证。(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直接理论来源(理解) :德国古典哲学①费尔巴哈哲学“基本内核”—唯物论;②黑格尔哲学“合理内核”—辩证法null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是资本主义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矛盾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产物。是无产阶级从一个自在阶级转变为一个自为的阶级,他们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null自然科学基础: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前提。其中特别是科学上的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焦尔达尔文*null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总结了直到19世纪中叶为止欧洲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基础上产生的。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意义(理解) *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意义(理解) 方法论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②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指导人生的科学理论,③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为具体的社会研究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帮助人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理论意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理解) ——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理解) ——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实践性——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 首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把实践作为哲学的基本范畴,作为自己全部理论的基础,主张理论要为实践服务。 (2)科学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内容上具有客观真理性,逻辑形式上具有严密性和完整性。 (3)阶级性(革命性):公开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利益的哲学表现,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服务的,把自己的理论彻底地付诸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掌握)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掌握) (1)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必然。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马克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3)两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05年材料真题考察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真题回放真题回放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05 ) A、世界的运动变化 B、世界的物质性 C、世界的存在性 D、意识的能动性 2.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07)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 C、 世界是统一的 D、世界是发展的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07、08)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B、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null4.哲学的党性是指(08) A、阶级性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C、 唯名论与唯实论 的斗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5.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 09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null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08) A 实事求是 B 解放思想 C 改革创新 D 与时俱进 7.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07多) A 人为自然界立法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 万物皆备于我 8.世界统一于存在?(08判断) 9.唯心主义是追求精神崇高的作用的哲学派别?(07) 10. 05年材料真题考察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null*练 习 1.哲学的党性是指一切哲学 A.作为意识形态都具有阶级性 B. 都不能超越进步阶级和保守阶级的对立 C. 都不能回避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D.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辩证法和认识论相分离 B 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相分离 C.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D.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离 3.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哲学的基础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null*4.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 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5.人们常说“心想事成”,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能动反映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6.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null*7.中国古代哲学家陆九渊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一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8.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旧唯物主义观点 9.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 A.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实践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10.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null*11.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有人认为上帝存在能否得到证明不重要,“上帝”观念代表的是一种终极关切,它是一种人心内在的价值观念。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心主义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2.有人根据词源学考证,认为在古希腊文里,哲学之义是“爱智慧”。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之大全 C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所有规律的科学 D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3.对于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此问题的出发点是 A从思维出发 B从统一性出发 C从实践出发 D以物质为出发点null*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引起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这在哲学对象上表现为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C.哲学研究世界的本质,科学研究世界的现象 D哲学是整体,科学是部分 15.休谟说“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经验论的观点 16.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关键是 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提出了首要的基本的实践的观点 null*17.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 A.主张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正确的 B.主张只有感性认识才是正确的C.认为人的精神是崇高的 D.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18.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 A.认为理性认识是可靠的 B.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C.物质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认为世界是某种独立精神的产物 19.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A.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B.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又一个方面 C.是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仅仅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出现之后才有的现象 20.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是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阶级性null*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 A.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B.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C.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D.绝对真理的真正体现 22.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是因为它 A.并不以科学为基础 B.可以囊括一切科学 C.给科学研究提供具体方法 D.只提供指导科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3.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本点是 A.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意识能动性的不同回答 C.对运动是否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不同回答null*24.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 A.它的革命性 B.它的能动性 C.它的科学性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心外无物 B.世界是意识的表象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26. “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同为世界的本原,但最终陷入 A.折衷主义 B.唯心主义 C.神秘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null*27.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这是 A朴素唯心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原始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28.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区别是     A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B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 C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D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 2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创造了唯物史观 C强调实践的观点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null*30.列宁说:“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所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 A物质是否能为意识所正确反映B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C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和第二性D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31.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是 A 多元论的发展 B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32.“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候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一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33. “人是目的,也是手段”,这一观点是 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观点 D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第二章 物质与意识* 第二章 物质与意识 第一节 世界是物质的 一、关于“物质” (理解) 1、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即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理解:①是对一切可以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实践活动、社会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②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①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揭示了物质的本源性、独立性,意识的依赖性,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②指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③揭示了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唯一特性,是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总之,实现了本体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存在形式*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理解) ①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事物、现象的过程和变化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包括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②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A物质离不开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离不开物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 ※ 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会导致的错误观点: i如果认为运动可以离开物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就会导致唯心主义——“仁者心动”; ii如果认为存在不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就会导致形而上学——“飞矢不动”。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理解) *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理解) ※静止的含义 又称相对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平衡和稳定状态。 主要包括两种基本情形 一是指机械运动中事物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两者是有区别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另一方面两者又是联系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 a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 b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诡辩论。 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庄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 不可,方不可方可;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承认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不同事物的基本前提;承认相对静止,是理解物质运动的必要条件;承认相对静止,是使事物获得发展的前提条件。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理解)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理解) ①物质运动的五种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最高级、最复杂) 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物质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复杂的运动中包含简单的运动 ③运动规律是客观的 3、时间和空间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普遍属性* 3、时间和空间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普遍属性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不可逆性) (了解)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特点是三维性 (了解)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理解)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物质运动是以时间空间的形式存在,在时空中展开; 另一方面,时间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运动是度量时间空间的尺度。null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回 乡 偶 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null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null 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对立统一,也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对立统一。*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意识的起源(了解)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经历了自然界漫长的演化发展过程。 ②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在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劳动中完善和形成了人的大脑和各种感官;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在劳动中锻炼和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 ※马克思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null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包括三个阶段: 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狼孩”从反面表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狼孩”从反面表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920年9月19日印度丛林发现狼孩------卡玛拉 狼孩卡玛拉*二、意识的本质(理解) *二、意识的本质(理解) 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①从生理基础看,人脑是意识的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②从意识内容的源泉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龙”: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 2、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如果否认意识的客观内容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如果抹煞意识的主观形式则是庸俗唯物主义(坚持物质一元论的同时,他们认为意识也是一种物质,是大脑的分泌物。) 3、人工智能的出现并没有改变意识的本质。 在社会性上;在独立性上;在创造性及其人类情感、非理性等上;在整体和局部功能关系上。 判断: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05真题) 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②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美人鱼*null 意识的特点表现为: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 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 —— 鲁迅*三、意识的作用(理解) *三、意识的作用(理解) 意识的作用是指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称能动作用,或叫做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具有指导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意识是对外部世界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第二,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第三,意识指导实践对外部世界的改造作用;第四,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控制作用。 (2)在意识作用问题上有两种错误观点。夸大意识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贬低、否认意识的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要条件)。四、主、客观相统一是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掌握) *四、主、客观相统一是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掌握) 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估计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前提。 (2)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必须通过实践这一正确途径,人的意识通过实践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 (3)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理解) *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理解)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本原 (1)自然界是离开意识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体系; (3)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以具体形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前提的,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又以物质统一性为基础。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2)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null物质形态的多样性物质世界生命特性无机物有机物存在方式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超密态共性特点实体 场 *null 现代自然科学有力地证明了世界是物质形态多样性的统一的世界。世界是“一”和“多”的统一。物质多样性的统一*真题回放*真题回放1.运动是(06) A、物质的存在方式 B、思维的存在形式 C、时间的存在形式 D、空间的存在形式 2.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06) A、完整性 B、结构性 C、层次性 D、广延性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06、09) A、精神性 B、物质性 C、物质性 D、实践性 null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07)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 C、 世界是统一的 D、世界是发展的 5.在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09) A、自然界的长期发展 B、社会劳动 C、语言的产生 D、直立行走 6.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08) A、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 B、经济工作的基本要求 C、 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D、党务工作的基本要求*null7.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07)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 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精细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 *null*练 习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 A.存在 B.理念 C.灵魂 D.“原初”物质 2.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哲学家是( )。 A.泰勒斯 B.阿拉克西米尼 C.赫拉克利特 D.德谟克利特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 A.运动的绝对性 B.发展的规律性 C.客观实在性 D.本质的可知性null*5.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 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客观唯心主义的物质观 C.形而上学的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6.设想无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不可知论 D.朴素唯物论 7.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 A.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庸俗进化论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null*8.“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这是( )。 A.主张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B.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D.实用主义真理观的表现 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 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0.空间是指( )。 A.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B.事物之间的距离 C.物体的体积 D.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null*11.时间是指( ) A.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 B.事物的规模、位置 C.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 D.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分离或并存关系 12.时间和空间是可变的,这是指它们的( ) A.客观实在性是可变的 B.特性随着物质运动而变化 C.一维性和三维性是可变的 D.无限性是可变的 13.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是统一的null*14.哲学史上的二元论( )。 A.是介于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间的一个独立的中间派别 B.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 C.是唯心主义的特殊形式 D.动摇于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最终必然导向唯心论 1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的绝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16.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null*1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18.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 A.正确的原则 B.人们的主观愿望 C.领导者的意图 D.客观存在的事实null*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23.正确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的思想归根地底来源于( ) A.人脑的错误判断 B.人的主观想象 C.客观世界 D.落后的思想意识null*24.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 A.人们的主观努力 B.社会实践 C.科学活动 D.思想斗争 25.在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贬低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26.对同一对象、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可以由主体自由创造出来 B.意识反映客观世界具有主观差别性 C.意识不是由客观物质决定的 D.意识的内容由主观决定 27.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 A.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 B.世界发展源泉的问题 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 D.世界的有限和无限的问题判断题*判断题1、世界统一于存在。 2、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一切唯物主义都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4、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思维运动的主体是精神。 6、离开运动谈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7、离开物质思考运动是唯心主义。 8、意识的能动作用可以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二个观点(普遍联系、发展的观点)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五大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内容与形式、本质和现象)第一节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和发展的规律性*第一节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和发展的规律性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理解) 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和整体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2、联系的客观性 (理解) ①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尊重客观性,既不能人为割裂客观联系,又不能将主观臆断的强加在客观事物上。 ③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看问题的立场,即“非此即彼”树立“既此亦彼”观点。 3、联系的普遍性(理解) * 3、联系的普遍性(理解) 联系的普遍性包括三方面含义: 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处于和其他事物的联系中;(事事、时时有联系) 二是每一个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事物整体。(联系成整体) 三是整个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现象、过程都是这一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或方面。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4、联系的多样性(理解)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主要联系和非主要联系null 联系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条件性是指任何联系都必然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事物彼此互为条件。 猫、田鼠、熊蜂和三色堇看似毫不相干,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处于相互不同的联系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1.必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出现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统一的,二者的辨证统一关系是: (1)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2)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 3.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统一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掌握二者的辨证统一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要求我们既要发现必然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善于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偶然性。 ※因果联系*※因果联系null*因果联系的特点 ①先行后续的关系②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方法论意义: (1)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有利于认识世界. (2)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下列说法中完全体现因果联系的是( ) (1)善有善报,恶有恶报;(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3)春夏秋冬,四季更替;(4)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本质和现象*※本质和现象现象: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第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是事物内部深藏的东西。 第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 第三,从人的认识方面看,形于外的现象,可以为人的感官所直接感知;藏于内的本质,则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真象与假象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是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白) 整体和部分*整体和部分1.含义:整体: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构成事物的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 2.区别(1)内涵不同(2)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且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部分优化则整体功能加强,反之则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3.联系(1)二者不可分割(2)在性能状态上相互影响(3)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4.方法论(1)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系统(了解) ①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②系统论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性原则。系统论是对辩证法联系观点的丰富和发展。null  联系的观点与系统的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为系统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论则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旋涡星系 太阳系 地球 物体 分子原子宇宙*null 系统是由诸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整体性是系统最显著的特点。系统的原则是最佳化(结构有序化)。团结就是力量*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5、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意义(掌握)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 ①从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用全面的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看待事物,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片面观点。 ②把相互区别的事物、现象、过程放到普遍联系中去认识,从中把握它们的性质和地位。 二、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及发展规律性学说*二、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及发展规律性学说1、发展的本质(理解) ①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②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有生命力的东西。 ③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掌握) * 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掌握)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因为: 第一,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新事物具有新性质、新功能、新结构,内容上比旧事物更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更高级复杂,更符合进步方向, 第二,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产生,它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了其中的消极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不具有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最符合进步阶级的利益,能够得到进步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null*3、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理解)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重复性)、普遍性的特征。 ③事物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而只能发现、把握和利用规律 4、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掌握)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坚持发展观点,就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待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应把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即作为过程来考察。防止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null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 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派别分歧孤立联系静止发展片面全面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一、事物的对立统一性*一、事物的对立统一性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理解) (1)矛盾:就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a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结、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有两种情况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居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包含着相互转化的趋势。 b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离异、互相排斥的性质和趋势。1.矛盾及其基本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接本精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1931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7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4-16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