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中国音乐文化

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中国音乐文化

举报
开通vip

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中国音乐文化 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中国音乐文化 u 曾田力 =内容摘要> 本文以忧虑的笔触, 描述了中国音乐文化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所呈现的状态与危机 , 即 传统音乐精神和原生态音乐的缺失。同时又分析了中国音乐文化应保留并发扬的东方特有的音乐思维 和感悟方式。最后, 探讨了中国音乐文化在大众传播媒介下生存的方式与出路。 =关键词> 音乐文化; 音乐生态; 音乐精神; 大众传媒 当我们沐浴在大众传播媒介所给予的绚烂多彩的文娱 信息当中时, 我们往往不会想到, 这些信息会对本土的音 乐文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有一个冠冕堂...

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中国音乐文化
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中国音乐文化 u 曾田力 =内容摘要> 本文以忧虑的笔触, 描述了中国音乐文化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所呈现的状态与危机 , 即 传统音乐精神和原生态音乐的缺失。同时又分析了中国音乐文化应保留并发扬的东方特有的音乐思维 和感悟方式。最后, 探讨了中国音乐文化在大众传播媒介下生存的方式与出路。 =关键词> 音乐文化; 音乐生态; 音乐精神; 大众传媒 当我们沐浴在大众传播媒介所给予的绚烂多彩的文娱 信息当中时, 我们往往不会想到, 这些信息会对本土的音 乐文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有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想让我们放心: 大众传媒就是 要满足大众的需要, 那些收视率高的节目当然代表了大众 的需要了。于是乎电台、电视台领先, 报刊、杂志跟随,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 20 世纪最后 20 年中, 大众传媒以强势 媒体的传播效益, 引进了国外多种方式多种视角的文娱观 念和游戏规则, 大开了国民的眼界, 松动了个性自由发展 的空间, 人们已经学会并懂得在大众传媒的文娱氛围中放 松自己、慰藉自己、宣泄自己。 当艺术与人们的生活如此贴近, 对人们的生活如此实 用的时候, 艺术的伟大光辉和魅力也就变得逐渐遥远和虚 幻了。 希腊文明早在公元前雅典城邦时期的伯利克里时代, 即奴隶主民主制发展的成熟时期, 就已经提倡对精神美的 文化创造能力。伟大的希腊 数学 数学高考答题卡模板高考数学答题卡模板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测试卷数学作业设计案例新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 家、哲学家, 也是西方第 一个音乐学家毕达格拉斯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 提出了 音乐 / 净化0 论的思想, 认为音乐是 / 灵魂的统率0 ( Psy2 chagogia) , 好的音乐能改善灵魂, 坏的音乐能败坏灵魂。¹ 柏拉图在他的 5法律篇6 中更是把那些仅仅满足人们的快 感的音乐斥为是 / 亵渎神圣的, 不可容忍的0。º在中国文 化精神之母的先秦文化中, 伟大的圣贤孔子也早在公元前 五世纪就说过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0。»孟子也曾说过 /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0 ¼, 著名的 5乐记6 中记载着 / 乐者, 通于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者而不知音者, 禽兽是 也。0 ½这些人类文明初始阶段的哲人们在音乐以它的整体 魅力呈现于人类的时候, 就欣喜地发现了它的至高的精神 象征性。可以说, 整个有历史记载的西方音乐文化和东方 音乐文化 (包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 都是在不断地编织、 描绘、重复着这道人类精神的彩虹。 中国的音乐文化真正经历大众传播的洗礼应该说始于 20 世纪初的早期广播, 而形成强势音乐传播对当代中国音 乐文化产生强大影响的是由电视作为主要传播媒介之后的 20 世纪最后 20 多年 (即文化大革命之后)。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主要载体的广播和电视分别以不同 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应直接影响着中国当代的音乐生态和 音乐文化的发展。 一、两极缺失的音乐生态 缺失的两极一个是体现中国传统音乐精神的中国音乐 文化, 一个是源于生活本身的原生态音乐。 音乐精神, 原本是一个十分人性化的问题, 一个民族 的精神发展与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经济、文化、地域、风俗 等等各种文明因子的相互作用休戚相关。中国音乐精神与 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和艺术精神也应该是一致的。 / 五四0 新文化运动, 我们的许多文化精英对几千年的 中国文化进行了一次清理, 他们高举着 / 打倒孔家店0 的 旗帜, 身先士卒地引来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各种社会改革的 思想观念和人性自由发展的空气。从全球社会发展的角度, 这一行动是历史的必然,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状态 持续的时间太长, 要想进行一次现代化的文化转型, 这种 矫枉过正的自我反叛也是一种必然。 遗憾的是, 由于之后中国的政治形势跌宕起伏发生巨 变, 这一文化革命没有得到理性的坚持, 矫枉过正的运动 策略变成了缺乏理智的自我蒙蔽, 在泼脏水的时候难免连 孩子也一起泼出去了。我常想为什么伟大的希腊文明现在 已经消失, 但是创造希腊文明的先哲毕达格拉斯们却并没 有在西方失去他们伟大的光泽。华夏文明延续几千年, 应 该说至今仍然没有泯灭, 可是创造华夏文明的先哲们近百 年来却一再被我们所抛弃和批判。我们是因为这种批判精 神而获得了对民族文化继承性的发展, 还是在西方科技文 明的比照下, 失去了方寸, 盲目地清空历史的贮藏, 急不 可耐填充进西方现代文明, 包括一些垃圾。而在这一历史 的置换中, 一种深深的自卑感浸入了肌肤, 以至于我们失 去了珍贵的文化记忆。 我认为正是这种集体的遗忘 (指一种当下的社会认 同) , 使得体现中国传统音乐精神的中国音乐文化出现了历 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 曾田力: 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中国音乐文化 66 现代传播 双月刊 2006年第 1期 (总第 138期) 史的缺失。公平地讲, 这种根本的缺失并不是大众传媒造 成的, 但是可以说大众传媒加强了这种缺失, 就这点而言, 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在近 20 年的传播策略上, 有着无法推 脱的责任。 对于源于生活本身的原生态音乐 ) ) ) 民歌的缺失, 应 该说首先是蕴育它们的劳动方式和生活场景生活方式大多 已经改变, 它们与人们的生活相互依存的关系已经被打破。 但是它们并没有消失, 它们或作为民族和地域的习俗仍旧 存在着, 或作为一种怀旧的生活记忆在民间流传着。作为 一种音乐文化的源泉, 它们至今并没有失去自身的价值。 但是, 在当今中国的音乐生活中, 在大众传媒的视听电波 中, 它们几乎已经被人们遗忘。在当今的中国青年中, 很 少有人能哼唱出几首民歌, 有的人甚至连什么是民歌都不 知道。 音乐生态的两极缺失,实际上说明着一个国家的民族音 乐文化正在失去发展的根基和发展的方向。如果说中国在 改革开放初期,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 需要开放门户, 大量引 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观念,在不经意中迷失了文化发展 的向度,那么在新世纪的开端我们就应该深刻反思当前中国 的文化生态问题(其中当然包括音乐生态问题)。很难想象, 一个失去了自己民族根本的文化精神的民族怎样存在下去, 一个遗忘了自己的音乐文化精神的民族如何在多元化的世 界音乐文化格局里,建立自己的民族特色。 二、如何面对危机 首要的是我们是否意识到了危机。 我认同一种说法: /第一世界由于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 技实力, 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 可以通过大众传播媒 介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强制性地灌输给第三世界。 处于边缘地位的第三世界则只能被动接受, 他们的文化传 统面临威胁, 母语在流失, 文化在贬值, 价值观受到冲 击。0 ¾ 如果将视镜对准当今的音乐生态, 我们会注意到近年 发生的两个音乐事件, 审视一下我们在其中的态度, 也许 会发人深省。 2003 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古琴为我国继昆曲之 后的第二个 /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0。在我国这是一 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件。但正是这一事件使我们感到中国 的传统音乐文化正在急剧衰退。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是, 中 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已经没有专门从事古琴研究的人 了; 而堂堂培养中国民族音乐人才的中国音乐学院居然也 没有古琴专业; 新合并成立的中国民族乐团没有一个古琴 演奏家编制。 当整个社会在 20 世纪最后的年头开始启动文化市场机 制, 文化必须成为商品才能得到有效的传播时, 古琴开始 进入了一个更加尴尬的境地。 如果说古琴负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不是一个简单的 乐器, 不能混同于一般的公众演出或仅仅用学院式的技术 教学来培养出色的操琴家, 那么, 以它的实际价值应该被 国人了解并珍视, 至少应该像日本永远放在祭坛上引以为 荣的能乐和歌舞伎那样。但是实际情况是, 我国大多数人, 包括国家的高级知识分子阶层都往往分不清古琴和古筝, 如果不是有文学记载的流传久远的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 / 摔琴谢知音0 的故事, 恐怕人们都不知古琴是何物了。 我们应该庆幸的是, 虽然古琴被主流媒体和文化市场 排斥, 但还在民间顽强地生存着, 并且有着很大的生存潜 力。杭州西湖琴社曾在 2001 年举办了一场古琴专场演出, 票价原本定 35~ 80元, 没想到被票贩子炒到了 100元 , 据 举办负责人说当晚演出非常 /火爆0。现在只要有古琴名家 出场, 演奏会的票价就能保持在 80~ 280 元的价位。在民 间, 中国传统文化以它的文化道德力量悄然维系着, 人们 因此还没有完全丧失文化的记忆。 当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古琴为 /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 遗产0 之后, 无论对中国的文化界、音乐界, 还是媒体和 文化市场, 都该产生投石激浪的效应。然而到目前为止这 个启动非常慢, 为什么? 想来是因为大家遇到的不是一个 单纯的发展对象和机会, 我们面对着的是一个这样的事物 ) ) ) 它不仅有上千首千年的乐谱可以演奏, 它又是中国文 人主要文化修持 / 琴棋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画0 之首, 并负载着中国文化最 丰富沉郁的儒释道内涵 , , 有人匆忙开始组织古琴考级, 受到置疑, 难道古琴就是演奏技巧吗? 显然不是, 让孩子 们考古琴的相关文化吗? 但这些文化在我们的教育中早就 遗失了, 从 / 打倒孔家店0 到 / 批林批孔0、 / 扫四旧0 , , 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的基本教育中已经所剩无几。就 此看来, 古琴文化已经触及到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复兴, 决 不是一个简单的把古琴作为一个乐器普及的问题。 另一个事件是 2004 年初由中央电视台 12 频道举办的 5西部民歌电视大赛6 , 这次出人意料、发人深省、带来巨 大启示的首次民歌电视大赛, 被许多专家认为是一场 / 闻 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电视大赛, 将给文艺、学术、文化、 传媒等领域带来巨大的震动, 对于拯救、挖掘、弘扬祖国 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0 在这个历时七天每天三个小时的大赛里, 一共有近 30 个民族的选手参加, 演唱了二百多首民歌。这么多的民族 和这么多民歌 (其中许多民歌人们闻所未闻) 同时出现在 一个时间段内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 参加的民族除了汉族还有: (按出场顺序 ) 壮族、藏 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朝鲜族、东乡族、维吾尔族、 纳西族、苗族、侗族、哈尼族、仫佬族、塔吉克族、彝族、 京族、哈萨克族、羌族、土族、普米族、怒族、傈僳族、 水族、景颇族、撒拉族、布依族、裕固族、羌族 , , 。演 唱的民歌样式丰富多彩, 仅多声部演唱就有壮族马山三声 部、藏族黑水多声部、哈尼族多声部、苗族多声部、羌族 多声部、傈僳族多声部、苗族反排多声部、侗族大歌、潮 尔多声部等等。还有各种对唱, 诸如海菜腔对唱、怒族对 唱、裕固族对唱等等。有各种弹唱, 诸如木卡姆弹唱、库 姆孜弹唱、哈萨克弹唱等等。有各种组合, 诸如: 蒙古族 的女子三人呼麦组合、维吾尔族的库车演唱组合、侗族的 曾田力: 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中国音乐文化 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 现代传播 双月刊 2006年第 1期 (总第 138期) 67 车江琵琶歌组合、壮族的那坡黑衣壮组合等等。其中各种 民族的山歌、小调、号子灿烂纷呈, 各种名不见经传的民 族唱法醒人耳目, 诸如早已消失很久的呼麦唱法, 黑水藏 族不知如何发出声音的颤音唱法等等。 如此丰富的文化呈现使许多资深的民族音乐学家们激 动得热泪盈眶, 因为大赛中出现的有些民歌和唱法他们几 十年研究生涯中都没有见过。许多作曲家受到强烈的震动, 他们被如此富有魅力的演唱和如此丰富的民间音调所传达 出来的强烈的自然康健的生命力所震撼! 遗憾的是, 这么 一台精彩的春节系列节目事先没有得到充分的宣传, 事后 也没有给予可持续的展开。 我想如果这件事情持续下去, 一定会产生更强大的社 会影响, 无论是专业音乐, 还是流行音乐都会从中汲取到 丰富的营养和康健的生命力。但是在市场炒作如此热闹的 今天, 却没有人对这一震动无数灵魂的事件进行 / 炒作0 和 / 包装0 , 尽管在之后开播的音乐频道专门设了一个 5民 歌中国6 , 这个栏目在近乎一年的时间里, 大部分节目都是 受益于大赛所提供的资料, 但相关单位还是没有给予这一 对我国民族文化具有重要发展意义的活动可持续的推动, 实为憾事。所幸 2005 年春节在人民大会堂上演的北京新春 音乐会定位为 / 过民族节日、赏民族音乐、着民族盛装0 , 西部民歌大奖赛的许多歌手参加演出, 尽管这更多的是一 种 /节目样式0 的考虑和更为空泛的民族特色的附会, 但 用句老话说 / 有总比没有强0。 就这两件事的现状, 可以深切感受到我们的问题实际 上是还没有进入到如何使我们的华夏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 发展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使自己的文化达到新世纪发 展的阶段。我们的民族在过去的百年中 / 痛0 过, 我们还 必须经过一个 / 痛定思痛0 的过程, 有了危机感, 才能不 愧对几千年的民族文化, 才能在西方强势文化的覆盖下, 找回本该抱持的东方智慧。 三、中国音乐文化的现状 中国音乐文化中的天籁之音和体现出的旷达智慧尽管 在今天不被许多人意会, 但是它作为一种华夏文明仍然存 在着,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但是同样不可忽 视的是, 负载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内蕴, 体现中国音乐文 化精神的中国传统音乐 (特别是琴乐) , 正面临着整体的文 化断层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使中国音乐文化精神 重现康健之辉, 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发展民族音乐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当前的音乐生活呈现出的畸形局面是有着 多重历史原因的。其中强势文化近一个世纪的影响至关重 要, 几千年大一统的封建社会在现代科技革命冲击下所产 生的现代化转型, 使得中国在整体现代化发展落后的情况 下, 失落了自己的中心文化, 也失落了自己音乐文化中的 修持和自信。在接受西方张扬个性的人本主义音乐文化当 中, 在全盘否定中国的 / 封建文化0 当中, 把充满东方智 慧的中国音乐文化一同否定掉了。中国文化历来具有东方 自己的人本主义, 她以更加开放更具有包容性的对大自然 的体悟来解悟人的个体生命, 音乐也不例外。这种大否定 的结果是, 使我们失去了自己民族音乐发展的根基, 因而 在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的视野中, 就只剩下 / 音0 而没有 / 乐0 了。 在我们的民族音乐会中, 很难让人 体会 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昆山之路icu常用仪器的管理名人广告失败案例两会精神体会 到华夏民族对 这个世界充满智慧的认知; 无法让西方的民族真正了解我 们东方文明对自然、生命的独特的感悟方式。我之所以这 样讲, 是因为我从西方的古典音乐中就能够感受到他们对 世界的感受: 巴赫在理智驾驭下对世界和谐充满理解和温 厚; 贝多芬以火山一样强大的意志力面对这个充满动荡的 世界; 肖邦则通过指尖表达着他对这个世界的浪漫和遐思 , , 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 原有着极为自然放达的特质: 那些飘逸的情怀, 深邃的意境, 超凡脱俗的感悟, 纵情于 山水的旷达; 那些在诗化的人生里放逸性情, 或粗犷豪迈 抑或淡雅洒脱、深幽舒缓的人格魅力 , , 也许正是我们遗忘了自己的音乐文化之魂, 才出现了 今天的文化缺失。无怪乎近年许多民族乐团争相在维也纳 金色大厅举办音乐会 , 好像能登上国际音乐舞台就表明我 们的民族音乐提高了地位。其实我认为我们拿到金色大厅 表演的诸多音乐节目并不能代表中国的音乐文化, 它们大 多属于一些民俗音乐 , 而且是脱离现实生活多时的民俗音 乐, 早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与那些生机勃勃的民歌相 比较)。人们似乎有一种误解, 以为用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 音乐就是中国音乐, 而中国音乐就代表着中国音乐文化, 也许是多年来我们把音乐赋予了太多的政治宣传功能, 使 音乐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不是政治宣传的工具就是为着日 常生活的娱乐, 政治工具论的疯狂演绎经过文化大革命已 经基本回复于正常, 音乐的娱乐化却在愈演愈烈。娱乐本 是音乐的一个正常功能, 无可非议, 但成为唯一就失去了 一个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生态平衡。 近几年许多人持一种 / 文化进化论0 的观点, 认为流 行音乐正在成为主流音乐。音乐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不能脱 离它自有的人本特质 , 都不能离开它对人们精神和灵魂的 关注, 它更是一个时代精神发展和状态的注释, 是一种流 动的生命文化信息。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音乐生活中, 流行 音乐虽然占据着绝大的空间, 但并不意味着它能代表我们 的精神境界和灵魂的需求, 它也许能反映人们在当下社会 转型当中的迷惑和彷徨, 精神无所把持的状态, 但是音乐 文化的发展历史必然会与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质 ) ) ) 精神文化特质相统一。 我们这代人的一个悲剧是对音乐文化缺失的麻木和无 知。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音乐, 而我们在只有 / 音0 没有 /乐0 的时空中诞生和生活, 当西方的音乐文化把他们的音 乐思维和音响习惯灌注到我们的耳朵里之后, 我们的精神 就进入了西方的文化控制下。当我们的年轻人感受和学习 西方古典音乐比对感受和学习自己民族的传统音乐更加容 易的这一现象已成为事实的时候, 我们是不是该好好的想 一想了。 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 曾田力: 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中国音乐文化 68 现代传播 双月刊 2006年第 1期 (总第 138期) 在信息社会 / 地球村0 的整体格局下, 狭隘地强调自 己的民族音乐文化固然愚蠢, 但如果 / 地球村0 的音乐文 化都被统一为一种状态岂不也是一种人类的悲哀, 岂不会 从根本上失去它鲜活的生命源流? 何况西方文化的强势发 展在今天已经呈现出颓势, 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生命鲜活 性。虽然商业操作以及文化市场的多种运作把当今的文娱 生活弄得沸沸扬扬, 但音乐文化在实质的发展上却出现严 重的缺血现象。我们现在注意到各种新音乐形式的出现, 但我们发现这些新音乐形式大多是形式上的变化, 音响上 的变化, 在关乎人们精神发展和灵魂感悟的旋律创造方面 是十分贫乏和疲弱的, 甚至是十分不自信的。 如果说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华夏民族所创造的音乐 文化当今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那么解救的办法首先来自她 是否在当今具有存在价值, 实际上我们许多旅外的作曲家 们心里是明白的, 谭盾、陈其纲、黄安伦、瞿小钢等等已 经屡次在他们的作品中运用寻根的方式在慢慢地触摸着, 他们之所以还羞羞答答 , 恐怕原因是社会造成的, 因为他 们毕竟是在西方社会中寻根, 以西方人的感受方式、认知 方式寻根, 他们的作品要得到西方社会的首肯, 因此他们 不可能采用纯粹东方的音乐思维方式创作。也正因此, 他 们的音乐作品并未真正给西方带去东方音乐, 也未真正为 东方带来音乐发展的契机。 21 世纪是不是一个契机, 可以拭目以待。除了仰仗中 国自身的经济富强之外, 西方文明自身的困境也开始为人 们打开了东方的视界。北大的著名学者王岳川提出了一个 具有全球文化战略眼光的观点 ) ) ) 发现东方, 不是指西方 人发现东方, 是指东方人自己发现东方。只有当东方人自 己站回自己的文化坐标上, 这个世界才会真正获得东方人 对待世界的态度和方式 , 才会受到东方文化的滋养, 才会 发现原来在西方向大自然拼命索取和掠夺的时候, 东方早 已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当西方以工具理性不断开发工 业资源, 无视环境污染和大自然的自然生态平衡而一步步 推进高科技的现代化进程的时候, 东方 / 天人合一0 的宇 宙哲学观已经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了人们更为科学自然的行为方式。东方 的音乐曾经以极大的智慧放弃数学启示下的科学记谱, 而 采用文字谱和减字谱, 其实也是在表明着自己的音乐观: 音乐与生命的关系如此密切, 如此灵动, 音乐既然是关乎 着人类精神发展的无上智慧, 任何僵死的限定都是一种扼 杀, 文字谱和减字谱只给于音高的暗示却不限定节奏的形 态难道不说明着这一点吗? 要知道那时我们的数学在全世 界已经是非常先进了, 而且当时的操琴者都是大知识分子, 这样的记谱法只能说明是我们的东方智慧对音乐的一种特 殊认知。 中国音乐文化在当今的状态极为突出之点是文化生态 上的不平衡, 前面分析过的两种缺失是不平衡的具体现象, 其不平衡的真正原因是历史造成的民族文化的自卑感, 在 认知西方文明的先进性的同时失落了东方自有的音乐思维 方式和感悟方式。在欧洲文化中心已经在全球形成强势的 今天, 真正的多元化必须使东方独特的音乐思维和语言形 态以自身的价值重新站立在世界面前, 必须向西方传输东 方独特的音乐文化, 只有在东西方音乐文化平等相处的情 况下, 只有在东方音乐的思维方式能够被世界所认知, 人 类的音乐文化才能真正获得发展。有人说 21 世纪是中国的 世纪, 我认为应该说 21 世纪是全世界开始认知东方的世 纪, 是东方的文化开始对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世纪。 四、大众传媒中的中国音乐文化 我以为现在到了为大众传媒的媒介文化特性做新的解 释的时候了。 当广播和电视最初以它那无比强大的传输力覆盖大地 的时候, 它无意识地打破了许多阶级和阶层的界限, 大众 是它的主要传输对象。音乐因此改变了以往阶层化受众的 特点, 成了为大众资源共享的艺术。 电台曾经因此为社会培养了一代拥有丰富音乐文化修 养的大众音乐爱好者 , 许多平民出身的音乐家几乎无例外 受益于电台的音乐广播。晚一些出现的电视在音乐的传输 上虽然不如广播来得自如, 但它视听结合的手段受到了广 大观众的欢迎。虽然在传输音乐上视听的方式不如单纯的 听来得便当, 但是却来得容易和生动。 中国的电视受众其实具有一定的愚众经历, 电视初创 时期, 也是文化大革命初的艺术专制时期, 谈不上正常的 音乐文化传播, 这是政治原因的愚众, 而当艺术空气松弛 之时, 流行音乐赫然出现, 它是以精神松绑的方式在中国 社会上铺展开来的, 是对长期精神上受束缚的一种反叛, 对于失落了自己传统文化已久的人们, 最初都不知如何解 放自己, 向何处解放, 流行音乐的出现为人们启动了精神 解放的闸门, 一发而不可收。如果说这时还是人们的真情 所在, 接踵而来的文化市场, 就以文化商品的运作方式开 始了新的愚民行为。我认为中国的文化市场是一种非自然 的文化市场。之所以谓之 / 非自然0 是因为我们是在失落 了自己民族精神文化的依持下, 进入文化市场的, 而且步 西方音乐电视之后, 中国开始了以电视为导引的音乐传播 的热传期。音乐电视从开始出现就是围绕着对歌星的炒作, 到现在逐渐发展成各种不同的电视娱乐节目。在音乐电视 的引领下, 电视音乐的运作核心就是如何吸引人们的眼球 和耳朵, 如何娱乐大众而翻尽花样, 这其中也尝试过多种 形式的音乐传播, 以传播其他品类的音乐, 比如以录播的 方式运用镜头的切换和光线的变化录制的军乐曲; 以插播 各种镜头编辑的 5梁祝6 小提琴协奏曲; 以 MV 方式拍摄 编辑的民歌、各种艺术歌曲; 运用灯光、舞美的现场效果 录播的一些民乐曲以及大型的音乐会等等。但是以收视率 为核心的电视音乐传播在文化市场的掣肘下最终只能选择 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对象的, 以歌星为主要传播对象的传 播形式。 问题是中国的文化发展机制从原来的政治宣传长官意 志到现在的文化市场 , 二者都没有真正的顺应华夏民族音 乐文化的发展需要。中国当前在媒体上体现出来的音乐文 化状况, 基本上属于 / 西高中低0 , 即真正具有文化品位的 曾田力: 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中国音乐文化 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 现代传播 双月刊 2006年第 1期 (总第 138期) 69 音乐节目是西方的古典音乐, 中国的音乐基本上是一种 / 有音无乐0 的状况。另外对于具有一定音乐文化追求的一 批 /现代派作曲家0 的探索未给予大众的关注和评论, 使 他们的声音处在社会的边缘不被重视, 其艰苦探寻的价值 不被理解也不被批评。应该说这支弱小的力量一直在不断 地努力和挣扎, 其中也踏出了星星点点的成绩, 大众传媒 的冷落使得他们无法真正在中国音乐文化的现代发展中起 到积极的作用。 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建立到 2004 年音乐频道的建 立, 我们终于看到了华夏文化的能量, 终于在迷失中看到 了希望。 科教频道近几年推出的几套大型专题诸如 5留住手 艺6、5春秋史话6、5科学大家6、5人文大家6 和几个 / 重 量级0 栏目, 诸如 5大家6、5人物6、5百家讲坛6、5国宝 档案6、 5探索与发现6 等等, 以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料, 厚重的历史、文化思考, 浓郁的人文气息和中国优秀人物 风采多姿的人格魅力, 极大地提升了电视的文化品格。其 中一个重要的特色是其专题和栏目的选项直接撞击中国文 化的高端, 利用电视的传播手段汇集华夏文明创造的高端 学者和人才, 以现代的高端视角整合相关的文化界域。几 年下来, 科教频道汇集了一批优秀的电视编辑、制作人才, 也吸引和汇聚了一批优秀的学者和撰稿人才, 虽然从收视 率上难以与娱乐性的节目相比, 但是重要的一点是它并不 缺少观看者 , 而且较为稳定在具有一定文化教养的人群之 中, 其影响较娱乐性节目要深长和持久得多。 音乐频道 2004 年试行开播了一年, 这是在流行音乐之 外, 给其他的音乐类别展示空间的一种发展策略, 这是将 音乐视为一种文化并意识到完全将文化作为一种商品, 完 全依靠市场调节会导致音乐文化发展失衡的一种觉悟。虽 然现在看来问题很多, 但是我相信就像在发展了 20 多年之 后中央电视台终于打出了科教频道这个文化旗帜一样, 音 乐频道的文化属性也会探索出自己合适的表达方式和发展 机制。从一年的开播情况看, 它在逐渐建立自己的受众群, 或者说受众阶层。但是就目前的整体状况看, 我们面前的 问题仍然是媒体人和制定频道发展策略的人是否对音乐文 化的精神内涵有真正的理解, 是否具有音乐生态的整体发 展概念, 是否能够对音乐文化具有更多的人文追求, 是否 寻找到高层次的更符合音乐艺术规律的传输手段和方法。 科教频道传输高品位节目的成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 启示, 也使我们对大众传播媒介中最具强劲传播力的电视 的媒体文化特性做出了进一步解释。即传播媒体并不因为 其具有进行大众传播的便利和权力, 就只能在通俗和流行 的文化层面上进行传输活动, 它不仅具有传输高品位文化 的能力, 关键在于它能够运用电视手段将这种文化解码 (编辑) 成大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向大众进行有效的传输。正 是鉴于这个经验我们对音乐台下一步发展产生信心。 我认为音乐频道目前所建立的栏目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体现着媒体良 好的愿望, 力图将我国音乐生活的方方面面汇集一堂, 特 别是为久已因收视率的问题而被电视忽略的文化含量高的 音乐打开了窗口。虽然在编播的方式上还嫌粗糙和呆板, 但毕竟已经开始。这一开始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音乐生态 的两极缺失有了补救的可能, 就像植树一样, 必须先有一 块地, 才能种植各种各样的树以保持生态平衡。 还应该看到的是音乐频道实际上面临着两个问题的考 验: 其一是能否在观念和实际操作上实施中国当代音乐文 化整体发展的生态平衡; 其二是能否寻找到适当的适合音 乐这种具有独特艺术语言的电视传播手段。前者是要求具 有前瞻性的发展眼光 , 后者需要敏锐的视听结合的艺术感 受力和创造力。二者的共同点是如何运用现代传媒在复兴 华夏民族音乐文化精神的前提下实现中国音乐文化的现代 发展。这里的核心是媒体人自身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和修养, 是作为媒体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即是否作为一个中华民族 的子孙对华夏文化的现状具有危机感。 科教频道和音乐频道的开播实践, 已经显示出大众传 媒在文化开拓上的能力, 可以看出不同专业性频道的开播 实际上所发展和适应的是阶层文化的需要, 我认为阶层文 化的平衡发展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态的保障, 收视率应该按 照阶层文化在社会上的占有率来考虑。科教频道的收视率 在 2004 年是 01 45% , 但是要看到它的受众是对社会有影 响的人群, 是可以产生波形外辐射的影响力的。 21世纪的中国的确显得满面春风, 我想中国的音乐文 化理应从中获得新的发展契机。 注释: ¹ 何乾三: 5西方音乐美学史稿6 ,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年版, 第 23页。 º 朱光潜译: 5柏拉图文艺对话集6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版, 第 304页。 » 5论语泰伯第八6 , 据何晏 5论语集解6 本。 ¼ 5孟子章句#尽心上6 , 据商务印书馆影印宋刊本。 ½ 5史记#乐书6 , 据中华书局点校本。 ¾ 彭吉象: 5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影视艺术6 , 见胡智锋主编 5影视文化前沿6 (上) ,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年版, 第 68页。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李 立> 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 曾田力: 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中国音乐文化 70 现代传播 双月刊 2006年第 1期 (总第 138期)
本文档为【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中国音乐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9872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2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4-08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