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举报
开通vip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null第一章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第一章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本章提纲本章提纲中央与地方两个历史舞台 一、藩镇割据:武人的两个世纪 二、宦官专权:阉竖祸国的极致 三、朋党之争:势穷利尽的朝堂 四、五代十国的更迭:铁血时代一、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一、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史思明范阳起兵。 十五年正月,安禄山于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六月,叛军破潼关,占长安。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null第一章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第一章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本章提纲本章提纲中央与地方两个历史舞台 一、藩镇割据:武人的两个世纪 二、宦官专权:阉竖祸国的极致 三、朋党之争:势穷利尽的朝堂 四、五代十国的更迭:铁血时代一、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一、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史思明范阳起兵。 十五年正月,安禄山于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六月,叛军破潼关,占长安。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一、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唐玄宗西逃至马嵬驿,士兵哗变。 七月,玄宗入蜀。十二日,唐肃宗于灵武即位,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年号至德。 一、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明皇幸蜀图陕西兴平马嵬驿一、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安禄山,营州柳城胡也,本姓康。…少孤,随母嫁虏将安延偃,…乃冒姓安。《新唐书·安禄山传》隋唐时期,西域的昭武九姓胡人(粟特人)大批东迁。安史集团及五代沙陀三王朝(后唐、后晋、后汉)中的许多重要成员出身其中。一、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一、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756年 唐借兵回纥平叛 757年 至德二年正月,安庆绪杀安禄山。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东京洛阳,安庆绪退守邺城。史思明降唐。 758年 乾元元年九月,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60万大军围攻邺城。半年不克。史思明复叛。一、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一、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759年 九节度兵败邺郡,史思明杀安庆绪,叛军重占洛阳。 761年 史朝义杀史思明。 762年 唐肃宗卒、代宗即位。唐再借回纥兵平叛,收复洛阳。 763年 代宗广德元年,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结束。 大唐中兴颂 771年立 湖南祁阳县崖壁刻石 元结撰文 颜真卿书一、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一、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源 均田制破坏,社会矛盾突出; 府兵制被募兵制代替; 民族矛盾不可忽视; 统治阶层内部矛盾重重; 中央与地方矛盾是主因。 一、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荣新江《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 安禄山出身粟特,自称为“光明之神”的化身,利用宗教力量团聚粟特胡众、号召民众。null● 隋唐均田制 ▲ 18~59岁男子各受田百亩,其中永 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 ▲ 60岁以上男子、残疾人、寡妇等受 田30~50亩,永业、口分田比例同 ▲ 永业田皆传子孙,口分田于本人死 后归还政府另行授受 ● 租庸调制(缴纳单位:丁/每年) ▲ 租:粟二石 ▲ 调:绢二丈、绵三两 ▲ 庸(代役绢):正役20日,每日可 折绢三尺 ▲ 额外加役15日免调,30日租调俱免 唐授田文籍残卷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变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变府兵制是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新唐书》卷五○《兵志》:“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唐律疏议》卷一六《擅兴》 :“拣点之法,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 ”。 府兵需要自备武器、甲胄和衣粮。 《新唐书》卷五○《兵志》:“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觿、氈帽、氈装、行藤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并其介胄、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入而出给之”。 《木兰辞》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变 统领府兵的基层组织叫做“折冲府”。唐朝折冲府共有600多个,其中大约40﹪设置在关中地区,接近关中的河东、河南一带折冲府也较多。这种分布的目的是“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保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左、右千牛卫 左、右监门卫 左、右金吾卫 左、右领军卫 左、右威卫 左、右武卫 左、右骁卫 左、右卫 唐发兵鱼符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变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变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变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变与府兵制的兵农合一相比,募兵制是一种职业兵制。在募兵制下,发生了一些影响全局的变化。首先,因为边疆形势的紧张,唐玄宗时在缘边地区设置了节度使,节度使是一个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手下的兵是由节度使自行招募的。这样,府兵制下的兵、将分离变成了兵将合一。而且,节度使的势力不断壮大,府兵制下内重外轻的军事布局不复存在了。中央为了加强实力,又建立一支常备职业化军队,就是中央禁军。军费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大大增加了。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变中央与节度使权力的消长中央与节度使权力的消长使职差遣:对设官分职之制的冲击 《唐国史补》卷下: “开元以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自置八节度、十采访,始有坐而为使,其后名号益广。大抵生于置兵,盛于兴利,普于衔命,于是为使则重,为官则轻。” 枢密使 、观军容使、劝农使、度支使、盐铁使、转运使、观察处置使、节度使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新疆新疆甘肃宁夏山西北京辽宁青海四川广东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岭南五府经略《唐会要》卷七二《军杂录》 “天宝末,天子以中原太平,修文教,废武备,销锋鏑,以弱天下豪杰。……不肖子弟为武官者,父兄摈之不齿。唯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示不复用,人至老不闻战声。六军诸卫之士皆市人白徒,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角抵拔河,翘木扛铁,日以寝斗,有事乃股栗不能授甲”。null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一、藩镇割据 2.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原来只在边疆地区设置的节度使在内地大量设立,并且一些节度使乘机扩充势力,在叛乱平定后仍长期保持半独立的状态。他们割据一方,被称为“藩镇割据”。“藩镇割据”在唐肃宗后长期延续,开五代十国之局面。一、藩镇割据 2.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新唐书》卷五○《兵志》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null中间状态。与中央存在摩擦,但未达到割据的程度中原、西南、西北地区中央直接控制,为唐后期立国之根本东南地区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 “虽名藩臣,羁縻而已 ”河北地区一、藩镇割据 2.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一、藩镇割据 2.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一、藩镇割据 2.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一、藩镇割据 2.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一、藩镇割据 2.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秀才卢生…自天宝后,三代或仕燕,或仕赵,两地皆多良田畜马。生年二十,未知古有人曰周公、孔夫子者。击毬饮酒,马射走兔,语言习尚,无非攻守战斗之事…… 杜牧《范阳卢秀才墓志》 河北社会通常情态,其尚攻战而不崇文教,质言之,即渐染胡化深而汉化浅也!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如是,则大河北岸从急性的反抗中央病,变而为慢性的抵御文化病。从此以下的北方中国,遂急激倒退,直退到在中国史上变成一个不关重要的地位…… 钱穆《国史大纲》一、藩镇割据 2.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一、藩镇割据 3.德宗削藩建中二年,成德、淄青、魏博、山南东,“四镇之乱”。 建中三年,“二帝四王之乱”。 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李希烈、朱泚 兴元元年正月,《奉天改元大赦制》,五月神策军将领李晟克复长安。 削藩战争平息,意图没能实现,朝廷对河北诸镇仍采取姑息政策。一、藩镇割据 3.德宗削藩一、藩镇割据 3.德宗削藩加强中央禁军 贞元十二年(796年),设立左右神策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15万人,待遇优厚,战斗力强。 整顿财政经济 刘晏理财 杨炎“两税法” 加强对江淮财政的督运 工商杂税的数额和比例增大一、藩镇割据 3.德宗削藩一、藩镇割据 4.元和中兴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削平藩镇的战争。 元和元年,平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 元和二年,平浙西镇海军节度使李锜叛乱。 元和十年,平淮西之乱。 元和十四年,平淄青。 李吉甫、裴度:淮西腹心之疾,不得不除。且朝廷业已讨之,两河藩镇跋扈者将视此为高下,不可中止。一、藩镇割据 4.元和中兴一、藩镇割据 4.元和中兴自广德以来垂六十年,藩镇跋扈河南、北三十余州,自除官吏,不供贡赋,至是尽遵朝廷约束。(《资治通鉴》卷二四一) 元和末年,河北强藩纷纷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归附朝廷、放弃割据,申报户籍,请朝廷置官吏,并纳租税。 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河朔再叛。 元和中兴只是唐中期政治上的一度振作。宪宗被官宦毒死后,各藩镇重又变乱或不禀朝命,且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一、藩镇割据 4.元和中兴二、宦官专权 1.宦官专权缘起《资治通鉴》卷二六三:“宦官之祸,始于明皇,盛于肃、代,成于德宗,极于昭宗。” 玄宗,高力士“每四方进呈,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 肃宗,李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尊为尚父,政无巨细,皆委参决。” 代宗,程元振、鱼朝恩:“天下事有不由我乎?”二、宦官专权 1.宦官专权缘起二、宦官专权 1.宦官专权缘起《新唐书》卷九:“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者所立者七君。” 唐代宦官专权特点:直接威胁皇权,掌握皇帝废立。二、宦官专权 1.宦官专权缘起二、宦官专权 1.宦官专权缘起导致唐代宦官专权的最主要因素 《资治通鉴》卷二六三:“臣光曰……东汉之衰,宦官最名骄横,然皆假人主之权,依凭城社,以浊乱天下,未有能劫胁天子,如置婴儿,东西出其意,使天子畏之若乘虎狼而挟蛇虺如唐之世者也。所以然者,非他,汉不握兵,唐握兵故也。” 《廿二史札记》卷二○“唐代宦官之祸”:“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推原祸始,总由于使之掌禁兵、管枢密。”二、宦官专权 1.宦官专权缘起二、宦官专权 2.南衙北司之争唐代宦官专权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基础 1宦官专兵 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设立左右神策护军中尉,以宦官分任,统率神策军。 2宦官参掌机要 代宗永泰二年(766),设枢密使,由宦官担任。职掌本为在皇帝和宰相之间传递文书,因为接近皇权,逐渐参预政事。 “四贵” 左右枢密,左右神策护军中尉二、宦官专权 2.南衙北司之争二、宦官专权 2.南衙北司之争唐顺宗,贞元廿一年(805) 永贞革新,二王八司马事件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 甘露之变 《资治通鉴》卷二四五:“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气益盛,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二、宦官专权 2.南衙北司之争三、朋党之争唐穆宗以后,官僚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以朋党之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官僚士大夫们因为出身、政见的差别以及个人恩怨的关系,围绕着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 ,历穆、敬、文、武、宣五朝。 以“牛李党争”指代朋党之争是不全面的。三、朋党之争三、朋党之争三、朋党之争穆宗以后,权移于下,朝无公政,士无公论,爵赏僭滥,刑罚放纷,士之附会者不入于牛则入于李,不忧国家之不治,而唯恐其党之不进也。与夫三君、八俊厉名节立廉耻以抗权邪者,斯为下矣。何则?汉之党尚风节,故政乱于上而俗清于下,及其亡也,人犹畏义而有不为。唐之党趋势利,势穷利尽而止,故其衰季,士无操行,不足称也! 《唐鉴》卷10《穆宗》唐文宗“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四、五代十国的更迭 1.五代政治概况五代更迭四、五代十国的更迭 1.五代政治概况开封汉郭威951-960周开封沙陀刘知远947-951汉开封沙陀石敬塘 936-947晋洛阳沙陀 李存勗 923-936唐开封汉朱温907-923梁都城族属创建者时间国号四、五代十国的更迭 1.五代政治概况欧阳修《新五代史·义儿传》:“呜呼!世道衰,人伦坏,而亲疏之理反其常。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四、五代十国的更迭 1.五代政治概况四、五代十国的更迭 1.五代政治概况《资治通鉴》卷二八二: “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出于行伍,性粗率,恃勇骄暴,每谓人曰:‘今世天子,兵强马壮则为之耳!’府廨有幡竿高数十尺,尝挟弓矢,谓左右曰:‘我能中竿上龙者,必有天命!’一发中之,以是益自负。”四、五代十国的更迭 1.五代政治概况王处直墓彩绘石雕武士像null梁晋燕·刘守光岐·李茂贞907年 朱全忠建梁 908年 李克用卒 912年 朱全忠卒 913年 李存勗灭燕 923年 后唐灭梁 924年 岐并入后唐nullnull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作伶官传。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null燕云十六州null北京大同密云延庆河间应县宣化顺义朔州蓟州蔚州涿州授予夺之权于夷狄,…于是而生民之肝脑,五帝三王之衣冠礼乐,驱以入于狂流。契丹弱而女直乘之,女直弱而蒙古乘之,贻祸无穷,人胥为夷! 王夫之《读通鉴论》 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为北方民族南下开了方便之门四、五代十国的更迭 1.五代政治概况 呜呼!…五代乱世也,其事无法而不合理者多矣,皆不足道也。 (汉本纪赞) 呜呼!…甚矣,五代之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廷,人鬼皆失其序,斯可谓乱世者欤!自古未之有也。 (唐废帝家人传赞) 呜呼!…五代,干戈贼乱之世也。礼崩乐坏, 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扫地而尽于是矣!(晋家人传赞)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 (一行传序)四、五代十国的更迭 1.五代政治概况四、五代十国的更迭 1.五代政治概况余先自燕亡归晋,事庄宗、明宗、闵帝、清泰帝,又事晋高祖皇帝、少帝。契丹据汴京,为戎主所制,自镇州与文武臣僚、马步将士归汉朝,事高祖皇帝、今上。顾以久叨禄位,备历艰危,上显祖宗,下光亲戚。亡曾祖讳凑,累赠至太傅,亡曾祖母崔氏,追封梁国太夫人;亡祖讳炯,累赠至太师,亡祖母褚氏,追封吴国太夫人;亡父讳良建,秘书少监致仕,累赠至尚书令,母张氏,追封魏国太夫人。 余阶自将仕郎,转朝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 职自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再为翰林学士,改授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太微宫使,再为弘文馆大学士,又充诸道盐铁转运使、南郊大礼使、明宗皇帝晋高祖皇帝山陵使,再授定国军节度、同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一为长春宫使,又授武胜军节度、邓随均房等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 四、五代十国的更迭 1.五代政治概况四、五代十国的更迭 1.五代政治概况官自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兼侍中,又授检校太师、兼中书令。 正官自行台中书舍人,再为户部侍郎,转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再为门下侍郎、刑部吏部尚书、右仆射,三为司空,两在中书,一守本官,又授司徒、兼侍中,赐私门十六戟,又授太尉、兼侍中,又授戎太傅,又授汉太师。 爵自开国男至开国公、鲁国公,再封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食邑自三百户至一万一千户,食实封自一百户至一千八百户。勋自柱国至上柱国。功臣名自经邦致理翊赞功臣至守正崇德保邦致理功臣、安时处顺守义崇静功臣、崇仁保德宁邦翊圣功臣。 ……静思本末,庆及存亡,盖自国恩,尽从家法,承训诲之旨,关教化之源,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 ……老而自乐,何乐如之! 四、五代十国的更迭 1.五代政治概况四、五代十国的更迭 1.五代政治概况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尊宠则冠三师,权任则首诸相,国存则依违拱默,窃位素餐,国亡则图全苟免,迎谒劝进。君则兴亡接踵,道则富贵自如,兹乃奸臣之尤,安得与他人为比哉! 司马光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 欧阳修四、五代十国的更迭 1.五代政治概况四、五代十国的更迭 2.十国分立四、五代十国的更迭 2.十国分立四、五代十国的更迭 2.十国分立四、五代十国的更迭 2.十国分立四、五代十国的更迭 2.十国分立四、五代十国的更迭 2.十国分立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四、五代十国的更迭 3.后周统一的努力《旧五代史》卷一一○《周书·太祖纪》: 太祖郭威“性聪敏,喜笔札,及从军旅,多阅簿书” 。 《新五代史》卷一二《周本纪》: 世宗柴荣“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沈重寡言”。 《旧五代史》卷一一九《周书·世宗纪》: 史臣曰“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 四、五代十国的更迭 3.后周统一的努力(959-960)(954-959)(951-954)恭帝柴宗训---世宗柴荣---太祖郭威四、五代十国的更迭 3.后周统一的努力经济方面:实行恢复发展生产、鼓励农耕的政策 1、取消苛捐杂税,减轻百姓负担。 2、罢营田。 3、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4、检田定租。 5、减少寺院。 《旧五代史》卷一一二《周书·太祖纪三》: “百姓既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葺屋植树,敢致功力” 。 《旧五代史》卷一一五《周书·世宗纪二》: “所存寺院凡二千六百九十四所,废寺院凡三万三百三十六,僧尼系籍者六万一千二百人” 。四、五代十国的更迭 3.后周统一的努力四、五代十国的更迭 3.后周统一的努力政治军事方面:澄清吏治和进一步加强中央禁军 1、严惩贪暴不法官吏。 2、禁止地方军将干政。 《旧五代史》卷一一三《周书·太祖纪四》: 广顺三年(953)诏“其婚田争讼、赋税丁徭,合是令佐之职。其擒奸捕盗、庇护部民,合是军镇警察之职。今后各守职分,专切提撕,如所职疏遣,各行按责,其州府不得差监征军将下县”。 《旧五代史》卷一一四《周书·世宗纪一》: “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 。 四、五代十国的更迭 3.后周统一的努力null后周统一战争的策略 先易后难,先南后北 955年,西征后蜀 ,取甘肃南部四州。 958年,南唐求和,取得南唐江淮之间的14州64县。 959年,北伐,取得河北地区的3州17县。
本文档为【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2767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5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1-04-07
浏览量: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