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价值范畴里的符号选择_鲁迅批孔新议

历史价值范畴里的符号选择_鲁迅批孔新议

举报
开通vip

历史价值范畴里的符号选择_鲁迅批孔新议 文 史 哲 � � � 年第 期 历史价值范畴里的符号选择 —鲁迅批孔新议 孔 范 令 内容提要 ! 不同层 面或不同性质范畴 内的 目的性追求 , 决 定了不同的价位认 识 和 价 位 范畴 。 晋迅的批孔 , 是在五四新 文化运 动 的基本规 范中进行 的 , 属于历 史, 性 的行动 , 和 以学 术研究为目的的 当代孔子再评价不能 同 日而语 。 在 当时的历史情境中, 历 史昭 示给先驱者们 的革命原则是弃古取今 ∀ 其实 , 香迅也清酸地知道 , 把孔子 当作一切 旧 丈化的代表来批利 , 所...

历史价值范畴里的符号选择_鲁迅批孔新议
文 史 哲 � � � 年第 期 历史价值范畴里的符号选择 —鲁迅批孔新议 孔 范 令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提要 ! 不同层 面或不同性质范畴 内的 目的性追求 , 决 定了不同的价位认 识 和 价 位 范畴 。 晋迅的批孔 , 是在五四新 文化运 动 的基本规 范中进行 的 , 属于历 史, 性 的行动 , 和 以学 术研究为目的的 当代孔子再评价不能 同 日而语 。 在 当时的历史情境中, 历 史昭 示给先驱者们 的革命原则是弃古取今 ∀ 其实 , 香迅也清酸地知道 , 把孔子 当作一切 旧 丈化的代表来批利 , 所进行的实际上是一种偏离时 象本体的历 史批评 , 但 历 史转折时期需要这种超常的批利 。 他 的批孔 , 实际上是在历史价值范吟里的符号选择 , 不必把这一历 史行动砍拉到当代评孔的学 术范畴 里来 自寻烦恼。 近年来 , 在文化研究中对孔子学说的评价渐趋科学性的认识 。 这种新的学术形势 , 引起了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新的困惑 , 或者说由此必不可免地引发出了现代文学史研究的 一个新课题 ! 在鲁迅和孔子这今古两圣人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关系 # 对孔子应有的科学 评价 , 与鲁迅对孔子的实际态度如何统一起来 # 作为对这一新课题的回应 , 有的人提出 , 鲁迅始终并没有真正批过孔子 。 这种观点未 始不是一种新的思路 , 但多少有点作翻案文章的味道 。 鲁迅批孔是无法回避 的 历 史 事 实 , 这一对象存在的客观性 , 自然也就否定了这一观点的基本科学价值 。 还有的人由对 鲁迅批孔转向了对鲁迅所受孔子影响的研究 , 并从鲁迅行为的内在文化心理机制方面作 出了新的探讨 。 这种对学术界多年形成的既定思路作逆向考察的研究方式 , 和对新的研 究领域的开拓 , 无论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现代文学运动的丰富内容私历史运行的内在文化 机制方面 , 还是在开拓学术视野 、 突破研究常规方面 , 无疑都是极为有益的。 但是 , 这 种研究只能从一个侧面解决鲁迅内在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深层文化精神问题 , 并不能正面 回答鲁迅对批孔的这一现实选择。 因为 , 鲁迅所受孔子的影响 , 在鲁迅批孔的历史行动 中 , 只是在深层的非自觉意识领域里发生作用 , 与鲁迅对孔子的 自觉认识和态度选择 , 并没有在同一层次中构成对应关系 , 否则那将是不可理解的事了 。 我一向认为 , 在鲁迅 批孔乃至整个五 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中 , 鲁迅和那些文化革命的先驱者们 , 在 自觉意识领域中的价值判断和深层文化心理中对传统文化精神的非自觉认同之间 , 始 终存在着一种逆向的结构状态 。 如果我们揭开历史的表象 , 就不难发现这个潜在着的结 构。 正是这一潜在结构 , 衍生出了新文化运动那无比辉煌的一幕 , 并掣动着现代文学运 动划出了一种酷似圆圈而实乃螺旋式的运行轨迹 。 因为两种逆向存在的因素并不是心理 意识同一层次中的构成物 , 事实上也并不共存于同一层次之中 , 所以两者的接触在新文 化运动中非但不会发生冲撞 , 反而倒是形成了一种奇异的历史景观 。 在对传统文化的批 判中 , 潜在于文化心理深层结构中的传统文化精神 , 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那种文化人 格精神 , 不是作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态度 , 而只是作为一种内在心理力量或精神力量而 作用于 自觉意识的 , 因而倒是奇妙地变成了推动参与批判活动的内在心理动力 , 成了使 自己都无法抗拒的心理内驱力。 当然实际状况比这还要复杂 , 它除了表现 为 内 驱 力 , 同时还在它所参与决定的行动目的的规定中 , 支配着对文化选择的取舍及发展趋势 。 非 自觉意识领域中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深层文化精神 , 这种深埋的文化根性 , 对于异质文化 还表现为一种巨大而无形的消解力 。 当这种消解 也为 自觉意识所领受的时候 , 它作为一 种内驱力 , 在规定其基本性质的文化指向上与自觉意识中文化选择的指向也就趋于一致 了 。 我们在本文中触及这样一个复杂问题的 目的 , 不过是为了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 鲁迅在深层文化精 神上受了孔子及其所由开创的儒家学说的影响 , 并不能有效地解释鲁迅批孔的是与非问 题 。 现在的问题是 , 在时下新的文化学术氛围中 , 如果我们还不致于因此而否定鲁迅批 孔这一历史事实的话 , 那么 , 对鲁迅的这一行动又应如何评价 # 如果依然值得肯定 , 那 么他对孔子的批判与对孔子应有科学评价之间所显现出来的逆差 , 又当怎么理解 # 对于 前者 , 我的答案仍然是肯定的 ∃ 至于对后者的解析 , 那便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 也就是我 对鲁迅批孔这一历史事实和重评孔子这一当代现象进行双重肯定的自以为成立的理由。 每一个重大学术课题的提出 , 都同时意味着对研究者既定思维方式和学术观念的新 挑战。 学术思想的演进 , 与方法论的更新总是互为因果 , 相辅相成的 。 假使我们仍然象 已经习惯了的那样 , 把上述两个矛盾的方面置入同一价值层面进行判断 , 那就只能还是 停留在非此即彼的 自我烦恼之中 。 而我认为 , 解决这一课题的正确途径 , 就正是首先要 从这一思维习惯中摆脱 出来 , 把鲁迅批孔和当代重评孔子这两种行为 , 按照对象本身的 性质归属 , 分别放到不同的价值范畴里进行认识 。 这样 , 才可以作出正确的结论 。 其实道理不难明白 。 人的行为由于 目的的不同 %非同一层面上的不同 。 如学术讨论 中的不同见解 , 或历史运动中的不同主张 , 就都是在同一层面中发生的分歧 & , 也就必 然表现为不同的性质 , 并自然地界定出不 同的范围 。 从广义上来说 ,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 参与历史的创造 , 所以几乎可以说任何行为都是历史的。 但广义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必然 失 之 于 笼 统 , 它的广义性会遮掩住不 同事物之间的其他客观存在的差异 , 而这些差异恰恰又是我 们在科研中常常要给予必要关注的 。 从狭义上来说 , 人的行为由于其自觉 目的的不同 , 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二次划分的机会 , 它们可能是学术性的 , 或其他什么性的 , 但不一 定都是历史性的 。 柯林伍德在驳难亚历山大“这个世界和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历史的 ”这 一主张时 , 曾经对 “历史的和非历史的人类行动之间的区别”加以划分 , 他认 为 ! “只 要 人的行为是由可以称之为他的动物本性 、 他的冲动和嗜欲所决定的 , 它就是非历史的 ∃ 这些活动的过程就是一种 自然过程 。因此 , 历史学家对于人们的吃和睡 、 恋爱 , 因而也就 是满足他们的 自然嗜欲的事实并不感兴趣 , 但是他感兴趣的是人们用自己的思想所创立 的社会习惯 , 作为使这些嗜欲在其中以习俗和道德所认可的方式得到满 足 的 一 种 结 构。 ”� 除了柯林伍德所指出的人们满足他们的自然嗜欲的事实之外 , 还有一些以 其 他 目的的满足为目的的行动 , 在二级划分中也应被视作非历史性的行动。即如学术行动 , 就 其深层 目的或日最终目的来说 , 自然是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 有助于人类历史的进步 , 而且 , 每种学术行动的行为方式及其与其他社会行为之间所呈现的结构状态 , 也都必然包 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 , 这一切 , 都说明它也必不可免地表现为一种历史性的 特征 。 但是 , 就其直接性 目的来看 , 它和以历史性目的为直接目的的历史性行动 , 还是 有明显区别的。 当代重评孔子的行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孔子的批判 , 二者在直接目 的上就是不同的。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 看起来讨论的是文化 , 实际上着眼的是历史 , 那时的批孔 , 严格说只是手段 , 社会改革才是目的。 究其实 , 五四新文 化运动是一种直 接的历史性的运动 , 是一种历史行动 。 而 当代重评孔子就不 同了 , 它不再把评价孔子看 作手段 , 而是要探讨对这一对象的科学认识 , 呈现为明显的学术目的。 不同层面或不同 性质范畴内的目的性追求 , 决定了不同的价值认识和价值范畴 , 这是决不可混淆的 。 鲁迅的批孔 , 众所周知 , 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规范中进行的 , 很 明,显 属 于 历史性的行动 , 和 以学术研究为 目的的孔子评价不能同日而语。 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境 中 , 历史昭示给先驱者们的革命原则是再清楚不过的 , 那就是弃古取今 。 古 , 就是以孔 学为代表的封建传统文化 ∃ 今 , 就是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 。 陈独秀 说 ! “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 , 则不得不 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 倘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 则不 得不以输入之欧化为是 , 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 ”� 这在文化比较科学看 来 显 然偏激的话 , 却显示了当时廓清旧物的强烈历史欲望所需要的决绝态度和攻击力量。 在 这种基本精神上 , 鲁迅和陈独秀是大体一致的。 他深知 “我们要活过来 , 首先就 须 由 青年们不再说孔子孟子韩愈柳宗元们的话 。 时代不同 , 情形也两样。 ”! “ 旧文章 , 旧思 想 , 都已经和现社会毫无关系了 , 从前孔子周游列国的时代 , 所坐的是牛车。 现在我们 还坐牛车么 ∀ 从前尧舜的时候 , 吃东西是泥碗 , 现在我们所用的是甚么 ∀ 所 以 , 生在现 今的时代 , 捧着古书是完全没有用处的了 。 ”# “我们此后只有两条路 一是抱着古文而 死掉 , 一是舍掉古文而生存。 ”∃ 从历史进化论的观点出发 , 鲁迅认为 , 这种今与古 的 选择 , 实则是生与死的选择 , 容不得半点马虎。 在除%日布新的历史转挟点上 , 他毫不婆 婆妈妈 , 采取了决绝的态度 , 无疑是一种浸透着祟高历史精神的明智选择 。 而且在他看 来 , 封建传统文化这种唱了多少年迄未唱完的“老调子” , 有如一把 “软刀子 ” , 能于无形 中消解一切新与旧的界限 , 使生命致死 , 且 “割头不觉死 ”& , 对它是尤其不能存半点退 让容忍之心的。 其实 , 象鲁迅这样国学根基深厚的人 , 又岂能不知对孔子应作更具体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 如果 把他作为一个学术研究的对象 , 还会有另外的结论呢 ∀ 事实上 , 他的确也清醒地知道 , 把孔子当作一切旧文化的代表来批判 , 所进行的实际上是一种偏离对象本体 的历 史 批 评 。 有以下三点 , 可证此言不谬 。 第一 , 鲁迅非常了解 , 所谓腐朽的传统文化 , 并非只 是孔子学说及其所开创的儒学 。 因为中国历来的当权者 、 知识者 , 乃至于民间 , 重要的 特点之一就是 “无特操 ”的历史实用主义态度 。 这有鲁迅的几段议论为证 达一先生在 《文统之梦》 里 , 因刘篇自谓梦随孔子 , 乃始论文 , 而后来做了和 尚 , 遂讥其 “贻羞往圣 ” 。 其实是中国 自南北朝 以来 , 凡有文人学士 , 道士和尚 , 大 抵 以“ 无特操”为特色的。 ∋ ⋯⋯然而有这脾气的也不但是“愚民 ” , 虽是说教的士大夫 , 相信自 己 和 别人 的 , 现在也未必有多少 。 例如既尊孔子 , 又拜活佛者 , 也就是恰如将他的钱试买各 种股票 , 分存许多银行一样 , 其实是那一面都不相信的。 ( ⋯⋯我们虽挂孔子的门徒招牌 , 却是庄生的私淑弟子 。 “彼亦一是非 , 此 亦 一 是非 ” , 是与非不想辨⋯⋯) 第二 , 鲁迅也知道 , 即便是儒学 , 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 , 对后世发生作用 的儒学 , 并非原原本本的孔学这个对象本体。 他对儒学的历史发展状况是了然于心的 , 譬如 , 在谈到传统的节烈观时 , 曾作如是说 ⋯⋯中国太古的情形 , 现在已无从详考 。 但看周末虽有殉葬 , 并非专用女人 , 嫁否也任便 , 并无什么制裁 , 便可知道脱离了这宗习俗 , 为 日已久 。 由汉至唐也没 有鼓吹节烈 。 直到宋朝 , 那一班“业儒”的才说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话 , 看见历 史上 “重适 ”两个字 , 便大惊小怪起来 。 ⋯⋯ ∗ 孔子之后 , 他所开创的学说一直处在被后世儒者不断的重新解释与发展之中。 其中细微 处不说 , 仅大的历史关节就有三处 一是孟子 , 二是汉儒 , 三是宋明理学家 。 其实 , 如 三纲五常等腐朽而残酷的伦理之说 , 它们的出现 , “功劳 ”倒是应该更多地记在宋明理学 家们的头上 。 而且 , 即使对于朱熹的学说 , 旧王朝统治者在提倡上也是根据实际的需要 而掌握着一定分寸的 “清朝虽然尊崇朱子 , 但止于 ‘尊崇 ’ , 却不许 ‘学样 ’ , 因为 一 学 样 , 就要讲学 , 于是而有学说 , 于是而有门徒 , 于是而有门户 , 于是而有门户之争 , 这 就足为 ‘太平盛世 ’之累 。 况且以这样的 ‘名儒 ’而做官 , 便不免以 ’名臣 ’自居 , ’妄 自尊 大 ’。 ”& 第三 , 鲁迅还深知 , 后世孔子的 “偶像 ”与真像之间存在着区别 , 二者是既相关又不 同的。 这在鲁迅著名的批孔文章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有极为透辟的说明 但是 , 孔夫子在本国的不遇 , 也并不是始于二十世纪的。 孟子批评他 为 “圣 之 时者也” , 倘翻成现代语 , 除了“摩登圣人”实在也没有别的法。 为他自己计 , 这固然 是没有危险的尊号 , 但也不是十分值得欢迎的头衔 。 不过在实际上 , 却 也 许并 不 这样子 。 孔夫子的做定了“摩登圣人 ”是死了以后的事 , 活着的时候却是 颇 吃 苦 头 的 ·” ‘” 孔夫子到死 了以后 , 我以为可以说是运气比较的好一点 。因为他不会噜嗡了 , 种 种的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 , 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 & 以 +上几点 , 自然是提供了可供我们思考的多种角度。 它们既可以使我们了解鲁迅在 批孔中所体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 这也正是我们常常谈到的话题 , 同时 , 我以 为 , 又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 , 鲁迅的批判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偏离对象本体 的 批 评 特 征 。 因为在鲁迅对孔子所作的整体性的痛切而决绝的批判 , 与他对 以上三点的清晰了解 之间显现出了一种明显的逆差 。 而这 , 又正是我们在本文中所要强调并予以 说 明 的 重 点。 不错 , 鲁迅在文章中的一些地方确也曾表露过对孔子某些具体主张的某种肯定 。 如 在谈到学生 “倘不能赴难 , 就应该逃难 ”时说 “孔子日 ‘以不教民战 , 是谓弃之 。 ’我并 不全拜服孔老夫子 , 不过觉得这话是对的 , 我也正是反对大学生 ‘赴难 ’的一 个。 ”∗ 又 如 , 在拿孔子和老子作比时 , 说 “但孔以柔进取 , 而老却以柔退走 。 这关键 , 即 在 孔 子为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事无大小 , 均不放松的实际者 , 老则是 ‘无为而无不为 ’的一事 不做 , 徒作大言的空谈家。 , ∋ 类似的实证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 兹不赘。 但是 , 这 只 是 鲁迅在面对别的批评对象时所借用的论据或参照 , 并不能据此说明在批孔问题上有所保 留。 我们引作论据的 , 应该是鲁迅在把孔子作为正面批评对象时所取的态度及所做的结 论 。 事实上 , 每当鲁迅要把孔子置放在主要批评对象上时 , 他那种决绝的态度便就再明 显也不过了。 如前所述 , 鲁迅把批孔视为历史的行动而不是学术行为 , 追求的 自然就是 历史的认识和价值。 如果我们拿 《老调子已经唱完》 、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等旨在 批孔的文章 , 和他的 《中国小说史略》 、 《汉文学史纲要》 等学术∀著作对比阅读 , 其间 的区别便一 目了然了。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 历史的行动所要求的只能是与传统文 化的彻底断裂 , 让“老调子”在新的历史机运中立即停止 %尽管这是不可能的 , 但处于重 大转抉点上的历史需要它的先行者这样做 & 。 故而鲁迅明确告诫青年 ! “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一看中国书。 ”( 即使在他有了阶级分析观点后 , 仍不无偏颇地宣布 ! “ 中国的文化 , 我可是实在不知道在那里 。 ” ∗ 在历史转折时期 , 有着特定的历史价值 范 畴 。 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 , 当他被鲁迅纳入这样一种历史价值判断里时 , 怎么能不 被从总体上予 以否定呢 ∀ 与同代人比起来 , 鲁迅对这一历史原则有着更清醒的认识 。 他说 “中国人的性 情 是总喜欢调和 , 折中的。 譬如你说 , 这屋子太暗 , 须在这里开一个窗 , 大家一定不允许 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 , 他们就会来调和 , 愿意开窗了 。 没有更激烈的主张 , 他们 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 那时白话文之得以通行 , 就因为有废掉中国字而用罗马字母 的议论的缘故 。 ” ∗ 胡适也发表过类似的议论 “我们不妨拼命走极端 , 文化的惰性自然 会把我们拖向折中调和上去的” , “成为一个折中调和的中国本位的新文化 ”∗ 。 然 而 鲁 迅与胡适不同 。 鲁迅所发的议论 , 旨在指出国民性的一种弱点 , 而把决绝的批判精神的 高扬 , 视作推动历史前进的 “历史原则 ” 。 胡适就不 同了 , 他把这看作一种 “历史策略 ” 。 在−. 年代的文化论战中 , 和他意见不全一样的陈序经就说 , 在胡 先生 心 里 , “好 象只 是一种政策 , 而骨子里仍是折衷论调 ” ∗ 。当然陈序经是站在全盘西化的立场上对胡适进 行批评的 , 和鲁迅也不同 。 鲁迅感悟并提倡的 , 是促成历史转折的革命精神和关键时期 历史行动的原则 , 这从他后来虽极明白对中外文化批判继承的辩证关系 , 然而在历史价 值范畴里仍然坚持这一原则的行为中 , 即可得到证明 。 鲁迅是一向反对折衷的。 在谈及 称洋人为 “西哲 ” 、 “西儒 ”时 , 他说 “他们的称号虽然新了 , 我仁/的意见却照 旧 。 因 为 ‘西哲 ’的本领虽然要学 , ‘子日诗云 ’也更要倡明 。 换几句话 , 便是学了外国本领 , 保存 中国 旧习 。 本领要新 , 思想要旧 。 要新本领旧思想的新人物 , 驼了旧本领旧思想的旧人 物 , 请他发挥多年经验的老本领 。 一 言以蔽之 前几年谓之 ‘中学为体 , 西学为用 ’ , 这 几年谓之 ‘因时制宜 , 折衷至当 ’。 ” ∗ 并痛切指出 “其实世界上决没有这样如意的事。 即使一头牛 , 连生命都牺牲了 , 尚且祀了孔便不能耕田 , 吃了肉便不能榨乳 。 何况一个 人须先自己活着 , 又要驼了前辈先生活着 , 活着的时候 , 又须恭听前辈先生的折衷 早 上打拱 , 晚上握手 , 上午 ‘声光化电 ’ , 下午 ‘子日诗云 ’呢 ∀ ” ( 鲁迅认为 , 在历史 性 的 行动里 , 折衷的主张不是进取者的主张 , 而只是被攻击者以退为守的策略 。 所以 , 他在 对孔子的批判中特别揭示了 “中庸”思想的虚伪 “我们 中华民族虽然常常的自命为爱 ‘中 庸 ’ , 行 ‘中庸 ’的人民 , 其实是颇不免于过激的 。 ” & 中国先秦本体意义上的“中庸 , 思想 , 是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复杂文化命题 , 极值得 研究。 但鲁迅着眼的是历史 , 是在历史行进中这一思想倡导者在实践中的自我背反 , 是 它在历史关节处的消极作用 。 特别是在中外碰撞 、 古今交错的历史转折期所必然出现的 复杂情境中 , 尤其不能讲折衷调和 。 他指出 ! “中国社会上的状态 , 简直是将几十 世 纪 缩在一时 ! 自松油片以至电灯 , 自独轮车以至飞机 , 自镖枪以至机关枪 , 自不 许 ‘妄 谈 法理 ’以至护法 , 自‘食肉寝皮 ’的吃人思想以至人道主义 , 自迎尸拜蛇 以至美育代宗教 , 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 “这许多事物挤在一起 , 正如我辈约了隧人氏以前的古人 , 拼开饭 店一样 , 即使竭力调和 , 也只能煮个半熟 ∃ 伙计们既不会同心 , 生意也 自然不能兴旺 , —店铺总要关闭 。 ” ∗ 所以 , 鲁迅着意批判了那种所谓新旧并存的“二重思想 ” ··一既许信仰 自由 , 却又特别尊孔 , 既自命 “胜朝遗老 ” , 却又在民国拿钱 , 既 说是应该革新 , 却又主张复古 四面八方几乎都是二三重以至多重的事物 , 每重又 各各自相矛盾。 一切人便都在这矛盾中间 , 互相埋怨着过活 , 谁也没有好处。 要想进步 , 要想太平 , 总得连根的拔去了 “二重思想 ” 。 因为世界虽然不小 , 但 傍徨的人种 , 是终竟寻不出位置的 。 & 借助鲁迅所提供的丰富资料 , 通过其内在线索 , 我们的思路清理到这儿 , 逻辑延伸 的下一个环节 , 应该是回答 既然已知偏离了本体 , 那么为什么锋芒所向又紧紧抓住孔 子这个对象不放 ∀ 难道非如此则不能体现上述历史原则和历史精神 ∀ 回答 自然也是肯定 的。 问题仍然在于如何作出合理的解释 。 我们还是回到所谓 “孔子”并非孔子的现象 , 或不妨姑且叫作“圣人的悲剧 ”上来。 孔 子 , 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的创始人 , 既然被尊为 “圣人 ” , 而且历代相加 , “到了清朝的末年 , 孔夫子已经有了 ‘大成至圣文宣王 ’这一个阔得可怕的头衔” ∗ , 那么 , 还有 谁比他更有资格做传统文化的首席代表和被膜拜的偶像呢 ∀ 这个资格是 自然形成的 , 封 建王朝的“万世师表 ”正非他莫属 。 历代权势者和想做权势者的人都 “用种种的白粉 给 他 来化妆 ” , 拿他做 “敲门砖 ” , 甚至还带累他“也更加陷入了悲境 ” , 不就是因为只有 他 才 具有这种资格吗 ∀ 而在鲁迅的理解里 , 打破偶像 , 就正是历史行动的原则 。 他指出 “不 论中外 , 诚然都有偶像。 但外国是破坏偶像的人多 , 那影响所及 , 便成功了宗教革命 , 法国革命。 旧像愈摧破 , 人类便愈进步 , 所以现在才有比利时的义战 , 与人道的光明 。 那达尔文易 卜生托尔斯泰尼采诸人 , 便都是近来偶像破坏的大人物 ” 。 而且只有“决不理 会偶像保护者的嘲骂 ”的偶像破坏者 , ·才是创作者。 “我辈即使才力不及 , 不能创作 , 也 该当学习 , 即使所崇拜的仍然是新偶像 , 也总比中国陈旧的好。 与其崇拜孔丘关羽 , 还 不如崇拜达尔文易 卜生 , 与其牺牲于瘟将军五道神 , 还不如牺牲于0 1 2% %2 ”函 。 这是 历 史行动的原则 , 更是绝对必要的历史行动 。历史的行动都缘起于现实性的需要 。鲁迅在谈 到袁世凯 、 孙传芳和张宗昌逆流悖时的“尊孔 ”行径时 , 指出 ⋯⋯他们都是连字也不大认识的人物 , 然而偏要大谈什么 《十兰经》 之类 , 所 以使人们觉得滑稽 , 言行也太不一致了 , 就更加令人讨厌 。 既已厌恶和尚 , 恨及翅 装 , 而孔夫子之被利用为或一目的的器具 , 也从新看得格外清楚起来 , 于是要打倒 、 他的欲望 , 也就越加旺盛 。 所以把孔子装饰得十分尊严时 , 就一定有找他缺点的论 文和作品出现 。 即使是孔夫子 , 缺点总也有的 , 在平时谁也不理会 , 因为圣人也是 人 , 本是可以原谅的。 然而如果圣人之徒出来胡说一通 , 以为圣人 是 这 样 , 是 那 样 , 所 以你也非这样不可的话 , 人们就禁不住要笑起来了 。 (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领悟出两个相关的道理 一是否定 旧有偶像作用的现实性 , 是 对它进行破坏的基本历史价值所在 , 一是行使破坏时对偶像的尖刻对平常人是没有的 , 这是一种超常的批判。 因为偶像是在历史价值范畴里形成的 , 所以对偶像的破坏或者说 批判 , 着眼的也是历史的作用 。 这也正是鲁迅所要告诉我们的。 因为偶像本身就已偏离 了作为偶像者的本体 , 所以对偶像的批判也必然要偏离作为偶像者的本体 , 里面应包含 着偶像制造者不断塞进去的所有内容。 只有这样 , 才能真正起到打破偶 像 的 作 用。 当 然 , 这种批判又是以作为偶像者本身的性质规范为依据的 , 就如孔子 , 他 “曾经计 划 过 出色的治国的方法 , 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 , 即权势者设想的方祛 , 为民众本身的却一 点也没有。 这就是 ‘礼不下庶人 ’。 成为权势者们的圣人 , 终于变了 ‘敲门砖 ’ , 实在也叫 不得冤枉 ” ∗ 。 引申一下也可以说 , 他既然有这种性质规范 , 做了权势者们的 圣 人 , 遭 受到鲁迅的批判 , 实在也叫不得冤枉 。 与破坏偶像的动机相关 , 鲁迅批孔还有一个动机 刨祖坟 。 中国人有一 种 崇 祖 心 理 , 这与中国文化的宗法伦理性质有关。 对此鲁迅也很清楚 , 指出权势者们的“势 位 声 气 , 本来仅靠了 ‘祖宗 ’这一惟一的护符而存在 ” 。 孔子不仅历来被视为 , 而且实际 上 也 是中国儒学文化的始祖 , 或者可以扩而大之视作整个传统文化的始祖 , 亦不为过 。 破坏 了孔子这个偶像 , 其实也即如鲁迅所说 , “ ‘祖宗 ’倘一被毁 , 便什么都倒败了 。 + ” & 3 至此 , 我们可以说了 鲁迅的批孔 , 实质上是在历史价值范畴里的符号选择 。 在这 个历史性的活动里 , 孔子更多地是作为封建传统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出现的。 对孔子的批 判 , 实际上也就是对整个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 。因此 , 我们不必把这一历史性行动硬拉到 学术评价的范畴里来自寻烦恼 。 ’我想 , 如果让鲁迅先生在学术价值范畴里来做一篇孔子 论的话 , 那定然不会是这种样子的 。 当然 , 也有必要指出 , 即使是作为历史性的行动 , 鲁迅的批孔也和其他文化先驱者一样 , 存在着所谓好一切皆好 、 所谓坏则一切皆坏的偏 颇。 但对此 , 我们只能在历史价值范畴里进行评估 , 而不能以学术价值范畴里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来 进行苛求 , 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现在又出来的问题是 , 鲁迅一生作出了不少很出色的学术论著 , 为什么单单就没有 作这篇“ 孔子论” ∀ 或者换言之 ,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科学性认识逐步发展 , 而且提出并倡 导过 “拿来主义” , 甚至还肯定过对糟粕的转化利用 4如鸦片 / , 但为什么 , 批孔的这一 基本态度却并没有 一随着这一过程的发展而有所改变 ∀ 历史行动的出现或持续 , 从来都是 以历史提供的现实性条件为前提的。 鲁迅所生活的时代 , 从袁世凯到北洋军 阀 到 国 民 党 , 权势者经常搞尊孔复古活动 , 而鲁迅所 目睹过的从变法维新到辛亥革命 的 种 种 变 革 , 又都是终于敌不住旧文化的消解作用而故态复萌 , 这一切都提醒着鲁迅不能放弃其 自觉承担的历史责任 。 否则 , 鲁迅就将不是我们所了解所尊敬的鲁迅了 。 牡 最后要说明的是 , 我在本文中提出了两种不 同的价值范畴 , 井着意强调了它们之间 的区别 , 这是出于本文所承担的中心论题的需要 , 但这并不意味 一着, 两者之间可以彼此 隔离 , 没有任何可以有而且应该有的沟通之处 。 事实上 , 鲁迅在对孔子所作的历史性批 评中 , 在许多点上都是 以他对孔子及儒学的透辟 了解为基础的 , 而且他在批评中所展现 出来的思想 , 也为学术意义上的孔子研究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 不过 , 这 已不在 本文的论述范围了 。 注 ! � 柯林伍德 + 《历史的观念》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 5 6年 7 月版 , 第879页 。 � 陈独秀 + 《答佩剑青年》 。 ( ∃ . 餐迅 《无声的中国》 , 《鲁迅全集》第 7 卷 , 人民文学 出版社 3 : 5 3年版 , 第37、 39 + 3− 一37 页 。 # ; ∗ 鲁迅 《老调子已经唱完 》 , 《替迅全集 》第 < 卷 , 第−33、 −33、 − 38 页 。 ∋ 鲁迅 《吃教》 , 《鲁迅全集》第 9 卷 , 第−3. 页 。 ( 鲁迅 《难 行和不信》 , 《餐迅全集》第 6 卷 , 第 93 页。 ) 鲁迅 《 “论语一年” 》 , 《鲁迅全集 》第 7 卷 , 第 9 < .页。 ∗ 鲁迅 《我之 节烈观》 , 《鲁迅全集》第 = 卷 , 第 383 页 。 ( 鲁迅 《买 >小学大全? 记 》 , 《鲁迅全集》第 6 卷 , 第97 页。 & ∗ & ∗ 鲁迅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 《替迅全集 》第 6 卷 , 第−36 、 −“ 、 −35 、 − 35 页 。 ∗ 鲁迅 《论 “赴难 ” 与 “逃难 ” 》 , 《鲁迅全集》 第 7 卷 , 第7<7 页。 & 鲁迅 《>出关 ?的 “关 ” 》 , 《普迅全集》 第 6 卷 , 第98 .页。 . 鲁迅 《青年必读书》 , 《鲁迅全集 》第 − 卷 , 第3≅ 页。 ∗ 胡适 《编辑后记》 , 《独立评论》 第378 页。 ∗ 陈序经 《再说全盘西化》 。 ∗ & 鲁迅 《随感录四 十八》 , 《鲁迅全集》 第 3 卷 , 第 −−6 、 −−<页 。 & 鲁迅 + 《由中国女人的脚 , 推定中国人之 非中庸 , 又 由此推定孔夫 子 有 胃 病》 , 《鲁迅 全 集》第 7 卷 , 第 9 . < 、 9 . 5页。 Α Α 鲁迅 《随感录五十四 》 , 《鲁迅全集》第 3 卷 , 第−77、 −朽页。 函鲁迅 《随感录四十六 》 , 《鲁迅全集 》第 3 卷 , 第−−−页 。 ∗ 鲁迅 《论 “他妈的% ” 》 , 《鲁迅全集》 第 3 卷 , 第−−8 、 −−− 页 。 4责任编辑 贺立华 / 35
本文档为【历史价值范畴里的符号选择_鲁迅批孔新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8690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2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4-06
浏览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