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葛根芩连汤详解

葛根芩连汤详解

举报
开通vip

葛根芩连汤详解葛根芩连汤 葛根芩连汤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 述 一、葛根芩连汤的来源 葛根芩连汤来源于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现多简称为葛根芩连汤。一般认为本方有解表清里之功,主治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汗出的病证。 二、葛根芩连汤的组成及用法 [组成]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现代多水煎服或用煎药机煎煮。 三...

葛根芩连汤详解
葛根芩连汤 葛根芩连汤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 述 一、葛根芩连汤的来源 葛根芩连汤来源于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现多简称为葛根芩连汤。一般认为本方有解表清里之功,主治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汗出的病证。 二、葛根芩连汤的组成及用法 [组成]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现代多水煎服或用煎药机煎煮。 三、葛根芩连汤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1.葛根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根的干燥根。秋、冬两季采挖。野葛多趁鲜切厚片或小块干燥而成;甘葛根习称“粉葛”,多除去外皮,用硫黄熏后,稍干,截段或再纵切两半,干燥。生用或煨用。葛根首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在唐代以前认为,野葛人药最好,而甘葛主要用作食疗方面,也可入药用,品质远不及野葛,故《伤寒论》中的葛根黄芩黄连汤所用葛根应为野葛。2005年版《中国药典》亦将甘葛作为粉葛、野葛作为葛根分列收载和使用。 [性味归经] 甘、辛,凉。归脾、胃经。 [功效] 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发表透疹,升阳止泻,解酒毒,疗金疮。 [主治] (1)用于表证发热,项背强痛。葛根轻清发散,善解腠理,为出入表里之良品,外则疏风退热,内则濡润经筋,舒缓强急;葛根又为足太阳膀胱经引经药,项背为其所过,故对缓解项背肌肉挛急疼痛有特殊效果。伤寒表实之恶风、无汗、项背强几几,常与麻黄、桂枝、芍药等配伍(《伤寒论》葛根汤);伤寒表虚之汗出,恶风,项背强痛,常配伍桂枝、白芍等(《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风寒感冒,郁而化热,发热重,恶寒轻,头痛无汗,目痛鼻干,眼眶痛,常与柴胡、石膏、羌活等同用(《伤寒六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柴葛解肌汤);项紧、项强、颈部转侧不利等(包括各种类型的颈椎病),无论因寒、因热、因湿、因痰、因瘀,皆可配伍黄芪、天麻、牛蒡子、僵蚕、桂枝、白芍等用之(上海石仰山教授的颈椎病方)。 (2)用于热病口渴、阴虚消渴。葛根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上行以输布津液,生津止渴,是治疗消渴的重要药物,单用葛根一味即可退热生津。肾虚胃燥之消渴病,口渴尿多,困倦气短,脉虚细无力,酌配天花粉、黄芪、知母、山药、五味子、鸡内金等(《医学衷中参西录》玉液汤);千金翼方中载葛根丸,主消渴方,配伍瓜蒌,铅丹、炮附子去皮,上四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饮服十丸,日三服,治日饮一石水者,春夏,减附子;气阴两虚之消渴,可配黄芪、生地、苍术、玄参、丹参等用之(祝谌予教授的降糖对药方)。 (3)用于麻疹不透。葛根辛凉而善散郁火,功擅透发麻疹。麻疹初起,表邪外束,或疹出不畅,酌配升麻、芍药、甘草等(《阎氏小儿方论》升麻葛根汤);用于透发毒疹,与麦门冬、升麻等配伍(《景岳全书》葛根麦门冬散)。 (4)用于热泄热痢、脾虚泄泻。葛根能升发脾胃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奏止泻痢之功。治疗表证不解,邪热人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灼热,苔黄脉数,常配黄芩、黄连(《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用于脾虚泄泻,可配人参、白术、木香等同用(《小儿药证自诀》七味白术散)。 (5)用于高血压颈项强痛。近几年在临床应用方面有所发展,发现它对高血压颈项疼痛有效。10世纪70年代范礼理研究员研制成功“愈风宁心片”(葛根黄酮制剂),用于治疗高血压、神经性头痛等症。 (6)用于热痹。葛根辛甘无香燥之伤,甘凉无寒凝之阻,发表邪,升阳气,生津液,润经筋,活血通脉,作用平和,可耐久服。用于肢节红肿热痛之热痹,可配伍黄柏、牛膝、薏苡仁、忍冬藤用之。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疼痛、感觉障碍,亦可归于痹证,应用葛根,一物两擅其功,标本兼顾,常与黄芪、牛膝等益气通络之品相配。 《神农本草经》:主消渴,身太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寒,治消渴,伤寒壮热。花,主消酒。粉,味甘,大寒,主压丹石,去烦热,利大小便,止渴。小儿热秃,以葛根浸、捣汁饮之,良。 甄权:治天行上气,呕逆,开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烦渴。熬屑治金疮,治时疾寒热。(《药性论》) 苏敬:味甘,乎,无毒。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大寒,疗消渴,伤寒壮热。(《新修本草》) 陶弘景: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疼。生根汁,疗消渴,伤寒壮热。其花可解酒毒。 (《名医别录》) 唐慎微:葛根,味甘,平,无毒。主消渴,身太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渚毒,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证类本草》) 张元素:味甘平,性寒无毒。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其用有四:发伤寒之表邪;止胃虚之消渴;解酒中之奇毒;治往来之温疟。葛根止渴解酲,发散伤寒消热毒。(《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缪希雍:葛根禀天地清阳发生之气,其味甘平,其性升而无毒。入足阳明胃经。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之要药也。故主消渴,身太热,热壅胸膈作呕吐。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故主诸痹。生气升腾,故起阴气。甘者,土之冲气,春令少阳,应兼微寒,故解诸毒,及《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甘能和血而除热,故又主疗金疮止痛,及胁风痛也。(《神农本草经疏》) 凌奂:发汗升阳,生用能堕胎,蒸熟散郁火,化酒毒,止血痢。能舞胃气上行,治虚泻之圣药。鲜葛根汁大寒,治温病火热,吐衄诸血。(《本草害利》) 2.黄苓 唇形科植物黄芩或滇黄芩黏毛黄芩和丽江黄芩的根。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又分为“子芩”与“枯芩”。“子芩”为其新根之坚实者,又称“条芩”;“枯芩”为其宿根之中空者,又称为“宿芩”。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主治] (1)用于气分热结。中亡焦热盛,高热烦渴,面赤尿赤,苔黄脉数,配薄荷、栀子、大黄等(《和剂局方》凉膈散);黄芩假其降火而降痰,泻肺火,除膈上热痰,用于肺热壅盛,咳嗽稠黏,可单用(朱丹溪清金丸);气分火毒炽盛,配伍黄连、黄柏、栀子同用(《外台秘要》黄连解毒汤);风热痰所致之眉框痛,与黄芩、白芷等分为末,茶清调敷(朱丹溪)。 (2)用于血分热结。产后血亏阴虚、风邪人里化热,四肢烦热,与生地、苦参相配,清热解毒,养血滋阴(《千金方》三物黄芩汤)。阳盛血热,月经量多,合用四物汤,加入白术使用(《女科百问》当归饮);心火炽盛,舌上有黑孔,出血如涌泉,戎盐、黄芩、黄柏、大黄各75g,人参、桂心各30g,甘草15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千金方》戍盐丸)。 (3)用于湿热下痢、湿温身热、湿热黄疸。黄芩性味苦寒,功擅燥湿清热,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长于清中上焦之湿热。治疗湿热下痢,酌加木香、槟榔、大黄、黄连、当归、肉桂(刘完素芍药汤);用于湿温阻中,胸闷身热,酌配滑石、蔻仁、通草、猪苓、茯苓、大腹皮(《温病条辨》黄芩滑石汤);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绵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治疗身体面目皆黄,大黄、黄连、黄芩各120g,共研细末(孙思邈《千金方》三黄散)。 (4)用于安胎。黄芩善清热凉血,血不妄行,乃能养胎。常与白术配伍,黄芩乃上中二焦药,能降火下行,白术能补脾,故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可以黄芩、白术、炒神曲为细末,粥丸,用以安胎;治妊娠伤寒,胎动不安,取黄芩、白术各等分,研为散(《妇人大全良方》白术散)。 (5)用于头痛。黄芩90g(一半酒制,一半炒),川芍15g,柴胡21g,炙甘草45g,黄连、防风、羌活各30g,上为细末,每次6g,人茶水调如膏(李东垣《兰室秘藏》清空膏)。 (6)用于风疫。治疗风疫,脉浮数而不弱,头项强,腰脊痛,发热恶风,与桂枝相配,巧收凉肌清热之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桂枝汤加黄芩)。 《神农本草经》:主诸热黄疸、肠辟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陶弘景:黄芩,味苦,平,大寒,无毒。主治诸热,黄疽,肠擗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伤。治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本草经集注》) 汪切庵:苦,寒,无毒。除一切热,解诸般淋。血痢腹痛,火嗽喉腥。泻中焦实火,退脾家湿热,清火安胎,逐水解渴,利胸气,消膈痰,疗黄疽,治血闭。兼清肌表郁热,最除往来寒热,平痈疽疮疡,退目赤肿痛。腹痛因寒者忌之。脉迟者忌之。(《本草易读》) 张元素: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需用,二也;去诸热,三也;上焦及皮肤风热风湿,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膈中气,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八也;安胎,九也。(《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甄权: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拥气,治五麻,令人宜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药性论》) 口华子:下气,主天行,热疾,疗疮,排脓,治乳痈,发背。((口华子诸家本草》) 李时珍: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屡喉腥诸失血。(《本草纲目》) 东洞吉益:黄芩,治心下痞也,旁治胸胁满、呕吐、下利也。({药征》) 3.黄连 来源于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云南黄连的根茎。以上三种依次习称“味连”、“云连”、“雅连”。在全国多数地区均有分布。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 (1)用于胃肠湿热、泻痢呕吐。黄连大苦大寒,善于清中焦湿热,治湿热中阻、气机不畅之脘腹痞满、恶心呕吐,可伍黄芩、半夏、干姜使用(《伤寒论》半夏泻心汤);黄连为治泻痢要药,治热痢泄泻,酌配白头翁、黄芩、秦皮(《伤寒论》白头翁汤)。 (2)用于热毒炽盛烦躁。治热毒、高热烦躁、痈疽疗疮,常配黄芩、黄柏、栀子(《外台秘要》黄连解毒汤);用于治气血两燔,配伍清血分热之品玄参、丹皮,如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对于上焦热毒,可应用酒炙黄连,缓和寒性,并引药上行,以清上焦头目之火。 (3)用于痈肿疖疮、目亦牙痛。治目赤肿痛、口舌生疮,司配伍天花粉、茯苓、当归(《证治准绳》天花粉丸);冒火上攻,牙捅难忍,配伍生地、升麻、丹皮等(《兰室秘藏》清胃散)。 《神农本草经》:黄连,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日(《御览》引云:主茎伤。《大观本》无),肠游,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陶弘景:黄连,微寒,无毒。主治五脏冷热,久下泄擗,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治门疮。(《名医别录》) 唐慎微:黄连,味苦,微寒,无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擗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五脏冷热,久下泄辩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连。(《证类本草》) 兰茂:主治热气日痛、背寒伤、泣出、明目、肠僻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治五脏冷热,久下泄辩、脓血,消渴。止心腹疼痛。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治五劳七伤。益气,除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天行热疾,羸瘦气急。一治郁热在中,烦躁在心,兀兀欲吐,心下痞满。主心痛逆而盛,心积伏梁。(《滇南本草》) 汪切庵:大苦,大寒,无毒。手少阴心经药也。清心退热,泻火除烦,镇肝凉血,解渴止汗。厚肠胃而止泻痢,开伏梁而泻痞满,解痈疽疮疥之毒,退目痛及眦伤之火。虚寒者勿用。舌苔红者急用之。(《本草易读》) 王肯堂:黄连,气寒味苦无毒,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人手少阴经。其用有六:泻心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张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证治准绳》) 张元素:味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泻心火,消心下痞满之状;主肠擗,除肠中混杂之物;治目疾暴发宜用;疗疮疡首尾俱同。(《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陶弘景:黄连禀天地清寒之气以生,故气味苦寒而无毒。味厚于气,味苦而厚,阴也。宜其下泄,欲使上行须加引导。人手少阴、阳明,足少阳、厥阴,足阳明、太阴。为病酒之仙药,滞下之神草。六经所至,各有殊功。其主热气,目痛眦伤泪出,明目,大惊益胆者,凉心清肝胆也。肠辩腹痛下痢, 《别录》兼主泄辩。泄者,泻利也;游者,大肠下血也。俗名为脏毒。除水利骨,厚肠胃,疗口疮者,涤除肠、胃、脾三家之湿热也。久服令人不忘者,心家无火则消,清则明,故不忘。禅家习定多饮苦茗,亦此义尔。(《神农本草经疏》) 4.甘草 来源于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春秋采挖,以秋采者为佳。除上须根,晒干,切厚片,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 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主治] (1)用于心气不足、脉结代。甘草能补益心气,益气复脉。用于心气不足之脉结代、心动悸,与人参、生地等配伍(《伤寒论》炙甘草汤)。 (2)用于脾气虚。甘草甘平,补脾益气,常与人参、黄芪等相佐。 (3)用于痈肿疖疮、咽喉肿痛。甘草生用可以清热解毒,应用十分广泛。用治热毒疮疡,可单用煎汤;用于热毒咽喉肿痛,适于与板蓝根、桔梗等同用;对附子等药物或食物所致的中毒,有一定解毒作用。 (4)用于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甘草味甘而能缓急。用于脘腹或四肢挛急作痛,常与芍药配伍(《伤寒论》芍药甘草汤),无论血虚、血瘀、寒凝等均可随证伍入。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苏敬等:味甘,乎,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久服轻身延年。(《新修本草》) 甄权:甘草,君,忌猪肉,诸药众中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使诸药有功,故号国老之名矣。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药性论》) 日华子: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人药炙用。(《日华子诸家本草》) 汪昂:甘草,有补有泻,能表能里,可升町降。味甘。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火急其者,必以此缓之)。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人和剂则补益,人汗剂则解肌(解退肌表之热),人凉剂则泻邪热(白虎汤、泻心汤之类),入峻剂则缓正气(姜、附加之,恐其僭上;硝、黄加之,恐其峻下,皆缓之之意),人润剂则养阴血(炙甘草汤之类)。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生肌止痛(土主肌肉,甘能缓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凡解毒药,并须冷饮,热则不效)。(《本草备要》) 李东垣:生用泻火热;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补脾胃,润肺。(引自《本草纲目》) (二)葛根芩连汤的功效与主治 [功效]解表清里。 [主治] 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外感表证初起,邪在太阳,理应解表。但表证未解,误用攻下,虚其里气,以致表热内陷阳明而下利不止,故称“协热下利”。此时表证未解,里热已炽,故见身热,胸脘烦热,口中作渴;里热上蒸于肺则作喘,外蒸肌表则汗出。治宜外解肌表之邪,内清肠胃之热。方中重用葛根甘辛而凉,入脾胃经,既能解表退热,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利,为君药。臣以苦寒的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利。使以甘草甘缓和中,协调诸药。四药合用,外疏内清,表里同治,共成解表清里之剂。原方先煮葛根,后纳诸药,则解肌之力优而清里之力锐,使表解里和,身热下利白愈。 本方功能解表清里,然从药物配伍作用来看,显然以清里热为主,正如尤怡所云:“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面留于表者十之三。”由于葛根能清热升阳止利,汪昂称之为“治泻主药”,故本方对热泻、热痢,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之。以身热下利,苔黄脉数为证治要点。若虚寒下利者忌用。腹痛者,加炒白芍以柔肝止痛;热痢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以行气而除后重。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属表证未解,里热甚者,均可加减应用。 四、葛根芩连汤的临床应用 葛根芩连汤具有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缺氧、抗心律失常、解痉、抑制胃肠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等药理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菌痢、肠伤寒、急性性胃肠炎、小儿麻疹、婴幼儿腹泻、附件炎、下肢瘫痪、口腔溃疡等内、外、妇、儿、五官科疾患。清·陆九芝:“葛根芩连汤一方,……所用者宏,而所包者广也。”结合临床应用实践及本方配伍特点和《伤寒论》所述症候表现来看,本方实应为阳明经脉方,其所针对的疾病证候具有以下特点。 (1)病位特点为主人阳明经脉。本方之君药为葛根,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而葛根为阳明经主药,如《本草纲目》引王好古曰:“气平味甘,升也,阳也,阳明经引经之药也。”张元素说:“升阳生津,脾虚作渴者,非此不除,勿多用,恐伤胃气。张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内加麻黄、葛根;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是用此以断太阳人阳明之路,非即为太阳药也。头颅痛如破,乃阳明中风,可用葛根葱白汤,为阳明仙药。若太阳初病,未人阳明而头痛者,不可便服升麻、葛根发之,是反引邪气入阳明,为引贼破家也。”由此可以认为,在葛根芩连汤方中,以葛根为君药的主治的病位应在阳明经脉。 (2)病势特点为病及太阴,脏腑表里同病。从《伤寒论》原文来看,本方证病因为桂枝汤证医用下法所至,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浙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千呕者”,为营卫不和、虚人外感方。而医用下法后,患者出现“利不止,脉促,表未解”,根据《内经》“湿胜则濡泻”,而五脏中太阴脾主湿,故患者利不止必有湿滞太阴的表现。表未解非太阳经表邪未解,而为邪传阳明经之表。脉促为表邪欲人于里,邪正交争的结果。另肺主卫,脾主营,桂枝汤主证为卫强而营弱,医用下法后,则出现太阴肺脾两伤,太阴肺气内伤,气不能升而喘,太阴脾伤则泻,同时由于肺卫不固,营气外泻而患者有较桂枝汤证更严重的汗出。而阳明经与太阴经为表里之经,因而本方证的病势特点为病及太阴,太阴阳明经脏腑表里同病。 (3)病性特点为阳明风燥主表,太阴湿热主里。《医学入门》言:“葛根浮而微降,阳中阴也,足阳明经药。盖解肌发汗,目痛鼻干,身前大热。烦闷欲狂,头额痛者阳明症也,可及时用之。”并有歌诀云:“葛根甘平善解肌,阳明关额痛乃宜,沤渴泻痢酒毒解,痹风胁痛亦能医。”由此可见,本方以人阳明经葛根为主药,功能滋养津液,柔筋脉,而本方主治为阳明经之表证,又因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故其病性为风燥,而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迎香),挟鼻上行,相交于鼻根部,旁行人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脉相会,下行沿鼻外上齿中,还出,环口绕唇,下交承浆,分别沿下颌的后下方,经大迎,过耳前,沿发际至于前额。故其主症可以表现前额痛连后项,目痛而鼻干,苔白或薄黄,舌正常或偏红,脉浮。本方由于其病势表现为伤寒邪气由阳入阴,内犯太阴,故其症状表现可以为热利下迫,里急后重,或伴喘促汗出,而舌质红,苔可黄腻。 第二章 历代医家对葛根芩连汤的论述 成无己: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赵本注:‘一作纵’)者,表 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赵本作:‘黄芩黄连’)汤主之。经曰: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人,协热遂利。桂枝证者,邪在表也,而反下之,虚其肠胃,为热所乘,遂利不止。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下利脉微迟,邪在里也。促为阳盛,虽下利而脉促者,知表未解也。病有汗出而喘者,为自汗出而喘也,即邪气外甚所致。喘而汗出者,为因喘而汗出也,即里热气逆所致,与葛根黄芩黄连汤,散表邪、除里热。 (《注解伤寒论》) 许宏:用葛根为君,以通阳明之津而散表邪;以黄连为臣,黄芩为佐,以通里气之热,降火清金而下逆气;甘草为使,以缓其中而和调诸药者也。且此方亦能治阳明大热下利者,又能治嗜酒之人热喘者,取用不穷也。 (《内台方议》) 王肯堂: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表未解者,散以葛根、甘草之甘;苦以坚里,气弱者,坚以黄芩黄连之苦。(《证治准绳》) 柯琴:君气轻质重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肃之芩、连,以止汗而除喘;用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后纳诸药,解肌之力缓,而清中之气锐,又与补中逐邪之法迥殊矣。(《伤寒附翼》) 尤怡:太阳中风发热,本当桂枝解表,而反下之。里虚邪人,利遂不止,其脉则促,其证则喘而汗出。夫促为阳盛,脉促者,知表未解也。无汗而喘,为寒在表。喘而汗出,为热在里也。是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其病为表里并受之病。故其法亦宜表里两解之法。葛根黄连黄芩汤,葛根解肌于表,芩、连清热于里,甘草则合表里而并和之耳。盖风邪初中,病为在表,一人于里,则变为热矣。故治表者,必以葛根之辛凉,治里者,必以芩、连之苦寒也。(《伤寒贯珠集》) 占寿棠:白虎汤证不过为热象,其势较缓。麻杏甘石汤证,热之中央闭象,其势较急。葛根芩连汤证,热之中央毒象,其势较险。惟其毒剧,故生腐蚀,毒者,菌也,黄连苦寒,功能杀菌,故仲圣用以为主药。白虎汤证麻杏甘石汤证传自不伤津之中风伤寒,葛根芩连汤证传自伤津之温病,然则津伤者即贻毒菌之繁殖,津不伤者反是,此中宁无一贯之妙理?读者请自释之。(《医原》) 汪昂:此足太阳阳明药也。表证尚在,医反误下,邪人阳明之腑,其汗外越,气上奔则喘,下陷则利,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专治阳明之表,加芩、连以清里热,甘草以调胃气,不治利而利自止,不治喘而喘自止矣。又太阳表里两解之变法也。(《医方集解》) 王子接:是方即泻心汤之变,治表寒里热。其义重在芩、连肃清里热;虽以葛根为君,再为先煎,无非取其通阳明之津;佐以甘草缓阳明之气,使之鼓舞胃气而为承宣苦寒之使。清上则喘定,清下则利止,里热解而邪亦不能留恋于表矣。(《绛雪园古方选注》) 张璐:太阳病原无下法,但当用桂枝解外。若当用不用,而反下之利遂不止。则热邪之在太阳者,未传阳明之经。已人阳明之里,所以其脉促急其汗外越其气上奔则喘下奔则泄。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专主阳明之表,加芩连以清里热。则不治喘而喘自亡,不治利而利自止。又太阳阳明两解表里之变法,与治痞之意不殊也。(《伤寒缵论》) 莫枚士:此方名冠以葛根,古必有以芩、连二味为一方者。大黄泻心汤,亦即其方加大黄。此以芩、连治痢,葛根治喘,为表里两解法,乃阳明经邪入府之专方。用葛根,与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同义;用黄芩,与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与黄芩汤同义;用黄连,与胃巾有邪气,与黄连汤同义,。且据此方知芩、连,盖治上焦所致之热痢也。(《经方例释》) 陈修园:葛根黄芩黄连汤,甘草四般治二阳(太阳误下,邪入阳明)。解表(葛根)清里(黄芩黄连)兼和胃(甘草),喘闷脉促利为良(此条喘汗为轻,下利不止为重,故药亦先治其利。但下利乃寒热虚实俱有之证。脉促急者,则为热邪无疑,表虽未解,则不当用桂枝之辛热,故用葛根之甘凉以解表。因喘汗而利,用芩、连之苦以坚阴。甘草不特和胃,且以和表里也。若脉微弱,则属桂枝人参汤证矣)。(《长沙方歌括》) 张宗祥:治阳明病太热下利,或喘而汗出及酒客热喘。 (《本草简要方》) 张令韶:下后发喘汗出,乃天气不降、地气不升之危证,宜用人参四逆等。仲师用此方,专在表未解句。虽然,仲师之书,岂可以形迹求之耶。总以见太阳之气,出入于外内,由外而人者,亦可由内而出,此立证立方之意也。太阳病原无里证,因误下则邪之在太阳者,未得传阳明之经,已先入阳明之腑,所以其脉急促,其汗外越,其气上奔即喘,下奔即泄。(引自《伤寒论汇注精华》) 喻嘉言:此法汤名不合。在太阳例中,不得以葛根名汤,大叛仲景之意。言表未解者,是太阳之病未解也。因下,伤脾中之阳,则利不止,肾气涣散无归,则胸中之气不得下达故喘。汗出者,微阳欲亡也,法宜术附参芪,回阳止泄。故纸、益智,收纳肾气,吸引胸中之 气下行,而喘自止。葛根走阳明,犯太阳之所禁,不可用,且热证末见,何取芩、连,仲景必无此法。(引自《伤寒论汇注精华》) 朱肱: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正二十八)。大抵结促之脉,虽时一止为病脉,非死脉也。(《类证活人书》) 山田宗俊: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续得下利。其脉缓者变为数,此为表不解,而里更虚也,谓之协热利,桂枝人参汤证也。夫因下之,而遂利不上,为脾胃虚寒所致,其脉当迟涩,今乃促急,故为表分余热未解也。若下之之后,不复下利,喘而汗:出无表证者,此为余热内攻卜焦所致,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略同。但彼汗出而喘,此闲喘而汗出,彼以汗为主,此以喘为主,所以治法有异也。虽则有异,其为上焦之热,乃一也,故并用寒药,以清解卜焦也。又按,汗出一证,有属表者,有届里者,此条虽首称桂枝证,今唯言汗出,而不及其他表证,可见此汗,非表不解之汗,而实为因喘之汗矣。乃知此证者,桂枝证下之后,余热攻胸中之候也。注家不察,并下利脉促表未解,以为一病而说之。非也,岂有表未解之病,舍桂枝而用芩连之理乎?果其言之是乎,则喘而汗出一句,当在利遂不止句下也,胡以也字别之乎,又胡特下一者字乎?据文绎义,其判为二证者,了然也。论中往往有此文法,不可不察也。按方有执、喻昌、张璐诸人,皆以此条为太阳兼阳明之病,盖为葛根汤治太阳阳明合病之文所误也。再按,下后表未解,而微喘者,乃四十三条,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之所主也。(《伤寒论集成》) 唐宗海:太阳桂枝证而反下之,邪由肌腠而内陷于中土,故下利不止。脉促与喘汗者,内陷之邪欲从肌腠外出而不能出,涌于脉道,如疾行而蹶,为脉促。涌于华盖,肺主气而上喘,肺主皮毛而汗出。方主葛根从里以达于表,从下以腾于上,辅以芩、连之苦,苦以坚 之,坚毛窍而止汗,坚肠胃以止泻。又辅以甘草之甘,妙得苦甘相合,与人参同味而同功,所以补中土而调脉道,真神方也。(《伤寒论浅注补正》) 吴坤安:因表未解,故用葛根,因喘汗而利,故用芩连之苦,以泄之坚之。邵评:本太阳桂枝证,法宜解表,而反下之,里虚邪入,阳重热利,表里俱热,症似虚而脉实,勿蹈盛盛之咎,用葛根之轻清以解肌,芩连苦寒以清里,甘草和中,喘除利止,表里俱解矣。又评:脉促者,数而时一止也,前条胸满脉促,是阳虚寒人,用桂枝去芍药,甚则加附子辛温药扶阳散寒。此条脉促,喘而汗出,是阳盛热入,用葛根芩连辛寒药,解肌清热,同见促脉。辨其阳虚阳盛,寒邪热邪,全在有力无力中分出,用药之寒温,如同冰炭,学者可不细心辨认乎。(《伤寒指掌》) 丹波元坚:有表未解,膈有热者何?如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是也。此表未解,故汗出;热犯上焦,故喘(言喘而汗出,其汗似为喘而出。然椎其病,恐不然)。且热势并及经下之胃,故利遂不止,所以不用桂者,恐碍里热也(此方移治滞下有表证,而未要攻下者,甚效。内台方议曰:又能治嗜酒之人热喘者。又千金:治夏月伤寒、四肢烦疼发热)。(《伤寒论述义》) 陆懋修:此言本太阳病之宜于辛温者,一经误下,则邪陷阳明之里。而又脉促,喘,汗,则尚有阳明之表。必以此汤两和其表里也。邪陷是实不是虚,所谓实者,即邪热也。故即当以辛凉解之。此汤乃仲景治温痫之辛凉轻剂,可取以作阳明主方。 (《《伤寒论,阳明病释》) 刘纯:内蕴热邪,有汗喘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治例》) 沈汉卿:秋温下陷,泄泻不止,欲作痢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痢有五色,各有病源,当分治之。痢色赤,或先白后赤,或赤多白少者,热痢也。经云:肠中热,便肠垢,即此症也,银楂芩连汤主之。痢色黄者,协热痢也,经云出黄如糜,即此症也,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重订温热经解》) 戴天章:鼻孔扇张有三:一痰壅于肺,气出入有声,喘咳、胸满、不渴,宜栝蒌、贝母、桑皮、苏子泻肺,肺气通自愈。一郁热于肺,气出人多热,有微表束其郁热,古人独主越婢汤,盖散其外束,清其内郁也,用于时疫中,以葛根易麻黄,或葛根黄芩黄连汤亦可。一肾气虚而上逆,气出入皆微,多死。此证必得之屡经汗、下,或兼多汗、心悸、耳聋,急宜大剂六味合生脉散加牛膝、枸杞,或可百救一、二。(《广瘟疫论》) 罗振湘:痢疾发热不休,微恶寒,或不恶寒,协热下利,赤白相间,日数十行,或腹痛,或小便赤,或有微汗,或呕者,宜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痢南针》) 王旭高:温热、风温、湿温化火治法:温热、风温、湿温,大便泄者,此为热泄,葛根黄芩黄连汤。(《医学刍言》) 张锡纯:阳明病葛根黄连黄芩汤证:上所论二方,皆治太阳与阳明合病之力.也。乃有其病原属太阳,误治之后,而又纯属阳明者,葛根黄芩黄连汤所主之病是也。《伤寒论》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土之。促脉与结、代之脉皆不同,注疏诸家多谓,脉动速时一止者曰促。夫促脉虽多见于速脉之中,而实非止也。譬如,人之行路,行行且止,少停一步复行,足结、代也。又譬如人之奔驰,急急速走,路小偶遇不平,足下恒因有所龃龉,改其步武,而仍然奔驰不止,此促脉也。足以促脉多见于速脉中也。凡此等脉,多因外感之热内陷,促且脉之跳动加速,致脉管有所拥挤,偶现此象,名之为促,若有人催促之使然也。故方中重用芩、连,化其下陷之热,而即用葛根之清轻透表者,引其化而欲散之热尽达于外,则表里俱清矣。且喘为肺病,汗为心液,下陷之热既促脉之跳动改其常度,复迫心肺之阳外越,喘而且汗,由斯知方中芩、连,不但取其能清外感内陷之热,并善清心肺之热,而汗喘自愈也。况黄连性能厚肠,又为治下利之要药乎。若服药后,又有余热利不止者,宜治以拙拟滋阴宣解汤。(《医学衷中 参西录》) 陆九芝:温热之与伤寒所异者,伤寒恶寒,温热不恶寒耳。恶寒为太阳主证,不恶寒为阳明主证,仲景于此分之最严。恶寒而无汗用麻黄,恶寒而有汗用桂枝,不恶寒而有汗且恶热者用葛根。阳明之葛根,即太阳之桂枝也,所以达表也。葛根黄连黄芩汤中之芩、连,即桂枝汤中之芍药也,所以安里也。桂枝协麻黄治恶寒之伤寒,葛根协芩、连治不恶寒之温热,其方为伤寒、温热之分途,任后人审其病之为寒为热而分用之。尤重在芩、连之苦,不独可降可泻,且合苦以坚之义,坚毛窍可以止汗,坚肠胃可以止利,所以葛根黄芩黄连汤又有下利不止之治,一方而表里兼清,此则药借病用,本不专为下利设也。乃后人视此方若舍下利一证外,更无他用者何也!用此方为阳明温热发表之药可为特识,然葛根发表力甚微,若遇证之无汗者,当加薄荷叶三钱,始能透表出汗,试观葛根汤治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必佐以麻、桂可知也。当仲景时薄荷尚未人药,前曾论之。究之清轻解肌之品,最宜于阳明经病之发表,且于温病初得者,不仅薄荷,若连翘、蝉蜕其性皆与薄荷相近,而当仲景时,于连翘止知用其根(即连轺赤小豆汤中之连轺)以利小便,而犹不知用连翘以发表。至于古人用蝉,但知用蚱蝉,是连其全身用之,而不知用其退有皮以达皮之妙也。盖连翘若唯用一两,能于十二小时中使周身不断微汗。若止用二三钱于有薄荷剂中,亦可使薄荷发汗之力绵长。至蝉蜕若单用三钱煎服,分毫不觉有发表之力,即可周身得微汗,且与连翘又皆为清表温疹之妙品以辅佐薄荷奏功,故因论薄荷而连类及之。 陈念祖:此汤仲景治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喘而汗出之症。今借治表邪未解,肠胃俱热之泻,甚效。按:君气质轻清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肃之芩连,以止汗而除喘;又加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后纳诸药。解肌之力缓,清中之气锐,又与补中逐邪者殊法矣。(《医学从众录》) 浅田宗伯:过酒后吐下或心下痛者,葛根黄芩黄连汤有效(按:《伤寒论》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条。柯琴注云:仲景用方慎重如此,言外当知有葛芩连以解肌之法矣。偶与此符合)。(《先哲医话》) 丁甘仁:姑宜泄气分之伏邪,化阳明之垢浊,表里双解,通因通用之意。拟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解肌清温,苦化湿热。(《丁甘仁医案》) 孙采邻:身热泄泻危症,兼之面红口干,喜饮,腹痛,动辄汗出,神识模糊。虚中挟滞,表里俱病。恐其骤变,亟以退热止泻,以冀转机。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法加减之。(《竹亭医案》) 中篇 临床研究 第一章 内科病证 第一节 消化系统疾病 一、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染病。多发于夏 秋季节,常因饮食生冷或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与肠腑而形成。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下痢赤白脓血、里急后重。随着致病菌群的不断变化,耐药菌株的增长,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基层医院实验室条件差,无法做大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给用药带来了一定的 困难。许多患者盲目滥用抗生素,而导致菌群失调,迁延不愈。 本病归属于“痢疾”、“肠僻”、“赤沃”、“注下赤白”等范畴。其病机主要为湿热疫毒 之邪壅滞肠腑。秽浊之邪壅滞肠中,与肠中气血相搏,使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损,气 血凝滞,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疾。由于邪壅肠中,气血凝滞,脂络受损,腐败化为脓血,故 见下痢赤白脓血;肠中有滞,肠腑气机不利,故腹痛,里急后重。正如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痢疾源流》中所说:“诸痢,暑湿病也,大抵痢之病根,皆中湿蒸热壅,以致气血凝滞,渐至肠胃之病。”清·雷乍《时病论·热痢》亦云:“热痢者,起于夏秋之交,热郁湿蒸,内于脾胃,脾不健运,胃不消导,热夹湿食,酝酿中州,而成滞下矣。”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所言:“症由胃腑湿蒸热壅,致气血凝结,夹糟粕积滞,进人大小肠,倾刮脂液,化脓血下注,或痢白,痢红,痢瘀紫,痢五色,腹痛呕吐,口干尿涩,里急后重,气陷肛坠,因其闭滞不利,故亦名滞’下也。” [临床应用1 朱薇采用复方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急性菌痢,疗效满意。观察对象: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内科学》制定的急性菌痢诊断标准,中医诊断、辨证分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关于痢疾的诊断标准。纳人中医辨证为表证未解、里热已盛之湿热痢,符合葛根芩连汤证,同时无明显脱水及不伴有其他全身疾病的患者共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治疗方法:治疗组用复方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基本方:葛根10g,黄芩10g,黄连6g,茯苓12g,泽泻15g,木香6g,马齿苋30g,金银花12g,甘草9g。加减:若热重者加寒水石10g,栀子10g;大便血多、属热重者加白头翁12g,秦皮9g;湿重者加车前子9g,厚朴15g;里急后重者加炒山楂15s,莱菔子10g。日1剂,水煎服,连服5天。对照组给予西药氟哌酸胶囊0.2g,日2次,口服,连用5天。两组均5天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23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3%;对照组治愈14例,好转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6.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1)。 刘守志比较葛根芩连口服液与香连丸治疗急性菌痢疗效。选择符合《传染病学》(5版教材)菌痢诊断条件,并且具备表证未解、里热已盛之证,同时无明显脱水及不伴有其他全身疾病的5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大便培养出菌种:观察组和对照组弗氏痢疾杆菌分别为8例、6例,鲍氏痢疾杆菌分别为9例、7例,弗氏志贺杆菌分别为5例、4例,宋氏志贺杆菌分别为4例、6例,束内痢疾杆菌分别为4例、3例。2组性别、年龄、症状、菌种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方法:观察组用葛根芩连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对照组用香连丸,每次3g,每日2次。2组均为口服,治疗期间均不同用其他抗菌药物及退热剂等。治疗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70.0%,显效率为93.3%,有效率为100%,对照组分别为65.4%、88.5%、96.2%。疗效虽均以观察组为优,但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主要临床表现的起效和恢复正常时间比较:主要临床表现如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及腹部压痛等,2组治疗后全部病例均恢复正常,但各项的起效时间和消失时间均以观察组为短,且较对照组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 宋洪信等应用葛根芩连汤治疗细菌性痢疾68例。68例中均有不同程度腹痛,痢下赤白者64例,里急后重者66例,发热者55例。直肠镜枪阳性者65例,大便培养阳性者46例。治疗方法:以葛根芩连汤为主方,葛根12g,黄连6g,黄芩6g,甘草4.5g,随症加减。可常规加入木香9g,芍药12g,热重者加金银花;腹痛甚者加赤芍;赤多白少或纯赤者加地榆。水煎服,先煎葛根10min,后纳入诸药,每日 1剂。治疗结果:治愈65例(95.6%),好转2例(2.9%),无效1例(1.5%)。平均退热时间25.28h,肉眼观察脓血便消失时间2.58天,急性症状控制时间平均3.2天。 廖光法等应用葛根芩连汤加味保留灌肠治疗痢疾52例。药物组成:葛根30g,黄芩15g,黄连10g,白头翁30g,苦参20g。用清水将上药浸透煎2次,分别取汁,混合共400ml,分2次保留灌肠,早晚各1次。导管插入深度约20~25cm,灌肠时臀部适当抬高,使药液往内渗,并尽量延长保留灌肠时间,时间越长效果越佳,7天为一疗程。治疗结果:本组经治疗后治愈39例,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显效9例,症状明显减轻,粪便化验少许黏液及血液;无效4例。治疗时间最长3个月,最短为3天。 [病案举例] 陈某,男性,20岁,1999年8月20日初诊,患者2天前因饮食不洁,当晚突发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感,大便呈脓血黏液样,每日达十余次,同时伴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及恶心呕吐,经肠道门诊确诊为细菌性痢疾,给予葛根芩连汤加味灌肠治疗5天后症状消失。 按:保留灌肠使药液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其有效成分不易被消化液破坏,吸收更完全。此法简便验廉,无并发症。 二、病毒性肠炎 病毒性肠炎也称非细菌性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的肠黏膜呈弥漫性损伤的疾病。其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传染,儿童、成人均可发病。病毒性肠炎一般在感染后1~7天发病,主要症状为呕吐,在持续5~6h后逐渐减轻或终止,幼儿持续时间可达数天。其中,部分患者伴有腹泻,呈水样。粪内无脓血,少数带黏液,半数患者有轻微腹痛,少数有腹水及发热。多数患者通过血常规与大便镜检可以确诊。目前,病毒性肠炎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 病毒性肠炎属中医学“泄泻”、“痢疾”范畴。临床多表现为排 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完谷不化,甚至泻下如水样。本病为湿邪内 停,脾虚湿盛,运化失职,湿浊内生,混杂合污而下。病机关键在于 脾胃功能障碍,治疗应以运脾化湿为原则。 [临床应用] 李中华等[”运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治疗病毒性肠炎36例。其中,有感冒病史者21例,饮食不节9例,糖尿病6例。基本用药:葛根15~20g,黄芩15g,黄连log,茯苓15g,白芍15g,车前子10g,甘草log。加减:湿邪偏重,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加苍术、厚朴、陈皮;挟食滞者,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加神曲、麦芽、山楂;夏季自汗面垢,烦渴尿赤,酌加藿香、香薷、佩兰等。每剂水煎2次,分4次服用,早煎300ml,早晨、中午每次150ml,晚煎300ml,晚饭前、临睡前各150ml,口服3~7天。治疗结果:治愈30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100%。 三、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是直肠和结肠一种原因未明的以炎性改变及功能紊乱为主的结肠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也有便秘或干稀交替出现,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由于消化功能紊乱、营养来源不足,患者可出现消瘦、贫血、乏力甚至衰弱。严重 开常并发肠道大出血、肠穿孔,甚至癌变。其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本病侵犯的深度主要是黏膜和黏膜下层。 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泄泻”范畴。其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小肠,其疝囚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肾阳虚衰等。本病在《内经》称为“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汉唐时代称为“下利”,宋代以后统称“泄泻”,亦有根据病因或病机而称为“暑泄”、“大肠泄”者。名称虽多,而都不离“泄泻”二字。《丹台玉案泄泻》篇曰:“泄泻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以直下,微有不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景岳全书》泄泻篇曰:“泄泻……或为饮食所伤,或为时气所犯。”还有医家曰:“上则嗳噫,下则便泄;厥气不和克制脾土。”《医宗必读》提出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临床应用] 齐国有等采用葛根芩连汤和白头翁汤、四神丸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106例,均为门诊患者。包括直肠癌1例,长期服用抗生素所致10例;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30岁;病程最长的30余年,最短的1年有余;而男性患者多数有 吸烟、饮酒嗜好,有80%患者做过肠镜检查确诊。基本方:葛根、补骨脂各15g,黄芩、秦皮、白头翁、五味子各12g,黄连、生姜各3g,黄柏6g,煨肉豆蔻9g,大枣20g。上方合用随症加减,酌情定量。若腹痛加延胡索20g;小腹坠胀加升麻以升提阳气;有黏液或脓血便加马齿苋30g;气血虚加党参、制黄芪,增强补气和提高免疫功能;大便十燥加番泻叶。水煎至160ml左右,每天服1剂,分3次口影响生活和工作,腹胀腹痛,以左下腹为甚,每日稀便5~6次,不欲饮食,伴恶心呕吐,面色无华,乏力倦怠。四肢发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有力。化验检查:黏液血便,红细胞、脓细胞。西医经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分析证属脾肾阳虚,治以温阳健脾补肾,佐以解毒利湿,服用本方(葛根、补骨脂各15g,黄芩、秦皮、白头翁、五味子各12g,黄连、生姜各3g,黄柏6g,煨肉豆蔻9g,大枣20g)加减10余剂见效,继服20余剂治愈,半年后随防未复发。 按:本方以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合四神丸加减治疗。葛根芩连汤重在治疗呕吐:腹泻,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四神丸(即: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煨肉豆蔻、生姜、大枣)重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白头翁汤善清血分之热,黄连、黄柏、秦皮能清热解毒燥湿,凉血止痢。全方体现了治泻九法,故取得了满意疗效。 四、放射性结肠炎 放射性结肠炎是由于腹部接受放疗而引起的大肠肠壁炎症性疾病。肠上皮是快更新组织和放射早反应组织,放疗开始0~2周后,随着照射量的逐渐增加,肠黏膜可发生充血、水肿,血管通透性增加,使体液漏人肠腔。常规照射4~5周,肠上皮细胞损伤坏死而进行性大量丢失,吸收功能逐渐降低,肠蠕动增强和痉挛,表现为肠鸣音亢进、腹痛和水样便腹泻,甚至血便、里急后重等。 本病归于中医学“泄泻”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当属热毒灼伤肠腑,肠道传化失司,清浊不分,湿邪下趋,总病机为热毒湿浊。湿热侵袭大肠,气机壅阻,腑气不通则腹痛、里急后重;热灼肠道,脂络损伤,血腐为脓则排黏液便;热迫大肠则大便次数增多。 [临床应用] 李学章等应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放射性直肠炎21例。其中,男8例,女13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35岁,平均59岁;前列腺癌2例,子宫颈癌11例,直肠癌4例,膀胱癌3例,外阴癌l例。临床表现为大便泄泻或不爽,腹痛,里急后重,黏液便等。直肠镜检查可服。病程较氏的患者每4hBRl次,10~15天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中间休息4天,4天期间改用上方加减,水煎至50mi做保留灌肠,以晚间8~9点钟最好。治疗结果:治愈96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06%。 [病案举例] 李某,女,49岁。2001年2月10日就诊,因患腹泻10余年,基础方,其组成: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日1剂,水煎服。加减:腹痛腹胀甚者,加白芍、木香、槟榔;里急后重为主者,加白芍、当归、木香、槟榔;水泻者,去黄芩、黄连,加莲子肉、茯苓、薏苡仁、白扁豆;厌食、恶心者,加半夏、陈皮、生姜、山楂;尿急尿频者,加小蓟、车前子、篇蓄、瞿麦、甘草梢、木通;溃疡者,加仙鹤草、姜炭、地榆、茜草。6天为1个疗程。服用3个疗程评定疗效。治疗结果:21例中,治愈12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12%。治愈12例中,1个疗程治愈2例,2个疗程7例,3个疗程3例。 柳五美等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放射性直肠炎32例,年龄30~78岁,皆为女性,其中子宫内膜癌21例,宫颈癌7例,膀胱癌3例,右侧阔韧带平滑肌肉瘤1例。放射性直肠炎诊断以有放疗史结合腹泻、便血、黏液便和里急后重等症状及x线钡剂检查证实。药物组成:葛根30g,黄芩15g,黄连10g,白头翁30g,茯苓15g,薏苡仁30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兼恶心、呕吐者加生姜、半夏降逆止呕;挟食滞者加山楂、神曲以消食;腹痛者加木香、白芍以行气缓急止痛;气虚体弱、纳呆者加党参、黄芪,去白头翁或减量。治疗结果:治愈22例,显效7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100%。 [病案举例] 1.患者,女,63岁,1995年8月17日初诊。宫颈癌放疗后,出现发热,腹泻。刻下:体温38.5°C,腹痛而胀,便下赤白黏液,里急后重,厌食恶心,u干而渴,苔黄,脉数。结肠镜检查:宫颈水平附近的直肠前壁黏膜充血水肿,有3处绿豆粒大小的浅表溃疡面。大便常规:有少许红细胞、脓细胞及脱落的坏死组织。证属大肠湿热,治以清利大肠湿热。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15g,黄芩10g,黄连6g,半夏10g,陈皮6g,竹茹10g,仙鹤草15g,茜草10g,地榆12g,木香10g,姜炭6g,生姜12g,甘草5g。3剂体温正常,厌食恶心消除。治疗1个疗程无里急后重感,2个疗程大便日1次,成形黄便,诸症皆除。结肠镜检查:黏膜淡红,无充血水肿,溃疡愈合,恢复放疗。 2.女,73岁,2002年5月8日就珍。患子宫内膜癌术后1年,阴道不规则流血7天,来我院经CT、彩超检查诊断为术后复发。行盆腔前后放疗,面积15cmxl8cm,放疗8次后,患者即出现稀便,日3~4次。放疗13次后,症状加重,大便n 10余次,呈稀水样,伴腹痛,纳呆,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数。钡剂灌肠示结肠黏膜呈细小的锯齿样边缘,皱襞不规则,肠壁僵硬或痉挛。诊断为放射性直肠炎。辨证为湿热毒邪蕴结肠道,传化失司。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30g,黄芩15g,黄连log,白头翁15g,茯苓15g,薏苡仁30g,木香10g,白芍15g,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15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服用1剂,腹泻由水样转成稀便,随服药增加便次减少,服药6剂,便次日2-3次,仍予原方,日1剂,早晚分服伴随至放疗结束。随访至今,腹泻未再复发。 五、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这一范围。大量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出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这是常见的危重急症,病死率高达8%~13.7%。 本病归屑于中医学“吐血”、“血脱”的范畴。《灵枢·决气》:“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脱血,冲脉病也。”《灵枢)曰:“冲脉为血之海。血海不足,则身少血色,面无精光,是名血脱。”大出血时,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舌淡,脉微欲绝,或芤,或浮大而散。由于气血相互依存,当血液大量亡失之时,则气无所依,乃随之外脱。气脱阳亡,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苍白;不能温煦四末,故手足厥冷;不能温固肌表,故见大汗淋漓;神随气散,神无所主,故晕厥。舌淡,脉微欲绝,或芤,或浮大而散皆为失血亡阳气脱之象。 [临床应用] 王致道等应用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脾胃湿热型)80例,并与大黄粉治疗41例作对照,共121例。其中.男?9例,女42例;年龄19~62岁,平均38岁;住院患者107例,门诊患者14例。诊断以柏油样大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或呕吐咖啡样胃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物)为依据,排除因饮食所致的假阳性,并以有中焦脾胃湿热征象者为观察对象。全部病例出血前或后均查过内镜: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51例,溃疡并慢性胃炎者5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者6例,溃疡病术后残胃炎及吻合口溃疡者5例,药物性胃出血者5例,胃癌者2例。血红蛋白60g/L以下者12例,61~90g/L者47例,91-120g/L者44例,121g/L以上者18例。葛根芩连汤组处方:葛根15g,黄芩10g,黄连6s,地榆炭30g,干姜2、3s,木香5g,白芍15g。1剂/天,水700ral煎至350ml,分2次冷服。大黄粉组处方:大黄粉每次3g,3次/天,冷开水调服。两组均酌情配以补液、输血等对症治疗。36h内未见转机者加用止血药等划归无效病例,少数重度出血患者,病势凶险,就诊时即给予西药止血等对症治疗而获效者不包括在本观察内。结果示:有效病例中,葛根芩连汤加味组大便隐血转阴时间1.8-16天,平均为5天;大黄粉组大便隐血转阴最快者为2.5天,最慢者为17
本文档为【葛根芩连汤详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0411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54KB
软件:Word
页数:72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4-05
浏览量: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