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学生读书笔记的写作

大学生读书笔记的写作

举报
开通vip

大学生读书笔记的写作  Journal of Radio & TV University ( Philo sop hy & Social Sciences)                              No. 1 ,2008 (Sum No. 144) [收稿日期 ]2007 - 12 - 15 [作者简介 ]时  新 (1934~) ,男 ,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 ,教授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客座教授。 大学生读书笔记的写作 The College St udent s Reading Notes Writing ...

大学生读书笔记的写作
 Journal of Radio & TV University ( Philo sop hy & Social Sciences)                              No. 1 ,2008 (Sum No. 144) [收稿日期 ]2007 - 12 - 15 [作者简介 ]时  新 (1934~) ,男 ,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 ,教授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客座教授。 大学生读书 笔记 哲学笔记pdf明清笔记pdf政法笔记下载课堂笔记下载生物化学笔记PDF 的写作 The College St udent s Reading Notes Writing 时 新 SH I  Xin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 ( I nner Mongolia Radio & TV Universit y , H uhhot I nner Mongolia China 010011)   [摘  要 ] 读书笔记的写作 ,是大学生读书治学、立志成材的一项基本功。它自由灵活、千姿百态 ,具有多种不同的书写 方式。本文以读书笔记的高级形式 ——— 读后感 读后感免费下载草房子读后感免费下载草房子读后感免费下载草房子读后感免费下载草房子读后感免费下载 为重点 ,介绍它写作的基本型 ,并提出了读写并重 ,以感为主 ;点面结合 ,以点 代面 ;知行合一 ,落实于行三项要求。 [关键词 ] 大学生 ; 读书笔记 ; 读后感 ; 写作 [中图分类号 ] H0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8 - 0597 (2008) 01 - 0043 - 04 Abstract :Study t he writing of t he notes ,is university student studying cures to learn ,resolve to become useful of a basic ability. It s f reedom is vivid and varied ,have various write t he way differently. This text wit h t he deluxe form of studying notes : read behind feeling for point ,int roduce t he basic type t hat it write , put forward read and write to lay equal st ress on , regard feelings principle :order to face to combine , to order to take t he noodles ;know to go to unite as one , carry out in go t hree request s. Key words :College st udent s ; Reading notes ; Comment s ; Writing 一、读书笔记的内涵 自先秦以降 ,相继出现的笺注、序引、文论、诗 话、评点、札记等著述中 ,大都包容着读书笔记的成 分和因素 ,或者其本身就是专一的读书笔记。随着 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变革 ,读书笔记古今相参 ,继往 开来 ,在不同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次上 ,表现出了不 尽相同的内涵。 就接受现代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言 ,他们常写 常用的读书笔记 ,一是泛指在阅读书文过程中 ,自觉 运用文字、符号、色彩 ,把感受到的精要内容和 心得 信息技术培训心得 下载关于七一讲话心得体会关于国企改革心得体会关于使用希沃白板的心得体会国培计划培训心得体会 体会 ,记载下来或标示出来的文本资料 ,它们是自由 灵活、千姿百态的 ;二是特指在阅读书文的基础上 ,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学习成果或审视品德修养的一种文章写作样 式 ,虽则无固定法程 ,但它们是相对完整、集中 ,能够 独立成篇的。具体地说 ,大学生们的读书笔记 ,具有 多种不同的书写方式。 1. 摘录式 :即把书文中最重要的基本观点、科学 论断、新颖提法、典型数据 ,以及含义深刻的名言警 句 ,原原本本地加以抄录或标记。如大学生们正在 深入学习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他们大都把“八荣八 耻”的内容和意义记录了下来 ;还有些同学摘抄了诸 多名家对“荣”与“辱”的精辟言论 ,以及有关国计民 生的统计数字 ,均可属此一方式。 2. 提要式 :曾被分为“概括式”、“提纲式”、“缩写 式”、“提炼式”等 ,实则俱可“殊途同归”。它化繁为 简、化分为总、化实为虚 ,把所读书文的全部或局部 内容加以综合归纳 ,然后用简练的语句揭示出其要 点或主旨。一位大学生阅读《知荣明耻树新风》一书 后写道 ;“此书以人为本 ,联系吾辈学养 ,采灵活多样 方法 ,围绕‘八荣八耻’,辨是非、善恶、美丑 ,坚定吾 辈理想、信念 ,强固吾辈使命、责任。”这几句话虽扼 要 ,却抓住了所读著作的特点和要义。惟提要式亦 不一而足。清儒唐彪曾主张以诗句概括全书 ,后又 —34—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年第 1 期 (总第 144 期)   有人以一字、三字总揽段意。这也是可资借鉴的。 3. 阙疑式 :即把书文中自感到不理解、不明白、 不同意 ,或众说纷纭的的有关歧疑记录下来 ,只疑不 解 ,以备日后思考、研究。古人认为 ,“学者必不能无 疑 ,惟在于有疑而能阙。”因之他们主张“为父师者当 置册子与弟子 ,令之日记所疑”,强调“凡书有不晓 处 ,用册子记出 ,时时思索 ,自然能解也。”[1 ] 这是很 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做法。今之大学生虽面临 诸多疑问 ,却少有扎实的专录。偶见其所读之书文 行间亦画有“ ?”,或旁批“不懂”等词语 ,但分量不重 , 质量不高 ,难以循此继进 ,影响思辨与创新能力的发 挥。应当弥补这个“阙疑”了。 4. 注解式 :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方式 ,肇始 于先秦对经典著作的传注。如今用于对书文中的词 语、名物、典故、史实等进行解释和说明。它要求准 确、全面 ,有根有据 ,经得住检验和推敲 ,切忌顾此失 彼 ,“面东向而忘记西墙”。近来有人将时尚词语“愤 青”,简单地释为“愤怒的青年”,而忽略了它在特定 历史条件下的变化和实质 ,是不完全符合其实际含 义的 ,应做具体辨析。 5. 感悟式 :这种方式主要是反映阅读书文后的 感受、领悟和收获 ,又称心得式或体会式。古人吴因 之有云 :“凡理不疑 ,必不生悟 ,惟疑而后悟也 ;小疑 则小悟 ,大疑则大悟”。[1 ] 可见感悟式与阙疑式是密 切关联的。惟感悟式却不只在于生疑 ,感悟的内容 可以是多方面的 ;在写法上 ,它亦不拘短长 ,应感而 发 ,短则三言两语 ,甚或一两个字 ;长则数百千言 ,至 可独立成章 ,表现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联想和情 思 ,凝聚着读写主体的观点和见解。这就是所谓读 书笔记的“高级形式”———读后感了。 此外 ,还有几种记写方式 ,也是很常用的。 一曰评点式 :它是对唐宋以来的诗文评点 ,明清 以来的小说评点的承传。既可在所读书文的首尾、 章节的前后、天头地脚、栏框左右、字里行间批注、评 说 ,又可用各种符号在紧要处、精彩处圈画、点染。 对少数精读、熟读过的经典性论著中的有关部分 ,还 可饰以红、黄、蓝、绿等色彩。这就不仅是提示其精 要 ,且使之有了艺术的美感了。 二曰札记式 :札 ,是古代写字的木片 ,容量不大 , 字数不多。今之札记式笔记亦多是简短、片断的 ,其 间无须必然的联系 ,亦不必有头有尾 ,每以一个或几 个自然段落 ,自成起讫 ,并列地写在笔记本或活页纸 上 ,有时还可再加以圈点。它的适用性较强 ,除不宜 做一两个语的评注外 ,读书笔记的多种内容方式 ,均 可包容其中。且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 ,即可分门别 类 ,加工整理 ,使之具有专论或专著的雏形了。 三曰卡片式 :这是读书笔记中最为小巧灵活的 一种方式。卡片用较厚的纸张按一定的规格裁制 , 不必装订。可用以集中地摘记同一著作或同一专题 的资料 ;也可用以分别地积累各种书文中的资料 ,然 后再归类保存 ,以备取用。据载 ,鲁迅先生写《中国 小说史略》,记了 5000 张卡片 ;著名作家姚雪垠创作 《李自成》,记了 20000 张卡片。有些大学生对此多 所感悟 :“没有记卡片 ,不敢写论文”了。 综上所述 ,可以明显看出 ,是多种不同内容、不 同工具和手段的书写方式 ,相互交叉 ,综合运用 ,构 成了读书笔记的总体内涵。它们在读书过程中是分 散、片断书写的 ,到弥纶成篇时 ,即要“化分为总”、 “万涂归一”了。 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 ,读书笔记的各种传统书 写方式 ,大都可借助于电脑 ,变得更为快捷、方便、适 用 ,但电脑绝不可能代替读写主体的支配与操控。 大学生们应当自觉地掌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于读 书笔记的写作 ,使之有利于积累知识、巩固记忆、强 化品德修养、促进创造性思维 ,成为读书治学、立志 成才的基本功。 二、读书笔记的高级形式 ———读后感的基本型 “文无定法”,作为读书笔记的高级形式的读后 感它的写作也是没有“定法”的。值得注意的是另一 通说 :“定体则无 ,大体须有”,意谓固定的、一成不变 的文章写作模式是没有的 ,但其基本的形态、体式却 是必须要有的。因之许多“妙识文理”的学者、作家 又都强调“务先大体”,“履端于始 ,则设情以为体”, 即要求在写作伊始 ,必先按照所要表达的情思和意 图 ,确定所要使用的文章的基本形态和体式 ,以规范 本体 ,使内容与形式“合模入扣”。在读后感的写作 实践中 ,应当把上述两种通说辨证地统一起来。 读后感的基本型 ,实际上就是它的“大体”,亦即 它的基本形态和体式。解剖开来看 ,它是由表达方 法、文体基调和结构框架三个要素组合而成的。 表达方法 ,是运用语言文字写景、状物、叙事、明 理、陈情的手段和技能 ,主要有叙述、描写、抒情、议 论、说明五种。文章的内容不同 ,它所使用的表达方 —44—  时  新  大学生读书笔记的写作                                  写作学研究   法也就必然地要有所差异。尽管各种表达方法可以 相互交叉、综合运用 ,但在各种文章中都必定以其中 一两种为主。读后感的写作 ,既要介绍所读书文的 内容 ,又要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悟 ,阐明一定的观 点和见解 ,并予以论述和辨析。这就自然要以叙述 和议论为主 ,而不得多杂以描写和抒情了。有些大 学生写读后感“离谱走样”,即每与表达方法选用不 当有关。“蔚蓝色的天上 ,飘着几片棉絮似的白云”, 这样的描写句本身无须挑剔 ,但把它用在读后感的 开头 ,就显得“折绕”、“失体”了。 文体基调 ,是不同内容、不同作用、不同类型的 文章 ,分别表现出来的基本格调。它与文章的个人 风格有关 ,但又不是同一内涵。故有学者别称之为 “文体风格”,或“风格的客观性”。古代著名文论家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 ·定势》篇中 ,着意指出 :“章表 奏议 ,则准的乎典雅 ;赋颂歌诗 ,则羽仪乎清丽 ;符檄 书移 ,则楷式于明断 ;史论序注 ,则师范于核要 ;箴铭 碑诔 ,则体制于弘深 ;连珠七辞 ,则从事于巧艳”。非 常明确地肯定了“章表奏议”等 20 余种文体的基调 , 即“典雅”、“清丽”、“明断”、“核要”、“弘深”、“巧艳” 等 ,并把它们视为“准的”、“羽仪”、“楷式”和“师范”。 现代著名学者范文澜先生精要地解释说 :“章表奏 议 ,不得杂以嘲弄 ,符册檄移 ,不得空谈风月。”[2 ] 引 而申之 ,如今之应用文中的贺信与悼词 ,其基本格调 迥然不同 ,是绝不可混淆的。至若读后感 ,它所写的 是一己之感受、领悟和见解 ,既可策励自己 ,又可启 迪他人 ,理应具有真切、质朴的基调。它与序跋、评 论相近 ,但比序跋翔实、具体 ;比评论平易、感人。如 果写得过于概要、艰深 ,那就“离弦跑调”了。 结构框架 ,是指文章的总体状貌及其主要的组 成部分 ,亦称篇章格局。我国是一个古老的文章大 国。历代文家前承后继 ,在极为丰富的写作实践经 验中 ,将一般文章的结构框架 ,总结概括为起承转合 四个组成部分 ,一直沿用下来。后来遭到批判 ,被视 同“八股文”予以否定。其实 ,只是“八股文”僵化了 起承转合 ,但起承转合并不就是“八股文”。两者在 内容表现和产生时间上 ,都不是一回事。近年来有 学者重新解释、评估起承转合 ,颇有些积极的实践意 义。就读后感而言 ,它的结构框架无拘无束、即兴而 成。但若寻求、抽象其共性 ,那就会发现它大都也自 然地表现出了起承转合的轨迹。 读后感的“起”,是全文的开头部分。或“顿入”, 或“渐引”,都必定要写出对所读书文的感受和印象。 它是概括的总说 ,文字简要 ,观点鲜明 ,有吸引力。 读后感的“承”,继“起”而发 ,写出所读书文的精要 , 文字相对具体 ,重点突出 ,有感染力 ,是写好全文的 基础。读后感的“转”,即内容的转折和深入。它要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生发联想、联系实际 ,写出读 写主体的心得和体会、思考和见解 ,是写好全文的重 心所在。读后感的“合”,是全文的结尾部分。或“绕 回”,或“宕开”,都要强化全文主旨及其实践意义。 在读后感的写作实践中 ,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每有相 互包容、颠倒和省略的情况 ,但完整、规范的读后感 , 多是起承转合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清代学者刘 熙载之《艺概》中说 :“起者 ,启下也 ,连合一起在内 ; 合者合上也 ,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转 ,皆需兼 顾起合也。”[3 ]大学生妙识此理之后 ,就将会在写作 实践中更自如地“从心所欲 ,而不逾矩”了。 三、读书笔记的高级形式———读后感的写作要求 读后感作为读书笔记的“高级形式”,是大学生 在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文体。它 既有其基本型 ,又有一些内容方面的重要要求 ,需要 大学生们在写作实践中予以充分体现。 首先 ,读感并重 ,以感为主。在读后感中 ,“读” 与“感”相互依存。一方面 ,“读”是“感”的前提和基 础 ,必先“读”而后“感”;离开“读”,“感”就架空了。 因之 ,要根据专业学习和品德修养的需要 ,有方向、 有目的、有计划地去阅读有关的书文。有些书文可 以泛读 ,不记或略记一点笔记 ;而准备写读后感的有 关书文 ,则要精读、反复读 ,吃透它、嚼烂它 ,“务要得 它好处”,使之能够触发阅读主体的情思 ,举一反三、 浮想联翩。必要时还可再参阅一些相关资料 ,充实 它、完善它。要边读边记 ,以备化分为总、弥纶成篇 之需。另一方面 ,“感”是“读”的延伸和深化 ,是读后 感全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感”的缺失或淡化 , 必将影响到“读”的价值和意义。只客观地介绍一本 书或一篇文章的内容 ,而无读写主体的感受和见解 , 那就不是一篇合乎规范的读后感 ,不能发挥它应有 的作用了。 需要强调的是要想“读”后生“感”,读写主体就 必定要有厚实的学养 ,鲜明的爱憎 ,坚定的信念 ,积 极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现实生活中 ,面对一些损害祖国声誉和人民利益 —54—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年第 1 期 (总第 144 期)   的事件 ,以及种种不文明行为 ,有人深恶痛绝 ,有人 无动于衷 ,究其根本原因 ,就在于他们的立场、观点、 学养不同。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就自然地会“情因物 感 ,辞以情发”,“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了。 在“读”与“感”的连接和转折方法上 ,也要有所 讲究 :一求其“质同”,即要把握“读”与“感”之间的本 质共同点 ,如从书文中描绘的爱国 事迹 优秀志愿者事迹材料平安创建事迹材料优秀班集体事迹材料工会先进集体事迹材料优秀教师事迹300字 ,联想到现实 生活中的各种爱国行为 ;二求其“意反”,即要注意 “读”与“感”之间的反差和对立面。如由书文中所论 述的以崇尚科学为荣 ,联想到某些人愚昧无知的羞 耻。抓住“同”与“异”这两个关节点 ,“感”就会在 “读”的基础上 ,连类不穷 ,层层递进 ,一转一深了。 不久前 ,一位刚刚高中毕业的同学写了一篇《阿 甘正传》的读后感 ,题目叫《阿甘奔跑》。兹附录于后 :   我刚刚看过《阿甘正传》,有些不平静。 他不停地奔跑 ,执著着自己的信念。 单纯而执著的追求 ,并不是因为欲望 ,而是 诺言。 对一切的执著、专注、奋斗 ,追求完美。执 著和塌实正是许多聪明人欠缺的。如果让我只 能从聪明与执著中选一个 ,我会选择执著。可 我自认为已经得到了聪明 ,所以失去了执著。 现在我要把它找回来。 执著为的是信念、快乐。⋯⋯有信念 ,有诺 言 ,不为功名、金钱的执著会让人快乐。不用想 很多 ,享受执著的快乐。 像阿甘一样的自由奔跑。 这篇读后感虽非典范之作 ,但它短小精悍、言简 意赅。它没有过多地介绍原著的内容 ,而是抓住重点 联系实际 ,写自己的切身感受 ,表述自己的信念、追求 和行动的愿望 ,比较好地体现出了“读感并重 ,以感为 主”的写作要求 ,是颇有助于为学者参考借鉴的。 其次 ,点面结合 ,以点代面。在读后感中 ,“点” 与“面”都具有两重含义 :其一 ,“点”是指所读书文中 某一个或某几个局部 ,“面”则是指所读书文的各个 部分、各个方面 ,亦即其总体面貌、全部内容。以写 “点”为主的读后感 ,要真实、具体、深入 ,注重联系个 人与社会生活的实际 ,力求见微知著 ,“窥一斑而见 全豹”,产生积极影响 ,不做那种“为文而造情”的虚 假文章。以写“面”为主的读后感 ,则要选义按部 ,综 合概括 ,突出特点 ,揭示其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 ,防 止面面俱到、节节罗列 ,虚张、空泛之弊。其二 ,“点” 是指对于“感”的触发和表现 ,起着最关键、最重要、 最突出的作用的那些典型的人物、事件和材料。如 《把自己奉献给山区教育的研究生》中的徐本禹 ,即 是个正面的“点”。他在靠着特困生补贴、奖学金和 勤工俭学完成学业后 ,怀着改变山区穷困状态的愿 望 ,去当了一名“孩子王”。而《再给我 9000 元》中的 贫困生小唐 ,则是个反面的“点”,他在接受了 10 年 的资助之后 ,毕业时还要向资助他的卖茶叶的大爷 再要 9000 元去“租房子”,连最后一年的学费都不 交。这两个“点”,都可“以少总多”,“以一例百”,是 足以触发人们的情思 ,而有所感悟的。“面”是对于 “点”的形成起着铺垫、陪衬、补充和连接过渡作用的 辅助材料。如上文中《天府早报》女记者对小唐有关 情况的调查等 ,即简要地说明了主要事件的前因后 果 ,使文章有了头尾。由此可以想见 ,没有“点”的读 后感 ,必定平庸、一般 ,缺乏感染力 ;没有“面”的读后 感 ,则必定干瘪、单调 ,不丰满、不完整。“点”与“面” 应当是相辅相成的。 第三 ,知行合一 ,落实于行。知行合一是我国古 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 ,由明代理学家王守仁提出。 他的观点中有唯心主义成分 ,也有一些合乎实际的 积极因素。他说 :“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行之 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未有 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因而他主张“知 行并进”,既反对“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也反对“茫 茫荡荡悬空去思索”。[4 ]应当说 ,这仍是可资借鉴的。 在读后感的写作实践中 ,既要“明觉精察”,“知”所读 书文及有关资料的精神实质 ,又要“真切笃实”地见 诸于“行”,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产生更为积 极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 [1 ] [清 ]唐 彪. 读书作文谱 (卷之二) [ M] . 台北 :伟文图书出版社有 限公司 ,民国六十六年. [ 2 ]范文澜. 文心雕龙注[ M ]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532. [ 3 ] [清 ]刘熙载. 艺概[ M ]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177. [ 4 ] [明 ]王守仁. 王文成公全书 ·传习录 [ M ] . 上海 :商务印书馆 , 1933. [责任编辑 :李春辉 ] —64—  时  新  大学生读书笔记的写作                                  写作学研究  
本文档为【大学生读书笔记的写作】,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6789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4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4-03
浏览量: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