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chapt5(郑伯克段于鄢)

chapt5(郑伯克段于鄢)

举报
开通vip

chapt5(郑伯克段于鄢)null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教学要点】 1.《春秋》与《左传》及“春秋三传” 2.教材课文“说明” 3.假借:辟、避;通假:无、毋(勿): 4.词义辨析:佗(它他)、焉、国、参、毙、贰、生、启、诸、其 5.词类活用:惊、参、度、启、生 6.语法:宾语前置、双宾语、动词使动、主语省略 7.本文是古代汉语文选传统篇目——能够充分体现古代汉语语言特点的文字、词汇、语法以及音韵现象尤为丰富——要精心研读原文和批注,力求字(词)句通晓,举一反三。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一、...

chapt5(郑伯克段于鄢)
null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教学要点】 1.《春秋》与《左传》及“春秋三传” 2.教材课文“说明” 3.假借:辟、避;通假:无、毋(勿): 4.词义辨析:佗(它他)、焉、国、参、毙、贰、生、启、诸、其 5.词类活用:惊、参、度、启、生 6.语法:宾语前置、双宾语、动词使动、主语省略 7.本文是古代汉语文选传统篇目——能够充分体现古代汉语语言特点的文字、词汇、语法以及音韵现象尤为丰富——要精心研读原文和批注,力求字(词)句通晓,举一反三。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一、《左传》的地位及影响 1.巨大的史学价值:完善和发展了由《春秋》开创的编年体史书体裁,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保存了大量春秋时期的历史资料。《古文观止》选其34篇,独占二卷,几占全书的六分之一。左传最善于战争描写著名的篇章有秦晋殽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齐晋鞍之战、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2.为后世的史著、小说、戏剧等作品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题材。 3.在语言和表现手法上对后世的古文家产生深远影响 。 4.《春秋》暗寄褒贬、《左传》直书无隐的精神成为史家撰著的原则,从司马迁起史家有论赞,更受《左传》的启示。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二、《左传》的作者与成书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人认为它是一部解说和阐述《春秋》的著作,改称其为《春秋左氏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被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作者: 相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这个问题历来争论最多,到现在学术界仍没有一致的看法。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现代认为:先秦的典籍很少由个人执笔写成,大多由各学派的门徒不断补充、发展,经历若干年代才成为定本。从《左传》本身的内容和先秦著作的成书的一般情况来考察,我们认为《左传》很可能是由鲁国历代的史官用口头传诵的方式来解说《春秋》,又经过若干年代的提炼和增补而丰富起来,这当中还采汇了列国的国史资料和其他文献。到了战国初年,才有了弟子根据老师的口传,有意识地按《春秋》的体例和纲目写成传记。古代史官分左史和右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弟子们按其祖师的左史之官来命名,就称之为“左氏”,这与《公羊传》、《谷梁传》都是先有口传而后成书的道理是一样的。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它最后成书,可以确定为战国初年,战国晚期已流行于中原地区,当时的文集《吕氏春秋》、《战国策》、《韩非子》都征引过《左传》的文字,后司马迁作《史记》,刘向作《说苑》、《新序》,征引《左传》的材料就更多了。 最重要的注释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三、《左传》的体例及春秋笔法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记述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全书共18万字用鲁国十二位国君的世次,按年月顺序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BC722-BC468),总计254年间各诸侯国的重大史实。从汉代起,《左传》被列为儒家经典;唐代,唐文宗下令把《左传》跟《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等一起镌刻于石,立于太学,称为十二经;到了宋代,又加列《孟子》,合称“十三经”。因此它一直是古代士人们必读的书,它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史学和语言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春秋比较简洁,往往只有一句话来叙述一件重大的历史,而左传则将其来龙去脉都交代清楚了。例如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在《春秋》中仅一句“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在《左传》中衍为700多字的首尾完整的文章。《左传》原来没有篇目,为后人所加。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春秋笔法与微言大义: 释义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可以简称为这样几个字:“寓褒贬,别善恶,微言大义”。 以左传来解释。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如春秋宣公二年有:“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因为晋灵公不君故直书其名。“三传”记录的事件的详细经过恰好说明这些含意。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關於《左傳》的特點和價值,我們認為應該把握以下幾點: 1、《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敍事詳明的編年體歷史著作。它實際記事止于魯悼公14年(公元前453年),比《春秋經》多了28年。所謂編年體史書,是以國君在位的年份為線索記載歷史。因為現存《春秋》是魯國的史書,所以記載歷史就以魯國國君在位的順序為線索,春秋時期魯國共有12位君主,即:隱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左傳》廣泛記敍了春秋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鬥爭和變革,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料,是一部重要的、獨立的歷史著作。《春秋經》雖然也是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但是因為記事太簡略,所以影響遠遠比不上《左傳》。null2、《左傳》又是一部歷史散文巨著,是一部傑出的文學著作。《左傳》的作者有很高的語言修養,文筆簡練,善於敍事和刻劃人物;在處理復雜的歷史材料方面,作者也表現出非凡的能力,特別是描寫戰爭,作者把紛繁復雜的戰爭寫得井井有條。作者的許多外交辭令也寫得極為出色,使我們切實地感受到古代漢語豐富的表現力。 總之,《左傳》一書對後代的歷史學、文學等都產生了相當深刻的影響。null關於《左傳》的注本,除了課本上提到的十三經注疏中的《春秋左傳注疏》(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之外,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一書,可以參考。 本篇選自《左傳·隱公·元年》(BC722)。春秋時,周王室衰微,各諸侯國之間開始了相互兼併的戰爭,各國內部貴族之間的權勢之爭也逐漸加劇。本文記述春秋初期鄭國統治階級內部為爭奪權勢而骨肉相殘的歷史事件,揭露鄭國統治集團內部的互相傾軋以及鄭莊公的陰險、狠毒和虛偽。“鄭伯克段于鄢”題解 “鄭伯克段于鄢”題解 1、鄭伯,鄭國屬伯爵。周代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在封國內行使統治權。各諸侯國內,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國等置執圭、執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對封邑也可以行使統治權,唯受命于諸侯。nullnull鄭伯即下文中的鄭莊公。何以題稱“伯”,而文稱“公”? 經○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不稱國計而言鄭伯,譏失敎也。段不弟,故不言弟。明鄭伯雖失敎而段亦凶逆,以君討臣,而用二君之例者,言段強大儁傑,據大都以耦國,所謂得儁曰克也。)null郑伯,即庄公。伯为爵位,庄公是谥(shì)号。爵位是生前郑伯受周天子封的等级。郑国属伯爵。周设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礼记、王制》:“王者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鲁国周公,齐国桓侯,郑国郑伯,楚国楚子。 谥号指国君,大臣死后后人加之以示尊重的称号。可褒,如:文、武;可贬,如:厉、晋;可同情,如:哀、悼;也可褒贬参半,如:(唐)玄宗,《说文》“玄,黑而有赤色者。”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2、克:甲骨文作 、 等形,從由(胄,兜帽),從皮省,象人穿鎧甲形。克為戎服,用以征戰自禦,所以引申為能夠。《詩·齊風·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毛傳:“克,能也。”成語還有“克勤克儉”,即“能勤能儉”之意。又引申為戰勝,《易·既濟》:“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3、段:鄭莊公之弟。null4、鄢:鄭國地名,今河南省鄢陵縣西北約20里處。一說在今河南柘城縣北約十五公里處。見《〈古代漢語〉註釋商榷》第一頁。 莊公即位後,母親武姜要他把制封給弟弟共叔段。制與虎牢,統言可視為一地,分言則為相鄰兩城,據險共同構成鄭國與周王室的交通要塞。考慮制的重要戰略地位,鄭莊公拒絕了,但把京封給了共叔段。京雖大城,卻非險要,且受制於包括制和國都在內的三座重要城市。共叔段倚仗武姜的支援和京的強大,先收邊邑,後北據廩延,南控鄢地,意圖夾擊鄭都。經過二十多年的擴張,控制了便於與衛國聯絡的黃河渡口延津,以及南部重鎮鄢地,幾乎佔有鄭國一半的領土,與莊公勢成水火,給鄭國公室造成嚴重威脅。莊公憑藉地理優勢和民的支持,打敗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往衛國。课文讲读课文讲读一、展示人物關係,揭示母子、兄弟之間的矛盾起因。姜氏偏愛小兒子,圖謀不軌;莊公沉穩而不露。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 1、初:當初,這是《左傳》追述往事的習慣說法。孔颖达疏:“杜以爲凡倒本其事者皆言初也。” 即庄公之母嫁来郑国之时,公元前761年,时间推前了39年。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2、鄭武公:《史記》:“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犬戎殺周幽王和鄭桓公於驪山之下,鄭人立桓公子掘突,是為鄭武公。鄭武公爲莊公之父。武是鄭武公的諡號,所謂諡號,是在一國的君主或大臣去世以後,根據他的生平事蹟,他一生的所做所為所封的號,帶有盖棺論定的性質。因為“鄭伯克段于鄢”這一歷史是在鄭武公和莊公去世後整理出來的,所以敍述他們生前的活動都要用他們死後的諡號,這是古代史書敍事的習慣。null3.娶于申:从申国娶回老婆。申:国名,姜姓、郑武公姓姬,与周天子同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涉外婚成为春秋战国时君王通例。如“秦晋之好”,即秦穆公是晋文公老丈兼姐夫,晋文公是秦穆公女婿兼舅子。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曰武姜:叫做武姜。武是丈夫武公谥号,姜是娘家的姓。古代女子一般沒有自己的名字,往往用排行(孟姜女)或丈夫的諡號等加上自己原來的姓氏(武姜)為稱。姜是他妻子娘家的姓。解放前農村婦女還廣泛保持著這種傳統。 申和姜:黄帝姬姓,炎帝姜姓。舜帝时,姜姓后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一支封于吕,一支封于申。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吕——姜尚,姜子牙,姜是祖姓,子是尊称,尚是名,牙是字,辅佐周文王有功,封国齐,齐太公,姜太公,吕太公,又称“太公望”——周文王遇姜尚(时七十岁)于渭水北岸,与语大悦,曰:“我先君太公望子久矣!”——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等待可以辅佐的明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姜太公钓鱼的地方,现在仍有相对的两处塌陷,据说就是姜太公当年钓鱼双膝跪坐的遗迹。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提高: 【取——娶】:古今字 《说文》: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司马法》曰:“载献馘。馘者,耳也。”小篆作“ ” 《说文》:馘,军战断耳也。《春秋传》曰:“以为俘馘。”从耳或声。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傳》,杨过在襄陽城見郭靖時装了一袋子耳朵。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这是“取”的本义,随着意义的进一步引申,有了“获”、“得”的意义,现代汉语有“获取”、“取得”,这些都是同义复合词。后来还产生了“娶妻”的意义。 “娶妻”意义的产生与原始社会的“抢亲”习俗有关。人类最初是氏族内部通婚,不利于后代健康。因此,就只能打别的部落的主意。女人一直是战争的战利品范畴,掳掠的对象。“抢钱、抢粮、抢女人”可以说是战争永恒的主题。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因此,“取”就有了“娶妻”的意义,这一习俗至今在某些地方的婚俗中还有所保留。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这些都属于意义的分化,也就是一个字(词)分担多个意义。优点就是经济,缺点就是容易混淆。这样一来,一个“取”至少就承担了好几个意义的表达。为了区别,就新造一个字来承担其中的一个意义(专业术语称之为义项),“娶”就应运而生了。从“六书”的角度来看,“女”表示娶的是女人,“取”既是声符,也表义。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取——娶的关系:古——今 这就是“古今字”。当然,“今”是相对于“取”产生的时间而言。 “娶于申”仅限于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婚姻,一般老百姓还是不能这样说。“于”是介词,引进“娶”的对象。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 4.共叔段:“共叔段”释读:见教材P128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共,音恭,地名。凡国名、地名、人名、字、氏、族皆不重言”。共是氏,姬是姓,氏是姓的分支。段后逃于共,故以共为氏。叔,排行,伯、仲、叔、季。段是名,古人还可有字、号。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叔】 《说文》:拾也。从又尗声。汝南名收芌(yù,即芋)为叔。小篆作 “叔”从“拾”到“排行”的意义产生过程,我们今天已经很难还原了。一般认为二者没有直接关系,属于借字。换句话说,也就是新产生了一个意义(例如“兄弟排行”),没有字来记录,常规做法是新造一个字来记录。但是,实际情况是到时没有新造字,借用表“拾”义的“叔”来替代。那么,表示“排行”的“叔”就是借字。当然,如果能够借助新的材料说明二者之间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言之成理,恭喜你,你已经写出了一篇相当不错的学术论文。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思考:你了解的人名中哪些“孟(伯)仲叔季”等表示排行? 伯邑考、伯夷、赵孟頫、孔仲尼(孔老二)、《诗经·将仲子》、祭仲(祭仲足)李叔同、唐寅(伯虎) 日本人名字也有反映:桥本龙太郎、小泉纯一郎、《寅次郎的故事》、小林次郎、浅田次郎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鄭武公娶于申在其十年,生莊公在十四年,生共叔段在十七年,在位27年。莊公即位在魯惠公二十六年,距魯隱公元年,尚在22年之前。共叔段被封於京,至此也已22年,文獻中只略見大臣們的憂慮,但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裏,共叔段勢力的不斷擴大以及莊公預為之謀的種種情形,可以想見。null莊公寤生, 寤生: 杜预《集解》:“寤生,寐寤而庄公已生”。孔颖达《正义》:“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始觉其生”, 窹,本义睡觉醒来。《说文》:寐觉而有言曰窹。寐觉同睡觉,入睡醒来。窹寐,醒来和睡着。《诗经·关雎》:窈窕淑女,窹寐求之。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窹通啎;《说文》:啎,逆也。啎生,倒生。引申为不顺;不吉利。 明焦竑(hóng)《焦氏笔乘》:寤为牾(“忤”异体,不顺)的通假字。二字均鱼部[a]、疑母。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寤,假借为牾,足先见(xiàn),逆生也”。即难产。《史记·郑世家》:“生之难”可证。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古人很在意吉利与否,甲骨卜辞大量内容就是占卜吉祥与否的;周的先祖后稷,其母姜嫄认为怀孕不吉利,生下后稷就把他丢弃了;后来把他捡回,取名“弃”。《史记》: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详,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史记》所记,当取自《诗经·生民》。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弃,古字形从倒子,从其,从共,意为两手端簸箕丢“弃”这个倒生的、不吉利的逆子。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 1.惊,动词使动——自动(不及物)词带宾语。惊,马受惊,本来不能带宾语。本義是馬受突然的刺激而行動失常。 《韓非子·喻老》:“雖無飛,飛必冲天;雖無鳴,鳴必驚人。”驚人,使人惊奇。 2、惡之:wù,厭惡他(莊公)。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1、立,立為太子。與廢相反。驚立都是不及物動詞,本來不能帶賓語。這裏則帶賓語。 2、亟:音qì,屢次。一再。《左傳·成公十六年》:“吾先君之亟戰也,有故。”杜預注:“亟,數也。”《漢書·刑法志》:“師旅亟動,百姓罷敝。”顏師古注:“亟,屢也。”又音jí,疾速。與“緩慢”相對。《詩·豳風·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鄭玄箋:“亟,急。”null3、于,於,介詞,意義功能相當,應用靈活廣泛。結合上下文,可以對應現代介詞:從、向、對、在、到、比、被等。 4、弗:否定副詞,一般否定及物動詞,而且及物動詞的賓語不出現,所以很多學者認為“弗”是“不+之”的合音形式。null弗和不 统言之,弗=不,均为否定副词;析言之,弗,不之深也。 东汉何休(129-186)《春秋公羊传解诂》:“秋,公会卫侯于桃丘,弗遇。”会者何?期辞也。其言弗遇何?公不见要也。解诂:弗者,不之深也。《桓公十年》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齐人侵我西鄙,公追齐师至嶲;弗及。”其言至嶲弗及何?侈也。解诂:弗者,不之深者也。《僖公二十六年》 搭配: 弗许=不之许 弗后不接宾语,不后接宾语,但是宾语要前置。 参见丁声树《释否定词“弗”“不”》,见《庆祝蔡元培六十五岁论文集》,1935。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以上敍述“鄭伯克段于鄢”的背景,著重寫姜氏對兩個兒子的愛惡之偏。正是母親的偏寵偏愛,導致了後來兄弟之間骨肉相殘的悲劇。“遂惡之”的“遂”,把姜氏的任性偏執很充分地表現了出來。 null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 【及】 《说文》:逮也。从又从人。小篆作“ ”。徐锴曰:及前人也。 “及”本义是个动词,此处显然是连词,“和”的意思。 思考:由动词到连词,从意义的角度来说,是一个逐步虚化的过程。这一个例句可以说明至迟在春秋晚期这种虚化已经完成。汉语史就是研究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与消亡的过程。如果能够把这个过程描述更加清楚,对虚化的机制进行解释,就是一篇学术文章了。语言学的论文就是这样撰写的。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即】 《说文》:即食也。从皀卪声。徐锴曰:即,就也。小篆作 意为就食。《易·鼎》:“鼐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 高亨 注:“《説文》:‘即,就食也。’此用其本義。” 即,趋近,登上,即位,就位。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與“即”正相反的是“既”,甲骨文作 ,小篆作 ,从皀旡聲,本來寫作“旣”,隸變做既。象人吃飽了,顧左右而將去之形,本義為食盡。引申作副词,表示全都或者已经義。null3、姜氏為共叔段請求把制作為封邑。制:虎牢,在今河南鞏縣東。一說當在今鄭州市西北黃河南岸的邙山東頭一帶。見《〈古代漢語〉註釋商榷》第二頁。又說制邑與虎牢各為一城,共同構築要塞。虎牢和制所在區域的地理形勢據《水經注》云:“成皋縣之故城在伾上,縈帶伾阜,絕岸峻周,高四十許丈,城張翕嶮,崎而不平。”整個城邑建築在嵩山餘脈大伾山上,北依黃河,岸如絕壁,其他三面也都非常陡峭,地勢高出四周四十余丈,雄偉險峻,地勢崎嶇不平。制邑作為交通樞紐上險峻的要塞,據此足以制鄭,對於立國未久的鄭國的意義是不言自明的。鄭莊公又怎能把如此重要的城邑輕易分封給有母親支持,而且野心勃勃的弟弟共叔段呢?見韓益民《“鄭伯克段于鄢”地理考》(北師學報(社科版)2006. 4)null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1]】 1. 公:鄭莊公。這裏“公”是諸侯的一種統稱,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公爵不是一回事。此處“公”字的使用體現了母子地位發生了變化,已經由家庭內部的母子關係轉變為政治上的君臣關係。 2、巖邑:險要的封邑。巖,(地形)險峻。酈道元《水經注·漾水》:“(祁)山上有城,極爲巖固,昔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巖固,險要而堅固。“制,巖邑也”是一個很典型的判斷句。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3、虢叔:杜注:“虢叔,東虢君也。恃制岩險而不修德,鄭滅之。恐段復然,故開以佗邑。”《國語·鄭語》:“虢叔恃勢。”韋昭注:“勢,地勢。”《史記》裏也記載說虢叔依仗制這個地方地勢險要,傲威不馴,鄭武公的父親鄭桓公就率領軍隊將他消滅了。null4、焉,於是,於此,兼有介詞加指示代詞的功能,相當於介詞“於”加代詞“此”或“是”。又叫兼詞。《陳書·高祖紀上》:“六月,高祖修崎頭古城,徙居焉。”【[2]】 5、兼詞:古代漢語中,有的字代表了兩個詞的結合,這種字兼有互相結合的兩個詞的意義和用法,這樣的字便成為兼詞。常見的兼詞有諸(在句中是兼代詞“之”和介詞“於”兩個詞,在句尾時是兼代詞“之”和語氣詞“乎”兩個詞)、焉(介詞“於”和代詞“之”)、叵(否定副詞“不”和動詞“可”)、曷、盍(疑問代詞“何”和否定副詞“不”)、旃(代詞“之”和介詞“焉”)。兼詞可以是合音詞,也可以不是。“諸”是合音兼詞;“焉”是非合音兼詞。《禮記·檀弓上》:“吾哭諸廟。”null6、佗邑:“佗”在古代漢語中是一個旁指代詞,還有兩個字形“他它”,都表示“別的”、“別人”、“其他的”意義。可以指事物,也可以指人。《鴻門宴》劉邦:“……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另如:他人,其他的——莫管他人瓦上霜。——古代漢語人稱代詞尚不完備——沒有專用的第三人稱代詞——之、其,表示指代,有時相當於第三人稱代詞,但不是專用的第三人稱代詞,而是近指代詞。《史記·孝文本紀》:“佗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率從事。”《挽歌詩》:親戚或余悲,佗人亦已歌。又,佗人、佗日、佗時、佗鄉等。《詩經·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左傳·成公二年》:“蕭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它”與“他”的語法功能大致相同,主要作賓語。《孟子·梁惠王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它哉?避水火也。”null7、唯命,王本認爲是“唯命是聽(從)——唯,句首語氣詞;是,代詞復指前置賓語;聽(從),動詞謂語;命,前置賓語——唯利是圖,唯余馬首是瞻。”一說唯與惟通,在這裏表示希望的意思。希望姜氏命以他邑。見《〈古代漢語〉註釋商榷》第三頁。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又,楊寶忠謂“唯命”之“唯”當訓恣,猶任意,隨便。《後漢書·列女傳》:“乞給紙筆,真草唯命。”“真草唯命”意思是真書、草書任你吩咐,其結構與“佗邑唯命”同。此種“命”字屬動詞,不是名詞,因而不能將“唯命”視為“唯命是聽”的省略。null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1、京,在今河南滎陽縣東南。京為鄭最為重要的、富庶的大都邑之一。但是,與制相比,其地理形勢的重要性就明顯不如。其西部、南部背靠巨大的嵩山山脈,往此方向難以通行,東、北兩面則是大平原,但非交通咽喉要地,又不夠險峻。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同時,其距西北的制邑、東北的祭邑(今河南鄭州市東北)———鄭莊公最信賴的大夫祭仲的封邑、東南國都新鄭均不足百里,很容易受到這三處的控制。這也就是鄭莊公之所以分封段於京而非制的原因。 null2、謂之:《左傳》中“謂之”是一個常見的句式,指當時社會上人們普遍這樣稱說,這樣認為。“謂之”的主語通常不出現。這裏省略的主語是“國人”,之,指代共叔段。“謂之京城大叔”是雙賓語結構。null3、大:即“太”,音tài,大叔即太叔。大太系一字之變。上古無“太”字,只有“大”字,如《周易》有“大極”,《春秋》有“大子”,《尚書》有“大誓”等。“太”是個後起字。“大”有極、最、過分等意思,“叔”通常是指小的,排行在後的,“大”、“叔”互為反義。把這兩個字放在一起稱呼“大叔”,顯而易見不只是一種尊稱,所以孔穎達注曰:“以寵祿過度,時呼為大叔。”由此我們知道鄭莊公對公叔段採取了驕寵縱容的態度。又,顧頡剛說,古人用“太”字,本指其位序在前。“大叔”,以其為鄭莊公大弟也。 “請京”以下三句:每分句主語不同,第一分句主語為姜氏,第二分句為鄭莊公,第三分句為泛指(人們),均已省略。null二、矛盾發展:表現段的肆意擴張,莊公的陰險沉穩。鄭莊公即位已年近四十,政治上已很成熟——麻痹對方,靜觀其變,等待採取行動的最佳時機——設置陷阱,引蛇出洞。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1、祭仲:zhàizhòng,鄭大夫。春秋時代大夫的地位在卿之下,士之上,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2、都城,“都城”是两个词組成的復音詞短語,大都邑的城牆。都,較大的城市;城,本義城牆,“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今天指城市。 3、國——國家,特指諸侯國。諸侯封地稱國,大夫封地稱家。 ——國都,例如去國懷鄉。國門,國人。今無此義。 ——參國之一,借助語法關係承前省略,指國都(的城牆)。 4、雉,本義指野鷄,這里用作量詞。古代城墙的计算,长一丈高一丈叫一堵,三堵为一雉。百雉即三百丈。null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1、先王:指周代開國君主周文王和周武王,他們所立下的制度被奉為標準。 2、大都……,同上,都,都邑(的城牆)。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3、參國之一:參,通三,只能表示“三分”或配合成三。這裏是數詞用作動詞,三分,分成三段,三份。《史記·淮陰侯列傳》:“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合,參分天下王之?”《左傳·晏嬰論季世》:“民叁其力,二入於公,而衣食其一。”叁,數詞用作動詞,三等分。力,勞力,指勞動收入。二,其中的二分,三分之二。null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大都邑的城牆不能超過三分國都城牆的其中的一份。中五之一,“中都不過五國之一”的省略,中等城市的城牆不超過首都的五分之一。下“小九之一”同,均為古漢語常用的分數表示法。注意句子成分省略:主語省略——中心語——都。謂語省略——不過。賓語省略——三分的對象——國。 參:shēn,本作曑,從晶㐱聲,參商,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它義均為借義。null4、當時全國最高統治者是周王,周王在全國分封了很多諸侯國,諸侯國裏還有進一步的分封。在那個重等級的社會裏,都城的大小也有等級的差別。周王的國都都城最大,合9裏,540雉。周王的都邑大中小分別為180、108、60雉。侯伯的國都規定是300雉,侯伯國內的都邑大中小分別為100、60、30雉。鄭屬伯爵,都城300雉,鄭國國內的大都為100雉,超過100雉,則違背了制度。null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 1、“今京不度,非制也”原注:“不度,不合法度。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語義似有重復。按,先秦時期的“制”和“度”,其詞義區別非常明顯。“制”是規定、法規;“度”是有關法規的數量方面的限定,“今京不度”的“度”,其準確解釋應當是指“百雉”這一“尺度”。這裏是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受到副詞“不”修飾。合乎尺度。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非”解釋為“不是”也不準確。《說文》:“非,韋也。韋,相背也。”即今違背字。“非制”,即“違制”。違背了先王的制度。又,《左傳·成公二年》:“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非禮”也是“違禮”的意思。見《〈古代漢語〉註釋商榷》第四頁。null2、君與子:本文中臣稱莊公為“君”,用其本義;莊公稱臣為“子”,是表對男子的尊稱。其後,將不是國君的人稱為“君”,用法同“子”,並且都用“您”對譯。但二者來源不同,畢竟義有微殊:由於“君”本指國君,故引申義中含有敬重之意;“子”本指孩子,尊稱時仍含有親切義。直到現代,“君”的這種莊重色彩仍舊不能為“子”所代替。null3、堪:本義為“地突”,名詞;引申為承受,動詞;再引申為能夠,助動詞。《說文》:“堪,地突也。從土,甚聲。”段玉裁說:“地之突出者為堪,地突出處則無不勝任也。引申之凡勝任皆曰堪。”《國語·周語下》:“若不堪重,則多作輕而行之。”韋昭注:“堪,任也。”《論語·雍也》:“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這裏是無法控制,承受不了後果的意思。null【堪】 《说文》:地突也。从土甚声。小篆作 此处为“忍受”之意。例如“情何以堪?”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1、鄭莊公在此稱自己的母親為“姜氏”,是否是因為跟姜氏有嚴重的利害衝突,所以對姜氏不敬才如此稱呼呢?不是。這只是當時的一種習慣稱法。 2、之,指代上述公叔段的違法亂紀行為。null3、焉辟害:怎麼躲避得了禍害?焉,疑問代詞,作狀語。與疑問代詞“安”音近意同。【《論語·先進》:“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安敢。】 4、辟,躲避。辟避古今字。王本p171有詳解。 《說文·辟部》:“辟,法也。从卩从辛,節制其辠也。从口,用法者也。”甲骨文作 ,金文作 或 ,本義是法,法度。《詩·小雅·雨無正》:“如何昊天,辟言不信。”毛傳:“辟,法也。”引申出了很多新的義項,字形仍作“辟”,後來才逐漸加旁分化了。比如:null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左傳宣公二年) (後來寫作避。) 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後來寫作闢) 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同上) (後來寫作僻。)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 (諂媚逢迎。後來寫作嬖。)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比如,後來寫作譬。)null【辟】 劈、癖、僻、譬、霹、甓、擗、壀、澼、鷿、避、壁、臂、薜、璧、襞、嬖、躄 以上均属于古今字。“辟”为古字,其余为今字。有时又称“辟”为本字,其余为分化字、区别字、孳生字。本质上均是一字承担多义,后来为了表达准确,造字分担其中一义,加以区分。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何厌之有? 中学应该学过,疑问句和否定句中,宾语要前置,正常语序为“有何厌”?类似的有“何陋之有”,“时不我待”。 一般认为“之”是结构助词,无实义,助成倒装。教材认为是代词,复指宾语。大家认为成立吗? 这种分析,是用现代人的观点去分析古代人的言语行为。古人就是这样表达的,可能不存在所谓的前置和倒装。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姜氏何厌之有?厌,满足;今义,厌恶,讨厌——古今词义不同。——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有,动词谓语;何厌,前置宾语——何陋之有?何罪之有?——上述宾语前置句式中的“是”、“之”,有的认为是连词或助词。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厌(厭)——饜 厭,《說文》:笮也。从厂猒声。一曰合也。 食不厌精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不如早为之所——双宾语。 双宾语——动词谓语涉及两个对象——动词后两个结构必须非主谓、非偏正、非并列、非同位关系。例如:伯父送我两本书。——“我、两本书”之闲,不能形成下列语法关系:我有两本书、我,两本书也(主谓);我的两本书(偏正);我和两本书(并列);二者是同一人物或事物,例如秦王赢政,首都北京(同位)。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双宾语谓语动词 ——给予动词(为、赐、赏、遗、赠、送、给、予) ——告谓动词(谓、告、语) ——使动动词(他动词【及物动词】用于使动)——例如:无生民心。晋侯饮赵盾酒。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不如早為之所。”原注:“不如早點安排他個地方。意指早點給段換個便於控制的地方。為,動詞,在這裏指‘安排’之類的意思。之,指公叔段,作‘為’的間接賓語。所,處所,‘為’的直接賓語。”null或以為對“所”的釋義似嫌鑿實。“換個便於控制的地方”,固然稍微有利,但姜氏無厭,叔段恃寵,僅“換地方”仍非長遠、根本之計;祭仲之意當不在此。“所”有引申義“宜”:《易·系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漢語大字典·戶部》“所”條設此義項,此例之外,尚有《詩·曹風·下泉》毛序:“《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憂而思明王賢伯也。”【[4]】null“早為之所”之“所”儀當作“宜、適宜”解。祭仲語意在暗示莊公對公叔段及早採取適宜的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不排除驅逐、禁錮、甚至殺掉),因為“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晚既不可除,不如早除,即“早為之所”)。杜預於此句亦注為“使得其所宜”,意即“不如早給他做個適當的安排”。唐劉肅《大唐新語·公直》載唐肅宗與其心腹臣裴晃、蕭華謀畫對付權臣李輔國妄求為宰相事,即用《左傳·隱公元年》祭仲語:李輔國扈從肅宗,棲止帷幄,宣傳詔命,自靈武列行軍司馬,中外樞要,一以委之。及克京城後,於銀台門決事,凡追捕,先行後聞,權傾朝野,道路側目。又求宰相,肅宗謂之曰:“卿勳業則可,公卿大臣不欲,如之何?”又諷裴晃等速表薦己,肅宗患之,乃謂蕭華曰:“輔國求為宰相,若公卿表來,不得不與。卿與裴晃早為之所。”華出問晃,晃曰“初無此事,臂可截也,而表不為也。”復命奏之,上大悅。此“早為之所”,亦“及早採取適當措施”之意。null另一種看法認為“早為之所”當解釋為“早使之止。”禁止他再發展自己的勢力。見《〈古代漢語〉註釋商榷》第八頁。null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1、無,《說文·亾部》:“亡也。”甲骨文写作 ,本象人跳舞形,即今“舞蹈”本字。金文中開始假借表示“有無”義【甲骨文中表示有無的意思用“亡”】,舞蹈義則加舛分化。“無”表示沒有,是動詞。《詩·小雅·車攻》:“之子于征,有聞無聲。”毛傳:“有善聞而無諠譁之聲。”null毋,《說文·毋部》:“止之也。”甲骨文作 ,與母同形。上古母為絕對禁止干犯者,所以一形可表二義:母親、禁止,戰國時(詛楚文),變體分化出“母毋”二字。【[5]“毋”是否定副詞,用在動詞謂語前表示禁止、不要。《詩·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塗塗附。”鄭玄箋:“毋,禁辭。”null文獻中“無”可通“毋”。如《詩經·魏風·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本有其字——通假。古漢語裏通假字比較多,實詞有通假字,虛詞也有通假字,而虛詞的意義比較虛,所以虛詞中的通假字辨認起來難度就更大一些。 null2.滋蔓 原注:“滋,滋長;蔓,蔓延。” 思考:滋蔓是不是一个双音词? 句读: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張永言謂此乃孔疏,服虔注“滋蔓”為“益延長”。《左傳》中“滋”皆為“益”義。如:《襄公八年》:“謀之多族,民之多違,事滋無成。”《襄公二十三年》:“孟孫卒……臧孫入哭,甚哀多涕。出,其禦曰:‘孟孫之惡子也,而哀如是;季孫若死,其若之何?’臧孫曰:‘季孫之愛我,疾疢也;孟孫之惡我,藥石也。美疢不如惡石。夫石猶生我,疢之美,甚毒滋多。’”《昭公元年》:“令尹為王,必求諸侯……若獲諸侯,其虐滋甚。民弗堪也,將何以終?”《昭公六年》載叔向詒子產書,責其作刑鼎:“民知爭端矣,將棄禮而征於書,錐刀之末,將盡爭之,亂獄滋豐,賄賂並行。”《昭公二十六年》:“楚平王卒,令尹子常欲立子西……子西怒曰:‘是亂國而惡君王也……敗親速讎,亂嗣不祥,我受其名。賂吾以天下,吾滋不從也!”杜預注:“滋,益也。”可從。null因此“滋蔓”是偏正結構。下文正說“蔓,難圖也”,不說“滋蔓,難圖也” 。見《〈古代漢語〉註釋商榷》第九頁。 3、圖,對付,解決。“蔓,難圖也”是一個判斷句的形式,不過很明顯並不表示判斷,而是表示解釋。“蔓”與“難圖”之間是假設關係,如果勢力發展了,那麼就難以對付了。“蔓,難圖也”又是一個緊縮復句,需要注意。 null4.【宠】 《说文》:尊居也。从宀龙声。小篆作 此处应该是本义,即指公叔段在封地“京”作为“京城大叔”,因而是“尊居”,绝对不是教材中的“尊贵”之意。《書·周官》:“居寵思危,罔不惟畏,弗畏人畏。”孔传:“言雖居貴寵,當思危懼。” 思考:“宠爱”一词的产生过程? 宠→尊居→尊贵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5、“猶…況…”是一個表示讓步關係的句式,相當於“尚且…何況…”。蔓延開的野草尚且不能除掉,何況是您的尊貴的弟弟呢?句中“乎”是疑問語氣詞,在這裏表示反問,並不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回答。null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1、義,《說文·我部》:“己之威儀也。從我羊。”即今“威儀”字。這裏是形容詞,行為合理的意思。(王P237) 2、斃,《說文·犬部》:“獘,頓仆也。从犬,敝声。《春秋傳》曰:‘与犬,犬獘。’斃,獘或从死。”本義是撲倒、跌倒。無褒貶色彩。《左傳·哀公二年》:“鄭人擊簡子,中肩,斃於車中。”杜預注:“斃,踣也。”後引申為斃命、死亡,含貶義。“斃”当爲後起字。古今詞義不同。這裏指垮臺。《國語·晉語二》:“驪姬與犬肉,犬斃;飲小臣酒,亦斃。”韋昭注:“斃,死也。”韋注誤。null多行不义,必自毙,毙,扑倒、跌倒,遭受挫折。——毙,后引申为毙命、死亡——古今词义不同。——本句作为成语,原封不动进入现代汉语。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以上為第二自然段。通過姜氏為段請制、請京,到祭仲與鄭莊公之間的對話,可以看到矛盾的發展,矛盾的主線顯示出來了,而且已經徹底由家庭內部的矛盾變成外部的政治上的對立,所以外部人物也開始捲入了,祭仲一再催促鄭莊公迅速採取措施,說明形勢已經嚴重化,也明朗化了。null三、矛盾激化:姜氏和共叔段自以為得計,得寸進尺;子封試探莊公,鄭莊公洞若觀火,蓄意放縱,促成採取行動的最佳時機。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1、既而:復合虛詞,由副詞“既”和連詞“而”組成,“而”字本起系聯作用,由於受到漢語詞彙雙音節化趨勢的影響,“而”已成為“既”的後附成份。“既而”用在謂語或者句首,表示陳述的事實是前一事實出現後不久就出現的,可以翻譯為“不久,隨後”。這裏是指祭仲與鄭莊公的談話剛過去不久。《左傳·僖公十五年》:“晉侯許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null【鄙】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说文》:五酇(一百家)为鄙。从邑,啚声。所以,西鄙、北鄙就是西面、北面一个城邑,大概是五百家的小城邑,教材译为“边邑”,比较笼统。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边邑”进一步引申就可以指“边远的地方”,例如“蜀之鄙”;边远的地方,远离政治文化中心,也就是乡下,一般是没有开化之处,见闻少,就有了“鄙陋”、“卑鄙”之意。例如《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此处的“鄙”为“见识短浅”之意。“卑鄙”原指地位低下,见闻少,如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现代汉语里面“卑鄙”意为“行为无耻”。怎么来得呢?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王勃《滕王阁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孟子·尽心上》) “滥”,泛滥,胡作非为。不择手段,自然也就卑鄙了。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贰】 《说文》:副、益也。从贝弍声。 此处是“两属”之意,数词活用为动词,即既属于庄公,也属于公叔段。其實當指背叛莊公而投向共叔段。數詞用為動詞。貳,形容詞,又動詞;二:數詞。“貳屬”與“專屬”相對。《國語·周語上》:“百姓擕貳。”(貳心)《孟子·滕文公上》:“市賈不貳。”(物價一緻)貳用為數詞是后來的假借用法。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一說貳當訓疑慮。《爾雅·釋詁》:“貳,疑也。”邊鄙之民看到強大的段分封於京,有奪莊公君位之勢,故心中疑慮,進而懷有二心,至段的勢力進一步擴展時,則強迫邊鄙屬己,這其中當然包括原先交給國君的賦役。 思考:贰(二)和两的异同。见王力《古代汉语》p null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 1、公子呂:鄭國大夫。字子封。 2、國不堪貳:“貳”是堪的賓語,表不堪之事,即上文所說西鄙北鄙兩屬的情況。意思是說國家承受不了兩屬的情況。換句話說,兩屬的情況繼續發展下去,莊公的統治地位就會動搖。null3.若之何:奈何,怎麼辦?“若之何”是一個常用的固定結構。可以作謂語或狀語。①當在句尾時作謂語,用於詢問辦法,可以翻譯成“怎麼辦”。如《書·微子》:“今爾無指告予,顛隮,若之何其?”。②當在句首作狀語時,用來表示反問,可以翻譯成“怎麼能”或“為什麼”。如《國語·楚語下》:“民所以攝固者也,若之何其舍之也?”【攝,持也,保持。】和“若之何”用法相同的還有“如之何”和“奈之何”。 null这是一个疑难问题,教材的解释看似通顺,但是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没有落到具体的字词。说“若……何”是一种固定格式,也是似是而非。 窃以为,“若何”是一个词,《汉语大词典》收录有此条目。 null【若何】1.怎样,怎么样。《晏子春秋·问上十七》:“ 景公 問 晏子 曰:‘賢君之治國若何?’” 唐 司空曙 《闲居寄苗发》诗:“漸向浮生老,前期竟若何?”《水浒传》第二一回:“你百年歸壽時,我却再與你些送終之資,若何?” 李大钊 《“五一”MayDay运动史》:“任被告人若何申辩,律师若何辩护,法官终是不睬。”2.怎么办。《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抑君有命,可若何?”《新唐书·李抱真传》:“ 緘 愕然,謂諸將曰:‘詔不許,若何?’”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3.怎么,为什么。《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夫小人之性,釁於勇,嗇於禍,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非國家之利也。若何從之?”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因此,“若何”意为“怎么办”,可以单用;如果要接宾语,自然要前置,“之”所以处在“何”前。 “若何”又相当于“奈何”,“若”可音转为“奈”,上古“泥日二钮归娘”。 简单说,南方方言中还保留,如“日”、“肉” 异文:不义不昵(《说文》引作“䵒”) 谐声偏旁:女——汝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如之何,怎麼,為什麼。《詩·王風·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孟子·梁惠王上》:“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又,怎麼樣,怎麼辦。《詩·齊風·南山》:“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唐柳宗元《師友箴》:“不師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null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 1、欲與大叔:“欲”和“與”都是動詞,“與大叔”是“欲”的賓語。動詞“與”一般帶雙賓語,這裏省略了直接賓語,即“君位”,是一種含蓄的說法。意思是說將君位交給大叔。 2、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二“請”字用法有別。null請”字後帶動詞時在古代漢語裏有兩種用法,一種跟現代漢語的用法相同,表示請對方做什麼事情,是動詞,例如“若弗與,則請除之”;第二種用法是表示請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件事情,是謙敬副詞,只作狀語,例如“欲與大叔,臣請事之”一句中的“請”字,是指公子呂請莊公允許自己去事奉公叔段,而不是“請莊公去事奉他。”第二種用法在古漢語裏比較常見,而在現代漢語裏不太常用,只是在一些詞語裏還保存著,例如“請問”意思是請對方允許自己詢問某個問題;“請降”意思是請對方允許自己投降等。區別動詞“請”和謙敬副詞“請”的方法,是看這個“請”是否是表達行為,並牽涉對象。null3、無:通“毋”。見上。 4、不要讓民衆生二心,即對鄭莊公的背叛之心。生,動詞的使動用法。“生”的後面帶雙賓語,我們可以把這種結構叫使動雙賓語結構。一說民心是指鄭國百姓對共叔段的擁戴之心。見《〈古代漢語〉註釋商榷》第十一頁。null公曰:“無庸,將自及。” 1、無庸:“庸”義同“用”。用不著。《史記·蘇秦列傳》:“竊爲君計者,莫若安民無事,且無庸有事於民也。”“庸”的這種通假用法一般只出現在否定句裏,如“不庸”、“勿庸”等。成語“無庸諱言”、“毋庸置疑”、“無庸置喙”等都保留了這一用法。無庸多慮。null2.【及】 自遭其禍。自己趕上災禍。及:追趕上,本義。前面有虚化为连词的“及”,此处是动词,赶上。也就是本义“逮也”。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按,白平謂杜預原注:“言無用除之,禍將自及。”將“將自及”解為“將自及禍”或“禍將自及”,都有增飾成解之病,非“及”字確切含義。《說文》:“㽺,病劣也……及聲。”段玉裁注:“劣,猶危也。”危之義常用“岌、圾”表示,“㽺、岌、圾”三字同源,或“及”之區別字。古書中“傷害、危殆、顛覆”等義有時用“及”表示。【[6]】《說文》訓“及”為“逮”,取“逮捕”義,“危殆”等義當即從“逮捕”義演變而來,《左傳》中這種“及”字,杜預往往以“到來”、“遭遇”等義釋之,因而曲折迂回,難以順妥。見《〈古代漢語〉註釋商榷》第十二頁。null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 1、貳:指西鄙和北鄙原本兩屬的邑。這裏作名詞用。 2、以為:以之為,把這兩地作為。由原來的“貳屬”變為“專屬”。null3.至于廪延。 注意“至于”之类的用法,类似的还有“地方五百里”,均是两个词,不是一个双音词。 至是“到”的意思,“于”是介词,引进处所。 引进处所的“于”进一步发展就可以省略,大致在汉代完成。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4、廩延:lǐn,在今河南延津縣北。段在東北方向的經營。段的勢力到達廩延應該經過了更長的時間。值得注意的是,京邑到廩延僅地圖上直線距離即已200華里,中途又多大澤,如榮澤等,按照當時的交通條件,已不算近。不能想像,共叔段僅僅控制了廩延這一戰略要地,沿途的一些城邑無疑也被他掌握。null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 1、子封:即公子呂。 2、矣:句尾語氣詞,說明新情況的出現或事情的變化,“可矣”是說以前不行,現在行了。 3、厚:《說文》:“山陵之厚也。”本義是山陵大,這裏指佔領的土地擴大。 4、得眾:得到民心。“厚將得眾”是一個條件復句,如果厚,那麼將得眾。null5.不义,不暱(nì),厚将崩:共叔段对君不义,百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也将要崩溃。 暱:同昵(异体),亲近。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不暱:nì,不能團結人。暱,課本注為“通䵒,黏。”“暱”,《說文·日部》:“日近也。”這是從字形上推出的造意。實義是近。異體字作“昵”,今以“昵”為正字。 (1)並列關係:段不義於君,不暱于兄。(2)條件復句:段不義於君,則民不暱于段。後說是,因為這是承“厚將得眾”說的,並且後接“京叛太叔段”的應驗之詞。 5、厚將崩:土地多了將垮臺。不義於君,不親於兄,非眾所附,雖厚必崩。null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shèng),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yān)。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null四、寫出王室家族內矛盾的發生、發展直到高潮的全過程,刻畫了莊公的陰險狡詐、姜氏的偏心狠毒、共叔段的貪婪愚昧。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null1、完聚:原注“修葺城牆,聚集百姓”。按,“完”當訓治,即備辦,古漢語裏的“完”沒有完了、完畢的意思。明清時才有這種意思。《儒林外史》第三回:“金有餘同那幾個客人還不曾買完了貨。”“聚”歷來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理解認為“聚”是聚集百姓;一種理解認為“聚”是聚集各種物資。其实這裏的“聚”不是動詞而是名詞,指的是糧草儲備。null完聚、繕甲兵、具卒乘三者應該都是動賓關係的短語,共叔段做襲鄭的準備,必然要充足地積聚糧草。此時不是做守衛的準備,不用修城,況且修城之事早已完成。漢代的服虔早就指出聚是聚禾黍的意思。見《〈古代漢語〉註釋商榷》第十四頁。又龐光華《〈左傳〉“大叔完聚”新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11)《左傳·哀公十七年》:“陳人恃其聚而侵楚。”“聚”正用爲名詞,表糧草義。 null2、繕:修理,製造。繕甲,謂整治武器裝備。《詩·鄭風·叔于田序》:“叔處于京,繕甲治兵,以出於田。”鄭玄箋:“繕之言善也;甲,鎧也。 3、甲兵:鎧甲和武器。《左傳》時代,“甲”表示古代軍人穿的皮革做的護身衣服。(《古漢語詞常用字字典》)“古曰甲,漢人曰鎧,故漢人以鎧釋甲。”(《說文》“甲”下段注)兵本義是指兵器,後來引申有士兵義。這裏正用本義。《诗·秦风·无衣》:“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null4、具卒乘:具,準備。《東觀漢記·符融傳》:“符融,妻亡,貧無殯歛,鄉人欲爲具棺服。” 卒乘,步兵和兵車。乘:shèng,一乘兵車有甲士3人,步卒72人。此本《司馬法》。《司馬法》乃戰國兵書,未必合於春秋陣法。楊
本文档为【chapt5(郑伯克段于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21310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2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1-03-31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