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岭南药业简介

传统岭南药业简介

举报
开通vip

传统岭南药业简介 传统岭南药业简介 朱盛山 聂 阳 (广东药学院中药开发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24) 摘要:岭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地貌环境和气候,蕴含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岭南地处中 国南部沿海,历来是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岭南药业历史悠久,东晋时代海幅禅 院制造的金汁是岭南中成药的原始产品,唐代罗浮山形成了岭南最大的中药材市场,明万历 元年(1573年),佛山梁仲弘蜡丸馆的创立,岭南药业正式诞生,开中国医药工业之先河。 此后,以陈李济、冯了性、敬修堂为代表的岭南中成药业先后创立,并迅速发展。 一、岭南...

传统岭南药业简介
传统岭南药业简介 朱盛山 聂 阳 (广东药学院中药开发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24) 摘要:岭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地貌环境和气候,蕴含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岭南地处中 国南部沿海,历来是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岭南药业历史悠久,东晋时代海幅禅 院制造的金汁是岭南中成药的原始产品,唐代罗浮山形成了岭南最大的中药材市场,明万历 元年(1573年),佛山梁仲弘蜡丸馆的创立,岭南药业正式诞生,开中国医药工业之先河。 此后,以陈李济、冯了性、敬修堂为代表的岭南中成药业先后创立,并迅速发展。 一、岭南环境与岭南药材 1.岭南环境 岭南,岭即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五座山岭之南。最早明 确岭南范围是秦统一六国后,范晔《后汉书.南蛮列传》载:“秦并天下,始开岭外,置南 海、桂林、象郡。”(秦岭南地图略) 时至今日,人们通常把“岭南”作为广东省的代称。(当代广东地图略) 岭南位于我国南疆边陲,北依逶迤的五岭,又临浩瀚的南海,地形复杂,河流交错,形 成了岭南独特的地貌。广东遍布山地、丘陵、平原、台地等,而以山地、丘陵为主,素有“七 山一水二田”之称。广东水源充足,河流纵横,岭南最大的河流—珠江。广东海岸线曲折, 港口众多,海岸线长达 3368.1公里,居全国各沿海省区第一位。 岭南地区所处纬度较低, 是我国较接近赤道的地带, 日照多, 太阳辐射量大, 气候炎热。 岭南地域夏季很长,高温时期比较多, 年平均在 18℃~24℃之间,夏季长达 6个半月左右。 岭南地域不仅气候炎热, 而且长年受偏东或偏南暖湿气流影响, 潮湿而多雨。春夏季则热与 湿兼盛而为“湿热”,秋冬季则寒于外(北方冷空气南下)而湿于内(本土湿度较大)形成“雪上 加霜”的“湿冷”,因此岭南四季皆“湿”。岭南气候总的感觉是:一年四季潮湿、闷热。 2.岭南药材 岭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地貌环境和气候,四季常青,林木茂盛,各种果实终年不 绝,昆虫到处滋生,为野生动植物生长提过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全国野生动植物最繁盛 的地区之一。从而为岭南提供了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特别是一批广东名特中药品种。 广东名特中药包括:道地中药及南药,它们的特点是:其原植物适宜在广东省热带、亚 热带的气候环境中生长发育,为广东所特有或主产,有丰富的产(藏)量,所采制的中药有 长期的生长与应用,品质优良,临床疗效显著,商品适销国内外。 著名的道地药材广藿香、广佛手、广陈皮、广防己、广金钱草、阳春砂仁、肇庆巴 戟天、德庆何首乌、化州橘红、西江桂枝一起被称为“十大广药”。此外,连县的玉竹 及黄精,肇庆的松实和紫青天葵,质量都得到公认。(“十大广药”附图略) 南药是广东中药的一大特色。广东阳春的砂仁、肇庆的巴戟天与海南的槟榔、益智号称 “四大南药”。粤西的肉桂、徐闻的莨姜,沿海地区的珍珠、海马、燕窝等素负著名。有些 原产东南亚的南药,现在广东也有分布,如檀香、南肉桂、胖大海、印度马钱、泰国大风子、 安息香、爪哇白豆蔻等是从国外引进的珍贵南药,并代替进口。 二、岭南文化交流与岭南药业的诞生 1.岭南文化交流 岭南文化,是岭南先人在不断改造自然,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极具特色的本根文化,接 受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并吸收海外文化,自成体系, 形成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地域文 化。岭南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具开放性、兼容并蓄, 长期与中原文化、海外文化相互交流与沟 通, 融贯有中西方文化的特色。 距今 12.9 万年左右的早期智人“马坝人”及其先祖为代表的岭南先人,创造了岭南的 本根文化,从而揭开了中国南部的历史。公元前 214年,秦始皇令部将赵佗等进军岭南, 把 岭南正式并入中国的版图,建立郡县, 修筑城墙,并从中原地区大规模移民。此后, 还有几 次北方向南方移民高潮。岭南地区被称为“蛮夷之地”, 被朝廷用作“罪官”和充军等的地方。 移民和“罪官”陆续来到岭南,却为岭南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中原的规章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文化习俗、 中医中药等在岭南传播。 至唐代,唐朝的强盛与繁荣,也促进了对外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交流。岭南最古老的港口 广州港, 秦汉时期开始形成, 至唐代已成为全国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商业大港。盛唐时期, 东起广州港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宋、元、明、清时期,广州港 作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有时甚至是唯一的通商口岸,对中国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 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附图略) 对外贸易的发展, 大量外国商人及外国货物由岭南传入中国, 不仅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 的发展, 也带动了岭南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岭南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枢纽。经济交流和文化 交流紧密联系、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物质交流往往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出口货物, 在一定 程度上代表了该国的文化特征, 反映着该国的文化发展状况。 2.岭南药业的形成与中成药业的诞生 岭南药业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东晋时代海幅禅院制造的金汁水,该药是岭南中成药的 原始产品。海幅禅院位于现广州海珠区海幢寺旁,该院产的金汁水,工艺独特,收集大量童 子尿,混合女贞子等七、八种中药材,用瓦埕盛载,埋藏地下十年,待其净化去臭,然后挖 出,用该院附近的乌龙井水 95%稀释,澄清后分装出售。该药对麻疹、热疹有疗效极佳, 珍稀难得,故称“金汁水”。解放后,该禅院改名为“海幅成药社”,继续生产金汁水,部分 还出口远销海外。(海幅禅院附图略) 东晋的葛洪,既是著名的炼丹术家、道教理论家,又是一名医学家。其晚年在广东罗浮 山修道炼丹、采药行医、著书立说,留下了《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等著作。葛洪在罗 浮山修道的同时,还修建道教寺院,其所创的四庵,是晋唐时期罗浮山药市形成的前提。 罗浮山是晋代以来岭南著名的宗教“圣地”。在南北朝和唐代时期,岭南的寺观内的宗 教徒常借行医施药而引发群众的宗教信仰,达到向社会布道的目的,宗教寺院医药学不断发 展。在唐代,中原一带的人民向岭南移民,至唐朝后期罗浮山开始了以寺观为核心的大规模 农田垦植,包括种植药材在内的多种经济作物、对山林物资的商品初加工等,加之岭南中药 材资源丰富,促使罗浮成为岭南最大的药材市场。(罗浮山附图略) 岭南中成药业诞生于明代的佛山, 从而开创中国最早的医药工业。岭南中成药业在中国 最早诞生, 有其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 至明代开始,手工业的飞速发展,佛山成了南方一个手 工业重镇,手工业十兴发达,尤其是铸造、制陶和纺丝,是三大支柱,全国知名。据陈贽《佛 山真武祖庙灵应记》碑刻记载, 景泰元年(1450 年),佛山已是“民庐栉比, 屋瓦鳞次, 几三 千余家”。但大规模的发展是在明代中后期的嘉靖和万历年间。 佛山的手工业的繁荣, 与当时广州的海外贸易和对外交流是密切相关的。佛山是距离广 州仅六十里的市镇, 广州港对外交流与贸易窗口直接影响着佛山的发展。 广州港的发展, 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农业商品化的步伐, 而农业商品化的进程, 有需要手 工业生产的支持, 农产品经手工业精细加工后, 才能更好的出口到海外。同时为不断满足海 外市场的需要, 中国一些传统工艺冶铁、陶瓷也被带活。佛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 并 成为明代手工业生产基地和全国知名的经济发达的四大名镇之一。 广州港不仅促进了佛山的手工业的兴起, 在对外贸易与交流时带入海外文化, 特别是西 方工业化生产的思想, 在一定的程度上刺激了佛山手工业的工业生产。 明太祖统一中国后, 即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 “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就在明代自 建立后执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一百多年里, 欧洲国家先后进入了大变革的时代, 资本主义的生 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随着 1493年哥伦布新大陆的发现, 1498年,达·伽 玛欧洲通往印度、东南亚等地新航线的开辟, 西欧诸国开始向东方进行海盗式的贸易和殖民 掠夺, 并伺机窥探中国这个东方古国。1517年, 葡萄牙人率军舰到广州“叩关索市”, 1553年 葡萄牙借“船触风涛, 水湿贡物”为由, 在澳门临时居住, 并据此长期占据澳门。澳门从此 成为闭关的中国, 唯一向海外开放的贸易枢纽, 外商可以通过澳门间接与广州通商。此后西 班牙、荷兰和英国等国相继来中国寻求贸易。西方国家来到中国, 不仅带来西方的商品, 也 带了西方工业化生产的思想和生产技术, 岭南出现了早期的资本主义的萌芽。 岭南人民信奉中医中药, 当地有着丰富中药材资源, 中药在当地广泛使用。手工业发达 的佛山, 受西方工业化生产思想的影响, 岭南的中成药业在明代万历年间形成和诞生。明万 历元年(1573年), 佛山的“梁仲弘蜡丸馆”创立,岭南药业诞生。梁仲弘蜡丸馆是全国中成 药最老店号之一,被称为岭南最早的中成药号、岭南中成药“鼻祖”。 此后, 佛山中成药业鼎盛,厂店近百家,从业人员逾千,品种近千个,主要剂型是膏、 丹、丸、散、茶、油、酒 7种,以古方正药、炮制精、良、品种齐全、适应性广、疗效显著、 价格低廉而负盛名。佛山因而有“岭南成药发祥地”、“广东成药之乡”之盛名,现在的广州、 香港、澳门以及南洋、美洲一带很多传统的中医成药,都源于佛山。 三、岭南药业的发展 明万历二十七年(1600年), 南海县商人陈体全和李升佐两人合作经营,取陈李二姓,再 突出一个“济”字,以表协力同心济世之宏图伟愿, 创立“陈李济”。明天启年间, 顺德县黄 恒庵,在佛山设馆行医,注意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临床经验和对方剂的悉心研究,先后研制出多中种蜡丸, 明 天启七年(1627年)创立“黄恒庵蜡丸馆”。 清代,岭南药业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 广州、佛山地区先后成立一大批中成 药业。广州这一时期成立的中成药业主要有:何明胜创于 1651年,黄中璜创于 1662年;创 于十八九世纪的老字号有:保滋堂(1713年)、敬修堂(1790年)、瑞草堂(1828年)、刘贻斋(1830 年)、橘花仙馆(1838年)、岐生堂(1875年)、迁善堂(土 878年)、佐寿堂(1880年)、李众胜堂 (1896年)、潘人和(1897年)、两仪轩(1899年),集兰堂、梁财信、卢畅修、岐寿堂等均创于 19世纪,善德堂、邹家园、罗广济等创于 1900年。 自清代,佛山中成药业兴盛,仅有名号可考的药坊就有近百家,出售成药数百种。其中 “冯了性风湿药酒”、“源吉林甘和茶”、“李众胜保济丸” 、“马百良七厘散”、“梁家园少林膏” 等数十种名药行销海内外。 广东其它地区,中成药发展也较早。潮汕地区自清代,其所属澄海、饶平、潮阳、普 宁均有单家独户依古方、验方、秘方生产的妇科、儿科、肠胃等中成药。兴梅地区私人制药 业在 19世纪初逐渐兴起,至建国前夕私人制药作坊、店达数十家。珠江三角洲的顺德县华 天宝药行(创于 1908年),也是初具规模的药厂。香山县“黄潮善堂”生产的“沙溪凉茶”, 扬名海内外,距今也有百余年历史。 四、岭南药业的特色 明代, 处于对外贸易和交流前沿的岭南, 农业、手工业等工商业繁荣, 岭南中成药业先 于中国其他地方诞生,开中国医药工业之先河。 清代延续了明代的海禁政策, 至顺治十八年至康熙十年, 清朝实行“迁界禁海”,澳门仍 然时中外贸易的枢纽, 乾隆二十三年(1757 年), 清政府撤销了其他地方的贸易口岸, 只留广 州一处口岸继续对外贸易, 史称“一口通商”。至鸦片战争前, 广州始终是中外贸易的口岸, “一口通商”时还是唯一的口岸, 岭南工商业不断发展, 粤海关建立、十三行形成, 岭南药 业获得到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时机, 冯了性、何明胜、敬修堂、王老吉等就是这一时期成立的。 岭南中成药业各厂店, 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有广泛社会声誉的“名厂”、“名 店”、“名药”, 陈李济的“追风苏合丸”, 冯了性的“冯了性药酒”,王老吉的“王老吉凉茶”, 潘高寿的“川贝枇杷露”等, 赢得了“岭南出好药”的美誉, 并在国内外打造著名的“广药” 品牌。这些“名药”不仅在国内喜闻乐道, 经久畅销, 还远销东南亚, 被华人带到世界各地。 岭南中成药业的发展还受到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的影响。在制药业技术方面, 应用 西药制剂技术于中药制剂 ,如潘高寿开发“川贝枇杷露”过程中, 将汤剂改为糖浆剂, 为使 该剂耐久存放,又吸取了西药制剂方法,加进了苯甲酸等作防腐剂。岭南药业还注意品牌和 知识产权的保护, 有的药厂店有了自己的商标, 如何明胜在中英政府注册以李铁拐葫芦商标; 敬修堂自取商标“园田牌”;马百良为其七里散注册“宝炉牌”与“像牌”两个商标。 岭南中药资源丰富,当地人信奉中医,中医药已经深入广东人的日常生活,形成了广 东独特的茶文化和饮食文化。元代释继洪《岭南卫生方》对岭南气候、地理与疾病关系有专 门论述:“岭南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 故阴湿之气常盛”。广东气候闷热湿润,当地人易上 火,广东人常喝“凉茶”以预防上火或降火。广东人日常饮食中,喜好“煲汤”,汤中常加 入几味中药,以防病治病。广东人“煲汤”由来已久,他们相信汤有清热去火之功效,所以 饮食不可无汤,体现了“未病先防”“药食同源”的思想。 五、岭南部分中成药业简介 岭南主要中成药业列表 序 号 药 业 名 称 创立时间 创始人 创始地 主要产品 商 标 1 海幅禅院成药社 东晋 广州 金汁水 2 梁仲弘蜡丸馆 1573 粱仲弘 佛山 抱龙丸 3 陈李济 1600 陈体全 李升佐 广州 追风苏合丸 杏和堂 4 黄恒庵蜡丸馆 1627 黄恒庵 佛山 乌金丸 5 冯了性药铺 1659 冯了性 佛山 风湿跌打酒 冯了性 6 何明胜 1651 何宗玉 何君泰 广州 泻丸 李铁拐葫芦 7 陈李昌 1651 广州 小蜜丸 8 黄中璜 1662 黄中璜 广州 9 保滋堂潘务庵 1669 潘务庵 广州 保婴丹 10 粱财信医馆 1759 粱财信 佛山 跌打丸 11 敬修堂 1790 钱树田 广州 回春丹 园田牌 12 马百良 1803 马百良 佛山 七里散 宝炉牌、像牌 13 两仪轩 1811 谕海绸 广州 蛇丹类药 14 王老吉 1828 王泽邦 广州 王老吉凉茶 15 瑞草堂 1848 广州 丸散 16 刘怡斋 1830 广州 卫生丸 17 橘花仙馆 1838 广州 紫雪丹 18 潘人和药酒厂 1852 潘仁兴 广州 毛鸡酒 19 歧生堂 1875 广州 琥珀震惊丹 歧字牌 20 迁善堂 1878 广州 盐蛇散 21 必得胜 1880 广州 清凉丹 22 潘高寿 1890 潘百世 潘郁生 广州 川贝枇杷露 23 李众胜堂 1896 李兆基 佛山 保济丸 梁仲弘蜡丸馆 梁仲弘蜡丸馆创立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创始地佛山,是全国中成药最老店号之一, 被称为岭南最早的中成药号、岭南中成药“鼻祖”。 (梁仲弘牌匾附图略) 梁仲弘是明代佛山望族梁氏长房后裔,大约在明嘉靖 22年(1543年)左右出生,早年不 骛功名,而随名医学艺,学有所成后开始自立门户,于佛山镇朝市街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 悬壶济世。因梁仲弘医者有术,颇具名气,求医买药者与日俱增,络绎不绝。后来,他将历 年来的临床验方总结整理,研制出几种颇有疗效的成药蜡丸在医馆出售,其中就有专治小儿 腹痛、吐奶的特效药“抱龙膏”、“抱龙丸”。 “抱龙丸”早期包装有两个规格,一是以蚬壳装药膏,外封以蜡,为蚬壳膏,二是外裹以 蜡的大蜜丸。当时,人们把它作为“看门”的药物,凡婴、幼儿患上府呕或急慢性惊风病症者 一经服用,立即药到病除。由于药效显著,携带使用方便,因而享誉四方。不但行销全国各 大城市,就连穷乡僻壤,尤其是缺医少药的地区,家有婴幼儿者莫不贮备,以应急需。 陈李济 陈李济杏和堂南海县商人陈体全和李升佐两人共同创立“陈李济”,创立于明万历二十 七年(1600年),其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为我国历史悠久、声名最显著的中成药店, 在行业中鼎足而立;而广州陈李济杏和堂比北京同仁堂创建还早了 70年。(陈李济杏和堂附 图略) “陈李济”广集古代固有成方、验方,选用上乘药材原料,悉心研究炮制技术,终于以 精湛的工艺,制成多种别具一格的古方正药。清朝初年,“陈李济”的蜡丸已名闻遐迩,以 苏合丸、益母丸、宁神丸、宁坤丸较有名气,“获利不菲,为他号所不及。”据史料记载,清 朝同治皇帝有一次患上风寒,腹痛吐泻,经御医推荐服用陈李济“追风苏合丸”,“药到病除, 龙颜大悦”,遂敕赐“杏和堂”的封号,以资表彰;同时还钦定陈李济珍藏的百年旧陈皮为 广东每年进奉慈禧太后的贡品。民国初年颁布商标法,“杏和堂”成为陈李济的正式商标, 一直沿用至今。 冯了性药铺 冯了性药酒始创于于冯了性之父冯国琳,其粗通医道和药理,在家乡开设药铺,凭着多 年行医实践,几经研究试验,创制了一种药酒,用于医治风湿跌打等病疾,取名万应药酒, 初为自用,赠与街坊乡民,后发现疗效确切,前来购药者渐多,遂决心扩大经营,后于明万 历年间(约 1615年)将药铺迁到佛山扩展经营。 冯了性青年时,曾一度削发修行,方丈赐其法号为“了性”。 经冯了性的潜心研究和临 床观察,药酒的配方及制作工艺日臻完善。至冯了性主持药铺(约 1659年)的经营后,为 感谢佛门高僧的赐教,即把万应药酒改名为“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将药坊定名为“冯了性 药铺”。 药铺除了生产“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外,还生产其它跌打药品,在当时被称为“药 王”。(冯了性药酒附图略) 敬修堂 清朝乾隆年间,广州是全国唯一的通商口岸,贸易活跃,经济繁荣,吸引了不少海内外 客商。浙江慈溪人氏钱树田幼读诗书,兼攻医理,因应考不中,弃学从商,自杭州贩运丝绸 到广州。他又是个儒医,常自制丸散膏丹,对沿途病患者施医赠药因他医术不错,治愈了不 少奇难杂症。 乾隆五十四年(公元 1790年),广州有一富商的儿子患了重病,遍请名医,久治无效, 奄奄一息,全家忧心如焚,慕名请钱树田医治。钱凭着多年行医经验,望、闻、问、切,细 心检查,然后外施拔痧手法,内灌自制“回春丹”,很快治好了富商儿子。富商为感谢其救 子之恩,出资相助钱树田开办药铺。药铺主要经营回春丹、如意膏、白凤乌鸡丸以及少量其 他丸散,取名“敬修堂”,寓意“敬业修明、普济众生”。钱树田自取商标“园田牌”,喻“有 钱有田”。 (敬修堂商标附图略) 王老吉 王老吉创始人王泽邦, 少年时爱好中医中药,为了得到和体验到别人的秘方,仿照“神 农尝百草”的办法,竟以身试百病。1828 年,他在清远飞来峡试瘴疠几乎丢了性命,幸得 云游四海客居飞来寺的赖道士所救,情感赖道士,获赠后称王老吉的药方。此方疗效甚好, 先 后帮当地人躲过天花、脑膜炎等流行性疾病, 因而名声很快传开, 乡间又有这样的民谣:“王 老吉,称第一,解热气,去暑湿,消虚火,防百疾,身子不妥快吃,不良症状一碗甩”。 随着王老吉凉茶名气的打开,王泽邦从乡下搬到广州,选择广州靖远街开了一间王老吉 凉茶铺厂用一个大铜鼎熬王老吉凉茶当街出售。凉茶店地处闹市中心,附近的码头工人、人 力车夫、小贩、过往客商很多,人们花两文钱就可饮一碗王老吉消暑解渴;因而门庭若市。 王老吉凉茶扬名海外,在不少国家时兴起来,华侨携带,王老吉凉茶进入英联邦地区, 都受到免税放行的优待。此后梁启超在 1898年至 1903年赴美考察所写的《新大陆游记》有 所记叙:“西人有喜用华医者,故业此常足以致富。有所谓王老吉凉茶,在广东每贴铜钱二 文,售诸西人或五元十元美金不等云,他可类推”。 (王老吉凉茶附图略) 潘高寿 光绪十六年(公元 1890年),广东开平人氏潘百世、潘应世兄弟在广州高第街开设药铺, 店号“长春洞”。鉴于药铺经营各种蜡丸,为宣传其制作的蜡丸有“药到回春”、“延年益寿” 的药效,潘氏兄弟在店铺前挂起“长春洞潘高寿蜡丸”的招牌,以招徕顾客。因攀字与潘字 的官话(亦称作国语)谐音,故此既寓意“长春洞里攀高寿”,又点出了店属谁家,同时又祝 愿潘家经营的长春洞药铺长盛不衰。潘高寿牌子由此面世,传遍寻常百姓家。 长春洞是前店后场式的药铺,前店卖药,后场制丸,主要生产蜡丸。潘郁生接手经营后, 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潘郁生意识到再独沽一味蜡丸业难于持久经营,于是决意另辟蹊径,着 手创制新药,复兴祖业。潘郁生看到南方气候炎热多雨,且多乍暖乍寒天气,人们易患伤风 咳嗽,当时市面销售的枇杷露多是独味单方,治咳疗效不显著,于是他将具有润肺镇咳作用 的川贝母和有祛痰作用的桔梗与枇杷叶一起熬炼。为消除病人怕吃苦药的心理,还在药液中 加上香料和糖浆,将汤剂改为糖浆剂。新药制成后,定名为“潘高寿川贝枇杷露”。 潘郁生为扩大宣传,以父亲潘百世的真像和自己的画像为商标,并特意在自己的像旁注 明潘四叔创制(潘郁生又名潘四叔),印成精致的包装盒,使人容易辨认。潘还通过报章广作 宣传,并到处张贴广告,以引起社会人士注意,使潘高寿川贝枇杷露名声鹊起,几年间便成 为家喻户晓的治咳药,并行销省港澳以及台湾等地。 随着潘高寿川贝枇杷露走俏,1929年,潘郁生正式树起潘高寿药行招牌,专营枇杷露。 (潘郁生、潘百世附图略)
本文档为【传统岭南药业简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4524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3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3-27
浏览量: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