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举报
开通vip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ion adsorption type rare earth ore 1 121 xifuxing xitukuang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ion adsorption type rare earth ore)稀土元素以离子状态吸附于矿石中 的粘土类矿物表面的矿床。中国于1991年将其命名为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床。此种矿床分布在中国南部的 花岗岩及其他岩类的风化壳矿床中,具有重要的工业 价值。20世纪70年代首先于中国赣南地区发现,80年 代在广东、福建、广西等省...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ion adsorption type rare earth ore 1 121 xifuxing xitukuang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ion adsorption type rare earth ore)稀土元素以离子状态吸附于矿石中 的粘土类矿物表面的矿床。中国于1991年将其命名为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床。此种矿床分布在中国南部的 花岗岩及其他岩类的风化壳矿床中,具有重要的工业 价值。20世纪70年代首先于中国赣南地区发现,80年 代在广东、福建、广西等省又相继发现,至今未见其他 国家有这类矿床的报道。 此类矿床是含稀土的花岗岩类、火山岩类在湿热 气候和低山丘陵的地貌条件下,经强烈的风化淋滤作 用而形成的。按稀土配分特征可分为富忆重稀土型、中 忆重稀土型、富馆低忆轻稀土型、富斓富馆轻稀土型、 中忆低铺轻稀土型等。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含REZ认 。.05%~0.3%,一般约为。.1写,稀土总量中离子吸 附相占有率一般为75%~96%,其余为单矿物相及类 质同象。 这类矿床常呈面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自上 而下依次为残坡积层、全风化层、半风化层和基岩。其 中全风化层厚度大、稀土品位高,是主要工业矿层。全 风化层中原岩矿物已基本解离,主要由石英、高岭石、 埃洛石、云母及水云母等矿物组成。稀土元素主要呈离 子相吸附在粘土类矿物晶粒表面及晶层间。在此类矿 床的水平方向上稀土配分值较稳定,而垂直方向上则 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斓和钱在全风化层中最高,往上或 向下均变贫,’饰则与此相反;忆自上而下变富。在全风 化层中饰含量低于翎是其特点之一。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规模大、易开采、放射性低、提 取工艺简单,是中国目前生产忆族稀土及馆的主要原 料。在开发利用这类矿床时要加强环境保护。用此类稀 土矿经富集后的混合稀土氧化物中的主要稀土组分列举于表。 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提取混合稀土氧化物的主要组分(质量分数。/%) 【中文名】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英文名】ion-absorbing type rare earths ore 【CAS号】 【分子式】 【分子量】 【密度】2.0~2.5 【熔点】 【沸点】 【闪点】 【粘度】 【蒸气压】 【折射率】 【毒性LD50】 【性状】为白色、灰色、红色、黄色的松散沙粘土。 【溶解情况】 【用途】用于提取稀土。 【制备或来源】采矿是露天人工开采,不需粉碎,直接用小推车送进浸取池。化学处理提取稀土。 【备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又称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是仅我国才工业利用的新稀土矿物。由于含中度稀土高,冶炼方便,具有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它是由富含稀土矿物和烯土副矿物的花岗岩和火山岩风化后,形成粘土矿物,解离出的稀土离子以水合离子或羟基水合离子吸附在粘土矿物上。吸附在粘土矿物上的稀土离子在水中不溶解也不水解,但遵循离子交换规律,可用化学法提取稀土。矿石为松散的沙粘土。 【包装及贮运】 【生产单位】 【类别】 一种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中同步回收高岭土和稀土的方法 一种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中同步回收高岭土和稀土的方法。将离子吸附型稀土原矿和水加入捣浆池中进行捣浆,捣浆的同时加入稀土浸出药剂,在捣浆过程中使离子吸附型稀土原矿中存在的稀土离子与稀土浸出药剂发生离子交换反应后进入矿浆中。对捣浆形成的矿浆进行高岭土湿法选矿工艺操作,得到的中矿和精矿经过过滤,得到的滤饼干燥后即得高岭土,滤液加入稀土沉淀剂产生的沉淀经过滤干燥后即得稀土。本发明对原矿进行捣浆处理,使稀土浸出药剂能够充分与原矿中的离子型稀土发生离子交换反应,使得稀土回收率比现有的方法高。   一种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中同步回收高岭土和稀土的方法 一种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中同步回收高岭土和稀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下列步骤依次组成:    (1)捣浆    将离子吸附型稀土原矿和水混合进行捣浆,形成40%~50%质量百分浓度的矿浆,捣浆同时或者捣浆之前加入硫酸、硫酸氢氨或者硫铵作为稀土浸出药剂,捣浆过程使离子吸附型稀土原矿中存在的稀土离子与稀土浸出药剂充分发生离子交换反应生成稀土盐,该稀土盐溶于水中,其中,稀土浸出药剂与离子吸附型稀土原矿的质量比例为1∶30~40;    (2)湿法选矿    对捣浆形成的矿浆进行湿法选矿,具体工艺为:矿浆经过螺旋分级机分级处理,处理后的溢流经过Φ150第一水力旋流器进行第一次粗选,第一次粗选后的溢流再经过Φ150第二水力旋流器进行第二次粗选;第一次粗选和第二次粗选的底流经过Φ150第三水力旋流器进行扫选,扫选的溢流返回到捣浆;第二次粗选的溢流经过Φ75水力旋流器、Φ25水力旋流器和Φ10水力旋流器进行第一次精选、第二次精选和第三次精选;其中,第一次精选的底流返回到第二次粗选,第三次精选的底流返回到第一次精选,第二次精选的底流作为中矿备用,第三次精选的溢流作为精矿备用;    (3)过滤及后处理    将湿法选矿得到的中矿和精矿分别经过过滤得到含高岭土的滤饼和含稀土的滤液;对含高岭土的滤饼进行干燥后得到高岭土;对含稀土的滤液进行稀土分离,具体为:将含稀土的滤液加入草酸、氨水或者碳酸氢氨作为稀土沉淀剂,其中,稀土与稀土沉淀剂的质量比例为1∶3.5~4.5,稀土与稀土沉淀剂反应产生沉淀,该沉淀经脱水处理后得到稀土。 我国离子型稀土发现、命名与提取工艺发明大解密 http://www.chinaccm.com 2007-8-3 9:46 [关键词] 稀土 离子稀土 发现 命名 提取 中华商务网讯: 饶振华 来源:江西省有色金属行业管理办公室 导语:稀土是稀土族元素的简称,人们往往将17种元素划归于稀土大家族。我 国是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离子型稀土是我国特有的 一种新型的稀土矿产资源。以其配分齐全、高附加值元素含量高、放射性比度低、 高科技应用元素多、综合利用价值大“五大”突出优点,异军崛起,独占鳌头,并 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促进和加速了世界高科技的进程。离子型稀土第二代提取工艺 ——“原地浸矿工艺”,于1996年荣获“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是国家 “八五”科技攻关中“十大世界领先技术成果”之一,1997年荣获国家发明奖。该 项研究成果1996年被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予以报道,这是我国特有的离子 型稀土自1970年发现、命名和二代提取工艺发明以来,在经历25年保密管理之后, 首次向国内外的正式公开“亮相”。 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是我国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发现、命名和二代稀土提取工 艺科技成果的主要享有单位。时任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分管科研副所长、后任所长 的丁嘉榆同志,作为离子型稀土矿第二代提取工艺的发明及应用的主要参与者、领 导者,对这一事件的历史发展进程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应本报记者之约,丁嘉榆 同志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全面地、系统地回顾和总结,多次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 。 这篇文章涉及到的离子型稀土的技术是我国完全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 让我们沿着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等单位的科技工作者的足迹,去领略这些我国 在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洗提工艺发明等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吧! 一、离子型稀土矿的发现 时至 1970 年,在过去长达 175 年的稀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史中,人们发现 自然界中含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矿物多达 200 种。但真正实际有工业利用价值 的稀土矿物原料却为数不多,数量约十种左右。主要有独居石、铈硅石、氟碳铈矿 、硅铍钇矿、磷钇矿、褐帘石、铌钇矿、黑稀金矿。但这些矿物中却大部份含有一 定数量的铀或钍,而且稀土矿物均以固态、矿物相矿物性态存在,它们往往是与放 射性元素共生或伴生 。 20世纪后期,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科技及其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对中、重稀土元素的使用量激增,其中又特别是 对钕、钐、铕、钆、铽、镝、钬、铒、钇等稀土元素的需求量剧烈地增长。鉴于下 述原因:一是在传统的稀土矿产资源中,上述大多数稀土元素的含量有限,获取稀 土精矿较为困难;二是由于生产工艺的繁锁,流程很长,成本较高,价格昂贵,若 得工业化应用,难度很大,产量也难以满足要求;三是根据传统稀土矿床资源赋存 的特点,若希望在某一矿山,同时获得上述目标的元素,难能凑效,必然要开采多 个、多种不同配分的稀土矿山,才有可能同时满足上述需求。显而易见,仅仅依靠 对传统稀土资源的开发,势必难于满足现代高科技高速发展态势,对有关稀土元素 的需求。因此,这种局势必然导致人们对稀土新资源的追求和探索,期望着能够获 得高科技所需稀土资源的可靠保障。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就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中、重稀土,尤其是重 稀土资源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中叶,原冶金工 业部根据国家军工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任务的安排,组织了南方重稀土资源科研大会战。旨在针对 南方某矿围岩中,通过科技攻关,获得代号为“6号产品”的重稀土产品。经参战 单位的协同攻关,已打通工艺流程,并拿出“6号产品”样品。但成本很高,工业 化实施存在困难。然而接踵而至的“文革”,会战只好暂时中断。 “701矿区”特殊的稀土矿物,揭开南方“离子型”重稀土的“露头” 1969年底、1970年初,原江西省地质局908队根据群众报矿的线索,在江西省 龙南县一个以后命名为“701矿区”的矿化区域内,发现了一种特殊的“不成矿” 的稀土矿物。于此,908队在701矿区开始做普查工作时,尽管发现此区域含有一定 品位的稀土,但因矿物相稀土矿物仅有8.4克/吨,导致评价工作无法深入下去,几 乎将其判为没有工业利用价值 。于是,1970年10月,908队将此矿样委托给赣州 有色冶金研究所(原江西有色冶金研究所)进行研究。 始于1970年10月的新类型稀土资源的科技攻关,开始逐步揭开“离子吸附型稀 土矿”的序幕。 该所以杨悦、雷捷、陈启仁等同志为代表、908队以胡淙声同志为代表的多学 科、多专业科技人员,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几经周折,使用传统试验研究方法均 遭失败的情况下,依然不惧艰难,百折不挠,坚持探索,努力攻关。经过艰苦的工 作,抛弃了以往研究花岗岩风化壳稀土矿床的传统做法,创造性地采用稀土可溶性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和矿浆树脂吸附等多种综合技术手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逐步地揭开 了这种“不成矿”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奥秘。 “八大研究发现”,揭示其内在奥秘 首先,在利用多种传统的选矿方法,不能有效地富集稀土矿物的过程中,存在 着一种奇怪的现象,即入选物料与选出物料金属不平衡,选矿过程中出现金属流失 的现象。那么,它流往何处?怎么流的?第二,继之,跟踪追击,发现这种奇怪的 稀土矿物,它不是以传统的“矿物相”矿物而存在的“矿物”,而是以一种“不成 矿”的、非常特殊的性态存在,即以一种新型的“离子相”矿物性态存在。亦即稀 土矿物中的稀土,绝大部份以阳离子状态存在,而被吸附在某些矿物载体上,例如 ,主 要被吸附在高岭石、白云母等铝硅酸盐矿物或氟碳酸盐矿物上。第三,进而 ,科技人员依据这些特征,将这种新型的“不成矿”的稀土矿物,命名为“离子吸 附型稀土矿物”。亦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物”是以“离子相”矿物性态存在, 被吸附于“载体”矿物表面上的稀土矿物;而由这种“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物”构成 的矿体,则命名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第四,深入的试验工作发现,只要以某 种电解质溶液作为“洗提剂”或“浸矿剂”,对含离子相 稀土矿物进行“渗滤洗 提”或“淋洗”,则溶液中的化学性质更为活泼的离子,将同被吸附在高岭石等载 体矿物表面的“离子相”稀土发生交换,形成新状态的稀土,而进入到溶液之中, 由此获得“含稀土母液”。第五,若对含稀土母液,或直接施加“沉淀剂”,沉淀 后可获得混合稀土,经灼烧后,又可获得纯度较高的混合氧化稀土(一般TREO≥9 2%);或经萃取粗分组,得分组富集稀土,经沉淀、灼烧后,得分组氧化稀土。第 六,科技人员依据以上科学发现,深入研究后,发明出这种新型稀土矿的稀土提取 工艺,即为“江西稀土洗提工艺”。第七,随着“离子相”稀土矿物的发现,新类 型“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命名,和这种稀土矿物中稀土的提取工艺的发明,而将 这种新类型的稀土矿床相应命名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之后经进一步的地质 工作,又将其称之为“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床”。从而,在世界上首次确定,以“ 离子相”矿物性态赋存的新类型“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矿床类型,具备工业利用价 值,它不仅可供工业开发,而且比传统稀土矿床类型,具有更高的工业利用价值。 第八,上述研究成果,为这种新类型的稀土资源的勘探和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根据上述一系列的科研成果,908队的后续工作,使701矿区很快地被确定为世 界上最大型的高钇型离子型重稀土矿床,矿化面积达几十平方公里,稀土配分中Y 2O3含量高达64.97% ,实属世界罕见。至此,20世纪60年代稀土军工科技会战的目 标得以全面实现。随着时间的流逝,至今,世界上还未发现比它更好的重稀土矿床 。 之后,又陆续在江西寻乌、广东平远发现大型低钇富铕型“离子型”轻稀土矿 床,在江西信丰发现中钇富铕型“离子型”稀土矿床。然后又在赣、粤、闽、湘、 桂、滇、淅等南方诸省(区)先后发现大量的“离子型”稀土矿。 列为国家保护性开采矿种 鉴于我国特有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在工业与高科技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1991年国家将其列为实行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矿产资源之一,国家对其实施保护 性开采。规定禁止与外商合作、合资及外商独资开采离子型稀土矿产;禁止个体( 含联户)开采离子型稀土矿产;矿山产品开采总量实行指标控制。 第一代提取工艺——“池浸工艺”荣获国家发明奖奖励 1984年4月,有关单位在系统综合十多年来围绕新类型离子型稀土的发现、命 名和第一代提取工艺(池浸工艺)发明等有关科技成果后,向国家呈报发明申报书 。随后,根据上级要求,又将发明申报材料改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发现及其 洗提工艺”。1985年6月,国家向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江西地质局908队、江西大 学正式授予“江西稀土洗提工艺”国家发明奖。 至此,由于我国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一系列的科技攻关和地质勘探、评价工作 的结果,使我国拥有了至今世界上仍然独有的新型稀土资源矿种,尤其是拥有了大 量的中、重稀土资源,足以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相抗衡。因此,中国的新类型离子型 稀土彻底地改写了世界稀土矿产资源的历史。 二、解开第一代提取工艺(池浸工艺)密码 离子型稀土第一代提取工艺,可简述为“异地提取工艺”,或归结为“池浸工 艺”。其主要工艺过程为:表土剥离→开挖含矿山体、搬运矿石→浸矿池→将按一 定比例(浓度要求)配置的电解质溶液作为“洗提剂”或“浸矿剂”,加入浸矿池 ,溶液对池中含“离子相”稀土矿石进行“渗滤洗提”或“淋洗” →溶液中活泼 离子与稀土离子交换,“离子相”稀土从含矿载体矿物中交换出来,成为新状态稀 土;加入“顶水”,获含稀土母液;母液经管道或输液沟流入集液池或母液池,然 后进入沉淀池;浸矿后废渣从浸矿池中清出,异地排放→在沉淀池中加入沉淀剂、 除杂剂,使稀土母液中稀土除杂、沉淀,获混合稀土;池中上清液经处理后,返回 浸矿池,作“洗提剂”循环使用→混合稀土经灼烧,获纯度≥92%的混合稀土氧化 物。由上可见,本工艺过程中的技术关键词是:“表土剥离”、“开挖含矿山体” 、“矿石搬运”、“浸矿池”、“洗提剂”、“异地渗滤洗提”、“离子交换”、 “含稀土母液”、“尾砂异地排放”、“母液池”、“沉淀池”、“沉淀剂、除杂 剂”、“沉淀、除杂”、“混合稀土”、“上清液返回”、“灼烧”、“REO≥92 %混合稀土氧化物”。 “池浸工艺”与传统的生产工艺相比较,其第一、二、三道工序过程相似于矿 产资源开采中传统的采矿专业的各作业工序;第三、四、五道工序过程相似于传统 选矿专业和湿法冶金专业相结合的各作业工序;自第五道工序过程以后的各工序, 属于传统湿法冶金专业的各作业工序。其中,第三道工序中的“浸矿池”,起着联 系传统采矿、选矿专业作业的作用,类似于矿山选厂的“原矿仑”;而第五道工序 中的“沉淀池”,却起着联系传统选矿、湿法冶金专业作业的作用,类似于湿法冶 金企业的“原料仑”。 由此,相似于传统选矿专业的主要选别过程,是在“浸矿池”中完成,而且作 为本工艺的中间制品,在此获得含稀土的母液;而属于传统湿法冶金专业的典型湿 法冶金过程,则主要在“沉淀池”中进行,并由此获得“稀土精矿”的初级产品— —“混合稀土”;再经灼烧处理后即可获得“稀土精矿”终级产品——REO≥92%的 混合稀土氧化物。 进而言之,上述作业过程中,先后在三个典型的作业过程中,分别获得了“中 间制品”、“初级产品”和“终级产品”。亦即,在“浸矿池”中,通过离子交换 ,制得含稀土的母液;在“沉淀池”中,通过沉淀,制得混合稀土;在“灼烧”中 ,制得混合稀土氧化物。因此,为了确保离子型稀土的产品质量,主要应从这三个 关键性作业过程中把好技术关。 在此工艺中,所获得的“稀土精矿”产品,已不再是传统概念中的“稀土精矿 ”矿产品,而是纯度相对较高的“混合稀土氧化物”产品。严格地说,离子型稀土 矿山获得的终级产品,已不再从属于“矿产品”,而是湿法冶金范畴的产品。显然 ,其产品档次,比传统矿山开采的产品,已大大地提高了一步。 以上工艺流程结构,是稀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一种崭新的工艺。它彻底打破 了稀土资源开发的传统工艺,而将多种专业和工艺集于一体,在矿山就直接制得纯 度较高的混合稀土氧化物产品。应用这种生产工艺,而生产的产品质量指标,是此 前稀土生产工艺难以达到的。可见,以这种产品作为原料,对于稀土冶炼的进一步 深加工是十分有利的。 然而,世间任何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重性”。离子型稀土拥有非常突出的优势 的一面,同时又由于它的赋存特征和工艺特征,而决定了它不令人满意的另一面。 伴随着“池浸工艺”工业化生产后,导致出现一些非常尖锐和突出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一是对 生态环境破坏大。由于离子型稀土广泛赋存于地表浅层,展布面积大,再加上“池 浸工艺”本身要求,该生产工艺实际上是一个“搬山运动”。据统计,每生产一吨 混合稀土氧化物,约需消耗1,201-2,001吨矿石,同时还将伴随产生尾砂1,200-2, 000吨,砂化面积约1亩。二是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大。为便于矿石的采、运以 及尾砂的排放,降低成本,节省投资,许多矿山的“浸矿池”建在山坡矿体的中下 部,“浸矿池”以下的含矿矿体,被所建生产系统“压矿”,尤其是如若被尾砂覆 盖后,则更难于开采。据资料,该工艺表内资源利用率一般不达50%,低者仅25-3 0%左右。 面对以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科技工作者在思索:如何既做到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又可维护生态环境,防止和避免大范围的荒漠化,真正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道 路?或者说,能否做到既安全有效地开采出稀土,又能避免大规模的“搬山运动” ?于是,研究开发新的工艺代替旧的工艺,已刻不容缓。 三、解开第二代提取工艺(原地浸矿工艺)密码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离子型稀土资源的开发,通过长期艰苦的努力,迎来了新 一代的提取工艺——第二代提取工艺(原地浸矿工艺)。它像时代的宠儿,在嗷嗷 哺叫中应运而生;它更是希望之光,在探索和追求中,不断地完善和茁壮成长。原 地浸矿工艺以其独特、鲜明的工艺特征,宣告于世人:第一代“池浸工艺”所存在 的关健性缺陷,在新一代工艺中得以彻底地克服;离子型稀土资源的开发,进入了 一个全新的时期。作为新一代工艺的主要发明单位——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的广大 科技人员,长期以来,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走过了一段既充满荆棘、坎坷不平 之道路,但又展示无限希望的艰难历程: “五五”计划期间,时值20世纪70年代,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科技人员曾在离 子矿生产现场做过“尝试性”的“原地浸矿”早期探索工作,但未获有益结果。 “六五”期间,1983年,该所采矿研究室原主任张湘中高工,建议开展“原地浸矿 工艺”研究,以解决“池浸工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六五”后期,1985年,该所在本单位所控项目计划中立项,开展“原地浸矿 探索试验研究”。以该所邹图义高工为首的试验组,在该所赣县大埠稀土矿点,进 行了历史上有真正意义的第一次有组织的“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探索试验”。在 试验现场,人工切出一个直径约4—5米的园柱形原生矿体,在园柱形原生矿体内钻 凿了5个注液孔,在柱体周围的人工切槽中进行收液。结果表明,原地浸矿技术方 向设想的可能性存在,原地注液、原地浸出、原地收液的技术思路可以走通。试验 表明,以原地浸矿方式进行离子型稀土矿山的生产,可以获得稀土,但当时试验所 获数据不理想。 20世纪80年代中叶,该所采矿专业老前辈、采矿研究室主任工程师李伯仙 教 授级高工,向江西省政协提出议案,为解决“池浸工艺”存在的问题,建议有关部 门立项,开展“原地浸矿新工艺”研究。该提案后被转至省科技主管部门专门研究 。 “七五”计划期间,时于1986年,原江西省科委和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 ,分别向该所下达“不搬山、无排尾、对生态环境破坏轻微和污染小”的《离子型 稀土矿就地浸取工艺探索试验》研究任务,该项研究课题被分别列入省、部级“七 五”重点科技攻关任务。 任务举步维艰,万事开头难。希冀好的结果,须有好的技术方案作后盾。为此,科 技人员努力探索各种技术方案。在经过广泛调研,查阅国内外相关技术资料,比较 和筛选各种技术措施,认真做好前期技术方案准备工作的基础上,1986年6月6日, 该所学术委员会正式地讨论、审查了“离子型稀土矿就地浸矿工艺探索试验技术方 案”。局限于当时人们的知识与认识,会议重点讨论、审查了以下二个基本方案: 一是喷头布液(常压)或钻孔压力法注液;孔导流,坑道自流或负压集液回收。二 是钻孔压力注液或喷头常压布液;旋喷(定喷)注浆封底堵漏;地面集液沟回收母 液。 综合比较两大技术方案优缺点后,产生出派生方案: 钻孔压力注液,坑道自 流或负压集液; 喷头布液(常压)或钻孔压力注液,钻孔负压收液。 以该所吕广文高工为首的试验组,首次进行了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的一系列 实验室模拟试验。先后模拟了负压和非负压条件下的矿石渗透速度、浸出液回收状 况、浸出液中稀土浓度变化情况、负压影响区域等,从中获得一系列有益于指导现 场试验的数据,模索了一批基本规律 。在此基础上,于1986年下半年开始,在该 所中试基地—龙南联合试验厂,先后开展了二个几百吨级矿块的“就地浸矿工艺探 索试验”。 1989年3月,有史以来第一份正规的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试验研究报告——“ 离子型稀土矿就地浸取工艺探索试验报告”正式诞生。 该研究课题于1989年5月通过专家评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本工艺具有不 搬山、无排尾、对生态环境破坏轻微和污染小等特点,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为我 国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开采开辟了新的途径”、“构思新颖,具有独创性,系国内外 首次进行的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取探索性试验”,建议上级“尽快组织工业试验” 。 期间,离子型稀土矿第二代提取工艺——“原地浸矿工艺”的原则工艺流程取 得突破。尤其是作为该发明工艺的主体技术:“以常压和高压注液”(沟槽常压“ 自然渗浸”和压力钻孔“加压渗浸”),和由邵亿生教授级高工为主提出的“以负 压封底作为隔离层,同时以负压孔兼作收液孔”(亦即“负压封底”、“负压收液 ”)的主体工艺技术基本形成,完成了突破性的探索工作。该工艺技术于1996年9 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在上述探索试验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八五”期间,1991年7月,原国家计委 下达“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任务,由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和长沙矿冶研究院、 长沙矿山研究院共同承担《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新工艺研究》任务,由江西省计 划委员会组织实施。攻关要求:(1)矿石开采品位下降至平均工业品位以下;( 2)稀土浸取率达70%;(3)成本低于或相当于池浸成本。 以该所唐宗和教授级高工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刻苦攻关,努力攀登,进一步深 化实验室研究,在室内柱浸条件下,模索现场渗浸条件及其规律,并开展渗透机理 和计算机模拟研究。在此基础上,于1993年4月至11月,在江西龙南县稀土矿(高 钇型稀土矿、裸脚式类型),开展了第一个万吨级规模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工业 试验,旗开得胜,首战告捷:工业母液回收率83.5%,稀土浸出率92.26%,稀土浸 取回收率76.95%,每吨混合稀土氧化物成本比“池浸工艺”下降1200元。接着,又 于1994年4月至1995年元月,在江西寻乌县稀土矿(低钇富铕型稀土矿、全复式类型 ),第二个万吨级规模工业试验再获成功:工业母液回收率81.5%,稀土浸出率88.30 %,稀土浸取回收率71.33%,成本比“池浸工艺”略低。两个万吨级规模工业试验矿 块,各项指标全面超过或达到攻关要求。 期间,在“七五”探索试验的基础上,将原地浸矿工艺进一步全面深化、系统化和 初步工业化,形成一整套技术路线。并对“七五”探索试验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案 作出如下重大改进: 将“沟槽注液”和“钻孔注液”演变成“网井布液”;将“常压注液”和“压 力注液”演变成“静压渗浸”;将“坚硬底板松动爆破”、“负压封底”演变成“ 负压封底”;将“人工负压收液”演变成“人工负压收液”和“利用矿体自然条件 自流收液(以坚硬底板作为隔水层)”相结合的“综合收液”。从而,基本确立了 “网井布液、静压渗浸、负压封底、综合收液”为核心内容的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 矿工艺基本技术路线 。 须予指出,该课题中以邓佐民和李先柏同志为主的科技人员,分别完成的《渗透机 理研究》和《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计算机模型研究》,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了原地 浸矿的机理,以现代计算机模拟技术,模拟了现场原地浸矿的有关技术参数和浸矿 过程,从而将整个课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深度大大地提高了一步。以上新的技术改 进与突破,使整套工艺的技术含量得以大幅度地提高。 1996年1月,该课题在北京顺利通过国家鉴定和验收。受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科委 的委托,原江西省科委和原江西省计委分别组织鉴定委员会和验收委员会,对项目 认真地进行了鉴定和验收。专家认为:“该工艺成熟可靠,可操作性强,为大面积 推广应用提供了先进技术”、“该工艺革除了池浸工艺剥、采、运工序,不开挖山 体,不破坏植被,无尾砂排放,对保护生态和环境具有重大意义”、“资源利用率 比原工艺有了大幅度提高,达到70%以上,对保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该工艺 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提出了原地浸矿工艺的地质类型及相 应的原地浸矿技术方案”、“运用渗透锥体理论实现了有效控制浸矿边界”、“建 立了原地浸矿工艺的计算机模型与软件程序”、“为原地浸矿提供了理论依据”、 “应用不完整井渗流场理论,以‘网井布液、静压渗浸、负压封底、综合收液’为 技术路线,解决了原地浸矿过程中布液和收液的技术关健”、“该成果具有国际领 先水平”。 该课题的研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原地浸析采矿研究领域已跨入国际领先行列。 1996年11月12日,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该 项研究成果荣获“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是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中“ 十大世界领先技术成果”之一。唐宗和教授级高工代表全体攻关单位和科技攻关人 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当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了该 项研究成果。这是我国特有的离子型稀土矿,自1970年发现、命名和二代提取工艺 发明以来,在经历25年保密管理之后,首次向国内外的正式公开“亮相”。 1997年,《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新工艺研究》又荣获国家发明奖。至此,时隔十二 年,离子型稀土的二代提取工艺——“池浸工艺”与“原地浸矿工艺”都先后分别 获得了国家发明奖奖励。 此后,在“九五”、“十五”期间,国家又先后下达一批科技攻关任务,以进 一步完善该工艺技术。后续的连续攻关,又先后取得一批重大的技术突破,例如以 袁长林、李建中教授级高工为首研究的密集导流孔收液技术、人造渗透隔离层技术 、稳压注液装置、高压水力钻孔装置等等。 四、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的二个“里程碑” 国家稀土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东英教授,作为我国稀土发 展历史的见证人和参与我国稀土行业决策咨询的主要专家,也与战斗在第一线的广 大科技人员一样,经历了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的每一步发展过程。他将我国离子型 稀土矿的发现,高度总结和概括为国内外稀土发展历史上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 事”;将离子型稀土的第一代提取工艺——“池浸工艺”,称之为离子型稀土开发 的“第一个里程碑”;而将离子型稀土的第二代提取工艺——“原地浸矿工艺”, 称赞为离子型稀土开发的“第二个里程碑”。 在经历几个“五年计划”和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后,特别是随着1989年世界上首次离 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探索试验的成功,1993年世界上首个万吨级裸脚式离子型稀土 矿——龙南类型高钇重稀土矿原地浸矿工业试验的首开成功,1995年世界上首个万 吨级全复式完全型离子型稀土矿——寻乌低钇富铕型轻稀土矿原地浸矿工业试验的 继开成功,1994年世界上第一个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样榜矿建成投产、取得良好 的社会和经济效益、1996年15.6万吨规模原地浸矿工艺扩大的工业试验的成功,以 及2001年3万吨级的“全复式稀土原地浸矿试验”的成功,直至2003年国家稀土产 业重点项目——寻乌河岭2,000吨(REO)/年矿山原地浸矿和直接分离建设项目的 开工建设,事实表明原地浸矿新工艺,已由试验研究进入到大规模的工艺推广应用 和新的产业化建设。与此同时,它还先后被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国家 重点环保推广计划、国家重点产业计划。这也充分表明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的第二 个里程碑——原地浸矿新工艺正造福于社会。迄今,该工艺已在南方诸省的许多离 子矿得到推广应用。 二代不同的离子型稀土提取工艺,时空跨越六个五年计划。那么,“原地浸矿 工艺”的优越性或竞争优势究竟体现在哪里? 从本质上来说,两个不同的提取工艺其共性在于:第一,工艺处理对象相同, 都是针对离子型稀土矿;第二,稀土“渗浸”机制相同,都是通过浸矿液对矿石的 “渗浸”,而将含矿矿物中的稀土离子交换出来;第三,所获稀土母液的后处理工 艺基本相同,都是通过对含稀土母液的除杂、沉淀、灼烧,最后制得混合稀土氧化 物;第四、产品质量基本相同,两个不同的工艺都能获得纯度较高的产品。 但是,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池浸工艺)是对矿石实施“异地浸 取”;后者(原地浸矿工艺)则是对矿体实施原位的“原地浸取”。“异地”与“ 原地”的“一字之差”,却使其主体工艺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有着天壤之别。并 由此形成对生态环境影响、资源利用程度、社会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巨大反差。然而 ,欲从技术上彻底解决离子相稀土,在 “原地”的有效提取问题,其难度可想而 知,其历程步履艰难。 与第一代工艺相比,原地浸矿工艺呈现出显著的特点和优越性: 第一,该技术集地质、地下水动力学、流体力学、化学、采矿、选矿、湿法冶 金、计算机模拟技术、机械、自动控制技术等科学技术于一体,在矿山能直接获得 质量好的混合稀土氧化物产品,工艺简单、可靠性强、易于推广。 第二,对生态环境影响极小。该工艺不需开挖山体,不破坏地表植被,无工业 固体废渣排放,工业用水、余液进入闭路循环。据资料,因各种工程的施工而造成 对环境的轻微影响,只及第一代工艺的百分之几。 第三,大幅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原因有二:一是,不致于因为“压矿”,而 对资源造成损失;二是,可将表外储量和未计算之储量一并浸出。一些矿区在采用 原地浸矿工艺后,之所以出现稀土实际产量超出工业储量的“异常”情况,究其根 本原因,主要就是由于有效地回收了表外储量或未计算储量的矿量所致。据资料, 第二代工艺资源利用率普遍达70%以上,高者已达78.9%,甚至更高,比第一代工艺 提高20-45%。按已探明的离子型稀土储量计,约可多回收27.3万吨稀土产品,折合 人民币109亿元(按1995年不变价)。 第四,较大幅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据工业试验指标,新工艺比老工艺单位成本 可降低10-28%。据对某县6个稀土矿三年的生产数据统计,这6个矿以新工艺生产2 000吨稀土,每吨混合稀土氧化物生产成本分别降低3,000-5,000元。 第五,大幅度地提高工艺技术水平,有利于组织规模化工业生产。例如,应用 原地浸矿技术与理论,指导与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矿山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施工与生产;应用地下水渗流机理、 地下渗流场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进行网井布置设计、渗流场设计;进行矿山设备 配套与自动控制技术实施,等等。 第六,有利于国家对离子型稀土资源政策的宏观决策和调控。国家可下决心彻 底淘汰落后的第一代生产工艺,严格第二代生产工艺的矿山准入制度,严格产量分 配(配额)制度,切实加强销售渠道的管理,真正对保护性开采资源实行保护性开 采。使宝贵的离子型稀土资源“细水长流”,使之更有计划地、长久地、稳定地为 人类做出贡献,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正是由于上述优点,原地浸矿工艺问世后,对于离子型稀土矿山的开采,保持 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优势。 诚然,尽管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工艺,至今业已有效地解决了大多数离子型稀 土矿的原地开采问题。但是,对于少数复杂类型离子型稀土矿的原地开采,目前还 存在一些问题,其科技攻关工作仍在继续进行。我们深信,这些问题定将在不太长 的时间内获得解决。届时,彻底淘汰落后工艺的产业技术政策,就有了坚实的技术 基础和技术支撑保障体系。 五、采访后记 丁嘉榆教授在采访中多次提及,要记者提提那些为这一重大科技成果作出过突 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他说:“忘记就意谓着背叛”,“面对众多的成绩与荣誉, 我们切不可忘记过去,不可忘记时间跨越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几代人的功绩与付出 ;我们更不可忘记历史,不能不尊重历史,历史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逝去的 岁月,值得人们怀念和记忆。” 丁嘉榆教授对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单位和科技工作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我们不能忘记:原国务院稀土办、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 公司、冶金工业部、江西省科委、计委、稀土办、有色总公司南昌公司、江西省冶 金工业厅等上级领导部门的领导和有关专家,对离子型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 是原地浸矿工艺的研究,非常关心和重视,作出很大的努力。其中,国家稀土领导 小组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东英教授,原国家稀土领导小组办公室白洁主 任、红枫处长,国家发改委稀土办王彩风处长,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局 局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钮因健教授,国家稀土领导小组专家组专家刘 余九教授、卢忠效教授、王国珍教授,原冶金工业部稀土办主任刘爱生教授,原江 西省稀土办主任谷力军,原江西省冶金工业厅孟庆江处长,原江西省科委主任杨敦 朴、高介福、张桂馨教授、万迪章处长,原江西省计委付文仪付主任、罗时春处长 、何正刚付处长、陈奋、王强同志,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南昌公司雷元勋处 长、孟凡成副处长,徐家骥、谢德珍、金中明同志等专家和同志,他们为我国离子 型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为“原地浸矿工艺”的省、部级科技攻关,以至几 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从立项、试验研究、鉴定验收、工程化进展 、直至成果推广应用,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们不能忘记:在第一线参与这一重大工程的包括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在内的 专家及科技工作者,其中有:杨悦、雷捷、陈启仁、胡淙声、崔国际、叶秀爱、贺 伦燕、游宏亮、胡良朴、陈精一、邹图义、唐宗和、邵亿生、吕广文、冷和平、付 华新、何维国、李先柏、肖可颂、邓佐民、喻庆华、黎希明、顾庆和、李春、黄少 炳、王迪赣、叶祥金、王孝君、汤洵忠、胡永和、廖正中、杨勇、杨伟彪、赵中波 、邱光湖、袁长林、李建中、李伯仙、张湘中、甘宗安、谭思明、李成全、武立群 、袁源明等。 让“原地浸矿工艺”科技之花,开放得更加鲜艳;让离子型稀土为人类和社会 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档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743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0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3-24
浏览量: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