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英国文学史概要

英国文学史概要

举报
开通vip

英国文学史概要null英国文学史概要英国文学史概要王利娜 cuiwanglina@163.com第一部分 早期和中世纪文学第一部分 早期和中世纪文学古英语文学  英格兰岛的早期居民凯尔特人和其他部族,没有留下书面文学作品。5世纪时,原住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落——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侵入英国,他们的史诗《贝奥武甫》(Beowulf)传了下来。诗中的英雄贝奥武甫杀巨魔、斗毒龙,并在征服这些自然界恶势力的过程中为民捐躯。它的背景和情节是北欧的,但掺有基督教成分,显示出史诗曾几经修改,已非原貌。 nullnull...

英国文学史概要
null英国文学史概要英国文学史概要王利娜 cuiwanglina@163.com第一部分 早期和中世纪文学第一部分 早期和中世纪文学古英语文学  英格兰岛的早期居民凯尔特人和其他部族,没有留下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面文学作品。5世纪时,原住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落——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侵入英国,他们的史诗《贝奥武甫》(Beowulf)传了下来。诗中的英雄贝奥武甫杀巨魔、斗毒龙,并在征服这些自然界恶势力的过程中为民捐躯。它的背景和情节是北欧的,但掺有基督教成分,显示出史诗曾几经修改,已非原貌。 nullnullThe Story of Beowulf (《贝奥武甫》的故事) 贝奥武甫是丹麦(Denmark)日兰德半岛(Jutland)一个民族高特国(Geats)的国王赫依拉(Hygelac)的外甥,他得到消息说丹麦国王赫斯加(Hrothgar)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赫斯加建造了一个很大的大厅, 但是一个很可怕的妖怪格伦德尔(Grendel)每夜都到大厅掳走勇士们,因此这个大厅已经废弃了。 听到这个消息后,贝奥武甫和十四个同伴开船驶向丹麦和妖怪作战。欢迎盛宴以后, 贝奥武甫和他的同伴们在大厅躺下来等待夜晚的降临。格伦德尔出现了, 它抓住贝奥武甫的一个同伴并吞掉了他,接着又开始攻击贝奥武甫, 因为武器对格伦德尔失去了作用,贝奥武甫和它只手搏斗。经过一番可怕的空手搏斗后,格伦德尔被贝奥武甫null夺去一只胳膊后受致命伤, 狼狈地撤退了。大家都很高兴,第二天晚上大厅里有充满了欢乐和笑声。 但是格伦德尔还有一个母亲,她掠走了赫斯加最重要的谋士替儿子报仇。贝奥武甫和他的同伴顺着血迹来到一个湖边,贝奥武甫跳入水里找到了女妖并跟随她来到湖底一个大厅里。在拼死的搏斗中,他的剑失去了作用,若不是他碰巧拿到了古代巨人留下的一把巨剑,他在刚开始就被击败了。他用那把剑砍下了女妖的头,并在那里发现了格伦德尔的尸体,也砍下了它的头。他带着这些战利品回到丹麦国王的大厅,举行盛宴,歌唱庆祝这次胜利,然后贝奥武甫驾船回到他在高特国的家里。 贝奥武甫成为国王,统治人民五十年, 然后有消息说有一条火龙从它的洞穴里出来喷火伤人。当时贝奥武甫已经老了null但是他依然向家人道别,和十一个同伴一起去寻找火龙。他和火龙只手搏斗,这次他的剑又失去了作用,这位老英雄被火焰包围了,最终火龙被杀死了,但是贝奥武甫也身负重伤,无可救治。这首诗是最后以英雄的葬礼结束: “就这样,高特人悼念这逝世的护主 他的群体扈从,异口同声: 世上所有国王当中,他 最和蔼可亲,彬彬有礼 待人最善,最渴求荣誉。” 6世纪末,基督教传入英国,出现了宗教文学。     此后,丹麦人入侵,不少寺院毁于兵火,学术凋零。9世纪末,韦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力抗丹,同时着手振兴学术,请了一批学者将拉丁文著作译为英文,并鼓励编写《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这是用英国当地语言写史的开始。  6世纪末,基督教传入英国,出现了宗教文学。     此后,丹麦人入侵,不少寺院毁于兵火,学术凋零。9世纪末,韦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力抗丹,同时着手振兴学术,请了一批学者将拉丁文著作译为英文,并鼓励编写《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这是用英国当地语言写史的开始。 null中古英语文学  1066年诺曼人(Norman)入侵,带来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也带来了一批说法语的贵族。古英语受到了统治阶层语言的影响, 12世纪后发展为中古英语。文学上也出现了新风尚,盛行用韵文写的骑士传奇(Romance),它们歌颂对领主的忠和对高贵妇人的爱,其中艺术性高的有《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 14世纪后半叶,中古英语文学达到了高峰。这时期最重要诗人是乔叟(Geoffrey Chaucer), 他的杰作《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用优美、活泼的韵文,描写了一群去坎特伯雷朝圣的人的神态言谈;他们来自不同阶层和行业,各人所讲的故事或雅或俗,揭示了多方面的社会现实。 14世纪后半叶,中古英语文学达到了高峰。这时期最重要诗人是乔叟(Geoffrey Chaucer), 他的杰作《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用优美、活泼的韵文,描写了一群去坎特伯雷朝圣的人的神态言谈;他们来自不同阶层和行业,各人所讲的故事或雅或俗,揭示了多方面的社会现实。nullnull 同时,还有教会小职员兰格伦(William Langland)写的头韵体长诗《农夫皮尔斯》(Piers the Plowman),用梦幻的形式和寓意的象征,写出了1381年农民暴动前后的农村现实。同样宣泄下层人民情绪的还有民间歌谣 (Ballad),它们往往是在长时间的口头流传之后才写定的,其中最初见于15世纪抄本的罗宾汉歌谣,描绘了一群农民劫富济贫、打击教会僧侣和执法吏的事迹,传诵至今。 同时,还有教会小职员兰格伦(William Langland)写的头韵体长诗《农夫皮尔斯》(Piers the Plowman),用梦幻的形式和寓意的象征,写出了1381年农民暴动前后的农村现实。同样宣泄下层人民情绪的还有民间歌谣 (Ballad),它们往往是在长时间的口头流传之后才写定的,其中最初见于15世纪抄本的罗宾汉歌谣,描绘了一群农民劫富济贫、打击教会僧侣和执法吏的事迹,传诵至今。第二部分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第二部分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6世纪,由于新航路发现后海外贸易发达,英国国力逐渐充实,民族主义高涨,1588年一举击败大陆强国西班牙派来入侵的“无敌舰队”。文化上也出现了一个活动频繁、佳作竞出的文艺复兴局面。  null 文艺复兴在英国是以重新发现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开始的。 哲学家、教育家、历史家、政治家、宗教人士纷纷从事著述,用不同方式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其中有托马斯·莫尔 (Thomas More)用拉丁文写的《乌托邦》(Utopia) (1516)。这部作品借一个旅行者谈海外见闻的方式,描绘了一个没有私有制和宗教压迫而崇尚学术的理想社会,而对为了能多产羊毛而大规模圈地、迫使贫苦农民流离失所的“羊吃人”的现实英国作了有力的谴责。   nullnull 诗歌创作空前活跃,当时最风行的是十四行诗(sonnet)。比十四行更重要的还有其他诗体,而成就最大的则数斯宾塞 (Edmund Spenser)。他的主要作品《仙后》 (The Faerie Queene) (1590~1596)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利用中古骑士传奇的体裁,以寓言为主要手法,歌颂作为英国民族象征的伊丽莎白女王。斯宾塞不仅独步当时诗坛,而且成为后世讲究诗艺的作家所仰慕的“诗人的诗人”。   null 诗歌的成就还包括无韵体诗在剧本里的成功运用。诗同剧的结合产生了这一时期文学最骄傲的成果:诗剧。第一个成功地使无韵体诗变成戏剧媒介的是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马洛早死,但是诗剧继续成长,经过基德、格林、查普曼、德克、米德尔顿、马斯顿、海伍德等人的创作实践,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材扩大,技巧更趋成熟,至莎士比亚而集大成。 null 莎士比亚是演员和剧作家,一生写了37部剧本。他博采众长而又自有创造,在历史剧、喜剧、悲剧、传奇剧各方面都写出了杰作。他的 9个历史剧包括了从约翰王到亨利五世之间连续300年的英国历史。喜剧有《仲夏夜之梦》(1596)和《皆大欢喜》(1600)《威尼斯商人》(1597)《第十二夜》(1601)。null 他写悲剧的天才首先见于《罗密欧与朱丽叶》 (1595),这个歌颂自由恋爱的剧本象朝露一样新鲜,而一对纯真青年的死又对封建门第的残酷作了有力的控诉,为后来的西欧乃至世界的文学艺术提供了又一个有长远吸引力的主题。null 1600年以后,他的思想更深刻,技巧也更老练,创作了一系列卓越的悲剧,包括《哈姆雷特》 (1601) 、《奥瑟罗》(1604)、《李尔王》 (1606) 和《麦克白》 (1606) 。这一时期的作品标志着莎士比亚达到了他的戏剧艺术的顶点。以后他转入传奇剧的写作,以宽恕和解为主题,其中《暴风雨》 (1611)仍是有魅力的佳作。 nullnullnullnullnullnull 在莎士比亚创作的末期,诗剧仍然繁荣,出现了莎士比亚所未曾尝试的社会讽刺剧,其代表作家是琼生(Ben Jonson) 。他的最好的剧作是《狐狸》(The Fox)(1606年上演)和《炼金术士》(The Alchemist)(1610年上演),它们把17世纪初年伦敦社会上的骗子、方士、食客、荡妇、清教徒之流暴露得淋漓尽致,诗句也典丽有力。null 同时舞台上出现了凶杀剧,诗剧的败象已现。由于后来的诗剧内容猥琐,韵文虚浮,深为在政治上日益强大、信仰清教主义的资产阶级所不喜,他们所控制的国会于1642年通过法令,封闭了所有戏院。从16世纪兴起的英国诗剧,在经历了60年的光辉灿烂的成长过程之后,至此乃告衰竭。  null 文艺复兴文学中还有丰富多采的散文作品。16世纪的英语虽然稍嫌芜杂,却十分富于表达力,因此出现了各种风格的散文。17世纪初最重要的译作则是1611年由国王詹姆斯一世下令出版的英文《圣经》。它是47位学者集体 翻译 阿房宫赋翻译下载德汉翻译pdf阿房宫赋翻译下载阿房宫赋翻译下载翻译理论.doc 的成果,吸收了以前英文译本的优点,用词纯朴而富于形象,韵律也饶声调之美,对后来的英语产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响。null 以上思想、学术、诗、诗剧、散文、翻译等方面的活动成就卓越,尤以诗剧为最,使这一时期文学成为欧洲以至世界文学的高峰之一。  第三部分 十七世纪文学第三部分 十七世纪文学 16、17世纪之交,英国国内政治经济的矛盾加深,人心动荡,反映于文学的,除了诗剧衰败,还有在散文作品中围绕政治与宗教问题的论争文章的急剧增多,在诗歌中出现了以邓恩(John Donne)为代表的玄学派诗(metaphisical poetry)和一些称为骑士派的贵族青年所写的爱情诗,前者用新奇的形象和节奏写怀疑与信念交替的复杂心情,显示出当时科学大进展冲击传统文化的影响;后者则表达了一种末世情调。  null 17世纪40年代,革命终于爆发。一场激烈的内战之后建立了以克伦威尔为首的资产阶级政权。在文学上,革命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有大量的传单和小册子印行,各种集团通过它们来发表政见;二是出现了一个革命的大诗人——弥尔顿。  null 弥尔顿对于革命的贡献,首先在于他的政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从1641年起,他搁下了早以优美著称的诗笔,而用英文和拉丁文写了许多政论小册子,为英国人民处死国王的革命行动辩护,也发表他的进步主张,如《论离婚》 (1643)和《论出版自由》 (1644)。他的文章虽然句式繁复,却有雄奇之美,在英国散文中自成一格。  null 1660年革命遭受了重大挫折,王政复辟。这时弥尔顿已经双目失明,受着政治迫害,但他痛定思痛,把自己的一腔孤愤写进了他一生最后的三大作品。首先是《失乐园》 (1667),继之而来的《复乐园》(Paradise Regained) (1671) ,同时出版的《力士参孙》(Samson Agonist)是英文中最出色的希腊式古典悲剧,结构严谨而人物突出。 nullnull 王政复辟以后,盛行嘲笑清教徒的讽刺诗、法国式的“英雄悲剧”和反映浮华、轻佻的贵族生活的“风尚喜剧”。也有作家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如来自下层人民的班扬(John Bunyan),他的《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1678)用朴素而生动的文字和寓言的形式叙述了虔诚教徒在一个充满罪恶的世界里的经历,对居住在“名利场”的上层人物作了严峻的谴责。作品的卓越的叙事能力又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前驱。   nullnull 还有两类散文作品,带来了新气象。一类是科学文章,另一类是哲学著作。洛克的社会契约论(social contract)成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础。求实的文风和民主思想都是资产阶级所欢迎的,国王虽复位,实权还在他们手里。1688年,他们把另一个不得人心的国王赶下了台,从此政权被商人和地主的联盟所牢牢掌握,文学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第四部分 十八世纪文学第四部分 十八世纪文学 18世纪前半叶,英国社会安定,文学上崇尚新古典主义,其代表者是诗人蒲柏 (Alexander Pope)。他运用英雄偶句体极为纯熟,擅长写讽刺诗,但以发泄私怨居多。表现出启蒙主义精神(enlightment)的主要是散文作家,他们推进了散文艺术,还开拓了两个文学新领域,即期刊随笔和现实主义小说。 null 更具英国特色而又对欧洲大陆产生重大影响的则是散文小说。笛福(Daniel Defoe)的《鲁滨孙飘流记》(Robinson Crusoe) (1719) 奠定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基础。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格利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1726)。菲尔丁(Henry Fielding)的《汤姆·琼斯》(Tom Jones) (1749) 把现实主义小说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虽然世纪末出现了渲染神秘恐怖的“哥特小说”(Gothic novel),但是现实主义已经成为英国小说中的主流。 nullnullnull 然而散文之势虽盛,诗歌并未沉寂。等到世纪后半叶,感伤主义(sentimentalism)抬头,诗歌也复振,出现了格雷(Thomas Gray)的《墓园挽歌》(Elegy Written in the Country Churchyard) (1750)等佳作,反映了英国许多人在产业革命加紧进行中所感到的痛苦和彷徨。 null 珀西编的《英诗辑古》(Reliques of Ancient English Poetry)(1765)引起了对古民歌的爱好,形成一种对中世纪神往的风气。这时从经济不甚发达的苏格兰传来了农民诗人彭斯(Robert Burns)的声音, 而吟唱的内容则是爱情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新思想。后者正是法国启蒙思想的结晶,在80年代之末导致了法国大革命。对这次革命同情或反对,使英国散文作家发生了严重的分裂,但大多数诗人却在革命初起的“黎明”时刻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在这样的气氛中产生了浪漫主义诗歌(romantic poetry)。 第五部分 十九世纪文学第五部分 十九世纪文学 浪漫主义诗歌的第一个大诗人是布莱克(William Blake)。华兹华斯(Wordsworth)和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loeridge)从拥护法国革命变成反对,于是前者寄情山水,在大自然里找慰藉;后者神游异域和古代,以梦境为归宿。两人的诗歌合集,题名《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于1798年出版。前者代表作是《序曲》(The Prelude)(1805),后者代表作是《古舟子咏》(The Rime of Ancient Mariner) (1798) 。null 然而这两人的诗才在短期的闪耀之后相继熄灭了,另一代诗人在1815年左右起来,把浪漫主义诗歌带进了更广阔的境界,即拜伦、雪莱、济慈。 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诗如其人,始终为自由而斗争,产生了超越英国和欧洲的文化和政治上的重大影响。null 雪莱 (Percy Bysshe Shelley)的抒情诗情思专注而意境高远,代表作有《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 (1819) 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1820)。而济慈(John Keats),这个英年夭折的天才,在1819年一年之内,写出了他几乎全部最重要的诗篇:《夜莺》(Ode to a Nightingale)、《希腊古瓮》(Ode on a Grecian Urn)、《秋颂》(Ode to Autumn) 。   null 浪漫主义也有著名的散文作家,而散文的更大成就见于小说。原来以写诗出名的司各特(Walter Scott)从1814年起写了27部长篇历史小说。同样有影响的是女作家奥斯丁(Jane Austen)。她一共写了6部小说,都以乡下绅士家女儿的婚姻为主题,用笔细腻而略带嘲讽,写出了真爱情的可贵,伪善的可笑,创造了一类有见地、有个性的新的青年妇女典型,《傲慢与偏见》 (1813)与《爱玛》(Emma) (1815)尤为精心之作。   nullnull 小说在19世纪40至50年代得到更大的发展,这也是英国国内阶级斗争激化的时期。正是在这个多事之秋,散文文学成果累累,读者层也在急剧扩大;不少新刊物问世,开始了逐期连载长篇作品的作法。 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使小说作者更加关心社会上的重大问题。null 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狄更斯,其主要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 (1837)、《奥列佛·特维斯特》 (1838) 、《董贝父子》 (1848) 、《大卫·科波菲尔》 (1850) 、《荒凉山庄》 (1853)、《艰难时世》 (1854)、《小杜丽》、《双城记》 (1859) 、《远大前程》(1861)和《我们共同的朋友》 (1865) 。nullnullnull 萨克雷(William Thackeray)的《名利场》 (Vanity Fair) (1847~1848)是另一部有长远吸引力的巨著。1847至1848年间是英国小说的“奇迹年”:除了狄更斯的《董贝父子》和萨克雷的《名利场》外,还出版了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埃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盖斯凯尔夫人 (mrs. Gaskell)的《玛丽·巴顿》(Mary Barton)。另一个女作家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写了一系列剖析伦理问题的小说,其中《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The Mill on the Floss)和《织工马南》(Silas Marner) 最为典型。nullnullnull 这一时期的大小说家则是诗人哈代(Thomas Hardy),他的一系列使人喜爱又深思的小说,如《远离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1874)、《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1878)、《卡斯特桥市长》(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1886)、《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891)、《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 (1896),是19世纪英国小说的最后的一批优秀成果,它们成功地使农村的土壤气息、诗样的温情和严峻的宇宙观相结合。 nullnull 总起来说,19世纪众多作家的共同努力使英国小说登上了新的峰巅。它的现实主义深化了,它的艺术更加精粹;它是典型英国的,而又对世界文学投下了它的深远的影响。  null 诗歌也在继续发展。浪漫主义余波不息,济慈与雪莱的影响尤著。19世纪中叶的英国诗坛,出现了丁尼生(Tennyson)与布朗宁(Browning)双峰并峙的局面。丁尼生一生致力于提高诗的艺术,技巧圆熟,抒情、叙事皆精。布朗宁在题材和技巧上进行了多种试验,短诗、长篇都有优秀作品;他特别长于用口语化的词句描绘人物的内心,写了一系列“戏剧性独白”,跌宕生动,为其最成功的创作。 null 这时也出现了一个“先拉斐尔兄弟会”的流派,他们认为当时艺术萎靡板滞,应该回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的素朴真纯 。。“先拉斐尔派”(Pre-Raphaelites)的唯美倾向在90年代演变为后起作家的唯美主义(Aestheticism)。实践唯美理论的主要是王尔德(Oscar Wilde)和几个结成“吟诗者俱乐部”的青年诗人。王尔德的真正成就是讽刺性社会喜剧,如《认真的重要》(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rnest) (1895)。戏剧的复兴是这个发展迅速、杰作不断涌现的世纪的最后一件文学大事,正是戏剧革新家站在两个世纪的交点,给英国文学带来了新的生气。 第六部分 二十世纪文学第六部分 二十世纪文学 20世纪文学的第一个成就是戏剧创作上的突破。首先是爱尔兰人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共创作51个剧本,其中有《华伦夫人的职业》(Mrs. Warren’s Profession) (1894)、《人与超人》(Man and Superman) (1903)、《巴巴拉少校》(Major Barbara )(1905)、《皮格马利翁》(Pygmalion) (1913)、《圣女贞德》(Saint Joan) (1923)、《苹果车》(The Apple Cart) (1929)等名作。萧伯纳的出现使过去一百年英国戏剧不振的局面根本改观。 萧伯纳萧伯纳null 新戏剧的另外一支强大力量也来自爱尔兰。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写了《胡里痕的凯瑟琳》(Cathleen in Houlihan) (1902)一剧,鼓舞了观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后来他又在戏剧艺术方面多所试验,但在诗歌方面他的成就更为突出,早期诗作以优美著称,后来则写得精粹深刻,吸收而又超越现代主义,成为西方世界最大的诗人之一。 叶芝叶芝null 在英格兰本土,两次世界大战对文学有重大影响。特别是1914至1918年的战争,英国虽胜而遭受重大损失,一整代有才华的青年死于战壕。战争文学几乎全是创伤文学。炮火初停,仍然疮痍满目,在精神的废墟上出现了现代派文艺,其诗歌上的代表作是艾略特(T. S. Eliot)的《荒原》(The Waste Land) (1922) . 艾略特艾略特null 运用“意识流”技巧而成就更大的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James Joyce),他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Ulysses) (1922) 成为小说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另一个重要的现代小说作家劳伦斯(D. H. Lawrence)揭露了现代西方社会中人的畸形生活,并用火样的热情和明亮的语言表达了对于一种身心和谐、情感与智慧融合的圆满生活的追求。《虹》(The Rainbow) (1915)和《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 (1921)是他的名作。 乔伊斯乔伊斯nullnull 在小说方面,继续现实主义传统的更大有人在。老一辈作家中,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hy)、本涅特(Arnold Bennett) 都拥有广大的读者。对知识分子更有吸引力的是著重写人与人之间的交情的福斯特(E. M. Forster),赫胥黎则利用他对于科学和文艺的广博知识,写知识分子在现代世界里的困惑。null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及战后,英国文坛仍然名作不断。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Four Quarters) (1944)写下了一个诗人在战时最黑暗的年代里对于生、死、历史的沉思。威廉‧戈尔丁在《蝇王》 (1955)一书里写下了暴露人性丑恶的新寓言。null 战后一代的青年作家则另有一番心情。他们大多是在工党当政后的福利国家里成长起来的,靠公家津贴才上了大学,然而在阶级依然分明的英国,他们又感到处处碰壁,因而出现“愤怒的青年”的文学。韦恩的《每况愈下》 (1954)、艾米斯的《幸运儿吉姆》 (1954)和布莱恩的《向上爬》 (1957)等小说开其端,奥斯本的剧本《愤怒的回顾》 (1956)扩大其影响,拉金、休斯等人的诗又加深人们对于战后时期小资产阶级生活的平凡、粗糙感。 null 这一时期,继续出现有才华的女作家。多丽斯‧莱辛创作了一系列以南非白人妇女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继之以表达当代知识妇女的幻灭心情的《金色笔记》 (1962),都写得新鲜而有力。艾丽斯‧默多克(Iris Murdoch)以存在主义者的眼光看人生,才思敏捷,新的小说发表。比她年轻的玛格丽特‧德赖布尔在《金色的耶路撒冷》 (1967)等小说里专写受大学教育或在大学教书的青年妇女所面临的恋爱、婚姻、职业等问题,用细腻的文笔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英国妇女的神态风貌。 多丽斯·莱辛多丽斯·莱辛nullnull 奥斯本的《愤怒的回顾》标志著本世纪英国戏剧的第二次高潮的开始。爱尔兰人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等待戈多》 (Waiting for Godot)在伦敦上演成功。此后,英国也出现了自己的“荒诞派戏剧”(drama of the absurd),其代表作家是品特(Harpld Pinter)。他的代表作是《生日晚会》 (1958)、《归家》 (1965) 。同时,英国的演员继续以其精湛的演技闻名世界。从莎士比亚到萧伯纳,在英国戏剧和整个英国文学里都有一个连续的传统,而其特色则是各个时期都有优秀作家在努力创新,正是创新丰富又推进了这个传统。 品特品特Thank you.Thank you.
本文档为【英国文学史概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0451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3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3-22
浏览量: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