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学士、硕士、博士的内在品质及其修炼 程斯辉 王娟娟

论学士、硕士、博士的内在品质及其修炼 程斯辉 王娟娟

举报
开通vip

论学士、硕士、博士的内在品质及其修炼 程斯辉 王娟娟论学士、硕士、博士的内在品质及其修炼 程斯辉 王娟娟 雅斯贝尔斯曾说:“当社会发生根本变革时,教育也要随之而变;而变革的尝试首先是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追问。”[1]高等教育目标是培养对象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高等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切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制约着高等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模式的选择与构成以及培养成果的质量及其评价。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教育培养出学士学位获得者(以下简称“学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出硕士学位获得者(以下简称“硕士”)和博士学位获得者(以下...

论学士、硕士、博士的内在品质及其修炼 程斯辉 王娟娟
论学士、硕士、博士的内在品质及其修炼 程斯辉 王娟娟 雅斯贝尔斯曾说:“当社会发生根本变革时,教育也要随之而变;而变革的尝试首先是对教育本质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追问。”[1]高等教育目标是培养对象所要达到的基本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和规格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高等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切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制约着高等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模式的选择与构成以及培养成果的质量及其评价。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教育培养出学士学位获得者(以下简称“学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出硕士学位获得者(以下简称“硕士”)和博士学位获得者(以下简称“博士”),这是高等教育目标最简明和直接的规定,但是何谓学士?何谓硕士?何谓博士?他们内在的品质有何规定性?我们认为这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和辨明的大问题。 一、现行高等教育目标表述及其问题 我国现行国家法律政策文件中对于教育目标的表述经历了“劳动者”、“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公民”等几个阶段。但是,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大多还是集中于“专门人才”上。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规中它被表述为:学士: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答辩,成绩合格;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较显著的创造性成果。各高校在制定本校的培养工作方案或实施细则的过程中,对于培养目标的表述也多集中定位于“人才”,如“骨干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为主”等。纵观这些表述,可以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目标中有关学士、硕士和博士的规格要求还存在以下问题: 1. 重外在轻内在 从高等教育目标的具体内涵要求看,存在着重外在轻内在的倾向。我国现行的学位条例虽然对学位的分类和授予条件进行了相关的规定,但是,这一规定只是简单地将“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并没有对其应具有的内涵标准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诠释。“《学位暂行实施办法》中也只是对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进行了总体上的划分,并无对学位本身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2]而各高校在制定本校的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时,一般都是从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外语水平、业务水平、科研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等维度进行具体的要求划分。粗略来看,这七个维度基本上涵盖了一个“上过大学”的人所应该具有的能力和水平。但是,“上过大学”并不等同于“受过高等教育”。“上大学”主要是指一个人获得了学历身份,“受过高等教育”则主要是指一个人获得了素质身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既是“求知识”的人,更应是“求智慧”之人,是能够“转识成智”之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既是有学问、有智慧、有资历的人,更应是有德性、有品位、有教养之人[3]。忽略了内在智慧发展和良好品性形成的内涵体系不仅不能全面地解释一个人经历过高等教育之后发生的变化,也容易导致高等教育目标的“单向度”性。科学而合理的内涵标准体系应是一个涵盖内在和外在指标的立体体系,是一个能够将客观的外化的指标规范转化为学生内心法则的体系。 2. 重量化轻质性 从高等教育目标的具体衡量标准看,存在着重量化轻质性的倾向。例如,有学者将“学位”概念理解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受教育质量的一种标志”,认为授予学位“是国家或高等学校以学术水平为衡量标准,通过授予一定称号来表明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等级”[4]。这样,“学位”往往沦为学生个人在学术、专业技术、受教育、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水平”、“程度”、“等级”等的标识,“尤其是在追求高学历的社会,学位往往是社会评价、筛选和聘用人的一种有效工具”[5],甚至于有的学校还建立了系列的“学位授予科研成果量化指标体系”[6],规定学位申请者必须在指定级别的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学位论文必须达到相应的字数要求,等等。我们并不否认这些规定在保障学位授予质量上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僵硬的量化规定在实践中往往被学生异化:为了应付发表论文的要求,采取“剪刀+糨糊”模式进行剽窃,导致“学术垃圾”越来越多。其实“学位代表的不仅是对通过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所达到的学术水平的认可,也是对通过专门知识学习和专门技能训练相结合所达到的专业技术水平、知识能力等级的认可”[7],更应该是对学生受教育后内在品质、品位、品格的认可。 3. 重结果轻过程 从高等教育目标的时间指向上看,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部分学者认为,“学位是授予个人的一种学术称号或荣誉性称号,表示其受教育的程度或在某一学科领域里已达到的水平,或是表彰其在某一领域中所做出的贡献。”[8]这种理解将学位定位于一种终结性的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在某一阶段、某一学科、某一领域内业已形成的结果、达到的水平、获得的荣誉进行总结。与此相对应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也被割裂成一个个单独的阶段,自成体系。我们认为,学位只应是对学生某一阶段学习经历的过程性评价。早在30多年前,“贝雷森通过调查就发现,美国55%的研究生院院长、45%的教师和40%的刚获得学位者认为博士论文应当被更多地看作训练的手段,而不是对知识的原创性贡献”[9]。学位一方面只是国家给予学位获得者在某一阶段的学习成绩和学术水平的客观标志,表明学生在该学习阶段具备了学位授予的基本条件,而远远不能代表学生取得了最高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获得学位还是学生进行下一阶段学习的起点,是学生进入更高阶段学习的基础性前提。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目标中出现的过于外化、过于量化、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我们认为,必须回归其本源问题,对高等教育目标的本质内涵进行追问,即追问到底何谓学士,何谓硕士,何谓博士,解答一个受过本科教育的人、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人所应具有的内在品质问题,以引领本科生教育、硕士生教育、博士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学士的内在品质及其修炼 学士,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学之士、学者。《仪礼·丧服》中记载有:“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二是指官名。南北朝以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唐代翰林学士亦本为文学侍从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参与机要。明代设翰林院学士及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学士遂转为词臣之荣衔。清代改翰林院学士为掌院学士,余如故。末期仍增设翰林院学士一官。内阁亦设学士及侍读学士,掌内阁之章奏。清末设典礼院,亦置学士[10]。我们认为,对于“学士”的理解一方面要定位于“在学之士”,这是从过程上把握的;从结果上讲,学士应该是具有独立生存本领的人,把握了共同生活经验的人,理解了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人。 1.学习独立生存的本领 “在学之士”即本科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独立生存的本领,使自己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各种形态所掩盖着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1] 本科生在学期间必须掌握独立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从事实际工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以便在社会中能够立足谋生,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因此“学士”教育重在让学生适应这个世界,而不是把学生限定于特定的专业,或者简单地指向创新、创造和培养天才。具有自食其力的意识与基本能力,是作为个体的“学士”生存于世的基础。 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无论怎样增加学生在学校受教育期间的知识学习容量,都无法满足其未来发展的需要,学习将成为一个终身的过程;学校再也不是一个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因此,除了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掌握之外,本科生的生存本领学习更应该是一种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的获得。“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的人,审美观已得到锻炼、判断能力已形成、洞察力已变得敏锐的人,虽然不会一蹴而就便成为一名律师、辩护人、演说家、政治家、内科医生、店主、商人、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师、化学家、地质学家或文物工作者,但是他所处的智能状态可以使他马上就可以去从事我所说的这些科学和职业中的任何一种,他也可以根据他的趣味和独特才能来选择自己所从事的科学或职业,而且能够泰然处之、优雅得体,多才多艺并确保成功。”[12]这种本领的学习主要在于培养“学士”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的健康人格,能够不断增进个体的自主性、判断力和责任感,使之具有应对不确定性未来的能力,即“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13] 2.学会共同生活的经验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人作为社会的人得到充分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形式教育使命都可以归结为“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基于共同准则的社会联系”[13]。因此,作为“在学之士”的本科生除了学习独立生存的本领,还应该学会共同生活的经验,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而和谐的关系。“对于个体来说,学会共同生活要求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各种社会生活中去,充分理解人类的多样性、相似性与相互依存性,直面共同生活中我与你、竞争和合作、可能与现实等诸多矛盾关系,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理解、宽容、尊重、沟通、协商来调整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最终实现具有个体意义和人类文明意义的共同生活。”[14] 本科生的另一重要任务是要学会关心、观察和理解他人的生活经验,学会与他人沟通以及和睦相处。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海德格尔认为关心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也是人做事时的严肃考虑,是一种深刻的怜悯、担心、忧患和痛苦情感。因此,“学士”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15]。沟通、参与和合作是“学士”教育所要养成的态度和能力的重点,它要求“在学之士”学会与人的和睦共处。阿尔温·托夫勒说:“第三次浪潮越来越需要的是那些敢于负责,懂得自己的工作怎样同别人配合,能承担更大任务,能迅速适应已经变化的情况,以及能敏感地与周围人协调一致的男女。”[16]《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7]意思是用“中和”之道,建立人类共同的生活信念,以实现人类社会与天地万物的整体和谐。“中和”之道反映在“学士”教育上的要求则是:发展应变能力,以适应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文化的、科技的各方面人类活动中的迅速变革;发展成为公民的能力,参与并再创造广义的政治生活和公共机构活动;保障和促进所有人和各领域的人权,包括生存权、自由权、自由保障权、劳动权、社会及家庭福利权;认识和促进根植于地方、国家和世界的优秀传统的一致性得到强化,并为着共同利益将这些传统发扬光大;学习多样化的语言,以便自我理解、理解他人,以便更有能力构建包含不同文化的“我们”[18]。 3.追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学士”教育除了教人掌握“何以为生”的本领、“以何为生”的经验之外,还需引导个体思考“为何而生”。正如卡西尔所说:“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19]作为人,除了“活着”之外,还必须不断地追问“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学之士”的另一学习任务是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逐渐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使自己精神、思想富有,对他人有所帮助,对社会有所创造,超越前人而又对后人有所贡献[20]。 在学之士需要形成自尊自爱的生命观。自爱是人的天赋,也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德源泉。人只有把自爱之心扩大,才能尊重他人、爱护他人。需要培养个体健康的心理。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是不会具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更不用说去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挑战。需要个体具有超越精神。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回首往事,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只有具有超越精神的人,才能够真正地超越一切世俗功利的束缚,达到一种真善美的崇高的人生境界。需要个体具有死亡意识和终极关怀。蒙田说,谁教会人死亡,谁就教会人生活。因为懂得了死亡,我们才会越发觉得生命的短暂和珍贵,才会在有限的生命中真正地热爱生命、欣赏生命,坦然地面对生命的磨难,体味生命、享受生命[21]。 三、硕士的内在品质及其修炼 对于“硕士”这一概念,当今的人们一般都理解为学位的一级,比学士高,低于博士。“硕士”具有何种内在的品性呢,我们认为在学士的基础上,“硕士”应该是头脑丰富之人,是立场坚定之人,是有德性、有健全人格之人,是能够为社会贡献成果之人。可见硕士生修炼到“硕士”的境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硕士生付出艰苦的努力,也需要硕士生教育的变革。 1.学会广泛地阅览和在研究中学习 “硕”的含义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硕,头大也”。《诗·魏风·硕鼠》中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唐风·椒聊》中有“彼其之子,硕大无朋”的记载。这些表达都取了“大”的引申义,引申为凡大谓硕。就硕士而言,首要的就是如何使自己的头脑变大,变丰富。硕士生与本科生阶段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硕士生不是纯粹地接受已有的知识,而是已经步入了学术研究的殿堂。从培养内容上讲,硕士生教育是一种研究素质养成教育;从学习方式上看,硕士生的学习是一种在研究中的学习。硕士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就是在明确的专业方向或研究方向指引下,由导师提供系统书目进行系统的阅读,或者围绕问题进行广泛的资料收集,由此使研究生真正继承前人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真正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而具有宽广的视野。要使自己的头脑变得丰富,研究生在学期间不仅要向指定的导师学习,还要尽可能地向自己导师之外的导师学习,向其他同学学习,向社会实践学习,以增加自己的见闻与见识。为了丰富自己的头脑,在学期间研究生要养成研究的头脑、研究的习惯,学会在研究中学习。一个人养成了研究的头脑、研究的习惯,他才会真正感受到自己的知识不够、能力不足,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此一个人才会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取营养,其头脑也就会不断丰富起来。因此,硕士研究生修炼的关键是不断培养自己的研究兴趣,锻炼自己的研究能力。事实上,培养硕士生的研究能力并使硕士生具有研究能力也是各国硕士生教育的基本规定。 2.不断进行反思使自己拥有坚定立场 “硕”的偏旁部首通“石”,比喻坚固之意。如《文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中记载:“孤与将军,恩如骨肉而忍绝王命,明弃硕交,实为佞人所构会也。”这里的“硕交”即表示坚固的交情。由此我们可以思考如何通过教育使硕士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坚固起来,使硕士研究生能够知类通达、强力不反。这就意味着,受过硕士生教育的人,是拥有坚定立场的人,是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的人。受教育者一旦有了主体性或自主性,便能够形成个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形成自己的态度、兴趣、个性或风格。古之学者有小成与大成之分,“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谓之大成”,经过九年的学习,在推理论事时能有独立见解,在处世处事时能有行为准则,坚定不移,不失师诲才是大成的境界。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受过“硕士”教育的人是精神生活丰富的人,他们拥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精神享受。 3.不断涵养德性使自己具有健全人格 “硕”还有“硕人”之说,指有盛德、人格高尚,故又称硕人为美人。硕士,即指品节高尚、学问渊博之士。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的“硕师”即表示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人。《南史·顾越传》中“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中的“硕学”也是指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人。又如:硕老是指年高望重的博学之士;硕彦是指品节高尚、学问渊博的名流;硕隽是指学识渊博、俊拔出众的人才[22]。把“硕人”的含义引申到硕士生教育目标中,则是要求硕士生教育应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学者,亦即受过硕士教育的人应该是文质彬彬、坦坦荡荡的君子,而不是常戚戚的小人。对于君子的论述,孔子的“君子有九思”最为著名,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23]。但是,这些概括讲得还是比较泛,只涉及了个人言行中各个方面的总原则。后世儒家对“君子”的内涵做了更多的规范和要求。例如,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所以受过硕士生教育的人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所以受过硕士生教育的人所说的话,都是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所以受过硕士生教育的人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所以受过硕士生教育的人在做人处事上,如果能以正道为原则,就能够达到修身的高境界。 4.修炼创新精神为社会贡献成果 “硕”还具有硕果的含义。引申而言,即研究生要在硕士生教育阶段参与科学研究,产生创新的成果。创新性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其基本特征。“大学不仅仅是承担其特定社会职能的物理空间场所,它的存在意义更在于它自身所应具备的文化个性与精神品格,以及由此而焕发出的旺盛的创造活力。”[2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神圣使命。创新精神是创新的灵魂,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着追求等。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意味着硕士生要不断修炼自我追求知识、追求发明和发现的强烈愿望以及渴望认识世界的激情。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本质力量所在,包括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两方面。强调创新能力的锻炼意味着硕士生要不断夯实自我的基础知识、人文底蕴、科学素养,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性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人格,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要素,以非智力因素为主。强调创新人格的养成意味着硕士生要具有创新的勇气,要不唯书、不唯上,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提供新知识、新见解、新思路、新举措。 四、博士的内在品质及其修炼 “博士”这一称呼从诞生之日起,就被历史赋予了丰富的意义,体现出了学者对知识、智慧和学术的追求,体现了社会对学者学术水平的认可与尊崇,只有达到一定水平的人才可以获得这一称呼。博士,在古代有三种含义,一是指中国古代学官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记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二是指中国古代专精一艺的职官名,如西晋始置律学博士,北魏始置医学博士,隋唐又增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至宋代废止。三是指旧时称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如“茶博士”、“酒博士”等[10]。总体来看,从我国古代对博士的称谓来讲,“博”具有大、广、通和专、精、深的涵义,博士也就与大、广、通和专、精、深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给予博士所应具有的内在品质以界定的话,我们可以对博士作以下描述: 1.博士应是学贯中西之士 “博”具有“大”的涵义,如地大物博、博富、博杂,都取用的是大、众多、丰富的含义。引申到博士生教育中,则要求培养学贯中西之士。这是因为:首先,知识学习的开放性和无穷尽性,需要攻读博士学位者树立全球意识、国际视野。科学无国界,各国人民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都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都是可以共享的知识财富之一,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博士必须掌握其他族群创造出来的文明,才能谈得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其次,知识生产的模式日益呈现出综合性趋势,跨学科、跨族群、跨时空、跨文化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研究的一大趋势,它必然要求攻读博士学位者打破单一思维的研究模式,形成复杂性思维,多角度、多学科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次,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竞争也需要博士具有开放和兼容的品质。要求博士既能够立足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注重吸取本民族优秀的精神,同时,也注重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参与国际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竞争。最后,近代以来,中国的著名学者和能够称得上大师的人物都是学贯中西之士。因此,博士生教育的“博”和“大”要求博士成为学贯中西之士。 2.博士应是文理融会之士 “博”具有“广”的涵义。《荀子·天论》“风雨博施”中的“博”即指广泛、普遍。引申在博士生教育中,则是博士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除了在科学上追求至真外,还应在道德上追求至善,在文化艺术上追求至美,成为“文理融会”之士。“文理融会”要求博士生既要关心自然,更要关注社会,关怀人类,不仅掌握自然科学知识,还应具备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有助于涵养博士的科学精神,人文科学知识则有助于涵养博士的人文精神,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人、理解人,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认识社会,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历史上真正的大师从其知识结构上看,都是文理融会之士。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融会文理,他是清末进士,有坚实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根基,他又曾经留学德国和法国,研习哲学、美学、实验教育学、心理学,并从事美学、伦理学、哲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被誉为学界泰斗。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幼承家学,习经史,曾留学日本、欧洲,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他不仅精通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精通英、法、日、德等四国语言,对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都有很深的造诣[25]。 3.博士应是情智双修之士 “博”具有“通”的涵义。《说文》中解释道:“博,大通也。”引申为今义,则是指学识的融会贯通和心智的扩展,即“情智双修”。所谓“情智双修”,指的是培养出来的博士应该在智力和人格发展上达到和谐状态,是全面发展的人。它包含四个层面的内涵,即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26]。博士首先是“完整发展”的人,即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也是真善美的完整发展。博士的发展应该是不可偏废的,不能只发展某一方面的能力而偏废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博士是“和谐发展”的人,即博士的各种基本素质之间关系的适当和协调,各方面发展不能失调,否则就是畸形发展。博士是“多方面发展”的人,即人的各种基本素质中的各素质要素和具体能力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应力求尽可能多方面地发展。博士生阶段的教育应是人的发展潜力得到最大程度释放的教育,应做到人尽其“才”。博士是“自由发展”的人。“自由发展”的本质即“个性发展”。“每一个人的最高和最终目的就是对其力量的个性特点进行最高的和最均匀的培养。”[27]也就是说,博士生阶段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应是具有自主性、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人。 4.博士应是学问精深之士 “博”具有专、精、深的涵义,即指博士应是具有高深学问、学问精深的人。就“高深学问”而言,蔡元培早就强调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布鲁贝克也明确指出:“高等教育与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别在于教材的不同,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学问。在某种意义上,所谓‘高深’只是程度不同。但在另一种意义上,这种程度在教育体系的上层是如此突出,以致使它成为一种不同的性质。教育阶梯的顶层所关注的是深奥的学问。这些学问或者还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界处,或者虽然已知,但由于它们过于深奥神秘,常人的才智难以把握。”[28]但是,由于我们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化时代,曾经像“学问大师”亚里士多德或培根这样的以所有知识为自己研究领域的人,以掌握全部学问为其目标的时期早已一去不复返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成为通晓一切知识或掌握这种百科全书式知识的人。今天,一个人只能希望成为精通有限领域学问的人。”[28]要指出的是,学问的精深与学问的博大、通达是可以兼容的,这就是在一个宽广的背景中,在一个高远的视野下去深入地探究具体的学问。 5.博士应是守成创新兼备之士 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要求,在“创新”成为民族进步灵魂、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的今天,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博士生教育的创新要求尤显重要,因而博士学位获得者所应达到的学术水平被明确表达为要为社会、学术提供“创造性的成果”。但是,博士也应是守成之士,能够继承优良学术传统并发扬之。博士生在特定学术文化圈中生活和学习,踏着先人的脚步生存、发展、想像、创造。博士守护优秀的学术研究传统具有稳定学术发展方向、延续先哲经验和智慧等功能。今天,博士具有的优良学术传统的守成意思更显得弥足珍贵。事实上,真正的博士能够很好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守成与开拓的关系,他们不会简单地为创新而抛弃优秀的学术文化遗产,也不会因守护学术传统而拒绝探索新问题,他们是守成与创新兼备之士。 由上可见,博士之内涵的丰富,博士之要求的全面,博士之境界的高远,博士之称谓的神圣,也由此可见,博士生教育之不易,博士生培养之不易,博士生修炼之不易。因此,博士生教育或曰博士生之培养不可不慎、不可不严。 参考文献 [1]​ 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邹进,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1:43,156. [2]​ 项贤明.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摭议[J]. 中国高教研究,2004(4). [3]​ 靖国平. 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J]. 江苏高教,2003(6). [4]​ 叶绍梁. 学位的概念及其与研究生教育关系的辨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5). [5]​ 康翠萍. 论学位的认识维度[J]. 教育研究,2002(2). [6]​ 王有佳. 学位与论文,脱钩还是挂钩?[N]. 人民日报,2006-08-01(11). [7]​ 黄宝印, 陈艳艳. 学位内涵与功能辨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7(10). [8]​ 秦惠民.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1-2. [9]​ 赵炬明. 博士论文的作用与性质[J]. 复旦教育论坛,2005(1). [10]​ 辞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74. [12]​ 约翰·亨利·纽曼. 大学的理想[M]. 徐辉,等,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6.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4]​ 邓睿,李家成. 学会共同生活:当代学生成长的需要[J]. 思想理论教育,2009(14). [15]​ 诺丁斯. 学会关心[M]. 于天龙,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英文版序言. [16]​ 阿尔温·托夫勒. 第三次浪潮[M]. 北京:三联书店,1991:449. [17]​ 王云五. 大学中庸[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50-51. [18]​ 王晓辉. 学会和睦共处[J]. 比较教育研究,2003(6). [19]​ 恩斯特·卡西尔. 人论[M]. 甘阳,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0. [20]​ 程斯辉. 教育之道[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6. [21]​ 冯建军. 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 [22]​ 王飞. 何谓硕士之“硕”[J]. 教学研究,2008(3). [23]​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0:176. [24]​ 阎光才. 理解大学[J]. 教育研究,2002(3). [25]​ 程斯辉. 近代著名大学校长的精神风骨[N]. 中国教育报,2009-03-16. [26]​ 扈中平. “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 教育研究,2005(5). [27]​ 刘宝存. 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9-30. [28]​ 约翰·S·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第11期)
本文档为【论学士、硕士、博士的内在品质及其修炼 程斯辉 王娟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289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3-22
浏览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