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周易自然观及其现实意义

周易自然观及其现实意义

举报
开通vip

周易自然观及其现实意义《周易》自然观及其现实意义 《周易》自然观及其现实意义 商宏宽 (地震出版社,北京,100081) 摘要:人的自然观是人认知世界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观念,并以此指导人的认知活动。不同的自然观,可以导致不同的认知模式、认知方法、认知途径,在对自然的各种实践中采取不同的措施、方针乃至政策。所以,人们的自然观之确定,关系甚大,科学是对自然固有规律的认知活动,若评判《周易》与科学的关系,亦应从《周易》的自然观来分析。《周易》的自然观可以从(1)道法自然;(2)天道无为;(3)两种存在;(4)崇尚变化与发展;(5)整体有机自然观...

周易自然观及其现实意义
《周易》自然观及其现实意义 《周易》自然观及其现实意义 商宏宽 (地震出版社,北京,100081) 摘要:人的自然观是人认知世界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观念,并以此指导人的认知活动。不同的自然观,可以导致不同的认知模式、认知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认知途径,在对自然的各种实践中采取不同的措施、方针乃至政策。所以,人们的自然观之确定,关系甚大,科学是对自然固有规律的认知活动,若评判《周易》与科学的关系,亦应从《周易》的自然观来分析。《周易》的自然观可以从(1)道法自然;(2)天道无为;(3)两种存在;(4)崇尚变化与发展;(5)整体有机自然观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从中可见,《周易》的自然观是主客观统一、虚实并举、阴阳和谐、对待流行的;是先进的,促进科学的,既有实践基础又有理性指导的一种整体有机自然观。其中尤以天人合一观、自然演进观、和平发展观、整体有机观更对人们的认知活动,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有指导意义,是使世界和谐、和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应当弘扬与发展。 关键词:周易, 道法自然, 天道无为, 虚实并举、阴阳和谐. 近代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已极其丰富,机械化、电器化程度已大幅度提高,造成社会结构的根本改变。然而,贫富差别、战争阴影、强权政治、恐怖主义仍然笼罩着世界,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病毒变异、毒品泛滥等环境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和社会问题困扰着人类社会。从而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如何和谐相处?世界仅仅是物质组成的吗?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最近在华人学术领域中讨论《周易》对科学的影响,是促进还是阻滞科学发展?讨论人们是否要“敬畏自然”?说明目前人们正处在发展理念的十字路口,如何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才能健康、和平、持续不断地发展。基于此,本文讨论了《周易》的自然观及其现实意义,希望引起广泛讨论,并请方家给予斧正。 人的自然观是人认识世界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理念,并以此指导人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不同的自然观,可以导致不同的认知模式、认知方法、认知途径,在对自然的各种实践中采取不同的措施、方针乃至政策,从而可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诸如天人合一与人定胜天,优胜劣汰与多样性共存,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以人类为中心,机械唯物自然观与整体有机自然观等观念的差别是很大的。所以,人们的自然观之确定,关系甚大。 科学是建立在人们对自然界认知能力的基础之上的。当人们的认知能力提高,认知活动领域扩展、深入,科学也随着发展与进步。若评判《周易》与科学的关系,亦应从《周易》的自然观来分析,离此则成为无的之矢,无源之水。关于《周易》的自然观笔者拟从(1)道法自然;(2)天道无为;(3)两种存在;(4)崇尚变化与发展;(5)整体有机自然观等方面来阐述。 1.道法自然 自然界是有序的,还是无序的;这些秩序或者规律性是从哪里得来的,这是自然观的根本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有“道法自然”的说法。《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是说人的活动是以天地为准,天地活动是以其固有的规律——道为准,而道又是宇宙万物自动、自流、自生、自化自然而然形成的。这就是“道法自然”。人们认识自然就是以自然原型为对象,从对自然的观察、学习、体验中找到规律性,这可从八卦取象中来体会“道法自然”的涵义。[1] 八卦取象是以天地为准,故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其取象的材料是什么呢,“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就是取天地鸟兽、植物、人自身等自然现象为观察对象,求规律(“通神明之德”)以归纳各种生活环境要素的性质(“以类万物之情”)。而八卦取象的原则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虎从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周易·乾·文言》)是说圣人观察万物,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联系是有呼应的,并由此发现以天地为准,与天的性质接近者亲近于天,与地的性质接近者亲近于地。据此,将八卦及其所象事物与人类生活环境系统列于下表,更可看出八卦取象的自然性和科学性。 从表中可见,八卦取象以天地为坐标,而包容天地之间的各种事物,并依据“一”、“- -”爻的多少及排列顺序而确定其对于天地的隶属程度。《淮南子·天文训》有云:“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实际上是以轻重分异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而构成自然环境的分层有序结构,这与现代划分的宇宙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各圈层十分吻合,最近有些学者认为人类活动应当给予重视,提出人类圈的说法[2],这恰与《周易》提出的天地人三才之道相合。表中的 (震)卦,一般习惯将其取象为雷,实际是激烈之振动,但以爻象看作为地震之象更为贴切,不亲于天更亲于地,应在水圈之下的岩石圈中的现象,并有《国语·伯阳父论地震》为证明。同时,震卦的卦爻辞实际上也更像对地震灾害的描述[3]。伏羲的八卦取像能对人类生活中离不开又去不掉,顺之则吉,逆之则灾的环境动力因子作如此分类,真让人钦佩。 八卦卦象与人类生活环境系统 取象原则 取象材料 卦名 卦象 人类生活环境系统 以天地为准 本 本 乎 乎 天 地 者 者 亲 亲 上 下 仰则观象于天 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俯则观法于地 乾 巽 离 艮 兑 坎 震 坤 天 风 火 山 泽 水 地震 地 宇宙圈(天象) 大气圈(气象) 生物圈(生物象) 人类圈(社会象) 水圈(水象) 岩石圈 核幔 2.天道无为 天道无为思想是中国古代对自然认识的基本思想。这里所说的“天”,不单指天,也指地,泛指自然。天道无为是说自然界有“普济”、“无欲”、“不仁”、“有信”的性质。[4] 所谓“普济”是指天地普施恩译于万物众生而无所选择的性质,《周易》乾卦、坤卦中所说的“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管子·水地》所说的“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都是说的“普济”这一性质。 所谓“无欲”,是指天地施恩于万物众生而不要求报答的性质。《周易》乾文言中的“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周易·系辞》所说的“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都是说“无欲”这种性质。 所谓“不仁”,是指天地之行,我行我素,不管你愿不愿意,能不能承受,照施不误,即天地施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性质。《周易·无妄》彖辞中有“无妄之灾……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天之命也。”说人无妄作行为而遭灾,是因为外界强加给人的,这是天灾呀。《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都是说天地“不仁”的性质。 所谓“有信”,是说天地博大,万象百态,但确有规律可循的性质。《周易·乾·文言》有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周易·系辞》有云:“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周易·说卦》有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老子》有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荀子·天论》有云:“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这些都是说天道有常有信,有规律可循的性质。 由是观之,“天道无为”是说:天地普济万物而无所选择,滋养众生而不求报答,天地施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按其固有规律性行事,这种规律性是可以体认、观察、感知的。天道无为比较客观地描述了自然是一个自动、自流、自生、自化的自调节、自组织、自洽体系。这种认识十分真切,十分超前,时至今日亦非常高明,这里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智慧。 3.两种存在 自然界是由什么组成的,什么是宇宙的存在,是自然观的根本问题之一。人们常注意到有形的、物质的存在,却忽略了无形的、非物质的存在,《周易》对此问题则有独到之见。 3.1 幽明 《周易》认为大千世界之万事万物,并非一切都能看到,可见之物为明,有形;而不可见者为幽,为无形,无形者虽然看不见,却可以感知。《周易》特别重视区分幽明、隐显及其探索,故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探颐索隐,钩深致远”,“彰往察来,而微显阐幽”之说,对于幽、隐现象的追索,在《周易》形成时代,可能是以古人的直观感觉为主,而以推理为辅,到现在科学昌明,发现了所谓“隐物质”,提出了“隐参量”、“隐能量”[5],这可以说是关于幽、隐探索的延续。 3.2 感通 对幽隐现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确可以感觉到,所以提出感而遂通的方法。诸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种直观感通的强调是与西方逻辑推理方法截然不同的。正因为中国古代强调感通,所以在声、光、电、磁方面发轫很早。在河南舞阳裴里岗出土的骨笛,能奏出与传统音阶相类的音列,说明8000年前的古人对声音的感通能力;在《国语·周语》中就介绍了黄钟、大吕等十二音律理论;明王子朱载堉创建十二平均律,并给出数学表达式,解决了“音乐上的旋宫难题”;明宋应星的《气论》对声音传播理论之阐述,都与近代声学相近,堪称开先河之创见。[6]此外如避雷针的发明与应用,指南针的发明及磁偏角的发现,气功养生与经络学说的创立等都说明直观感通观念所起到的作用(当然这里也有出类拔萃的科学试验之功劳)。 3.3 关于神的概念 《周易》中多处提及“神”,仅《系辞》中就达二十多处。直言鬼神,卜以蓍龟,给人以宣传迷信的印象,然而细究,“神”的概念另有深意[7]。 其一,控制物体及生命活动演化的,人们只能隐约觉察或感知,而不可确见的神奇东西或力量,被称之谓“精气”(或灵气),脱离物体的精气谓之“神”,脱离躯体的精气(游魂)谓之“鬼”,故有“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神无方而易无体”之说法。 其二,“神”乃是人们对尚难以认识的变化规律及神秘奥妙现象的一种称谓。阴阳变化有有序可测者,有无序难测者,对前者称之为“理”,对于后者称之为“神”,故有“阴阳不测之谓神”。由是观之,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进展,“神”可化为“理”,而又发现新的不测现象,故“神”可引导人们走向更深层次的探索。 其三,“神”是对人们利用自然规律,掌握生产方法,同时在实践之中不断加以改进、创造,从而达到高度智能领域——“至神”的一种称谓。即“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其四,大事件、突发事件暴发之前,通过微观、隐蔽的征兆、信息,预测未来谓之“神”。诸如“知几,其神乎”,“神已知来”是也。 概言之,“神”之性无思无为,无形无体,但具有客观存在的稳定性,是可以通过实践而感知和体验的,是可知的。故有“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者为‘至神’”。故而有“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即能“体天地之撰,通神明之德”。“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等描述。 如是观之,《周易》中的“神”,不是上帝,不是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虚幻偶像,而是对客观世界观察到深处而体验出的真实存在的东西。这种东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没有人类存在的洪荒时代就已经对自然界起着作用。它可能是指当时人们还不能看到的微观世界;可能指当时还没能清楚总结证明的,控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定理等理论世界;也可能指各种表示物质、体系之间有关系的信息世界。“神”乃是未知的“理”,“理”乃是已知之“神”,“神”和“理”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都是主宰自然界之大“道”。在我国古代的《周易》中寓有如此深刻地透过事物表面现象而探寻其本质的思索和认识。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3.4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总结上述,《周易》提出两种存在,一种是有形的器,也就是物质的存在;一种是无形的道的存在。现将两种存在的区别列表于下: 器(物质) 有形(形而下) 有生有灭 可量测(外求) 不可共享 道 无形(形而上) 无始无终 可感知(内求) 可以共享 物质对于人类乃至生物来说是赖以生存和繁衍的重要因素,物质在宇宙范围来看是无限的,但在局部范围来看(譬如地球范围)则是有限的;物质是不灭的,但是从有用的角度来看又是可消耗的,有些是很难再生的,甚至是可灭的;物质是不可以共享的,给了你,我就失去了。所以,有限的、不可再生的、不可共享的物质,人皆想据为已有,必争。故而,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走过了从物质开发→物质生产→物质广泛利用→物质分配不均→物质掠夺→一方面耗损天物,一方面贫病交加→物欲横流的各个阶段,从而走向物质有利的反面变成了有害,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则注意了物极必反的倾向,提出“惜物重德”,“临财毋苟得”,主张取财有道。《周易·系辞》有云:“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人),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这里说权力需要人来维护,人需要财富来聚养,而理财则必需有所约束,要讲求道义。 道,无形,无始无终,难于量测,却可以感知,可以共享。诸如知识、规律、信息、理论等是可以共享的,可以传授的,传授给别人自己并不失去。但是对“道”体悟、接受的能力,却因人而异,这与受者的阅历、生活经验、知识积累、自我修养等有密切关系。因此,注重道的人,淡泊名利而更注重完善个人的品德与修为。 科学、技术是好东西,但应用于社会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权力、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是管理社会的好办法,但实行起来就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民主、自由是人们所向往的良好愿望,但实行起来也会产生截然不同两种效果。追根到底是缺乏“道”的制约。“道”是克服私人欲念屏蔽个人意志无限膨胀的最好办法[8]。 《周易·系辞》有云:“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方)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这是说行事与天地之理合,通万物之性而利于天下,作事方正不邪曲,作力所能及之事就不会有忧患,安于立足之地作有利于公众的事,就能爱天下所有之人。这就将天道、地道、人道都包括了,正如《周易·说卦》所说的:“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穷理尽性以致于命”。能穷万物之理,尽万物之性,而乐天知命,达到体道、明理、知命的道之境界。 总之,《周易》明确提出“道”与“器”两种存在形式,认为“道”是万物之主宰,并将道德的培养作为治学、创业、治国的根本,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完整的“内圣外王”的教育路线,以期达到保合大和,万国咸宁,品物流行,各正性命,天下和平之理想。格物体道之意义大矣哉! 4.崇尚变化与发展 《周易》是研究变化的学问,是从自然原形的观察看其演化趋势、变化规律与变化特点,并达到探索预知的方法。 4.1 “生生之谓易” 《周易》有云:“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自然界之中最根本的变化之一。这种“生”是一种繁衍、传承、延续、发展,是一种推陈出新活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亦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这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这种发展不仅数量增多,而且质量亦在变化,向高层次发展。《周易·序卦》有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措)。”这是符合自然界发展演化实际的。地球演化证明,从无机物→有机物→有生命→有智慧;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看,从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这种质的跃迁与发展是十分惊人的。正因如此,《周易》强调“日新之谓盛德”,《大学》有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主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鼓励人们去发明创造,并举出先古圣人观象制器使社会进步,使民受益之事例,以教育后人——发展才是硬道理。 说到发展,绝对不是恃强凌弱,强占土地,掠夺资源,倾销商品,为少数人和一已民族利益而不管别人死活的那种战争发展观。《周易》主张“安士敦乎仁,故能受”,强调立足于本土,主足于仁爱;主张“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禁取不义之财;主张以道德培养为治学、创业、立国之根本;对于自己所缺乏的资源,提倡:“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采取平等往来,公平交易,互利互惠,各得其所的办法。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合乎道义、自强不息和公平互利基础之上的和平发展观。和平发展观有利于解决当前世界的纷争,促进和平,共同繁荣。 4.2 圜道思想 易曰:“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都是谈周而复还的圜道之变化。《吕氏春秋·圜道》有云:“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圣王法之,以令其性,以定其正,以出号令,令出于主口,官职受而行之,日夜不休,宣通下究,海谶于民心,遂于四方,还周复归,至于主所,圜道也。令圜,则可不可、善不善,无所壅矣。”“圜道也,一也,齐至贵,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此段文字全面介绍了圜道思想,有如下几层意思:其一是说天道循环,昼夜交替,月躔二十八宿,精行四时,都是天体运行而产生之循环,这是圜道的基本。其二是说生物的生命循环。其三是讲水汽循环,海水蒸发为云,云气西行,降雨补给河水及地下水,泉水、河水东流入海形成循环。其四是讲人类社会的政令循环。其五总结圜道“万物以为宗”的根本特性,所以《周易·复》卦有云:“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这里必须强调,圜道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有反馈、有修正、有继承、有发展,是在循环过程中前进,在时间延伸线上形成螺旋式演进的态势。 4.3 与时偕行 变化、循环、演进、发展都是在时间进程中进行的,因此《周易》特别重视时间因素。六十四卦中直接提到“时”的达三十多处,间接提到“时”的达四十多处,可以说卦卦随时而变,诸如时中、时行、时用、时发、时之义大矣哉,强调顺时、应时、与时偕行。“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这里所说的“时”,不仅仅是绝对的、孤立的时间,而是时间进程所承载的事物发展的阶段与过程,历史的传承,事物随时间演进而出现的韵律性。正因如此,特定的时间可能成为事物发展的“机枢”,掌握“时运”、“时机”,审时度势,因时因势利导就成为判断事业成败的重要内容,时机不到而硬作,则有“揠苗助长”之蔽,时机恰到好处,则有“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之效。时之义大矣哉! 受《周易》重视时间因素的影响,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的民族。不仅有完整的五千年编年史料,还有各种自然现象观察的记载,如天文观测及天象的记载,各种灾异的记载(水、旱、螟、蝗、地震等),这些都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历史资源的宝库。 4.4 正常变化与异常变化 变化,有正常变化,也有异常变化,这就是“得一损一”之道。《周易·系辞》有云:“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这里的“一”,为“大一”、“齐一”,为变动之正常之律动。《老子》有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为贞。”偏离一达到相当程度则为异变,就可能有灾。”天无以清,将恐裂(陨石撞击);地无以宁,将恐发(地震火山);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生物物种灭绝)。 此外,《尚书·洪范》有云:“庶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则草木繁茂,否则,“一极备,凶,一极无,凶。”事走极端则凶则成灾。 异常状态来临之前,有“征”、“候”、“几”、“微”之先兆,能把握这些先兆,可以预先判断、预先防备不测之灾,有如《周易·系辞》所说:“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阅诸心,能研诸候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 者。”异常灾变是小概率事件,平时很少见到,要善于在正常之中审视异常,从中找寻各种征兆,加以综合考虑,以达预知灾异之目的。“知已,其神乎”。 4.5 结构变易 事物的变化,有量变和质变。中国古代对“变”与“化”是有所区别的,“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而质变的根本原因,不是量变的积累,而是外部环境改变促其内部结构的变易,称之谓“结构变易”[9]。在《周易》中就是说“位”的改变,“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可见“位”之重要。卦中各爻位的作用是有差别的,如“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这说明,即使作法相同,但因所处的地位有别,其效果差别甚大,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识其位,行其事。 一种事物其结构是否稳定,要看其结构是否适应外部环境,其内部结构是否优化合理。对一部机器来说,承重元件太软,转动元件滞拗,则造成机器的损坏;对建筑工程来说,基础软弱而承担重任,则工程失稳;对国家政权来说,“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周易·系辞》)则政权亦不会稳定。因此,研究系统内各部分的相互关系,选择最优化组合形式,成为提高性能、效率,取最佳状态的关键措施。即使是同样的设备,同样的人员,不同的组合也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同样的碳原子,结构变化就可以形成金刚石和石墨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称之为“相变”,同样的国家,由不同的派别集团执政,就可能形成不同的体制——称之为“政变”。由此看来,结构变易就是质变,就会造成性质和能量的跃迁。易学中的爻变、卦变就隐含着结构变易之原理,研究中可以给出六爻所象征的物质类型、人员特长、部件特点等各要素之性质,拟合各种需要的组合形式以及各种变化,探索其最佳状态,这在现代软科学研究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这里我们探讨了《周易》关于变化的主要论述,总而言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对此我们需要的是适应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因时制宜,因势利导,与时俱进,随机应变,历史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墨守成规。 5.整体有机自然观 整体有机自然观,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将自然界视为有秩序、有机的整体。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二气构成,阴阳互补,互为消长,互相转化,和谐共处。在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中,各部分随时调整,阴阳相推、刚柔互济、动静有致,对待流行。在事物演进过程中,不是“特创论”所主张的:一切有固定方向,有明确目的,好像上帝给安排的那样,因果一一对应的渐变线性过程;而是无固定方向,无明确目的,是非线性的自动、自流、自生、自化的自然而然的过程。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宇宙的各种关系影响下,经过漫长历史的适应性发展中而形成的,并记录下了宇宙中各种事件的烙印,构成一种有层次的、全息的、自组织结构。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认为人是自然所产生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主观和客观是不能分割的,是与自然融合为一体的,主张天人合一,协同共进,而不是谁战胜谁的关系。这种整体有机自然观在《周易》、《老子》等经典文献中多有体现,并渗透到中医学、农学、天文学、堪舆学、军事学、社会管理学等学术领域,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 5.1 天人合一观 《周易》非常重视天地人三才之道,《周易·系辞》有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周易·说卦》亦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主要是说究天地人之理,尽天地人之性,以至于达到顺应天地人发展变化规律作事,称之为“穷理尽性以致于命。” 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老子》有云:“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分层有序的,低层次受高层次的包容与限控而存在的。故有“爰有大圈(天)在上,大矩(地)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天曰顺,顺维生;地曰固,固维宁;人曰信,信维听。三者咸当,无为而行,行也者,行其理也。”(《吕氏春秋·序意》)已如前述,《周易》将人类生活环境系统,看成一个互有联系的圈层结构,以日月星辰构成的宇宙圈,以大气环流为主的大气圈,以陵陆山泽为主构成的地表及其涵养的生物圈及人类圈,以江河湖海为主的水圈,以厚德载物的岩石圈。这些圈层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故有日为火精而生风,月为水精而弄潮,是说太阳活动对大气环流有影响,月亮的引力对地壳及水圈的潮汐有作用。“堪舆徐行,雄以音而知雌。故为奇辰。”(《淮南子·天文训》)说的是天地缓慢运行,相互间因引力、宇宙射线、太阳风等的作用,而产生天文歧点值的异常时段,则出现各圈层之间的互动效应、相干效应、耦合效应以及界面效应,各圈层之间形成复杂的自调节现象和自组织结构,这些变化虽然复杂却是有规律可循的,称之为自然秩序——称之谓“道”。顺天时,借地利,蓄生机,达人和,就成为中国传统理念中的天人和一观。正因如此,在开发、应用自然资源时,特别强调对资源的涵养与保护,作到开发有度。《孟子正义·梁惠王章句上》有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沔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此外,《文子·上礼》有云:“老子曰:昔者之圣王,仰取象于天,俯取度于地,中取法于人,调阴阳之气,和四时之节,察陵陆水泽肥墩高下之宜,以立事生财,除饥寒之患,辟疾病之灾。”《文子·上仁》又指出:“先王之法,不掩群而取 (幼兽),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置罘不得通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击,罗网不得张于皋;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于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田;育孕不杀,彀卵不探,鱼不长尺不得取,犬豕不其年不得食。是故万物之发生若蒸气出。先王之所以应时修备,富国利民之道也,非目见而足行之也,欲利民不忘乎心,则民自备矣。”人们只有循自然之道才能达到:“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这才是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之道。想想古训,再看看当前那种急功近利,滥伐乱采,野蛮掠夺自然资源的行为,还美其名曰“人定胜天”,实在令人汗颜! 5.2 关系网络模型 《周易》中的各卦及各爻之间的关系表示的是什么,并非是具体物质的组织结构,而是将事物按其功能分成几种类型,进而分析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八卦从自然系统看,可以是天地水火风雷山泽,也可以按家庭系统定为父、母、长男、长女、次男、次女、少男、少女等等,实际上是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网络。故有“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周易·系辞》)其中“拟诸其形容”——比拟其形态;“象其物宜”——将“物”的性质进行抽象归纳;“观其会通”——观察其变化特点;“行其典礼”——依据其变化规律而定其章法。这种既考虑“形态”,又考虑“性质”,即考虑静态,又考虑动态的取象比类方法,是我国古代模拟仿真学说的最精辟的论述。 经过几千年的演进,《周易》形成了以阴阳爻六位叠成的六十四卦符号体系,这个卦象符号体系有如下特点:其一,效天法地,师法自然,是对自然万象观察感通而形成的,与自然界圆融和谐的体系;其二,是对自然界存在的阴阳组合对称,相辅相成,对待流行这种感受的客观反应;其三,是对自然界万象分层有序,局部映射全体,全体函盖局部的全息性质的客观反应;其四,这些规律性又都可以以数的形式逻辑地反应出来。[5,10]所以这个符号系统对于天文律历、生物节律、元素周期、生物遗传密码、分形理论等均有契合之处。故而,符号学家皮埃尔·古罗认为:“最完美而且在结构上最有逻辑和最抽象的一个系统,是中国人的易经。”[11] 中国古代思想家试图用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解释世界万物的起源问题,提出阴阳五行学说,这也是一种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网络。《尚书·洪范》有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进而在战国时期邹衍发展为五行生克原理,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对于每一个元素来说均有生我,我生两种正效应,和克我,我克两种负效应,这五种元素四种关系实际上是阴阳关系的括展。当有三、四种元素加入之后,则形成更为复杂的乘侮、复胜关系。这种体系内以生克乘侮为制约的亦是一种关系网络模型(如图)。 《周易》六十四卦、阴阳五行学说、扬雄的《太玄经》九九八十一首、司马光《潜虚》中的五五二十五图,都是与易同构的关系网络模型,都试图研究系统内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寻求其动态平衡,达到和谐稳定的探索,这些对我国古代的养生学、中医学、天文学、练丹学、数学、堪舆学、军事学、农学、社会管理学均有一定的贡献。时至今日,更为解决系统科学中非线性问题提供某些新的思路与途径,如郭俊义的《广义量化引论》,对象数转换提供可能方法;[12]孟凯韬的《思维数学引论》则是研究复杂系统关系网络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他曾将其称为“五行数学”。[13]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发展。 5.3 易之四义——变易、简易、交易、不易 汉代易学家郑玄在《易赞》中提出易之三义(简易、变易、不易),有些学者认为尚可增加交易,合称四义,笔者深感值得阐述,因这四义既反应了《周易》对自然界的认识深度,也代表了《周易》研究的四个原则——变易为性,简易为用,交易为通,不易为宗。 变易为性 如前所述,自然界充满着变化,有生生之变、有圜道之变、结构变异之变、有改革创新之变等,所以变化是自然事物的根本性质,在此不多赘述,只提值得注意的几点: 其一,变化是可能通过形与象的观察比较来认知的,故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其二,变化是有微量渐变之积累和突然跃变的两种形式与过程,故有“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 其三,变化是有方向的,是进、是退、是吉、是凶、是利、是蔽,是需要判断的,故有“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变动以利言”之说。对于有利的变化要因势利导,对于有害的变化要防微杜渐; 其四,变化是事物内部因素与外在条件联合促成的。所谓“穷,就是内部原有的因素及其结构老化,不适应外部形势之改变与要求,则迫使体系内部的改革,甚至是革命,从而达到内外相适应的程度。变则通则久。通者,是事物体系能与时偕行,与外部环境平衡畅达之谓也; 其五,变化的重要参照量是时间,故有“变通莫大乎四时”,“变通者,趣(趋)时者也”,掌握时运、时机,与时偕行是非常重要的。 简易为用 《周易·系辞》中介绍简易性质的段落主要有:“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这段话有如下几层意思: 其一,是谈自然造化之易。乾为阳,阳显称易;坤为阴,阴藏为简。乾悬象著明故易知,坤阅藏物故以简能,阴阳动辟故易从。 其二,乾主动,相当于变量,原动力;坤主静,被动,相当于因变量。这是将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抽象归纳简化为阴阳,故有“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之为道”。 其三,易知,实际是指自然固有之规律,属认知范畴,“易知有亲”指人能适应自然规律而亲依之,以发展为科学;“简从而有功”,实际是指按照自然规律而效仿,以创造物质财富、发展生产而有功,属应用范畴,拓展为技术。 故而,简易是对自然造化的抽象概括和简化,并将自然规律用于实际而达到便于认识和应用的目的,所以简易为用。 交易为通 《周易》承认自然界是存在普遍差异的,阳与阴,刚与柔,冷与热,轻与重等随处存在,总概括为阴阳。泰卦讲的就是“天地交,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而否卦则是:“天地不交,否。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实际讲的是系统开放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从而系统总有负熵流的输入,导致系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反之,系统闭关锁国,与外界没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系统内熵值增高而热寂,导致系统的灭亡。从地域差别来讲,靠山有山货,靠水有水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系辞》)则形成互通有无,达到双赢互利之效。故而,交易为通。 不易为宗 《周易》有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以上的至理名言,都是谈《周易》中的不易之理。 自然界万物皆动,但动中有更高层次的静,自然界万物都在变易,但变易中有更高层次的不易,这就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自然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自然秩序。 自然界存在许多不变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它们很可能揭示了自然固有的秩序。古有黄金分割率,圆周率,今有劳伦兹变换的不变量,狄拉克大数定律,普朗克常数等,在此笔者想介绍三种不易的自然秩序。 其一,太极序列[14]。徐道一在广泛探索天地生各种现象的关联性时发现了太极序列,当k为偶数时,序列为1,2,4,8,16,32,64。这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吻合。当k为奇数时,序列为1.414,2.83,5.66,11.3,22.6,……总称之为太极序列。这一序列与太阳系诸行星同太阳的距离轨道半径相吻合,与太阳黑子周期、地球自转速率变化、行星会合周期、陨石坠落周期、地震活动、地磁活动、渤海海冰、沉积旋回的韵律性等均有相当的吻合,说明太极序列如实地反映了自然界某种固有的秩序。 其二,宏年效应[15],徐钦琦在研究古代生物进化时,提出了阴阳大年生物进化论,受《周易》中“与四时合其序”,“变通配四时”观念的启发,认为“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庄子·逍遥游》有云:“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得出四季是相对的,在地质历史的长河之中古气候也有冷暖交替的周期变化,而生物种群的大爆发与大绝灭与冷暖交替周期相吻合,从而揭示生物种群生态演化的宏年效应。指出生物演化并非是渐变性的,而是随冷暖周期不均匀演化的,发展并修正了达尔文的进化论。[16] 其三,太极对称结构[17,18]。笔者曾从地球的反对称结构现象,提出自组织系统普遍存在着太极对称结构。这个世界充满了相对而存在又相互依存的两种“象”,诸如重与轻,密与疏,冷与热,刚与柔,实与虚等对待之象,从而又产生升与降,张与压,排斥与吸引等相反相成的作用,抽象为正与负,开与阖,阴与阳,故有“一阖一辟谓之变”,“刚柔相推生变化”,相互对待之“象”,产生相互运动流行,概言之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在一个系统内部,在历史的长河中,或缓慢或急速地进行调整、对待流行,就形成了准动态平衡的“太极对称结构”——这种对称并不是几何形态上的对称,而是更广泛意义的对称,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条件下,动量均衡并随时调整的对称,是相反相成的辨证调制的太极对称。诸如地球的太极对称、大气环流的太极对称,星云的太极对称、原子结构的太极对称、人脑左右功能的太极对称,世界文化东西互补的太极对称等。正因如此,才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宇宙一太极,物物一太极”之说。 总之,“不易”从更本质的层面上揭示了自然的秩序,故“不易为宗”,更近于“道”。 6.结语 综上所述,《周易》的自然观是主客观统一的,虚实、阴阳和谐的、对待流行的、动态平衡的、有秩序的,既有实践基础,又有理性指导的一种整体有机自然观。其中尤以天人合一观、自然演进观、和平发展观、整体有机观更对人们的认知活动、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有指导意义,是使人们摆脱贪欲、强权、争斗、愚昧落后的困境,使世界和谐、和平乃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深入认识、弘扬并身体力行中国传统文化遗留给我们的整体有机自然观,定会造福世界和整个人类。 参考文献 [1] 商宏宽,“取象比类”是研究复杂系统的科学方法,实践与思索的轨迹——商宏宽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选集,259~264P,地震出版社,2000. [2] 陈之荣,人类圈与全球变化,地球科学进展,Vol.8,No.3,1991. [3] 商宏宽,《周易》对我国古代地震科学发展的影响,中国历史地震研究文集(2),19~24P,地震出版社,1991. [4] 商宏宽,中国古代的灾异观及其现实意义,羑里易学,Vol.1,No.7,1995. [5] 李树菁遗著,商宏宽整理,周易象数通论——从科学角度的开拓,116~119P,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6] 杜石然主编,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下集),954~965P,科学出版社,1997. [7] 商宏宽,论周易的自然观,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158~163P,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8] 商宏宽,当代的困惑与东方智慧,[韩]东洋社会思想,257~274P,No.8,2003. [9] 商宏宽,易学与科学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79~85P,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10]商桂,易索,地震出版社,1999. [11]皮埃尔·古罗,符号学概念,77P. [12]郭俊义,广义量化引论,江西高校出版社,1990. [13]孟凯韬,思维数学引论,科学出版社,1991. [14]徐道一,张勤文,天地生各种现象的主周期序列及其重要意义,天地生综合研究,437~442P,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5]徐钦琦,生物进化与大年的春季,垂杨介及她的邻居们——庆祝贾兰坡院士90华诞纪念文集,189~199P,科学出版社,1998. [16]李世煇,科技自主创新与中西文化互补之我见——六个典型实例的思考,中国工程科学,15~16P,Vol.7,No.4,2005. [17]商宏宽,华夏地舆观及其对当代地学之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392~399P,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18]商宏宽,当代科学潮流与老子自然哲学,老子研究,147~155P,观察杂志社,2004.
本文档为【周易自然观及其现实意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9265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3KB
软件:Word
页数:17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3-13
浏览量: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