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程

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程

举报
开通vip

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程 海上风电子文库 中华民族发展史 田兆元著 1 中华民族发展史概要 田兆元 海上风电子文库 中华民族发展史 田兆元著 2 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文化的历程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创造的文化财富的总称,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创造多元文 化的各族人民。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所以,理解中国文化,就要了解中 华民族的发展历史。 中华民族是一个动态...

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程
海上风电子文库 中华民族发展史 田兆元著 1 中华民族发展史概要 田兆元 海上风电子文库 中华民族发展史 田兆元著 2 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文化的历程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创造的文化财富的总称,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创造多元文 化的各族人民。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所以,理解中国文化,就要了解中 华民族的发展历史。 中华民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她是历史发展不断演进的结果。在上古时期,所谓的华 夏中国与蛮夷戎狄之称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初表述,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断成熟的各种宗教信 仰与各种文化派系便是民族的基本精神资源。秦与汉的统一分别有了指称这个民族的主要称 谓,至今世界所称中国为 china,即是道源于秦;而汉在后来的历史时期里,成为民族主体 代表的称谓。南北朝时期,汉族部分南下,中原之地各族则举中国之旗,中国便成中华民族 的文化核心代表。至隋唐统一,中央与边裔便成为国家构成的基本格局,而唐人至今尤为外 人称中国人的一种名号。辽宋夏金诸政权并存,其中心呈微弱优势不断转移,是以辽宋夏金 实际上是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整体称谓,它涵盖了那一时期丰富的民族群体生活。此后之 元明清诸王朝均以大元、大明、大清称之,那时,中华民族实际上可以以王朝名称作为民族 整体的代表。 所谓大汉族主义,在历史上整体是不存在的,秦汉以前不存在所谓汉族,南北朝国家 分治,北胡南汉,北方五胡占据文化的中心区域。隋唐是多元的族群文化共存的时期,而宋 元以来至于明清,汉族政权只统治了部分地区和明代这样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因此,多民族 的群体轮流主导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历史的事实。 但是,在以往的民族称谓中,总是存在着一种中心和边缘的意味。尽管中国历史上有 许多民族团结的佳话,但在政治生活中,不平等关系是常常存在着的。这其间的矛盾,与其 说是民族矛盾,不如说是统治者族群与被统治族群之间的矛盾。到了近代,整个中华民族遭 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濒于崩溃的边缘。辛亥革命在反对民族压迫的同 时,重新举起了中华民族的大旗,于是,中华民族的整体称谓就这样被规定了。今天,中华 民族是我们中国人的整体文化标记。 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称谓,是各民族群体的总称,她与其涵盖的多民族群体是一种种属 关系。在历史上,这个多民族的群体是一个相对整体,有着共同生活的地理区域,且相对与 外世隔离,如,东面是大海,西面是高山,北面是大漠,南面则是丛林,中华民族就在这样 一个共同的地域里生息繁衍。在历史上,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呈现出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局面。在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上,文化心态上,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相互 依存是中华民族经济生活的重要特征,各民族经济生产因地域或历史的因素有分工,而这种 分工和差异事实上构成了交流的前提。而政治上统一性的历史却是中华民族的一体化的重要 依据。所以,中华民族这个种概念是一种历史的实在,而不是现实杜撰。而今的 56 个民族, 除朝鲜、俄罗斯等少数从境外迁入以外,各民族都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息发展的,他们是 这片土地上的真正主人。各民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因而汇成整个 中华民族文化的华美乐章。 多元一体就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的写照。各民族有碰撞,但融和发展却是主流。 多民族共同创造文化,多民族共享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这一伟大民族长盛不衰的秘诀。一 个封闭的民族必定灭亡,中华民族是开放的。她不仅表现为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更重要的是 各民族间文化的共享,共同文化资源的认同与归依,是这个民族共同体得以凝聚的根本要素。 至秦汉之际,经过了夏商周三代不断发展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一种以汉字典籍为核心的文化资 源,她成为后世各族群归向这个伟大民族的标尺。以后的各族人民所建立的中国古代政权, 海上风电子文库 中华民族发展史 田兆元著 3 大体上是以这些资源为立国之本的,他们的创造在于发展了这种资源,而不是破坏废弃。这 种对文化传统的认同不是简单的汉化或者华化,而是对传统资源的继承与发展,故无论是哪 一个民族群体,都是以中华民族的主人的身份来对待这份遗产的,就是因为如此,各族人民 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 中华民族面临着伟大的复兴,在这一时刻,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历史发展的雄浑气势。 一 多元并举 辉煌起点 前文明时期的古老人种 生活在亚洲大陆上的中国人,有着十分古老的历史。在远古旧石器早期,这片大陆 上就有了直立人种生息。 在云南元谋所发现的直立人门齿化石,头盖骨化石和下颌骨化石,是我国最古老的 直立人的遗存。元谋直立人处于南方古猿纤细型向直立人过渡的一种形态,他们能够使 用较为粗糙的石器,其体态特征带有猿类特征,而直立及脑量的增长,使他们逐渐跨入 人类种属的门坎。他们生活在距今 170 万年左右。 陕西蓝田的直立人大约生活在距今 115 万-60 万年以前,就所发现的头骨看,蓝田 人头骨壁较厚,额部后斜,前额低平,脑容量为 778 毫升,与现代人差距较大。他们能 够使用石制手斧及刮削器。 北京人的出现是中国古人类的划时代的进步。他们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距今大 约 50 万年前。北京直立人头顶比较低矮,前额较扁塌,颅骨顶部与底部之间呈圆弧形 过渡,没有枕骨园枕,却在中部有一块突出的枕外隆凸,门齿粗壮,呈铲形状。其平均 脑量为 1075 毫升,身高男性为 1,62 米,女性为 1,52 米。他们除了能够使用丰富的 石器外,还能使用火。 在智人阶段,即旧石器中期,古代先民也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早期智人比直立人脑 盖要薄,脑容量较大,动脉枝较复杂,颧骨较为突出,眉嵴较平直而非前突弧状,与欧 洲、非洲与西亚的早期智人明显不同,已经显示出蒙古人种的某些特征。大荔人、丁村 人、马坝人和长阳人等都表现出一定的蒙古人的特征。 大约距今 5 万年左右,人类体质进入了晚期智人阶段。我国境内的古人类种属已经 基本属于蒙古人种。这时的祖先是中华民族的直系祖先。山顶洞人、柳江人、资阳人、 河套人,安图人和丽江人等,他们已经具备了蒙古人种的大部分基本特征。他们的共同 特点是:脑量增加到与现代人接近的程度,脑内动脉枝也与现代人接近,他们的智力已 经与现代人接近,其面部形貌已经和现代人接近,如颅骨变高变薄,头骨宽度上移,额 部丰满,眉弓变矮,吻部后缩,牙齿变小等。他们的工具变得较为细致,石器丰富,骨 角器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骨针和工艺品及装饰品。 从大约公元前 1 万年开始,我国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期。从工具上看,主要有磨制 石器,陶器,精美的彩陶出现了;从产业上看,原始农业,畜牧业开始了;从社会制度 上看,先民已经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并发展迈向父系氏族社会。宗教信仰也十分 丰富,艺术创造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新石器时期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 新石器时期的先民是中华民族的直接祖先。新石器时期的文化有丰富的遗存,代表是北 方的仰韶文化和南方的河姆渡文化,他们分别代表了北方粟作农业与半地穴居所村落文 化,和南方地稻作农业与干栏式居所村落地文化。北方的红山文化、马家窑文化也异彩 纷呈。 大约从公元前 3500 年开始,先民进入了铜石并用时期。这时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海上风电子文库 中华民族发展史 田兆元著 4 生产能力加强,文化有更加长足地进步。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后代的许多文化观念,宗 教信仰均能在这一时期的人们留下的遗迹中找到踪影。其代表性的文化有龙山文化,良 渚文化,在他们那里,文明的曙光开始照亮大地。那时期的不同区域的先民,直接繁衍 了后代的各族人民。 前文明时期的古老人种是各族人民的祖先,呈现出如下特点:一,中华远祖发祥历 史悠久,时代古远。二,多元生成,遍地开花。尤其是在新石器时期,东西南北均有独 特的文化式样,为多元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础。三,这些多元的群体表现出相对的一致 性。从人种学上看,都是蒙古人种,说明我们的先民在生物学意义上,大体同一,有共 同血缘的基础。而文化上也表现出大陆文明的统一特征。这为一体建设在多方面做好了 准备。先民的文化与生物方面的统一性说明,各群体间的交流是历史的实在,也是民族 发展的经验与动力。 古老的人种演进为中华民族的孕育提供基本的生物前提和文化前提。 传说时代的族群 新石器时期后期,尤其是在铜石并用时期,他的历史通过传说流传下来,加上部分 考古资料的证实,我们能大致勾划出传说时期的古老族群的基本情况。传说中的帝王, 大体上是不同族群的领袖与祖先。 从伏羲女娲到炎帝黄帝,再到尧舜,这段历史扑朔迷离,而此时的族群关系也十分 复杂。古今学者对此有多种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 一,司马迁《史记》据《大戴礼》等文献,认为从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是一 脉相承的,即五帝为一统绪,为同族。此说影响很大,以后的史学著作大多沿续其说。 黄帝及其后续诸帝统治下的万国与诸侯,是一种盟誓关系。显露,五帝下的群体是核心 主权力,在联盟中起到主要作用。这个联盟长期主导整个大陆主要区域的社会生活。 二,蒙文通先生的江汉民族、河洛民族、海岱民族三民族说。他认为,上古时期, 民族不同,各族各有所自。江汉之族,共工氏主之,来自女娲炎帝系,蚩尤,鲧也属其 类;河洛之族,黄帝之后主之,颛顼最著;海岱之族,伏羲之后,太昊少昊统治其间。 这种将地域与民族联系起来的分析方法,是对多民族历史的一种探讨。 三,徐旭生先生的三集团说。他在其名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认为古代三 集团为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华夏集团即炎黄集团,是炎帝和黄帝的后代, 它发祥于陕西黄土高原,沿黄河散布于中国的北方和中部的一些地区。东夷集团为太昊, 少昊和蚩尤集团,活跃于山东、河南以及江苏的运河以东地区。苗蛮集团祝融氏出于颛 顼,谓之三苗,但颛顼不属苗蛮。欢兜也是其中领袖,其中心在湖南湖北。 我们认为这段历史中的族群应该根据氏族外婚理论来理解。 在氏族生活中,一个氏族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它必须与另外一个氏族组成婚姻联盟 才能使氏族社会得以维持和发展。这就是人类学的两合婚理论,它强调在氏族发展过程 中,两合婚姻联盟是必要的,单一的氏族是不能存在下去的。而图腾外婚制度也有力地 说明,没有单独生存地氏族的存在,他们必须是成双成对的。这样,帝王的单线传承模 式,不同区域的某一氏族独自经营或者同一集团的不同派系共同经营的解读模式似乎有 很大的局限性。三皇五帝的单线传承就不如两两联盟更能反映传说时代的实在。 就现有传说和考古材料分析,证明我国传说时代确实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两合婚的氏 族联盟倾向。他们或者呈代际关系上下传递,或分立各处统治一方,但总是以两合的形 式两个氏族如影随形的相伴在一起。在考古资料中,在仰韶文化中就已存在的蛙与鸟的 结合图案一直沿续到马家窑文化中,证明着以蛙为图腾的氏族与以鸟为图腾的部落的联 盟关系。而在陕西宝鸡出土的鸟鱼相衔图,在陕西武功出土的鸟鱼相衔图,四川三星堆 海上风电子文库 中华民族发展史 田兆元著 5 的鸟鱼相对图案,也是图腾外婚的证明。 在传说中,氏族的两合联盟呈代际和区域关系排布,存在着高度统一性。伏羲女娲 是最古老的一对联盟,它最初活跃于陕甘一带,于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中均有表现。 他们是传说中的第一代联盟祖先。他们的后代遍布神州大地,并且很多还袭用他们的名 号。中原、西南和东南一带都能见到这一联盟文化的强烈影响。其在陕西一部演为少典 氏和有蟜氏,诞生出新的一代,及炎帝和黄帝联盟,他们各传八代,成为影响中国历史 的重要一枝,他们所建立的道德伦理规范成为后代广泛继承。我们看到他们的后裔不断 东移,颛顼和帝喾的联盟进入河南一带,把仁爱与和平的精神传承下来。颛顼对古代宗 教的整理建立了新的秩序,影响十分深远。他们的直系后裔是尧舜联盟。尧舜的婚盟关 系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共同主持联盟事物也是显著的事实。他们的事业进一步东移,在 山东、江苏、浙江一代上演着壮丽的历史画卷,而其政治伦理中表现出的崇高境界成为 神圣的楷模,深为孔子及其后儒所赞扬,是儒学的圣人。 传说时代的四代主要联盟:伏羲女娲联盟,炎帝黄帝联盟,颛顼帝喾联盟,尧舜联 盟构成了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和种族谱系,是早期中华民族的文化奠基者。如果说中华 民族有一个中心为后世广泛继承,那肯定是这四代联盟所奠定。后代各族人民认同他们 为祖先,主要是认同其德治文化。民族的统一性既有文化认同,也是历史的实在。中华 民族不是种族集团,而是文化集体,这是我们认识中华民族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其它的联盟大都与以上联盟有密切关联。鲧与禹是一对联盟,鲧为尧所分化的一枝, 其图腾为三足鳖,禹为长蛇氏族,联盟所体现的标志是龟蛇一体的玄武,这已渐为学界 所共识。他们之间有父子个案,与鲧禹联盟不矛盾。禹父为鲧,反之,鲧族子女之父也 来自禹族。鲧禹既是首领名,也是氏族名。由于禹族的励精图志,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成为三代文化的直接奠基者,而禹王自身的辉煌业绩,成为新的精神领袖,并作为社神 广受崇拜。许多族群因此将其认为自己的祖先,进一步扩展了文化一统的空间。 南方的重与黎的联盟,是尧舜联盟南渐两湖流域的结果。而在西南,黄帝族后人与 嫘祖(蚕氏族)的联盟,黄帝后人与彤鱼(彤鱼氏族)的联盟还在继续。东部的太昊少 昊也在继续其事业。他们与四大联盟之间存在着较多的关联,在周边明显与其它氏族融 和。 传说时代的族群与文化为夏商周三代的民族发展奠定了基础。 传说时代的文化精神的 夏商周族群关系 启建立的王朝标志着中国跨入了文明时代的大门。夏商周是三个王朝,也是三个族 群。他们之间既是并存的,又是前后相继的。他们之间有文化差异,但从本质上讲是统 一的。依《史记》记载,他们都是黄帝族的传人,三者应是一家。所谓三代,实际上是 势力消长的一种表述。而所谓王朝与后代的专制制度是不一样的,它大体上是一种以盟 誓为基本手段建立起来的联盟。夏主天下时,商族与周族属之;而商主天下时,周族与 夏族属之;周主天下,夏族之杞与商族之宋依然活跃,只是出于边缘。 在这种并存状态下,在夏商时期,他们之间有较为明显的地理分野。大体上,夏商 居东,而周处西。由于每个族群都有复杂的成长历史,他们之间虽有地理之异,实际上 交流密切。夏商的活动区域主要在河南境内,相互关系密切程度高,相对而言,周最初 则显得孤立一些,文化相对落后一些。至到统一天下后,接收夏商文化遗产,才取得突 飞猛进的发展。 夏为龙族,为禹长蛇之族发展而来,故夏王多乘龙者。夏之治所在河南登封。夏意 为大,则夏有大国之义,也有中土之义,而所谓华夏即是中国。这个概念意义极为深远。 海上风电子文库 中华民族发展史 田兆元著 6 后来的中心与四方格局即是此时开始奠定的。中国,龙族是夏族的基本文化标记。 商为鸟族,神话有所谓玄鸟生商,说商祖契乃其母简狄吞玄鸟卵而商。一般认为, 这是后世凤的基本来源。夏商文化构成了中华龙凤文化的基本格局。 商族文化颇多浪漫色彩,好祀鬼神,创造了发达的青铜文化。我们现在所知的文字 主要是商代文字,故其文化水平很高。但商文化继承了夏的遗产,并有自称是大禹之后 的趋向。商不毁夏社,实际上还在祭祀夏禹,明显地表示出文化的一致性。商朝国家的 边裔有着非常多的族群生息,与中央存在复杂的关联。 周为巨人族的后代。周灭商,但其文化兼有夏商之长,并制礼作乐,开创又一新局。 文王本生于东夷,后移于西部。但周主宰国家后,便不再是夷狄,而是中夏。中夏、华 夏本是地域之名,只是该地域较为特殊,是文化中心区域和政治中心区域。于是,在周 代文化观念中,关于民族的中国(华夏)与蛮夷戎狄的族群观念形成。华夏为周族及其 盟友,居天下之中。部分派往它方,以变四夷。西戎大抵为氐羌之族,是炎黄后裔;北 狄据称为黄帝之后,始均为其祖;南蛮为重黎氏后,尧舜苗裔;东夷则二昊之后。那末 这种族群格局从种族上讲就没有差异,都是一脉相传。周强调中夏的主导,又承认文化 的差异。力图建立一种和谐的民族格局。 东周时期的百家争鸣,诞生了儒道等重大的文化派系,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的文 化价值取向。而分封制度下的地域特色也成为后世区域文化的基本标志,如,齐鲁文化, 三晋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秦文化等,在华夏文化内部也构成多元局面。 三代族群的交融已经为一个强大的共同体的产生做好了文化准备。 上古时期,中华民族孕育出健康的胞胎。一体多元的雏型基本铸就。 图: 1, 从元谋直立人到山顶洞人的复原像 2, 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代表器物 3, 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尧舜禹的图像 4, 夏商周的代表器物。 二,四海一统 九洲攸同 文化根本的确立 战国后期,地处西北荒野,一向被中原以西戎视之的秦国励精图治,广纳贤才,终于成 为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并于公元前 221 年扫平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集权 的封建帝国。随后,秦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 施,意在巩固统一。继秦统一中原的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王祚最久的朝代,历时四百余年,汉 朝继续实施卓有成效的巩固中央集权的政策,成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巩固发展的重要时期。 秦汉时期,中国文化主体的基本形成,得益于秦汉统治者的诸多措施: 一,汉文字的统一和规范化。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指出,战国之时,“分为七国, 海上风电子文库 中华民族发展史 田兆元著 7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服异制,语言异声,文字异形”。各国的文字虽基本相 同,但字形繁简和偏旁位置却有较大的差异,对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极为不利,秦朝建立后, 李斯受命统一文字,他以秦篆未基础,制定通行小篆,写成范本,推行全国,这是中国历史 上首次实行文字的统一,汉代时流行隶书,当时称之为今文,而小篆及先秦的其他文字则成 为古文,以后历经东汉,三国和东晋书法家的改进发展,创造出楷书这一通行至今的书体, 汉字实现规范化,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媒介,在传播华夏的辉煌文明,维护国家的政治稳 定,塑造共同的民族心理,巩固和发展中国的统一方面发挥着持久的影响力。 为配合文化统一,厘定和统一字义,词义的工作也同时展开,早在先秦,即已开始有辞 书,字书的编撰,迄今传世的第一部汉语词典《尔雅》即是于战国开始编撰,最后完成于西 汉,两汉时期,完成的字典辞典代表作还有杨雄的《训撰编》,以及他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所著的《方言》,东汉刘熙的《释名》,许慎著的《说文解字》。大量字书辞书的编撰顺应了 全国政权统一后,各地文化交流的客观要求,同时也促进和加强了这种时代大势。 二,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秦始皇扫灭六国后,有感于思想领域的诸说杂行,一些 食古不化的读书人以古非今,散播裂土分封的言论,妨碍国家统一的现象,断然采取了焚书 坑儒的措施,并下令禁止私学,而只允许“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尽管统治苛暴的秦王朝 很快就自食其果,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人民起义中被埋葬,但是自秦开始的混同车书, 统一文化的措施却被各朝各代所承继和强化。 汉初暂行黄老之术,到汉武帝时,经董仲舒, 公孙弘等《春秋公羊传》学派代表人物的理论鼓吹和政治实践,天人相与的唯心主义哲学, 大一统的政治主张,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以及“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的施政准 则得以确立,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实现了儒法的合流,树立了孔孟儒家 学说的统治地位。奠定了民族认同的基础。 三,秦汉统一全国后,中原地区的人口流动也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展开,掀起了壮阔 的移民浪潮.首先是流动范围大大的拓展了。不再是一个诸侯国内部的搬迁,或是从一个诸侯 国迁往邻国,周游天下的侠士和辩士毕竟是零星的和小规模的,而秦汉时期在统一王朝的疆 域内,长途跋涉数千里,历时数月的移民行动则不在少数。二是迁徙规模大,动则上万人,浩浩 荡荡的移居异地。每一次移民实际上都是一次文化的转移和传播,最终使全国的文化差异缩 小,共同点增多。在王朝的军队里,我们能见到各族战士的身影。 由于这些措施的推动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秦汉统治区内初步形成了一个民族共同体。 秦建立后即“南戍五岭,北筑长城,以备胡越”采取一系列措施经营国防,继起的汉朝在此 基础上向各个方向又有所开拓,从而确立了东自辽东西及帕米尔高原,北起长城南至百越之 地,纵横各数千里的广袤疆土。以长城为界,其整个南部都成为秦汉人民活动的舞台,在这 个舞台上,人民从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营,和其它游牧民族之间具有鲜明的界线。形成“长 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 (《史记·匈奴列传》) 的格局。在这个广阔的疆域内,统一度量衡,修驰道,统一车轨宽度,到汉代进一步完善, 统一货币,这些措施有利于秦汉统治区内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各地区间的经济交流。一个建 立在各地区互补交流,密切合作的基础上的经济实体初步形成。由于政府的大力倡导和社会 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吸引,统一的文字,统一的语言得到推广使用,地区方言也因长期交融而 日益接近。儒家伦理规范深入人心,成为指导人们言行的共同准则。宗教观念则以敬天祀祖 为核心,同时也相信万物有灵,对各种宗教信仰兼容并包。居处则往往合族而聚,重视家族 宗法,形成根深蒂固的同姓同宗的宗亲观念。概括言之,即是《中庸》所述:“今天下车同 轨,书同文,行同伦”。凡此种种,都表明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 有表现于共同文化上和共同心理状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即民族――已然成形。 汉族族称的确定 先秦时期,中原的主体民族称为夏,华或华夏,同时也可以以朝代名称之,在华夏族内部, 诸侯国之间则互以国名区分,秦始皇统一诸夏后,区域内的属民被它族以秦人相称,因其自认 居天下之中,亦称中国人, 汉作为族称源自汉代,担由于汉朝存在了四百多年,在我国历史上和民族关系史上起过 提树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一族称也就不只限于汉朝时,而成为这一族体的通称了.随着时间的 海上风电子文库 中华民族发展史 田兆元著 8 推移,它甚至逐渐取代夏,华,和华夏而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汉最初是用来指称秦亡后趁机崛起的义军中的刘邦一支由于被项羽分封到巴蜀道险的 汉中为汉王,故其军队以汉军名之,及至刘邦扫平天下,建立政权,便以汉为其王朝之名,从此,在 汉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无论是自称还是它称,都广泛的使用汉,这一名称,如汉军,汉兵,汉吏等, 此时的汉尚与政权有较密切的联系,打上了较深的国家名称的烙印,汉武帝之后,又出现了汉 人,汉民之类的称呼,例如,武帝太初四年(前 101 年)贰师将军复证大宛,围攻宛城,城内贵族杀 死其王向贰师将军请和,曰:汉毋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汉军食”,平帝时,中郎将平宪奏 称,羌豪良愿等种,人口可万二千人,愿为内臣,献鲜水海允谷盐地,平地美草皆予汉民,自居险阻 处为藩蔽”到了东汉,汉人和汉民之类的称呼愈来愈多起来,建武九年(33 年)司徒掾班彪上书 提到,: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部通,”顺帝永和元年 (136 年)武陵太守上书建言”蛮夷率服,可比汉人,增其租赋,和汉前期相比,这时的汉已经不知 不觉众转换成了人们共同体的标志,与国家政权的联系渐趋淡化,纯粹作为族称汉已呼之欲出 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人,汉民之类称呼不但没有随汉朝政权的覆灭而退出历史舞台. 反因为入主中原的民族成分更加复杂,而时常见诸时人的言谈和典籍,隋唐及以后的历朝,除 以朝代指称人民外,汉人,汉民也始终被沿用,如南齐王融在上世祖武皇帝的疏状中称:“虏前 后奉使,不专汉人,必介匈奴,备诸觇获”以汉人与匈奴对称;又如,《水经注》中说:“吐 京郡故城,即土军县故城也。胡汉译言,音为讹变矣。”以汉语与胡语并举;大唐不但被称 为唐朝,且可被称为汉朝。可见,汉以成为稳定的族称,广泛地被各民族人民使用来作为它 称或自称了。 汉族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因其在我国境内分布最为广泛,人口 最为众多,文化最为先进,自然成为我国的主体民族,对我国历史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 对于汉族这个强大的族群,以一般的民族概念是难以解释的,他的文化复合程度,族 群的交融程度,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可以涵盖,实际上是文化共同体。汉族内部的差异, 在有的时候远远大于与其他民族的差异。汉族是一个以汉字文化为基本交流工具,以汉字经 典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文化集团。汉族的形成是中华民族文化得以长盛不衰的一种保障。 汉匈和亲 与匈奴的战与和是秦汉民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匈奴族发源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一带,是先秦时期的北方诸少数民族相互交往融 合并吸收周围诸族人民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强大族群。莫顿任联盟首领时首次统一了广袤的大 漠。控地东尽辽河,西达葱岭,北至贝加尔湖,南以长城为界与中原王朝相抗颉。使“诸引 弓之民,并为一家,”“皆以为匈奴,”从而结束了中国北部边疆各民族长期不相统属的分散 局面,成为秦汉北方最强大的奴隶制政权,时称:南有大汉,北有强胡。强胡指匈奴。 鼎盛时期的匈奴和中原王朝屡有争战,西汉前期,在匈奴的战争中一度处于劣势,直 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空前强大,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公元前 127 年,121 年,119 年, 汉武帝发大军出击匈奴,使匈奴遭受重创,尤其是前 119 年的战役,把匈奴的实力彻底赶出 了河套及其以西地区,史称“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 抛开匈奴与秦汉的争战,双方的友好往来也是双边关系的主要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在双方绵长的边境 线上,中原人民和匈奴人民之间物质产品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从未中断,这一过程中,发达的 秦汉文化居于优势地位,双方交流的结果更多的表现为匈奴对中原文明的吸收和移植,如“匈 奴谓孝曰若偍,自呼韩邪后,与汉亲密,见汉谥帝为孝,慕之,故皆为若偍.”自呼韩邪单 于之子复珠累单于始谥号皆加若偍。匈奴族本没有文字,但同时,匈奴与汉朝之间又有大量 海上风电子文库 中华民族发展史 田兆元著 9 的书信往来,显然,这些书信只可能是用汉文书写,一些典籍和文物为此提供了佐证。生产 技术上秦汉对匈奴影响更大。在和农耕民族长期比邻而居的过程中,匈奴也逐渐产生了农业, 学会了汉地的穿井,筑城,治楼,冶铸等技术。 当然文化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中原在输出文物制度的同时,也从匈奴吸收引进了许多 优势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比如匈奴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丰富的畜牧经验,就被汉人 所借鉴为汉地的生产发展作出了贡献,.所谓”自古凉州畜牧天下饶”,凉州的成就与毗邻的匈 奴是分不开的, 休屠王的儿子金日归附汉朝后,就是以丰富的养马经验博得汉武帝的赏识. 人是文化的最活跃的载体,文化的交流首先是人的接触,人民的错聚杂处则是文化融合 的较高形式,其结果不但是带来了文化的传播,还能够产生血缘的融合,消弭了民族之间的种 族界限, 促进民族间的认同,秦汉和匈奴有绵长的边境线,历史上有大量的民众脱离自己的种 族,加入到边境另一边的社会之中去,他们不自觉的担当了文化使者的职责,为先进文化的传 播作出了贡献. 大漠自然环境恶劣,人类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灾荒时节, 为生活所迫, 往往有大批的部民背井离乡,其中很多就流落到南方的中原地区,融入汉人的洪流中,还有一 部分是由于内部的矛盾激化或是在部落争斗中失利而亡奔中原,此类事例,史不绝书。《汉书·. 匈奴传》,《史记·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中都记载了大批归附而受封的原匈奴王侯.汉人流 入匈奴的原因也有很多,或是被匈奴劫掠而去的边民,或是辗转被贩卖到匈奴的中原人民.仅 汉文帝三年到昭帝元凤三年百年时间里,匈奴在边塞努略的汉民就多达十万以上,匈奴还从它 族购买了数量可观的汉人奴隶.永初三年,(78年),南单于一次归还所抄汉民及羌所掠卖转入匈 奴者就有万余人,被劫卖至匈奴的汉民规模之大可想而知。另一部分是汉匈战争中的战俘和 降卒,仅有案可稽的就超过十万人。三是自愿逃入匈奴境内的汉民。每逢中原战乱,都有大批 人民避走大漠,.汉时侯应上表指出:“又边人奴婢愁苦,欲亡者多,曰:匈奴中乐,无奈侯望急何, 然时有亡出塞者”。显然是屡禁不止。 汉匈和亲是汉匈历史上值得浓墨渲染的一笔,.双方通过缔结婚姻结为姻亲,密切了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战争,加强了双边的友好往来,为生产的恢复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 了稳定的环境,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传唱千古的佳话,汉匈和亲历史上有好几次,和亲政策最 早是刘邦于公元前 198 年确定的,平城战败后,汉高祖采纳了建信侯娄敬的对策,他认为”冒顿 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久远子孙为臣耳”据此,他提出三个对策: 其一是嫁长公主于单于,用嫡长公主的尊崇地位满足匈奴单于的荣誉感,建立汉对匈奴的姻亲 关系上的上游地位.其二是送给单于大量的物品,用丰厚的物质利益诱使单于放弃穷兵黩武的 掠夺政策,.其三是输出中原的精神文明,以期逐渐熏陶匈奴从性贪暴进至温良儒雅,明辨长幼 之序,甥舅之礼,以强化和亲的效果 刘邦听从了娄敬的建议,乃派娄敬为使者与匈奴缔结姻亲,并每年送给匈奴大量的絮,缯, 酒米和食物, 这是汉匈第一次和亲,继任的惠帝,文帝,景帝继续执行这一政策,先后向单于冒 顿,老上,军臣遣送公主,奉送财财物.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 53 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遣子右贤 王入汉作质子,甘露三年亲自到长安朝拜汉宣帝,归附汉朝,汉元帝竟宁元年呼韩邪请求与汉 室通婚,元帝应允,即以宫女王昭君赐予呼韩邪单于,呼韩邪以王昭君为宁胡阏氏,因为凶奴人 民认为:“匈奴乱十余年,不绝如发,赖蒙汉力,故得复安”,呼韩邪单于又上书汉元帝,表 达愿为汉王朝戍守边疆的诚意,建议汉朝裁撤边塞吏卒,以省减人民的徭役负担.。出塞后,王 昭君利用她的特殊身份积极为汉匈和睦作贡献,她的亲属也在这个过程中做了不少工作,如 她的侄儿王歙,王飒分别被汉廷封为和亲侯和骑都 尉展德侯,充当汉廷和单于之间的使者, 王昭君的大女婿须卜是匈奴重臣,他曾为促成双方继续和亲而积极奔走。由于汉匈双方人民 的共同努力,这次和亲之后,汉朝”边域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匈奴人民也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太平盛世,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 马布野”,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发展。 海上风电子文库 中华民族发展史 田兆元著 10 王昭君被视为民族友好的象征受到人民世世代代的歌颂和怀念,面对艰险的出塞之路, 面对茺远的大漠,她毅然地挺身前往,以实际行动维护和巩固了汉匈两族的和平,给双方人 同带来了六十余年的安定局面.同时,她将南方先进的文化技术引入大漠,促进了中原文化 向漠北地区传播,扩大发汉匈两族经济技术的交流,进一步消除了双方的隔阂,其在历史上 的作用功不可没。有道是:“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 墨总徒劳。” 文物交通,泽惠天下 六王毕,四海一。秦统一中原六国后,继续向四周的蛮夷之地开拓,先后将百越的大部,西 南诸蛮夷的一部分纳入帝国的版图.汉继秦而兴,在继承秦帝国原有版图的继承上又有很大的 发展,尤其是汉武帝时,开疆拓土达致鼎盛,北逐匈奴,收复秦河南地,置五原,朔方等郡,降服匈 奴浑邪王,置河西四郡,通西域,征大宛,东北灭卫氏朝鲜,建四郡,后并卫两郡,东南平东瓯,闽越 孩置会稽郡,灭南岳减岭南九郡,又打通西南夷,置越眷,武都,犍为等郡,宣帝地节而年(犍 68年) 在西域置护鄯善以西使者,护南道,神爵二年(前 60 年)在西域的匈奴日逐王降汉后,以郑吉为 都护建立西域都护府,节制西域诸城邦。少数民族奉中原统治者为天子,史书解释说,君天 下曰天子,天子谓外及四海也,今汉于蛮夷称天子,于王侯称皇帝。至此,四方少数民族基本上都 和中原王朝建立了一定程度上的臣属关系,纳入帝国的统治疆域之中。 地域广大的范围内统一政权的建立,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也为更广阔 的空间内进行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民族融合的速度大大加快了。秦征服岭南后,在那里推行 封建的郡县制度.为了加强对岭南的控制,秦始皇调 50 多万将士长期驻守岭南 , 又从内地 征发赘婿,亡人,贾人,贫民入岭南,与当地土著杂居。至秦末迁入岭南越人区的中原人民不下 六七十万,和当地土著越民约七八十万的规模相去不远,这数十万中原人民后来大多落户于 岭南,成为传播中原先进文化的先锋军和前沿阵地,极大的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据<汉书,地 理志>记载,南海,苍梧,郁林,交趾,合浦,九真,日南,七郡,共有编户二十万五千户,计一百三 十七万二千余人,郡县编户,绝大多数是汉民,可能包括少量汉化的少数民族. 东南越区较 其他民族地区开发得要早,发展程度要高,与此不无关系.中原人民的向外迁徙不限于东南, 几乎向各个方向都有,移民实边是最主要的方式,移民主要是屯田将士,如在西域出于守备边 疆的需要,派驻大批军卒屯田,同时还招募内地人民屯垦.汉民在西域屯垦,解决了一部分汉 民的土地问题,又使西域空闲的耕地得到开发.是一举两利的事,受到西域的欢迎,以致有西 域民族首领主动提出邀请,元凤四年(前 77 年)鄯善王向汉昭帝请求”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 美,欲汉遣一将,屯田积谷,令臣得依其威重”在西南方,亦有大量汉民屯垦,武帝时 为开凿 西南夷道而征发到西南的汉民就有数万人,加上汉朝派到西南夷的官吏士卒人数众多,所需 物资数量庞大,仅巴蜀地方财政尚不足以供给,为此,武帝采取徙民屯垦的政策,屯垦队伍由 三部分人构成,一是招募内地地主,豪商等到西南屯田,所获谷物留供当地吏卒使用,豪民则 获得凭证,据以到内地府库领取钱钞.二是将内地犯人,奔民,谪民等驱赶到西南屯垦,有的甚 而整个家族都被迫迁徙,如汉武帝时开西南夷,置郡县,徙吕氏以充之,因曰不韦县,也有破产 农民应募而来。三是驻守郡县的郡兵。到边疆屯垦的军民很多就和当地民族人民长期相处, 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史载:巴氐蛮夷君长“世尚秦女”。秦时法律明文规定:少数民族人民 和秦人结合所生的子女,法律上视为秦人。这在客观上,也有利于民族间的往来与融合。 宏化礼义.随着大批汉民迁徙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混居杂处,互通婚媾,民族间的文化 交流也以空前的规模开展起来,除了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物制度被引进边疆地区外,中 原的精神思想也播扬到这些”化外之区”改变着少数民族的社会伦理规范和落后的生活风习, 在秦汉政权直接管辖的民族地区由中央排遣官员推行教化,帮助各民族发展生产和文化教育, 在秦汉政权无法影响的地区,则主要是通过双方人民在交往中的熏染,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 的,也是长期的,但因为是双方人民的自愿选择,反而更显根深蒂固.汉朝派驻西南的地方官 海上风电子文库 中华民族发展史 田兆元著 11 员纷纷兴办学校,大力传播中原文明,此类记载史不绝书。岭南二位郡守更是因兴教办学而被 广为传颂,有口皆碑,一位是九真太守任延,他在任期间,“教民田器,垦辟,移书骆越使民知父 子之性,夫妇之道”,致力于弘扬儒家伦理。另一位是交趾太守锡光,“教导民夷,渐以礼义, 化声侔于延”史称:“岭南风化始于二守焉” 。由于中原文明的先进性,西南各族人民也虚 心向学,涌现出许多熟读儒经,知书达理的饱学之士,东汉末,烊钶郡人“尹珍自以为生于荒裔, 不知礼义,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乃至有蔚 然成家者,名显一时。东汉苍悟广信(今梧州)人陈元世习《左氏春秋》,与大儒刘歆同时 而“别自名家”,“建武初,元与桓谭,杜林,郑兴等俱为学者所宗”。 从历史上看,汉族与游牧经济为主的西域之间的互补较比汉族与同为农耕经济的南部诸 族之间强得多,汉族与西北地区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自张骞凿空西域后,丝 绸之路得以开通。从此后,它就成为中原和西域乃至和整个西方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 脉,正是通过它,中原的冶锻,养蚕,丝织,农耕,凿井等先进生产工艺和辉煌瑰丽的文化 艺术传播于西方,汉文书写的文档通行于各国,于阗国的钱币铸上了汉文。。。。。。;通过它, 草原上的牲畜良种引进到中原,游牧民族热情奔放的歌舞丰富着汉族人民的生活,博大精深 的佛教也在汉地生根开花。。。。。。;通过它,中原和西域不仅在文化上相互吸取,同时也在血 缘上水乳交融,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胚胎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孕生,发育,成长。 秦汉时期,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形成了,中央与边地的和亲创造性地发展出来,民族管理 制度也日益健全,为多民族地国家发展,为民族自身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图: 1, 兵马俑中各族战士形象若干 2, 汉砖中地汉民形象若干 3, 匈奴文物一二 4, 汉碑代表作一二 5, 昭君墓图 三,北方民族 文化重塑 自西晋至于隋三百年间的中国北方,民族交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汉、匈奴、羯、氐、 羌、鲜卑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演绎了血与火,情与爱的故事。 一般大势 公元 280 年,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一统天下,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可惜,这个汉 人政权十分腐败,自相残杀,自己为自己在挖掘坟墓。在西晋的短暂统一时期里,天灾人祸 相继,各族人民流离失所。西晋统治者压迫各族人民,弄得民不聊生,反抗者纷纷起义。结 束西晋统治的则是匈奴族的刘渊建立的汉政权。刘渊子刘聪相继攻陷洛阳与长安,西晋统治 随即终结,揭开了北方十六国的序曲。而司马睿被立于江东,是为东晋。中国的历史进入南 北对峙,北方文化的主旋律表现为各民族的冲突和融合。 由刘渊推翻西晋至隋统一的北方民族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十六国时期和北朝时期两个时 期。十六国时期北方呈现出分裂局面,其中氐人政权前秦在杰出的政治家符坚的率领下统一 海上风电子文库 中华民族发展史 田兆元著 12 了北方,并使社会经济有所恢复。而一场淝水之战,使北方再次陷入分裂的局面。鲜卑族北 魏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十六国的结束,北朝开始,与南方的南朝对峙。北魏不仅在政治上军 事上统一了北方,在文化上也开展了空前的统一与建设运动,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融 合的历程。北魏经孝文帝改革而强盛,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对北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 响,无论是制度还是一般习俗,鲜卑族自身都发生了巨变。北魏后期政治腐败,人们起义连 绵,内部发生分裂,北魏便分东魏与西魏,后分别演为北齐北周,遂有北齐北周的对峙。北 齐为鲜卑化的汉人高欢所建立,北周为鲜卑宇文氏建立。北周厉行改革,最后统一北方各族, 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再统一创造了基本条件。至公元 589 年隋统一中国,这三百年的北方民族 融合出现了全新的文化景观。 族群新貌 首先,所谓的北方汉族无论是在体质还是文化形态上都与两汉时期有了巨大的差异。一 些原来本不是汉族的群体现在加入了汉民族的阵营,汉民族空前的扩大。一些汉族因与各民 族发生婚姻以及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本身异质化。所以,我们说汉族已不是原来那个汉族, 而是新汉族。 其次,所谓的“五胡”经过三百年的相互接触,广泛冲突与融会,本身已发生质变。匈 奴、鲜卑、羯、氐已从整体上消失,羌人除了少量的部族外,主流也融合到其它民族之中。 这一重大的民族变局是前所未有的。两汉时期,汉王朝与匈奴的冲突尖锐,汉王朝的实力远 较西晋王朝强大,无论是战争的规模还是和平的力度,汉王朝统治时期,汉匈的交 流程 快递问题件怎么处理流程河南自建厂房流程下载关于规范招聘需求审批流程制作流程表下载邮件下载流程设计 度都 远比西晋时期为深,但是,匈奴的鲜明个性却保持着,并没有因外在压力强大屈服。那时的 匈奴虽然控弦百万,英武雄健,屡窥边关,其凌厉的气势主要张扬在朔漠大野之中,并未入 主中原。象刘渊这样在中原建立政权,统治各族人们,这在匈奴历史上是第一次。可是,这 种统治最终却带来了匈奴自我的丧失,这是为什么?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无疑是北方世界里最 为强大的政权,在两晋南北朝的三百年岁月里,北魏傲立神州,鲜卑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 煌,然而,鲜卑族却从历史长河中逝去。这种现象是这一时期中国民族文化最引人入胜的地 方。 第三,这时的北方民族融合不是双边融合,而是多民族的广泛融合。如匈奴之“铁弗” 部,多是匈奴男子娶鲜卑女子所生,是一个匈奴鲜卑交杂而成的新的部族,而这个部族却又 要以大夏为国号,表现出崇尚汉族传统的价值去向。羌人与汉融合,可羌人也表现为一定程 度的鲜卑化倾向。北魏鲜卑族推行汉化,是北方最明显得民族融合事件。这种多民族的文化 融合奠定了文化统一的基础,唐宋博大的民族文化洪流,与这种空前的民族融合存在着内在 联系。 文化动力 这三百年间的北方,众多民族交杂,起初文化差异明显,且冲突不断,何以最终能 汇成民族文化的雄浑交响呢 ? 这其中有复杂的文化背景。仔细分析,有如下一些因素颇值得关注: 一,北方各族的活动舞台,不是原先各自居处的故土旧疆或者穷乡僻壤,也不是仅仅在 边地掠夺男女与牛羊。他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舞台的中心驰骋,他们在中原逐鹿,故而其境 界和目的与昔日完全不同。这三百年间,活跃于北方的各族人民已不是像过去那样谨守旧土, 或者就是一度杀入中土,掳掠一阵后便便重回故土,而是将中原当作了故乡。三国时期的杀 伐,使北方土地上的人口锐减,西北诸郡遂有各族迁入居住。北方大族匈奴五千余户在西汉 末年即南归汉王朝,汉割并州安置之,匈奴人即大举入居朔方诸郡,与汉人杂处。其部落所 处郡县,与一般汉族编户齐民一样,只是不输贡赋。匈奴在这块相对安静的环境下发展很快。 海上风电子文库 中华民族发展史 田兆元著 13 曹操将其分为五部,选匈奴人地位高者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管理这个群体。各部大致居 住在今山西境内。西晋建国之始,又有二万余户南归,晋将其安置在今陕西境内。晋太康五 年(公元 284 年),有匈奴二万九千三百人归来,七年(公元 286 年),有匈奴各部十余万人 归来,次年,有匈奴一万一千五百人归来。各族人民的内迁杂处成为西晋时期的重要的文化 现象。 居住在中原地带的原边地各族的心态完全不同。古代中国文化的区分,有一个重要的标 准就是地域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一般说,人们把中原一带称为中、华或夏,边地则称夷,或者蛮夷。只要 在中原地带,就是中国,就是华夏,而在边地,则称蛮夷。称蛮夷戎狄并不全是蔑视人。如 对儒家圣人,人们一点也不忌讳他们的出身,说舜为东夷之人,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 等,没有贬义。但在事关王权的时候,中国便成为权利的代表,是统治的中心。鲜卑慕容儁 在建立大燕政权后,便对东晋使者说,回去告诉你们的天子吧,我为中国所推,已为皇帝了。 既然是中国皇帝,那就是正统的政权。而在江南的政权是不合法的。就连一般的史学家也这 么看,如把东晋称为偏安政权,也就是说不是正统的政权。北方各族政权都这么认为。符氏 氐人的前秦政权的正统感很强,符坚最放不下的是:“东南一域,未宾王化”,时刻想着“薄 伐南裔”。很明显,他们认为自己才是中国文化的主人,而东南边裔是蛮夷。北魏孝文帝主 持一次关于“帝德”的讨论,因为有人有否定刘渊以下至于前秦后秦等政权合法性的动议。 有中书监高闾有一场气势雄健的演说,力主北方政权的合理性,其中的一项主要依据就是这 些政权建立在“中国”。高闾说:“秦、赵及燕,虽非明圣,各正号赤县,统有中土,郊天祭 地,肆类咸秩,明刑制礼,不失旧章。奄岱逾河,境被淮汉。非若龌龊边地,僭拟之属,远 如孙权、刘备,近若刘裕、道成,事系蛮夷,非关中夏。”(《魏书·礼制》)这段表述是很有 意义的。它明确地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入主北方的政权,居于中原,定都于长安或者洛阳等 历朝古都,这就是正统的王朝,就是中国,而一旦离开了这片土地的王朝,就是蛮夷,所以, 东晋、南宋、南齐都是僭拟伪政。这是古老而正统的文化观念。一种主人心态的王朝,就要 继承主流的文化。北方各族政权由于占有文化地理中心,因而对自身的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他们放弃一些自己故有的文化传统,都与占有中原这片特殊的土地有关。 二,这三百年的北方各族都有一个情结,就是对汉王朝的怀念与仰慕。汉王朝建立了强 大的政权,并培育了多元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实施灵活而有弹性的制度,创造飞扬而浪漫的 艺术。国力强盛,生活富裕,社会相对安定,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分裂相比,不啻 天壤。西晋政权十分腐败,北方各族政权没有认同感。除了在东晋的司马氏继续扛晋的旗号, 北方十六国没有谁再建一个什么晋政权就是一个证明。西晋统治者对各族底层民众压迫深 重,十分不得人心。汉王朝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时间把他令人不愉快的一面冲淡了,所以他 是令人神往的。就像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所向往的周礼一样。 刘氏匈奴所建立的政权为汉政权,而政权的主体是匈奴的屠各部的成员,他们对政权的 名称为“汉”没有什么异议。这说明刘渊称“汉”是明智的选择。当时的矛盾主要不是汉匈 矛盾,而是晋王朝与各族民众的矛盾。尽管在军事上,刘渊的军队有摧枯拉朽之势,但他们 感到自己缺乏感召力,需要一种文化资源去整合晋王朝统治下的各族人民。刘渊这样说:“汉 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是以昭烈崎岖于一洲之地,而能抗衡于天下。吾又汉氏之甥, 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晋书·刘元海载记》) 当年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嫁匈奴单于冒顿,约为兄弟,这是真实的历史。至于刘渊是否冒顿 之后,实难确定,有学者指其为假托,或有可能。然而,刘渊坚持是汉氏之甥不移,正代表 着当时的普遍文化取向。晋王朝已不得人心,汉王朝是一个过去的辉煌,缅怀它是对社会繁 荣,国力强大的时代的向往,并不一定是向往作一个汉族。我们看到,刘氏匈奴汉政权对汉 人反有排斥,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普遍崇汉的实质。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建立以汉为名的政权还有成汉,为巴氐人李雄所建。并不是因为 海上风电子文库 中华民族发展史 田兆元著 14 有一个“汉”字,就与东晋这样的汉政权十分友好的。李雄成汉政权反倒被汉人政权东晋消 灭了,这再次说明,建立以汉为名的政权只是表达对两汉王朝辉煌岁月的向往,可能有一点 让汉族民众的心理得到安慰的动机,但不是一开始就是汉化政策。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权,除 了明确带有“汉”字以外,其它所谓赵、魏、秦、燕等,都有一种对先汉各部族的崇拜趋向, 这都是周代的诸侯国,不是蛮夷戎狄的部族名称。选择这些国名,大多与当时各族所处的地 理位置有关,没有种族崇拜的意思。 三,北方各族是文化传统的真正继承者。中华民族有一份文化遗产,自上古各族人民开 创,于秦汉时期基本定型,这就是先秦两汉用汉字记录下来的文化典籍。在当时的世界,没 有一个文化种类能与这种文化资源匹敌。这是民族的共同遗产,在汉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 视和运用实践,因而汉王朝是这一遗产的最全面而直接的继承者和发展者,这些先秦两汉的 典籍也便成了汉王朝文化的代表。它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集成。无论是儒学经典,诸子百家之 书,还是史家撰述,自汉王朝流传下来的这些典籍成为后代王朝和民众的共同遗产。尽管这 些典籍主要是先秦典籍,但经过秦火之后,这些典籍主要在汉代经过重写而流传,所以,把 传统文化典
本文档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6924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6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4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3-11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