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崔志偉_中古挽歌詩的起源及形態簡論_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崔志偉_中古挽歌詩的起源及形態簡論_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举报
开通vip

崔志偉_中古挽歌詩的起源及形態簡論_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收稿日期] � 2006- 11- 16 [个人简历] � 崔志伟( 1982- ) ,女, 山西太原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文学 中古挽歌诗的起源及形态简论 崔志伟 (广西师范大学 � 文学院, � 广西 � 南宁 � 541004) [摘 � � 要] � 从对后世文人挽歌诗的影响方面来说,!薤露∀、!蒿里∀要比!虞殡∀、!绋讴∀大得多。挽歌诗实际滥觞于 !古诗十九首∀十三。大量的挽歌诗中都或多或少用这种方式表现出了对丧葬礼俗的参与。 [关 键 词] � 中古;挽歌诗; 起源;形态...

崔志偉_中古挽歌詩的起源及形態簡論_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收稿日期] � 2006- 11- 16 [个人简历] � 崔志伟( 1982- ) ,女, 山西太原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文学 中古挽歌诗的起源及形态简论 崔志伟 (广西师范大学 � 文学院, � 广西 � 南宁 � 541004) [摘 � � 要] � 从对后世文人挽歌诗的影响方面来说,!薤露∀、!蒿里∀要比!虞殡∀、!绋讴∀大得多。挽歌诗实际滥觞于 !古诗十九首∀十三。大量的挽歌诗中都或多或少用这种方式表现出了对丧葬礼俗的参与。 [关 键 词] � 中古;挽歌诗; 起源;形态; 薤露;蒿里 [文章编号] � 1672- 2035( 2007) 03- 0083- 03� � � � [中图分类号] � I206�2 � � � � [文献标识码] � A 一、挽歌起源综述 # 挽∃,!汉语大字典∀[ 1] 792释为# % 牵引, 拉; !小尔雅&广 诂∀ :∋挽,引也。( ) 悼念(死者)。!文心雕龙&乐府∀ :∋至于斩 伎鼓吹,汉世铙挽, 虽戎丧殊事,而并总入乐府( ∃。!汉语大词 典∀ [ 2]624#挽歌∃条释为: # 挽柩者所唱哀悼死者的歌。后泛指 对死者悼念的诗歌或哀叹旧事物灭亡的文辞∃。!后汉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五 行志一∀ : # ∋灵帝数游戏于西园中( 刘昭注引汉&应劭!风俗 通∀ :∋酒酣之后, 续以挽歌( 。又:∋挽歌, 执绋相偶和之音。(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 # 时袁山松出游, 每好令左 右作挽歌。∃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评诗∀ : # !左传∀有!虞歌∀, !庄子∀有!绋讴∀ , 挽歌非始於田横之客。∃可见在!汉语大词 典∀所引!困学纪闻∀条中已对挽歌的起源提出了疑异, 考察典 籍所录及今人相关论文所引,对挽歌起源的问题,大概有以下 几说: (一) #虞殡∃、#绋讴∃说 唐&杜佑!通典∀ [ 3]# 挽歌∃条引!左传&哀公十一年∀ : # 鲁哀 公十一年,吴子伐齐。将战, 齐将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并引 # 杜元凯曰: 虞殡,送葬歌曲也。公孙夏示必死, 故命其徒而歌 之。孔颖达曰:虞殡者谓启殡将虞之歌也, 今人谓之挽歌。∃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薤露∃下在引崔豹!古今注∀及焦周!法 训∀两条后,也引!乐府解题∀曰!左传∀云: # 齐将与吴战于艾 陵,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杜预云: # 送死薤露歌,即丧歌, 不自田横始也。∃ [4] 今何立庆!早期挽歌的源流∀ [ 5]30一文中在引!左传∀该条 后,引晋杜预注# !虞殡∀ , 送葬歌曲。∃唐孔颖达疏云: # 贾逵云 !虞殡∀遣葬歌曲。杜云送葬歌曲, 并不解!虞殡∀之名。!礼 云∀∋启殡而葬( , 葬即下棺,反日中而虞, 盖以启殡将虞之歌谓 之虞殡。歌者, 乐也,丧者, 哀也。送葬得有歌者,盖挽引之为 歌声以助哀, 今之挽歌是也。∃该文并引!礼记&丧服小记∀ : # 报 葬者报虞。∃注: #虞, 安神也。∃!仪礼&士虞礼∀注: #虞安也。士 即葬, 其父母迎精而返, 日中而祭之于殡宫, 以安之。∃ 认为 # 虞∃也叫# 迎精∃是指古代殓殡招魂的过程, 常在日中时分进 行。而# 虞殡∃是指# 停尸祭奠于殡宫时,亲人为之招魂迎精时 所咏唱或呼唤的一种歌词∃ , 并根据其进行的时间# 日中迎精 时∃ ,认为!虞殡∀并非是送葬(或遣葬 )的路上, 更非入土为安 之后。可见!左传∀中所提到的!虞殡∀与后代的挽歌还有着细 微的差别。 关于# 绋讴∃各家多引# !庄子&大宗师∀ : ∋绋讴于所生, 必 于斥苦。( 司马彪注曰: ∋绋, 引柩索。讴,挽歌。斥, 疏缓。苦, 急促。言引绋讴者, 为用人力以挽柩者所歌, 故曰挽歌。( ∃由 此条可知, 春秋战国之时丧葬习俗中确有执绋而讴之习, 这也 是前!汉语大词典∀引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评诗∀: # !左传∀ 有虞殡, !庄子∀有!绋讴∀ , 挽歌非始於田横之客∃中对挽歌起 于田横门人之说提出怀疑的根据。 (二) #田横门人∃说 此说多源于: ( 1)晋&崔豹!古今注&音乐∀ : # 薤露、蒿里泣丧歌也, 本出 于田横门人。横自杀, 门人伤之, 为作悲歌, 言人命奄忽如薤 上之露易灭也, 亦谓人死魂魄归于蒿里。至汉武帝时李延年 分为二曲, !薤露∀送王公贵人, !蒿里∀送士大夫庶人, 使挽柩 者歌之,亦谓之挽歌。∃此条于!中国风俗辞典∀ [ 6]278!乐府诗 集∀卷二七、!汉语大词典∀# 薤露∃条、!通典∀卷八十六、!事物 纪原∀卷九(该条于今振亚!挽歌词源考∀[ 7] 142中有引)。 ( 2)!文心雕龙&乐府∀ [8] 116篇注���详引了刘孝标注!世说 新语&任诞∀篇之# 挽歌∃条所引三国时蜀国谯周!法训∀篇: 第 6 卷 � 第 3期 � 太 原 师 范 学 院 学 报(社会科学版) Vol. 6 � No. 3 � 2007年 5 月 � JOURNAL OF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May � 2007 有丧而歌者。或曰: # 彼为乐丧者也, 有不可乐?∃谯 子曰: # !书∀云:∋四海遏密八音。( 何乐丧之有?∃曰: # 今丧 有挽歌者,何以哉?∃谯子曰: #周闻之: 盖高帝召齐田横至 于尸乡帝,自刎奉首, 从者挽至于宫,不敢哭而不胜哀,故 为歌以寄哀音。彼则一时之为也。邻有丧,舂不相, 引挽 人衔枚,孰乐丧者邪?∃ 该论中谯周基本认同了田横门人作并歌唱挽歌的事实, 但依# 引挽人衔枚∃认为#彼则一时之为也∃ , 另外谯周所论与 崔注还有所不同,就是崔注明言!薤露∀、!蒿里∀为田横门人所 作,而谯周论中没有明言之。而!乐府诗集∀卷二十七, 李善注 !文选∀卷二十八, 只引#谯周!法训∀曰: ∋挽歌者, 汉高帝召田 横,至尸乡自杀, 从者不敢哭, 而不胜哀, 故为挽歌, 以寄哀 音。( ∃是取与崔注相同部分。 ( 3)# 田横门人∃说在今王功龙!中国古代的挽歌∀[ 9] 100一 文所引晋&干宝!搜神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以及振亚 !# 挽歌∃词源考∀所引!古今注∀卷中都有相类似的记载。 然而对于田横门人说,历来有人持否定观点。王功龙!中 国古代的挽歌∀中引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缪熙伯挽歌诗∃条 中所说: #谓挽歌始于田横宾客, 恐亦不然∗∗宋玉!对问∀已 有!阳阿∀、!薤露∀矣。∃另引闻一多!乐府诗笺∀说: # !古今注& 音乐篇∀ :∋!薤露∀、!蒿里∀, 并丧歌也。( ∗∗案!文选&宋玉< 对楚王问> ∀曰: ∋其为!阳阿∀、!薤露∀ , 国中属而和教数百 人。( !薤露∀之名, 首见于此 (!对楚王问∀盖汉初人所作,所记 诸乐曲名, 多见于先秦载籍, 疑皆先秦所传旧曲)。∃而何立庆 !早期挽歌的源流∀则引宋玉!对楚王问∀ : # 客有歌于郢中者, 其始曰!下里∀、!巴人∀ ,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 !薤露∀, 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并据# 下∃在先秦古声中属匣 母, #蒿∃属晓母, 同属喉音。引颜师古云: # 死人之里谓之蒿 里,或呼为下里者也, 字则为蓬蒿之蒿。∃又根据现今吴方言区 中, # 下∃、# 蒿∃读音难分,从而认为宋玉所说的!下里∀、!薤露∀ 即被崔豹称为泣丧歌的!蒿里∀、!薤露∀。 (三) #汉武帝役人劳歌∃说 该说于!文心雕龙&乐府∀篇注���中所引较详,兹录如下: !晋书&礼志中∀挚虞!挽歌议∀曰: # 汉魏故事, 大丧及大臣之 丧,执绋者挽歌。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 ,歌声 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 虽音曲摧怆,非经典所制, 不宜以歌为 名。案: 挽歌因唱和而为摧怆之声,衔枚所以全哀, 此亦以感 众,虽非经典所载, 是历代故事。诗称∋君子作歌, 唯以寄哀( , 以歌为名,亦无所嫌。宜定新礼如旧。∃此说一方面认为挽歌 出自汉武帝役人之劳歌,一方面又对前谯周!法训∀所提到的 # 衔枚∃与# 挽歌∃的矛盾给予了合理的解决。另外该说在!通 典∀卷八十六、!中国风俗辞典∀# 挽歌∃条也有简略记载。 (四)其他杂说 振亚!# 挽歌∃词源考∀中引!元和郡县志∀卷十: # 泰山在乾 封县西北三十里,而蒿里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古人将蒿里 作为人死魂归之处,故以之为挽歌名。)另引!乐府诗集∀四十 一所引!乐府解题∀ : # 泰山吟,言人死精魂归于泰山。∃(古人视 !泰山吟∀亦系!薤露∀、!蒿里∀之类挽歌。) 此说实际在!虞殡∀、!绋讴∀、!薤露∀、!蒿里∀之外又认为 !泰山吟∀亦为古挽歌。 综合以上各家论点,盖!虞殡∀、!绋讴∀、!薤露∀、!蒿里∀都 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产生。田横门人造挽歌说在晋时挚虞 就已认为是# 汉魏故事∃, 不足为实。倒是汉、魏、晋三朝都曾 修定礼仪, 比如汉武帝时李延年已明确将!薤露∀、!蒿里∀定为 挽歌, 并分别送给王公贵人和士大夫庶人, 从而使!薤露∀、!蒿 里∀依凭这种丧礼制度而得以广泛流传, 而!虞殡∀、!绋讴∀由 于没有得到广泛流传, 以至于在魏晋时, 谯周、崔豹的著作中 就已不再提及, 因而从对后世文人挽歌诗的影响方面来说, !薤露∀、!蒿里∀要比!虞殡∀、!绋讴∀大得多。 然而!薤露∀、!蒿里∀与文人挽歌诗除在主题上都与生死 相关外, 在其他方面如描写内容、文学色彩方面都存在较大差 别, 文人挽歌诗似乎并不直接产生于!薤露∀、!蒿里∀。今范子 烨在!永恒的悲美: 中古时代的挽歌与挽歌诗∀ [ 10] 79一文中认 为挽歌诗实际上滥觞于!古诗十九首∀十三: 驱车上东门, 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条, 松柏夹广 路。下有陈死人, 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 千载永不 寤。浩浩阴阳移, 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 寿无金石 固。万岁更相送, 圣贤莫朝露。服食求神仙, 多为药所 误。不如饮美酒, 被服纨与素。 范子烨认为# 它确立了挽歌悲凉、无奈的基调,以后缪袭、 陆机、鲍照等人创作,虽然在抒情、描写的技巧方面更趋细腻、 完善, 但基本的思想情调与此无异∃。另外从# 白杨何萧萧∃、 # 不如饮美酒∃等诗句与陶渊明!拟挽歌三首∀中的诗句的相似 程度来看, 这种说法可信。 二、汉魏六朝文人挽歌诗形态特征分析 挽歌诗因其与古代丧葬礼俗的特殊关系, 有着特定的歌 咏主题和内容, 从而在其形态特征上表现出种种不同。考察 !文选∀[ 11] [12]、!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13]、!乐府诗集∀以及 !北堂书钞∀[ 14]所收的汉魏六朝文人挽歌诗,其形态特征主要 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丧礼的参与 首先, 表现为早期作品中对丧葬过程的详尽完整叙述。 这在!文选∀所收的陆机!挽歌∀三首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李 善注!文选∀和六臣注!文选∀中, 此三首诗的顺序不一, 暂依六 臣注!文选∀, 今傅刚在!试论< 文选> 所收陆机< 挽歌+三 首∀ [15] 36中认为这三首是组诗,暂依此说。)诗从占卜选墓地开 始写起, #卜择考休贞, 嘉命咸在兹∃ , 李善注引# 郑玄曰: 择地 而筮之也。∃六臣注翰曰: #卜择葬地贞其考吉嘉善。∃而从开头 一直到# 中闱且勿灌,听我薤露诗∃ , 胡大雷先生在!文选诗研 究∀ [ 16] 350中认为# 可视为序诗, 以下部分才为正诗∃。# 闱中且 勿喧, 听我薤露诗∃句下, 六臣注本(张)铣曰: # 代歌者言∗∗∃ 接下来, 叙灵车将行有# 死生各异伦, 祖载当有时∃ ; 叙行前祭 奠有# 舍爵两楹位,启殡进灵 ∃ ;写亲朋吊丧有# 周亲咸奔凑, 友朋自远来∃ ; 写在途上行进有# 素骖伫 轩, 玄驷鹜飞盖∃。 而# 振策指灵丘,驾言从此逝∃则告诉读者丧葬过程已经结束。 从中可见陆机对丧葬过程的叙述可谓是不厌其烦, 尽可能做 到逼真、完整。 同样在陶渊明的!拟挽歌辞∀三首[ 17] 141~ 142中, 也还是较 完整地叙述了丧葬的全过程。如# 魂气散何之, 枯形寄空木∃ 可视作是入殓, 而#肴案盈我前∃则是对死者的祭奠, # 一朝出 门去∃则是祖载,而# 严霜九月中, 送我出远郊∃就已是在送葬 &84& 太 原 师 范 学 院 学 报(社会科学版) 第 6 卷 途中了,接下来提到# 幽室一已闭∃则表明已下葬, 整个丧葬过 程结束。陶渊明挽歌诗中比之前面陆机之作虽为简略,但也 线索分明,首尾一贯。 其次, 即便是大量拟挽歌诗以及后期的挽歌诗中已逐渐 摒弃了对丧葬过程的历时性完整叙述, 但仍存在对丧礼场面 的空间性横向描写、铺陈。这在!乐府诗集∀中收录的唐代白 居易的一首!挽歌∀中表现最为突出, 诗中所写# 丹 何飞扬, 素骖亦悲鸣∃、# 车俨欲行∃显然是在用文学笔法描写丧葬场 面的悲壮。 最后,更有大量挽歌诗中既不叙述丧葬过程,也不对丧葬 场面进行描写,只是零星提到丧礼及殉葬之明器。如陆机的 !庶人挽歌辞&其一∀中有# 魂衣何盈盈∃ ,!庶人挽歌辞&其二∀ 中有# 陶犬不知吠, 瓦鸡焉能鸣∃ , 分别提到# 魂衣∃、# 陶犬∃、 # 瓦鸡∃。又傅玄!挽歌&其三∀#明器无用时,桐车不可驰∃中又 提到# 桐车∃。 总之, 大量的挽歌诗中都或多或少用这种方式表现出了 对丧葬礼俗的参与,这也成为我们辨别挽歌诗的一个最明显 的标志。诗人们正是通过对本身为悲的丧葬过程及其用具的 描写,进而透过仪式、场面而进入到对人的生命完结的悲挽。 (二)以死者口吻,述说墓穴中的诸事 ( 1)对墓穴环境的描写。 如:陆机!挽歌∀三首中有# 旁薄立四极, 穹隆放苍天。侧 听阴沟涌, 卧观天井悬∃。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中# 四面无 人居,高坟正焦尧∃ ,则是对墓穴外部环境的描写。 ( 2)写肌体及耳、目感官的变化。 如:鲍照!代挽歌∀有# 埏门只复闭, 白蚁相将来。生时芳 兰体,小虫今为灾。玄鬓无复根, 枯髅依青苔∃ , 写到耳、目诸 感官的变化。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中有#欲语口无音, 欲视 眼无光∃。另外, 陆机!挽歌∀三首则有# 昔为七尺躯, 今成灰与 尘。金玉素所佩, 鸿毛今不振∃。而!乐府诗集∀中录孟云卿 !挽歌∀一首 ,其中笔法较为特别。诗中言# 临穴频抚棺,至哀 反无泪。尔形未衰老,尔息犹童稚∃ , 则是以亲人口吻悲诉其 形体未变,只是昨日为人, 今日已为鬼,读来尤悲。 ( 3)生死情景的鲜明对比,多为# A , B∃型, 偶有# AA , BB∃ 型。 # A , B∃型, 如: # 独处重冥下,忆昔登高台。∃(鲍照!代挽歌∀ ) #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在昔无酒饮, 今但湛空觞。∃ #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以上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 # 昔居四民宅,今托万鬼邻。∃# 昔为七尺躯, 今成灰与尘。∃ # 金玉素所佩,鸿毛今不振。∃(以上陆机!挽歌∀三首) # AA , BB∃型见于北齐祖!挽歌∀ ,全诗前四句: # 昔日驱驷 马, 谒帝长杨宫。旌悬浮云外, 骑猎红尘中。∃言昔日之辉煌。 后四句: # 今来向漳浦, 素盖转悲风。荣华与歌笑, 万事尽成 空。∃言死后之悲。 总之, 这正是诗人们以对现实死亡的细致观察, 通过自己 大胆而逼真的想象, 借死者之口为人们描绘的一幅彼岸世界 的真实图景, 再通过生死的强烈对比, 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生的 留恋和对死的恐惧。− [参考文献] [ 1] � 汉语大字典[K] .武汉,成都: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5. [ 2] � 汉语大词典[K] .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0. [ 3] � 杜佑.通典(卷八十六、礼四十六) [M ] .北京:中华书局, 1984. [ 4] �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七) [M ] .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5. [ 5] � 何立庆.早期挽歌的源流[ J] .文史杂志, 1999, ( 2) . [ 6] � 叶大兵, 乌丙安. 中国风俗辞典 [ K]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0. [ 7] � 振亚. # 挽歌∃词源考[ J] .辞书研究, 1996, ( 4) . [ 8] �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 9] � 王功龙.中国古代的挽歌[ J] .寻根, 2001, ( 4) . [ 10] 范子烨.永恒的悲美:中古时代的挽歌与挽歌诗[ J ] .文学遗产, 2000, ( 7) . [ 11] 萧统.文选[ G] .李善.北京:中华书局, 1977. [ 12] 萧统.文选[ G] .六臣.北京:中华书局, 1987. [ 13]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G] .北京:中华书局, 1998. [ 14] 董治安.!唐代四大类书∀之!北堂书钞∀ [ G] . 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 2003. [ 15] 傅刚. 试论!文选∀所收陆机!挽歌∀三首 [ J ] . 文学遗产, 1996, ( 1) . [ 16] 胡大雷.文选诗研究[M ]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 17] 逯钦立.陶渊明集[G] .北京:中华书局, 1979. �责任编辑 � 张 � 琴 Brief Discussion on Origin of Mediaeval Elegy Poem and Its Form CUI Zhi�wei (Literature Institut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 Nanning 541004, China) Abstract: "Xie Lou" and "Hao Li" give much greater influence to elegy poems by later generations than "Yu Bin" and "Fu Ou" . In "19 Ancient Poems", 13 are elegy poems. Great amount of elegy poems are more or less use this form to show the participat ion of funeral. Key words: mediaeval times; elegy poems; origin; form; "Xie Lou"; "Hao Li" &85&第 3 期 崔志伟: 中古挽歌诗的起源及形态简论
本文档为【崔志偉_中古挽歌詩的起源及形態簡論_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627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9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3-11
浏览量: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