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8军先遣侦察科进藏新历记(连载之一)

18军先遣侦察科进藏新历记(连载之一)

举报
开通vip

18军先遣侦察科进藏新历记(连载之一) ★★世纪期刊网-专业期刊论文原文服务网站★★ 【关于我们】 世纪期刊网专业提供中文期刊及学术论文、会议论文的原文传递及下载服务。 【版权申明】 世纪期刊网提供的电子版文件版权均归属原版权所有人,世纪期刊网不承担版权问题,仅供您个人参考。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 support@verylib.com 【网站地址】 世纪期刊网 http://www.verylib.com 【网上购书推荐商家】 当当网 卓越网 读书人网 京东IT数码商城 本次文章生成时间:2011-3-6 7:34:09 文章内容从第二页开始! 请...

18军先遣侦察科进藏新历记(连载之一)
★★世纪期刊网-专业期刊论文原文服务网站★★ 【关于我们】 世纪期刊网专业提供中文期刊及学术论文、会议论文的原文传递及下载服务。 【版权申明】 世纪期刊网提供的电子版文件版权均归属原版权所有人,世纪期刊网不承担版权问题,仅供您个人参考。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 support@verylib.com 【网站地址】 世纪期刊网 http://www.verylib.com 【网上购书推荐商家】 当当网 卓越网 读书人网 京东IT数码商城 本次文章生成时间:2011-3-6 7:34:09 文章内容从第二页开始! 请将本站向您的朋友传递及介绍! 所率的北路先遣部队一同行军。 ◎过二郎山、大渡河到达康定 投稿信箱:jsls@vip.163.co 1'lIE 4月4日,李奋科长带领我们侦察科从雅安出发。这 时,部队的运输全靠骡马。上级给我们科里配备T--I~t 十匹骡马,并调来20多名新战士。从雅安西进,第一天 抵天全,第二天抵二郎山下的两路口。出雅安不久无匪 情 ,夜晚大家就可以睡安稳觉了。但是几道铁索桥却成 了行军中的大困难。第一个遇到的是飞仙关铁索桥。桥 下河流湍急,波涛汹涌,桥上铁索摆动。脚一踏上稀稀 疏疏横置于铁索上的窄木板,就有点像上了钢丝绳一样, 左右摇晃,心慌眼花。但这是惟一的通道,非走不可。然 而,骡马却绝对不可能从桥上过去。我们只得在河边把 驮架子和鞍具从牲口背上卸下来,将牲口赶入河中泅渡 而过,然后,由同志们把驮架上的物资从索桥上扛过去。 轻的驮子也有120多斤,重的则达 160— 180余斤。困难 吓不倒这个英雄集体。李奋科长资历最老,年纪最大,却 带头咬紧牙关扛重驮子。只见在索桥上,同志们你追我 赶,争先恐后地来回扛驮子。到了对岸,大家又将马背 擦干,备上鞍子,架好驮子 ,继续出发。就这样,铁索 桥被我们征服了。但每征服这样一座索桥,都要花费约 两个小时之久。物资运过河,大家都舒了一口气。回想 在铁索桥上扛驮子,搞得不好,就会摔到河中去,确有 些惊险。其实初扛是有点吓人,但来回多走几趟,跟着 节奏摇晃,走过去也没有多大问题,倒别有一番情趣。 行军中,部队统一规定:排级干部以下,自己的东 西全部自己背,连级干部 4人配一匹马,自己可以少背 一 些,营级干部 2人配一匹马,驮上马搭子 ,基本可以 不背东西,空手走路,有时还可以骑一骑;团级干部每 人配一匹马,驮上马搭子,可以骑。为了解决西进中的 缺粮问题,部队要多背粮食,加大携行量。这样战士、班 长和排干的背包、枪支、弹药、挎包、粮袋等全部自背 东西,一般都在50斤以上。连级干部一般也要背20— 30斤。我们科里。两个团级首长李奋、高启祥和三个营 级干部王治华、鲁晋、杜焱的马匹,经常让病号或多驮 些粮食等,他们自己同战士和连排干部一起步行。专为 翻译蒋俊德配有一匹马 ,行军中与团级干部待遇相同。 这就是我科人员当时负重行军的状貌。154团的战士,还 有背七八十斤的,比我们更重。 过了天全、两路 IZl,川康地区的著名高山一一二郎 山,就呈现在我们面前。大家即将负重翻越这进军西藏 的第一座高山。 从雅安到甘孜有一条抗战时期国民党修筑的所谓公 路,1 944年左右举行过一次通车仪式后,就再也没有汽车 通行。这时,那条似修非修的公路,已经名存实亡,只能 见到一段段残存的路基。我军为修复这段公路作准备,上 级还赋予我们先遣部队在通过时了解路况的任务 。 此时, 154团部队同我们一齐爬山,互相穿插前进。 二郎山的气候反差大 ,爬山两天,好似经历了一年 四季。山下风和日丽,茂林丛生,山腰怪石嶙峋,猿猴 啼叫,山顶风雪交加 ,草木不生。从两路口行走一天 , 只爬到半山腰,住在惟一的一个只有两户人家的小村 里。第二天再爬山,还有30多里才能到顶。开始走得 还不太吃力,随着坡度增大,海拔升高,空气渐趋稀薄, 同志们也越来越疲劳,有的力不从心了,就抓住马尾巴 往上爬。最后接近山顶的10里路,全为冰雪所覆盖,寒 气袭人。这时 ,许多人胸闷头晕。由于当天早晨出发前 我没有吃饱,此时,又饿又累,步伐慢下来,就掉了队 。 李其绪累得直喘气,抓着马尾巴,也有爬不上去的架 势。加之没带干粮,中午没有进食,李其绪抓一把生米 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我使尽浑身力气到达山顶后,连 爬带滚地下山时,双腿闪颤得直不起来。刘东升和乔方 秀春哦 背上背包、粮袋 搀扶着我 ,费劲地下到了甘海 子宿营。队伍拖得够呛!真是上山腿软,下山腿闪,狼 狈不堪。在甘海子台站房里宿营的当晚,李科长严肃地 批评了我行军掉队,缺乏锻炼,要大家注意吃饱 、 喝好, 完成每天的行军任务,不许再发生类似的事。后来,李 科长也自责地说:“对情况估计不足 ,没带干粮,让同 志们饿着肚皮,翻越海拔 3000多米的二郎山,怎么能 顶得下来?”但全科同志还是咬紧牙关,经历了一次高 山行军锻炼,并取得了经验。 一 在艰苦的行军途中,同志们仍坚持学藏语,虽然十 分疲劳,但学习劲头十足。参谋人员经常边走边抽问单 词、短句。每行军 10里路,原地休息,大家也抓紧时 间拿出课本,坐在背包上阅读、背诵,你问我答,互相 测验。一时路边书声朗朗,好似课堂。在二郎山下的两 路口以东,碰到一个由藏区去雅安驮运砖茶的骡帮,骡 夫均系藏族。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见到藏族同胞。为了检 验我们学藏语的成果,李奋科长叫我去试试,能否问得 清楚。我上前用刚学会的藏语对骡夫说:“到两路 II还 有多远?”骡夫们都笑着摇摇头,居然没听懂,同志们 都哄笑开了。翻译蒋俊德在一旁指出我发音不准。这次 实践使我们懂得了发音准确的重要。否则语句背得再 多,发音不准确,藏民听不懂,还是不能通话 二郎山东坡被大雪覆盖,但一过山顶就没有一点雨 雪了。东西两面的气候截然不同,真是泾渭分明。从甘 海子到泸定桥,是 40里的陡坡,同志们下山蹬得腿肚 子发疼 ,许多牲 II则因驮架子前滑而打背。所以,下山 也不省劲。下到泸定桥边,海拔骤然降低,加之气候干 燥,所以,泸定的气候比雅安、天全还暖和些。昨天还 在二郎山顶过冬天,经过一天,就来到温暖的泸定。真 正体会到 “一天过四季”的话很有些道理。 铁 血 长 城 泸定桥在汉藏人民中都享有盛名。汉族无人不知 1935年红军长征抢渡泸定桥的英雄事迹。藏族则称该 桥为 “嘉玉甲桑”,意为 “通向汉地的铁桥”,是昌都、 甘孜、巴塘等地藏族骡帮、商旅赴雅安地区经商、运货 (主要是驮运砖茶)的必经之道。该桥长 180多米,摇 晃得特别厉害,而且,桥面距大渡河水面很高,从桥上 看下去,滔滔河水奔腾湍急,遇河中大石便激起巨浪, 使人头晕目眩,其险状大大超过二郎山东面的飞仙关 等几座铁索桥。因此,从泸定桥上扛驮子,从大渡河中 赶牲口过到对岸,其难度都比通过飞仙关铁索桥大得 多。这次,带头扛180斤重驮子的仍然是李奋科长。但 他在急剧摇晃的泸定桥上走了仅约40多米,就因头晕 而直喊:“哎呀!不行!”大家一看确有危险,搞得不 好,李科长连人带驮子掉下河去,后果不堪设想,便赶 紧扶着他趴在桥面上,由大个子摇机 员胡学银帮他把 那重驮子慢慢扛过桥去。越惊险越要上,同志们在照顾 李科长休息的同时,一个个生龙活虎地争扛驮子过桥。 饲养员们大声吆喝着赶牲 口过河,并扬鞭抽打投石,驱 赶那几匹从水中扭头回游,不敢前进的胆小骡马。经过 将近一个上午的努力,全部人马总算艰难地通过泸定 桥,沿着大渡河西岸向康定前进了。 从泸定出发的路上 ,我们第一次见到154团的队伍 中有两位穿着深绿色军装、骑着马来回指挥部队的首 长。一问,才知道他们是吴忠师长和天宝委员。老红军 吴忠是我们二野出名的战斗英雄,身经百战,打过不少 硬仗、恶仗。我们早就从部队的战斗故事书上看到1946 年他当团长时 ,在鲁西南的张凤集战斗中,冒着敌人疯 狂的炮火和轮番猛烈冲击,顽强坚守阵地一整天,最终 同援军一道歼敌壬力一个团的英雄故事。刘、邓首长在 战后通报嘉奖了吴忠团长。部队编了歌子唱他。行军 中,我们还几次听到154团的老战士亲切地唱出带有浓 郁冀鲁豫音调的歌曲:“一唱吴忠吴团长 ,张凤集战斗 美名扬⋯⋯。”这时,我们亲眼见到吴忠师长,敬佩之 心油然而生。天宝也是老红军,是少数几个在红军长征 经过藏区时参军北上的藏族领导同志之一。吴忠、天宝 两位首长在我们行军队伍中,职务最高,资历最老,但 仍常下马,和大家一起步行,把马让给病号骑。他们这 1种表率作用,自然鼓动着全体指战员,再苦再难也要坚 l决完成行军任务。 l 从泸定行军一天,住瓦斯沟。瓦斯沟已是藏汉杂居 l区。我们在这里第一次见到村中的藏族居民。从瓦斯沟 l西进,便甩开了大渡河,逆一条湍急的小河沟而上,行 l军一天,于4月13日抵达康定古城。我们受到先期到 l达的62军186师部队和当地藏汉居民的欢迎。 l 全科在康定休整一天。科里又调来两名藏族同志。 l一是翻译马维超,因为仅蒋俊德一个翻译已经不够用 了。另一个是炊事员小郑。小郑是刘文辉24军驻康定部 队的藏族士兵 ,汉藏语都能说,既当炊事员又可当翻译。 康定海拔2700米左右 ,地势狭窄,全城坐落在山谷 中,街道狭小,仅城南飞机场处有较开阔的小平坝。这 里汉藏商贾不少,有西康各地以至拉萨来的商人。我们 在街上第一次看到两个据说是拉萨的妇女。由于国民党 军刚刚肆虐此城,市民心有余悸,对我们还很少说话,态 度并不十分热情。康定喇嘛寺的气势比较雄伟。我们队 伍进城时,有二三十名喇嘛来欢迎,向吴忠、天宝首长 献哈达。这座汉藏杂居的西康省名城,历史传说颇多。相 传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的大军曾经在此打制过弓箭,故 此地又名 “打箭炉” 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地,据说离康定 也不远。因为我们在此仅仅休整一天,来不及仔细了解。 ◎初进高原到甘孜 从康定出发,部队加大了携行量,每人要多背一 筒或两筒代食粉。排以下干部到广大战士 ,负重由原 来的50斤左右增加到 60斤左右。154团的战士 ,最 重的背到 80斤。代食粉是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在重 庆让私营资本家企业专门为我们进藏部队制作的一种 粉状干粮,由面粉、黄豆粉、玉米面、少量芝麻等烤 制掺和制成,乍吃味道不错,但老吃就不行。这种代 食粉装入铁皮筒 ,大筒10斤,小筒 5斤。当时,排以 下每人起码背两小筒,也有人背大筒的。 康定往西,当地即称 “出关”。出关到藏区,海 拔渐渐升高。第一天到达折多山下的折多塘宿营。这 里海拔 3000多米,又有一个温泉,藏胞前往洗澡者 甚多。 第二天,开始攀登进入藏区后的第一高山一一 折多山。此山藏语称 “居拉”,意为 “肠子山”,是因 盘ttlt],路弯弯曲曲状如肠子而得名。折多山看来坡 缓,但海拔4300多米,空气稀薄,山顶寸草不生。同 们负荷量大,因而行军更感胸闷头晕,越走越吃力。 务员刘东升经常主动替摇机班的战士背负重达50多斤 手摇马达。这次,科里接受了翻二郎山的教训,让大家 带上干粮,而且还挑选一些同志,每人从山下背上三五 斤干柴,准确爬到半山腰,烧开水打尖煮代食粉吃。这 次,我除 自己负重 60斤外,还扛上一根约 20斤重的柴 棒。同志们都劝我少扛一点,我仍坚持 ,我要用实际行 动为自己在二郎山的掉队 “雪耻”。杜焱还打趣地问我: “今天吃饱了没有?”我说:“吃饱了,没问题。”同志们 笑着,看我硬是扛了一二十里,到半山腰打尖时,同志 们背的柴都有了用武之地,拿来烧开水。吃过饭 ,又开 始更艰难的行军。这时,进入海拔4000米左右的山区, 气温下降,同志们的高山反应加剧,走上百余米就喘得 不行,但都能鼓起勇气,顶住寒风袭击,坚定地迈步前 .\
本文档为【18军先遣侦察科进藏新历记(连载之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1572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3-11
浏览量: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