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导游资格考试资料——十六大景点导游词2

北京导游资格考试资料——十六大景点导游词2

举报
开通vip

北京导游资格考试资料——十六大景点导游词2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占地290公顷,陆地约1/4,湖水约3/4,是我国建筑面积最大的古代皇家园林之一。按功能分为宫廷区和园林区,宫廷区由政治活动区和帝后生活区组成。园林区由万寿山景区和昆明湖景区组成。 我先为大家介绍颐和园的历史。 辽金时代,万寿山-昆明湖一带开始建金山行宫,称金山和金海。后来传说有个老人在山下挖出了石瓮,元代称瓮山、瓮山泊。瓮山泊在元大都的西面,景色美丽,被文人们雅称为“西湖”。 清代建园之风盛行。①乾隆皇帝以治水的名义下旨疏浚西湖;②把瓮山改名为万寿山,西湖改名为昆明湖。大规模兴建...

北京导游资格考试资料——十六大景点导游词2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占地290公顷,陆地约1/4,湖水约3/4,是我国建筑面积最大的古代皇家园林之一。按功能分为宫廷区和园林区,宫廷区由政治活动区和帝后生活区组成。园林区由万寿山景区和昆明湖景区组成。 我先为大家介绍颐和园的历史。 辽金时代,万寿山-昆明湖一带开始建金山行宫,称金山和金海。后来传说有个老人在山下挖出了石瓮,元代称瓮山、瓮山泊。瓮山泊在元大都的西面,景色美丽,被文人们雅称为“西湖”。 清代建园之风盛行。①乾隆皇帝以治水的名义下旨疏浚西湖;②把瓮山改名为万寿山,西湖改名为昆明湖。大规模兴建清漪园。清漪园就是颐和园的前身。 从乾隆十四年到乾隆二十九年,历时15年建成了这座大型的皇家园林。在建设过程中,①将昆明湖向东扩展,把西山一带的泉水汇入昆明湖中, ②同时根据造景的需要,把湖水一分为三,在三个不同的水域中造出三座岛屿。③挖出的湖泥将万寿山山体修饰成中间高,两侧舒缓对称的格局。 1860年被英法联军强掠并烧毁三山五园,清漪园中只剩下建筑侥幸逃过了劫难。 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借口培养海军人才,在清漪园耕织图废墟上创办“昆明湖水师学堂”,从海军经费中提银两重建清漪园。光绪皇帝发布上谕, 改清漪园为“颐和园”作为太后“颐养冲和”之地。重建共用9年。慈禧每年4月来园中,10月中旬才回城中,这段时间在园中享乐。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侵略军在颐和园内盘踞一年多,园内珍宝被席卷一空。1912年,依照清室“优待条件”,颐和园掌握在逊帝溥仪的手中。1928年,颐和园正式对外开放。 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颐和园的评价语为:一.北京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杰出展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二,颐和园是中国造园思想和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三.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在东宫门外有清代保留至今最大的一座过街牌楼。牌楼中间镶嵌着一块石匾额,东题“涵虚”比喻山水广阔;西题“罨秀”意思是捕捉秀色,都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匾额上的“颐和园”三字是光绪皇帝的御笔,颐和是颐养精神,心平气和之意,寓意颐和园是为慈禧太后养老所建。 门外台阶正中的云龙石是乾隆年间的石雕,从圆明园安佑宫废墟上移来。门前的一对铜狮是清漪园时的遗物。 现在我们看到大殿是仁寿殿,“仁寿”二字出自孔子《论语.雍也》篇中“知者乐,仁者寿”。意思是心怀仁德施行仁政者能长寿。这里是皇家在园中进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皇帝在这里朝会听政,接见外国使节。这里还举行过慈禧太后庆寿典礼前后几日的筵宴和光绪皇帝的生日庆典。 殿内的主要陈设有:①玻璃屏风以紫檀木为框架,顶部雕有九条龙,屏心的镜面上有226种不同写法的“寿”字。②壁上挂着的百福捧寿是缂丝工艺品,慈禧太后所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的寿字写在蝙蝠和彩云中,蝠与福同音,借音取义,意为多福多寿。③点翠插屏是乾隆年间制作的玻璃风景台屏,是用翠鸟的羽毛粘制的。④甪端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能日行一万八千里,并通晓四夷各国语言。放在皇帝宝座的旁边,象征八方来朝,当今皇帝是圣明之君。 仁寿殿的院中,要给大家做介绍的有: 庭院中的五块太湖石,最大的一块称为寿星石,移自墨尔根园,其余四块象征春夏秋冬,移自圆明园。 庭院中央有一铜麒麟,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吉祥瑞兽,龙头、鹿角、牛蹄、狮尾,俗称四不像。它有避邪和分辨善恶的本领。这只铜麒麟原来在长春园二宫门前,原为一对,另一只被英法联军掠走,下落不明,这一只的左前腿上也有被毁的伤痕。 殿前月台两侧陈列着铜龙和铜凤,用来在朝礼活动中燃香,还寓意着龙凤呈祥。在铜凤的铜座上有“光绪年制”和“天地一家春”的印记。“天地一家春”是慈禧太后在圆明园居住的地方。 在仁寿殿的北侧有一口水井叫延年井,凿于1903年,是帝后茶膳的专用水源。1984年把此井修复,并且请当代著名书法家王遐举书写了“延年井”三字。 参观完政治活动区,我再带大家来看看帝后生活区。 慈禧太后喜欢看戏,德和园是专供慈禧太后看戏的场所。用三年时间建成,耗银71万两。德和二字出自《左传》中“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思是君子听了美好的音乐,就会心地平和,而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 德和原是清代三大戏楼中最大的一座。戏楼共三层,分别称福台、禄台、寿台。 我们再来看玉澜堂:玉澜二字出自晋代诗人陆机的诗句“玉泉涌微澜”,意思是湖水清澈潋滟。 玉澜堂是光绪皇帝来颐和园时居住和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在颐和园内被囚禁在此。 玉澜堂里悬挂着“复殿留景”匾:复殿是深宫,景指景星,匾意为深宫中住着圣明之君。  玉澜堂西暖阁是光绪皇帝的卧室,床罩上方挂着“风篁成韵”匾,风篁成韵是从成语松篁成韵演化过来的,松字改成风字后,谐音凤凰成孕,寓意帝后早生贵子。 玉澜堂后面是宜芸馆,“芸”是一种香草,古代用于藏书室内驱虫防蛀。“宜芸”是适宜藏书的意思。宜芸馆是乾隆皇帝藏书的地方,后来正殿为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的寝宫,西配殿是光绪皇帝的宠妃珍妃的住所。 宜芸馆西北为乐寿堂。“乐寿”二字出自孔子《论语·雍也》中的“知者乐,仁者寿”。“乐寿堂”是智者仁者所居之堂的意思。 乐寿堂是生活区中主要的建筑,是皇太后日常起居的地方。乾隆皇帝的生母钮钴禄氏曾在此居住。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在此居住,并在这里接见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 殿内陈设的两只青花大瓷盘是用来盛装水果,供慈禧太后闻水果香气的;粤绣“百鸟朝凤”、“孔雀开屏”坐屏上绣出形象逼真的禽鸟;殿内的“慈晕懿祉”匾的含义是受母后之深恩,托母后之洪福。 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借鹿、鹤、瓶三个字的谐音,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植有玉兰、海棠和牡丹等花卉,玉兰的玉和海棠的棠谐音为玉堂,牡丹花象征富贵。取意为“玉堂富贵”。院内有一块巨石,乾隆帝从北京郊房山的良乡移来,用作乐寿堂的照壁。它的质地是青色的,形如灵芝,而乐寿堂又是为皇太后祝寿所建,故得“青之岫”的美名。乾隆皇帝亲笔题写“青芝岫”三字。 扬仁风是乐寿堂西跨院的名称。庭院内筑有呈扇面形状的“扇面殿”,殿前地面用汉白玉嵌砌扇骨、扇轴,整座殿堂犹如一把打开的折扇。殿内的物品也是扇形,整体风格协调一致,所以这个殿又叫做扇面殿。 慈禧太后居住颐和园时,常在这里观赏禽鸟。 颐和园(昆明湖景区) 从空中俯看万寿山被修整成展翅的蝙蝠造型,昆明湖则为寿桃形状,寓意福山寿海。 昆明湖的名称源自汉武帝在长安城开凿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时,云南滇池之滨有个小国叫昆明国。汉武帝为征伐昆明国,在首都长安开凿了象征滇池的昆明池,以象征镇池,练习水战。乾隆帝根据这个典故,将西湖改名为昆明湖,并仿效汉武帝在湖中演习过水师。以标榜自己象汉武帝一样,是个治理国家的明君,开疆拓土的英主。 我们首先沿着昆明湖游览西堤。 昆明湖的西堤是乾隆时仿杭州西湖的苏堤而修筑的。堤上有六座桥。六桥自北向南依次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练桥和柳桥之间还有一座玲珑精致的景明楼。 界湖桥是西堤六桥最北边的一座桥。位于昆明湖、西湖和后湖的分界处,所以叫做界湖桥; 豳风桥原名桑苧桥,慈禧太后一是为了避已故咸丰皇帝奕詝的名讳,二是忌讳谐音“丧主”,故改名为豳风桥。新旧桥名都与农业有关。“豳风”二字出自于<诗经>; 玉带桥为高拱形单拱桥,因高高拱起的桥似飘逸的玉带而得名,玉带桥既是昆明湖的入水口,又是清代帝后乘画舫从清漪园去静明园(玉泉山)的必经水路,为了满足行船的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设计出了这种独特的桥形; 镜桥借唐代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诗句的意境而得名; 练桥名称出自南朝诗人谢眺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而得名; 柳桥名称出自杜甫的诗句“柳桥晴有絮”。西堤上遍植柳树,这个桥掩映在柳浪之中而得名。柳桥是西堤六桥中最南边的一座桥。 景明楼位于练桥与练桥之间的西堤宽阔处,建于乾隆年间,后被英法联军焚毁。1993年,颐和园管理处在旧址上重新修建了景明楼。 现在我们踏上了颐和园的东堤:我们面前的这座桥叫绣漪桥,是个高拱形单孔桥,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 绣漪桥北面的堤岸边立着一块昆仑石,铜牛北面的堤岸边也有一块,石碑四面刻着乾隆皇帝赞美长河两岸风光的御制诗。这些诗作是对昆明湖东岸自然环境和人文故事的说明。 颐和园的东堤有古代园林中现存最大的一座观景亭——廓如亭,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由内外三圈24根圆柱与16根方柱支撑。乾隆年间,廓如亭正好位于清漪园与畅春园的分界处。站在廓如亭内既能四面观景,又能守护园林,视野十分开阔,故名“廓如亭”。它是八面重檐攒尖顶式样,所以俗称八方亭。 廓如亭的西边是著名的十七孔桥,全长150米,宽8米,仿北京金代卢沟桥而建,桥的栏杆望柱上精雕细刻着544只形态各异的小狮子,数量远远超过卢沟桥。 铜牛位于廓如亭北面的堤岸边,是用来镇水的。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用意,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篇四言铭丈《金牛铭》,用篆字书体铸刻在铜牛背上。以铜牛镇水源于大禹治水的典故,传说大禹每治理完一处水患,便铸造一只铁牛沉入河底,希望河道永固,水不泛滥。自唐代开始,改用铜牛置于堤岸边的形式。 东堤最北边的建筑是文昌阁,阁内供奉文昌帝君坐像。文昌阁是颐和园六座城关中最大的一座。文昌阁与万寿山西侧的宿云檐城关东西相对,一供文昌帝君,一供关羽,左文右武,寓意大清江山文武辅弼。 东堤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请大家随我转向昆明湖,在昆明湖中有五个小岛,我为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岛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住着长寿快乐的神仙。封建帝王都梦想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自从汉武帝在长安城修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开始,“一池三山”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颐和园昆明湖中有五座岛屿,其中藻鉴堂(一说南湖岛)喻蓬莱,治镜阁喻方丈,凤凰墩喻瀛洲。 文昌阁的西北是由大小两岛组成的知春岛,知春亭建在大岛上,知春亭檐下的匾额为慈禧所写,亭名源自苏东坡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里是颐和园报春最早的地方。   南湖岛是昆明湖中最大的岛屿,因位于昆明湖南部,故称南湖岛。通过十七孔桥与东堤相连,位于南湖北面的涵虚堂是乾隆年间仿湖北武昌黄鹤楼建造的。名称里蕴含着水映天空,月色朦胧的优美意境。广润灵雨祠俗称“龙王庙”,是南湖岛上最久远的建筑,原称广润祠。乾隆皇帝80岁高龄时,曾亲至广润祠在龙王前祭祀祈雨,结果当晚大雨滂沱。第二天,乾隆皇帝又一次驾临广润祠向龙王谢雨,并将名称改为“广润灵雨祠”。每年夏季,皇帝或亲自或派遣大臣,来此拈香行礼,祈求龙王及时普降喜雨润泽天下,香火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凤凰墩位于昆明湖最南端的水域中,凤凰墩上原有一座三层的凤凰楼,楼顶上安装着一只镀金铜凤凰,口中衔着一面凤凰式样的风旗,每当起风时,凤凰随风力大小在空中忽快忽慢翩翩旋转,口中的风旗迎风招展,远远望去,就可知风力的大小和方向。凤凰墩与南湖岛南北相望,凤凰楼与龙王庙阴阳相对,寓意“龙凤呈祥”。 藻鉴堂位于西堤西南湖泊中的小岛上。古时选拔人才成为“藻鉴”。乾隆皇帝以“藻鉴堂”命名,是寓意人才难得,自警要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治镜阁位于昆明湖的西湖水域中,是一座圆形的水上城楼。治是治理,镜是明察的意思,乾隆皇帝将四面环水的治镜阁比喻为可以鉴古、鉴今、鉴人的镜子,时刻告诫自己不要因娱乐而耽误治理国家大事。   位于昆明湖内湖的西岸的是清漪园时期的织染局。乾隆皇帝下旨将织染局从皇城内搬到此处,并在湖边立碑题刻,命名为“耕织图”。耕织图是昆明湖景区中一道赏心悦目的独特风景,也是乾隆皇帝将园林艺术和农业经济完美结合的一次创造。 颐和园是假借恢复昆明湖水操,兴办水师学堂的名义修建的,当初的水师学堂就是建在耕织图废墟上。其实,水师学堂纯粹是一个摆设,慈禧太后只是想借它的名义掩人耳目,堂而皇之地攫取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同时颐和园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也已接近尾声,水师学堂自然也就撤消了。 颐和园(万寿山前山景区) 参观完颐和园的宫廷区,我们再来参观万寿山前山景区。 我们面前的这个城关叫做紫气东来城关,城关上南北题额都是乾隆皇帝的御笔。南面题额“紫气东来”,出自于老子过函谷关的故事。函谷关令尹看到东方紫气映空,知道将有圣人从此经过,便沐浴更衣准备迎接,第二天果然老子骑青牛缓缓来到,乾隆皇帝的命名既取祥瑞之意,有点明城关的地理位置。 北面题额“赤城霞起”,出典于孙绰的“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名句。在清漪园时期,城关北面的山坡上裸露着一片赭红色的山石,每当旭日东升,阳光洒落在这些山石以及城关上,其景色及有赤城霞起的韵味。 请大家随我西行,我们去参观长廊。万寿山阳坡集中了数百处建筑,但无杂乱之感。因为长廊把各处建筑串联成一个整体。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自东向西建造了留佳亭、寄澜亭、秋水亭和清遥亭四座观景亭。象征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留佳是美景常驻之意;寄澜是寄情感于波澜之意;秋水源于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词意境;清遥是视野深远,一望无际之意。长廊的绘画1.4万余幅,彩绘题材大致分为三类:山水.花鸟,人物。被《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评为全球画廊之冠。 顺着长廊从东向西前行,我们可以看到万寿山中轴线建筑群,排云殿佛香阁景区是我们面前这个牌楼开始,牌楼北面额题为“云辉玉宇”,是云霞宫殿交相辉映的意思。“玉宇”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喻以慈禧太后为长生不老的神仙,即为祝寿又歌功颂德。南面额题为“星拱瑶枢”,是群星环绕北极星的意思。将万寿山周围众多的建筑形象地比喻为环绕北极星的星辰,突出了排云殿作为北极星的尊贵地位。 向上进排云门,过金水桥就到了二宫门院落。二宫门上悬挂着“万寿无疆”匾,每年旧历十月初十,在这里为慈禧太后举行隆重的庆寿活动。典礼开始前,二宫门正中安放好专供光绪皇帝跪拜的拜褥,以及放置祝寿表文的表桌,二宫门外两侧分列着二品以上王公大臣,三品以下的官吏全部站在排云殿门外。早上七点以前,光绪皇帝赶到二宫门。慈禧太后从乐寿堂乘轿到排云殿,稍事休息后升入宝座,排云殿前奏响丹陛大乐,光绪皇帝率文武百官下跪,庆典礼正式开始。先由宣表官跪读祝寿表文,然后光绪皇帝跪接表文,捧表进入排云殿,在慈禧太后面前跪进表文后,再退回二宫门跪下,并率文武百官行三跪九叩礼。礼毕,慈禧太后回乐寿堂,庆寿典礼全部结束。 二宫门前的东西配殿为玉华殿与云锦殿,是慈太后庆寿典礼时二品以上王公大臣临时休息的地方。 过了二宫门是排云殿。排云二字出自晋代郭璞的<游仙诗>中“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一句。寓意此处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最早是明代圆静寺的旧址。乾隆皇帝为其母庆祝六十大寿,在圆静寺的旧址建造了大报恩寺中的大雄宝殿。重建颐和园后,改建为排云殿,是慈禧太后在庆寿典礼上接受朝拜的地方。 排云殿前的东西配殿,是慈禧太后庆寿典礼时光绪皇帝、近支王公、军机大臣临时休息的地方。 排云殿后的德辉殿是帝后到佛香阁拈香行礼时休息和更衣的地方。 德辉殿后的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核心建筑,佛香阁以8根铁梨木为支柱,支撑着8面、3层、4重檐攒尖顶的楼阁,艺术水准极高。 佛香阁后的琉璃牌坊正面题额为“众香界”,“众香”是佛国名,据佛经《维摩经》称:积香如来之净土为众香国,其楼、阁、苑囿皆香,香气通流十方无量世界。 牌坊背面题额为“祗树林”,“祗树林”指祗园精舍,是古印度最早的两座佛教寺院之一,佛祖释迦牟尼成道后,曾在祗园精舍住了25年之久,他的大部分经典是在那里宣讲的,后世常以祗园或祗树林泛指佛教寺院。 万寿山最高处是建于乾隆年间的智慧海,名称来自《无量寿经》“如来智慧海,深府无崖底”.意为:如来佛智慧如海,佛法如边。”它外形仿木结构建筑,实际是一座用琉璃砖瓦和石料建成的二层“无梁殿”。佛殿外墙镶嵌1008尊琉璃小佛像。 佛香阁东侧是转轮藏,正殿是乾隆年间建的两层藏经楼。其东西各建有一座配亭,亭内安设的木制转塔,用手轻扶转动的木塔,便表示诵读了塔上的全部经书。 转轮藏前,是万寿山昆明湖石碑。碑南面镌刻乾隆皇帝御笔的:“万寿山昆明湖”六个大字,背面刻乾隆皇帝所书<万寿山昆明湖记>。 佛香阁西侧有宝云阁它的门窗、柱、梁、椽、瓦、斗拱、匾额、对联等全部构件都足铜锡合铸而成,因为它是仿亭式建筑结构,所以人们习惯称为“铜亭”。清漪园时期,这里是帝后诵经拜佛的地方,每逢初一、十五也都有喇嘛在此念经祈福。 走出万寿山中轴线景区,我们沿长廊继续前行,在北侧的这个建筑叫听鹂馆,里面设有小戏台,是乾隆皇帝专为其母看戏建造的,“听鹂”是形容优美的戏曲和音乐。慈禧曾在这里看戏.1949年以后,重新装饰一新的听鹂馆辟为餐厅,先后接待过国内外许多名人政要。 走出长廊来到昆明湖边,我们看到的这个石头建筑叫做石舫。 我国东汉著名文学家和科学家张衡所写的《二京赋》中有“夫水所以载舟,也所以覆舟”之句,唐代魏征曾借用此言来劝谏李世民,意思是人民好比是水,朝廷好比是船,人民既可以拥戴贤明的皇帝,也可以将暴君推翻。乾隆皇帝在清漪园内建造石舫,是把这个典故形象化。一方面勉励自己和告诫子孙要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同时又寓意大清江山如同磐石一样坚固,无覆舟之虑。 光绪年间重建后,将石舫命名为“清晏舫”,取“河清海晏”之意,即黄河水清,沧海波平,是希望大清朝天下大平,安宁祥和。 清晏舫是帝后品茗、欣赏湖景、及放生的地方。 石舫全长36米,船体是用大块青石雕砌而成。清漪固时期,舱楼为中式木结构。光绪年间重修时,摹仿西洋轮船的式样进行改造。 定陵导游词  定陵中埋葬的是明神宗朱翊钧,他是明穆宗朱载垕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李氏.朱翊钧登基后,以万历十七年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内有皇太后等管束,外有首辅大臣张居正的主导,国家的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他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张居正去世几年后,朱翊钧几乎变了一个人,不视朝,不御经筵,不亲郊庙,不批答奏章,完全放弃了做皇帝的职责,此后二十几年,国家几乎停摆。明朝从此开始走向衰亡。 朱翊钧死于紫禁城乾清宫西侧的弘德殿,谥号"显皇帝",庙号"神宗",葬于定陵,与他合葬的是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孝端皇后王氏性情温和宽厚,未能给朱翊钧生子,一生恬淡谦和,对被朱翊钧冷落的皇长子朱常洛多有照应;孝靖皇后王氏在万历十年生下皇长子朱常洛,被册封为恭妃,后被打入冷宫景阳宫。 定陵位于大峪山下,前方后圆,建筑规制按照他祖父明世宗的永陵,只是规模要小些.是十三陵中的第三大陵.定陵也是由前方的三进院落和后圆的宝城组成,但经明末李自成.清初多尔衮及日本占领时期的破坏,现在祾恩门和祾恩殿已经不存在了.定陵的营建从万历十二年十一月开工,至万历十八年六月竣工,历时近6年,整个工程耗银800万两。 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地宫的挖掘过程,我们现在看到定陵是十三陵中惟一挖掘了地宫的陵墓。1955年,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等人联合上书国务院,建议挖掘明十三陵中的长陵.周恩来总理批准后,成立挖掘委员会,后因定陵西南角土围墙损坏,露出券门,最后决定先挖掘定陵.正式的挖掘工作是从1956年的5月开始的,到1958年结束。 首先,工作人员在定陵宝城内正对墙外露出券门的位置开了宽3.5米长20米的第一条探沟,挖掘中在宝城墙内侧发现"隧道门"."金刚墙前皮"."右道"."宝城中"."左道"."大中"等字样.探沟见底后,发现宝城内侧砖砌隧道券门,门前为砖隧道,隧道弯曲的方向正对着明楼后的宝城. 为减少挖掘的土方量和尽可能的少砍伐宝顶上的松柏古树,按隧道指示的方向,直接在明楼后正对着宝顶的方向挖开第二条长30米宽10米,深7.5米的探沟,这条探沟探明了隧道的走向并发现了一块指示方向的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字样.定陵是皇帝生前营造的陵墓,完工后必须将地宫用土封上以待帝后,帝后去世时间不同,这块石碑的作用就是指示方向用的标志。帝后下葬后石碑仍埋回原处。 按小石碑指示的方向,挖了第三条长15米,宽10米的探沟.在这条探沟中发现了斜坡石隧道,挖到了地宫的金刚墙,拆开金刚墙封砌的"圭"字形城砖后,便是宫门了,正当挖掘工作人员高兴的时候,又一个新的难题出现了,宫门无法打开。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七座石门各有从内部顶门的石条,叫做自来石,用自来石关门的方法是先将一扇门关严,将另一扇门关到地面石槽内侧,门内有人将自来石放入地面石槽正中,斜靠在半掩的门扇石墩上.门内人从门缝中撤出,将未关上的门拉紧.自来石便落在两扇门的石坎下,将门顶牢.开门时,古时用一种叫拐钉钥匙的专用工具开启地宫宫门,地宫石门有3厘米的缝,将拐钉钥匙伸进门内卡住石条推起来,便可打开石门.打开定陵地宫宫门的方法与的原理是一样的,当时用铅丝套住自来石,再从门缝中用木板将自来石从石槽中顶起来,挪开自来石,门就被打开了.陆续打开各道宫门,对地宫文物进行整理,1958年7月挖掘工作完成. 地宫又称"玄宫"或"玄寝",定陵的地宫的制度为"九重法宫"制.法宫是指古代帝王日常所居的宫室建筑“路寝”或天子布政时的礼制性建筑“明堂”,是陵墓中主要部分,由前、中、后和左、右五个厅组成的. 后室是玄宫的主室正中靠墙设棺床,棺床为须弥座形式,棺床中央有一方孔,左右长0.4米,前后宽0.2米,内实黄土,就是"金井".棺床正中神宗朱翊钧的棺椁位于金井之上,左侧是孝端棺椁,右侧是孝靖棺椁,棺床两侧有盛放陪葬品的26只朱漆箱. 中室底部呈品字形放有三个汉白玉石的宝座,皇帝宝座雕以龙;皇后的宝座饰以凤.为参观者方便,摆成前后一排.宝座前各有一副黄琉璃五供和一个青花云龙大瓷缸,瓷缸上题款为"大明嘉靖年制",缸内的油脂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凝固浓缩了. 前室与中室的规制相同,室内没有其他陈设. 左右室位于中室两侧,室内正中靠里侧有棺床一座,棺床中部为金井. 地宫五室共设石门七座,其中前.中.后三室的3座门为随墙石门楼形制,对开汉白玉石门两扇,每座门均为对开汉白玉石门2扇,每扇石门高3.3米.宽1.7米,重约4吨,由于设计合理,门的重心偏向门轴,里重外轻,开关自如.门扇上刻门钉横九竖九,门扇顶部为铜质管扇,两副门扇的轴端插入管扇两端,使得整座门端庄精美,结构稳固.通往左右室的隧道两端各有青石门一座,共四座.比汉白玉门小,无雕饰. 最后再给大家介绍金井吉土,地宫中金井的位置在卜选陵址时选定穴位的正下方,穴位定下以后,先要在穴位后方打样坑以勘验墓地的地质情况,大槽开挖前用杉篙.席子等材料扎成大棚将大槽遮护起来,大槽开挖到基础层时,在穴位正下方留下一个原有土壤的土墩,立于大槽中,这个土墩在帝后陵寝中称金井吉土.它的实际作用是它的顶部在地宫设计中是地平控制标高,底部则是大槽基础标高.这个土墩一旦形成就要保护起来,以免施工的时候受到破坏.在地宫修建过程中,地面的高度与金井吉土的顶部尺寸为同一水平时,地面上建宝床(棺床)这时在金井吉土的位置留出相应尺寸的空间,这就是所谓的金井.皇帝下葬时,在金井内装入点穴时初掘的吉土,把棺椁安放在金井的上方. 明十三陵 概况神道 明十三陵位于昌平区北部天寿山山麓,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游十三位皇帝埋葬在这里而得名。自明永乐七年开始建长陵,到清顺治初年建思陵,营建时间前后达200余年,这里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帝王墓葬群。 明成祖在北京建陵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在政治上,北京是朱棣的根据地,他自登基之初便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迁都北京,皇陵随之建在北京,顺理成章。其次是战略上的考虑:①明朝初年,蒙古的残余势力成为明朝北方的威胁,在南京难以控制北方的局势。②这一举措对巩固明朝疆域起了重要的作用。朱棣定陵于北京的目的就是“示子孙不拔之计也”。 永乐五年,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为表明自己迁都北京的决心,朱棣命礼部尚书赵羾和江西术士廖钧卿等前往北京一带卜选陵址,最终选中今昌平区的康家庄楼子营。这一带青山环抱,绿水长流,植被茂盛,土深地厚。北面的“龙脉”太行山奔腾而来,如拱似屏,山前一马平川,明堂开阔,蟒山绕其左,虎峪居其右,外围层峦叠嶂,群山罗列回护如万骑簇拥,千官侍从。是只配帝王享用的形胜宝地。朱棣亲临阅视后十分满意,封这座山为“天寿山”,择吉动工兴建。永乐十一年,玄宫建成,皇后徐氏入葬,并命名为长陵!正统初年,建成神道。嘉靖年间又建成大石牌坊和长陵内龙趺碑亭。长陵最后建成历时130余年! 十三位明代皇帝的陵墓以长陵为中心,分布在周围的山间。以时间先后,依次为长、献、景、裕、 茂、泰、康、昭、定、庆、德、思。 今天的十三陵已经成为旅游胜地,开放的景点有神路、长陵、昭陵、定陵,其中定陵地宫已经发掘。 2003年7月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世界遗产名录>的评价是: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了500余年的世界观和权力观。 十三陵的特点是之一是整体性强,一条总神道,一座石牌坊,一组石像生把整个陵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第二个特点是宫殿式墓室,明十三陵是把整个建筑深埋在地下。第三个特点是保存完好, 虽然历经战乱,但由于明朝、清朝、民国、直到今天都对明陵实行保护政策,十三陵基本保存完好。 明十三陵的保护受到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后先重点对长陵、景陵、永陵进行了修缮。1956年5月对定陵进行了考古挖掘,成立了定陵博物馆。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明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十三陵和八达岭作为整体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2004年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现在已经开放的景点有神路、长陵、定陵、昭陵,十三陵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我们今天要参观游览的第一处景观是神道: 长陵神道总长约7.3千米。它的走向不取笔直,而是随地形变化回转起伏。这是因为“风水”理论中有“生旺而弯环则吉,衰死硬直则凶”的说法。神道上从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孔石桥、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石像生、棂星门、南五孔桥、七孔桥、北五孔桥等建筑。 石牌坊位于神道最南端,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我国现存营造时间最早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石牌坊。结构为五间、六柱、十一楼。 石牌坊是十三陵的标志性建筑,牌坊中门正对着天寿山的主峰,东西方向上牌坊和龙山、虎山相应,使得龙虎山与陵区的地势贯通。 大红门为陵区的正门,门前左右立下马碑两方,正反面都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个字,告诫人们这里是帝后陵寝,必须恭敬小心。<大明律>里还规定,陵区内一草一木都不得擅动,否则要治罪。 大红门的正门是帝后棺椁和神御物品的通道,左门皇帝谒陵的时候行走,右门大臣们谒陵时行走。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长陵的神功圣德碑亭。神功圣德是对帝王历史地位的评价。石碑的正面是明仁宗朱高炽为他的父亲永乐皇帝朱棣撰写的4000余字的碑文,其余三面原来是无字的,清乾隆时在碑的背面刻御制诗<哀明陵三十韵>,后又在碑的左侧刻御制诗一首,记录了修复明陵的花费,碑的右侧是清仁宗嘉庆御制文一篇,说的是明亡国的教训。 继续前行,我们看到的石雕叫做石像生,长陵石像生以一对石望柱开始。在石望柱之后的800米的神道上排列石兽12对,包括石狮、獬豸、骆驼、石象、麒麟、石马各两对。石人6对:帝王朝会中的将军、品官、功臣各两对。其中最大的石雕达30立方米。 狮子的形象威武雄壮,凛然不可侵犯。以往宫城前多置石狮为镇物,以驱凶避邪,陵前置石狮也是这个道理。獬豸是传说中象征公平正义的神兽。它被认为有“能别曲直”,“触不直者”的能力。明清时司法官员的补服上便是獬豸的图案。在这里獬豸也起着保护帝王的作用。将骆驼列为石像生者最早见于东汉。为帝陵所用始于明孝陵。石象被列在帝王陵墓前始于东汉。大象聪明温和,但又力大无比,象征祥瑞,年以置于陵前。帝王生前仪仗中也多用大象。麒麟足传说中神兽。古人认为如有麒麟出现则是帝王有盛德,天下太平的象征。在神道上麒麟有歌功颂德之意。历代陵墓前多置石马。皇帝生前仪仗中必有仗马。将军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将军。文臣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各级官员。功臣象征帝王朝会中的有功之臣。 穿过神道我们看见的最后一个建筑叫棂星门,用灵星命名的门是一种象征,比作天宫之门。宫殿、坛庙、陵寝中的棂星门均有尊天子宫寝之门为天门的意思。在这里棂星门有三座门,门上中间各饰火焰宝珠,又称火焰碑坊。因为帝后入葬都经过这个门,所以也叫龙凤门。 神道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下面请大家随我前行,我们去参观下一个景现:长陵。 导游词 概况长陵 明十三陵位于昌平区北部天寿山山麓,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游十三位皇帝埋葬在这里而得名。自明永乐七年开始建长陵,到清顺治初年建思陵,营建时间前后达200余年,这里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帝王墓葬群。 明成祖在北京建陵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在政治上,北京是朱棣的根据地,他自登基之初便计划迁都北京,皇陵随之建在北京,顺理成章。其次是战略上的考虑:①明朝初年,蒙古的残余势力成为明朝北方的威胁,在南京难以控制北方的局势。②这一举措对巩固明朝疆域起了重要的作用。朱棣定陵于北京的目的就是“示子孙不拔之计也”。 永乐五年,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为表明自己迁都北京的决心,朱棣命礼部尚书赵羾和江西术士廖钧卿等前往北京一带卜选陵址,最终选中今昌平区的康家庄楼子营。这一带青山环抱,绿水长流,植被茂盛,土深地厚。北面的“龙脉”太行山奔腾而来,如拱似屏,山前一马平川,明堂开阔,蟒山绕其左,虎峪居其右,外围层峦叠嶂,群山罗列回护如万骑簇拥,千官侍从。是只配帝王享用的形胜宝地。朱棣亲临阅视后十分满意,封这座山为“天寿山”,择吉动工兴建。永乐十一年,玄宫建成,皇后徐氏入葬,并命名为长陵!正统初年,建成神道。嘉靖年间又建成大石牌坊和长陵内龙趺碑亭。长陵最后建成历时130余年! 十三位明代皇帝的陵墓以长陵为中心,分布在周围的山间。以时间先后,依次为长、献、景、裕、 茂、泰、康、昭、定、庆、德、思。 今天的十三陵已经成为旅游胜地,开放的景点有神路、长陵、昭陵、定陵,其中定陵地宫已经发掘。 2003年7月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世界遗产名录>的评价是: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了500余年的世界观和权力观。 十三陵的特点是之一是整体性强,一条总神道,一座石牌坊,一组石像生把整个陵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第二个特点是宫殿式墓室,明十三陵是把整个建筑深埋在地下。第三个特点是保存完好, 虽然历经战乱,但由于明朝、清朝、民国、直到今天都对明陵实行保护政策,十三陵基本保存完好。 明十三陵的保护受到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后先重点对长陵、景陵、永陵进行了修缮。1956年5月对定陵进行了考古挖掘,成立了定陵博物馆。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明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十三陵和八达岭作为整体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2004年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现在已经开放的景点有神路、长陵、定陵、昭陵,十三陵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我们今天要参观游览的第一处景观是长陵。 这里是朱元璋第四个儿子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朱棣在明洪武年间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建文元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得皇位,改年号永乐。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远征漠北的途中死在榆木川,葬在长陵,谥号“文皇帝”,庙号“成祖”。 朱棣在-执政的22年中勤于政务,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有:命翰林院学士解缙组织贤士用五年的时间编著了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派遣郑和六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中国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古迹中有四项是朱棣开创奠基的,它们是北京故宫、北京天坛、北京明十三陵、湖北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 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朱棣和他的皇后徐氏合葬于此。长陵是十三陵中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长,保存的也最好的一座陵。布局为前方后圆,整个陵宫建筑南向偏西。占地约12公顷。 “前方”部分为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大门为陵门。 第二座院落大门为祾恩门,门内为祾恩殿。这里是供奉帝后神位和举行谒陵祭祀活动的场所。“祾”是祭而受福的意思,恩是罔极之恩的意思。“祾恩”意思是承受祖上恩德。 长陵祾恩殿是明帝王陵中唯一保存完好的祾恩殿,仿照紫禁城奉天殿(现在的太和殿)的规制建成的。所用的建筑材料是最好的金丝楠木,支-撑大殿的60根巨柱最为珍贵。这些金丝楠木都采自四川、湖广一带。 第三进院落大门为棂星门,门内有两柱牌楼门和石几筵。再向北面就是明楼。 “后圆”指朱棣陵墓,它由宝城、宝山、方城、明楼组成。宝城状如圆形城堡,宝城围起来的土山叫宝山(宝顶)。秦汉以后帝王陵墓多为覆斗形,从明孝陵开始创为圆形陵墓,宝山下为玄宫,明楼内立“圣号碑”碑首为“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字。 最后我讲讲人殉制度: 人殉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奴隶主往往用大量的奴隶、牲畜为自己殉葬,这在考古挖掘中多有发现。但到了秦汉时已多用木俑、陶俑所代替。以后的各朝虽也有个别人殉事件发生,但帝王葬礼中已基本禁止人殉。 可是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却让这种野蛮的制度死灰复燃,朱元璋死后竟用了38人为他殉葬。这38人中有朱元璋的嫔妃,更多的是被圈定的宫女。后来朱元璋的子孙们依例而行。明成祖朱棣用16妃殉,明仁宗朱高炽用5妃殉,明确规定宣宗朱瞻基用10妃殉。被殉宫女的家属称之为“朝天女户”,被授以官职,给一定的待遇。有些陪葬的宫女或许还会给以妃嫔的封号。 明荚宗朱祁镇遗诏禁止人殉。英宗昏庸无能,宠信奸佞,搞的自己被俘,国家危殆,但他废止人殉制度,这点还是值得称道的。 天坛(概况部分) 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谷的地方,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坛建筑群。每年孟春祈谷大典在祈谷坛建筑群举行,冬至祭天在圜丘坛建筑群举行。明清共有22位皇帝在这里举行过祭祀大典654次。 1998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天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天坛的评价是: ⒈ 天坛是建筑景观的杰作,它简洁生动地表达了曾对一个伟大文明进步产生过伟大影响的宇宙观; ⒉ 天坛具有象征寓意的规划设计对远东许多国家的建筑和规划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⒊ 中国封建统治延续了两千多年,天坛的规划设计思想,体现了它的合理性。祭天已成为历史的过去,但凝结了古代匠师智慧和血汗的神坛将作为世界遗产永久保护传世,它将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永远发挥着史料.借鉴和教育三大作用。 天坛是怎么建成的呢?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在营建北京宫城的同时,遵照祖制在北京正阳门外正南5里偏东的位置(丙位)建了天地坛。天地坛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竣工,永乐十九年正月甲戌日在南郊大祀天地。刚建成的时候,这组建筑为天地合祀,叫做天地坛。天地坛坛墙周围九里三十步,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所以人们称它为天地墙。坛内的主要建筑有长方形的大祀殿,还有斋宫、神乐署等。在后来的100多年的时间里,有9位明朝的皇帝在天地坛合祀天地。 明世宗朱厚熜热衷于礼制改革,恢复古制,对许多制度做更定,在嘉靖九年(1530)五月下诏,将天地合祀改为天地分祀。建圜丘于南郊,名天坛;建方方泽于北郊,名地坛;又在东郊建朝日坛,以祭日;在西郊建夕月坛,以祭月。天坛由此得名,此后大祀殿废止不用。 嘉靖十七年,奸相严嵩投明世宗所好,主持设计了新的大祀殿其规制改为圆形,外柱12根,中柱12根,再中龙井柱四根;圆顶3层,上层覆盖青(蓝)瓦,中层覆盖黄瓦,下层覆盖绿瓦,顶中间安放宝顶;殿台三层,前后三出陛,东西一出陛,都用石栏,设计得十分精美,朱厚熜对这个设计很满意,决定在大祀殿原址建新殿。嘉靖二十二年动工,嘉靖二十四年新殿建成,改名为大享殿,专门用以行大享礼。 到清朝时,清高宗弘历对天坛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乾隆八年(1743年)改建斋宫。乾隆十二年(1747年)又改造天坛内外坛墙,铲去浮土,包上城砖。完成后墙高一丈多,上面包城砖两进,下面包城砖三进,厚实坚固。乾隆十四年时扩建圜丘,全部用房山的艾叶青石,朴素淡雅。乾隆十六年又改大享殿为祈年殿,把原三色琉璃瓦都改成蓝色以象征天。乾隆十七年改建皇穹宇,将重檐殿顶改为单檐,殿内地面用青石,殿外地面及围墙用临清砖。乾隆十九年在天坛的西侧外墙的南侧辟圜丘坛门。两坛两门(解释),规制更严谨。我们今天看见的天坛就是乾隆时期留下的风貌。 1911年清帝溥仪逊位,祭天制度废止,清廷撤走了配祀祖先的牌位, 1918年元旦,天坛正式对外开放。 现在天坛祈年殿已经成为北京的象征,以古代祭祀建筑群闻名于世,天坛还是北京城内最大的园林景观。占地273万平方米,其中绿地占163公顷,100年以上的古柏3600株。 天坛南部为圜丘坛,北部为祈谷坛,各成体系。由海墁大道相连,又有内坛、外坛之分,其间分布附属建筑,可以用“一三五七九”这样一组数字概括: 一条中轴线:是指连接圜丘、祈谷两坛的南北轴线。这条中轴线上分布着天坛里最主要的建筑,由南到北分别是:昭亨门—圜丘坛—皇穹宇—成贞门—丹陛桥—南砖门—祈年门—祈年殿—皇乾殿—北天门。 三道坛墙:是指内坛墙、外坛墙及内坛中分隔圜丘坛和祈谷坛之间的东西走向的隔墙。 五组主要建筑:分别为圜丘坛建筑群、祈谷坛建筑群、斋宫建筑群,神乐署和牺牲所建筑群。 七星石:位于祈谷坛东侧,长廊东端的七星石。 九座坛门:指原天坛的九座坛门,外坛墙2座,西侧北面祈谷坛门及南面的圜丘坛门。圜丘坛周围4座,分别为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祈谷坛东西北3座:分别为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 我们面前这组下坛上殿的建筑是祈谷坛和祈年殿。 祈谷坛是三层汉白玉圆坛,围以汉白玉石栏板,南北两面各三出陛,东西两侧各一出陛,南北正中台阶丹陛上雕刻着龙凤呈祥主题的浮雕.坛上为驰名中外的祈年殿。祈年殿的“祈”为祈祷,“年”为谷子成熟之意,意为祈祷有个好年景,能五谷丰收。 祈年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地方,仿明堂建筑,殿高32米,呈圆形,殿顶为圆形三重檐攒尖顶,上为鎏金宝顶,天青色琉璃瓦象征“天”。祈年殿为大木架构,全靠榫卯穿插组装而成,为整体框架结构,抗震能力极强。 祈年殿有28根落地柱支撑,形成内中外三个环柱网。大殿内圈有四根通天柱,又称龙井柱,是一年有四季的象征(东方柱间代表春季;南方柱间代表夏季;西方柱间代表秋季;北方柱间代表冬季)。中圈金柱十二根分割的12个位置,代表一年12个月,12根金柱的柱位加上柱间隔成的12个空间,代表一年的24个节气。外圈檐柱十二根,分隔的12的空间,代表一天12时辰。 祈年殿内中间有一圆形高石台,是祈谷大典时安放皇天上帝神版的地方。东西两侧石台,是安放清代列祖列宗神版的地方。 祈年门外东南侧有燔柴炉、瘗坎、望燎炉各1和燎炉8只。 在祈年殿东门外有一条连檐通脊的曲廊,称为长廊。长廊共有七十二间,又称七十二连房。它使祈年殿与神厨、神库相连,是祭祀时往上运送祭品的通道,以防祭品被雨雪风沙所污染。长廊东端是宰牲亭,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是祭祀时宰杀牺牲的地方。 位于祈谷坛北侧的皇乾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用于存放祭祀天地的神牌。天地分祭后皇乾殿专门存放祈谷大典时所需的神牌,清乾隆年间将皇乾殿顶的黄色琉璃瓦换为天蓝色琉璃瓦。祈年殿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配殿。 圜丘坛 刚才我们介绍了天坛的历史和布局特点,现在我带着大家来参观天坛主要建筑群之中的一组——圜丘坛建筑群。首先我来介绍圜丘坛的布局: 圜丘坛是三层的圆形台,通高5.7米,四出陛,每层九级,坛体铺着艾叶青石,并围着汉白玉的护栏。 圜丘坛周围四门南为昭享门,北为成贞门,东为泰元门,西为广利门。元的意思是元始本原,亨的意思是无不亨通,利为和谐有利,贞的意思为正固持久。这四个字是赞美天的本质,也称之为天之“四德”。 圜丘坛上层台面直径“九丈”(取一九),中层台面直径“十五丈”(取三五),下层台面直径“二十一丈”(取三七)。这些数字不仅暗含了“一、三、五、七、九”五个阳数,并且一、三、五、七、九相加为天数二十五;三层台面直径之和为四十五丈,更含有“九五之尊”之意。 圜丘坛上层的中心圆石叫天心石,围绕天心石这一层共铺9圈扇形石,第一圈为9块,第二圈为9的倍数18块,其余的以此类推,直到第9圈81块.第二层也是9圈扇形石,从第10圈到第18圈,第三层从第19圈开始,直到第27圈,每圈均为9的倍数.三层台面共有378个“九”,共用扇形石3402块。九为极阳数,用9的倍数递增是强调天的崇高与神圣。 圜丘坛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地方,每年冬至祭天,孟夏祈雨都在这里举行. 下面我以清代祭天大典为例,为大家讲解祭天仪式: 清代举行祭天大典时,在圜丘坛上设有正位、配位、从位七组神位。具体的摆放位置是: 正位幄次为皇天上帝幄次,位于天心石稍北,南向,幄次为圆形。 配位幄次是清代前八位已故皇帝的幄次,按昭穆之制(即古代制度中规定的宗庙次序)分两组,排列在正位幄次前东西两侧,幄次为方形,坐东朝西,自北向南一字排列的顺序为:努尔哈赤、福临、胤祯、顒琰;右侧幄次,坐西朝东,自北向南,一字排列的顺序为:皇太极、玄烨、弘历、旻宁。 从位幄次共四组都是方形,位于圜丘台中层的东西两侧:东侧西向的是大明神,星辰在其次;西侧东向的是夜明神,云、雨、风、雷在其次。 在主位、配位、从位前都有供案,上面陈列着各种祭器,里面放供品。 皇帝冬至日祭天前要在天坛斋宫内斋戒三天。清雍正年间,在紫禁城内建斋宫后,改为在紫禁城内斋戒两天,祭天前一日前往天坛斋宫内斋戒。这一天,皇帝在大驾卤簿的护送下,从圜丘坛门进入天坛,到昭亨门外御路的西侧降辇,皇帝由官员引路进昭亨门左门,圜丘棂星门到皇穹宇,在皇天上帝牌位,各配位从位前上香、行礼。到圜丘坛东侧的神厨和神厨库阅视祭品和祭器.最后到圜丘坛,阅视坛位上各种陈设,然后去斋宫斋戒。 冬至日这天举行祭天仪式,皇帝在具服台临时搭起的幄次内盥洗并更换好祭天的礼服。日出前七刻(凌晨4:15—30分),祭天大典开始,皇帝从具服台幄次出来,进外壝墙南棂星门左门,再进入内壝墙南棂灵门左门,然后登坛,钟声止。皇帝至第二层南侧拜位站立,听司赞人报仪程。 祭天大典也突出极阳数“九”,大典共分为九项仪程,也称九举。这九项仪程分别是: 1.燔柴迎帝神;2.奠玉帛。向皇天上帝进献苍璧和制帛;3.进俎。皇帝将热羹浇在神位前的牲牢上;4.初献礼。皇帝向正位、配位第一次敬酒;5.亚献礼。皇帝向正位、配位第二次敬酒;6.终献礼。皇帝向正位、配位第三次敬酒;7.撤馔;8.送帝神;9.望燎。 在圜丘坛举行的祭礼还有常雩礼,就是祈雨礼。清制每遇旱年孟夏四月都要行常雩礼。 接下来我们参观皇帝举行祭天大典时使用的一些设施: 燔柴炉位于圜皇坛外壝墙内东南,用绿琉璃砖砌成。祭天大典开始时,先把一只刳净牛犊放在柴炉上,掌燎官点燃燔柴炉,称“燔柴迎帝神”。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放进燔柴炉内焚烧。皇帝在燔柴炉西侧行望燎礼。 瘗坎位于燔柴炉东侧,绿琉璃砖砌成,瘗坎用于埋牛尾、牛毛、牛血,以喻不忘祭地之意。 燎炉有6足,铁质。在圜丘坛共有燎炉12座,分布在三处,瘗坎旁排列着8个铁燎炉,焚烧配位撤下的祭品;内壝墙东、西棂星门外各有一对燎,焚烧从位撤下的祭品。 圜丘坛外内西南方位立望有望灯杆,望灯杆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望灯杆高九丈,望灯杆是祭天位置的标志,也是祭天仪式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神厨:天坛神厨分为南北两处。南神厨位于圜丘坛东侧,北神厨位于祈年殿东侧。是制作牛、羊、猪等祭品的地方。 天坛有南北两座宰牲亭。南宰牲亭位于南神厨北侧,北宰牲亭位于长廊北神厨东侧。因古时祭祀牺牲时先用木槌击打,所以又叫打牲亭。 圜丘坛北侧的皇穹宇是贮放神牌的殿宇,俗称寝宫, “皇”指至高无上;“穹”指天;“宇”指宇宙。 皇穹宇是一座圆形院落。院落正中为圆形皇穹宇大殿,大殿东西两侧为开间五楹的配殿. 皇穹宇大殿为单檐攒尖顶,鎏金宝顶。大殿由8根檐柱和8根金柱环绕支撑。上面斗拱层层上叠,天花步步收宿,顶部为金龙藻井,建筑艺术价值极高。皇穹宇殿内地面中心石周围有九环扇形石,第一环8块,其余环数以8的倍数递增,共360块。这里的八代表八维,即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8个方向。 皇穹宇殿内正中的圆形石台上,供奉有“皇天上帝”的神版,东西两侧四个方形石台上,分别安放有清代列祖列宗的神版,东配殿供有大明、星辰神牌;西配殿供有夜明风雨云雷神牌。 回音壁、三音石与圜丘台天心石的回音效果,并称为天坛公园三大声学现象。这些建筑的回音效果并非是建筑师有意设计的,但开辟为公园后,人们却逐渐发现了这些奇特的声学现象,备受旅游者的关注。 回音壁指皇穹宇的围墙造成的声学效果。围墙墙壁用山东临清澄浆砖干摆砌成.俗称磨砖对缝,墙体表面平滑坚硬,十分有利于声音在墙面上反射,故而有良好的回音效果, 人们称其为回音壁。 三音石位于皇穹宇大殿正南丹陛前甬路上。甬路从北往南数第三块石头被称做三音石。面向皇穹宇大殿,站上第一块石上,击一次掌可得到一个回音;站在第二块石上击一次掌可得以两个回音;站在第三块石上击一次掌可得到三个回音,故名三音石,后来又有人称其为三才石,取天、地、人三才之意。 位于皇穹宇大殿院外西北,有一株500余岁的古老松柏。树干直径1.2米。树干表面遍布纵向沟壑,并随着树干的升高而扭曲上升,状如九条蟠龙盘旋腾飞,故称“九龙柏”。
本文档为【北京导游资格考试资料——十六大景点导游词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5521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3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3-11
浏览量: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