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1世纪中国现代化议程_下_

21世纪中国现代化议程_下_

举报
开通vip

21世纪中国现代化议程_下_ 1 21 世纪中国现代化议程 (下) ———————————————喻希来 一 1 全球运筹 :迈向一体化 专稿 有学者指出 , 20 世纪世界的三项根本动态是 : 人口 重心的转移 ;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政治、社会组织方式的全 球性扩散 ; 世界政治一流角色之规模的急剧增大。三者 总合起来 ,便预示着若干非西方大国很可能在 21 世纪里 崛起为世界强国。[1 ]其中首屈一指的是中国。到 21 世纪 中叶 ,中国将是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人口第二 (次于 印度) 、领土第三 (次于俄罗斯、加拿大)的大国 ,综合国...

21世纪中国现代化议程_下_
1 21 世纪中国现代化议程 (下) ———————————————喻希来 一 1 全球运筹 :迈向一体化 专稿 有学者指出 , 20 世纪世界的三项根本动态是 : 人口 重心的转移 ;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政治、社会组织方式的全 球性扩散 ; 世界政治一流角色之规模的急剧增大。三者 总合起来 ,便预示着若干非西方大国很可能在 21 世纪里 崛起为世界强国。[1 ]其中首屈一指的是中国。到 21 世纪 中叶 ,中国将是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人口第二 (次于 印度) 、领土第三 (次于俄罗斯、加拿大)的大国 ,综合国力 仅次于美国 , 占据世界第二的位置。中国在国际事务中 的作用将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的国际目标与价值理想 ,将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21 世纪的世界走向。 21 世纪是人类通过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进程走向全 球共同体最为关键的一个世纪。一体化与非一体化、反 一体化 , 将是新世纪中的世界主要矛盾。发达的市场经 济国家 (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澳新、韩国等 OECD 国 家) 是全球一体化的推动力量 ,实际上新加坡和台湾、香 港地区也应包括在内 , 新加坡最近就在筹备与美国签署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拉美国家、东盟国家、南亚国家、撒 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是全球一体化的追随者与“搭便车” 者。有可能站在全球一体化对立面的则是从阿富汗到阿 尔及利亚这条线上激进的伊斯兰教国家 (以伊朗、伊拉克 为其主要代表) 、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一部分独联体国家和 中国。 全球一体化在西方世界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与历史 传统。21 世纪的一体化不过是 16 世纪以来以西方为中 心的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延续与扩大 , 是沿着几个世纪的 现代化方向“继续现代化”。克林顿政府在一系列全球安 全战略报告中 , 提出了新世纪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架 构。第一 ,美国把新世纪所面临的时代特征概括为“全球 化”。第二 ,美国将战略目标定位为 :与民主伙伴一起 ,针 对全球化世界的挑战 , 建立由强大的联盟和机构组成的 国际体系。第三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遵循的三个原则 :首 先是参与、领导原则 ,所谓参与 ,就是放弃孤立主义、选择 国际主义的原则 ,而且 ,美国不仅要参与全球化 ,还要谋 求领导 ;其次是实力原则 ,美国对全球化的领导是由它的 实力基础、利益基础和道义基础共同决定的 ,可以全球投 放的军事力量是实力的集中体现 ;最后是接触原则 ,对于 潜在敌国不仅要以实力抗衡 , 而且要通过接触促其转 化。除了对美国领导原则或许会有疑义外 , 上述战略完 全可以看作是整个 OECD 阵营的全球一体化战略。 在发达国家自然也有反全球化的声音。1999 年 11 月西雅图世界贸易组织 (WTO) 贸易部长会议 , 2000 年 1 月底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 (WEF) 年会 , 2 月曼谷联合国 贸易与发展会议 (UNCTAD) , 9 月上旬纽约联合国千年峰 会 , 下旬布拉格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 , 10 月汉城第三次亚欧会议 (ASEM) 期间 ,都爆发了反全球化 的群众示威活动。反全球化“全球运动”的参与者主要来 自发达国家的工会组织、环保组织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 非政府组织 ,如土著人、社会主义者、性别平等主义者 ,甚 至无政府主义者。但是 , 反全球化运动在发达国家的主 流媒体和政坛上还没有值得炫耀的表现。在 2000 年美国 总统选举中 , 绿党领导人纳德和改革党领导人布坎南可 以说是代表反全球化运动左右两翼的候选人 , 他们获得 的选票加起来尚不足全体选票的 5 %。 迄今为止 ,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反对全球一体化最 坚决的力量。本 ·拉登等极端分子甚至不惜以恐怖主义 手段 ,鼓吹和实施对西方的“圣战”。本来 ,伊斯兰原教旨 主义是有可能与俄罗斯和中国结成反西方统一战线的 , 但是他们在车臣与新疆的所作所为 , 使这种可能性成为 泡影。俄罗斯最近与美国联手 , 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发 动外交攻势。在北非、中东和西亚原教旨主义还没有掌 握政权的国家 ,群众普遍对其寄予很大的希望 ,企盼伊斯 兰原教旨主义能够给他们带来正义、均富与自尊。但在 伊朗、阿富汗等已经实行伊斯兰法和“以教治国”的国家 , 2 战略与管理 2001 ·4 民意则出现了新的变化。伊朗伊斯兰革命 20 年后 , 推行温和国内外政策的改革派在选举中获得压倒性 胜利 ,哈塔米总统上台后一再表示 ,应该展开“文明 的对话”,而不搞“文明的冲突”。在 21 世纪的漫漫岁 月中 , 生龙活虎般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很可能步其 他极端主义的后尘 , 被市场和民主的历史搅拌机磨 光一身棱角 ,由“东风压倒西风”、“彼可取而代之”的 分庭抗礼 , 转变为全球社会“多元一体”中的“一 元”。 在全球一体化的三个潜在的主要反对者中 , 俄 罗斯是最勉强的一个。不论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呼吁建立“包括从大西洋到乌拉尔以东一直延伸到 北美大陆所有国家的民主国家大联盟”,美国前国务 卿贝克宣称美国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从温哥华一直延 伸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欧洲 ———大西洋共同体”,前苏联 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 ,“欧洲的空间超出了从大西洋到 乌拉尔的地理范围 , 它包括延伸到太平洋岸边的苏联以 及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和加拿大”的“北半球合作带”构想 ; 还是欧安会首脑会议签署的《巴黎新欧洲宪章》所谓遵循 自由、民主、多党制、私有制等普遍原则的“完整、自由的 新欧洲”, 都是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自彼得大帝时代以 来 ,俄罗斯一直存在着欧洲派 (西化派)和欧亚派 (反西方 派)的对峙。“东方与西方两股世界历史之流在俄罗斯发 生碰撞 ,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2 ]有人认为 , 俄罗斯国力恢复后将重新执掌世界反西方阵营的帅印 ; 也有人认为 , 俄罗斯恢复元气和自信后将更加积极地参 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 其明显的 征兆是 :俄罗斯以成为“八国集团”一员为荣。 在 50 年代“一边倒”、60 年代对抗“四面八方”、70 年 代“一条线”之后 , 80 年代的中国开始转向“首先把自己 的事情做好”, 从国际舞台稳步收缩。“不搞意识形态的 争论”,“千万不要当头”,“韬光养晦 ,善于守拙”,这些主 张有利于长期动乱后的休养生息 , 但对于新世纪的中国 来说 ,缺少了一点泱泱大国的风范与气派 ,也不是长久之 计。参与还是反对全球一体化 , 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严 峻而急切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在经济上参与全球化 , 在政治上反对一体化 , 鼓吹 “国际政治无政府状态 ( IPA 体制) ”, 这是一种自相矛盾 的做法。因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如果不辅之以政治一体 化 ,就会变成单纯的“跨国公司化”,受到最大伤害的恰恰 是发展中国家和社会弱势集团。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 初就曾出现过类似今天所说的经济全球化现象的事态 , 卡尔 ·波拉尼就曾把 1914 年称作是“市场体制达到最高 潮的时期”,但是在没有国际政治民主化加以制约的情况 下 ,紧接着便爆发了世界大战的人类空前惨祸。对于“不 结盟”政策 ,首先要搞清楚“不结盟”并不意味奉行孤立主 义。在过去 ,鼓吹“不结盟主义”本身就是“第三世界”国 家自身的一种集团化策略 ,而所谓“不结盟国家集团”的 一部分成员 (如印度尼西亚和古巴) , 又分别与美国和苏 联建立了“准结盟”的特殊关系 ; 在区域化和全球化成为 大趋势的今天 ,“不结盟”已经失去了理论上的活力与实 践上的价值。真正的“不结盟”是很难做到的 ,在全球一 体化与反一体化的角逐中 , 必须有所决断。中国国内有 人主张与俄罗斯结盟 , 亨廷顿则把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 明拴在了一起。这些说法虽然不一定可取 , 但尚不失为 一种可供选择的外交策略。 研究国际政治的学者普遍认为 , 中国外交忙于应付 冲击和防范危机 , 缺乏清晰完整的战略性大思路和理论 背景的支撑。缺乏外交上的预见性、创新精神和国际事 务中的主动性、灵活性 ,在利用国际准则、规则和组织为 自己创造有利条件方面的作为有待加强。中国如果不想 让蒸蒸日上的经济被缺乏远见的外交拖了后腿 , 以致无 法在 21 世纪中后叶崛起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世界强国 , 全球化下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悲剧 参与还是反对全球一体化 ,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 严峻而急切的问题。 3 专稿 就必须尽早在以下四个方面改变旧思路 ,树立新观念。 世界秩序 中国应更加积极参与现有的国际规则 , 融入现存国 际体系 , 而不是想方设法“另起炉灶”。联合国内外的许 多国际组织与国际协议 ,中国还没有参加 ;有些重要的国 际协议 ,中国签署了但还没有正式批准并切实履行 ;还有 一些国际规则 , 中国虽然批准了但有重大的保留。中国 目前想的更多的是防范国际规则的可能危害 , 很少考虑 如何借助现有国际规则和创立新的国际规则为我兴利除 弊。例如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普惠”待遇 ,中 国企业就没有充分利用。对于现有的国际规则中不尽公 平合理的部分 ,首先要参加进去 ,才能从内部加以改造。 认真思考世界秩序 ,就绕不开“世界警察”或“世界领 导者”的问题。当前 ,对于惟一超级大国美国作为“世界 领导者”的地位与作用 ,包括法国和俄罗斯在内的世界绝 大多数国家 ,都是 (欣然或者勉强) 承认的。因此中美关 系就成为 21 世纪世界秩序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从综合国力尤其是从软权力上说 , 在今后 50 年至 75 年内 , 中国与美国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力量差距 , 中国 单枪匹马地与美国领导的“由联盟和机构组成的国际体 系”挑战 ,可以说毫无胜算。即使中国的国力与美国更接 近了 ,也不一定要急于“抢班夺权”,多搭一段便车有何不 好。 席勒和歌德在 18 世纪末曾经告诫 :德意志人在取得 并学会运用控制民族权威所需的道义和公民自由以前 , 不应当想应用这种权威。[3 ] 21 世纪初的中国人同样要清 醒地认识到 : 在与世界文明主流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接轨进而占据世界 道义制高点以前 ,中国不可能成为“世界领导者”,甚至不 可能担负起区域主导性力量的责任。 区域统合 现在世界上有三大经济区域 ———欧洲、北美和东亚 , 199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芒德尔甚至预言未来将出 现三大货币区 ,即欧元区、美元区和亚洲货币区。 近年来 , 东南亚国家领导人一再呼吁推进东亚国家 的统合。东盟各国显然希望东亚国家更紧密合作 , 大部 分成员国甚至希望在政治和安全问题上也建立更密切的 关系。然而中日韩三国对此均持冷淡态度。由于东北亚 的经济实力是东南亚的近 10 倍 ,如果没有前者的主导和 积极参与 , 东亚区域统合就是一句空话。现在全世界已 有地区贸易协定 194 个 (已生效的有 107 个) , 在全世界 GDP前三十位的经济体中 ,唯有中国两岸三地 (大陆、台 湾、香港) 和日本、韩国没有参加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或 关税同盟 , 中、日、韩也是二十几个 APEC成员中没有与 他国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个别国家。[4 ]在东亚尤其是东 北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 ,其主要根源在于历史造成了“一 山不容二虎”, 中日不能携手的局面。在北美 , 美国是天 然的核心国家 ;在西欧 ,法德和解后成为欧洲一体化的发 动机 ; 在东亚 ,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不相上下 ,历史积怨 却难以排解 ,这就使区域统合失去重心与动力。 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知识分子是依照两个方向思考 亚洲问题的 : 一是以福泽谕吉为代表的所谓“脱亚入欧” 论 ,另一个是以冈仓天心为代表的“亚洲觉醒”论、“亚洲 一体”论。前者主张摆脱亚洲的“恶友”以迅速进入欧美 列强的行列 , 后者则认为亚洲为世界提供了欧洲文明所 无法提供的“爱”和“美”的文明 ,在这一意义上 ,它具有欧 洲文明无法企及的价值。但二者均以日本“稳操东亚 ⋯⋯之牛耳”为前提。 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原因 , 日本人考虑亚洲问题或者 说东亚问题的要比中国人多。日本学界和政界现在有四 种不同的意见。有两种意见继承了“脱亚”论的衣钵 : 其 一是“入欧”论 ,主张将日本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紧紧 地绑在一起 ,这是日本的主流舆论 :其二是“入海”论 ,梅 棹忠夫、川胜平太等热衷于“海洋国家”的论述 ,呼吁日本 脱离与大陆的联接转而“面向海洋”, 与西太平洋诸岛国 如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结成共同体 ,取代以中国为中 心的大陆文明的思路。[5 ]另外两种意见是“兴亚”论和“亚 洲一体论”的延续 :现任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等右翼分 子鼓动对美对中“说不”,企图重温日本主导“大东亚共荣 圈”的旧梦 ; 传统的在野政党如社会党、共产党等主张与 中国携手 ,共同创建和平、民主的新亚洲、新东亚。至于 以中国为唯一核心的东亚共同体 , 目前在日本恐怕还没 有人能够接受。日本的主流舆论究竟在向哪一个方向转 变 ,中国人一直以高度的警惕在关注着。但是 ,光有警惕 是不够的 , 还要设法施加积极的影响。不止一位中国学 者认为 :“中国往往是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世界的。”[6 ]在 当今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中 , 中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掌握 在东亚 , 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不相上下 , 历史积 怨却难以排解 ,这就使区域统合失去重心与动力。 4 战略与管理 2001 ·4 着主动权 ———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有核国家 ,在经 济总量上很快也会超过日本。改变自己 ———不断实现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 并稳妥地逐步推进与之相适应的法 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 同时在思想意识上和言论行为 上表现出泱泱大国的气度与对日本的宽容尊重 , 将会对 日本最终选择“脱亚”还是“兴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近年来 , 由于日本少数右翼分子的频繁挑衅和历史 问题的阴影 ,中日关系表现出了诸多波折 ,在中国国内朝 野之间反日情绪也有所上升。对此中国学界表现出冷静 反思与高度警惕的态度。近来 , 更有不少学者大胆提出 了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有人提议建设“中日韩 经济合作体”。[7 ]或指出 ,东亚合作的长远目标应该是建 立“东亚共同体”。[8 ]在“清华 ———环球论坛”座谈时 ,多位 学者指出 : 亚太经合组织 (APEC) 长期保持论坛性质 , 它 发挥的作用就不大 , 因此不能害怕机制化。当亚太经合 组织似乎处在低潮期时 , 把东亚合作提到一个迫切的地 位来讨论和推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中国要真正与美国摆 正关系 ,就要从东亚区域化入手 ,处理好台湾问题 ,理顺 与日本的关系。中日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相互理解和信 任 , 我们都一致认为中日之间必须合作。东亚区域化谁 来领导 ?如果中国人感到自己实力不够 ,不想当头 ,又不 放心让日本人当头 ,解决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可以考虑把韩国人拉进来 , 模仿欧洲“法德英三驾马车”模式 , 形成“中日韩三驾马 车”,可以轮流坐庄。[9 ]以朱 ■基总理访日为开端 ,中国政 府在对日外交与东亚区域化问题上进行了政策调整 , 东 盟国家和中日韩 (“10 加 3”)峰会机制化 ,朱 ■基在“10 加 3”峰会上表示愿意就建立自由贸易区事宜进行磋商 , 都 是明显的征兆。这样 , 在东亚一体化的道路上又出现了 新的亮点。 东亚区域统合包括经济合作、文化交流、集体安全和 政治一体四个组成部分。东亚区域的经济合作已达到相 当密切的程度。亚洲单一货币区虽然不一定如芒德尔预 言在十年内就出现 , 但在二三十年内形成还是很有可能 有的。 近年来 , 汉字与中文在区域内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改 善和提升。中国应当抓紧这一有利时机 ,在文学、人文与 社会科学、计算机与网络方面下大功夫 , 取得更多的成 就 ,争取使中文与英文一起 ,成为东亚文化的主要交流工 具。 在东亚诸种大的安全两难中 , 超过一半的问题涉及 中国。因此 , 争取逐步培育和形成东亚区域安全体制应 当成为所有有关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头等重要、并且相当 紧迫的外交任务。[10 ]按照“安全两难”和“综合安全”的思 路 ,中国军事实力越强大 ,其结果可能并不是中国更安全 而是中国更不安全 ,如果中国不参与集体安全保障机制 , 如果周边国家纷纷向美国寻求安全保障。“上海五国”机 制的启动表明 ,中国已经有意愿、有能力、有经验参与多 边和区域安全保障体制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妥善解 决台湾问题 ,实现中国和平统一 ,是建立东亚集体安全机 制的前提条件。 谈到东亚政治一体化 , 从眼下形势看起来好像不近 实际。但回顾欧洲一体化的成功经验 , 或许能够给人们 一些信心。在二战硝烟弥漫的 1943 年 ,后来被誉为“欧洲 之父”的让 ·莫内在提交法兰西民族委员会的一份备忘 录中写道 :“欧洲各国如果只是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重建 各自的政府 ,强权政治和经济保护主义就会重新抬头 ,欧 洲就无和平可言。”“欧洲繁荣与必不可少的社会发展意 味着欧洲各国应该成为一个联邦 ,或是一个‘欧洲实体’, 使欧洲成为一个共同的经济单位。”1944 年 8 个国家的 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团体在日内瓦秘密集会 ,发表了《关于 欧洲联邦的宣言草案》,其中写道 :“在一代人的时间里欧 洲两次成为世界冲突的中心 , 主要原因就是欧洲存在 30 个主权国家。最紧迫的任务 , 就是建立一个欧洲联邦制参与全球运筹 :自我实现和被承认的悲喜剧 争取逐步培育和形成东亚区域安全体制应当成 为所有有关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头等重要、并且相当紧 迫的外交任务。 5 专稿 联盟 ,以结束这种国际无政府状态。”1946 年 ,丘吉尔在 苏黎世号召建立“欧洲合众国”。[11 ]从这些最初的呼吁到 世纪末的欧元诞生和欧盟内部多数表决机制确立 , 经过 了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如果我们从现在就开始认真 筹划东亚政治一体化 , 谁说不能在 2050 年之后看到“亚 盟”与欧盟在欧亚大陆两端遥相呼应呢 ? 东亚统合的实 现 , 将会大大增强中国和整个东亚在全球一体化中的地 位与作用。 文明对话 上述“世界秩序“一节 ,主要涉及中国与以美国为首 的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 ;东亚区域统合 ,则主要是所谓儒 家文明 ,汉字文化圈内部的“家务事”,日本文明、朝鲜文 明、越南文明等均可认为是传统东亚文明的子文明、亚文 明 ;中国与西南、西北和北部周边国家的关系则涉及与世 界其他几个文明的对话。 常有国人一方面抱怨西方忽视中国的大国地位与尊 严 , 一方面自己又十分鄙视印度。他们心目中似乎完全 没有这样一幅图景 : 半个世纪后的印度将是世界第一人 口大国、第二或第三经济大国 ,第三或第四军事大国。基 辛格曾指出 :从国家关系的层次看 ,世界新秩序将包括至 少六个强国 ———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罗斯 ,很可能 再加上印度 ———和许多中小国家。[12 ] 一些中国人眼里没有印度 ,暴露出所谓当代“民族主 义”、“大国心态”、“强国梦”中自我中心主义的一叶障 目。一些西方人则巴不得看到中印两大文明之间发生冲 突 ,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写道 : “目前中国的力量正在扩张 ,在 21 世纪初 ,印度的力量也 会得到很大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冲突是极为可能的。一 位分析家指出 :‘两个亚洲巨人之间潜在的力量竞争 , 以 及自以为是当然的大国、文明和文化的中心 ,会继续促使 它们支持不同的国家和事业。印度将努力崛起 , 不仅是 作为多极世界中的一个独立的权力中心 , 而且是作为中 国权力和影响的抗衡国家。’⋯⋯印度在南亚的力量扩 张不会伤害美国的利益 , 反而于其有利。”[13 ]在历史上 , 中国文明与印度文明或者说东亚文明与南亚文明之间 , 曾是文明对话的典范。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以及天 文学、医学等诸多方面 , 中国文明从印度文明中受益匪 浅。在与俄美中三大国的关系上 , 目前印度与俄罗斯最 友善 , 与美国次之 , 与中国再次之。无论是从地缘政治、 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处境还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友谊来说 , 目前的中印关系都未入佳境。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 1996 年访印时提出 ,中印两国应建立面向未来的“建设性合作 伙伴关系”,应当继续沿着这个方向采取更加切实而有力 的步骤。 中国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几个新建立的中亚国家 之间的边界 ,是东亚文明与西亚、中东、北非的伊斯兰文 明的接合部 , 也是享廷顿所谓文明冲突“断层线”的东 端。崛起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文明 , 从一开始就具有 强烈的扩张性 , 盛唐文明与早斯伊斯兰文明就曾经在葱 岭以西的西域发生过冲撞。20 世纪末 , 伊斯兰文明一手 携不妥协的原教旨主义 ,一手携石油武器 ,在其周边的文 明“断层线”上发起了新一轮扩张攻势。如何处理与伊斯 兰国家的关系 ,中国实际上面临三种选择 :一是与西方文 明、俄罗斯文明 (东正教文明) 、印度文明携手 ,对扩张性 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四面围堵 ;二是建立一个“德黑兰 — 伊斯兰堡 —北京轴心”,据享廷顿说 ,“至 90 年代中期 ,一 个近乎事实上的联盟已经在这三个国家中间存在 , 该联 盟的基础是反对西方、在安全问题上对印度的关注以及 抗衡土耳其和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 [14 ]三是作为文明 冲突的主要对手 , 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中间人与调 解者 ,积极推动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笔者主张第三种选择 , 是基于三个层次的考虑。首 先是通过文明对话达到文明融合 , 实现全球多元一体的 理想主义的考虑。其次是国家安全方面的现实主义考 虑。如果准备与西方对抗 ,其实也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俄 罗斯建议的中国 —俄罗斯 —印度联盟 ,一种是所谓“儒教 —伊斯兰教”国家联盟。从实力对比的角度来衡量 ,两种 联盟都不足以颠覆现存国际秩序 , 后者对中国来说更是 下下策。但是中国也不宜与美国、俄罗斯共同发起对伊 斯兰激进分子 (如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围剿。氢能源最 终取代石油天然气能源 ,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而中国从 1993 年开始已经是石油净进口国 , 用不了几年就会成为 世界数一数二的石油进出口国。世界石油资源开发的两 大中心 ———波斯湾地区和新兴的里海 —中亚地区均位于 伊斯兰文明地带。在可以预计的未来 , 中国不可能像美 国那样在波斯湾建立军事基地和掌握战略优势 , 也不可 在历史上 ,中国文明与印度文明或者说东亚文明 与南亚文明之间 ,曾是文明对话的典范。 6 战略与管理 2001 ·4 能像俄罗斯那样对中亚地区具有传统影响力和实行经济 一体化 ,中国必须维持并发展与伊斯兰国家的友好关系 , 以保障与国防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石油安全。最后 , 与伊斯兰国家增进友谊还关系到中国西部地区的稳定与 民族团结 ,这是 21 世纪中国面临的几大难题之一。文明 与宗教的对话包括国内国外两个方面 , 要让二者相互产 生良性影响 , 而不要相互刺激 , 激荡出宗教与民族的冲 突。 在与俄罗斯的关系方面 , 一些国人主张重新建立中 俄政治与军事同盟 , 这多少是出于一厢情愿。在俄罗斯 内部 , 军方一直以非敌人但也非盟友的态度注视着中国 的动态。俄罗斯军队总参谋部军事大学杜金教授最近出 版了一部名为《基本地缘政治》的书 ,限于军内发行 ,书中 认为俄罗斯的上策是引导中国向南部扩张 , 以使其丧失 对北部和西部的注意力。在谈到俄中关系时 , 杜金认为 中俄双方目前依然有相互利用价值 , 但中国永远是俄罗 斯的潜在敌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将在中、长期 (五至十 年)对俄罗斯安全构成最大、最直接的威胁。因此俄罗斯 必须与中国保持十年左右的军事优势 , 即意味着俄罗斯 决不会把最好的装备送往中国。几任俄罗斯国防部长格 拉乔夫、罗季奥诺夫等均发表过“中国威胁远东安全”和 “中国威胁”的论调。[15 ] 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 , 但俄罗斯文明究竟是一种欧 洲类型的文明还是亚洲类型的文明 , 必须首先搞清楚。 俄罗斯人属于高加索人种 ,俄罗斯语属于印欧语系 ,东正 教属于基督教的一个分支 , 俄罗斯目前的政体属于宪政 民主政体 ,俄罗斯新一代领导人大多倾向西方 ,这是中国 人需要面对的基本事实。 在欧洲 ,虽然大国的民族运动导致了争霸 ,但由于普 遍教会的存在 , 特别是由于自公元八世纪以后已经失却 其所有者或者国家载体的古代罗马文明的存在 , 构成欧 洲乃至整个现代社会的国际公共财的基础实际上并不是 某国的民族文化 , 而是被日本著名评论家山琦正和形容 为“伟大空房子”的基督宗教世界观和罗马法律世界观。 然而 ,在亚洲却不存在这样的“伟大空房子”,自古以来中 国文明、印度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三足鼎立 ,至今上述古 典文明仍然物属原主 , 有关的国家载体都还在生生不 息。这种事态妨碍着该区域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整合 , 同时也妨碍着对 21 世纪的世界秩序进行必要的改组。现 有两种基本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可供选择。第一种方案是把亚洲从欧 洲殖民地统治时代起接受、消化的“现代文明”作为国际 公共财。第二种方案是在各种文明、各个国家、各类社群 之间的对话协商中设计、营造一座作为国际公共财的“亚 洲之家”。这种共创的“亚洲文明”既不等同于中国文明 的儒道法多元一体模式 , 也不是印度文明的曼陀罗式的 诸佛并列格局 ;它一方面必须与欧美现代文明接轨相洽 , 另一方面要在从最大限度追求资本利润转向互利双赢的 经济、从功利主义转向生态平衡论、从物质实体转向关系 网络的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重要作用。上述两种方案并 不一定就是互相排斥的 , 现实的发展轨迹也许会持其中 道。[16 ]能否实现这一目标 , 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性 作用。 全球联邦 进入 21 世纪 , 全欧联邦已经大致成形 , 全美联邦也 有了眉目 , 非洲国家统一组织亦已起步 , 一旦全亚联邦 (或者分别成立东亚、南亚、西亚联邦) 提上议事日程后 , 下一步就可以设计全球联邦了。 在联合国的基础上建设全球联邦 , 是人们可以想象 的最简便、最可行的选择。根据欧洲一体化的经验 ,联合 国改组的关键是从“政府间国际组织”逐步转型为“超国 家的联邦式全球共同体”。联邦制是一种使共同体的统 一和权力与各组成邦的权利相互协调的政治设计 , 它要 求建立联邦机构并把各组成邦的部分主权向这种机构转 移。 其实 , 中国没有必要对全球政治一体化过分疑惧。 笔者曾指出 ,“如果实现了全球政治一体化 , 在一种民主 的世界秩序中 , 中国十几亿选民的发言权自然能够压倒 美国十几艘航母的发言权。因此 , 真正害怕全球一体化 的应当是美国而不是中国。”这就是说 :在一种民主的世 界共同体中 ,美国凭借实力为所欲为的倾向将受到制约 , 而中国将获得比现在更大的发言权 ,因此 ,中国没有必要 与美国亦步亦趋 , 跟着美国某些人的指挥棒反对全球政 治一体化。吉登斯说 : 世界性民主的扩展是有效地规治 世界经济、与全球性的经济不平等作斗争以及控制生态 风险的一个条件。没有理由在地方层次上攻击市场原教 旨主义但却听任它在世界层次上称王称霸。今天 , 世界 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 ,但俄罗斯文明是一种欧洲 类型的文明 , 俄罗斯新一代领导人大多倾向西方 , 这 是中国人需要面对的基本事实。 7 专稿 全球化不是所有人的家 性统理结构中蕴涵着的利益与所有国家都是密切相关 的。这些国家携起手来创建一套新的跨国权力体系和权 力分散体系 ,将本国主权中的某些内容集中起来 ,并且建 立高效率的国际法院 , 它们所做的这些事情不止是发端 于理想主义 ,而且是出于自利的目的。[17 ] 在 20 世纪 ,尽管人们对国际联盟和联合国都曾有过 美好的期望 ,走向世界大同的道路却很不平坦 ,甚至充满 了荆棘和陷阱。但是 , 21 世纪的中国人不会放弃自己作 为人类一分子的责任 ,仍将继续探索和前进。 赶超西方、凌驾欧美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持守的愿 望。冯桂芬认为 ,国人应当发愤图强、励精图治 ,对于西 人“始则师而法之 ,继则比而齐之 ,终则驾而上之”。康有 为屡屡上书申言 :“泰西变法三百年而强 , 日本变法三十 年而强 , 我中国之地大民众 , 若能大变法 , 三年而立。” “三年则规模已成 ,十年则治化大定 ,然后恢复旧壤 ,大雪 仇耻 ⋯⋯于以鞭笞四夷 ,为政地球而有余矣。”孙中山则 提出了“突驾”说 ,认为历史不一定是“拾级而上”,只要国 人“取法于上”、“迎头去学”、“决志行之”,不仅“突驾日本 无可疑也”, 而且在“十年二十年之后不难举西人之文明 而尽有之 ,即或胜之焉 ,亦非不可能之事也。”后来他更 信心满满地说 ,若国民“一心一德 ,以图富强 ,吾决十年之 后 ,必能驾欧美而上之也”。[18 ]毛泽东关于“超英赶美”的 “大跃进”言论 ,更为国人所熟悉。但在事实上 ,“追赶”已 属不易 , 更不要说“突驾”、“超越”了。根据麦迪逊的研 究 , 中国 1900 年 GDP是美国的 83 % , 1992 年是后者的 61 % , 在将近一个世纪中 , 中国的经济不仅没有赶上美 国 ,反而进一步拉开了距离。[19 ] 中国的 GDP 无疑可以在 21 世纪前半叶超过美国 , 但人均 GDP水平赶上美国 ,恐怕要等到 22 世纪了。即使 人均 GDP赶过了美国 , 也不等于文明水平就领先于世界 了。日本人均 GDP水平已经高于美国 , 但是目前日本的 经济与社会都陷于停滞状态 , 而美国则被公认为是生气 蓬勃的新经济与知识社会的策源地。杜亚泉说 :“经济道 德俱发达者为文明。”[20 ]仅有经济增长 ,没有道德与智识 的增进 , 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文明进步。这一点对于后 工业社会尤其重要。丹尼尔 ·贝尔指出 : 工业社会是机 器和人协作生产商品 , 后工业社会与此不同 ,“是围绕知 识组织起来的 , 其目的在于进行社会管理和指导革新与 变革”。他进而强调 :“理论知识正日益发展成一个社会 的战略源泉 ,即中轴原理。而大学、研究机构和知识部门 等汇集和充实理论知识的场所则成了未来社会的中轴结 构。”“文化已成为我们的文明中最具活力的成分 , 其能 量超过了技术本身 ; 而且上述文化冲动力已经获得合法 的地位 ,社会不再像过去那样把文化看作是制定规范、肯 定其道德与哲学传统并以此来衡量、(通常是) 非难新生 力量的力量 ;如今的文化担负起前所未有的使命 :它变成 了一种合理合法的、对新事物永无休止的探索活动。”[21 ] 中国与发达国家乃至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差距 大于经济差距。在知识传播方面 , 中国的儿童入学率赶 不上菲律宾、泰国、越南和斯里兰卡等国 ,高等教育普及 程度则落后于印度 ;中国教育人口占世界总数的 1/ 4 ,而 二 1 文明再造 :共创新生活 中国与发达国家乃至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知识 差距大于经济差距。 8 战略与管理 2001 ·4 “昔则士子群习八股 , 以得功名富贵 , 而学德之 士 ,终属极少数。今则凡留学生 ,皆学工程实业 ,其希 慕富贵 ,不肯用力学问之意则一。” 用于教育的公共开支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低于 3 %。在知 识创新能力和成果方面的差距更大。1995 年 , 以出版物 衡量的科学成果 ,中国只占世界总数的 1. 6 % ,低于澳大 利亚、新西兰等大洋洲国家的 2. 8 %与印度和中亚国家 的 2. 1 % ; 以专利数衡量的技术成果 ,中国只占在欧洲申 请专利的 0. 1 %和在美国申请专利 0. 2 % ,远低于日本和 亚洲新兴工业国家的相应比重 16. 6 %和 27. 3 %。[22 ]根据 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 ( ISI) 编辑出 版的《科学引文索引》CSCI , 1999 年中国发表的国际论文 总数据世界第 8 位 ,占美国的 1/ 13 ,英国的 1/ 4 ,日本的 1/ 3 ;但在 ISI自 90 年代初以来依据论文引用次数按学科 定期公布的几千篇“热点论文”中 ,竟没有一篇中国科学 家的论文 , 表明中国的科学研究有很多是低水平的重复 劳动 , 远离世界科学的前沿。[23 ]按照某些学者有些苛刻 的看法 ,中国人文和社会的大部分博士论文 ,都没有提出 具有原创性的基本命题 ,只能被视为“篇幅更长的硕士论 文”, 这种“不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学术新观点的 论文不过是空中楼阁 ,要么就是蒙混读者 ,要么就是自欺 欺人 , 谈不上是什么学术研究”, 对于世界学术库作用了 了。[24 ] 在经济与文化学术关系问题上 , 有两种不同的观 点。一种观点带有经济决定论色彩 , 一种观点认为应当 平行发展 ,从长远的角度看 ,文化学术的作用更为突出。 有论者指出 ,文化的影响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 ,而且是一 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如果有一天中国成了全世界的第 一 , 在经济上称霸 , 大家都非常尊重我们。到那个时候 , 全世界各族人民和社会也会崇尚中国文化 , 研习儒家学 说 ,效仿中国家庭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人际关系 ,然后就学 会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 ,然后平天下。[25 ]李慎之则指 出 :即使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达到了 ,要取得世界各国的 尊敬 ,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力量 ,或者如陈寅恪所说“以学 问美术等之造诣胜人”, 然后在他看来 , 这却是“决难必 也”。[26 ] 据吴宓日记所记陈寅恪的言论云 :“中国之哲学美 术 ,远不如希腊 ,不特科学为逊泰西也。但中国古人 ,素 擅长政治及实践伦理学 ,与罗马人最相似。其言道德 ,惟 重实用 ,不究虚理。其长处短处均在此。长处即修齐治平 之旨 ; 短处即实事之利害得失 ,观察过明 ,而乏精深远大 之思。故昔则士子群习八股 , 以得功名富贵 , 而学德之 士 ,终属极少数。今则凡留学生 ,皆学工程实业 ,其希慕 富贵 ,不肯用力学问之意则一。”[27 ]晚清以来 ,朝野的一 个共同倾向是强调“学要有用”,而所谓“有用”意味着能 够指导或至少支持当时中国面临的中外“商战”和“兵 战”,用更传统的术语说也就是要落实在“送穷”和“退虏” 这类“物质”层面之上。1905 年 ,康有为自戊戌出亡游历 亚欧美八年后 ,写出《物质救国论》这一反思性著作 ,贯穿 全书是一种物质富而后可文明的观念 :“以农立国”的“中 国古教”虽“教化”可美 ,但“不开新物质则无由比欧美文 物”;当时要救国、要“富强”、甚至要“文明”,都不能不致 力于其所谓“物质学”。这种趋势后来发展到“今天下竞 为物质之学”(顾颉刚 1915 年语)的程度。[28 ]从康有为的 “物质救国”到“发展是硬道理”,是贯穿 20 世纪中国思想 的一条主线。但是这一思路过于“希慕富贵”,“而乏精深 远大之思”。 费孝通指出 :最近二十多年发展比较顺利 ,有些人就 以为一切都很容易 ,认为生产力上来了就行了 ,没有重视 精神的方面。实际上 ,我们与西方比 ,缺了“文艺复兴”的 一段 ,缺乏个人对理性的重视。在这个方面 ,我们也需要 补课 ,这决定着人的素质。没有很好的素质 ,就无法适应 现代化发展的要求。[29 ]白先勇说得更尖锐 : 20 世纪中国 没有文化巨人 , 20 世纪中国人在文化上的建树的确不算 很大。我们需要新“五四”运动 ; 我们需要欧洲式的文艺 复兴 ;我们要重新发现自己文化的源头 ,然后把它衔接上 世界性的文化。[30 ] 雅斯贝尔斯认为 , 文艺复兴后西方人之所以能征服 世界 ,让世界各地的人彼此接触 ,意识到他们“共同的人 性”,就在于他们始终运用了三大原则 ,这就是第一 ,坚定 的理性主义 ,使一切行动合理化的精确计算 ,这种计算服 从于逻辑思想与经验现实的统治 :第二 ,个体自我的主体 性 (subjectivity of self - hood) , 或 称 之 为 个 体 性 (individuality) 原则 ,这一原则存在于犹太先知的教义中 , 存在于希腊哲学家的智慧和古罗马政治家的活动中 , 一 开始就与理性主义相关联 ;第三 ,一种关于世界是在时间 中的有形实在的坚定信念 ,确信有形实在的存在 ,而且确 认人能认识它、支配它。[31 ]费孝通所说的补课 ,主要就是 补“理性”、“个体性”、“实在性”这些西方人文学术所遵循 9 专稿 的“共同的人性”原则。 现在中国人已经普遍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 , 因而有 “科技兴国”、“科教兴国”口号的提出 ;但是科学发展需要 有一个人文学术的背景 , 而人文学术的核心是哲学上的 创造性思维 , 则尚未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如果没有哲学 的突破、人文学术的繁荣、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 ,中 国在 21 世纪仍将处在世界文明的边缘。而要取得智识上 的成就 ,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只有“学而后创”,先“衔接上 世界性的文化”,再有所创新和突破。 认为中国可以撇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休 谟、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弗雷格、胡塞尔、弗洛伊 德和海德格尔 ,直接从孔子、老子、墨子开启出 21 世纪的 学术新路是一种文化自恋式的乌托邦幻想。王国维早就 “正告天下曰 : 学无新旧也 ,无中西也 ,无有用无用也。” “中国今日 , 实无学之患 , 而非中学西学偏重之患 ⋯⋯中 西两学 ,盛则俱盛 ,衰则俱衰 ,风气既开 ,互相推助。⋯⋯ 虑二者之不能并立者 ,真不知世间有学问事者矣 !”(《“国 学丛刊”序》)“学术之所争 ,只有是非真伪之别耳。于是 非真伪之别外 ,而以国家、人种、宗教之见杂之 ,则以学术 为一手段 , 而非以为一目的也。未有不视学术为一目的 而能发达者 ,学术之发达 ,存于其独立而已。”(《论近年 之学术》) ”[32 ]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 则殆。”(《论语 ·为政》) 不首先学习、 “拿来”、融会中西两学的精华 , 光是胡 思乱想是没有丝毫用处的 ; 跟在古人、 外国人后面亦步亦趋 , 不开动自己的 脑筋思想新形势、解决新问题 , 也是没 有出息的。西方社会现在也遇到了一 系列的危机与难题 , 不是一切都称楷 模、值得效仿。日益高涨的“现代性”反 思 , 意味着文艺复兴后的“理性”权威 受到了严峻挑战。 所谓“共同的人性”包括三个层 面 :生物性、社会性、个体性 ,与此相对 应 ,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产生了生态 问题 ,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产生了世态 问题 , 在个人精神内在世界与外在世 界的关系中产生了心态问题。”(“心态问题”系由费孝通 先生首先提出 ,“世态问题”大概还没有人说过 ,系本文对 “生态问题 —心态问题”二分法的补充 , 取义于世态炎凉 这一成语。) 以往的人文学术集中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 和世态问题。譬如作为政治哲学基础的社会契约论 , 作 为经济学基础的社会分工论 , 以及马克思的经典论述 :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 实际上 , 它是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3 ]正是在世态领域中理性主义 大显身手 , 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 以致有福山所谓历史将 “终结”于自由民主社会的说法。而面对愈来愈突显出来 的心态和生态问题 , 理性主义就不是那么得心应手了。 现代性的悖论突出体现在怀疑与信任、自主与认同这两 对心理矛盾上。 吉登斯说 : 怀疑 , 即现代批判理性的普遍性的特征 , 充斥在日常生活和哲学意识中 , 并形成当代社会世界的 一种一般的存在性维度。现代性把极端的怀疑原则制度 化 ,并且坚持所有知识都采取假说的形式。同时 ,世态领 域的现代化导致了社会制度的抽离化 , 这种发展趋势的 前提却是信任。抽离化机制有两种类型 : 符号标志与专 家系统。符号标志是交换媒介 ,它有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价值 ,因此在多 元场景中可以相互交换 , 最重要的例证就是货币。专家 系统则通过专业知识的调度对时空加以分类 , 这种知识 全球化 :结果之一 “中西两学 ,盛则俱盛 ,衰则俱衰 ,风气既开 , 互 相推助。⋯⋯虑二者之不能并立者 ,真不知世间有学 问事者矣 !” 10 战略与管理 2001 ·4 的效率独立于利用它们的从业者和当事人。在现代性的 条件下 ,这种专家系统无孔不入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 方面。专家系统并不局限于科学家、工程师的专门技术 领域 ,而且扩展至社会关系和自我的紧密关系上 ,例如医 生、心理治疗师和各种咨询顾问等。符号标志与专家系 统本质上都依从于信任。信任是人格发展中不可或缺的 因素 , 是自我与抽离化机制之间互动的媒介。信任作为 基本的“保护壳”而在自我与日常现实的应对中提供自我 保护。它能把潜在的偶发事件“搁置”起来 ,而个体如果 真要严肃地细想这些偶发事件 , 就会导致他们意志的麻 痹 ,或者 ,他们就会有被吞没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 ,抽 离化机制换回了宽广的相对安全的社会活动场域 , 当代 人可以免受前现代时期的人们日常所面对的许多危险 ; 另一方面 ,抽离化机制自身又引发了新的风险和危险 ,有 的是区域性的 ,有的是全球性的。因此 ,一些学者又把现 代社会称为“风险社会”。[34 ]在“风险社会”中 ,怀疑与信 任、安全与风险无法达成长期平衡 ,二者永远处于一种紧 张状态 , 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反思进行调适。当代哲学 思维告诉人们 , 归纳逻辑和博弈论不能为社会信任提供 充分的理论依据 ,信任及其升华“信念”的确立必须有理 性主义之外的伦理依据。据杜维明说 ,在 90 年代初的一 次民意测验中 , 哈佛大学 75 %的大学生选择自由作为最 重要的价值 ; 在临近世纪末的另一次调查中 , 有 50 %以 上的人 , 特别是 70 %的女性大学生 , 选择同情作为最重 要的价值。“同情比理性更重要”[35 ] ,只有理性没有同情 , 就不可能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真正的信任感。 在前现代社会 , 传统以近似克隆的方式型塑一代代 个人的自我 ,严格规范个人的行为 ,每个人的选择机会和 选择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 几乎谈不上什么自主性。譬如 在封建贵族社会 ,一个奴婢仆人的儿子想要做官参政 ,会 被人认为是精神不正常。“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生活方式 的概念具有特殊的意义。传统的控制愈丧失 , 依据于地 方性与全球性的交互辩证影响的日常生活愈被重构 , 个 体也就愈会被迫在多样性的选择中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进 行讨价还价。⋯⋯由于今天社会生活的‘开放性’, 由于 行动场景的多元化和‘权威’的多样化 ,在建构自我认同 和日常活动时 ,生活方式的选择就愈加显得重要。”[36 ]在 传统的世界中 ,个人虽然受到控制 ,但那些控制力量就在 他的身边 ,看得见摸得着 ; 在现代社会中 ,个人虽然在理 论上拥有极大的自主权 , 但在实际上仍被天罗地网般的 “外在代理机构”无形中操纵。譬如观众的美学品味被大 众媒体所塑造 ,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被广告所左右。在分 析这一现象时 ,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是非常有用的。异 化带来个人的无力感 ,而自由则与焦虑相随 (克尔凯郭尔 语) 。焦虑源于个体去超前思考和预期与当下行动有关 的反事实的未来可能性的能力和必要性。在一定程度 上 , 现代社会中的焦虑代替了传统社会中的恐惧。恐惧 是对特定威胁的反应 , 具有确定的目标 ; 而焦虑是弥散 的 ,是个体情感的一种一般化的状态。弗洛伊德指出 :任 何给定情境中所感受的焦虑的程度 ,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 于个人的“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和权力感”。[37 ]在当前的 “风险社会”中 , 人们永远不会感到知识和权力的充分完 备 ,因而焦虑也就在所难免。 现代社会需要人们在“纯粹关系”中建立信任。纯粹 关系是一种所有外在标准已被消解的关系 , 在这种关系 中 ,只有通过个体之间相互敞开的过程 (即哈贝玛斯所谓 的“交往行为”) ,信任才会出现。或者说 ,信任可以不再 用亲属关系、社会义务或传统责任的标准来进行界定。 [38 ]毋庸置疑 , 纯粹关系中的信任没有传统关系中的信任 那么牢固。当传统的“共同体”已经瓦解 ,在“社会”中建 构起来的信任又被破坏 ———例如尼克松总统被证明欺骗 了美国公众 , 科学家发明的农药 DDT被证明有害人类健 康时 ———人们便会感到自己好像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个 孤立无助的原子。福利国家中的许多权利 (如就业权、受 教育权) 和对权利的授予都是为个人而不是为家庭设置 的 ,这种“制度化的个人主义”加深了人们的孤独感。[39 ] 在现代社会中感到无力、焦虑、孤独的人会萌生一种无家 可归的“乡愁”,助长一种对家和社群重新“认同”的意识 形态。[40 ]这也是当前传统宗教复兴和各种新宗教层出不 穷的主要原因。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 先后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在前现代阶段 ,人们认为自然界是主宰 ,它如同一个喜怒 无常的暴君 , 时不时地把灾难降临人间。人们感到自己 无力影响自然只能对它屈服顺从与顶礼膜拜。在现代阶 段 ,人们认为自己是主宰 ,自然界是人类的仆从。由于自 然界遵从必然性 ,通过对必然的认识与对这种认识 (即科 在一定程度上 , 现代社会中的焦虑代替了传统 社会中的恐惧。 11 专稿 学) 的运用 ,人们就能够获得自由。在最新的阶段 (有人 称之为“后现代”) ,人们开始深切意识到“自然的社会化” 或者说“人化自然”。正如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所揭 示 , 人类对自然的技术侵入使得自然变得更加神秘莫 测。麦吉本指出 :人类对自然世界的干扰已经既深且广 , 以至可以说是 : 自然的末日。社会化的自然与过去的自 然环境不大相同 ,后者是与人的活动相分离而存在的 ,并 且对这活动来说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背景 ; 前者在某 些方面比“过去的自然”更为不真实 ,因为我们不能确保 新的自然环境会怎样运作。譬如说 , 没有人能告诉我们 全球变暖到底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多大的风险。吉登斯认 为 : 过去的政治是 :“解放政治”, 未来的政治是“生活政 治”。前者是生活机遇的政治 ,所关心的是减少或消灭剥 削、不平等和压迫 ; 后者是生活方式的政治 ,要提出和解 决“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这样的问题。[41 ]譬如说 ,要还是 不要选择一种会导致全球变暖的生活方式。 生态、心态问题得不到解决 ,将会影响到人类在处理 世态问题方面已经取得的历史性成果。环境问题和资源 问题的蔓延与恶化 , 势必对全球反贫困斗争与争取全球 平等产生不利影响 ;认同政治的崛起 ,已经对自由民主主 义和全球政治一体化提出了挑战。面对新世纪的这些全 球性问题 , 不能坐等他人去为我们寻觅答案 , 中国思想 家、政治家和普通民众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共同努 力 ,一起开创人类新生活。胡适曾号召“再造文明”,他当 时的意思是再造中国文明 ;今天我们接过他的旗帜 ,则是 要沿着继续现代化和反思现代化的路径 , 再造一个更幸 福、更安全、更多样化的世界文明。但是胡适所说的再造 文明的方法是全然不错的 :“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 , 是一 点一滴的造成的。”“再造文明的下手功夫 , 是这个那个 问题的研究。再造文明的进行 , 是这个那个问题的解 决。”[42 ] 笔者确信中国人在 21 世纪能够为世界文明的创新 与再造做出较大的贡献 , 不是因为相信在中国文明的原 典中能够找到实现“天人合一”的密钥 ; 甚至也不是因为 如张光直所说 ,中国“有传统的二十四史和近年来逐渐累 积的史前史这一笔庞大的本钱”,“这批代表广大地域、悠 长时间的大笔史料中 ,一定会蕴藏着对人类文化、社会发 展程序、发展规律 ,有重大指示作用、甚至证实价值的宝 贵资料”; [43 ]而是依据中国几千年来持续不断地克服生 存危机、创造和改造文明这一富于活力的历史传统 ,以及 接近人类全体四分之一的人口基数。根据贾雷德 ·戴蒙 德对欧亚大陆、美洲大陆、撒哈拉以南非洲及大洋洲的人 类学研究 , 文明的创造和进步与人类共同体的规模及其 地理位置上的开放性成正比。[44 ]人都是上帝的子民 , 人 皆可以为舜尧 , 在空前未有的全球化和地球村的开放条 件下 , 十几亿中国人没有理由不在文化创新上有突出表 现。文化创新包括技术创新 (如发明新材料) 、社
本文档为【21世纪中国现代化议程_下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674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5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2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3-10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