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建安七子研究概况

建安七子研究概况

举报
开通vip

建安七子研究概况 大 众 文 艺大 众 文 艺 105 一、长期研究单薄 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与同样具有 光辉灿烂历史的盛唐文学相比,建安文学研究得还很不充分;建 安七子,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作家,他们为建安文坛的兴盛做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较之于三曹,七子研究明显薄弱。有学者 指出“七子的诗歌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历来对三曹 的研究较多,也较深入,而对七子却不甚重视。”[1] 首先表现在中国文学史的相关描述中,七子研究进展不大。 1963至1999年间出版的四套中国文学史中,游国恩本(人民文...

建安七子研究概况
大 众 文 艺大 众 文 艺 105 一、长期研究单薄 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与同样具有 光辉灿烂历史的盛唐文学相比,建安文学研究得还很不充分;建 安七子,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作家,他们为建安文坛的兴盛做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较之于三曹,七子研究明显薄弱。有学者 指出“七子的诗歌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历来对三曹 的研究较多,也较深入,而对七子却不甚重视。”[1] 首先表现在中国文学史的相关描述中,七子研究进展不大。 1963至1999年间出版的四套中国文学史中,游国恩本(人民文 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三编第一章“建安和正始文学”第二 节“建安七子与蔡琰”中,只列举了王粲(《七哀诗三首•其 一》)、陈琳(《饮马长城窟行》)以及刘桢(《赠从弟三首• 其二》)的三首诗歌。这种情况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在出版的 文学史中,有关七子研究没有反映出新的进展。章培恒本(复旦 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三编有关建安诸子的论述,几乎只是 游国恩本的再现;郭预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三 编建安七子一节中,所述更为简略,仅有相关文献的句摘性介 绍;袁行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三编建安文学中 主要介绍了刘桢与王粲的诗歌,其他诸子只列举了陈琳的《饮马 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徐干的《答刘桢诗》三 首诗歌作品。其次,从单篇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上看,20世纪八十年代前,有关 建安七子的研究成果较少,在检索到的论文中,对王粲的研究占 了较大比重,其他邺下诸子的研究相对沉寂。总体而言,对建安 七子的研究仍未全面展开。 二、研究成果 1、七子文本的整理与笺注 20世纪80年代,建安七子逐渐受到学术界的专门关注,七 子研究有了显著进展,首先表现于七子诗文集的重新整理与评 注。有关建安七子合集的著录情况,刘跃进先生的《中古文学 文献学》有相关介绍[2],这里主要叙及三部七子合集著作,即郁 贤皓、张采民《建安七子诗笺注》(巴蜀书社,1988年)、俞绍 初辑校的《建安七子集》(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2005年6月 新1版)、吴云主编的《建安七子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年11月版,2005年1月修订第1版)。宋元明清时期,七子文 集散佚,因此对七子文集的重新整理可谓意义重大,文献是基 石,准确的文献资料和丰富的校注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以 上三本著作各有特色,郁著专攻七子诗作,对七子现存的103篇 (前言P15)诗歌作品作了笺释,为研究七子诗歌提供了一个较 为完备的文本和便于深入解读的基础。文后附录有《建安七子诗 资料选录》和《建安七子年表》,资料选录录入了历代文人对七 子诗歌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始于曹丕,终于刘熙载。另外,郁著的特点在于 对每首作品的注释更为清晰易懂,旁征博引,注释详赡,评笺部 分则详细罗列各代诗话作品中的相关看法意见,间或发明题旨, 考订作年,可见学者功力深厚。俞著对七子文集的收集更加完 备,包括诗、赋、文,是建安七子文集的重要版本,文后附录 《建安七子佚文存目考》,《建安七子杂著汇编》,《建安七子 著作考》,《建安七子年谱》。七子年谱极有价值,比之年表 (郁贤皓年表年代有跳跃性)内容更为翔实,历时153-218,对 之前出版的、较有影响的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有所补益,年 谱有助于七子生卒年的考订以及更好地理解七子创作、生活的时 代背景。吴著与俞著相比,不仅覆盖面广,同样包括诗、赋、 文,而且对七子每一首作品进行详细的校注,不同之处在于删去 了文后附录,每卷之前添加了前言,有了对七子个体的研究,对 他们的生平、文章特点等进行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其人, 解读其作品。 2、论文与论著 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有关七子研究的论文在数量与质量上都 有了一定的进展。“这20年里公开发表的研究建安七子的单篇文 章,有关王粲的最多,有80多篇(另在1980年以前已出现10来篇 关于王粲的研究论文);其次是孔融,有20多篇;有关徐幹、陈 琳、刘桢的各有10多篇;有关阮瑀、应瑒者均不足10篇。”[3]另 据笔者目力所及统计,1996至2008年间,共计发表了五十多篇专 题论文(包括硕士论文),涉及到建安七子研究的方方面面。笔 者在此主要归结为以下两点:七子整体研究开始出现;七子个体 研究更为全面。 首先,七子整体研究开始出现。比较重要的文章有徐公持 的《建安七子论》(文学评论,1981年第4期)、《建安七子诗 文系年考证》(文学遗产增刊十四辑,1982年2月)。《建安七 子论》对建安七子进行了整体性研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七子 的政治态度;七子的创作倾向;个人特色与时代风格;在文学史 上的贡献。这里主要提及两点,一,七子政治态度。历来论者对 于七子的政治态度都是笼统地阐释为“孔融与曹操有矛盾,王粲 等人依附曹操”,徐文对七子政治态度重新做了解析,提出了独 到见解,对孔融,既谈他对曹操的反抗,也谈他与曹操的合作 (《六言诗三首》中可以看出),对王粲等人既谈他们对曹操的 依附,也论及他们对曹操的反对历史,使读者对七子的政治态度 有了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二,七子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历来对 七子文学成就评价不高,将其视为三曹附庸,徐文则充分肯定了 七子在文学史上的贡献,认为“七子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包括两个 方面。一方面,“七子”以其创作反映了汉末——建安时期的社 会现实,表现了一群有才智的知识分子的时代感受,他们的作 品,是“建安文学”的重要部分,他们作品中的“慷慨基调”, 是“建安风骨”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在诗、赋、散文等各种 文学样式的发展中,“七子”也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徐公 建安七子研究概况 董 洁 (江南大学文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摘 要】对建安七子的研究,从他们的当代便已经开始,此后一千七百多年来,七子一直是人们研究的对象,但与三曹相较,七子研究一 直处于附属地位;七子的文学贡献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极不相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七子的研究情况做一爬梳,本文主要关注近十年来 的七子研究情况。 【关键词】建安七子,研究概况 “莫以孤寒耻,孤寒达更荣”(《读友人诗》),他看到了即使 贫贱,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取得的成功远远高于其他途径的“成 功”,贫亦荣,寒更荣。它不失为给身处下位的贫寒士子开的一 剂良药,时刻激励着他们努力奋进,在动荡的时局面前仍然昂首 阔步地前行。 这就是杜荀鹤,继承了自《诗经》至杜甫以来的现实主义风 格并有所扩展,他沿着诗歌发展的正格一路在衔接唐与以后各代 的文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全唐诗 中华书局 1979 2.杜荀鹤 杜荀鹤文集(唐)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12 3.计有功 唐诗纪事 中华书局 1965 4.司马光 资治通鉴 线装书局 2006.12 5.詹锳 唐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6.傅璇琮. 唐才子传校笺 中华书局,1999. 7.周祖譔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唐五代卷 中华书局 1992.9 8.史仲文 中国隋唐五代文学史 人民出版社 1994.1 文史哲 大 众 文 艺大 众 文 艺大 106 持先生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更为清晰的七子面貌图。此外,七子整 体研究角度也有了多样化的体现。从人物关系上将七子作为整 体研究的有戴蕃瑨《曹氏父子与建安七子的关系》,全文分析了 “东汉末年的局势,建安七子的文学渊源和学术素养,曹氏三父 子对建安七子的待遇,邺城南皮之会盛况及其实质”,文末提 出,“近人将王粲等六人在邺下偶然的聚会,说成邺下集团,未 免可笑。应该知道,曹操为人凶险恶毒,是不允许在自己内部发 生朋党的,无论政治,军事都是这样,为什么要在儿子身边构成 一个集团?”[4]此说颇有新意,因为邺下文人集团几乎已成为一 个定论,笔者认同邺下文人集团的存在,因为曹操是完全有能力 控制这个文人集团的,如曹操杀杨修,罚刘桢便是明证,并且这 个集团是文人性质而非政治性质。从心理角度解读七子,探索他 们的心理世界也可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如王秀春《建安诸子后 期心态探析》(中国文学与文化)。建安七子前后诗风不同,不 同的诗风也表现了作家所处环境的变化与不同的心态,言为心 声,王文将后期的这种心态归结为“前期动荡生活留下的阴影、 个人理想无法全部实现、曹氏兄弟之争及诸子个性”,同时结合 他们前后期的作品进行比较。王文指出,诸子后期的作品在文学 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由于七子后期主要 集中于邺下,除孔融外,其他六子成为了曹氏父子的文学侍从, 因此有些学者认为,七子后期作品没有价值。笔者认为七子后期 作品同样重要,其作品更多抒发了个人的真情,由于后期七子成 为了曹府的幕宾侍从,经常奉命作诗文,让他们感觉与自己建功 立业的理想愈去愈远,遂逐渐从内心生出不满、叛逆之感,并通 过诗文写作倾泻出内心真实的苦闷与愿望,而这些抒发真情实感 的文学作品也不再是为政治而服务了,体现了文人意识上的觉 醒。其他对七子作综合研究的文章还有穆克宏《志深而笔长 梗 概而多气——刘勰论建安七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 期),郁贤浩、张采民《建安七子与建安风骨》(南京师大学报 1989年第4期),王辉斌《建安七子生平事迹志疑》,王辉斌先 生的文章对七子生平进行考订,此文针对俞绍初《建安七子年 谱》,认为“其中如关于孔融的生卒年、王粲曾‘随军江陵’、 徐干等人‘预赤壁之役’、‘军谯’的具体参与者、孔融与祢衡 的交游、徐干著《中论》的时间等之认识,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 疑点,现将其进行了重新考察,有利于参考。”[5]另外,徐公持 先生的《魏晋文学史》,胡国瑞先生的《魏晋南北文学史》中都 有对七子的综合论述,徐公持先生将七子分节进行逐一论述,内 容十分翔实。 其次,七子个体研究有了深化,论者全面关注七子的诗、 赋、文创作情况,对其生平进行研究考订。对王粲的研究仍占主 导地位,《登楼赋》、《七哀诗》是研究的重点。王粲《登楼 赋》写作时间,至今尚无定论,俞绍初之文在弄清王粲所登之 楼所在地的基础上,进而讨论登楼时间,因为“登楼时间的确 定, 既关乎王粲的事迹行踪, 同时也直接影响着赋意的理解, 对 于研究王粲及其名作《登楼赋》, 似不是一个可以等闲视之的 问题。”[6]文末得出结论,认为“《登楼赋》当作于建安十三年 九、十月之间, 王粲归降曹操之后, 江陵受封之前。”[6]木斋 《论王粲与五言诗的成熟—兼证《七哀诗》、《杂诗》的写作时 间》(齐鲁学刊,2002年第2期)则将其作品与五言诗的成熟联 系起来,五言诗的出现和成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问题,至今 还未得到很好解决,将两者结合,是其创意之处。另外对孔融、 刘桢的研究也有了进一步深入。在建安七子中,孔融一直是个备 受争议的人物,人们甚至对他是否为建安七子持怀疑态度,在此 论点上展开了争论,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有些论者认为“孔融的 政治态度与建安六子有较大差异,在文学创作方面与建安六子有 所区别,并且他没有参加建安文人集团的活动”由此得出结论: 孔融不应列入建安七子之列。有些论者认为反对原因不成立, “孔融的作品也有建安文学的一般特征,即气盛与辞丽。” 蒋方 《关于建安文学的概念的思考》文末提出,“为尊重历史起见, 我们称‘七子’,必包括孔融,谈建安文学,则不提孔融。” [7]此说初看为折中之见解,其实对于孔融还是持有明显的排斥态 度。笔者认为,不论七子亦或建安文学,孔融都应有他的一席之 地。另外,孔融的主要成就在其文,诗歌成就不高,历来探讨甚 少,在其仅存的几首诗作中,《杂诗二首》真伪莫辨,二诗归属 尚存疑义,俞绍初将其归于孔融名下,而逯钦立则认为是李陵之 作。刘志伟则在这一难题上论述了自己的观点,为研究者提供了 一些新的思路,其文考辨诸说,“结合孔融首次任职特定心态, 探讨《杂诗•其一》对举吕望、管仲特殊用法与灵帝时代特别是 光和三年政治文化的深层关系,并以边让作于光和三年的《章 华台赋》也对举吕望、管仲作为重要旁证,认为《杂诗•其一》 确为孔融之作。”[8]对刘桢诗歌的研究,钟嵘《诗品》认为其诗 “气过其文,雕润恨少”,韩国教授池世桦则撰文表示钟嵘对刘 桢诗歌的评价未为允当,认为刘桢诗歌不仅气格豪峻,亦有高逸 诗趣。(齐鲁学刊,2001年第4期)。另外,对七子的个体研究 还有将两者进行比较的,如比较了“善于章表书檄”的陈琳、阮 瑀,有“述作之意”的应瑒;比较了陈琳、应瑒的文风,比较了 陈琳、阮瑀的文学艺术风格,从比较中突显出各自独特的文风与 建安文学的总体风格。其他有关七子个体研究的文章比较重要 的还有许结《徐干‘中论’及其文艺观索解》(山东师大学报 1990年第3期),李慰祖《刘桢简论》(韶关师专学报1990年第 4期),袁世硕《孔融》(《山东古代文学家评传》,山东人民 出版社1983年4月版),吴云 《孔融论》,(《中国古典文学论 丛》第7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版)等。 除了论文,近十年来将建安七子作为专题进行研究的专著, 据笔者目力所及,共有三部。一为台湾学者江建俊《建安七子 学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2月),其特点在于所列举 的七子生平材料较为翔实;二为韩格平《建安七子综论》(东北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该书“试图从宏观上对七子文 学创作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一番整理和归纳”(后记);三为王鹏廷 《建安七子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该 书是王鹏廷的博士论文,全书分上、下两编共七章,几乎涵盖了 七子研究的各个方面,全书脉络清晰,内容详实。文后附录有建 安七子研究史略述,从开创期魏晋一直谈及近现代20世纪末,为 众人清晰地勾勒了一幅建安七子研究史图,颇有参考价值。是书 “旨在通过对建安七子创作成就和文学风格的论述,显示他们对 建安文学的贡献,并揭示他们在汉魏文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 发展史上的地位。” 综上所述,历来对建安七子的研究与三曹相比,较为沉寂, 近十年来在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第 一,七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历来对七子的研究成果呈现不对 等的情况,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史中,对七子文学成就评价 不高,认为他们是三曹的附庸;五十年代以后的文学史中,对七 子的文学地位虽持肯定态度,但论述较为简单。第二,较多重视 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对七子整体研究关注不够。第三,没有 将七子置于特定的历史区间进行考察,七子是汉魏之交的文人团 体,在“汉音”到“魏响”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 们同时还经历着文学自觉的时代,在特定的文学史环境下考察 七子,关乎他们文学地位的确定,因此七子研究仍有可探讨的空 间。 注 释 1、郁贤皓、张采民.建安七子诗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8:1 2、刘跃进.中古文学文献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141 3、王鹏廷.建安七子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4、戴蕃瑨.曹氏父子与建安七子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 1期 5、王辉斌.建安七子生平事迹志疑[J].太原大学学报,2008年3月 6、俞绍初.登楼赋测年[J].文学遗产,2003年第2期 7、蒋方.关于建安文学的概念的思考[J].许昌师专学报,1989年 8、刘志伟.孔融“杂诗其一”作于光和三年考[J].文史新探 文史哲
本文档为【建安七子研究概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096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6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3-09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