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眼针;李晓鸿老师;

眼针;李晓鸿老师;

举报
开通vip

眼针;李晓鸿老师;眼针疗法 眼针疗法 1、​ 概述: 1定义:眼针疗法是根据脏腑与眼区的对应关系,应用毫针刺激相应眼区延续到眼周的穴位(部位),以诊治全身疾病的方法。属于微刺系统,微针疗法。 (1)​ 脏腑与眼区白色巩膜的对应关系。 (2)​ 毫针刺激相应眼周的部位。 (3)​ 以诊治全身疾病的方法。 2起源与发展:原创:辽宁中医学院——彭静山教授 根据《内经》“观眼察病”和《证治准绳》对眼的脏腑划分理论,70年代创立眼针疗法,为针灸诊治疾病提供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3、适应症广泛,但是以病程较短的疾病效果更佳。 (1)​ 何谓 “观...

眼针;李晓鸿老师;
眼针疗法 眼针疗法 1、​ 概述: 1定义:眼针疗法是根据脏腑与眼区的对应关系,应用毫针刺激相应眼区延续到眼周的穴位(部位),以诊治全身疾病的方法。属于微刺系统,微针疗法。 (1)​ 脏腑与眼区白色巩膜的对应关系。 (2)​ 毫针刺激相应眼周的部位。 (3)​ 以诊治全身疾病的方法。 2起源与发展:原创:辽宁中医学院——彭静山教授 根据《内经》“观眼察病”和《证治准绳》对眼的脏腑划分理论,70年代创立眼针疗法,为针灸诊治疾病提供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3、适应症广泛,但是以病程较短的疾病效果更佳。 (1)​ 何谓 “观眼察病”? (2)何谓《证治准绳》眼的脏腑划分? 观眼识病:就是通过观察眼部“形色丝络显现”而“验内之何脏腑受病”(《证治准绳·目门》)。其依据是眼睛的一定部位与一定的脏腑相关系,观察这些部位形色丝络的变化,可以推断相应脏腑的病变。 二、眼区的划分 (1)4个象限:两眼向前平视,经瞳孔中心做一水平线并延伸过内、外眦,再经瞳孔中心做该水平线之垂直线,并延伸过上、下眼眶,将眼区分成4个象限。 (2)八区:按照钟表的取象比类方法,再将每一个象限分成两个相等区.即8个象限,区域相等,分别为1、2、3、4 、5、6、7、8区。钟表的取象比类方法记忆眼图八区,每区以时针计算为90分钟,左眼l区由10时30分至12时;2区由0时至l时30分;3区由1时30分至3时;4区由3时至4时30分;5区由4时30分至6时;6区由6时至7时30分;7区由7时30分至9时;8区由9时至10时30分。右眼依此类推。 (2)十三区:白睛八区的比例相等,但1、2、4、6、 7五个区是肺、大肠,肾、膀胱,肝、胆、心、小肠、脾、胃各占二分之一。3、5、8区是上焦,中焦,下焦,自占一个整区。 左右眼各区呈对称的关系。 (3)眼针眶区十三穴 眼穴不另取穴名,属于某区即名某区穴,如“上焦区”、“肝区”等,总名“眼针眶区十三穴”。穴的位置均距眼眶2毫米。找穴时以瞳孔为中心,按钟表的比拟把各分区辨清楚,每个穴占据眶内眶外一定的范畴。 三、眼区诊断依据及方法 观眼察病:是观看白睛血络改变来诊断疾病的方法。也称白睛诊法。 人的白睛(球结膜)上可见隐约纵横交错的络脉,正常人的络脉纤细而不明显,尤其是儿童的眼球,如果没有生过大病,则白睛青白洁净,看不出络脉的分布。若是生病以后,或由皮肤通过经络而内传到脏腑,或由脏腑外传到皮肤,不论某一经或几个经受病,都可以从眼白睛上显露出来。临床上可根据这些变化诊察疾病。 白睛诊法遵循一定的规律,一般血络改变所在区域即该区所代表的脏腑或经脉出现病变,左眼改变主躯体左侧病变,右眼改变主躯体右侧病变。 白睛诊法:通常依据白睛络脉有七种形状和八种颜色的变化。 1、络脉七种形状变化: (1)根部粗大:由白睛边缘处络脉粗大,渐向前则逐渐变细。此种形状多属于顽固性疾病。 (2)曲张或怒张:络脉出现曲张,由根部延伸,中间转折曲张,以至于怒张。为病势较重。 (3)延伸:络脉由某一经区传到另一经区,则出现延伸现象。 例如左眼肾区向下焦延伸。病源在肾 (4)分岔较多:此种现象多出现在眼球上部,眼球下部亦有时出现。说明病势不稳定而容易变化。 (5)隆起一条:多属六腑的病。 (6)模糊一小片:此种络脉多发生在肝、胆区,肝郁症、胆结石症往往出现之。 (7)垂露:如见于胃肠,多属虫积。见于其他经,多属郁症。 2、络脉的颜色 白睛上络脉的色泽,基本是红色,但有浓淡明暗之不同。从这些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病程长短,寒热虚实,预后转归,病情变化,可作为诊断及观察疗效的参考。 (1)鲜红:络脉鲜红,为新发病。属于实热,病势正在发展。 (2)紫红:说明病为热盛。 (3)深红:主于热病而病势加重。 (4)红中带黑:主于热病入里。 (5)红中带黄:为病势减轻的现象。 (6)络脉淡黄:白睛上出现络脉颜色淡黄亦为病势将愈的现象。 (7)络脉浅淡:是气血不足,属于虚证或寒证。 (8)络脉暗灰:白睛上络脉暗灰,属于陈旧性病灶,症状早已痊愈,但经络在白睛上的痕迹永不消失,其颜色是暗灰的。然而由暗灰转为淡红是其旧病复发征兆。 四、十三区主治 肺区主治咳嗽,哮喘,肺咯血,肺癌引起胸痛,急性荨麻疹以及肺经体表循行所过的部位疼痛。 大肠区主治痔疮,便秘,脱肛,泄泻,头痛以及大肠经体表循行所过的 部位疼痛。 肾区主治腰痛,遗精,早泄,全身骨痛,哮喘,肾绞痛,足心痛,脐周痛。 膀胱区主治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落枕,颈椎病,后头痛,背痛,坐骨 神经痛,肾绞痛,遗尿,小便失禁,尿潴留,抽筋。 上焦区主治膈肌水平以上疾病:(疼痛) (1)头面五官疾病:头痛,面瘫,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功能紊乱。 (2)颈项部疾病:落枕,颈椎病,颈肌劳损,颈部扭伤。 (3)胸部疾病:哮喘,咳嗽,心绞痛,心悸,胸背痛。 (4)上肢疾病: 中风上肢瘫痪,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腕关节扭伤。 肝区主治高血压,痛经,月经不调,精神病,头痛,疝气,胸胁痛。 胆区主治偏头痛,胁肋痛,侧腰痛,坐骨神经痛,胆绞痛。 中焦区主治膈肌水平以下、脐水平以上疾病(疼痛) (1)肝胆疾病:胁肋痛,胆绞痛,肝癌引起疼痛。 (2)脾胃疾病:胃脘痛,呕吐,呃逆,泄泻,胰腺炎引起腹痛。(3)其他疾病:腰背痛,肾绞痛。   心区主治心绞痛,心悸,失眠,癫痫发作,中风失语,舌尖痛,昏迷,面部痤疮以及心经体表循行所过的部位疼痛。 小肠区主治慢性泄泻,落枕,颈椎病以及小肠经体表循行所过的部位疼痛。 胃区主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面瘫以及胃经体表循行所过的部位疼痛。 脾区主治泄泻,腹痛,胃脘痛,四肢肌肉疼痛,舌根痛以及脾经体表循行所过的部位疼痛。 下焦区主治脐水平以下疾病(疼痛) (1)生殖泌尿系统疾病:痛经,遗尿,胎位不正,妊娠腹痛。(2)腰腿部疾病: 腰骶痛,坐骨神经痛,中风下肢瘫痪,踝关节扭伤以及其 他原因引起下肢痛症。 (3)其他疾病:脱肛,痔疮疼痛。 五、眼针的针刺法 1、眼区的深部解剖 解剖所见每根针斜刺穿过皮肤、筋膜、深筋膜,抵眼轮匝肌。在深度上有的针尖接触眼轮匝肌表面,有的刺入肌内,尽量不穿透轮匝肌抵骨膜。 每个穴区皮下浅筋膜内均有丰富的躯体感觉神经和血管网,血管网上有内脏感觉神经末梢。每根针均与感觉神经干或其分支末梢紧挨一起,关系密切,血管网缠在针的周围。 八区深部所见神经与血管: 1区有眶上神经和额分支分布,并有眶上动脉网。 2区有眶上神经分支和眶上动脉网和泪腺分支。 3区内有眶上神经和泪腺神经分支。并有泪腺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颧眶动脉血管网。 4区有眶下神经睑支分布,并有眶下动脉和颞浅动脉血管网。 5区有眶下神经下睑支和眶下动脉血管网。 6区有眶下神经下睑支和眶下动脉分布。 7区有眶下神经下睑支和滑车下神经的分支,并有内眦动脉和眶下动脉血管网。 8区有额支和滑车上神经分支,并有眶上动脉和额动脉血管网。 2、毫针刺法是眼针疗法的主要刺法。 进针法 为减少出血事故,针刺之前,先用纱布冷敷使眼球的血管收缩然后针刺。 病人取仰卧位或坐位。选好穴区,常规消毒。 标准的眼针针具以29号直径0.34毫米、长15毫米即0.5寸的不锈钢针最为合适。 眼针进针要稳、准、快。医者先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压住眼球,并使眼睑皮肤绷紧,右手持针在眼眶缘外0.5cm处轻轻刺入。直刺或斜刺时深度均以达到眼眶骨膜为度。针刺上眶时,针尖可斜向上,针体与水平线成45度角。针刺下眶时,针体与眼眶垂直。 针刺手法  (1)眼针手法以刮针补泻为主。用食指、中指抵住针尾,以拇指指甲轻轻向下刮针柄为补法,以食指或中指的指甲向上轻轻刮针柄为泻法。以得气为度。 (2)点刺法:在选好的穴位上,一手按住眼睑,病人自然闭眼,在穴区轻轻点刺五次到七次,以不出血为度。 (3)眶内刺法:在眶内紧靠眼眶眼区中心刺入,眶内针刺是无痛的,但要手法熟练,刺入准确。眶内都用直刺,针尖向眼眶方面刺入。进针0.5寸。手法不熟时,切勿轻试。 (4)沿皮横刺法:应用在眶外,在选好的经区,找准经区界限,向应刺的方向沿皮刺入,可刺入真皮达到皮下组织中,不可再深。眶外穴距眼眶边缘2毫米。每区两穴的不可超越界限。 (5)双刺法:不论直刺、横刺、刺入一针之后可在针旁用同一方向再刺入一针,能加强疗效。 (6)表里配合刺法:眶内、外各刺一针。 (7)缪刺法:一侧有病,针患侧无效时,可在对侧眼区同名穴针刺之。 3、留针和出针 眼针针刺时间一般为15分钟,留针期间,每5分钟运针1次。出针时,左手把清毒干棉球压在针的旁边,右手缓慢地把针拔出,待针尖将要脱出时,急以干棉球压住针孔约3分钟,以防出血。 六、眼针临床应用 1取穴原则 (1)看眼取穴:哪个经区络脉的形状、颜色最明显即取哪一经区穴。 (2)探穴取穴 :本法是用三棱针针柄在眼周穴区周围进行均衡用力按压,寻求过敏点。如在某点出现明显酸、麻、胀、重或发热、发凉或舒服感等,即是要针刺的部位,可以加重压力,使皮肤出现一小凹。 (3)循经及脏腑辨证取穴:循经取穴是根据经络辨证来选穴的一种取穴方法。临床上依据疾病的症候群和病变所过的部位,判断疾病所在经脉,以决定取穴。循经取穴 又分为循本经取穴、循他经取穴和多经取穴。脏腑辨证取穴是根据脏腑生理功能失调的见证辨明疾病所在 脏腑来决定选取脏腑穴区治疗疾病的一种取穴法。 2、适应症 眼针的功能:止痛消肿,安神定志,理气和血,通经活络。 眼针疗法的适应症较广,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疾病。它不仅用于治疗许多功能性疾病,而且对一部分器质性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临床上眼针对急性病有较好疗效,而对一些慢性病效果不理想。 (1)眼针对脑血管疾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出血以及脑外伤所致的偏瘫疗效较佳。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效果较好,超过半年疗效较差。 (2)眼针对各种疼痛性疾病,如头痛、颈痛、心痛、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痛、胆绞痛 、肾绞痛、肩周炎痛、胃脘痛、坐骨神经痛、腕踝关节扭伤痛、痛经等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3)对一些炎症性疾病,如急性睾丸炎、胆囊炎、面神经炎、风湿性关节炎、气管炎、IgA 肾炎等有一定消炎治病作用。 (4)对一些功能紊乱性疾病,如高血压、低血压、月经不调、失眠、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具 有良好调节作用。 (5)对哮喘、荨麻疹、肢体麻木、面肌痉挛、震颤等疾病也有一定治疗效果。 3、毫针针刺注意事项 (1)眼睑肥厚或眼睑静脉明显者要慎用。 (2)针刺时要保护眼球,防止伤及眼球。 (3)针刺内眦的眼针穴区,要注意避伤内眦动脉。 (4)肢体功能障碍或疼痛者,可一边针刺,一边嘱患者缓慢活动肢体,以加强疗效。 (5)眼针针刺个别病人也会出现晕针,要注意预防和处理。 附:眼针临床应用 (1)中风偏瘫:新中风偏瘫经过抢救已过危险期,针上、下焦区,可以应针而效。但病程过久,数月以至数年,筋骨肌肉均正常者,仍然有效。如果因病久发生肌肉萎缩,骨骼变形,肩肘屈而不伸或伸而不屈,手不能握或握固难开,下肢屈伸不利,内、外翻足,脑软化,脑萎缩者,效果多不理想。 初期偏瘫,让病人仰卧伸腿,将患侧屈膝,令足心踏床面,稳固不动者必有效,如果患足踏床面时左右摇摆不定或不能踏床者,均无效或其效甚微。 (2)急性扭伤:针下焦区,效果良好。 (3)落枕:针双上焦区。 (4)降血压:针双肝区可调整血压,高者可降,低者可升。 (5)痛经:针双下焦区。 (6)遗尿或尿频:下焦区,肝区,肾区。 (7)心律不齐:双心区。 (8)膈肌痉挛:中焦区。 (9)胃痉挛:中焦区。 (10)头痛:上焦区,偏头痛配胆区,后头痛配膀胱区。 其它适应症: (1)目赤痛:肝区 (2)近视:肝区配内睛明。 (3)眼睑下垂:脾区,上焦区 (4)针眼:脾区 (5)电光性眼炎:上焦区,肝区 (6)鼻炎:上焦区、肺区 (7)音哑:肺区,上焦区 (8)喉痛:肺区,上焦区 (9)舌痛:心区 (10)牙痛:上焦区,患侧翳风(龋齿不效) (11)耳聋、耳鸣:肝区,上焦区 (12)三叉神经痛:上焦区。第一支痛配瞳子髎;第二支痛配四白;第三支痛配颊车 (13)面肌痉挛:上焦区,脾区 (14)面瘫:双上焦区 (15)项强:双上焦区,膀胱区 (16)五十肩:双上焦区,大肠区 (17)上肢不能举:上焦区 (18)老年慢性气管炎:肺区,咳喘穴(大椎两旁5分,向大椎斜刺5分深,不留针) (19)胸痛:上焦区,心区 (20)背痛:上焦区,膀胱区 (21)腰痛:下焦区,肾区 (22)尿路结石腰痛:下焦区,肾区 (23)腰胁痛:中焦区,肝区 (24)坐骨神经痛:下焦区,患侧胆区 (25)胃痛:中焦区,胃区 (26)胆囊炎:胆区 (27)胆道蛔虫:肝胆区 (28)胰腺炎:中焦区,脾区 (29)呕吐:中焦区,胃区 (30)拒食症:胃区配四缝 (31)便溏:大肠区 (32)痢疾:下焦区,大肠区 (33)便秘:大肠区,左腹结皮内针 (34)膝关节痛:下焦区,膝眼 (35)下肢痿软:下焦区,肾区 (36)足跟痛:下焦区,胆区 (37)神经衰弱:上焦区,肾区,心区 (38)月经不调:下焦区,肝区,肾区 (39)阳痿:下焦区,大赫 附:眼与经络的关系 十二经直接间接都与眼有着联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窍,其精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精。”《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脉皆属于目” 《灵枢·口问篇》说: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 《素问·五脏生成篇》又说:“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张景岳《类经注》解释说; “肝为藏血之脏也,故人凡寐者其面色多白,以血藏故耳。”脏腑和眼睛相通是靠经络联系而形成的。经络分布于眼的通路: 1.起于眼或眼周的经络 (1)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于睛明穴 (2)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 (3)足少阳胆经起子目锐眦瞳子髎穴。 2.经过眼或眼周围的经脉 (1)手少阴心经,其支者系目系。 (2)足厥阴肝经,其经脉直接于目系相连。 (3)任脉经过两目中间而终。 (4)督脉经面目中间而下行终于上唇的龈交穴。 3.终于眼或眼周围的经脉 (1)手阳明大肠经,其支脉上行头面,终于鼻旁迎香 (2)手少阳三焦焦其支脉至目眶下和目外眦。 (3)手太阳小肠经的支脉,一条至目内眦,一条至目外眦 (4)阴跷脉、阳跷脉均至目内眦和外眦 4、眼与经筋的关系 (1)足太阳之经筋,其支者为目上纲。 (2)足少阳之经筋,其支者聚于目外眦。 (3)足阳明之经筋为目下纲。 (4)手太阳之经筋,上属目外眦。 (5)手少阳之经筋,属目外眦。
本文档为【眼针;李晓鸿老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8911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3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3-09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