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比较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改革 (胡建华)

比较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改革 (胡建华)

举报
开通vip

比较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改革 (胡建华)null比较视野下的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胡建华比较视野下的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胡建华null 改革的普遍性 改革的移植性 改革的比较性 null 一 改革的普遍性null 在20世纪下半叶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改革似乎是许多国家经常面对的主题,有时甚至成为发展的主旋律。 null 在这60余年中,世界范围内发生过3次较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改革...

比较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改革 (胡建华)
null比较视野下的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胡建华比较视野下的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胡建华null 改革的普遍性 改革的移植性 改革的比较性 null 一 改革的普遍性null 在20世纪下半叶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改革似乎是许多国家经常面对的主题,有时甚至成为发展的主旋律。 null 在这60余年中,世界范围内发生过3次较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改革浪潮。第一次是二战结束之后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一些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促使高等教育体制、内容等方面的全面改革;第二次是60年代高等教育人口的激增与现有高等教育制度的矛盾和60年代末波及范围广泛的学生运动的兴起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制度的反思,从而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第三次是20世纪末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适应经济、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许多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 null 我们可以从改革的起因、过程、内容等方面对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作一些分析、探讨。 null 1. 改革的起因∶社会(制度)变革是主导因素 null 从欧洲中世纪大学出现之后的世界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来看,影响高等教育改革的因素依据性质与来源可以大致归纳为社会的、科学的、文化的、教育的四大类。 null 所谓社会的,主要指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体制)变革以及经济发展等;科学的,主要指科学技术进步及其由此引起的学术革命、学科发展等;文化的,主要指社会文化变迁、外来文化影响、以及大学思想、大学观念的变革等;教育的,主要指作为高等教育之基础的初、中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和教育系统内部的结构变化等。 null 虽然这4类因素通常是交织、混合在一起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作用,但是就某一时期、某一国家的一次具体的高等教育改革而言,往往是一种因素起着主导作用。以20世纪下半叶的现代高等教育改革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在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中起主导影响作用的是社会因素。 null 例如,二战结束之后,一些国家的社会制度变革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直接、主要原因。其中,中国与日本的高等教育改革较为典型。 null 二次大战结束之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如何清除军国主义影响,变战前的军国主义国家体制为战后的民主主义国家体制,这是战后日本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这种社会制度的转变就构成当时日本教育改革(包括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影响因素。 null 又如,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战后第二次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社会因素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null 60年代末,在西方许多国家发生了战后以来规模最大的学生运动及由学生运动所引起的社会风潮,其中法国1968年的“5月风暴”将这场席卷全球的社会风潮推向了顶端。 null 学生运动及社会风潮不仅引发了“政治地震”,而且也直接导致了高等教育改革。1968年11月12日,法国教育部长埃德加•富尔领导起草的高等教育改革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在国会获得通过,产生了《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该法的“自治、参与、多学科”三原则成为70年代初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null 为什么在现代社会引起大规模高等教育改革的直接、主导起因主要是社会因素(在现代以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上,科学因素、文化因素曾经是一些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原因),这与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地位、作用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null 在近代以前,大学曾经是远离社会、专于古典的“象牙之塔”,社会既没有对大学的改革提出什么迫切的需求,大学也没有对社会发展作出什么重要的贡献,因此,即使像英国工业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等这样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也没有引发什么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高等教育改革。在现代,情况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现代大学“已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绝对不可缺少的事物”,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因此任何重大的社会变化(变革)都必然要求高等教育作出相应的改变,以回应社会的需求。 null 2. 改革的过程∶自上而下、由政府到大学 null 我们在分析高等教育改革过程时,如若将政府与大学视作改革过程的两端,那么改革的 流程 快递问题件怎么处理流程河南自建厂房流程下载关于规范招聘需求审批流程制作流程表下载邮件下载流程设计 就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大学至政府(自下而上),改革首先在若干大学兴起,逐渐推开,最终导致政府政策的改变;二是由政府至大学(自上而下),政府首先制定有关改革的政策、法令,然后组织实施,引导大学改革的进行。从20世纪下半叶发生在许多国家的几次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说由政府至大学是高等教育改革过程的主要特征。 null 80年代末、90年代初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改革 null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历史以1850年悉尼大学的创立为起点,在悉尼大学创立之后的约100年间(至二战结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到二战结束时只有6所大学,实施的是英国式的精英教育。在被称作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的20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也迎来了高等教育的扩张时期,政府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和扩大高等教育机会,决定成立一批高等教育学院(Colleges of Advanced Education),从而形成由大学与高等教育学院这样两类性质有所不同的机构所构成的“二元”高等教育体制。 null 在高等教育学院成立之初,其与大学的不同主要在于∶大学以知识探求为目标,注重理论探讨、学术研究,实施的是学位教育;高等教育学院以知识应用为目标,注重联系实际、职业志向,实施的是非学位的证书教育。这种“二元”体制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扩张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到了80年代中期,“二元”体制的一些弊端逐步暴露出来,特别是高等教育学院在教育层次上的拓展使得其与大学之间的区分变得日益模糊起来,因此在政府的主导下,80年代末又开始了一次变“二元制”为“一元制”的高等教育改革。 null 1987年大选之后,澳大利亚政府机构改组,原教育部和雇用产业部、科学部合并成立就业、教育与培训部(Department of Employment,Education and Training),约翰•道金斯(John Dawkins)出任部长。道金斯上任之后,立刻着手推行高等教育体制一元化的改革。1987年12月和1988年7月,就业、教育与培训部先后发表了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绿皮书与白皮书,在这两个文件中提出了废除二元制、导入一元制,在一元的体制下实施高等教育机构的合并与改组的政策方针。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1989年高等教育体制一元化的改革正式启动,至1991年,原有的24所大学和47所高等教育学院合并、改组为38所大学。 null 现代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由政府至大学的基本特征反映了在现代社会中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政府愈来愈关心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要求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愈来愈倾向于通过立法、行政、经费资助等手段来影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政府之于高等教育的作用(指导、控制等)在集权式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自不当说,即使在“放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也愈来愈明显。 null 在有着浓厚“大学自治”传统的英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政府导引、干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努力始终没有间断过,这其中包括著名的《罗宾斯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1963年),“撒切尔时代”的高等教育紧缩政策,1988年制定的《教育改革法》,80年代末期大学拨款委员会的改制,1991年发表的教育白皮书《高等教育∶一个新的框架》,1992年制定的《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法》,1997年国家高等教育调查委员会提出的长达1700页的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及21世纪高等教育蓝图的《迪林报告》等。 null 3. 改革的内容∶体制改革尤为引人注目 null 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容,如若按照宏观与微观这两个层面加以区分的话,大致可分为高等教育体制(结构)改革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两大部分。这两部分的改革之间虽然有着一定的联系(有联系是必然的,因为它们都是高等教育改革整体的组成部分),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某一部分的改革会处在高等教育改革的突出位置,或者说受到更多的关注。 null 我们在分析20世纪后半叶的高等教育改革时,可以发现就内容而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比大学教育改革更加引人注目,或者说在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中体制改革更受重视。 null 在20世纪后半叶的第一次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中国与日本的高等教育改革都是从体制改革入手的。 null 40年代末、50年代初日本的高等教育改革主要是按照美国的模式,建立起新制大学体系。二战之前日本的高等教育机构类型较为复杂,有大学、高等学校、专门学校、师范学校等,它们之间在学制、与中等教育的衔接、教育内容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战后的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战前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合并、调整为四年制的大学与二年制的短期大学,形成了带有美国式民主理念的高等教育体制,这一体制成为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 null 在20世纪后半叶的第二次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体制改革仍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处于较为突出的位置。 null 在1968年“5月风暴”之后的法国高等教育改革中,为了贯彻《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中提出的“多学科”原则,法国大学的体制进行了一次较为彻底的变动。“首先,解散了当时存在的23所大学及其学部。然后,建立了大约600个教学和科研单位。”“最大的改革是在巴黎进行的,象中心索邦分成了100多个教学和科研单位,这些教学和科研单位最后组成了7所大学。有些大学只是原来较大学部的一部分”。 null “这次改革十分重要,可以作为法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与巴黎大学的建立、‘帝国大学’的设立、1896年把各学区的学院重新组成大学等重大事件相提并论。它促使法国大学很快由20多所增加到60多所,大学技术学院也发展到60多所”。 null 在20世纪后半叶的第三次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体制改革的引人注目之处。 null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改革之前,英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具有“二元”的性质,即大学与多科性技术学院是两种有着诸多区别的高等教育机构。依据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1989年4月多科性技术学院及其他50所学院开始脱离地方教育部门的管理,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与此同时,英国政府成立了“多科性技术学院及其他学院基金会”,这是多科性技术学院迈向大学的第一步。1992年政府制定《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法》,规定多科性技术学院可以升格为大学并拥有授予学位的权力,据此38所多科性技术学院改名升格,从而在高等教育体制上完成了由“二元制”到“一元制”的转变。这场转变被称作是“英国高等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结构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null 为什么在20世纪下半叶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体制改革常常成为许多国家改革的重点,或者说体制改革总是那么引人注目?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个性的,也有共性的。 null 在个性方面,如40年代末、50年代初,一些国家社会制度方面的变化要求高等教育体制作出相应的改变;又如60年代高等教育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使一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出现了“制度疲劳”、“结构失衡”,从而促使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null 在共性方面,由于现代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大学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因此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特别是从宏观方面的控制力度。政府从宏观上控制或者影响高等教育系统,主要是在数量与结构两个方面,换句话说,高等教育体制与高等教育数量同样易于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 null 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大学教育改革作为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内容的重要性。实际上,在20世纪下半叶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改革可以说从未间断过。而教育改革没有像体制改革那样引人注目(在多数情况下),主要因为教育改革往往是分散地由各个大学具体实施的,没有体制改革那样的“集中轰动效应”。此外,在西方许多国家,教育(教学)是由各个大学负责进行的,属于大学自治的范围(这种大学自治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政府不能像发起体制改革那样对大学的具体教育活动实施行政干预。 null 二 改革的移植性null 1. “模式移植”是大学发展史上的常有现象 null 在影响大学发展的外部因素中,别国的大学模式则是人们经常提到的。譬如,美国比较教育学者菲利浦•G•阿特巴赫认为∶“国际性的大学模式在全世界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已经发挥了并且还在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任何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确切的历史,都是由许多因素结合而构成的。例如,某一个国家就常因某种外国的影响造成一种历史的偶然。” null 别国的大学模式不仅在大学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模式移植”本身成为世界大学发展史上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现象。例如,人们在研究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与发展时发现,最早的两所中世纪大学――巴黎大学与波隆那(Bologna)大学分别以它们特有的办学模式影响了后来的大学。 null 在当代高等教育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美国的大学发展史上,我们至少可以看到有过这样两次影响较大的模式移植。 null 1636的哈佛:剑桥 19世纪下半叶:德国 第一次模式移植造就了美国的近代大学,第二次模式移植则直接推动了美国大学的现代化。 null 许多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后发国家,它们的近代大学往往就是产生在模式移植的过程之中。“印度由于殖民主义的原因,大学就反映了一种英国的模式。日本的大学正是在德国大学很有影响的时候移植了外国的模式,因此,在某方面就采用了德国的模式”。 null ——“模式移植”的过程 :主动与被动 大学模式移植的过程,如果从模式移植的起因上分析,有主动移植与被动移植两种。 null 所谓主动移植指别国大学模式移入本国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主动的过程。这种主动移植源自于本国大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例如,19世纪下半叶,美国依靠植入德国大学模式创立了现代大学制度;日本以德国大学模式为蓝本开始了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null 被动移植是模式移植的另一种,它指别国大学模式移入本国是一被动的行为、被动的过程。被动移植往往发生在外力支配、统治着国家的状态下。 null 在殖民地国家,殖民者在政治上、经济上对殖民地国家实行统治的同时,也从文化和教育上对殖民地国家实行控制,其中包括在殖民地国家建立大学。这种大学的建立在一般情况下,是殖民者所为。对殖民者来说,虽是主动行为,但殖民地国家则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在被动移植之初建立的大学一般都完全照搬殖民者国家大学的模式,带有殖民者国家文化的鲜明印记。 null ——“模式移植”的主导:政府与大学 如果以在大学模式移植过程中主导力量的不同作为分类的依据,那么又有政府主导与大学主导两种类型。 null 所谓政府主导,即指政府在大学模式移植的政策制订、过程展开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 战后的日本 null 大学主导,即大学人决定着模式移植的方向、过程,这是大学模式移植的另一种类型。19世纪下半叶德国大学模式在美国的植入就属于这一类型。 null 德国大学模式对美国的影响主要通过这样3个途径∶大批留学德国的美国学生,理解德国大学精神的大学校长和赴美任教的德国人教师。他们好像一个庞大的载体,把德国大学的学术自由和通过研究进行教学的现代大学思想传播到美国。据统计,在整个19世纪,大约有一万名美国学生到德国留学,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回国后成为大学教授乃至校长,这种横渡大西洋的学者迁徙被视为“高等教育史上文化相互影响的最不寻常的例子之一”。 null 2. “模式移植”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主要形式,或者说“移植性”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 null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清朝政府以日本大学模式为蓝本建立了近代大学制度。1904年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程》在解释大学堂所设8个分科大学时写道∶“日本国大学止文、法、医、格致、农、工六门,其商学即以政法学科内之上法统之,不立专门。又文科大学内有汉学科,分经学专修、史学专修、文学专修三类。又有宗教学,附入文科大学之哲学科国文学科,汉学科史学科内。今中国特立经学一门,又特立商学一门,故为八门。” null 蔡元培的北大改革 20世纪20年代末的近代大学制度化null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按照前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大学制度是当时大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null 1954年高等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在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建国后5年来的高等教育发展时曾谈道∶“中央人民政府于1952年暑假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工作,依据苏联高等学校制度,从庞杂纷乱的旧大学中取消院的一级,调整出工、农、医、师范、政法、财经等系科独立建院或与原有同类学院合并集中,并根据培养国家建设各项专门人才的需要,结合各校师资设备等条件,普遍设置各种专业,根本改变了旧的高等学校设置混乱、系科重叠、教学脱离实际的状况,而使学校系科专业设置成为新型而能有效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null 正是在前苏联政府与专家的协助指导下,在全面学习前苏联经验的过程中,我们用了1950年至1955年的大约6年时间,建立起以前苏联模式为蓝本的社会主义大学制度。这一制度成为20世纪后半叶我国大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null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改革 研究型大学 通识教育 北大人事制度改革 学术权力 学术自由 null 纲要: 加强章程建设。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尊重学术自由,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 null 三 改革的比较性null 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有比较才会有认识 null 1. 数据的比较 null 高等教育在学率(全日制与非全日制高等学校在学人数除以18或19-21或22岁人口总数) 美国 89.5%(2004年) 英国 83.2%(2005年) 日本 66.1%(2007年) 法国 57.2%(2005年) 德国 52.1%(2005年)null 每千人口的高等学校学生数 美国 58.8人(2004年) 日本 30.4人(2007年) 英国 42.2人(2005年) 法国 36.6人(2005年) 德国 24.1人(2005年) 中国 14.3人(2007年) null 私立高校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 韩国 81.8 (2006) 菲律宾 65.2 (2006) 印度尼西亚 63 (1994) 日本 73.1 (2009) 泰国 43.4 (2001) 中国 19.6 (2008) null 高等教育结构(办学主体) null 高等教育结构(层次) null 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医学奖获奖者国别统计 null 美国以224人(占总数的43.0%)高居首位,英国、德国位列二、三。若以二战结束的1945年作为分界线来统计获奖者的情况,可以看到这三项诺贝尔奖的获奖人数在这两个时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即二战结束以来的获奖人数是二战结束前的2.7倍。 null 美国与德国的获奖人数在这两个时间段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美国二战结束以来的获奖人数是二战结束前的11.4倍,其增长幅度远远高出了总体的2.7倍;而德国则相反,二战结束以来的获奖人数少于二战结束前。美国与德国的这种获奖人数变化的差异不仅佐证了世界科学中心自20世纪初期之后由德国转移至美国这样一个事实,同时也反映了美国与德国的高等教育在二战结束前后的发展差别,并且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作为高等教育强国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所具有的强大实力。 null 1901-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奖获奖者取得博士学位的高校分布 null 在物理学奖获奖者取得博士学位最多的11所高校中,美国占了7所,德国2所,英国与法国各1所,具有这11所高校博士学位的获奖人数占1901年-2001年期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总人数165人的43.0%。在化学奖获奖者取得博士学位最多的12所高校中,美国4所,德国与英国各3所,法国与瑞士各1所,具有这12所高校博士学位的获奖人数占1901年-2001年期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总人数137人的50.4%。 null 2. 内容的比较 以课程改革为例 null 中国: 校本性——各高校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由各高校自主确定 null 宽博性——与计划经济时期的高校课程体系的“专”、“窄”相比较,当下的高校课程体系所包括的学科、知识趋于丰富、多样,朝着拓宽基础、扩大学生知识面的方向发展。 null 选择性——高校课程体系中选修课所占比重明显提高,使大学生的学习有了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提高选修课程的比例,扩大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的自主性、选择性成为近年来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向。 null 日本: 20世纪90年代,日本大学开始了战后第三次改革。 大学课程改革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以名古屋大学的课程改革为例。 null 1993年之前的课程体系: 一般教育与专门教育 null null 1994-2002年的课程体系: 四年一贯教育 null null 2003年之后的课程体系: 全学教育 null null 1993 2002 2003 通识教育 56 34 48 40% 25% 36% 专门教育 84 100 84 60% 75% 64% null 课程内容的变化: 学科课程 → 主题课程 单科课程 → 综合课程null 四 比较角度的思考null 改革的共性与个性 改革的普遍性与适切性 改革的有序与无序 null 任何借鉴或移植都不应该是不加选择,全盘照搬的。 null 19世纪下半叶德国模式的植入推动了美国大学的现代化,美国大学在学习德国模式之后所发生的变化甚至被人们称为“德国化”。但是,如果将大学办学分为管理与教育两个主要部分的话,那么德国大学模式对美国大学的影响仅限于教育部分,在管理上美国大学仍然恪守着“理事会(董事会)领导”这一大学内部管理的基本原则,而没有接受德国大学的“以教授组织为中心的管理方式”。 null “有序”的改革,它不仅指改革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而且改革的进行特别是改革政策的制定必须有一个科学、公开、民主的程序。因为在科学、公开、民主的程序下制定的改革政策才能集思广益,避免行政的偏颇及“长官意志”。 null 什么是改革政策制定的科学、公开、民主的程序?根据许多国家的经验、教训,可以认为一是要以立法作为改革政策制定的主要形式,二是要让有关咨询机构成为改革政策制定的主要参与者。 null 谢谢! 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本文档为【比较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改革 (胡建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67413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557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3-07
浏览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