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魏北周姓氏政策與楊堅代周建隋之關係

西魏北周姓氏政策與楊堅代周建隋之關係

举报
开通vip

西魏北周姓氏政策與楊堅代周建隋之關係 中正歷史學刊 民國 96 年 第九期,頁 159~188 159 西魏北周姓氏政策與楊堅代周建隋之關係 林靜薇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班 摘要 從北魏詔改漢姓,到西魏賜復胡姓,再到北周末年恢復舊姓, 北朝這一連串的姓氏政策各有其政治目的。孝文改制與宇文泰改 革,前人學者都已多所研究,然最後的北周末年恢復舊姓,卻始終 未有專文論及。北周宣帝死後,年僅八歲的靜帝成為政治傀儡,掌 政者是外戚楊堅,則為何楊堅會有此一舉措?此舉與他隔年篡位行 動有否關連?清代史家趙翼曾言:「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

西魏北周姓氏政策與楊堅代周建隋之關係
中正歷史學刊 民國 96 年 第九期,頁 159~188 159 西魏北周姓氏政策與楊堅代周建隋之關係 林靜薇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班 摘要 從北魏詔改漢姓,到西魏賜復胡姓,再到北周末年恢復舊姓, 北朝這一連串的姓氏政策各有其政治目的。孝文改制與宇文泰改 革,前人學者都已多所研究,然最後的北周末年恢復舊姓,卻始終 未有專文論及。北周宣帝死後,年僅八歲的靜帝成為政治傀儡,掌 政者是外戚楊堅,則為何楊堅會有此一舉措?此舉與他隔年篡位行 動有否關連?清代史家趙翼曾言:「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 帝者。」但是一個國家的改朝換代豈是兒戲,再怎麼簡單也是經過 一番政治謀畫。因此,楊堅此一舉措可能與他的政治目的有關。畢 竟楊堅自稱弘農楊氏之後,以一漢人身份欲篡奪胡人政權,是有必 要獲取漢人支持的,而恢復漢姓的政策,就可能成為其政治謀略之 一。當然,楊堅之所以能代周建隋不僅僅憑著這個政策,還有其他 方面的規劃與行動方能成就大業,然本文暫先提出此一可能的政治 規劃,以補前人對楊堅研究之不足。 關鍵字:楊堅,隋文帝,宇文泰,賜姓,復姓 中正歷史學刊第九期 160 Abstract From the decree issued by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to convert to the Han people’s family names, to the bestowing of the Hu people’s family names on the people in the Western Wei dynasty, and finally the return to their original family names at the end of the Northern Chou dynasty, the series of family name changing had its own political purposes. The emperor Hsiao-wen’s policy of assimilation into the Han culture and Yu-wen T’ai’s reform, have been studied a lot by former scholars. However, concerning the last one, which was the return to the old family names implemented at the end of the Northern Chou dynasty, no treatises have ever been written or published. After the death of the N. Chou Hsuan-ti, the little emperor, Ching-ti, who was then merely eight years old, became a figurehead, and the real political power was in the hands of Yang Chien, who was the queen’s father. What was the reason that Yang Chien made such a move? Was it in connection with his usurping of the throne the following year? The historian Chao I once commented, “Nobody in history ever secured an empire as easily as Emperor Sui Wen-ti.”Nevertheless, changes of dynasties were anything but easy. It would not be easy and possible without having meticulously calculated and conspired. Therefore, this move made by Yang Chien might be related to his political purpose. After all, ever since Yang Chien called himself as Hueng Nueng Yang shi, to usurp the throne, he needed to win the support from the Han people. The policy of the restoration of the Han people’s family names could probably be one of his political plots. Undoubtedly, this political plot alone would not be enough for Yang Chien to usurp the throne from the Northern Chou dynasty and established the Sui dynasty. A number of other plans 西魏北周姓氏政策與楊堅代周建隋之關係 161 and strategies also helped the fulfillment of his aim. This article will propose some possible political plans and strategies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inadequate studies and treatises on Yang Chien. Key Words: Yang Chien、Sui Wen-ti、Yu-wen T’ai、ci-xing、fu-xing 中正歷史學刊第九期 162 前言 五胡在中原建立的諸政權中,北魏算是較為穩固的,其原因很多, 如能借重漢人統治經驗,以及採用「二重統治」,1都是很重要的因素。2雖 北魏在建國之初採用二重統治,但仍避免不了後期的漢化趨勢,孝文帝 的全盤漢化即是指標,改胡姓為漢姓亦是其中重要的一項。繼此之後, 西魏末年接連實施詔復胡姓、賜胡姓的政策。其後,北周末年又詔恢復 漢姓。北朝這一連串的詔改姓氏措施,自然有其背面的政治目的。孝文 改制與宇文泰改革,前人學者都已多所研究,然最後的北周末年恢復漢 姓,卻始終未有專文論及。北周宣帝死後,年僅八歲的靜帝不過是政治 傀儡,這樣的措施應與輔政者楊堅有關。則為何楊堅會有此一舉措?此 舉與他隔年篡位行動有否關連? 楊堅詔復漢姓的對象,主要是西魏時期宇文泰所實施賜姓的對象。 而宇文泰為何要賜胡姓,學界的研究很多。早期的如朱希祖,認為宇文 泰實行賜姓的目的乃在於籠略漢人,以統治漢土,使其不反側而已。3而 日本學者濱口重國,則針對西魏時期宇文泰的這項行動作了分析研究。 他將西魏時期的胡姓重行大致分為大統十五年前後的兩個時期,並認為 宇文泰藉由這樣的方式重新分定氏族,以提高宇文氏在統治集團中的地 位。4近年的韓國學者朴漢濟則認為宇文泰透過賜胡姓給漢人的動作,來 1 「二重統治」有別於「一國兩制」,根據雷家驥所言,「一國兩制」乃一個國家 同時採用兩個不同體制在運作。而「二重統治」則為一個體制之下胡漢有層級 之分。見雷家驥,〈漢趙國策及其一國兩制下的單于體制〉,《國立中正大學學 報‧人文分冊》,第三卷第一期,民 81 年 10 月,頁 51-96。 2 毛漢光則認為,北魏能穩固統治的原因,在於其統治者將民族矛盾轉化為階級 矛盾。這兩種說法本質是一樣的,都是將平行的矛盾轉為上下的矛盾。而階級 的矛盾相較於民族的矛盾是較為緩和的。(見〈中國中古社會史專題研究〉上 課筆記,民國 94 年 5 月 16 日,下午一點~四點,於嘉義縣民雄鄉中正大學文 學院賓四堂。) 3 朱希祖,〈西魏賜姓源流考〉,收入《朱希祖文集》,台北:九思,民國 68 年 5 月,頁 1693-1817。 4 見濱口重國,〈西魏に於ける虜姓再行の事情〉,《秦漢隋唐史研究》(東京都: 西魏北周姓氏政策與楊堅代周建隋之關係 163 建立一個新的親族關係,使得漢人認同於胡族。也等於是在一個新的地 方,將胡漢融合成為一個新的族群,且附加在府兵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建立上,使漢 族參與合作,並發展新的軍事體制。5大陸學者楊翠微將賜姓的措施置於 府兵制之下,認為是府兵制的配套措施,這樣的措施不但消弭了關隴武 將對漢化的反感,也為宇文泰籠絡了一批漢族豪強,並且使關隴武將與 地方豪強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民族的隔閡,有利於國家的統治。6另一大 陸學者李文才則指出,宇文泰推行賜復胡姓的原因與傳統儒家文化中封 邦建國的思想相契合,並且與推動府兵制度有關,是模仿部落兵的的制 度。7 關於宇文泰賜復胡姓的措施專論即已不少,其他相關研究中連同論 及的更多,許多前輩學者在其專著之中也多多少少都會論及。如內田吟 風認為宇文泰此舉是對於北魏漢化政策的反動,迎合北鎮未受漢化的反 漢思想,以求共同建立政權。並且將胡姓賜予漢人姓族,以此混和胡漢, 使得門閥寒門難以辨別;而且對同族也賜予不同的胡姓,藉此來防止大 門閥的出現與擴張。8陳寅恪則認為,宇文泰此一作法的目的在於要使山 東京大學出版社,昭和 14 年,1996),頁 737-759。熊德基也採此說法,他認為 大量賜姓宇文氏是擴大家族勢力的作法,並且透過賜予漢人高門宇文氏,可以 提昇自己宇文氏的社會聲望。見熊德基,《六朝史考實》(北京:中華書局,2000 年 7 月),頁 161。 5 見朴漢濟,〈西魏北周時代胡姓的重行與胡漢體制—向“三十六國九十九姓” 姓氏體制回歸的目的和邏輯〉,《北朝研究》,1993 年第 2 期,頁 71-81。以及 〈西魏北周的賜姓與鄉兵的府兵化〉,《歷史研究》,1993 年第 4 期,頁 29-46。 6 見楊翠微,〈論宇文泰建立府兵制—鮮卑部落制與漢化及軍權的初步中央集權 化的結合〉,《中國文化研究》,1998 年第 1 期,頁 66-73。 7 見李文才,〈試論西魏北周時期的賜、復胡姓〉,《民族研究》,2001 年第 3 期, 頁 40-47。以上可見,有不少文章都將賜姓與府兵制作連結,認為二者之間有 相輔相成的關係。但也有文章另外指出,賜姓與府兵制是沒有密切關係的。如 李燕捷,〈魏周府兵組織系統與賜姓之關係〉,《河北學刊》,1988 年第 5 期, 頁 73-75。不過究竟府兵與賜姓有無直接關係,並非本文重點,故僅略提即可, 不加詳究論述。 8 見內田吟風,〈北朝政局に於ける鮮卑˙匈奴等諸北族系貴族の地位〉,收入氏 著《北アジア史研究˙匈奴篇》(東京:同朋舍,昭和 50 年 9 月出版,昭和 中正歷史學刊第九期 164 東人與關內人混而為一,使漢人與鮮卑人混而為一。9而《北朝胡姓考》 中,姚薇元也順帶指出宇文泰的賜姓是在恢復北魏之初的部落組織,以 便加強其戰鬥力。且認為之後北周能併吞原先較北周為強的北齊,也是 出於這個因素。10但研究西魏宇文泰賜復胡姓政策的成果這麼多,專門研 究北周末年楊堅復姓政策的卻付之闕如。目前有談到相關問題的,都是 研究宇文泰賜復胡姓政策後,順便一提認為是楊堅對胡姓政策的反動。 如前所引的幾篇文章,都有在文末稍微帶到對此事的意見。朱希祖認為, 楊堅復漢姓是為漢族洗刷污辱,為漢族復國權;朴漢濟認為,楊堅與宇 文泰一樣,將賜、復姓看做是政治目的。眾說紛紜,孰云為是?這些學 者的研究都只是著重在宇文泰的部分,對於楊堅部分只是順帶一提,補 充所論,並沒有仔細深入分析研究,因此不能遽為定論。然究竟楊堅在 北周末年所詔恢復漢姓的用意何在? 近代史家岑仲勉曾言:「得國之易,無有如楊堅者。」11但是一個國 家的改朝換代豈是兒戲,再怎麼簡單也是經過一番政治謀畫。因此,筆 者懷疑楊堅下詔復姓此一舉措亦與他的政治目的有關。畢竟楊堅自稱弘 農楊氏之後,以漢人身份欲篡奪胡人政權,是有必要獲取漢人支持的, 而恢復漢姓就可能成為其政治謀略之一。據此,筆者欲先就西魏時期宇 文泰的賜胡姓為始,討論其賜姓的對象。再針對楊堅代周建隋的過程中 所引用的近臣,分析他們的背景,是否有被賜過姓,再探討楊堅這樣的 政策是否對其政治目的發生作用,以及對於他建立新政權的助益如何? 63 年 1 月再版),頁 343-365。 9 見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安徽:黃山書社,1987 年 4 月出版,1999 年 4 月 2 刷),頁 311。 10 見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北京:中華書局,1962 年 10 月),頁 65。此外, 韓昇也持類似論點,其認為「宇文泰實行鮮卑姓,意在統合各大派系,用模擬 血緣關係組建強悍的鮮卑軍隊。」見韓昇,《隋文帝傳》(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9 月),頁 88。 11 參見岑仲勉,《隋唐史》(北京:中華書局,1982),頁 2。 西魏北周姓氏政策與楊堅代周建隋之關係 165 一、西魏時期賜姓政策的實施 賜姓這項措施並非在西魏時期才出現,在中國歷史上所在多有,如 漢高祖即賜項伯、婁敬劉氏。12但在北朝之前這都只是零星的例子,北魏 太和中因行漢化而大量改漢姓,是少見的大規模舉動。而西魏時期的賜 胡姓,既不同於前述之零星個案,亦不同於北魏時期的全國皆改,是較 為特殊的情形,也因此才引發廣泛研究。而事實上西魏的胡姓再行也並 非只有賜姓,還包括了復姓,也就是將太和年間所改的漢姓恢復為胡姓, 如《北史‧魏本紀第五》所載: (大統十五年)初詔諸代人太和中改姓者,並令復舊。13 需注意的是,太和年間為配合孝文帝的漢化,改漢姓是全國通令的, 然而宇文泰詔令復舊的卻是只有「諸代人」,並非全國。原因何在?大致 是因西魏政權主要以關中地區為限,然關中地區雖經五胡時期以來已雜 揉胡人於其中,但仍以漢人為多。故入關的代人在關中地區實屬少數, 其他大部分都是原本居住關中的當地漢人,本來就沒有改姓問題,所以 詔令恢復舊姓時,只針對入關的代人即可,而且是全部的代人。14 然而其後的賜姓政策,卻是針對某些特定的人物,如《周書‧文帝 下》所言: (西魏恭帝二年)魏氏之初,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多 12 《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頁 50。及卷四十三〈婁敬〉,頁 2121。 13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大統十五年五月條,頁 180。 14 北魏太和年間實行漢化,雖言通令全國改姓,但所謂「全國」也是指境內的 各胡人部落,漢人原來就是漢姓,自然不在此列。至於六鎮,原來就屬於北魏 時期漢化較淺的地區,故服膺改漢姓的情形不多,或是姓氏雖改卻未實際使 用,不若拓拔宗室之一律改為元氏並強制使用。故可從《周書》各傳中看出, 元魏宗室的後裔在北周時期仍採用元氏,而其他姓氏的胡人在北周時期即已恢 復使用本姓。而之所以元魏宗室不需要強制恢復胡姓,大抵是因為西魏時期仍 然屬於元氏政權,即便是有丞相之姿亦不能要求皇帝改姓之故。 中正歷史學刊第九期 166 絕滅。至是,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國後,次功者為九十九姓後, 所統軍人,亦改從其姓。15 雖然這道詔令的時間是在西魏恭帝二年,但是賜姓的實際行動卻在 此之前即已展開。大量賜姓的時間約在西魏大統十五年至西魏末年之 間,也就是宇文泰掌政的時期。16就從這條資料來看,受賜姓的對象應以 有戰功的軍事將領為主。而筆者在正史之中搜尋的結果,也是發現受賜 姓者多是以戰功受賜,尤以跟隨宇文泰「破沙苑」、「殺竇泰」、「復弘農」 等為最多,如李穆、17蔡祐、18陸通19等等。而這些在早期跟著宇文泰四 處征戰的將領,也就成為所謂宇文泰的「親信集團」。20但是仔細分析有 過這些戰功的的將領,卻也有很多親信是未曾被宇文泰賜姓的,如獨孤 信、21尉遲迥22等。因此,有否賜姓與是否為有功將領似乎是沒有一定關 連的。如此則賜姓對象除了是有功將領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標準? 如前文所提到的,學者多認為賜姓與府兵制有緊密關連,而最重要 的就是要拉攏漢人,使漢人與胡人在部落制的方式之下融合成一個整 體。若依此而言,則此一措施的賜胡姓對象應以漢人為主,使漢人成為 胡人。但是從上述所引資料來看,並沒有提到賜姓對象是否有胡人或漢 人的限制?那麼究竟賜姓對象以誰為多? 依朱希祖的研究,其所列賜姓六十七人中,能夠確定為胡人的只有 15 《周書》卷二〈文帝下〉,西魏恭帝二年十一月條,頁 36。 16 大統十五年到西魏末年的這個時間點,可以從《周書》各傳中傳主受賜姓的 時間整理得知。從前文所提濱口重國的文章中,其所整理的賜姓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格亦可看 出受賜姓的時間分佈。 17 見《周書》卷三十〈李穆〉,頁 527。《北史》卷五十九〈李賢〉,頁 2115。 18 見《周書》卷二十七〈蔡祐〉,頁 443。《北史》卷六十五〈蔡祐〉,頁 2310。 19 見《周書》卷三十二〈陸通〉,頁 558。《北史》卷六十九〈陸通〉,頁 2392。 20 參見呂春盛,〈宇文泰親信集團與魏周革命〉,《文史哲學報》,第 41 期(民 83 年 6 月),頁 19-48。 21 見《周書》卷十六〈獨孤信〉。《北史》卷六十一〈獨孤信〉。 22 見《周書》卷二十一〈尉遲迥〉。《北史》卷六十二〈尉遲迥〉。 西魏北周姓氏政策與楊堅代周建隋之關係 167 六人,而其餘六十一人,朱氏認為皆應是漢族。23但從筆者根據正史及墓 志資料所作的附錄表一(賜姓總簡表)可以看見,筆者所列西魏時期賜 姓的對象總共五十八人,扣除資料過少無法推論的三人之外,根據正史 本傳所記載出身經歷,或是墓志記載其家世,以及對照姚薇元《北朝胡 姓考》中所列胡姓,其餘五十五人中,漢人雖居多數,然胡人也有二十 位,佔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比例。24 當然這樣粗略的統計並不是精確的,因為經過北朝的胡漢遷徙,以 及冒蔭的現象頻仍,25從本傳所記載的出身不一定能夠看出其本族。但在 有限的資料之下,仍是可以做出一個粗略的概況。26如果筆者所做的約略 估計與事實相差不會過大,則賜姓對象不會只有在漢人身上,也無怪乎 前引史料並沒有提出賜姓對象的胡漢問題。因此單純將賜姓解釋為使漢 人認同胡人,使漢人與胡人成為同一族群的論調,則需重新討論。如此, 23 朱氏所認為胡族六人乃周搖、段永、豆盧寧為鮮卑人;王盟、高琳為高句麗 人;叱羅協為新羅人。其他如竇氏、高氏、王氏、李氏疑為外族者,朱氏均認 為不足採信,應列入漢族。見前引朱氏之文。但依筆者查其本傳,周搖賜姓時 間在北周孝閔帝受禪之後;豆盧寧其先本姓慕容氏,在北魏皇始初年已改姓豆 盧氏;高琳其先祖亦在北魏時受賜姓,因此均不能算在西魏時期的賜姓之內。 因有類似這些誤差,筆者所統計的賜姓人數,與其他學者相較可能會有所落差。 24 除本傳有記載之外,查詢姚薇元《北朝胡姓考》是否有考證,若均無,則依 本傳所提供出身或遷居地,查詢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依其地緣關係加 上早年經歷,約略推測是否為早年跟隨宇文泰入關之部族,或是可能為漢人。 另,表中有一「李賢之妻」,其賜姓原因並非戰功,而是照顧宇文泰之子而獲 賜姓,原可不列入表中,但因其賜姓時間亦在西魏時期,為避免缺漏故列入。 25 冒蔭的情況在魏晉南北朝非常嚴重,因為經過不斷的遷徙,對於族系無法證 明,所以除非能夠用族譜證明,否則其姓氏或出身都是有疑問的。如前所提到 李穆,本傳云隴西成紀人,讓人誤為隴西李氏,但經姚薇元考證應為高車人。 (見姚書,頁 300。)李唐皇室經陳寅恪考證,也非大族隴西李氏。見陳寅恪, 〈統治階層之氏族及其升降〉,收入《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三聯,2001 年 4 月),頁 194。 26 正史之中仍會有一些出入,如竇毅在《周書》的本傳之中並沒有被記載賜姓, 但是在《隋書》〈李德林傳〉中卻發現「紇豆陵毅」的人名,經《隋書》作者 校勘為竇毅,在北周時被賜姓紇豆陵氏。見《周書》卷三十〈竇熾〉。《隋書》 卷四十二〈李德林〉,頁 1209「校勘一」。 中正歷史學刊第九期 168 則其目的究竟為何? 筆者認為朴漢濟的說法是可信的,即是將「居住在關中的胡漢兩族 『親族化』」。27也就是說不論是胡漢,都賜予不同於本姓的新姓,透過這 個新賜的姓建立一個新的氏族,同屬這個姓氏的人即是親族。「將領所統 軍人亦改從其姓」,如此一來,不論胡漢都同屬一個氏族,親密感自然會 增加許多。除此之外,人的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模糊,相處久 了語言及習性也會越來越相近,在如此情形下,跟隨被賜姓將領新姓的 「所統軍人」,也會逐漸打破隔閡,認同彼此是「同一群人」、「同一家族」, 以此建立新的自我認同。過去學者即認為這是將關中胡漢族群重新整 合,恢復過去魏初的部落組織,以氏族為部落,強化部落民對氏族的向 心力,以增強戰鬥力。28然重新整合姓氏後所造成的影響,並非本文重點, 筆者著重的是重新分定姓氏的基本用意。 除此之外,從所賜的姓氏來看,大部分所賜的姓,被賜者都只有一、 二人,唯獨受賜宇文氏的人數多達二十多人。這樣大的落差,可以明顯 看出賜姓宇文氏有其特殊意圖。且在這二十多人之中,胡漢均有,顯示 並非針對漢人所賜。則其原因為何? 濱口重國認為,透過大量賜姓宇文氏,可以增加宇文氏的羽翼力量, 提高宇文氏的地位。29筆者認為這是有可能的,因同時期所見賜姓拓跋氏 的只有一人,賜姓宇文氏的卻多達二十三人。30而且根據呂春盛的研究, 西魏政權建立之時,由北鎮勢力、關隴河南河東土著勢力、追隨魏帝勢 力等三大勢力所支持。雖後來北鎮勢力逐漸成為權力核心集團,但是宇 27 見前引朴漢濟,〈西魏北周時代胡姓的重行與胡漢體制〉。 28 如姚薇元所言「可知西魏賜姓,乃在恢復魏初之部落組織,以加強其戰鬥力。 其後北周獨強,而卒滅北齊,此殆其主因也。」見姚書,頁 65。 29 見濱口重國前引文。 30 即李穆,參見附錄表一。 西魏北周姓氏政策與楊堅代周建隋之關係 169 文泰的地位仍與其他北鎮武將維持「等夷」關係。31此亦可從《周書‧趙 貴傳》中看出: 初,(趙)貴與獨孤信等皆與太祖等夷,及孝閔帝即位,晉公護 攝政,貴自以元勳佐命,每懷怏怏,有不平之色……32 宇文泰都督西魏中外諸軍事,掌控西魏朝政,直至西魏結束之時, 趙貴仍自認與宇文泰平等地位,可以想見初時宇文泰的地位在諸將之中 並非特別高。而入關中之時,宇文氏家族跟隨者又少,33因此為了擴展宇 文氏的勢力,大量賜姓宇文氏是可能的做法。而這些被賜姓宇文氏的將 領,其所統軍人又跟隨其姓,對於宇文氏的力量及向心力,無疑增加許 多。 就上述所言,西魏宇文泰所主持的賜胡姓政策,其賜姓對象非僅以 漢人為主,尚包含相當比例的胡人。可能的目的即在於透過建立新的氏 族,重新凝聚不同族群的人,建立對新部族的向心力。並且透過大量賜 姓宇文氏來增加宇文氏的羽翼力量,以制衡其他北鎮武將,鞏固宇文氏 的統治力量。 二、北周末年楊堅親信集團姓氏分析 經過西魏時期的大量賜胡姓,以宇文氏為主導的西魏統治階層,逐 漸建立起一個混合胡漢的新群體,陳寅恪稱之為「關隴胡漢混合集團」。 34不過仍須注意的是,被賜姓的對象是功臣或有特殊事蹟的人物,以及將 領所統軍人改從其姓。一般人之中,若非屬軍隊或未獲賜姓,則仍維持 31 呂春盛,〈宇文泰親信集團與魏周革命〉。 32 見《周書》卷十六〈趙貴〉,頁 263。 33 呂春盛,〈宇文泰親信集團與魏周革命〉。宇文泰入關中時,宇文氏家族中只 有一個姪兒宇文導跟隨宇文泰同時入關,其他都是一些姻親,如王勵、王懋兄 弟是宇文泰的表弟。 34 見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頁 219。 中正歷史學刊第九期 170 原來的姓氏。這與北魏太和時期通令全國皆改漢姓還是有所不同的。 而北魏太和改姓的風潮,到西魏大統十五年被詔令復姓。所謂「太 和中改姓者」,當然是指所有在太和年間改姓的胡人。雖然史料中並沒有 提到為什麼要恢復原來的舊姓,但從前文的討論中我們不難猜出,既然 宇文氏想建立一個新的胡姓群體,自然得先將胡人身上的漢姓去除。其 次,為了鞏固宇文氏的掌權地位,降低北魏時期魏帝的影響力也是必須 的,因此要將過去北魏時期加諸在人民身上的影響給去掉。 然而同樣的,當楊堅掌握北周政權,想建立一個新的統治階層時, 就必須設法將宇文氏的影響力去除。故楊堅選擇與宇文泰同樣的決定: 將過去西魏時期加諸在將領軍士身上的胡姓拿掉。因此,在楊堅已掌政 而尚未奪權,跟宇文泰一樣是都督中外諸軍事時,就下詔去除西魏末大 量賜予的胡姓,並嘗試恢復漢人原有的漢姓。見《周書‧靜帝紀》所載 詔令: 詔曰:「詩稱『不如同姓』,傳曰『異姓為後』。蓋明辨親疎,皎 然不雜。太祖受命,龍德猶潛。籙表革代之文,星垂除舊之象,三 分天下,志扶魏室,多所改作,冀允上玄。文武群官,賜姓者眾, 本殊國邑,實乖胙土。不歆非類,異骨肉而共烝嚐;不愛其親,在 行路而敘昭穆。且神徵革姓,本為曆數有歸;天命在人,推讓終而 弗獲。故君臨區寓,累世於茲。不可仍尊謙挹之旨,久行權宜之制。 諸改姓者,悉宜復舊。」35 從這段史料中來看,其認為賜姓是「本殊國邑,實乖胙土」,是不符 合民情的。宇文泰在西魏時期施行的賜姓政策也不過是「權宜之制」,是 為了因應東西魏對峙時期的緊張情勢所致。故,北齊既已消滅,北周一 35 見《周書》卷八〈靜帝〉,大象二年十二月條,頁 135。雖是周靜帝所下詔令, 但年僅八歲的靜帝應無法以其自由意志下達詔令,而應該是出自於掌政者楊 堅之意。 西魏北周姓氏政策與楊堅代周建隋之關係 171 統北方領土,自然無須再實行此一混合胡漢的措施。而事實上,在漢人 傳統中即非常重視姓氏,姓氏代表一個人的家族與出身,是不能輕易更 換的。楊堅既以漢人大族弘農楊氏自居,為漢太尉楊震之後,36強調漢人 姓氏的恢復似也理所當然。而依朱希祖的說法,則是認為楊堅詔復漢姓 的原因是「隋文帝所以發憤復姓,既為漢族洗污辱,又為漢族復國權。」 37但是此說卻忽略了詔令中所言乃「悉宜復舊」中的「宜」,其實只是較 為溫和的政策,並非強制去除賜姓,而是指可以恢復舊姓。如此而言, 復姓的對象也就不只是漢人,而是所有曾被賜姓的人。準此,將楊堅此 一舉措視為去除宇文氏對胡漢二族群的影響,當是合理的。不過畢竟宇 文泰在許多開國功臣心中仍有不可毀去的重要地位,故楊堅或許不敢貿 然強制執行廢除賜姓的政策,才改用較為溫和的措辭,使得政策可以和 緩的推行。 再說,若強調以漢人身份欲復國權,理應排胡人而大量擢用漢人。 然從筆者所整理的表 3-1-1(楊堅近臣姓氏身份表)表中可以看出,正史 所見楊堅在禪代之際信任或受到重用的四十二人,確定為胡人的就有約 十三位,約佔總數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尤其是最受楊堅重用、對楊堅影 響最深的幾人,都是胡人。如「高祖受禪……朝臣莫與為比」、「當朝執 政將二十年,朝野推服,物無異議」38的高熲,經姚薇元考證屬高句麗人。 39歷經西魏北周的元老李穆,在楊堅掌政時表達支持之意後,其族子也都 支持楊堅。雖然他們自稱是隴西成紀人,但經姚薇元考證乃為高車族。40 而楊堅受詔輔政之際,被「委以腹心,恒宿臥內」,41在楊堅受禪之時親 36 《隋書》卷一〈高祖上〉,頁 1。不過這個說法早已被史家質疑。 37 見朱希祖前引文,頁 1817。 38 同上,頁 1184。見《周書》卷四十一〈高熲〉,頁 1180。 39 見姚書,頁 272 40 見姚書,頁 300。 41 見《隋書》卷四十〈元冑傳〉,頁 1176。 中正歷史學刊第九期 172 謂「保護朕躬,成此基業」42的元冑,更是北魏宗室之後。 表 3-1-1〈北周末年楊堅親信集團姓氏出身表〉 姓名 出身 族別 賜姓 備註 1 李穆 自云隴西成 紀 胡人 拓跋氏 姚書認為可能是高車族,本姓叱李, 入魏後改李氏。 2 韋孝寬 京兆杜陵 漢人 宇文氏 京兆杜陵韋氏 3 梁士彥 安定屋氏 姚書稱安定高平之梁氏本涼州西胡, 匈奴人,不知安定烏氏是否為胡。 4 韋謩 京兆 漢人 京兆韋氏 5 竇榮定 扶風平陵 漢人 扶風竇氏 6 宇文忻 朔方→京兆 胡人 7 李安 隴西狄道 漢人 隴西李氏 8 李圓通 京兆涇陽 父與家僮黑女私通,混血 9 權武 天水 漢人 三代居於此,且任秦州刺史,應為當 地漢人大戶。姚書亦無權氏。 10 張祥 京兆 漢人 姚書中的張氏並無京兆者 11 辛公義 隴西狄道 漢人 隴西狄道辛氏 12 鄭譯 滎陽開封 漢人 父賜姓 宇文氏 河南開封鄭氏 13 柳裘 河東解人 漢人 河東解縣柳氏 14 于宣道 河南洛陽 胡人 于謹之孫 15 楊弘 弘農華陰 漢人 楊堅從弟,河間王 16 楊雄 弘農華陰 漢人 父賜叱 呂引氏 楊堅族子,觀德王 17 柳肅 河東解人 漢人 河東解縣柳氏 18 柳謇之 河東解人 漢人 河東解縣柳氏 19 李禮成 隴西狄道 漢人 隴西狄道李氏,涼王李暠六世孫 20 郭榮 自云太原人 不詳,姚書無郭氏 42 同上,頁 1177。 西魏北周姓氏政策與楊堅代周建隋之關係 173 21 長孫熾 河南洛陽 胡人 北魏宗族十姓 22 楊汪 弘農華陰→ 河東 漢人 父至儀同三司,汪且精通三禮、左氏 傳 23 郭衍 自云太原介 休 周時賜 叱羅氏 不詳,姚書無郭氏 24 趙綽 河東 不詳 25 陳茂 河東猗氏 漢人 26 裴矩 河東聞喜 漢人 27 元冑 河南洛陽 胡人 北魏宗室 28 于翼 河南洛陽 胡人 于謹之子 29 龐晃 榆林 胡人 30 楊義臣 代人 胡人 本姓尉遲氏,隋時賜姓楊氏 31 陸玄 代人 胡人 32 劉昉 博陵望都 漢人 33 盧賁 涿郡范陽 漢人 范陽涿縣盧氏 34 高熲 自云渤海脩 人 胡人 父賜姓 獨孤氏 姚微元認為其父屬東夷,高句麗人 35 李德林 博陵安平 漢人 36 崔仲方 博陵安平 漢人 博陵崔氏 37 段文振 北海期原 胡人 姚書考為東部鮮卑 38 張虔威 清河東武城 漢人 39 獨孤羅 雲中 胡人 獨孤信之子 40 蕭子寶 蘭陵 漢人 南朝梁宗室 41 何稠 漢人 42 王誼 河南洛陽 胡人 姚書考為東夷 ◎本表根據《周書》、《隋書》、《北朝胡姓考》、《中國歷史地圖集》 等資料整理而成。 雖最初支持楊堅輔政的鄭譯、劉昉都是漢人,但是從這個表之中可 中正歷史學刊第九期 174 以看出,楊堅所吸收拉攏的不會只有漢人,反而是胡漢都有。再者,從 表中可以發現,曾經被賜過姓的人非常少。然若依朱希祖之說法,楊堅 復漢姓的目的在於為漢人「洗污辱」、「復國權」,則應該極力拉攏過去曾 被賜胡姓的漢人或是其後代,藉此發揮同仇敵慨的精神才是,但從史料 上來看似乎並非如此。表中曾被賜姓又是漢人的,只有韋孝寬。而漢人 中父親曾被賜姓的,也只有鄭譯、楊雄二人。故由此觀之,為漢族「洗 污辱」、「復國權」的說法是值得再商榷的。43 西魏時期的賜姓政策實施得非常徹底,甚至有點是強制性的,只要 被賜姓,往後不論是在官方文書或是口語稱呼,均必須用新姓。最明顯 的例子即是楊堅本人,在北周朝時的記載中均被稱為「普六茹堅」,如其 在《隋書‧高祖紀上》所載: 齊王憲言於帝曰:「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 恐非人下,請早除之。」帝曰:「此止可為將耳。」內史王軌驟言於 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堅貌有反相。」44 其他在西魏時期曾被賜姓的人,在北周朝仍可見一直使用新賜之姓,別 人也是稱其胡姓,如王軌: 太子乃陰謂譯曰:「秦王,上愛子也。烏丸軌,上信臣也。……」 43 甘懷真亦曾整理出一「楊堅集團」的成員,其篩選條件是楊堅的相府僚屬或 親信,共有約 33 人。與筆者不同的是,筆者的篩選條件只有在楊堅奪權過程 中表態支持或實際行動支持的人,因此人數較少。甘氏的篩選範圍則較廣,包 含所有親信僚屬與家僕等,因此人數較筆者統計為多。而依其所統計之集團成 員,胡人亦佔有一定比例。見甘懷真,〈隋朝立國文化政策的形成—以楊堅集 團為分析對象〉,《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1999 年 1 月),頁 711-743。另外,呂春盛也整理了「楊堅功臣人物表」,但其 分類依據是以其政治勢力,與筆者不同,故在人物及人數上會略有差異。見呂 春盛《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表 7-1,頁 312-316。 44 見《隋書》卷一〈高祖上〉,頁 2。 西魏北周姓氏政策與楊堅代周建隋之關係 175 45 在平日的使用上也是使用所賜胡姓,如唐瑾在其所立的碑上留下的名字 即是「万紐于瑾」而非唐瑾。46而應該詳細記載家族源流與出身的墓志, 甚至也被影響必須使用胡姓,如題名為〈周故開府儀同賀乇□之墓誌〉 的墓主,事實上是侯植,不過志文內有載明其本姓。47有的甚至只知被賜 的姓,而遺失了原姓。如北周的若干云,其出土墓志中明白記載「太祖 文皇帝賜姓若干氏」,卻未記本姓,正史之中也沒有本傳,因此無從查找 其本姓。48而有的案例是本傳中看不見有賜姓記載,卻藉由墓志中得知有 賜姓事蹟,如侯莫陳崇。49 從日常生活及口語中的使用可以看出被賜的姓是落實使用的,而非 僅僅是一項政治榮譽。50正因為落實實施,且經過時間的催化,宇文泰的 民族融合政策才會發生效力。經過賜姓政策的整合,且宇文泰的威望一 直延續到北周朝,因此當年被宇文泰賜姓的將領及其所屬軍隊,包含胡 45 見《隋書》卷三十八〈鄭譯〉,頁 1128。烏丸軌即是王軌。 46 清‧王昶,《金石萃編》(臺北:新文豐,民國 71 年二版),卷三十七〈華嶽 頌〉,頁四,總頁 630。其在《周書》卷三十二本傳中記,原是賜姓宇文氏, 後因于謹之請更賜万紐于氏。 47 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臺北:新文豐,民國 71 年二版),卷二十 三〈周故開府儀同賀乇□之墓誌〉,頁 4358。 48 若干云墓志見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2005 年 3 月)第 107 條,頁 288。。 49 侯莫陳崇其本傳未曾記被賜姓,正史之中也都以侯莫陳崇記之,然在《新出 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中,該書作者藉由其甥女李麗儀的墓志推論出其本姓 應為劉氏。則筆者推論可能是侯莫陳崇死於北周武帝年間,尚未行恢復漢 姓,因此文書記錄也都以侯莫陳崇記之,唐時修史也因而記之。見《新出魏 晉南北朝墓志疏證》第 130 條,〈崔仲方妻李麗儀墓志〉,頁 366-370。 50 在正史之中的記載,有紀錄當時對話言談或詔令的,或為求真,才會用當時 的稱呼,如普六茹堅。但若只是單純敘述,由於《周書》、《隋書》、《北史》都 寫成於唐代,而北周末年已恢復舊姓,因此在書寫上不用胡姓。如《北史》的 敘述中楊堅均以「隋文帝」稱,《周書》則作「楊堅」,《隋書》為本朝史則作 「高祖」記。 中正歷史學刊第九期 176 漢二族,很有可能因此而對於北周宇文宗室有較強的向心力。51而根據呂 春盛的研究,支持楊堅篡位的各派勢力,多屬於在北周朝中受到打壓、 政治不如意的失意政客。他們多是在宇文護執政之時受到打壓,尤其是 宇文護執政時一反宇文泰拉攏關中漢人豪族的作法,排除政權內部的漢 人勢力。因此這些失意政客,自然會支持楊堅建立一個新的政權。52也就 是說宇文護時期打破了宇文泰拉攏胡漢二方的作法,一意提升宇文氏的 統治權力,將其他勢力排除於政權之外。據此,當楊堅掌權時,才會有 部分所謂失意政客的依附,並且包含了胡漢二族。 而曾被賜過胡姓的功臣,大多在北周建立之後逐漸凋零,或是在宇 文護專政時期死於政治鬥爭。其後代或是不重視前代所受賜之胡姓,或 是因而對宇文宗室產生反感,均不支持北周宗室。如李穆之兄子李植曾 因反對宇文護專政而欲謀害之,事發被誅,李植之弟李基也被連坐,賴 李穆向宇文護求情,以其子代之,才獲免。53再加上宣帝時的荒淫無度, 「宣皇嗣位,兇暴是聞,芟刈先其本枝,削黜遍於公族」。54這些因素均 可能使李穆發出「周德既衰,愚智共悉」55的感慨,遂決定支持楊堅。 從以上論述可之,楊堅下詔恢復舊姓,並非單純如前人所言只是利 用其漢人身份,欲推翻宇文氏的胡人政權。且若依拉攏漢人的角度而言 而言,楊堅應大量擢用漢人、排除胡人。然而從楊堅代周建隋之際身邊 的親信來看,他並沒有徹底實行之,反而引用不少胡人,且看來這些人 51 宇文泰死之後,受託負遺命的宇文護,仍是假借宇文泰的地位與聲望才能順 利掌政,而由此也可以看出從西魏初年宇文氏的孤弱。到西魏末北周建立之時 宇文泰聲望的提升,證明其強化宇文氏政策的成功。而直到北周末年,楊堅下 詔欲恢復漢姓時,仍必須假借宇文泰的名義,言明賜胡姓不過是一時權宜之 計,應當恢復常制。見前內文所引詔書。或見《周書》卷八〈靜帝〉,大象二 年十二月條,頁 135。 52 見前引呂春盛文,〈關於楊堅興起背景的考察〉。 53 見《周書》卷三十〈李穆〉,頁 528。 54 見《周書》卷十三〈文閔明武宣諸子〉,頁 209。 55 見《周書》卷三十〈李穆〉,頁 529。 西魏北周姓氏政策與楊堅代周建隋之關係 177 支持楊堅的目的多是為政治利益,而非族群意識。若依此而言,此一欲 以漢姓取代胡姓的文化指標是否有達成? 三、北周末年復姓政策對楊堅代周建隋的影響 宇文泰時期的賜姓對象,由前文的討論可以得知並非單獨針對漢 人,而是遍及胡漢族群的。然在過去胡人的傳統中,部落民跟隨部落長 姓,所以當部落進行兼併或是更換部落長時,便會發生改姓。因此在胡 人之中推行賜姓似是較為容易的。而且依內田吟風的研究,去除北魏所 改漢姓,可能是吸引未被漢化的北鎮胡人支持政權的方式之一。56但對漢 人傳統而言,姓氏代表著家族與出身,是不可隨意更改的,尤其自東漢 強調家學家風以來,更是以門第郡望為身份地位的表徵,因此更改其姓 是推行不易的。然而根據濱口重國的研究,宇文泰在賜予漢人胡姓時, 除了考量其功績之外,出身與門第也是考量的因素之一。如河東解縣柳 敏、博陵安平崔猷等名門出身,均賜姓宇文氏。57而根據筆者的調查也發 現大多如此,顯見宇文泰掌政時期除了用賜胡姓來混和胡漢族群之外, 對於漢族名門亦有籠絡之意,給予較高的政治地位,以緩和強制改為胡 姓的刺激。據此而言,宇文泰的政策是在去除北魏漢化影響力的前提下, 對於胡漢二者兼顧的作法。 楊堅自稱漢太尉楊震之後,是強調其漢人名門家世,陳寅恪早已提 出其為偽冒之說。58從《新唐書》中所見〈宰相世系表〉,楊堅的世系也 是有脫落的,因此不能夠證明其為漢族名門。59但是為了取代宇文宗室, 56 內田吟風,〈北朝政局に於ける鮮卑˙匈奴等諸北族系貴族の地位〉。 57 濱口重國,〈西魏に於ける虜姓再行の事情〉。柳敏本傳見《周書》卷三十二, 《北史》卷六十七。崔猷本傳見《周書》卷三十五,《北史》卷三十二。 58 見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頁 200。 59 《新唐書》卷七十一下〈表第十一下‧宰相世系表下‧楊氏‧楊氏源流〉,頁 2347。這個世系表中間有脫漏無法連貫,而且與《隋書‧高祖紀》不合,因此 早有史家認為不足以作為其為弘農楊氏的證據。不過這只能證實楊堅非出自弘 農楊氏,不能說明楊堅不為漢人。誠如前文所言的,楊堅可能為寒門漢人。 中正歷史學刊第九期 178 他必須建立一個有別於宇文宗室的新的信仰中心,所以強調其漢人身 世,並且攀緣弘農楊氏的大姓,藉其聲望來抬高楊氏地位。這種冒籍之 事在魏晉南北朝所在多有,由於經過二三百年的遷徙與變動,在無法證 實出身的情況下,冒籍名門的事俯拾即是,前文已經論及不再多談。 楊堅從掌政到奪位不過兩年時間,原本在北周的政治地位也非特別 高,60因此欲奪權必須籌畫許多政治謀略。除了前文曾提過的興復佛教之 外,恢復漢姓也可能是其政治謀略之一。既要恢復漢姓,拉攏漢人即是 首要措施,並從自家楊氏家族為始,拉攏楊氏族人共同努力。此從《隋 書》中可以看到: 高祖始遷周鼎,眾心未附,利建同姓,維城宗社,是以河間、 觀德,咸啟山河。61 楊堅需要同姓來聯合穩固政權,除了其族子楊雄、族弟楊弘均支持 外,亦拉攏楊尚希: 高祖以尚希宗室之望,又背迥而至,待之甚厚。62 當時尚處北周末年,楊堅輔政時期,若其中的「宗室」指宇文宗室, 則楊尚希怎麼會是宇文宗室?依此而言,其中的「宗室」應是指漢人楊 氏之宗室。建立漢人政權,必須拉攏漢族名門之後,這是合理的。前文 所見韋孝寬是京兆杜陵韋氏之後,柳裘也是河東解縣柳氏之後,均是漢 族名門。藉由這些漢族名門作為號召,是有可能吸引一些原本不願意仕 於胡人政權,或是對北周朝政感到失望的漢人官員。由此觀之,若言楊 堅欲以恢復漢姓為建立漢人政權的謀略思想,這是有可能的。 但是從前文的討論中發現,這樣的謀略似乎沒有達成預定目標。從 60 呂春盛,〈關於楊堅興起背景的考察〉。 61 見《隋書》卷四十三〈觀德王雄〉,頁 1218。 62 見《隋書》卷四十六〈楊尚希〉,頁 1252-1253。 西魏北周姓氏政策與楊堅代周建隋之關係 179 表 3-1-1〈楊堅近臣姓氏出身表〉中可以看出,楊堅在代周建隋之際,所 重用的親信仍有將近三分之一是胡人,因此過去學人有謂以漢人身份欲 建立漢人政權的說法,至少在這個標準上是無法成立的。但就史料上來 看,楊堅卻也曾下達如此詔令,若非是此一目標,則其用意為何? 筆者推測,雖然楊堅認為西魏時期大量賜胡姓是有違國情,而下詔 欲恢復漢姓,但其目的有可能是欲去除西魏宇文氏所留下來的胡族文化 影響,並代之以漢族文化,就像當年宇文泰欲以胡族文化取代漢族文化 一般。並非單純如前人所言只是利用其漢人身份,欲推翻宇文氏的胡人 政權。據此而言,雖其有如此構想,也曾實施過,但由於並沒有像宇文 泰時期那樣的配套措施及強制執行,使此項政策對於其建立政權的效 益,並沒有想像中來得大。63 但雖如此,楊堅以其漢人身份對於漢族之後的號召還有是有一定作 用的。正如同前文所言,從西魏建立以來,為鞏固國勢,宇文泰極力拉 攏漢人地方豪族,在朝政上也重用漢人。且為了重建新的氏族,對胡漢 功臣均賜予新姓,並給予豐厚賞賜,這對中原皇室南遷之後留存在北方 的漢人大族及其他漢族寒門是很大的鼓舞,給予他們重新參政的機會。 但是在北周建立之後,由於宇文護的執政使政權逐漸穩固,宇文泰的子 孫也逐漸枝繁葉茂,宇文氏宗室逐漸在政壇上掌握政權,遂使得漢人勢 力失去參政機會,誠如《周書‧文閔明武宣諸子》所言: 太祖之定關右,日不暇給,既以人臣禮終,未遑藩屏之事。晉 蕩輔政,爰樹其黨,宗室長幼,竝據勢位,握兵權,雖海內謝隆平 之風,而國家有磐石之固矣。64 雖因宇文護的掌政使政權穩固,但也因「爰樹其黨,宗室長幼,竝 63 與西魏時期賜姓政策比起來,楊堅的詔復漢姓顯得薄弱許多,所造成的影響 更是遠遠不及西魏時的賜姓政策。 64 見《周書》卷十三〈文閔明武宣諸子〉,頁 209。 中正歷史學刊第九期 180 據勢位,握兵權」,而使其他勢力失去政治地位。且如前文所言,因宇文 護的專政,對皇帝的廢立與大臣的生死均操之其手,遂使部分朝臣對其 反感,正如《周書‧晉蕩公護》所載: 自恃建立之功,久當權軸。凡所委任,皆非其人。兼諸子貪殘, 僚屬縱逸,恃護威勢,莫不蠹政害民。上下相蒙,曾無疑慮。65 除了宇文護的專權擅任之外,再加上宣帝的荒淫暴亂,這些均可能 使所謂「失意政客」為求取新的政治環境、好的出仕機會,而轉為支持 楊堅。66 綜上所論,雖然朱希祖認為「隋文帝所以發憤復姓,既為漢族洗污 辱,又為漢族復國權」,筆者也懷疑楊堅詔復漢姓的動機與其篡位之謀略 有關,但從其實際作為來看,此一政策楊堅並沒有強制執行,甚至爰引 許多胡人助其奪得權位。因此若言楊堅有意藉由恢復漢姓來拉攏漢人的 支持,看來應無法藉此達到目標,反而是其他因素代此一政策為他吸收 許多漢人支持者。 四、結論 楊堅在代周建隋之際,下詔恢復漢姓是反宇文宗室的謀略之一。由 於西魏宇文泰大規模對有功將領賜胡姓,再加上他們所統軍人亦改其 姓,遂形成一個新的氏族群體。並透過大量賜姓宇文氏,來增強宇文氏 的力量。經過北周朝的發展,宇文護的鞏固宗室,漢人的勢力已不若宇 文泰時期般受到重視。再加上宇文護的專政與宣帝的殘暴,均可能使漢 人勢力轉而支持以漢人宗室出身為號召的楊堅。 楊堅嘗試透過下詔恢復漢姓,來去除宇文氏政權所加諸漢人的影響 65 見《周書》卷十一〈晉蕩公護〉,頁 175。 66 以上可參見呂春盛,〈北周前期的政局與政權的弱點〉,或參見其專書《關隴 集團的權力結構及其演變》第五章。 西魏北周姓氏政策與楊堅代周建隋之關係 181 力,並且重用一些漢人名門子弟來作為號召。不過對於此一政策楊堅並 沒有徹底執行,不但胡姓的使用沒有強制廢除,在用人上也大量使用胡 人,其效力也就有限。反倒是在北周朝中受到打壓、不受重視的政治人 物,可能轉而支持新的出仕機會,不過於此方面胡漢雙方都是包含其中 的。因此,藉由恢復漢姓欲達到拉攏漢人推翻宇文宗室的目的,在某種 程度上是未完成的,未達到預期的目標。不過這只是諸多政治謀略的其 中之一,其發揮效力較小而已,應有其他的政策幫助楊堅順利取得政權。 中正歷史學刊第九期 182 附錄一:〈西魏時期賜姓總表〉 姓名 籍貫 族群 賜姓 賜姓時間 備註 1 叱羅協 代郡 胡 宇文氏 西魏恭帝三年 2 李弼 遼東襄平 胡 徒河氏 西魏廢帝元年 北史記隴西成紀人, 蓋為西魏時改 3 趙貴 天水南安 乙弗氏 應在西魏恭帝三 年以前 4 劉亮 中山 胡 侯莫陳氏 本名道德,宇文泰 賜姓時並賜名亮 姚書疑為匈奴劉氏 p48 5 王德 代郡武川 胡 烏丸氏 孝武西遷後,大統 元年前 姚書:代郡王氏,本 姓烏丸,鮮卑族也。 P254-256 6 楊忠 弘農華陰 普六茹氏 魏恭帝初 7 王雄 太原 胡 可頻氏 魏恭帝元年 姚書:樂浪王氏,屬 東夷。P275 8 王盟 其先樂浪 胡 拓王氏 趙青雀之亂後(西 魏) 姚書:樂浪王氏,屬 東夷。P275 9 閻慶 河南河陰 大野氏 應是西魏末 姚書無閻氏 10 蘇椿 武功 賀蘭氏 大統初(四年以 前) 姚書無蘇氏 11 蔡祐 其先陳留圉 大利稽氏 大統十三年 姚書無蔡氏 12 辛威 隴西 普屯氏 大統十三年 姚書無辛氏 13 田弘 高平 紇干氏 大統三年 姚書無田氏 14 梁臺 長池 賀蘭氏 大統(十五年前) /恭帝元年以前 15 王傑 金城 直城 宇文氏 沒寫 16 王勇 代郡武川 胡 庫汗氏 西魏元年至三年 之間/恭帝元年 姚書:樂浪王氏,屬 東夷。P275 17 耿豪 鉅鹿 和稽氏 大統十五年 18 李和 其先隴西狄 宇文氏 大統初年 姚書無提此人 西魏北周姓氏政策與楊堅代周建隋之關係 183 道 19 楊紹 弘農華陰 叱利氏 大統四年 《北史》作叱呂引氏 20 劉雄 臨洮子城
本文档为【西魏北周姓氏政策與楊堅代周建隋之關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6583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4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0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3-07
浏览量: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