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海的胸怀──雨果和他的世界

大海的胸怀──雨果和他的世界

举报
开通vip

大海的胸怀──雨果和他的世界 大海的胸怀──雨果和他的世界 如梦的童年 不速之客 1802年 2月 26日,法国东部贝藏松市的一座古老的住宅里,传出了一 个婴儿的啼哭声。下莱茵第八营指挥官莱奥波德—西吉斯贝尔·雨果少校的 第三个儿子出生了。少校的上司,也是少校一家的朋友维克多·拉奥里将军 是这个孩子的教父,教母是贝藏松要塞司令夫人玛丽·德塞里埃,为了分别 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孩子被取名为维克多—玛丽·雨果。 少校夫妇本来盼望着一个女儿,他们早已给她取好了名字:维克多丽娜。 但来到人间的却是一个瘦小的男孩子。肩宽体健的父亲有些失望,但...

大海的胸怀──雨果和他的世界
大海的胸怀──雨果和他的世界 如梦的童年 不速之客 1802年 2月 26日,法国东部贝藏松市的一座古老的住宅里,传出了一 个婴儿的啼哭声。下莱茵第八营指挥官莱奥波德—西吉斯贝尔·雨果少校的 第三个儿子出生了。少校的上司,也是少校一家的朋友维克多·拉奥里将军 是这个孩子的教父,教母是贝藏松要塞司令夫人玛丽·德塞里埃,为了分别 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孩子被取名为维克多—玛丽·雨果。 少校夫妇本来盼望着一个女儿,他们早已给她取好了名字:维克多丽娜。 但来到人间的却是一个瘦小的男孩子。肩宽体健的父亲有些失望,但看了看 身边的两个小男孩:四岁的阿贝尔和两岁的欧仁,他又不禁有些得意起来— —都是带兵打仗的料!母亲索菲来不及想到失望了,看到婴儿孱弱细瘦的身 体,一种强大的母爱驱使着她挣扎着爬起来,将婴儿小心翼翼地抱在自己的 怀里。现在她的最大希望,是让孩子健康地活下来。不管是“维克多”,还 是“维克多丽娜”,好在都是“胜利”之意,索菲暗暗祝祷,愿教父的名字 能给这个孩子带来祥和与成功。 索菲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她是一个共和国军官的眷属,常年跟随着 雨果少校东奔西走,这个瘦弱的婴儿能承受得了么? 六个星期过去了。孩子竟一天天结实地成长起来。当索菲携带着裹在襁 褓中的小维克多,随少校率领的第八营从贝藏松转移到马赛时,小男孩居然 平安无事。 女人总是为别人操心,永远担忧着身边身外的事情。看到孩子时时露出 的健康的笑容,她又为丈夫西吉斯贝尔的升迁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牵肠挂肚起来。 西吉斯贝尔在十六岁时就投身军界了。那时正值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 发,他为了保卫国民议会,保卫雅各宾共和国,转战南北,不惜流血流汗。 由于他英勇善战,屡立战功,三年后被提升为莱茵部队的一名上尉。1793年, 上级派他前往旺岱镇压反革命叛乱,同年被任命为下莱茵第八营营长。政事 变幻,波拿巴成为首席执政了。军人的天职是服从,他驰骋疆场,为军人的 荣誉而战。但他的功绩并没有得到上面应有的评价,他的心情变得抑郁沉重 起来。小雨果的出生给了他些许慰藉,不过,日子一久,他脸上的愁云又堆 积起来。 看到丈夫一天天消瘦下去,索菲下决心去一趟巴黎,为丈夫助一臂之力。 于是,她把三个孩子都留在了军营里,自己单身赴程了。 索菲走了好几个月,西吉斯贝尔的营队已从马赛调到厄尔巴岛,但巴黎 方面仍然没有好消息传来。终于,索菲从巴黎回来了,带着一脸的倦怠和失 望。她一无所获。原来,西吉斯贝尔的上司和庇护人,莱茵军团的指挥官莫 罗得罪了波拿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他的属下自然也就只好受到冷 遇了。 为丈夫谋职不成,索菲便把精力倾注到了三个孩子身上。军队的生活是 飘忽不定的,索菲带着孩子们随军队不断迁徙。他们先去科西嘉,再转往波 托费拉约和巴斯蒂亚。小雨果两岁那年,母亲索菲带着他和他的两个哥哥, 迁居巴黎。其后几年间,一直不断地在巴黎和丈夫的营防驻地之间穿梭往来。 因此,小雨果对地中海群岛的风光是熟悉的。他随母亲到过意大利的热那亚 和罗马,也去过西班牙的马德里。那奇妙的异地风情在他那幼小的心灵中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 雨果的父母 雨果的母亲索菲带孩子迁居巴黎,其主要理由是动荡的军旅生涯有碍孩 子们的身体健康,但更重要的原因她并没有宣诸于口。她和丈夫西吉斯贝尔 的感情不合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 索菲和西吉斯贝尔的婚姻是两个不同政见者的浪漫的结合。 索菲是一个船主的女儿。她的父亲是一个保皇党人,天主教徒。由于父 母早逝,她是在姑母身边长大的。姑母也是保皇派分子、伏尔泰信徒。她把 自己的思想,同时也将自己的刚毅性格传授给了侄女索菲。 1796年的一个夏日,已经出落成一个大姑娘的索菲接到通知,雅各宾士 兵正在附近丛林中搜索保皇的朱安党人,要她去对付一下那些士兵,将他们 的视线转移开去。于是,那天中午时分,正率队执行任务的蓝军上尉雨果看 见前方出现了一个英姿飒爽的布列塔尼姑娘,她骑着马儿悠悠荡过来。雨果 上尉的眼前为之一亮。“她的体格堪称健美,容光焕发,艳丽夺目,咄咄逼 人的顾盼招人喜欢。在她那轻盈的步态、从容的举止中,蕴藏着一种和谐、 优雅而又富于田园气息的神韵⋯⋯”上尉和他的士兵顺从地跟着她来到村 庄。 共和国的军官和保皇派的女儿就这样相识了。他们彼此相互激赏。雨果 上尉喜欢姑娘新鲜迷人的容貌和刚毅大胆的性格,而索菲则欣赏对方强健的 男子体魄和英雄气慨。在他们结识一年多以后,1797年11月15日,索菲来 到巴黎,同雨果上尉办了结婚手续。 雨果上尉出身于一个木工家庭。他受教于南锡牧师会的神父门下,懂拉 丁文、数学,也会写情诗歌谣和长篇小说。少年参军使他来不及继承父亲的 木匠衣钵,但最后却成了一个将军。在他升任上尉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 得到擢升,直到当他转战南欧各国时,在那不勒斯王国俘获了当地的起义农 民领袖,这才重新官运亨通,被提升为科西嘉皇家军团上校。约瑟夫·波拿 马还委任他为亚维利诺省的总督;后来又晋升为将军。 新婚蜜月的生活是令人心醉的。他们很快就有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个孩 子。不过,日复一日地单调的生活和时时的四目相对,仿佛将时间无限地拉 长了,但同时也将双方因婚姻结合而消弥的距离重新拉开了。渐渐地,索菲 对丈夫那无休无止的情欲开始厌倦起来。烦琐的家庭生活最能毁灭一切。它 能将新鲜的思想和甜蜜的爱情变得枯涩和乏味,它也能侵蚀人的神经和意 志。浪漫的情调和激动的情感早就被岁月冲淡了,而不同的政治观点和信仰 开始产生毒化夫妻感情和家庭气氛的作用。 他们经常进行辩论。索菲强烈谴责战争,她忘不了姑娘时代所见到的战 争的恐怖情景;习惯于童年宁静温馨的乡村生活的她热诚地向往和平和真正 的自由。酉吉斯贝尔则总是热烈地为自己的使命而辩护。索菲受不了她所厌 恶的军旅生活,她终于带着孩子移居巴黎。独身的军官又回复了原来的本性, 西吉斯贝尔的身边总是伴随着一个美丽的科西嘉姑娘。而索菲也同丈夫的上 司拉奥里将军成了亲密的朋友——志同道合的朋友。 庭院中的乐趣 索菲同丈夫分居后,她带着三个孩子在巴黎找到一座古旧的楼房租下, 并定居下来。这座楼房坐落在一条偏僻的街道上,它原是斐扬底纳修道院的 旧址,后来成了私人的资产。楼房四周为茂密的灌木丛林所环绕,在这灌木 丛中,活跃着无数的小生命,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它也为童年雨果带来了无 穷的乐趣。 雨果后来曾在他的小说中描述过这个花园式的灌木林: 一棵棵大树弯垂,一丛丛灌木昂伸。杂蔓攀爬,乱枝纷披;遍地丛生的 植物和悬空盛开的繁花相迎交织⋯⋯这座花园已不象个花园了,似乎变成了 一片庞大的灌木丛,象树林般密不透风,象闹市般人烟稠密,象鸟巢般唯恐 惊扰,象教堂般幽暗肃穆,象鲜花般馥郁芳香,象陵园般孤寂僻静,又象一 个群体充满生机⋯⋯ 那时阿贝尔已经上了中学,雨果跟着他的二哥欧仁在一所私人学校学 习。课余时间,他们便跑进丛林中躲迷藏,做游戏;或者在地上一蹲就是几 个小时,观察蚂蚁搬家、打仗,要不就是自个同昆虫开起战来。玩时自然兴 奋得要命,但事后付出的代价也不轻。雨果身上常常披红挂彩:不是头上撞 起个拳头大的包,就是身上被蚊虫咬起一片片的红;要不就是从树上溜下来 时擦破了皮,或者被荆棘挂破了衣衫。每次回到家中,哥俩总是怀着惴惴不 安的心情。不过还好,母亲并没有过多地埋怨他们,更没有受到体罚。 因此,雨果身上留下的那些一直保留终身的疤痕,都是调皮的童年生活 刻下的印记。他的手指上有一处伤痕,那是他抚弄小狗时,那只不知好歹的 小宠物给他的永久纪念。他的膝盖上也有一处疤痕,那是他和同学游戏时受 伤的产物。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额上的小疤。不过,这并不是在巴黎住宅的花 园中留下的,那是他小小年纪随军生涯的永恒纪念。那次,母亲带着他们哥 仨随军队迁移,前往父亲的驻防地途中,他们在西班牙的萨达拉斯露宿了一 晚。孩子们一到晚上就格外兴奋,更何况还让他们露天住宿。他们在碎瓦残 壁中捉起迷藏来。雨果年龄最小,但却很机灵。他在石堆中爬上爬下,哥哥 们老是抓不着他;他高兴得忘乎所以,情急中跳上了一块不稳的石头,结果 连人带石滚了下来,失去知觉。待他被哥哥们抱回家里时,已经满头是血。 母亲着急得要死,赶忙找来外科军医。幸而第二天伤口就愈合了,但那条小 疤痕却留了下来。 母亲随军的生活以及她同丈夫分居后移住巴黎的日子并不是畅心如意 的,但小雨果似乎却并没有这种童年不幸的阴影。庭院的时光,动荡的生活, 似乎只是为孩子好奇爱玩的天性增加了更多的乐趣,让他接触到更广大的世 界。童年的一切,在小雨果的脑海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同时也为他日后的 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小大人” 雨果四岁多就开始挟着书包尾随着哥哥上学了。他学过拉丁语和希腊语 的课程,八岁时就能流利地阅读和翻译贺拉斯的文章。他和欧仁还在马德里 的学校读过书。十二岁时,他进了巴黎圣玛格丽特街的戈蒂埃和德高特寄宿 学校学习哲学和数学。 他喜爱学习,嗜好读书,经常捧起一本书好几个小时舍不得放下。他对 文学尤其感兴趣:十二、三岁时,他就尝试着写下了成千上万行诗,还写了 一部喜歌剧、一部散文剧、一部史诗和一部五幕诗体悲剧的剧情梗概。他勤 奋好学,经常到了废寝忘餐的地步。 雨果十二岁时,他的母亲和父亲正式分居了。两人的矛盾终于走到了不 可调和的地步:他们两人本来性格就不相融洽,政治信仰各异;而且彼此感 情早已疏远淡漠,各自有了自己的情人。索菲不能容忍另一个女人趁她不在 时取代她的位置,而雨果将军亦无法忍受自己的女人接受另一个男人——尤 其这个男人是自己的顶头上司——的接济。约瑟夫国王曾几度从中调解斡 旋,但终于不能阻止他们之间关系的恶性发展。 1814年9月,雨果将军亲自去巴黎,利用做父亲的权利把两个小儿子送 到科第埃和德科特的寄宿中学。这所学校坐落在“黑暗阴森的圣玛格丽达大 街的僻静小巷,紧夹在修道院监狱和德拉古市场的高墙之间”。为了不让孩 子受到他们的母亲的影响,他委托他的姐姐照管欧仁和维克多。但孩子们是 不会忘记母亲的。他们痛恨姑母,指责父亲。家庭的不幸使维克多过早地结 束了童年的生活。他后来在一首诗中写道: 父亲让我受的是什么样的罪! 童年突然结束了⋯⋯我召唤过去, 回答我的只是一片静寂。 为了摆脱我的痛苦我无路可走, 只有梦想,跑进森林和相信奇迹⋯⋯ 母亲对维克多·雨果的影响是巨大的,母子分离的生活也无法抹掉母亲 的身影。维克多生活十分简朴,这是他从母亲那里继承的良好习惯。他经常 自己打扫楼梯,整理房间。每天早上,他夹着书本走出住宅,到街对角的小 店铺里买几个子儿的牛排,然后一边吃着,一边去上学。他将这种简朴的习 惯一直保持下来。但母亲对儿子的更大影响却是政治上的。青年时代的雨果 是一个保皇主义者,这与他母亲的政治倾向相接近。 不少文学家都有早熟早恋的倾向,这或许与他们天生异质,感情格外丰 富复杂有关。但这也可能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常人没有胆量和机会 宣诸于文字,而文学艺术家们更富胆识和激情罢了。不过,对维克多来说, 多少有些遗传的因素。他那几乎保持终生的旺盛的情欲似乎得益于他的父 亲。据雨果后来在自己的诗中回忆,他在八岁时就曾爱上了一个十六岁的姑 娘,那是蒙代·欧莫索伯爵的女儿,约瑟夫国王的情妇——荷比达。九岁时, 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哥哥去探视父亲,在巴伊沃纳等待运输队的那一个月里, 他又被房东太太的十岁女儿弄得心醉神迷。那小女孩给他念故事,但他却心 不在焉,总是盯着女孩的脸庞,被她的呼吸弄得耳红心跳。 雨果后来谈起与那个房东小女孩的往事时,将它称作心的第一声,爱的 晨鸡初唱。他说,每个人在他已往的生命里都能寻出这样的孩童恋爱,这种 恋爱之于成年的爱就等于曙光之于太阳。三十三年后,当他故地重游时,他 特地去拜访了那曾给了他美好回忆的宅园。门庭依旧,但昔日桃花却已不见 芳踪。 教父拉奥里 在巴黎居住的日子里,有一天,母亲突然领进来一个陌生人。他已过中 年,身材高大,两眼炯炯有神。母亲告诉维克多,这就是他的教父拉奥里。 拉奥里从此就在他家里住了下来。当然,他并没有住在小楼里,而住在 花园深处的一个小祈祷堂里。拉奥里时常跟维克多兄弟一起玩游戏,并帮助 他们复习功课。他给小兄弟们念维吉尔的长诗,讲述各种各样的故事。他博 学多才,知识渊博,维克多完全被他迷住了。 维克多不仅从教父那里了解历史、战争和远古时代的传说,更重要的是 关于“自由”的观念和对法国当政者“谋权篡位的波拿巴”的仇恨。 维克多很久以后才知道,居住在他家里的教父,原来是被警察局通缉的 政治流亡犯。几年前,他因参与反对拿破仑的密谋活动而被判处死刑。多年 来,他一直东躲西藏,现在,住在情人索菲的住宅里,他才感到些许的慰籍 并领略到家庭的温暖。 有一天,拉奥里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一下子就将小维克多抱起来,高 高地抛到空中。他兴奋地告诉雨果的母亲,流亡的日子就要结束了。他偷偷 去见过法国警察总监沙瓦利,后者亲口对他说,不用再避难了,时间已经过 去这么久,皇帝早已消了怒气;并且,拿破仑此时已征服了大半个欧洲,达 到事业和声名的顶峰,眼前正忙着筹备与奥地利公主的婚礼,他理当赦免过 去的政敌。 那天晚餐格外丰盛,教父和母亲都非常高兴。拉奥里在席间给孩子们讲 起了笑话。这时,门铃叩响了。几个穿便衣的人走了进来。 为首的彬彬有礼地问道:“您是拉奥里将军么?” 教父一脸愕然,默默地点了点头。 “对不起,将军阁下。”那人说道,“奉皇帝陛下的命令,您被捕了。” 那次事件以后,母亲沉默了很多。她出门的时候也变得异乎寻常地多了 起来。原来,她在同朋友们秘密商量营救拉奥多出狱的事情。 拉奥里在狱中与反对拿破仑的军官们取得了联系。他们用谎言骗过了典 狱长,声称拿破仑已死,将拉奥里放了出来。但很快事情败露,肇事者全都 被抓了起来。 索菲四处奔波,打探消息。她来到朋友富谢的公寓,审讯造反军官的军 事法庭就设在那座大楼的会议大厅里。据说法庭主席要求谋反者说出他们的 同谋时,其中一人回答说:“是整个法兰西,先生。如果我们成功了,你们 也是⋯⋯”索菲听说后非常激动,她连连重复着说:“对,对,说得好!是 整个法兰西!”半夜两点钟,一直守侯在富谢公寓的索菲终于从富谢先生那 里得到了消息:参加叛乱的军官们全部被判处死刑,凌晨四点在格莱涅尔峡 谷执行。她悄悄地来到死囚刑车必经的街道口,并尾随在刑车的后面,将拉 奥多一直送到公墓。 第二天,她把维克多带到大街上,在一张布告面前停下来。她指着上面 的一张头像,神情凝重地对小儿子说:“记住他,孩子,这是你的教父。” 维克多·雨果将这一幕情景深深地记在脑海里,连同那个令人难忘的教 父。 时代的歌手 勤奋的模仿者 孩子总是模仿着大人的样子,他们在模仿中日渐成熟长大。雨果不仅在 模仿大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在模仿着文学创作。与一般模仿者不同 的是,他不只对文学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而且表现出一种天生的敏悟和超 凡的创造能力。 后来保存下来的雨果最早写作的一本诗稿,是雨果1815年写成的,那时 他才十三岁。当时巴黎上流社会做诗的风气很盛,它也在学童们中流传开来。 雨果对诗歌的兴趣是从阅读古拉丁文诗歌开始的。白天,他在教师的讲授下 阅读贺拉斯的短歌和维吉尔的农事诗;晚上,他将这些诗一首首译成法文。 译诗激起了他创作的兴趣。在少年时代,他写过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 短歌、讽刺诗、诗柬、咏怀、牧歌、杂诗;维吉尔、贺拉斯、日康、渥松、 马西亚尔的作品翻译;传奇、寓言、情歌、隐语、诗谜、回文诗、折字诗、 短句和即兴诗,以及一部滑稽歌舞剧。他还试着将他的诗歌向各处投稿。他 在自己的日记中抒发豪情壮志:“我要成为夏多勃里昂,否则就一事无成。” 夏多勃里昂是当时法国最有名的杰出诗人。 从载入雨果日记中的上面一句话说明,雨果自进入文学生涯的一开始就 将目光盯住了同时代最杰出的作家。更值得注意的是1820年他写的一段文学 札记: 我们的时代多么贫乏呵!大量的诗歌,可是没有诗意,那么多喜剧,可 是没有戏剧⋯⋯这个时代何时才能产生具有当代社会运动水平的文学,何时 才能产生象伟大事件那样的伟大诗人呢?” 这样一种站在时代的高度、历史的高度俯瞰当代文学的视点,这样一份 急切地期待伟大的文学和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出现的心情,足以表明青年雨 果宏伟的胸襟和豪放的气魄;同时亦表明雨果是站在很高的创作起点上涉足 文学领域的。 命运初次向他微笑。1817年,法兰西学院有奖征文,雨果作了一首《读 书乐》应征,得到了法兰西学院的奖赏,国王路易十八发给他每年一千法郎 的助学金。1819年,他参加了法国南部图卢兹文学院的诗歌竞赛,两次获奖。 其中在拟题诗歌《亨利四世雕象重塑颂》有奖征文赛中,他获得了该征文的 一等奖——金质百合花奖。在他战胜的无数对手当中,包括比他年长十岁、 当时已经成名的诗人拉马丁。 外界的奖励就象最好的润滑剂,推动着年轻的文学爱好者在诗歌的道路 上滑行。没有这些早期的成功,就不会造就未来的伟大文学家。 这些诗歌创作,自然还是停留在模仿的层面,严格按照古典主义诗歌的 格律,以程式化的语言写就;但它们却表现出雨果对诗歌音乐性、诗节灵活 性的本能追求和对风格的直觉感悟。这些文学拟作的主题和题材是很广泛 的。其中相当一部分诗作,表现出作者对君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拥戴和对天主教会的狂 热,如《旺岱》、《贝里公爵之死》、《颂查理十世加冕大典》等诗。在一 篇名为《电报》的讽刺诗里,表露出年轻的作者对帝制政权的仇恨和对王室 政权的崇拜;另一首咏滑铁卢战役的诗谴责了战争。一首短歌以“国王万岁”、 “法兰西万岁”为迭句;还有一首古体诗歌咏路易十七之死。他写的第一部 悲剧以王权复辟为主题。全剧以下面一句歌词结尾:“当人们憎恨暴君的时 候,必然就喜爱国王。”他谴责野蛮的战争和暴力,同时也厌恶政治和宗教。 除此之外,母爱,友情,也成为他的早期作品中常见的题材。 由此可见,雨果很早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文学才华,同时表现出他对社 会政治问题的广泛关注和开阔的视野。在他那温和的保皇主义倾向中,显露 出他早期人道主义思想的萌芽。他对革命的误解和厌恶,既是受自母亲及其 朋友的影响,更出自他对暴政和压迫的本能的反感。一旦他对社会的认识更 深一层,接触到更多的东西,他将毫不犹豫地抛开那些虚假的观念,而直达 事物的本质。 1819年 12月,雨果三兄弟创办了一个名叫《文学保守者》的刊物,雨 果自任主编。这个刊物成了雨果文学练兵的演习场。他的早期诗歌大多在这 个刊物上出现。他在上面发表了许多文艺批评、戏剧评论以及译介外国文学 的文章。从他的评论文章中,人们发现,雨果对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知识极为 全面,文学理论的造诣相当高,显露出他的独特的批评眼光和观察视角。可 惜因为经费方面的原因,同时由于社会反响不大,这个刊物在办了一年零三 个月后就停办了。据统计,雨果在这个刊物上共发表诗文二百七十二篇。未 来的伟大作家,为自己准备了造就文学天才的摇篮。 嫉妒的恋人 1819年 4月 26日,在一棵高大的栗子树下,一对少男少女正在进行一 场严肃而激动人心的谈话。 “你一定有许多的秘密吧?”少女羞怯地问道。 “是的,”少男庄重地点了点头。 “如果你能把你那个最大的秘密告诉我,我就把我的最大秘密告诉你。” 少女鼓起勇气说道。 “我最大的秘密是你——我爱你。”少男声音颤栗地说道。 “我的最大秘密也是:我爱你。”少女低下了头。 不用说,那少男就是维克多·雨果;而那女子是年长他一岁半的安黛尔·富 谢,雨果童年时代的朋友。 安黛尔的父亲比埃尔·富谢,是雨果父母的好朋友。在雨果父母结婚的 时候,比埃尔任法庭秘书。几天之后,他请刚刚担任新郎的雨果上尉做他的 证婚人。在比埃尔的婚宴上,雨果上尉以军人特有的豪爽大声说道:“如果 你们生个女儿,我生个儿子,咱们就结成亲家。来,为未来的幸福家庭,干 杯!” 这对少男少女不仅有父母的“指腹为婚”作凭,还有儿时青梅竹马的情 谊呢。 幼时,安黛尔常常和她的哥哥来到费扬提诺修道院,同雨果兄弟一起度 过星期日。他们一起捉迷藏,荡秋千,玩家家。每逢荡秋千的时候,总是安 黛尔坐在秋千上,雨果在下面推着她荡悠。后来,索菲·雨果搬到了与富谢 毗邻的维伊——推伊里街2号, 他们俩接触的机会更多了。雨果常去安黛尔 家的花园,安黛尔看见他来后,高兴得小脸蛋红扑扑的。她对他说:“咱们 比赛,看谁跑得快。”说完撒腿就跑;雨果急忙追上去。经过好一阵追逐, 小姑娘终于支持不住了,雨果瞅准机会扑了上去,两人抱在了一块。然后, 他俩紧紧地挨在一起,掏出随身携带的书共同阅读,你翻一页,我翻一页, 不知不觉地,两人的嘴唇贴在了一起⋯⋯ 在那次栗子树下的谈话以后,他们开始通起信来。雨果为她写了长诗《最 初的叹息》。爱情永远是自私的,情人总希望对方全身心地为自己所有。但 在青年雨果身上表现得尤其极端。因为他不能自由地同安黛尔在一起,他也 要求对方不能同任何男人接触。他在信中告诉安黛尔: 你一定要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和其他女人们在一起,我亲爱的安黛尔, 你要是知道我多么爱你就好了!我不能看见别人接近你,即使只是接近,因 为要是那样,我就会因为受不了嫉妒的折磨而颤抖,我就得为了自持而鼓起 全部勇气,警惕自己不要做出什么蠢事⋯⋯ 我问自己,我不仅不谴责我多疑的嫉妒,而且认定童贞、排他、纯洁的 爱情之本质尽在于此,我对你的爱就是这样,我担心不能使你报我以同样的 爱。我这样做难道不对吗?⋯⋯请相信我吧,每见一个女人就爱的人对谁都 不会嫉妒的⋯⋯ 在通信中,他已经以丈夫自居,并将安黛尔看作了雨果将军的儿媳妇。 他要求对方不能作任何与身份不相称的事,他甚至为安黛尔的头上少别了一 枚别针而生气;他觉得到处都有危险,看到别的男人盯了安黛尔一眼,他就 恨不得冲上去打那男人两耳光。 另一方面,他也在信中不断表白自己对安黛尔的情感的真挚和忠诚,一 再申明自己的童贞身分;同时又流露出对对方没有表露出与自己同样激切大 胆的热情的不满和疑忌: 一个妙龄女子,应该对一个青年男子的道德原则和品格气质十分了解, 相信他不仅是一个聪颖通达的人,而且是一个童男(在此,我是就这个词的 最完整的含义而言),有如她本人是一个处女一样。如果不是这样,就贸然 嫁给他,这样的少女我把她看作最平庸也就是最渺小的女子⋯⋯ 我向你证明了你对我有多么大的威力,因为只有你的形象才能压倒在我 这个年龄上所固有的情欲的激浪⋯⋯假使我是个女人,我的未婚夫对我说: “你是我抵抗其他所有女人的堡垒,你是我搂入怀中的第一个女人,也是我 将永远拥抱的唯一的女人;我将怀着甜美的快活把你搂在我的胸前,我也将 恐怖而厌恶地推开其他任何一个女人。”要是这样的话,安黛尔,我就会觉 得,我作为一个女人,爱人的这种表白绝不会使我不喜欢。要不,你也许是 不爱我吧?⋯⋯ 安黛尔日后将会发现,她并不是最后一个经受此种雨果式的考验的女 人。雨果对他所钟爱的每一个女人都是如此。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是他后来 与演员尤利叶的感情关系。对尤利叶,他不折不扣地做到了“金屋藏娇”。 他给她找到了一处秘密的住屋,要求她深居简出,衣着朴素;每次外出都必 须由他陪着,每笔费用都得记帐让他过目。不过,尽管安黛尔没有受到如此 苛刻的待遇,但她已经对情郎的这种无休无止的要求弄得够心烦意乱。 当索菲发现她的儿子同好朋友富谢的女儿眉来眼去时,她恐慌起来。她 认定自己的儿子将来必成大器,她不愿与安黛尔的婚事毁了儿子的辉煌前 程。安黛尔的父母也禁止自己的女儿与索菲的儿子往来。雨果因此承受着多 重的痛苦。直到母亲不幸去世后,雨果转而求助于父亲,取得了那位远在他 乡的将军的支持,才排除了这对年轻人走向婚姻之途的障碍。不过,这并不 是没有代价的,雨果将军要他的儿子承认他与那位被索菲称作“朵玛女郎” 的女人的第二次婚姻。 初露锋芒 1822年6月,雨果的第一本诗集《颂歌与民谣》出版了。雨果高兴之至, 尽管书的封面只是用的灰色包装纸,封面上的画也是歪歪扭扭。不过,见到 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印上书籍,这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信心。 应该感谢雨果的大哥阿贝尔。他悄悄地将弟弟的诗稿汇集起来,送往印 刷厂,用自己的钱给予资助,印了一千五百册。 这是一个“勤勉的、颇有才华的中学生的优美习作”。在序言中,雨果 强调,“不仅要关心诗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关心诗的意境⋯⋯让人类的历史 在宗教思想和宗教信仰之光的照耀下充满诗意”。诗集中的诗歌大多是历史 题材,流露出作者的保皇主义倾向。 书的销路不错,但评论界却保持了令作者本人相当难堪的沉默。他本来 期待着文学批评家们的热烈评价,至少那几家保皇派刊物不应保持缄默;但 他只读到了寥寥几篇文章。雨果对此相当在意,他忿忿地说:“所有文人都 得向新闻记者乞求荣誉,凡是认为这种社会风气应该受到尊重的人是可卑 的⋯⋯我决不乞求他们的那种施舍式的赞扬。”不过,这本诗集被杜依勒里 宫的国王读到了,他决定褒奖这位忠心耿耿的年轻保皇党人——他赐给雨果 一千法郎的年俸。 有了这笔钱,雨果可以开始成家立业了。1822年10月12日,在巴黎的 圣修尔皮斯大教堂举行了婚礼,雨果和他朝思暮想的安黛尔·富谢成了夫妻。 新婚之夜的体验是令人迷醉的,雨果度过了他有生以来最幸福的一个夜晚。 然而,在他的喜庆后面却拖着一个不幸的阴影——那天夜里,他的二哥欧仁 精神失常了。原来,欧仁和他的弟弟一样迷恋着童年时代的女友,但他羞于 表达,更不愿夺走弟弟的幸福。这种巨大而长期的痛苦压抑,终于使他在弟 弟的欢乐达到高潮时陷于精神崩溃。 在雨果的一生中,不幸的阴影似乎总是伴随着他那快乐的情欲。1845年 7月初的一个晚上,在他刚刚被国王敕令擢升为贵族(子爵)不久,警察敲 开了他的秘密公寓的房门,发现他正在和一位画家的妻子“进行犯罪性的谈 话”。私通的丑闻并没有影响他的前程,但却让他的那位情人陷于万劫不复 的境地——她的命运后来相当悲惨;这也使雨果的心灵背上了一重镣铐。1843 年9月4日,当雨果正在同他心爱的情妇尤丽叶在外地旅游时,一只快艇在 大海中沉没,他最喜爱的大女儿列奥波蒂娜和女婿双双溺毙,其时这对小夫 妻刚刚成婚半年;雨果是在报纸上读到这则不幸的消息的。屡屡的打击不禁 使痛苦不堪的雨果扪心自问:“莫非这是至高无上的主对一个抛弃家庭的情 人的报复?”不过,以后的事实证明,雨果似乎并没有因此而改过自新。 1823年,《颂歌与民谣集》再版,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这一年,雨 果还出版了中篇小说《冰岛莽汉》。这部作品被评论界称为“奇异的集子”, 它将“凶杀、魔鬼、刽子手、刑罚、绞架等堆砌在一起”;它算不上一部成 功的作品,但却激起了人们的恐怖和好奇心;而作者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奇 特想象力也使评论家为之侧目。尽管这部小说印刷时用的是浅灰色粗质纸和 钉头体铅字,分成四册出版,但一下子就销售了一万二千册,人人争欲一读。 而且,它还获得了当时著名的小说家和评论家查理·诺弟埃的有保留的赞赏。 为此,雨果专程登门拜访,表示谢意。当然,最令雨果欣悦的是他的好友、 诗人维尼的来信。信中称:“你创造了一部美妙的、不朽的作品⋯⋯你已经 成了法国的华尔特·司各特式的长篇小说的奠基人⋯⋯” 这时期,他的思想逐渐向浪漫主义靠拢。他参加了浪漫派组织的第一个 文社,出版同人杂志《法兰西诗神》。雨果开始全面地向文学界出击。 不过,生活中有喜有忧。就在这一年,他的第一个儿子在出生三个月后 夭折了。他为此而痛苦了很久,直到第二年(1824)长女列奥波蒂娜出生, 笑容重又出现在他的脸上。 《<克伦威尔>序》 《法兰西诗神》没有办多久就停刊了,文社因为缺乏明确的纲领,不久 也自动解散。但在这几年里,雨果一直没有松劲,他努力地写作诗歌,创作 剧本,与文学界的朋友们一起切磋技艺。 1826年,他与诗人维尼、缪塞和大仲马、诺迪埃等人,一起成立了浪漫 派的第二个文社,旗帜鲜明地反对古典主义。1827年雨果发表了《<克伦威 尔>序》,在法国文坛激起了极大的反响。这篇长篇序言被誉为浪漫主义戏剧 运动的宣言和声讨伪古典主义的檄文;它从此奠定了雨果的浪漫主义领袖地 位。 雨果很早就强调诗歌表达情感和心灵的作用。1821年 12月,那时他与 安黛尔还未结婚,他在给未婚妻的信中指出:“仅仅诗句还不是诗。诗存在 于思想之中;思想来自心灵。诗句无非是美丽的身体上的漂亮外衣。诗也可 以用散文来表达,不过在诗句的庄严美妙的外表之下,诗才显得更完美。心 灵中的诗启发人的高尚情感、高尚行为以及高尚的著作。”他认为,“诗就 是爱”。 这篇序言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源和特点。 雨果认为人类社会分为原初、古代和近代三个阶段;近代文学由于基督教的 启示而体现了美与丑、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相对照的原则,它是浪漫主义的 标志。第二部分论述对比原则在戏剧中的运用、戏剧反映现实的特点、戏剧 的地方色彩、人物塑造等问题。第三部分论述戏剧的风格和语言。整篇序文 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浪漫主义文艺理论。 顺应当时欧洲民主思想的潮流,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出了反古 典主义的主张。他给浪漫主义重新下了定义,他指出:“浪漫主义,⋯⋯它 真正的意义是:文学的解放,新的人民,新的艺术。”他认为,浪漫主义“不 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在序言中,雨果回顾了文学发展的历史,宣 称戏剧是当代生活中的主要体裁,而莎士比亚则是戏剧的顶峰——“戏剧之 神”。他批评古典主义的“三一律”,认为地点、时间和动作的一致律中只 应保存动作的一致律,因为它不与现实生活相抵触。而其余的两个一致是荒 谬的。他反对模仿别人,他将“模仿”称之为“艺术的灾祸”;因而,他格 外推崇自然和真实。 雨果在序言中认为,为了接近现实生活,戏剧必须通过其本身将崇高伟 大和滑稽可笑结合起来。因此,他特别重视对比和怪诞作品,认为这种作品 采用达到幻想程度的夸张手法来描绘可怖可笑的事物。“滑稽丑怪是戏剧的 一种最崇高的美”,丑美善恶相依相存,粗俗崇高相生相共。值得注意的是, 雨果在这里明确提出了他在此后其文学创作生涯中贯串始终的对比原则。伪 古典主义是将滑稽丑怪排斥在文学之外的,而雨果则将它引入并赋予其崭新 的美学意义。他指出:“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比,要算是大自 然所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他还突出强调了想象和夸张在文学创作中 的重要作用。并且,在他日后的创作实践中,他将想象和夸张与其最重要的 对比原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 这是一篇真正的使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宣言。那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当雨 果在诺蒂埃兵工厂向众多的文艺界人士和文学爱好者们宣读了这篇序言后, 台下掌声雷动,浪漫主义的拥护者们给予了热烈的支持。 《<克伦威尔>序》并非无懈可击;但在当时,它对反对保守的古典主义 有着积极的影响,推动了进步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发展。而且,了解这篇 序文对我们认识雨果的文学创作是大有帮助的。从日后雨果的《欧那尼》、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篇序言中的许多 重要文学主张的具体而生动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雨果政治态度和 观点的转变:他开始由保皇主义而走向赞同民主和进步。 饶有讽刺意义的是,序言在当时及以后都获得了高度的肯定评价,但《克 伦威尔》这部戏剧本身,却远没有产生足够的反响。这部剧本以英国十七世 纪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为题材,描写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人物克伦威尔拒 绝国王王位的故事。由于剧本篇幅太长,人物众多,不适宜舞台演出,因而 它从未上演过。 《死囚末日记》 1827年 12月,《克伦威尔》及序言一起出版了。在书的扉页,雨果特 意题词,将该剧本献给自己的父亲。雨果将军深为自己的儿子自豪。此时, 国王决定让他官复原职,他重新当上了将军和伯爵。老雨果更加春风得意, 心情格外舒畅。 第二年一月的一天傍晚,维克多和妻子安黛尔去看望父亲。老雨果听着 儿子讲述《<克伦威尔>序》所获得的巨大成功,笑得非常开心。夜深了,他 将儿子和媳妇送出大门。刚一转身,他就觉得头一沉,眼前一片黑暗。他栽 倒了⋯⋯待雨果闻讯赶回来时,他再也没有睁开眼睛。 悲痛中的雨果回想起父亲过往给他留下的记忆。父亲一生征战,出生入 死,从未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退却;他将强韧的个性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维 克多将因此而受益于一生。但更重要的是,老将军还把人道主义的精神传给 了雨果。父亲是行伍出身,但并非杀人成性,而是极力反对嗜血,反对任意 残害人命。雨果不禁想起父亲曾经向家人讲述过的故事。 那一年,老雨果率法军驻扎在西班牙境内,同英葡联军交锋。联军很快 败退了,投靠联军的一部分当地叛军仍然负隅顽抗。自战事以来,叛军一律 被视与盗匪同样看待,捉住即枪毙;叛军也施以同样的手段进行报复。老雨 果屡次告诫部下,勿杀俘虏;同时也将讯息传递给对方。但叛军却充耳不闻, 有一次还枪杀了雨果将军手下的两个仆人作为回答。事后不久,老雨果抓住 了一股叛军的首领。他不仅没有杀死那个首领,还给他医治创伤。首领的部 下闻讯后,特致信表示感谢。这事传开以后,从此双方互相虐杀俘虏的事情 就渐渐绝迹了。 父亲的这段亲身经历,深深地印在维克多·雨果的脑海里。同时,它也 将爱惜人生,反对任意残杀生命的观点,牢牢地植根在雨果的心灵中。 这年深秋的一天下午,雨果来到市政府广场。他看见一群人正聚集在那 个漆着血红颜色的巨大断头台周围。原来,当天晚上有人被处死刑,刽子手 正在进行演练;只见他一边给刀槽里加油,一边同看热闹的人闲聊。看到这 情景,雨果感慨万端:又一个不知姓名的人要做刀下之鬼了,此时此刻,那 个死囚犯在想些什么呢? 回到家中,雨果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想起以前目睹的多次断头台行 刑的经历。最早的一次是在1820年,那时雨果刚满十八岁,他在路上遇见一 个杀人犯正被送往断头台。他痛恨这个杀人凶手;但眼看着这个杀人犯又被 人活生生地拉去杀死,他又觉得此人怪可怜的。他认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 人之身的办法并非良策。当时他就萌发了一个想法:要写一本书,反对断头 台。 另一次是在1925年夏末,一个朋友拉着他去市政大厅前面的格莱夫广场 观看行刑。死刑犯名叫约翰·马尔丁,他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送犯人的 囚车到了,犯人面向车尾,身后站着刽子手和助手。犯人头上蒙着黑布,身 着白衬衣和灰布裤子。牧师同他说话,让他吻一个耶稣十字架。接着,犯人 下车了,在助手的拖拽下,走上断头台。牧师上去了;书记官也跟上去了, 他高声宣读判决书。刽子手除下犯人头上的黑布,露出一个惶恐万状的年轻 面孔;刽子手将犯人的右手用铁链固定在木桩上,然后高高举起斧子⋯⋯雨 果不忍再看,把头扭开了。 后来,他又遇见过两次断头台行刑的情景。那最后一次被处死的是两个 人。这两个犯人受刑前的态度绝然不同。一个脸色苍白,神气沮丧,浑身颤 抖;另一个却气宇轩昂,抬头挺胸,毫无惧色。⋯⋯ “当”、“当”,时钟敲响十二点了。雨果这才回到现实中来。他决定, 要亲自到监狱去,去亲眼观看,并体验死囚犯的全部心理感情。 雨果去了彼塞特监狱。一次,再次,三次⋯⋯多次的采访,使他对狱中 的囚犯生活以及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心灵情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他决定写 一部关于一个劳役犯的生活的长篇小说。 三个星期后,这部小说写完了。它被取名为《死囚末日记》。为了显得 真实可信,小说采用日记体,不加署名发表。作者有意让书中主角保持绝对 非人称形式,使读者不会将其与其他任何罪犯相联系,而看作所有罪犯的代 表。这部小说于1829年2月出版。 《死囚末日记》共四十九节。第一节概述囚犯等待判刑前的痛苦。第二 节描述了法庭审判的情景,囚犯经三天审讯后被判处死刑,关入死牢。第三 至第十七节,记述死囚在等候上诉回音的六周间的日益增长的恐怖情绪。第 十八至四十九节,描写死囚被行刑前的经历和感受。小说展示了一个死囚在 行刑前的恐怖心灵历程。作者试图通过对囚犯内心痛苦的生动描绘,突出其 反对死刑的主题。 雨果的这部纪实性的长篇小说具有拓荒性的意义。后来的法国现实主义 作家笔下的作品比雨果的这部作品更为成功和深刻,但他是最早把注意力投 向那被人遗忘的社会黑暗角落的作家,是他将人道主义的思想用生动的文学 形式鲜明地表现出来。 朋友们都为雨果的成功高兴。这部作品也受到了俄国文学家赫尔岑和别 林斯基的赞扬。但它也受到了保皇派的咒骂。拥护君主制的《日报》咬牙切 齿地写道:“我们永远不能宽恕他那执意玷污人类灵魂,破坏整个民族安定 的企图⋯⋯让我们摆脱这种赤裸裸的真理吧。” 荣辱毁誉总是相伴相生的。雨果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 五年以后,雨果发表了一篇类似主题的短篇小说《克洛德·格》。这是 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穷愁潦倒的善良工人偷了一次东西,被判处五年徒刑, 在狱中受到狱吏的虐待而被逼杀人,最后被判处死刑。小说揭示了人物悲剧 的发生根源,对当代社会不公正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批判。 值得一提的是,在《死囚末日记》出版前的一月份,雨果出版了诗集《东 方集》。这部诗集中的作品摆脱了古典主义的束缚,具有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和情调。诗歌中出现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解放斗争的讴歌。其中一首《被占 领的城市》谴责了专制王权的暴虐统治: 王呵,火焰谨奉王命熊熊燃起,吞没一切, 它咆哮如雷,窒息了你的人民的呼喊; ⋯⋯ 那有千只胳膊的凶手象巨人矗立, 那被火焰拥抱的宫殿正在化为坟场 父老、妻女、夫妇,全在它的利刃下倒落; 群鸦环绕着这个城市号啼不停。 少女的心怦怦跳动,作母亲的浑身发抖! 王呵,她们在哭泣她们那凋谢的青春; 暴戾的战马把她们还未断气的尸体, 给了打击和强吻的蹂躏,拖到帐篷的外边! 所有的幼小孩童被践踏在铺路石板下面, 还在喘息;铁蹄浸润在他们的血泊里 ⋯⋯ 与作者的第一部诗集相比,雨果的思想显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 更重要的是其诗歌形式的变化。那铿锵有力的语言,那和谐一体的诗韵诗节, 令人惊赞不已。且让我们引述那首超越时空的《消魂》结束这一小节: 一天夜里我独立旷野: 天上无云,海上无帆, 我的目光越过了万水千山。 高山、森林乃至整个大自然 仿佛随同我向灿烂的群星, 向汹涌的海洋一起叩问上苍。 金灿灿的星辰无穷无尽, 时而静寂,时而大声,在永恒的和谐中, 垂下了它那辉煌的王冠, 蓝色的海浪骄傲地掠过, 落下了多沫的波峰——它们一齐反复说: 它,全能的造物主,就是一切! 《欧那尼》之战 1829年2月,法国作家大仲马的浪漫主义戏剧《亨利三世》在巴黎的剧 院里举行首场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帷幕降下后,雨果走上前去表示祝 贺。他紧紧地握着大仲马的手,充满自信地说:“下一回该轮到我了。” 三个星期后,他写出了剧本《玛丽蓉·德·洛尔美》。剧本梗概是:美 丽的玛丽蓉爱上了勇敢的平民狄杰。玛丽蓉没有告诉狄杰自己的高等艺妓身 分;狄杰将玛丽蓉看作纯洁和美德的典范。一次,狄杰在同侯爵决斗后,为 逃避当局的追捕,带着玛丽蓉躲到了一群喜剧演员之中,这才知道了玛丽蓉 的真实身份。他的理想破灭了。狄杰万念俱灰,主动向当局投案自首。绝望 的玛丽蓉去向国王求情,狄杰的对手也请求国王开恩。路易十三同意了;但 旋即又撤销赦令,用断头台代替了绞架。狄杰被绑缚刑场,他至死也没有宽 恕玛丽蓉。 剧本打破了传统的“三一律”,获得了浪漫主义拥护者们的一致好评。 好几个剧院的经理争着要上演这个剧本。但内务部以该剧攻击在位国王及诽 谤国王先祖为理由,禁止《玛丽蓉》的上演。查理十世为了安抚雨果,答应 再给他两千法郎的年薪。但雨果愤怒地拒绝了。 雨果不愿轻易放弃阵地,他要与古典派继续战斗。他立即着手写作一部 以十六世纪西班牙为背景的戏剧《欧那尼》。不到一个月,剧本完成了。剧 本大概内容是,贵族子弟欧那尼一心要刺杀卡洛斯国王,因为是他的父亲下 令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欧那尼与公爵的侄女唐娜·莎尔相爱;但国王却将唐 娜许配给年老的公爵,他自己也觊觎着唐娜的美色。后来,欧那尼与公爵合 谋刺杀国王,结果反被国王悉数活捉。此时卡洛斯当选为日耳曼帝国的皇帝, 他宽恕了谋叛者,恩准欧那尼与唐娜完婚。新婚之夜,公爵前来索命,欧那 尼和唐娜双双自杀身亡,公爵也同归于尽。 这个戏剧彻底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情节在同一时间地点进行的规定,同时 它也跨越了古典主义戏剧规定的悲、喜剧绝然分开的界限,将悲、喜剧的成 分表现在同一个剧里。它还是作者在《<克伦威尔>序》中阐述的文艺原则(如 对照原则)的一次成功运用。 此戏剧还未在剧院上演,人们就已预感到风暴将要来临。在排演过程中, 保守势力不断派人前来寻衅滋事,他们还在报刊上开展舆论攻势,进行围剿; 政府的检查机关也处处予以刁难。因此,雨果和他的那些浪漫主义运动的拥 戴者们,在演出之前,也积极准备,到处联络人马,要同对手较量一番。 1830年 2月 25日,《欧那尼》在法兰西剧院举行首场演出。在开演之 前,雨果早早地来到了演出大厅,迎接他的支持者们入场。为了挫败反对者 的阴谋,他们必须提早入场,以抢占有利地形。演出是在晚上七时开始,拉 拉队按照剧院的规定从下午三时起就入场了。只见一群群青年鱼贯而入。他 们穿得怪模怪样,其中大都留着长发、络腮胡子,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有 工作服,有西班牙外套,有罗伯斯比尔式背心,有亨利三世式帽子,而独不 见时装;尤其以青年诗人、画家泰奥菲勒·戈蒂埃的大红缎背心和垂到腰下 的一头浓发最引人注目。古典派的拥护者也不甘寂寞,他们从各处搜罗来垃 圾,然后自屋顶上向下面的人群倾倒,巴尔扎克的头上也挨了一个白菜根儿 的袭击。 快要开幕了,楼顶上忽然撒下来无数的小白纸片,在空中纷纷扬扬,飞 向包厢、月楼、音乐台,粘住在观众的衣服上、鼻子上、女宾的头发上,滑 进女人的上衣。全场的人都站起来,扑衣服,抖头发。究竟这是谁干的?是 反对派,还是一个恶作剧爱好者,人们始终没有查出来。不过,以后每逢雨 果的戏剧上演,都会有同样的事情发生。 第一幕开启了。演员刚刚说出第一句台词,月楼和音乐台上即发出哄堂 大笑声。当读到第二句时,台下的笑声更厉害了。从第二幕开始,就有人起 哄了,并且到处出现了嘘声。青年支持者们毫不气馁,随即进行了反击。每 当反对者们发出嘲笑声时,青年们即以大声喝彩予以回应。反对者的嘘声和 尖利的笑声更厉害了,但旋即被更强烈的喝彩声所压倒。就这样,每当古典 派想表示不满时,便有比他们强大得多的声势将他们镇住。那一晚的演出算 是成功地结束了。 第二天,报刊上出现了大量嘲笑《欧那尼》的文章,尤其是那些身着奇 装异服的青年人,成为保守文人抨击的主要对象。当天晚上的第二场演出, 较之前晚要激烈得多。 第三晚的演出最为艰苦,因为剧院不能再提供特别的权利,雨果只能分 得几张戏票。那时的演出都有专门的鼓掌班,但是习惯于古典派的鼓掌班对 这个剧本并不热心。剧院经理只好以私人名义拿了一百张票送给作者。因此, 从这一晚起,台下的斗争就要在一百名雨果的支持者与一千五百名传统观众 对垒的条件下进行了。 果然,拥护古典主义戏剧的观众们使尽了各种解数。嘘或笑,是他们最 常用的手段。只要演员一开口,他们就发出嘲讽的、奚落的、尖刻的笑声。 有的故意拿出报纸当众阅读;有的背转身子表示鄙夷;有的把包厢门踢得山 响,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还有些人发出喧嚣的叫声,存心让别的观众听不 见,台上的演员没法表演。那一百个勇士也不甘示弱,他们跺着脚,敲着椅 子,狂声吼叫,痛骂打嘘发笑的人。 就是这样,《欧那尼》连续演出了四十五场,场场爆满,场场出现两派 激烈的较量。只到剧中女主角告假,方才停止演出。但八年以后,当《欧那 尼》重上舞台时,全场只闻掌声和喝彩声,再也听不到那四处冒起的嘘声和 尖笑声了。 《欧那尼》的支持者远远不限于巴黎市区。在图卢兹,一个青年为了捍 卫该剧的荣誉而和别人决斗;在力摩日,一位龙骑兵大尉临死时留下遗嘱, 希望在他的墓碑上刻下这样的题词:“维克多·雨果的忠实信徒葬于此墓。” 《欧那尼》的成功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的戏剧战胜了古典主义戏剧, 浪漫主义从此在巴黎舞台上占据了主宰地位。在法国文学史上,它亦占有重 要的一席之地。 《巴黎圣母院》 1831年1月14日,雨果写完了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的最后一行字。 记得五个多月前,在出版商的一再催促下,雨果下决心摆脱其他种种事 务,专心将这部小说完成。据雨果夫人回忆,他买了一瓶墨水和一身灰色毛 线衬衣,将全身从头到脚严严包住。他把衣服锁在箱子里,免受出门的诱惑, 一心钻进小说里,象钻入监狱一样。除了吃饭和睡觉,从不离开书桌一步。 现在,望着那滴墨不剩的墨水瓶,他伸展腰肢,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为了这部小说,他已准备了三年时间。他读过许多历史著作、编年史、 目录索引和文献资料,研究了路易十一时代的巴黎,考察过当时的古老建筑 遗迹。他自己知道,这部书不是历史研究,主要想借机写一写十五世纪的风 俗民情、宗教法律、艺术文化⋯⋯而这也不是小说中的重要部分。“如果此 书有何优美之处,在于它是想象、奇异和幻觉的结合。” 《巴黎圣母院》共十一卷。上册六卷,下册五卷。 故事发生在1842年的巴黎,正值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统治的末期。狂热的 人群聚集在巴黎圣母院前面的广场上欢度宗教节日:愚人节和主显节。这时 出现了一场骚动,有人在叫:“爱斯梅哈达来了!”于是,所有人们的眼光 都转向了广场中心。在焰火旁,一个美丽的吉普赛女郎正在翩翩起舞,她就 是那个万人瞩目的爱斯梅哈达——一个带着一头会耍杂技的小羊在巴黎街头 卖艺为生的姑娘。 夜深了,爱斯梅哈达带着小羊走了,好奇的诗人甘果尔暗暗跟随着她。 在偏僻的路角,姑娘突然被人抢走,诗人大喊救命。正在这时,皇家卫队长 弗比斯率众弓箭手赶到,将抢人的加西莫多抓获,爱斯梅哈达从此爱上了这 位风度翩翩的军官。 诗人甘果瓦在慌不择路中不幸误入乞丐王国。按照这里的“法律”,对 闯进来的“上等人”,要象政府绞死流浪人那样将他绞死,除非有一个乞丐 王国的女人愿意嫁给他。就在他即将被杀死时,纯洁善良而又勇敢泼辣的爱 斯梅哈达挺身而出,表示愿与他结婚,以四年为期,虽然她并不爱他。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知识渊博,与国王颇有交情。他收养了残废丑 陋的弃儿加西莫多,后者对他忠心耿耿,并作了圣母院的敲钟人。克洛德无 法抑制自己对爱斯梅哈达的欲望——正是在他的指使下,加西莫多抢走了吉 普赛姑娘。 加西莫多被判处绑到格雷勿广场的绞台轮盘上接受鞭挞。烈日暴晒,伤 口流血,他发出痛苦的呼号,请求路人给他水喝。他得到的只是路人的咒骂 和嘲笑;克洛德假装不认识似地躲开了。这时候,爱斯梅哈达来了,她把盛 着水的葫芦送到他的嘴边。代人受过的加西莫多有生以来第一次哭了。 克洛德每天从圣母院的钟楼顶端窥视着爱斯梅哈达的行踪;他无法得到 她的爱,便想毁灭姑娘的爱。在爱斯梅哈达与弗比斯幽会时,他刺伤了弗比 斯,并嫁祸于姑娘。爱斯梅哈达因此被判处死刑。 执刑这一天,克洛德借着听犯人忏悔的机会,告诉姑娘说,只要答应爱 他就可把她救下来,爱斯梅哈达拒绝了。她依旧对她的心上人忠贞不二。但 当她看到弗比斯目无表情地掉转身子,挽着一个贵族小姐的胳臂走开时,她 的心碎了。就在刽子手即将行刑的那一刻,敲钟人自天而降,将爱斯梅哈达 救了出来,安置在不受法律管辖的“圣地”巴黎圣母院的钟楼上。 加西莫多对姑娘无限爱慕,体贴入微。他对她说:“我使你害怕。我很 丑,不是吗?决不要向我看,只听我讲话好了。⋯⋯ 你是一道阳光,一颗露 珠,一只鸟儿的歌声!——我,我是可怕的东西,不象人,不象兽,不知是 一种什么比岩石还坚硬、皱缩和难看的东西。”他尽一切努力要让爱斯梅哈 达高兴。当他知道姑娘思念弗比斯时,他设法通知弗比斯前来见面;当他的 恩主克洛德发现姑娘后企图施以强暴时,他坚决给以阻止。 国会将吉普赛女郎视为女巫,国王决定要在三天后将她绞死。法院准备 闯入圣母院实施逮捕;闻讯前来保护爱斯梅哈达的乞丐王国的流浪者和穷人 开始攻打圣母院,希望救出姑娘。混战中,克洛德将姑娘劫出圣母院,并向 姑娘求爱,但被拒绝了。恼羞成怒的克洛德将姑娘交给因失去女儿而疯狂了 的女修士居第尔。居第尔正要害死姑娘,突然发现她就是自己在十六年前被 吉普赛人偷走了的女儿,她赶紧将女儿藏起来。克洛德指使官兵将爱斯梅哈 达抢走了,并在圣母院的钟楼上看着
本文档为【大海的胸怀──雨果和他的世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258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6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0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1-02-22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