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田野与文献: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30期

田野与文献: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30期

举报
开通vip

田野与文献: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30期 ?????????? South China Research Resource Station Newsletter 目錄 文獻的搜集與解讀 民間文書《均攤全案》介說 •張應強 歐陽成和《南雲精舍日記》 •李愛兵 七十年前的一封「徵稿信」 ──吳文藻致羅香林函 •程美寶 田野考察報告 2002 年華南研究年會綜述 •田宓 香港歷史的教與學 漁獵採集 ──香港沿海定居的史前先民生活模式 •鄒興華 香港中華總商會歷史檔案及資料簡介(二) •香港歷史檔案館 活動消息 ISSN: 1608-5515 ...

田野与文献: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30期
?????????? South China Research Resource Station Newsletter 目錄 文獻的搜集與解讀 民間文書《均攤全案》介說 •張應強 歐陽成和《南雲精舍日記》 •李愛兵 七十年前的一封「徵稿信」 ──吳文藻致羅香林函 •程美寶 田野考察報告 2002 年華南研究年會綜述 •田宓 香港歷史的教與學 漁獵採集 ──香港沿海定居的史前先民生活模式 •鄒興華 香港中華總商會歷史檔案及資料簡介(二) •香港歷史檔案館 活動消息 ISSN: 1608-5515 30 二零零三年一月十五日 第三十期 《歷史人類學學刊》 徵稿啟事 1. 《歷史人類學學刊》由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和香港科技大學華 南研究中心聯合主辦。 2. 本刊發表具有人類學視角的歷史研究和注重歷史深度的人類學研究論 文。 3. 本刊為半年刊,定期在每年四月及〸月在香港出版。 4. 本刊實行匿名評審制,所有發表之論文均須經兩名或以上評審人審閱通 過。文稿中請勿出現任何顯示作者身份之文字。 5. 本刊發表論文稿件一般不超過三萬字。書評稿件不超過三千字。 6. 來稿請注明中、英文篇名、作者中、英文姓名、所屬院校機構、職稱、 通訊地址、電話、傳真或電子郵件等聯絡資料,並附中英文摘要各約 300字及中英文關鍵詞各 5個。 7. 來稿以打印稿為準,同時敬希作者盡量通過電子郵件提供文本格式之電 腦文件。 8. 本刊不設稿酬,來稿一經採用刊登,論文作者將獲贈該期學刊 5 本,書 評作者則獲贈兩本。 9. 來稿文責由作者自負。 10. 作者投稿前,請自留底稿。投稿後一般會在兩個月內接到有關稿件處理 的通知。為免郵誤,作者在發出稿件兩個月後如未接獲通知,請向編輯 部查詢。 11. 本刊編輯部設在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聯繫方法如下: 郵政地址:中國,廣東省 廣州市新港西路 135號 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 《歷史人類學學刊》編輯部 郵政編碼:510275 電子郵件:hsslzw@zsu.edu.cn 電話:86-20-84110305 傳真:86-20-84113308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期 2003.1.15 第 1 頁 貴州省錦屏縣文斗村,是筆者就清代以來清 水江流域木材貿易問題展開田野工作的一個調查 點,分為文斗上寨和下寨。作為一個三百餘戶的 山區聚落,文斗上寨與下寨並沒有明顯的自然分 佈上的界線,據說上下寨之分,只是依照山腳清 水江水流的相對位置,上寨在江之上游、下寨在 江之下游。然而,上寨與下寨的劃分仍是清晰可 見的,這條界線很深刻地劃在人們的歷史記憶 中。上下寨關係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是清初下寨徑赴先屬湖廣靖州府、雍正朝後劃歸 鎮遠府的天柱縣納糧,而上寨以及周圍的所有村 民間文書《均攤全案》介說 張應強 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 延及高祖鳳台公,見勢可轉移,遂於康熙三十二年,約齊各寨,輸糧入籍。時下寨正與上寨 隙,不願同行,見上寨與各寨事成,遂捐銀赴天柱投誠。所以一寨隸兩屬,皆一時之憤致之 也。未幾,柱官下手丈田攤糧,始悔用心之誤、不從吾祖之過也。後苗餒龍玉卿亦約承寨入 籍,殆亦見吾高祖之舉而後踵之者乎? 3   可見,清初文斗上下寨之「一寨隸兩屬」, 分別納糧入籍,只是業已存在的矛盾延續或進一 步發展的結果;同時還反映了在清代初期沿清水 江兩岸的所謂「生苗」可能較早進入國家版籍的 現實。這裏,我們並不想就文斗上下寨的關係作 進一步的討論,也不敢妄論這一事件與入清之後 王朝政府經營清水江流域或後來雍正年間開闢 「新疆」的可能存在的諸多關係;而只是就上面 提到的「未幾,柱官下手丈田攤糧」,介紹一份 在田野工作中見到的民間文獻,希望能夠有助研 究者對王朝政府在這裏推行均田攤糧的細節的瞭 解。 在文斗下寨見到的這份殘缺的民間文獻,封 面題名《均攤全案》,未見注明抄錄者和抄錄時 間。文書反映的是從乾隆元年起至乾隆十年止, 官府在貴州鎮遠府天柱縣屬之居仁、由義、循禮 寨都屬黎平府管轄。地方誌對此均有記載,唯於 其具體緣由語焉不詳。光緒《天柱縣誌》所繪天 柱縣全圖中,注明「文斗下半寨」,「係柱脫入 黎,距柱一百三十里,糧柒石六斗六斤」。 1 根 據當地口碑材料,清初文斗上寨財多勢大,而下 寨則多出武人,兩寨不和,下寨要爭口硬氣,宣 稱自己不畏權勢、「屬天管」,正好有個天柱縣 在近旁,於是就歸了天柱縣。 2 來自文斗上寨的 民間文獻《姜氏族譜》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一 事實: 三里實行均田攤糧的整個過程。文斗下寨歸屬天 柱居仁里,想必經歷了這一過程,是以文斗下寨 有人將《均攤全案》盡行筆錄,以為耕田納糧的 依據。該文書記載,政府推行均攤的緣由,乃 「田地展轉買賣,多歷年所,並無冊籍可考。買 者不知田從何來,賣者不知田向何去,在本人尚 且忙然,欲責成保甲、戶首查開, 恐任意射 影,弊端百出,此推彼諉,爭訟無休」;於是, 遵循成例,「履畝入等,分為上中下三則,公平 均攤」。該文書對於各級官府就均攤事宜的行 文、清查田畝及釐正造冊的過程作了清楚的記 載,而且還將「居仁、由義、循禮三里額糧額 丁,並照禾把攤糧數目」具體地開列於後。 茲將《均攤全案》(編者註:引文的標點由著 者所加)照錄如下: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期 2003.1.15第 2 頁 今將居仁、由義、循禮三里,奉 各憲 批允,均攤起至告竣止,各行年月日期,開明呈閱 計開: 乾隆元年六月二十九日,縣屬士民楊建極等,以照田當糧,籲天准行,救活貧民事呈控。本 年七月廿二日奉 欽命經略兼管巡撫事務湖廣總督部堂張 批:仰天柱縣查議報。時值農 忙,不必拘訊滋擾。於本年十一月初三日具文詳報。本年十乙月三十日奉 欽命經略兼管巡撫事務湖廣總督部堂張:仰布政司會同糧驛道查議通詳核奪飭遵。本年十二 月二十六日奉 貴州鎮遠府正堂加三級紀錄三次徐 票開:本年十乙月初九日奉 布政使司 憲票內開:本年十乙月三十日奉 總督貴州兼管巡撫事務部院張 批行催內開:該縣耑董其事之處,星速妥議,通詳核奪,毋得 遲延等情。本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查議詳情,勒石以垂久遠等情。 乾隆二年正月二十日奉 貴州鎮遠府正堂徐批:查田地展轉買賣,多歷年所,並無冊籍可考。買者不知田從何來,賣 者不知田向何去,在本人尚且忙然,欲責成保甲、戶首查開,恐任意射影,弊端百出, 此推彼諉,爭訟無休,終成道旁互築而已。可否將各里無產之糧查出,共計若干,再將各 里無糧之產查出,共計若干,計每田一畝應攤糧若干均勻公派,期於糧皆有著而止,不必 膠鼓琴瑟,定以原糧歸之原糧,不解之解似為值公平,再仰悉心妥議詳奪繳。本年三月十 乙日詳覆,如果保甲戶首開報田坵,禾把相符,懇請委員臨田查點等情。本年四月初三日 查奉 貴州鎮遠府正堂加三級徐 批,據詳,計禾輪糧,總有成例,但禾把以為多寡以免滋弊,似應 通查。無糧之田,履畝入等,分為上中下三則,公平均攤,可杜爭競。仰再悉心妥議詳覆 核轉。繳本年四月二十三日具詳,轉請履畝丈算攤糧以均賦役等情。本年五月初六日,奉 貴州鎮遠府正堂徐 批:仰候轉請 憲示飭遵繳 乾隆七年二月初七日奉 貴州鎮遠府正堂加六級紀錄十次趙 票開:本年二月初四日奉 布政使司 票開:本司詳請仍委前任劉令協查辦等情。本年正月十二日奉 撫部院張 批:如詳繳該員生即仍回天柱,同新任羅令,照將所屬各里田糧一併逐一清查釐正 造冊,由該司道核轉詳報察奪,毋得遲延干咎。繳本年三月十九日奉 貴州鎮遠府正堂趙 票開:本年二月初六日奉 糧驛道 咨開:本年正月廿一日准 布政使司 咨開:本年正月十六日奉 撫布院張 批准:仍委原任劉令前往天柱縣,會同新任羅令清查辦竣等情。本年九月十五日奉 貴州鎮遠府正堂趙 票開:本年九月初五日奉 布政使司 憲票,內開:案奉 撫部張 批:如詳繳委迅將所屬各里田糧逐一清查釐正造冊,由司道核轉詳報。本年十乙月十 七日奉 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軍功三級議敘加一級紀錄十四次陳 憲票,內開:案奉 撫部院張 批:如詳繳委迅將所屬各里田糧逐一清查釐正造冊,由司道核轉詳報。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期 2003.1.15 第 3 頁 乾隆八年十乙月二十四日奉 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軍功加三級議敘加一級紀錄十五次陳 憲票:插羽飛催,責令經 承星夜造冊,由司等情。隨即出示曉諭,三里戶首書寫急行,速造冊籍,不得遲延。以 上係奉 各憲行催速行查冊報竣之案,所有均攤告竣造冊,具文通報,所奉批示年月日期一併開例于 後 乾隆九年七月初二日均推告竣,造冊具文申 各憲。本年七月十八日奉 貴州鎮遠府正堂加七級紀錄十四次趙 批:既據通詳,仰候 各憲批示。繳冊存。本年八月十八日奉 總督貴州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右侍朗兼都察院右部都御史世襲三等輕車都尉軍功加十 二級張 批:布政司會同糧驛道查明核議,通詳察奪,仍候 撫部院 批示。繳冊存。同日又奉 總督貴州兼管巡撫事務兵部右侍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襲三等輕車都尉軍功加十二級張 批: 察天柱屬居仁等三里,照田攤派均糧之處,前據核司道詳委前任丁憂劉令,會同新任羅 令,將所屬各里田糧一併清查造報等情,業經本部院批飭遵照理在案。今據該縣造具各花 戶田坵禾把均糧細數,清冊通詳,查考前來,是否妥確,仰 布政司會同糧驛道查明核議,通詳察奪飭遵,仍候 督部院 批示。繳冊存。本年九月十乙日奉 督理貴州通省清軍糧驛道按察使司副使加一級紀錄六次又軍功加一級紀錄二次錢 批:仰查核 會議詳奪,仍候 督撫兩院暨 藩巡二台批示。繳冊存。本年九月十一日奉 貴州等處承宣布政司布政使軍功加五級議敘加一級紀錄十二次陳 批:查此案已奉 督撫兩院批司會同 糧台核議通詳奪矣,仰候會核轉詳,另繳飭遵,仍候 糧、巡台批示。繳冊存。本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奉 貴州分巡貴東等處兵備道按察使司副使加一級紀錄四次又軍功加一級紀錄四次孫 批:仍侯 督撫兩院暨 藩糧二台查核批示錄報。繳。本年九月初十日奉 貴州鎮遠府正堂趙 憲票,內開: 乾隆九年九月初四日奉 布政使司 憲票,內開:本年八月初五日奉 督部院張 檄行,即將該縣所屬居仁等三里照田攤派均糧之處,作速妥議詳報,以憑察核轉詳 等情。本年十一月初六日奉 貴州鎮遠府正堂趙 批:仰候核轉。繳。 乾隆十年五月初一日奉 貴州鎮遠府正堂趙 票開: 乾隆十五年四月初五日奉 糧驛道 憲票,內開: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期 2003.1.15第 4 頁 乾隆十年三月十六日已奉准 布政使司 咨開:本年三月初七日奉 督部院張 批:本司道呈詳,會查得天柱縣具詳:縣屬居仁、由義、循禮三里田賦不均,具已 按照各花戶田坵禾把數目,均攤完畢,各士民皆欣樂從等情,奉批據詳。 天柱縣屬居仁等三里糧賦照田均攤一案,既據核司道會查明確,如該縣所請,照依上中下三 則,田畝出禾數目多寡,均攤糧米,造冊存案,永除陋弊等情。仰即照議飭行,遵照辦 理,並飭嗣後買賣田畝,照冊推收過割毋許仍種前轍,以除民害可也。仍候 撫部院 批示。繳。同日又奉 督部院張 批:同前由等情,繳行到縣 憲行奉 藩糧二憲轉奉 督撫兩院 批示事,遵奉。隨即出示,曉諭居仁、由義、循禮三里,飭令凡有買賣田坵,逐一 清查推收過割,不得仍踵前轍,務須一體遵照造報收除,以便輸納在案。再將居仁、由 義、循禮三里額糧額丁,並照禾把攤糧數目於後: 居仁里原額糧四百五十三石七斗七升九合八勺,額丁一千二百一十七丁,內除白坌寨秋糧九 斗三升七合五勺,除丁四丁歸由義里外,實存糧四百五十二石八斗四升二合三勺,實存丁 一千二百一十三丁。每丁連耗征銀三分三厘,應征銀四十兩0二分九厘。於雍正十一年為 謹酌全點糧賦等事案內 題定:以一半丁銀二十兩0一分四厘五毫,每石以八錢五分拆等,作改征米二十三石五斗肆升 六合四勺七抄0五圭八粒八粟二黍三稷五糖二 半,餘存一半亦照前例改征米石均攤,每 年仍按丁銀原款便解,並與前已 題定征之米,俱不征耗,連額三共米四百九十九石九斗三升五合二勺四抄一 一圭七粒六粟 四黍七稷0五 零,照依通里上中下三則田,禾把均糧攤派,總以上田所出之禾為準,中 田每禾一百稨折上田八十,下田每禾壹百稨折上田六十。據里各寨戶首開報田坵禾把總 數,通里共 上田七千二百八十五坵,禾把二十一萬一千八百八十五稨三籽,每稨均糧八勺八抄0二圭,每 稨六籽,每籽均糧一勺四抄六 七圭;每稨四籽,每籽均糧二勺二抄 0五粒,共輸糧一百 八十六石五斗零一合六勺一抄七 一圭。中田一萬二千九百三十九坵,禾把一十九萬六千 二百五十七稨0一籽半,每稨均糧七勺0四 一圭六粒,每稨六籽,每籽均糧一勺一抄七 三圭六粒;每稨四籽,每籽均糧一勺七抄六 0四粒,共輸糧一百三十八石一斗九升六 合五勺0五 一圭六粒。下田四萬九千六百五十七坵,禾把三十三萬一千八百一十三稨, 每稨均糧五勺二抄八 一圭二粒,每稨六籽,每籽均糧八抄八 0二粒;每稨四籽,每糧 均糧一勺三抄二0 三粒,共輸糧一百五十七石二斗三升0 七合0 五抄九 五圭五粒五 粟。 通共上中下三則田六萬九千八百八十一坵,共禾把七十三萬九千九百五十五稨四籽半,三共 輸糧四百九十九石九斗三升五合一勺八抄一 八圭一 (下缺)4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期 2003.1.15 第 5 頁 計開買民弟兄田主姓名於後附呈 鈞鑒 姜恩相得堂廟田壹坵,約谷貳拾肆石正 批明賣契尾,應納糧肆升整 姜建章得買堂廟以邊田壹坵,約谷拾石正 批明賣約尾,內應納丁糧貳升整 姜廷桂得子丟田二坵,約谷壹拾陸石 批明賣契尾,應納丁糧貳升八合四勺 姜斌相得買党宜田壹坵,約谷玖石 批明賣契尾,內應納丁糧壹升整 姜元彩得買党宜田三坵,約谷陸石 批明賣約,應丁糧壹升整 姜廷桂、興讓共買得南休田二坵,約谷拾貳石 批明賣契尾,內應納丁糧貳升整 以上六註,合應納丁糧壹斗二升八合四勺,與民弟兄 冊老戶丁糧相符,請另上新冊,按 年完納,祈將民弟兄老戶姓名註銷。合便聲請。 另外,在《均攤全案》的文冊中還夾附有一 件民間文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均攤之後,田土 買賣過程中糧賦「照冊推收過割」的情況。也抄 錄於次: 註釋: 1 《天柱縣誌》載「天柱縣全圖」,光緒二十九年 季夏,天柱縣誌書局刊竣。 2 2001 年 8 月 22 日和 23 日,筆者在文斗寨訪問, 姜啟光、姜達奇等口述。其中還包括一些不同 時期關於上下寨衝突和訴訟的故事。 3 文斗上寨《姜氏族譜》。轉引自貴州省編輯組 《侗族社會歷史調查》(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 1988年),第 186頁。 4 2002 年 3 月 22 日,承蒙文斗下寨姜元澤老先生 出示《均攤全案》文書冊,特此致謝。本處所引 文字為筆者根據文書照片整理而成。 (聲明:本人對清水江流域的研究和考察得到「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重大課題」和「廣東省哲學社會 科學規劃項目」的資助。)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期 2003.1.15第 6 頁   《南雲精舍日記》,是一套未出版的日記手 稿,清末民國初年江西學者歐陽成撰,現存江西 省圖書館。全套日記凡三十四冊,敘事起於 1907 年,止於 1 9 3 9 年。作者在日記中歷記其行事聞 見,敘景狀物,時有可觀,社會變遷,蘊含其 中。作者信仰心態,亦見於內。「其間民生之休 戚,朝野之治亂,一身之得失,友朋之合離,披 卷追稽,亦略可睹……」(第十六冊卷首序)。故 此書為研究民國史的寶貴資料,價值很高,今特 在此介紹,以饗同好。 一、歐陽成其人   歐陽成,字集甫,號南雲, 1878 年生,江西 廬陵(今江西吉水縣)人。歐陽成出生於清末的 一個鄉紳家庭,少時聰穎。 1897 年,年方 19 歲的 歐陽成鄉試中舉,一時名顯。 1906 年,歐陽成考 取官費留學生,負笈東瀛。   留日期間,歐陽成潛心西學,系統地研究了 西方的經濟法律之學,對西方文明加深了認識和 了解,視野大開,初具改良主義思想。 1907 年, 歐陽成開始撰寫日記,將域外的種種經歷、見 聞、感受一一記錄在日記本中。這些日記,忠實 地記錄了他的留學經歷,成為當時中國留日學生 生活的一個縮影和見證。從此以後,撰寫日記的 習慣伴隨了歐陽成的有生之年,最終留下了這套 極其寶貴的總名為《南雲精舍日記》的日記。   1912 年清室遜位,民國始創,歐陽成歸國。 歸國之初,歐陽成寄居南昌,在李烈鈞幕府中任 法律顧問。 1913 年,歐陽成以國民黨員身份當選 國會議員,赴京議政。「二次革命」軍興,李烈 鈞討袁。歐陽成謀求仕進,擁袁反李,欲附青 雲。時成弟歐陽武,任李烈鈞麾下第一師師長 (第一師為李之主力部隊),歐陽成遂為袁所重。 袁世凱一方面令北洋軍南下,步步進逼;一方面 委歐陽成以重任,命其勸弟易幟,答應事後加封 其弟為中將,取代李烈鈞掌贛。歐陽成感袁知遇 之恩,自 6 月 10 日至 7 月 3 日,經贛往返,暗通 消息,不遺餘力。歐陽武通電擁袁,但要求北洋 軍不入贛境,以方便其節制約束部下,保境安 民。然而袁軍節節進逼,歐陽武節節退守,部下 譁然,歐陽武無力約束,兵敗如山倒。李烈鈞流 亡海外,歐陽武被拘,囚於北京監獄。歐陽成如 夢初醒,方知為袁世凱所利用,成為袁分化瓦解 贛軍的一枚棋子。   「二次革命」煙消,經歷了由希望到失望的 歐陽成,寓居南昌,在豫章法政學校任教員,經 常以酒澆愁,情緒非常低落。「昔日馳逐京華之 士,今乃為牖下槁處之人……」(第 10 冊 2 月 13 日)。歐陽成在南昌講學一年有半,「糞除精 舍,再事靜修」,實際上是韜光養晦,以期恢復 元氣,重新開始。 1915 年 7 月 8 日,歐陽成赴京 謀職, 8 月 17 日開始在北京政府稅務處任事,從 此開始了長達 14 年的仕宦於京生涯(1915 年 8 月 17 日 -1928年 6月 18 日)。   民國初年,時局紛擾,變亂相陳。歐陽成仕 微官於京,勞神案牘之餘,已漸熄昔日的豪情, 「世事浮雲難自料,胸中激昂已自平」,開始將 主要精力用於研習經史。   1928 年,蔣介石南京政府建立,北京政府風 流雲散,歐陽成賦閑於家(1928-1933),心情鬱 鬱。除偶兼教職外,精力耗於子女撫養、家庭教 育方面,對國家和社會,興趣逐漸減退,而治研 國學未曾中綴,以隱學窮經自高,究覽典籍,並 事校勘著述。   1933 年,日本已陷東三省而窺視平津,歐陽 成乃於 7 月 26 日舉家南歸(留三兒經孫夫婦留守 京宅)。南旋之後,先任樟樹稽征所所長(1933 年 10 月 -1934 年 6 月),後任教南州國學專修院 (1935 年 -1937 年 7 月),並受聘為省政府簡言臨 川學會專任研究員(1935年 -1937年 11月)。「七 歐陽成和《南雲精舍日記》 李愛兵 南昌大學歷史系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期 2003.1.15 第 7 頁 七」事變之後,狼煙四起,歐陽成遂於 1937 年 9 月避亂返鄉,修建祖祠,以了夙願。戰爭日熾, 歐陽成安心鄉居,經理田宅,抄讀書自娛,平斷 鄉里糾紛,遠離外面風雨飄搖的世界,直到 1939 年病逝。   歐陽成一生著述甚豐,編著有《吉水先哲碑 傳集》(1929)、《前漢記》校注(1931)、《後 漢記》校注(1934)、《公司條例》講義、《國際 公法》講義、《商行為法》講義、《海商法》講 義、《繼承法》講義,以及《南雲精舍日記》(1907- 1939)等。   就日記所記,歐陽成一生經歷大體可分為三 個階段:留學時代思想激進時期;「二次革命」 時積極進取時期;「二次革命」後觀望與思想退 縮時期。癸酉「七月之亂」,實為作者一生運命 之轉捩點,此後思想日益保守落伍,對傳統經籍 版本的熱衷與執著取代了積極的社會參與意識和 救世意識,令人對於「社會轉型中的個人沉浮」 深思不已。 二、《南雲精舍日記》的內容   《南雲精舍日記》是一套多卷本日記手稿, 時間橫跨清末民初,敘事始於作者的留學時代, 止於抗戰時期,大體上反映了作者從青年到晚年 的真實人生和生動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日記內 容以時間區分可分為四個部分: 其一,留學東洋時期。   日記第 1 至第 8 冊為作者留學東洋日記,自 1907年至1911年,分別為1907(上、下冊)、1908 (上、下冊)、1909(上、下冊)、1910、1911各 一冊。概括而言,主要記錄有學業情況、所研習 之課程、時事感評、留日學生組織的活動、同鄉 會的活動、革命與立憲、各種思想的衝突與交 鋒、作者的思想傾向。此外為日常生活的記述、 與親友書信往來、感懷詩作、天氣與心情、作息 與健康狀況等,皆有記錄。清末留學生已成為一 個不可忽視的社會群體,據統計,到 1905 年底, 留日學生人數大約有 8,000 至 10,000 人。 1 歐陽成 日記,成為當時中國留日學生經歷與生活的真實 寫照。 其二,民初及北洋政府時期。(1912-1928年 6月)   日記第 9 冊至第 22 冊。 1912 年作者回國,日 記敘其歸國後的活動、遭際,真實再現亂世的社 會現實。此時日記側重於記敘戰爭活動、政黨謀 略、議會政爭等重大歷史事件。 其三,國民黨統治時期賦閑北京時期。(1928 年 6月 -1933年 7月)   日記第 22冊至第 27冊。此一時期為作者偶兼 教職的賦閑生涯時期。賦閑多暇,日記多敘治 學、校勘、編著事;亦多敘家事、婚喪風俗禮 節;此外亦多衣食住行、生活百用開銷之記錄。 可觀一時之經濟與社會風俗流變。 其四,返回江西後的生活(1933 年 7 月 -1939 年)   日記第 27冊至第 34冊。京華已成過眼煙雲, 作者晚年重返故土。日記敘述返回江西後的生 活、其任職經歷、其往來應酬、其家事、子女婚 嫁、入學事,仍多敘日用百貨物價和日常收支費 用。「七七」事變之後避亂返鄉,敘修建祖祠過 程與一應費用及鄉紳生活之怡然自得,所記直到 1939 年病逝。此一時期的記載則提供了民國時期 江西鄉村社會生活的最好藍本。 三、《南雲精舍日記》的價值   《南雲精舍日記》為日記體手稿,其體例結 構鬆散,形式自由,所載內容不拘,故全書敘述 面廣,記錄龐雜,涉及清末民國時期社會政治、 經濟、法律、人生百態、人物沉浮等諸多方面。 由此,《南雲精舍日記》的價值是多方面的。 1 、日記為我們瞭解清末士大夫階層提供了豐富 的第一手資料。   清末民初時期,社會正經歷滄桑巨變,傳統 社會階層正經歷分合重組時期,傳統社會價值觀 念亦經歷兼收中外,融合出新的過程。在這一變 化過程中,清末士大夫階層的演變尤應讓人加以 關注,這一階層曾是社會精英,遭逢亂世,其分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期 2003.1.15第 8 頁 化是必然的。日記中作者之友人,有投筆從戎 者,有隱居不仕者,有混跡官場者,有任教謀生 者,有販書糊口者……,士人分化,種種際遇離 合,不一而足。如日記中提到作者的一個好友熊 繹元在清亡後就一直不出仕,以開書館為生,最 後潦倒而終。除去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作祟之 外,我們看到的是傳統社會精英階層在社會轉型 巨變時期的調整適應或者不適應的過程,亦見社 會人生變遷之縮影。   日記中所反映的歐陽成之經歷、作為、思 想、社會生存方式,正如錢鍾書寫《圍城》描述 了三四十年代留洋歸國的一部分知識份子典型一 樣,也可以說是清末民初社會轉型時期一類人的 縮影和代表。這一類人,既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 熏陶,具有讀書、中舉、入仕為官的正統人生三 部曲的人生理念,又因其留洋多年,耳濡目染西 方文明,有改革政治的願望。因而,這類人往往 在變革的社會中常常要面對棘手的選擇,其心態 也是矛盾複雜的,正是這樣一種很難簡單地歸類 為「傳統」抑或「現代」的士人心態,使其一生 反覆曲折,有許多尚待探尋的隱密史實,是我們 瞭解民國社會的重要渠道。從日記看來,歐陽成 思想最終逐漸趨於保守。 2 但是,一個留學東洋 研習現代法律的學者,最終窮經皓首、隱歸家 鄉,選擇了傳統士大夫的道路,本身就值得後人 仔細研究和參悟。 2 、日記中記錄了當時的許多重要事件,可以作 為近代史史料的重要參考。   其最重要的體現之一是有關 1913 年「二次革 命」江西戰事的史料。「二次革命」前後時局演 變及江西戰事情形,牽涉到的相關人物,日記中 濃墨重彩,有詳細敘述。作者京贛奔波,親歷其 事,並有相關電文佐證,因而是第一手的史料, 具有相當高的價值。已見前述。   體現之二是作者身為1912-1918和1922-1924時 的國會議員,對國會開會情形、討論議案情形、 解散議會情形(指袁世凱時期)、毆打辱 議 員、賄賂議員、國會流會等不堪情形皆有言及, 從而真實反映了當時的國家政治、國家法律情狀 和社會生活現實,可作為民國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法律制 度的有力參考,為治研民國政治史、法制史者所 借鑒。 3 、從《南雲精舍日記》看清末民國時期的社會生 活。   就社會史研究而言,《南雲精舍日記》是研 究清末民國時期社會生活中的一個極好資料。首 先,日記中反映出來複雜的人情鄉土關係網,值 得治社會史者好好研究。無論是留學東洋,寄居 京華,還是僦居章門、樟樹;也無論是在政治、 經濟,還是在社會生活等方面,歐陽成都處在鄉 土關係網之中,如熱心參與同鄉會活動 3 、編著 故鄉文獻 4 以及支援宗族建設 5 。小則為鄉人,親 朋排難解紛,大則介於中央與地方的政治和軍事 鬥爭,無不可見鄉土人情關係的影子。日記中記 錄了以下事例:吉水家中表兄經商失敗,來京避 債;債權人請警探追緝,歐陽成動用人際關係使 其脫困,表兄最後改交由吉安商會同人議處(日 記第 18 冊)。這件事至少從以下幾個方面給我們 以啟示:首先,就經商而言,法律是會保障債權 人的合法權益的;其次,案件本身最終由商會出 面議處,表明當時的商會組織已比較完善並且有 一定的權威進行有效的管理;第三,人情大於國 法的情況依然普遍盛行,事情發生在習研過法律 之學,且擔任過國會議員的歐陽成身上,尤具諷 刺意味。鄉土關係之偏執,良有以致之。   縱觀全書,作者的社會交際圈主要有三:其 一是江西同鄉,其二是舉人同年,其三是留日同 學同窗(日本中央大學同窗會)。作者熟諳人情 世故,出遠門則拜會友朋,返則書謝友朋之照 拂。正是這種社會交際圈的人際往來,作者才能 與時俯仰,得謀微職,仕宦於京、於贛,而這正 是傳統中國社會關係網的最好展現,這個網無處 不在,無孔不入,無時不顯。語云,「在家依父 母,出門靠朋友」正是這一現象的生動寫照。誠 如作者所言,「人生於世,少賴父母之教訓,長 資師友之輔相,二者皆無,欲卓爾自立,難 矣。」(第 7 冊 4 月 14 日)。綜觀日記,作者一生 無不與社會人情關係網纏繞在一起,這種以同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期 2003.1.15 第 9 頁 學、鄉土關係為基礎營構出來的關係網,將其人 生整個包裹起來,使其日記中呈現出濃厚的鄉土 人情,而這恰恰是治社會史者最感興趣的內容。   其次,日記橫跨三十餘年,對生活瑣屑之描 寫,於不經意中讓人透視當時的社會人生百態、 社會風俗之嬗變。如古書市場的衰落、賦詩風氣 之衰、古文向白話文的轉變、新式專門考試取代 科舉考試、安裝電話與電燈、由馬車而至腳踏車 的出現與並行;「女子皆天足,於是皆為把鋤 犁、能挑負之健婦矣……。」(第 31 冊);而占 卜算卦之學的依然勃興,則顯示出古老風俗的頑 強生命力。可觀古老的社會生活在極緩慢地發生 變遷、演進,於社會史、民俗史研究不無裨益。   再次,由於作者晚年棲居家鄉,熱心於家鄉 的社會事務、宗族活動。因而,其晚年日記所記 事實當是研究民國江西鄉村社會生活史的極佳材 料,日記中對其本人的社會應酬、心路歷程的記 敘亦是管窺士紳與地方社會關係的重要文本。   最後必須說明的是,江西省圖書館目前所藏 的《南雲精舍日記》並不完整,缺 1912 年、 1914 年、 1917年和 1935年,所以感覺記事上有跳躍不 連貫之感,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另外, 日記中亦有所曲筆隱諱。以作者之身份,其親朋 摯友,基本上屬同一層次,即當時的士紳階層, 雖有經濟窘迫之時,對於當時底層民眾之艱苦, 並無深刻之理解。故對於民怨暴動,多持鄙夷, 甚或由於家仇,忿忿不已。這樣的曲筆研究者尚 可理解,但以其早年的政治經歷,其日記中對於 共產黨活動、長征結束、西安事變等諸多大事, 竟不提及。應該做何解釋?這就恐怕要等後來研 究者仔細研讀全套日記,並結合相關史料給出答 案了。 註釋: 1????????????????(????? ??????1998?)??13???250?? 2可參考如下日記:1915年 8月 14日,「籌安會六 君子」通電,欲變民主國體為君主國體,作者 寫道「……可謂雄雞一聲天下白者!!」則作者 思想可知。 1925 年 6 月 25 日,「……歸,見有 工人數百成群,持旗往赴天安門開會,為對於 滬案之示威舉動,臂結黑紗若赴喪然,見之令 人慘然不樂。國人若飲狂泉,未可以理喻也。」 1926 年 1 月 28 日,「督辦蔡公以何謂共產為題 懸賞徵文……共產乃近時流行之學說,余未之 究,不敢執筆也。」 3 第 2 冊 8 月 15 日日記記任江西省同鄉會幹事;12 月 9 日日記記任吉安同鄉會會長。第 8 冊 4 月 23 日則記「改選『江西法政經濟協會』會長一職, 余任事一年,今得息肩。」 4 第 23 冊 1 月 1日,「余以舊撰吉水先哲碑傳集已 繕錄四卷,曠廢者久而目力日昏,楷書為難, 恐後此遂成憾事,爰於今日繼續行之……。」 5 第 15 冊 5 月 19 日,作募修北京吉安二忠祠捐輸 啟。第 20 冊 1 月 21 日,重修楓江石橋募捐啟。 第 18 冊 3 月 13 日,「允於春夏匯千金歸里,購 材(以父大人有於今歲建築祠堂之意。)」。第 17冊10月25日,「大人有意重修村中三塘之壩, 囑輸金百元以助之,蓋善舉也。」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期 2003.1.15第 10 頁 吾人編《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及《歷史 人類學學刊》,在每期《通訊》均發一徵稿啟事, 乞求四方賜稿,奏效與否,編委自知。近日讀香 港大學藏羅香林函牘,偶見吳文藻致羅香林函, 香林吾兄大鑒:五月中旬,疊接大著《客家研究導論》、尊編《中大文史研究所月刊》以及 惠書,適值學年行將結束,校務最感繁忙之際,故遷延及今,始克答謝,至以為歉。《客家 研究導論》正在拜讀中,倘有愚者一得之見,定當就教於足下。來示謂尚有《客家調查報告 書》、《客家史料叢刊》、《蛋族研究與調查》諸書,均正在編書中,聞之不勝欣佩,甚望 早日成書,可以先睹為快。近聞頡剛先生云,容肇祖先生來年將在輔仁大學講學,是北平將 多一研究民俗之老同志。弟等有意在北平《晨報》出一民俗周刊,或將此材料在《社會研究》 副刊(每星三出版)上發表,使《社會研究》擴大範圍,充實內容。《社會研究》原由敝系幾 位高級學生合辦,擬自九月初起,由弟等主編改組,如成事實,擬請吾兄加入編輯團,每月 認寫五千至七千字,題材或即就客家蛋族方面著手,每篇文字能以一次或兩次登完為最佳。 如一次登完,三四千字即夠。﹝頁眉此處注「略有稿費,以示酬勞」──抄者﹞。副刊內容 大致計劃如下:(一)小言論──自四五百字至千餘字不等,重在發揮本刊主張,包括觀點及 態度等;(二)系統文字,或為一學派學說及方法論之介紹,或為實地社會調查報告,專項包 括初民社會之介紹、邊疆社會、農村社會、都市社會,乃至華僑社會之一切事實材料。弟等 希望小言論與系統文字能密切聯絡,俾予讀者以切實指導;(三)學術消息或通訊欄專項材 料,一半在於湊篇幅。總計每期字數約在七八千左右。高見如何,尚祈賜示為感。專覆順請 著安 弟 吳文藻 七月三日 再者,弟與頡剛兄等將有西北之行,約兩星期後始返,如來信不能即覆,尚祈 諒之 又及 按: (1) 此信未署年份,估計在 1933 至 1934 年間。吳 文藻在自傳 (收入《中國現代社會科學家傳 略》第六輯)中提到他和冰心、顧頡剛和容庚 等在 1933 年夏曾有塞北之行,若即附言中提 及的「西北之行」,則此信可能在 1933 年發 亦是為編輯同類刊物費盡唇舌,閱來頗覺共鳴。 謹抄錄如下,並附言三兩句,莫能自省,亦堪以 自娛: 出。又文中言及「容肇祖先生來年將在輔仁 大學講學」,據《容肇祖自傳》(《東莞文史》第 29 期),容在 1933 年秋仍在嶺南大學國文系工 作,到輔仁大學任教是 1934 年的事,此信當 為 1933 年發出。然此信為吳氏獲羅氏贈《客 七十年前的一封「徵稿信」 ──吳文藻致羅香林函 程美寶 中山大學歷史系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期 2003.1.15 第 11 頁 家研究導論》後的覆信,是書在 1933 年 12 月 出版,吳說在 5 月收到此書,當為翌年,即 1934 年。故此信發自何年,筆者未能詳考, 仍有待博學君子賜教。 (2) 吳文藻在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研究院取得博士 學位,自 1929 年起在燕京大學社會學及社會 服務學系任教,主持社會學和人類學課程。 羅香林肆業清華大學研究院歷史學部,導師 為陳寅恪和顧頡剛, 1932 年初受燕京大學國 學研究所之托,赴粵調查民系,是年秋任國 立中山大學秘書兼廣東通志館纂修,復兼任 中大文史研究所編輯。近代中國人類學與歷 史學之姻緣契合,背景不同之學者融匯交 流,於吳向羅徵稿一事,略可見其旨趣。 (3) 「小言論與系統文字能密切聯絡」是吾人編 《學刊》、《通訊》之理想,能否達致,尚未 可知。然「每月認寫五千至七千字」,方法甚 佳,當可效法,否則吾人編《學刊》只能「望 天打卦」,即便久旱逢甘露,亦不過幾滴而 已。 (4) 吳氏在信中坦言其主編的《社會研究》的學術 消息或通訊欄「一半在於湊篇幅」 —《通訊》 執行編輯讀此或可會心一笑。 華南研究會中期報告(2003年 1月) (1) 財政 舊管:$46,938.28 新收:$750.00 開除:$456.40 實在:$47,231.88 新收項目包括招收新會員,共徵得會費 600 元、另售賣《華南研究》150 元。 開除項目包括文儀 6.4 元、輓蕭母傅太夫人花籃 450元。 (2) 會務 1. 舉辦本地考察活動:盂蘭節考察、大坑舞火龍考察、衙前圍村考察、滘西洪聖誕花炮 會。 2. 網上傳遞本地研究的講座資訊。 3. 協辦 2002 年在廣州中山大學舉行的「華南研究年會」。 (3) 來年會務 1. 繼續舉辦以上活動。 2. 編輯新一期的《華南研究》。 張瑞威謹 華南研究會會長 2003 年 1 月 24日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期 2003.1.15第 12 頁   2002年12月21日,由廣東省歷史學會中國社 會經濟史專業委員會、華南研究會、香港科技大 學華南研究中心、中山大學歷史系合辦的 2002 年 華南研究年會,在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永芳堂召 開。有來自美國、英國、日本、香港、北京和廣 州等地的五十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年會。會 議為期一天,共分五個部分,與會學者就會議內 容展開了熱烈討論。以下是對本次年會的綜述。 第一部份 會議首先討論了有關外銷畫的問題。周湘 (中山大學歷史系)、程美寶(中山大學歷史系) 和江瑩河(中山大學歷史系)三位學者在會上做 了主題發言。他們報告的題目分別是「外銷畫中 的製茶圖」、「外銷畫中的製絲圖」、「外銷畫 中的船」。三位學者指出對這批畫的研究是為明 年與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展 覽會做準備,報告所用圖片均來自阿爾伯特博物 館。幾位學者對外銷畫出現的背景,製作的目的 和過程做了介紹。他們認為外銷畫的出現與十八 世紀西方國家出現的中國熱有關。西方人或出於 好奇,或出於研究的需要,讓那些能夠來到中國 的人,把一些有關中國風情的畫帶回本國,外銷 畫由此產生。外銷畫通常以一個模本為參照,成 批量生產。因此,畫中會發生同一形象人物出現 在不同時空背景下這種令人匪夷所思的情況。 周湘和江瑩河報告中的外銷畫屬同一類型, 都是包括製茶、製絲比較完整過程的系列畫。他 們認為製茶圖、製絲圖體現了明顯的性別分工: 男子多從事體力活,婦女則多從事一些不需要付 出太多體力,但需要耐心細緻去做的工作。程美 寶在報告中介紹了鹽船、販米船、橫水渡等不同 類別的船隻,同時分析了船隻運貨種類與海關稅 收之間的關係。她認為畫中的許多船,畫工並未 親見,在畫的創作過程中有主觀臆想的成分。這 也是幾個學者得出的一個共同的結論,他們指出 畫工對他們要畫的東西,並不完全瞭解。畫中經 常會發現一些明顯的錯漏之處。畫中內容與實際 情況出入很大,想像與現實出現差距的原因很複 雜,是以後研究要進一步努力的方向。他們同時 指出在研究這批畫時,目光不能只停留在畫本 身,還要善於捕捉畫外的東西,看到畫外反映了 怎樣的社會生活的場景。 也有學者認為:畫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資訊載 體,不能簡單地判定畫的內容是對是錯,今天我 們看來是錯的,在過去可能會被看作是合乎常理 的。趙世瑜(北京師範大學)指出:畫是形象的 史料,要把它放在歷史的進程中進行研究,從方 法論的層面進行討論,要明確研究的目的,不僅 要研究畫中透漏的是那一種歷史資訊,還要討論 畫者和看畫人的關係,這些都是複雜的社會思想 史的內容。 第二部份 會議第二部分主要討論人口增減與農業發展 的關係,糧食商品化對地方社會的影響以及明代 北京城鋪戶與當時社會政治經濟關係的問題。張 瑞威(華南研究會)、黃永豪(中山大學歷史系 / 華南研究中心)和胡海峰(中山大學歷史系)分 別作了「清初農業的發展──量與質的探討」, 「米禁與米價上升──二十世紀初年的湖南」, 「明代北京城鋪戶研究」專題發言。 張瑞威探討十八世紀長江流域米糧市場的出 現。他指出何炳棣、德懷特‧珀金斯( D w i g h t Perkins)和伊懋可(Mark Elvin)等利用古典經濟學的 報酬遞減律和馬爾薩斯人口論,論證中國尤其是 江南地區在十八世紀出現人口壓力,至少存在兩 個問題。首先,人口過剩論認為中國人缺乏歐洲 人的理性,所以只能用戰爭,瘟疫和饑荒來解決 人口過剩的問題,這樣的論調本身缺乏說服力; 2002年華南研究年會綜述 田宓 中山大學歷史系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期 2003.1.15 第 13 頁 而近年李中清、王豐和李伯重亦已證明,中國人 也會理性地用溺嬰,遲婚等手段控制人口的增 長。其次,亦是人口過剩論的最大弱點,就是它 缺乏一套證明人口過剩的糧食價格。全漢昇以往 所強調中國在十八世紀末因人口壓力而出現的物 價革命,已被王業鍵最新的米價統計所否定。既 然人口過剩論已經站不住腳,那麼以往人口過剩 論能解答的問題,應如何理解?特別是長江流域 米糧市場出現的動力是甚麼?張瑞威認為,要找 出這個動力,須先了解當代江南人吃用大米的背 後意義,以及釐清在江南市場上不同品種稻米的 質量和價格。他指出,十八世紀江南人消費稻 米,是富裕的象徵;而當時江南的米糧市場,大 體分為兩個層次:富裕的江南人,享用質量較 好、價錢較高的本地米;但那些不太富裕而又不 願吃小麥等雜糧者,只好吃用價錢較廉的湖南米 或四川米。由於後者在江南的數量大,湖南米和 四川米便有市場,長江流域的米糧市場由是發展 和整合。 黃永豪的發言主要是探討湖南米價上升與當 地禁止米糧出口訴求之間的關係問題。二十世紀 初期湖南百姓不滿米價的急速上升,因而強烈要 求地方政府禁止米糧出口,但官府禁止米糧出口 的時間,多在初夏,正是米糧供應青黃不接,米 價季節性上升之時,這一時期,也正是各行各業 的商業活動開始活躍,大量動用資金之時,白銀 兌換銅錢的價格上升,升斗小民以銅錢購買米穀 便會發現米價已經上升。而且這個時候,湘江水 位較淺,不能通航大型船隻運輸米糧,因此往往 並不是湖南米穀大量出口的季節。可見除了米穀 出口外,還有很多因素影響米價上升,但是湖南 百姓把米價上升完全歸結於米穀出口,把米穀出 口與米價上升視為二而為一的東西,這反映出, 他們強烈的反對把米穀變成對外貿易的商品。這 種反對的聲音對當地社會有怎樣的影響是一個值 得進一步研究的話題。 胡海峰在「明代北京城的鋪戶研究」中解釋 了鋪戶的含義及其在明代變化的情況。他認為必 須把明代北京城的鋪戶放在明代城市的坊廂體制 和鋪戶的主要徭役──買辦中進行考察。鋪行的 主要徭役是買辦,買辦制度從建立,完善到明朝 中後期發生很大變化都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狀 況密切相關,反映了有明一代的社會變遷。 第三部份 第三部分探討的是宗教信仰方面的問題。游 子安(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和潘淑華(香 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分別做了「尋源記─ ─從香港到清遠的先天道堂」和「廟宇與國民改 造  二十世紀廣州城隍廟的變化」的主題發 言。 游子安在他的發言中,闡述了粵港先天道堂 百年來的發展歷史。游子安指出香港的先天道堂 與廣東的祖堂一脈相承。香港先天道堂的源頭就 是廣東清遠的藏霞洞,瞭解此道派源流,有助於 瞭解香港道堂的歷史與現狀。飛霞洞也是香港道 堂的源頭之一,但創建的年代要晚於藏霞洞。游 子安曾兩次深入實地進行考察,對藏霞洞和飛霞 洞內部的格局和舉行的儀式都有詳細的記錄,他 認為藏霞洞不僅是粵港先天道堂的源頭也是其發 展的縮影,今天的藏霞弟子依然刻守傳統,重視 禮儀,但是面臨著宗教人才缺乏,後繼無人的現 實問題。 潘淑華的發言闡釋了二十世紀廣州城隍廟屢 經變遷的情況。城隍廟在解放前,隨著政局的變 化被改造成不同的樣貌。 1911 年以前,城隍廟是 官方的廟宇,是皇權在地方延伸的象徵, 1911 年 以後,在一片追求現代性的呼聲中,城隍廟被視 為封建的東西,屢經打擊。先是變成了學校,以 後又變成國貨市場,但城隍廟並沒有因此喪失其 宗教意義,城隍廟變成國貨市場以後,人們依然 為城隍保留了一隅之地,繼續到那裏拜城隍,政 府要破除迷信,對城隍廟進行打壓,但普通百姓 並不因此停止對城隍的參拜,由此可見,傳統與 現代,地方與國家並不能簡單對立,截然兩分。 第四部份 會議第四部分是對 12 月 16 日至 12 月 20 日為 期五天的海南歷史文化考察進行的總結報告。與 會的陳春聲(中山大學歷史系)、劉志偉(中山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期 2003.1.15第 14 頁 大學歷史系)、蔡志祥(香港科技大學)、科大 衛(牛津大學)和濱下武志(東京大學 /京都大學) 等十九位專家學者也參加了這次考察活動。賀 喜、黃國信在會上作了總結發言。 報告首先介紹了海南的歷史建制。海南開發 年代很早,漢代這裏就設有珠崖郡(今海陳 南),詹耳郡(今詹州市東北部),以後歷朝歷 代在海南都有正式建制。接下來他們介紹了本次 考察的行程。考察大致是從沿海地區開始最後到 達海南腹地──五指山。沿途參觀廟宇、祠堂、 書院、名人故居、村寨和墓地多處。 賀喜、黃國信在會上,結合圖片,談了對參 觀新坡鎮冼夫人紀念館、五公祠、海瑞故居、東 坡書院、黎村苗寨、瓊山會館和伊斯蘭教墓群等 地的印象和體驗。在報告中他們指出:海南地區 有著自己獨特的商業貿易和信仰體系。它與東南 亞、環南中國海一帶以及北部灣地區構成一個複 雜的商貿網路,海南在這個商貿網路中扮演了一 個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地位的重要性與海南鹽的 生產與貿易以及米糧的貿易有關。海南的信仰體 系也是錯綜複雜,冼夫人信仰、佛教、道教和伊 斯蘭教在這裏都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各種信仰 雜錯交織,以往大家熟悉的華南模式在這裏缺乏 解釋力。總之,海南歷史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軌 跡,他們認為在這次考察之後,對海南的印象不 是變得清晰,而是變得模糊了。這也引導學者對 海南地區的歷史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第五部份 最後與會學者就這次會議的內容談了各自的 看法和體會。 葉顯恩(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從 自己的研究經歷出發,對非文字史料和田野考察 方法在歷史研究中的應用給予肯定的評價。他認 為,華南研究年會七年的成長歷程中,每一年都 有新的內容,都給參加會議的人帶來新的啟發。 本次年會三位年輕史學工作者關於外銷畫的報 告,在史料的運用上就很有新意。他指出在進行 有關人口與農業發展關係和糧價問題的研究時, 要充分考慮到問題的複雜性,堅持多因論而不是 單因論,因時因地的進行討論。他說自己的研究 也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起初是追求普遍的規 律,而後是套用模式,但是規律和模式都會不同 程度的掩蓋事物的差異性。所以他現在講的是特 定的傳統。最後他還介紹了他近兩年來著力研究 的一個區域──徽州,他認為徽州是傳統文化傳 承的典型,與華南地區大相異趣,如做比較研究 將會很有意義。 濱下武志(東京大學 / 京都大學)認為畫具 有文字史料所不具備的空間感,用來做歷史研 究,在史料上有創新。在談到這次海南之行時, 他認為海南伊斯蘭教發展的歷史要與環印度洋的 歷史背景聯繫起來考察。西洋商人與海南島的貿 易關係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他還特別談到 在日本現有大批有關中國的史料可在網上利用, 其中涉及海南島的資料在日本三個檔案館都有收 藏。這批史料的運用將會幫助我們瞭解海南的歷 史。 蕭鳳霞(耶魯大學)主要在研究方法上提出 了自己的看法。她說歷史學與人類學兩個學科之 間在不斷地相互滲透,以前很少有人做這方面的 工作,但是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者不再囿於 學科的偏見,加入到這種跨學科的研究中來。歷 史學與人類學都從對方身上汲取了許多有價值的 東西。多元的歷史的研究過程對人類學來講,是 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而要聆聽許許多多不同的 聲音,學者們也必須在批判地利用文獻的同時, 腳踏實地地走進田野中去。這種學科間的互利互 惠在他們的研究成果中都有充分的體現。 周大鳴(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海南島的考察 是對底層社會的考察。雖然考察的物件是很底層 的東西,但背後關懷的是很大的問題,也就是神 聖權威與世俗權威的關係問題。在這個問題上, 東西方存在很大的差異。在中國皇權始終凌駕於 神權之上,世俗權威對神聖權威的打擊屢有發 生。面對世俗權威的打擊,神聖權威通過多種手 段應對,適應的策略通常是與正統連接起來,把 自己納入正統的範疇。他們之間的這種相互鬥爭 與妥協體現了國家和社會之間即對立又統一的互 動關係。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期 2003.1.15 第 15 頁 一、前言   香港特別行政區位於珠江口東岸,由香港 島、九龍半島、新界和離島(包括大小島嶼約三 百個)組成,總面積達一千一百平方公里。據 2001 年統計,香港人口達 6,725,000 人,其中 95% 是華人,其餘 5% 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香港港 口地理環境優良,水深港闊,可供很多遠洋輪船 同時停舶, 2001 年港口共處理超過一千萬個貨櫃 箱,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有多少人能想像,這個世界知名的維多利亞 港,在一萬年以前,竟然連一點海水的影子也看 不見;而在六千五百年前,香港境內仍然是渺無 人煙。根據香港出土的文物顯示,大約在六千年 前才開始有先民在境內活動,今天的香港,其實 只是過去六千年歷史發展的沉澱。而在開頭的三 千多年歲月裏,仍處於史前時期,先民主要以捕 撈、打獵和採集為生,可謂天生天養。雖沒有農 耕活動,不會積聚大量食物和財富,但先民已過 著定居的安穩生活。本文主要根據近年香港考古 發掘的資料,去闡述香港史前先民的歷史進程和 生活模式,從而瞭解先民曾走過的艱苦道路。 二、古環境變化   據地質學家研究,地球年齡約四十五億年。 而在最近的二百五十萬年內,地球發生了重大的 變化,包括氣候顯著變冷,出現了四次大規模冰 川活動(冰期),引致氣候帶遷移,海面升降, 生物遷徙;另一方面是高等生物如被子植物和哺 乳動物空前繁衍,地球上生機泱然,更重要的是 人類的演化,最終發展出高度的文明,成為地球 的統治者。這不平凡的二百五十萬年,地質學者 稱為「第四紀」,其中
本文档为【田野与文献: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30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901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94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6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2-20
浏览量: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