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治湿不远温

论治湿不远温

举报
开通vip

论治湿不远温 论治湿不远温 耿  虹  指导 : 王劲红 贵阳中医学院 2006 级研究生 (贵州 贵阳 550002)   摘要 : 本文主要论述湿邪所致病症的治疗常需用辛开、温散、温通和温补等治法 , 用药不离乎辛温、苦温、甘温 甚至辛热之品 , 治湿不远温是治疗湿邪为患的一个宝贵经验。   关键词 : 湿邪  温法  温药   中图分类号 : R24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3649 (2008) 03 - 0039 - 02   湿邪致病 , 有外感、内生之别 , 上下表里之分 ...

论治湿不远温
论治湿不远温 耿  虹  指导 : 王劲红 贵阳中医学院 2006 级研究生 (贵州 贵阳 550002)   摘要 : 本文主要论述湿邪所致病症的治疗常需用辛开、温散、温通和温补等治法 , 用药不离乎辛温、苦温、甘温 甚至辛热之品 , 治湿不远温是治疗湿邪为患的一个宝贵经验。   关键词 : 湿邪  温法  温药   中图分类号 : R24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3649 (2008) 03 - 0039 - 02   湿邪致病 , 有外感、内生之别 , 上下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里之分 , 寒化、热化之异。故湿邪为病 , 范围较广 , 表现多 端 , 其论治也各不相同 , 但是祛除湿邪则同矣。吴 瑭[1 ]《温病条辨·寒湿》云 : “治湿者必须审在何经 何脏 , 兼寒兼热 , 气分血分 , 而出辛凉、辛温、苦 温、甘温、淡渗、苦渗之治”, 可见治湿是可用辛 开、温散、温通和温补等法的。祛湿之法 , 具体而 言 , 湿邪在上在外者 , 可表散微汗以解之 ; 在下在 内者 , 可芳香苦燥以化之 , 或甘淡渗利以除之 ; 湿 从寒化者 , 宜温阳化湿 ; 湿从热化者 , 宜清热化湿 ; 正虚湿盛者又当扶正祛湿。当今临床中 , 治湿证尤 其是湿温和其它湿热证有过用和早用苦寒的现象 , 乃治不得法。纵观前贤运用温法温药论治湿证颇多 , 可谓“治湿不远温”, 今将此论简述如下。 1  湿热相合用温药的机理   湿邪与热邪相合则成湿热证 , 常见于湿温病和 湿阻病热化证。其治疗原则为分解湿热 , 祛湿清热。 分解湿热之法 , 随湿与热的多少和病变部位而异。 湿重热轻者祛湿为主 , 佐以清热 ; 湿热并重者 , 辛 开苦降、化湿清热并进 ; 热重于湿者则清热为主 , 兼化湿邪。湿邪偏表 , 卫气同病者 , 则宜芳香辛散、 宣透湿邪 ; 湿困中焦 , 则宜燥湿化浊 , 苦温开泄 ; 湿邪注下 , 则宜淡渗利湿。但祛湿之法多综合用之 , 如叶天士论治湿温邪留三焦气分 , 主张分消上下 , 宣肺开上、燥湿和中、淡渗畅下并施。温病忌用温 药 , 湿温却属例外 , 因其祛湿邪须适当使用温药方 能奏效。当然 , 若湿温后期化燥化火 , 已转成温热 病类 , 自当忌温药。湿热证使用温药理由主要有 : (1) 湿温治疗以祛湿为先 , 宣畅气机为要义。赵绍 琴教授[2 ]指出 : “湿温病为湿与热合 , 胶固难解。湿 若不去 , 热则难除。故治疗当以祛湿为先 。”湿邪重 浊粘滞 , 湿郁即阻气 , 故祛湿之法 , 以宣畅三焦气 机为要。肺主一身之气而通调水道 , 故宣肺气尤为 常用。对湿温初起 , 邪郁肌表之证 , 薛生白《湿热 病篇》[3 ]主张 : “汗解”, 其自注云 : “湿病发汗 , 昔 贤有禁。此不微汗之 , 病必不除。”赵绍琴教授[2 ]指 出 :“治湿温证必得微汗遍及周身 , 至双脚趾缝中亦 似潮润 , 斯为邪透尽之征。若误用寒凉滋腻 , 则湿 邪愈盛 , 邪不得出矣。湿温虽禁发汗 , 然必得汗出 , 乃得邪解。”二者主张的“汗解”, 不是发汗以解表 之义 , 而是宣畅肺气之后的一种治疗效果 , 是微辛 微温芳香之品使腠理开通 , 湿邪外透之征。叶天 士[3 ]云 : “通阳不在温 , 而在利小便”, 也是宣畅三 焦气机 , 从而宣通被湿邪所遏的阳气 , 其结果可表 现为小便通畅 , 不是仅以利小便来达到通阳的目的。 正如金寿山教授[4 ]所云 : “阳气之得通与不得通 , 主 要测之于小便之利与不利。”这与刘河间所云“治湿 之法 , 不利小便 , 非其治也”是一脉相承而又有发 展 , 宣肺行气、燥湿芳化皆属通阳范畴 , 非仅淡渗 利小便一途。综上所述 , 宣畅气机尤其是宣畅肺气 为祛湿的第一要义 , 而宣畅三焦气机不离乎辛温、 苦温之品。 (2) 湿热证湿重热轻或湿热并重者 , 其 热邪为有形的湿邪闭阻而蕴郁于内 , 不得发越 , 而 成热郁证 , 不同于无形的火热证。热郁之证 , 气机 闭塞 , 泄越无门 , 若纯用寒凉清泄 , 则气机凝滞 , 湿郁不开 , 热邪也无由而出。所以治疗上不宜苦寒 直折其热 , 而应遵《内经》“火郁发之”之旨 , 祛湿 以开郁闭为要。湿热并重者多治以辛开苦降、疏通 气机、宣清并用 , 湿重热轻者治以芳香化湿、苦温 燥湿、宣通阳气为先 , 先祛湿使湿去热孤而后清热。 (3) 湿热证救误需用温药。赵绍琴教授[2 ]指出湿热证 若贪凉饮冷或误用寒凉大剂 , 更伤阳气 , 寒则涩而 不流 , 气机更加闭郁 , 湿郁势必加重 , 热势愈难外 透 , 而成坏证。依据被寒凉所伤的程度不同 , 他把 此坏证分为凉遏、寒凝、冰伏等阶段而分别治之。 凉遏者治以辛苦微温 , 开湿郁、畅中阳 , 尔后再议 清热 ; 寒凝者治以辛温之剂 , 解其寒凝、开其闭结 , 药如桂枝、草豆蔻、生姜等 , 等寒凝已开再行清化 ; 冰伏者用辛热燥烈之品以温散冰冻、开郁通闭 , 药 如肉桂、干姜、吴茱萸、淡附片等 , 待冰伏得解 , 阳气宣通 , 即改用芳香化湿等法治之。 2  相兼用温药的机理   湿邪与风邪相兼为病则为风湿证 , 初起病位在 肌腠、经络、骨节。《丹溪心法》[5 ]云 : “外湿宜表 散”, 故治宜解表祛湿 , 正如《金匮要略》[6 ]云 : “若 治风湿者 , 发其汗 , 但微微似欲出汗者 , 风湿俱去 也。”方如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李东 垣治风湿阻滞太阳经脉 , 创羌活胜湿汤 , 方中羌活、 ·93· 2008 年第 26 卷第 3 期 Vol126 ,No13 ,2008 四  川  中  医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疰夏从湿论治 尹  方  陈学忠 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31)   摘要 : 夏季常见病疰夏 (夏季低热) 为感受暑湿之气而发病 , 从湿论治 , 采用芳香化湿、清热祛湿、苦温燥湿、 淡渗利湿之法 , 收效良好。   关键词 : 疰夏  夏季低热  湿邪  祛湿法   中图分类号 : R 25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3649 (2008) 03 - 0040 - 02   疰夏为中医病名 , 疰有转注和留住的意思 , 《金 匮翼·诸疰》谓 : “疰者 , 住也。邪气停住而为病 也。”在古代医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中疰夏有三种解释 : ①有明显夏令 季节发病的一种病症 ; ②劳病之一 ; ③夏痿之别称。 清·雷少逸《时病论》谓疰夏为“春末夏初”之病 , 并记载 :“疰夏者 , 每逢春夏之交 , 日长暴暖 , 忽然 眩晕、头疼、身倦、脚软 , 体热食少 , 频欲呵欠 , 心烦自汗是也。” 根据国家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 夏指因暑湿之气外侵 , 困阻脾胃 , 或暑热耗伤正 气 , 脾失健运所致。以夏季倦怠嗜卧、低热、纳差 为主要表现的时行热性病 , 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 本 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夏季低热。 本病诊断要点为有明显的季节性 , 多见于素体 较弱及脾胃功能欠佳者 ; 入夏以后 , 症见精神萎靡 , 倦怠乏力 , 头晕嗜卧 , 微热心烦 , 汗多口渴 , 食欲 不振 , 大便溏薄 ; 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无异常。类病 鉴别包括感冒、伤暑、夏季热、湿阻等。 从中医温病角度来认识 , 疰夏与湿温的一些症 状有相似性 , 但湿温涵盖范围比疰夏广 , 湿温是由 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 , 四时皆有 , 多发生在雨 湿较多的夏季。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湿温证治 指出“头痛恶寒 , 身重疼痛 , 舌白不渴 , 脉弦细而 濡 , 面色淡黄 , 胸闷不饥 , 午后身热 , 状若阴虚 , 病难速已 , 名曰湿温”。 1  病因病机   疰夏是夏季常见病之一 , 有明显的季节性。“疰 夏”病名中一个“夏”字标明了它是一种季节性疾 病 , “夏天不热 , 五谷不结”, 热是夏之主气 , 此季 节乍雨乍晴 , 湿热交蕴 , 蒸蒸而炽 , 物感其气则霉 , 人感其气则疰。 西医对此病的发病原因认识不够明确 , 而中医 则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出发 , 认识到此病是内外 两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六气根于内 , 致病因素只有 在正气不足时才侵犯人体而致病 , 其发病机制不仅 与气候有密切关系 , 也与人的体质息息相关。具体   独活、防风及藁本辛温发散使风湿之邪随微汗而解。 以上治法均体现了风能胜湿 , 均使用了“风药”, 所 谓风药 ,“即是指那些具有风性善行、走窜开泄、或 辛香发散、或斡旋中气、或宣畅气机之作用的一类 中药。”[7 ]总之 , 风湿证治以辛温解表 , 祛风胜湿为 主 , 治疗自不远温。 3  寒湿相兼用温药的机理   湿邪与寒邪相兼为患则为寒湿证。二者同为阴 邪而易伤阳气 , 故寒湿为患多与阳虚同见 , 治疗大 法为温阳化湿 , 辛温、甘温、辛热之品随证用之 , 方如《伤寒论》附子汤 , 《成方切用》苍术丸[8 ] (苍 术、补骨脂、白芍、厚朴、茯苓、甘草、川椒、小 茴香) 等 , 其治疗自不远温。 4  讨  论   湿为阴邪 , 得温则化 , 遇寒则凝 , 其性重浊而 粘滞 , 易阻滞气机 , 损伤阳气。故治湿邪为患以宣 畅三焦气机为要义 , 多以辛温、苦温之品宣肺气、 运脾气、化膀胱之气以疏通三焦 , 复其运行水液之 职而祛除湿邪。辛温、苦温、甘温及辛热之品随证 用之 , 以宣畅气机 , 宣通阳气。而过用、早用苦寒 凉遏之品则壅遏气机 , 损伤阳气 , 湿反不化。故治 湿不远温是历代医家从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 值 得我们借鉴和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 吴瑭. 温病条辨 [M]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63 : 81    [2 ] 彭建中 , 杨连柱.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 M] . 北京 : 学 苑出版社 , 1996 : 39 , 35 , 22~25    [3 ] 宋乃光等编校. 温病八大名著 [ M] . 北京 : 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 , 1995 : 846 , 796    [4 ] 金寿山. 金寿山医论选集 [ M] .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 , 1995 : 846 , 796    [5 ] 朱震亨. 丹溪心法 [ M]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5 : 32    [6 ] 李克光主编. 金匮要略讲义 [ M] . 上海 : 上海科技出版 社 , 1985 : 28    [7 ] 裴永清. 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 [ M] . 北京 : 学苑出版 社 , 1995 : 199    [8 ] 吴仪洛. 成方切用 [ M] . 北京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06 : 238 (收稿日期  2007 - 11 - 11) ·04· 四  川  中  医 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8 年第 26 卷第 3 期 Vol126 ,No13 ,2008  
本文档为【论治湿不远温】,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9622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2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2-15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