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燕山醫話》之針灸篇

《燕山醫話》之針灸篇

举报
开通vip

《燕山醫話》之針灸篇中醫瑰寶苑 中醫瑰寶苑 《燕山醫話》之針灸篇 艾灸是否也能出現循經感覺傳導現象 李綺芳 針刺經穴時,術者時常會感到針下沉緊,如魚吞鉤餌之沉浮感覺,被針刺者時常會感到針刺部位出現酸、麻、脹等感覺,且此感覺時常會沿著經絡路線傳導。艾灸經穴時是否也能出現感覺傳導現象,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1965年,我在針灸臨床中發現艾灸經穴也能出現感覺傳導現象,在《針灸雜誌》上作了報導。1978-1979年,我對艾灸感傳現象進一步做了觀察:點燃艾卷一端作溫和灸祛,對122例出現感傳現象的患者的十四經穴共445穴次觀察,發現艾灸經穴出...

《燕山醫話》之針灸篇
中醫瑰寶苑 中醫瑰寶苑 《燕山醫話》之針灸篇 艾灸是否也能出現循經感覺傳導現象 李綺芳 針刺經穴時,術者時常會感到針下沉緊,如魚吞鉤餌之沉浮感覺,被針刺者時常會感到針刺部位出現酸、麻、脹等感覺,且此感覺時常會沿著經絡路線傳導。艾灸經穴時是否也能出現感覺傳導現象,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1965年,我在針灸臨床中發現艾灸經穴也能出現感覺傳導現象,在《針灸雜誌》上作了報導。1978-1979年,我對艾灸感傳現象進一步做了觀察:點燃艾卷一端作溫和灸祛,對122例出現感傳現象的患者的十四經穴共445穴次觀察,發現艾灸經穴出現的感覺傳導路線基本上與祖國醫學經典著作中所記載的經脈循行路線相符合。例如:①艾灸足三裏穴,艾灸感覺沿脛骨側下行經上巨墟、下巨墟、解溪至次趾外側端厲兌;向上經膝、伏兔、髀關、腹、胸,經缺盆,循頰,過耳前,循發際下額顱。艾灸感傳路線與足陽明胃經循行路線基本上相符合。②艾灸曲池穴,感覺沿上臂外側緣向上傳導,經肩髃、頸、面至鼻旁迎香穴,由曲池向下傳導,經前臂前緣、手背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至食指內側端商陽穴,艾灸感傳通過達到的部位與手陽明大腸經循行路線相符合。③艾灸內關穴,感傳沿前臂內側正中線,經過肘窩中央、上臂內側中線,向上傳導到胸;向下經掌心,到達中指尖端中沖穴。艾灸感傳路線與手厥陰心包經循行路線相符合。 在臨床觀察中,我還發現艾灸感傳存在個體差異,敏感的人傳得遠,感覺性質為熱感、麻熱感或麻熱脹感,而且艾灸感傳常呈雙向性傳導,由艾灸穴位向所循經脈上下傳導。 另外,我還對77例出現艾灸感傳現象者的感傳速度進行了共計222穴次的觀察,測定的結果是,艾灸感覺傳導的平均速度為0.83釐米/秒。 艾灸感覺傳導路線基本上與祖國醫學經典著作《靈樞經》上所述經脈循行路線相符這個事實對經絡的客觀存在提供了一項佐證 淺談針刺手法“燒山火”與“透天涼” 張士傑 針刺補瀉及手法,早在《內經》中已有論述,如《素問◎調經論》:“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及《靈樞◎九針十二原》:“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瀉之……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等是。奈因《內經》一書,殆非一時之言,而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故對上列補瀉徐疾之釋義亦不一致。《靈樞◎小針解》釋為:“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而《素問◎針解》則釋為:“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兩者顯然有別,而《靈樞◎官能》:“瀉必用圓,……疾而徐出……補必用方……氣下而疾出之”等論則均與《靈樞◎小針解》同而異於《素問◎針解》,且均未強調針下寒熱為補瀉之標誌。明◎徐風在《針灸大全》中,才首先提到了“燒山火”與“透天涼”,其文曰;“考夫治病,其法有八,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後深,凡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准。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去病準繩”。此後明代李梴也在《醫學入門》中提出了:“凡補先淺入而後深入,瀉針先深入而後淺,凡提插,急提慢按如冰冷,瀉也,慢提急按火燒身,補也。如治久患癱瘓,頑麻冷痹,遍身走痛及癩風寒瘧,一切冷症,先淺入針而後漸深入針,俱補老陽數,氣行針下緊滿,其身覺熱帶補,慢提緊按老陽數或三九二十七數,即用通法,扳倒針頭,令患人吸氣五口,使氣上行,陽回陰退,名曰進氣祛,又曰燒山火。治風痰塞盛、中風、喉風、癲狂,瘧疾單熱、一切熱症,先深入針,而後漸淺退針,俱瀉老陰數,得氣覺涼帶瀉,急提慢按初六數或三六一十八數,再瀉再提,即用通法,徐徐提之,病除乃止,名曰透天涼。”繼而高武和楊繼洲氏也分別提出了類似之手法,其術式與前者亦有異同。其中,不論用何術式驗之於臨床,均可在部分患者中取得涼或熱的反應,而不是皆有反應。這就要結合時空和機體條件來看待。如由於天溫日明和天寒日陰以及月之始生、月之盈虛,皆會影響機體的氣血狀況,故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再如《靈樞◎行針》雲:“百姓之血氣各不同形,或神動而氣先針行,或氣與針相逢,或針已出氣獨行,或數刺乃知”也指出刺之反應也因人而異,不能強求一致。寒熱並非判斷效應之唯一標誌,因此,在臨床中如不考慮上述諸項,單純用手法追求針下寒熱甚至無問其數,則易造成“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精泄則病益甚而恇”之弊。 淪針灸配穴要少而精 賀普仁 針灸治病講究“辨證”、“配穴”以及“手法”等。其中“配穴”這一環節,尤為重要。配穴技術水準的高低主要看所選穴位與臨床證候是否恰如其分、絲絲入扣。此外看選穴多少,是不是少而精,也是個關鍵。 常言說:“將在謀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作為一個針灸醫生在臨床實踐治病時也要善於謀慮,也就是全面徹底地瞭解患者發病的全部過程、然後精選少量的穴位,即可消除病痛,使機體恢復健康。反之,如果醫生不是認真地進行“辨證論治”,而盲目地紮許多針,有些穴位與疾病無關,這樣不僅對改善症狀無益,反而會損傷病人的正氣。 因為針灸的刺激都要通過皮膚傳入,穿透肌肉或筋骨的間隙,不管多麼高超的醫生運用巧妙的針刺手法,對機體也會有些損傷。對患者來說,不必要的刺激總是個額外負擔。每因此造成許多病人懼怕針灸,非迫不得已,不求治於針灸。這是值得改進和必須注意的問題。 我認為在保證臨床治療有效的基咄上,應該儘量少“配穴”,從而相對減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這樣,不僅對患者有好處,對我們總結臨床療效也是有利的,能夠及時發現特效穴位和穴位的相對特異性。 但應說明一點,針灸臨床“配穴”少而精,不是死板的片面的掌握,重要的是根據病情的需要,“配穴”該多就多,該少就少。雖然我們提倡少而精,但決不等於“萬病一針”。 漫談艾條灸的奇效 李志明 艾條灸,從明代至今,是應用最廣的一種灸法,不但簡便、經濟而有奇效,病人自己也可施灸,很受病者歡迎。它適應證廣,還能防病健身。施灸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有三種; 溫和灸:將艾條點燃一端,距施灸穴位或部位2釐米高,固定不動施灸,皮膚感溫熱舒適為宜,每穴灸5-20分鐘,每次可選1-3穴。 雀啄灸:將點燃艾條的一端對準施灸穴位或施灸部位,距皮膚2釐米左右,如小鳥啄食一樣地上下起落施灸,每穴灸5-15分鐘。 迴旋灸:將點燃艾條的一端平行于施灸穴位或施灸部位環行移動,距皮膚2釐米左右,每穴灸5-15分鐘。 艾條灸足三裏、內關能即時降血壓;灸至陰穴能轉胎位;灸足三裏、曲池、天樞、關元治療泄瀉;灸膻中,乳根治療乳汁不足。灸氣海、蠡溝治療痛經;灸隱白穴治療血崩;灸風池治療鼻塞等等,都有立竿見影之效。 我常用艾條灸治療神經性皮炎、帶狀皰疹、褥瘡等病症,也常收到滿意的效果。茲舉一例。某男性患者,21歲,因外傷截癱4個月,引起褥瘡已4天,尾骨端處褥瘡面3x5平方釐米,創面新鮮,無膿液,舌苔薄白,脈沉細。因截癱翻身少,局部受壓,經絡運行受阻,氣血瘀塞不通,經脈失養所致,治宜溫通經脈,活血祛瘀,用艾條迴旋灸,每次灸10分鐘,家屬灸12次,歷時17天治癒。因艾灸能溫通經絡,活血祛瘀,使經脈通暢,氣血運行通暢,促使褥瘡癒合。 漫談針灸用穴 張世雄 全身穴位眾多,不算奇穴,僅經穴就有360多個。綜觀穴位主病,一穴只治一病者極少;而一病多穴可治者,卻比比皆是。故臨證如何精選穴位,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1.肘膝關節以下,屬於經脈的根部和本部,是“特定穴”比較集中的地方,特定穴的臨床意義很大,奧妙無窮,針灸文獻中不乏記載,大家也都比較熟悉,茲不贊述。 2,頭面部屬於經脈的結部和標部,是交會穴比較密集之處.個身l03個交會穴,位於頭面部即有38個之多。這一特點提示了該部穴位主病範圍的廣泛性。有人說:頭面部穴位能治它處病證者多矣。例如:水溝、素髎治厥脫;眉沖、攢竹治呃逆;睛明、天柱療腰腿痛;風池、風府治卒中;迎香治蛔厥;下關療跟痛;翳風起足痿,聽宮除三痹;通天宣鼻竅;玉枕治目疾;神庭治癲狂,百會舉陷氣等等。驗之臨床,都有得心應手之妙。近些年來比較盛行的頭針、耳針、眼針、鼻針、面針等療法,在臨床上所積累的新經驗,也說明頭面部經、穴在主病範圍方面有著很大的潛力。 3.頸部是全身經脈通達頭部的橋樑,此處的穴位也很重要。尤其是天突、人迎、扶突、天窗、天牖、天柱、大椎、天鼎等穴位,均能起奇屙大病。天突治噎膈、氣厥、咳逆、暴喘;人迎治胸滿氣逆,中風偏枯;扶突治暴喑、氣哽、癭瘤、瘰鬁,天牖治暴聾、目昏、多夢、頭痛;天窗治口禁、竅閉、耳疾、頰腫;天柱治肩背腰痛,頭重腳輕;大椎治癇、癲、高熱、諸節腫痛;天鼎治頭項難顧、肩臂痛麻等等,臨證都有確實療效。 4.任、督兩脈是軀幹部經脈的綱維,總括一身陰陽,其中也有幾個主要穴位,療效各有千秋。長強治癲狂、痔疾;中樞治胃脹、脊強;至陽治膈塞脘痞;神道治驚悸、失眠;氣海、水分治腹脹痛泄;巨闕,中脘治心胃之恙;關元、神闕,扶陽固脫甚效,膻中、鳩尾,理氣寬胸最靈。 5.奇穴是經穴的補充和發展,臨床價值亦不可低估。例如:印堂治驚風,太陽治頭痛,新設治落枕;百勞治咳嗽;腰奇治癲癇,鶴頂治膝冷;十宣治厥、熱:四縫治疳積等等,臨證都很有效。此外,華佗夾脊穴稟足太陽與督脈之氣,治療內臟疾病有獨到之功。其主病範圍,可參照同水準之背俞穴掌握,而其療效及針刺的安全性,卻又較背俞穴為優。 6.以門、海、沖、關、池、泉、溪、穀命名的穴位,針感一般比較明顯,療效也較突出。 7.醫家各有玄機術,專病常靠專穴醫。關於這方面的經驗,歷代針灸書籍,尤其是針灸歌賦中,載述十分豐富,值得深入研習。 8.臨證點穴,雖有文獻可考,但也不宜過分拘泥。揉按體察,指下有空軟或突起之感,而患者自訴舒適或酸痛,此處是穴。於此下針,容易得氣和行氣.一旦氣至病所,多能獲效。 9、穴位配伍,應該本乎陰陽。下為陰,上為陽;右為陰,左為陽,腹為陰,背為陽,裏為陰,表為陽。無論任何疾病,究其根源,不外陰陽失和;針灸治病,也總不離調和陰陽。因此,臨證配穴,除要考慮經脈的本經循行,相關脈象、所主病候、標本根結、別絡所屬、經筋皮部,及經脈之間的表裏聯繫、同名聯繫、交接聯繫、生克聯繫、氣街聯繫、奇正聯繫之外,充分注意到陰陽配伍的原則,對於提高臨床療效是很有幫助的。譬如臨證擬取二穴,則最好按照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或一腹一背,或一表一裏的原則去選取最恰當的穴位。這樣可以充分發揮穴位局部、鄰近、遠端及全身的治療作用,因而可以取得最好的臨床療效。 以上是我臨床用穴的點滴體會,僅供同道參考。 針灸治病三要 吳濂清 針灸治病或有效或無效,成敗何在?首先在於辨證准、病位明,而選穴有所依據。失此取穴,往往有過多或不當之弊。治病必先明臟腑經絡,以知病在何髒、何腑、何經,此為辨證配穴之根本。據此再選擇對該髒該腑有治療作用的俞穴,使治療有的放矢。曾治朱某,女性,44歲。患尿頻、尿急、尿痛,少腹脹痛2天,舌苔黃膩,脈象滑數。尿檢:白細胞50-60,紅細胞O-1,蛋白±,診為膀胱濕熱。先取三陰交,以其為足三陰經之交會穴,腎與膀胱相表裏,理論上、臨床上都已證明該穴對膀胱疾病有治療效應,又加膀胱募之中極穴,施以上補下瀉手法,針後腹痛立止。2次後症狀完全消失。尿檢:“未見異常”。5天后再復查,尿檢仍為“未見異常”。所以,治病必先明病在何臟腑經絡,選穴必先明穴位與臟腑的相關效應。馬丹陽以12個穴位而治療多種疾病,誠為掌握穴位對臟腑、部位治療效應的典範。醫者治病,必先明此理。 第二是取穴要准。王樂亭老師在世時經常教海:不明“取三經用一經而必端,取五穴用一穴而必正”之理,是治不好病的!事實正是如此,穴位配方再好而無準確取穴做保證,等於畫餅充饑。既往對取穴要有真傳之說,所謂“真傳”,即對穴位的部位(包括體位、特定姿勢)、取法、針刺的探度、方向等學有所本,學問扎實、堆確。現以太陽穴為例,一般謂眉梢與小眼角之間後1寸,顴弓上陷中。設若偏上必針不深。若在顴弓上緣下針,可刺1-1.5寸。若重複上點進針,但針柄上偏5~10°,則可針2寸深,針感傳滿上頜。故所謂“准”是要求對穴位的部位,針刺的深度、方向等要有深入的研究。 第三是明補瀉。首先要解決的難點是有無補瀉?撇開對補瀉的文字爭論,讓我們從事實進行考察。人有黑白胖瘦、強壯虛弱的不同,針有長短粗細之異,法有疾徐輕重之別,可見針具、體質、手法等方面的差別是客觀存在的,為達治療目的所施行的各種不同補瀉手法也相應存在,故補瀉之說自可成立。因此,補瀉實際上有兩層意思。其一,補、瀉是指為達到某種治療目的進行所謂補或瀉。其二,是指為達到某種治療目的而運用不同的補瀉手法。針灸醫生必須明白人有強弱不同、病有急慢之分,補瀉手法自應有不同之理,以領悟“針灸無功,補瀉不清”之言,再以治療效果為檢驗補瀉手法、理論優劣的尺度,潛心學習,勇於實踐,細心觀察,摒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說,自能登堂入室,補瀉之妙盡可得矣。 診斷明,配穴精,取穴准,補瀉手法適度,疾病轉歸如何,自是不言而喻之事。故針灸者當明此治病三要。 對子午流注納甲法的幾點認識 吳濂清 我所認識的老針灸醫師都懂流注,但他們都不用子午流注納甲法配穴,王樂亭老師、楊濟生老師也是這樣的態度。我曾特意向楊濟生老師求教,他懇切地談了自己的看法,結論是各走各的路,並風趣地對我說,現在你是半路跟我學,我也一定教你,你就學我的這幾針吧!二位老師都作古了,但“各走各的路”仍迴響在我的耳畔。 現將自己所學的這方面的知識,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一、認真研究《靈樞經》的幾個數字 (一)《靈樞◎營氣篇》記載了參與流注的經脈有十二經脈和督任二脈。 (二)《靈樞◎脈度篇》記載了參與流注二十八脈的一長度。二十八脈是: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和蹺脈、督任二脈,“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 (三)《靈樞◎五十營篇》記載“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呼吸定息,氣行六寸,……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于身,水下百刻……” 若經脈流注是上面所述之內容,子午流注在理論上的疑點如下。 (一)十二地支十二時辰,參與流注的經脈卻是十二經脈加蹺脈和任督脈,後三者既參與了流注,為什麼只由十二正經司開闔時間? (二)若流注是指十二正經,則其脈度不足十六丈二尺,如何循行流注? (三)13500息/100刻=9息/1分鐘。這是古人的觀察,現在如何認識? (四)16丈2尺/(6寸×9)經脈流注一周需30分鐘。十二經脈、蹺脈、任脈、督脈依次魚貫循行,30分鐘流注一周,機會勻等,十二經各司一個時辰將怎樣流注? (五)脈有長短不同,手三陰“從手至胸,長三尺五寸”,足之三陽“從足上至頭八尺”,因此,各經流注時間不會相同,若以流注立論,各經均司同樣長的時間是否也與理不合。 (六)《靈樞》謂流注的特點是“營周不休五十而複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十二經各司一個時辰與此精神是否相符? 二、納甲法的理論必須接受臨床實踐的檢驗 子午流注納甲法的理論研究必須改變臨床系統觀察少和單獨應用治療少的狀況,沒有子午流注的唯獨應用並結合臨床系統觀察的事實,這一方法是不能興旺發達的。有人辯解說,流注八法並沒有說不能與經驗穴同用,但是,這樣做是忽視了對比法在科技中應用的重要性。在五十年代中期,闌尾穴加青黴素治好了闌尾炎,但不能說全是針灸的作用,以後人們單獨應用針灸治療闌尾炎、急性扁桃體炎等,並應用現代醫學的觀察研究方法,人們才得出二點認識:①針灸有抗炎作;②腧穴對臟腑等有相關特異性。這個結論得來不易。子午流注若沒有大量單獨應用的系統的臨床觀察,就不能只說別人對子午流注沒有認識。 子午流注納甲法必須由臨床實踐提供大量的科學統計數字;證實其按日按時開穴確能治療大量病種,才能被大家理解和採用。 另外,納甲法的理論必須解決按日按時變經,開穴與經絡、腧穴的主病、主治理論體系之間的矛盾。 按日按時所取之經脈、所開之腧穴,往往與病人所患之病的臟腑、經脈主病相距甚遠,腧穴主治亦不相關。在理論上,就把納甲法的治療作用剖裂于中醫臟腑、經絡、辨證論治的體系之外了,難道納甲法的治療作用屬一另外的一個時間醫學治療理論體系嗎? 追本溯源,納甲法屬於子午流注理論的一個分支,而子午流注則是中醫理論的組成部分,所以,納甲法理論與中醫臟腑、經絡、辨證論治理論如何協調、統一起來,是納甲法研究中必須解決的理論問題。“各走各的路”對於老一代針灸前輩或許是必要的,對今天正在繼承、發揚針灸學術的當代針灸工作者來說,則應該提倡“百家爭鳴”,走促進針灸學術繁榮、發展的共同道路了。 我對針刺“得氣”的體會 賀普仁 在未實行針刺補瀉手法以前,首先要求得氣,這個問題是值得我們共同重視的一個關鍵問題。得氣是針灸醫生通過針下的不同感覺來加以分析歸納,可分為正氣與邪氣兩大類。所謂“得氣”,單純憑藉患者口述酸、麻、脹、痛的自覺反應並不全面,必須結合醫生手指的感覺,才能得出正確的判斷。 在臨床治病中,我體會到行針得氣,是針刺取得療效的某礎,也就是說針刺得氣與否或得氣速與遲與療效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在得氣過程中尚能判斷疾病的預後。針下辨氣,不僅可以測知機體抗病功能的盛衰,同時對疾病的好轉和預後均有很大幫助。如轉針費力,有滯澀感為邪氣實:如轉針不動,則知邪氣極盛,經絡不通;如針下不松不緊,不吸不澀,徐徐和緩,乃和平之象,此為正氣,如針刺終不得氣曰虛極,針刺如插豆腐內者乃胃氣不行,《內經》曰:“無胃氣則死”,故預後不良。 正氣是人體的正常生理機能,邪氣是反常的病理現象。醫者可通過針刺手指的感覺來辨別正、邪的盛衰,然後因病因脈施以不同的補瀉手法。 論針刺、刺血、艾灸、火針的治療作用及其相互配合應用 于書莊 針刺法,刺血法、艾灸祛、火針法是針灸臨床最主要的治療方法。這四種方法,各有其不同的治療作用及其適應證。因此,針灸工作者必須認真探索其主要功能,不斷地總結其應用規律,才能在臨床上有目的地選擇應用,從而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針刺法,這裏系指毫針的針刺法。針刺的目的在於調和氣血,使失調的陰陽、氣血恢復平衡,達到治病的目的。為此,歷代醫家創立了多種針刺手法和針刺補瀉方法。這些操作方法的目的,是為了尋找不同性質的針感,用以治療不同性質(陰陽、表裏、虛實、寒熱)的疾病。如柔和的酸脹感,治療虛證、慢性病、體質虛弱之人;觸電感、強烈的酸脹感,治療實證、急性病,體質壯實之人,熱感治療寒證,涼感治療熱證;抽搐感治療內臟下垂(氣陷證)。痛感雖然不是術者主要尋求的針感,也針刺人中、湧泉、十宣等穴主要是痛感,用以醒神開竅,治療神志昏迷的閉證。另外還有一種沿經到達病所(氣至病所)的針感,可以提高針刺治病的效果,治療各種不同性質的局限性疾病。因此說,針刺法具有補虛、瀉實、清熱、散寒、升清、降濁、祛瘀行血等作用,故針刺法在針灸臨床上應用最廣,成為針灸治病的主體。 刺血法,即絡刺法。是以三棱針刺破人體特定部位的絡脈或穴位,通過“刺絡取血”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該法主要起著瀉熱降火和祛瘀行血的作用,以及通過其瀉熱降火和祛瘀行血的作用,取得退熱、止痛、解毒、止癢、消腫、鎮吐、止瀉、急救、熄風解疼等效果。 刺血瀉熱,適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暑熱、燥熱、毒熱、熱極生風、熱深厥深,以及積滯化熱等實熱證。刺血降火,則適用於治療五志化火、氣火上逆的實熱證。 祛瘀行血,適用於治療寒凝血瘀的痹證,氣血壅滯的腫脹,氣滯血瘀的疼痛等血液運行受阻的血瘀證。 由於刺血法的瀉熱降火和祛瘀行血的作用強於針刺祛,故刺血法成為針刺法的右翼。 艾灸法與火針法雖然均屬溫法,但二者尚有區別。因艾灸的溫熱比較柔和,作用面積大而深,作用時間較長。而火針溫度高,作用面積小而深,作用時間短暫,故二者的作用有所不同,適應證也不完全一樣。如艾灸具有溫補陽氣、溫散風寒、溫化寒濕、溫散血腫以及溫通經脈的作用,適用于治療陽虛火衰、亡陽、寒濕、慮寒、寒邪偏盛的痛痹、勞損以及扭、挫傷的血腫等證。而火針除具有溫散寒邪、溫化寒濕、溫通經脈,用於治療經筋病的疼痛、轉筋的寒濕證外,還用於陰疽(瘰鬁)的散結、排膿,腱鞘囊腫的排液等。在臨床上如欲回陽固脫,只能用灸法而不用火針,而癰疽的排膿,只能用火針而不用灸法,故二者既有相同之點,又各有其獨到之處。 在臨床上,有某一法單獨使用,也有兩法並用、三法並用者。其選擇應用的原則,是根據疾病的虛實寒熱以及病情的輕重,結合治療方法的不同作用決定的。 針刺法在針灸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但針刺法的助陽溫寒作用次於艾灸法,因此,治療一些氣虛、陽虛的輕證,可以單獨使用針刺熱補法,治療其重證,則應針刺與艾灸並用,以增強其助陽的作用。治療寒證、寒濕證較輕者,可以單獨使用針刺熱補法,對於沉寒痼冷、寒凝血瘀、痰飲內停之證,則應針刺與艾灸並用,以增強其溫散寒邪,溫化寒濕,溫通經脈的作用。至於火針與艾灸的選用,火針主要用於治療寒痹(經筋病),以及消散陰疽,而艾灸法既用於治療經筋病,同時還用於治療臟腑的虛寒證。 針刺法的瀉熱降火、祛瘀行血的作用亞於刺血法,因此,在治療火熱或經脈瘀阻的輕症,可以單獨使用針刺法,若火熱、毒熱以及經絡瘀阻重者,則應針刺與刺血並用,以增強瀉熱降火、祛瘀行血的作用。刺血法適用於實火證,虛火證只宜針刺,不宜刺血。 針刺、刺血、艾灸並用,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的痹證,如慢性腰腿痛的寒凝血瘀證,若下肢出現血絡者,可刺絡出血,未出現血絡者,可刺井穴出血以祛瘀行血;灸腎俞等穴以溫散寒邪,溫通經脈;針刺環跳、陽陵泉等穴以通經。火針、刺血、針刺並用者亦有之,如治療漏肩風,用火針點刺局部以痛為輸,若患者感覺憋脹疼,可刺外關絡脈以祛瘀行血,針刺下肢相應的條口(透承山)、飛揚、絕骨穴(根據病屬何經選用)。 上述是常用的主要治療方法的治療作用,及其相互配合應用的梗概,望我同道深究之。 臟腑經絡理論指導針灸臨床的幾點體會 任守中 針灸學是中國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祖國寶貴的醫學遺產,它是通過針刺與艾灸調整經絡臟腑氣血的功能,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針灸治療時,要辨明是哪一經、哪一髒、哪一腑的病證,選穴配穴,辨證施治。 由於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而且十二經脈與臟腑有絡屬關係,陽經屬腑絡髒,陰經屬髒絡腑。因此在臨床上,可以根據疾病所出現的證候及其出現的部位,作為診斷病證的依據。例如:肺司呼吸,其經脈屬肺,故咳嗽、哮喘,可知為肺臟病證。內臟有病時,可在其相應的循行部位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和體征。用手指循經按壓,對經絡進行診察,按壓俞、募、原、郤等有關穴位,以診斷其相關的內臟病證。在經脈循行路線或穴位上出現壓痛、皮下結節或其他異常反應,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例如胃病患者常在胃俞穴處出現壓痛點,腸癰(闌尾炎)患者常在大腸的下合穴上巨墟或闌尾穴處出現壓痛點。 針灸治療時,除可在病變的局部或鄰近部位取穴外,更重要的是要在相應經脈循行的遠端部位上取穴,也就是循經取穴。循經取穴治病就是根據“經絡所通,主治所及”的理論進行取穴治療的。循經取穴多取肘、膝關節以下的穴位。例如:腰痛取委中。面癱取合穀;咳嗽取手太陰肺經的尺澤、列缺或與手太陰肺經相表裏的手陽明大腸經的曲池、合穀;胃脘痛取足陽明胃經的足三裏等。針灸治療時,還可以上病下取和下病上取,例如,頭頂痛取足厥陰肝經之太沖乃上病下取.腰脊痛取督脈的人中;脫肛取督脈的百會乃下病上取。 小兒常見的積滯與傷食泄瀉乃因飲食不節,餵養不當,損傷脾胃,脾胃運化失常而引起。治宜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常選用胃之募中脘及足陽明胃經的合穀、足三裏穴,亦可選用能夠消食滯,健脾胃的四縫穴進行治療。遺尿多因腎氣不固,膀胱失於約束而引起,在治療時常選用足三陰與任脈之會穴關元或膀胱之募穴中極與足三陰之會穴三陰交以補益腎氣,加強膀胱的約束能力。由於大椎穴乃督脈與諸陽之會,督脈通於腦,故針刺大椎能加強膀胱的約束能力,因此我們在治療遺尿時,亦常選用大椎穴。癃閉,其病位於膀胱,乃因氣化不利,小便不得通利,是以排尿困難,甚或小便閉塞不通為主症的疾患。病勢緩,小便不利,點滴而下者謂之“癃”,病勢急,小便不通,欲溲不下者謂之“閉”。其病機為腎氣受損,膀胱氣化功能失常,或中焦濕熱不化而移注膀胱,膀胱氣機阻滯,發為癃閉;或由跌僕外傷以及外科手術後,膀胱氣機受損而致尿閉者。治療其證時當辨證施治。對腎氣不足者,宜選用腎的背俞穴腎俞,足三陰與任脈之會穴關元,足三陰之交會穴三陰交以培補腎氣;對濕熱下注者,應清利膀胱濕熱,常取膀胱之募中極,膀胱之背俞穴膀胱俞與足三陰交會穴三陰交;對因外傷或手術所致膀胱氣機受阻者,宜選用膀胱之募中極穴及足三陰之會三陰交,以通調膀胱氣機。在臨床實踐中,發現針刺足厥陰肝經的足五裏穴對因濕熱下注或外傷而引起的尿閉,效果很好。例如患兒周XX,2歲半,男,1985年2月19日因尿閉29小時由外科轉來針灸科治療。初診時,患兒尿道口紅腫疼痛,膀胱脹至與臍平。針刺雙側足五裏穴後,當即解出大量小便。留院觀察,4小時後又自動解出小便,膀胱已不脹。我們為什麼選用足五裏治療癃閉呢?足五裏穴乃足厥陰肝經穴位,位於大腿內側,足厥陰肝經循股陰(沿著股部內側),入毛中(進入陰毛中),過陰器(繞過陰部),抵小腹(下達小腹),故針刺足五裏可以治療癃閉,尤其適用於因濕熱下注或由於跌僕外傷或下腹部手術致使經氣受損而癃閉者。另有四例患兒經針刺足厥陰肝經足五裏穴後也解出大量小便。實踐證明中醫基礎理論對針灸臨床診斷治療確有指導意義,應當努力鑽研學習,更好地應用於指導針灸臨床實踐。 針灸心得漫談 田從豁 針灸的臨床治療,應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先確定病位、病性及病因,並確立治療大法,然後根據經絡臟腑的關係、穴位的性質、功能進行辨證求經配穴,隨證靈活施治。每次取穴不在於多,而在於精當。要做到一穴多用,配穴處方嚴謹而恰當,一組穴位之間,也有君臣佐使的配伍問題。如治月經不調,取關元調沖任以安血室謂之君,三陰交補脾胃以資生血之源謂之臣,其中血熱者,加血海用瀉法調血謂之佐,配支溝用瀉法,清中、下熱之熱謂之使。血虛者加陰陵泉用補法,以健脾養血謂之佐,配曲池用補法,以調血中之氣謂之使。還有一些少而精的配方,其作用相輔相成,臨床應用效果也頗滿意,如:肩髃配曲池治一切鬱熱氣結、脘悶躁煩,呃逆納差等證;通裏配足三裏治療失眼,隱白配三陰交治療崩漏等等。 關於針刺補瀉手法,由於個人經驗和習慣的不同,無論哪種方法,運用得當都會產生較好的效果。我在臨床中是以提插撚轉補瀉為主,配合呼吸、迎隨、深淺、輕重四法,但在具體應用時,應根據不同病證、不同穴位(主要是穴位所在的部位),施以不同手法。如四肢穴多用提插撚轉補瀉法,或配合迎隨補瀉;背部、腹部穴位,往往是幾種補瀉手法配合運用,頭部和四肢末端之淺表穴,則多用呼吸補瀉,如鼻衄針上星吸氣瀉之,崩漏針隱白呼氣補之。 另外,針刺治療要特別注意左右手的配合,要求進針均勻而有力,剛柔相濟。針灸醫生應練好氣功,氣隨手出,以心通經行氣,以意念治病,要善於候氣和催氣,應做到進針後,患者感到重則重如磐石,輕則輕如羽毛。留針與不留針或留針時間之長短,應根據病情而定。一般治療雜證、慢性病,宜留針30分鐘到l小時為好。 治療急性病要快要准,治療慢性病要妥要穩。總之,治病不可急於求功,從根治末,雖慢亦非不好。認證後貴在守方,無論用針用藥都有後效,因此治慢性病時,醫生要有信心、耐心,切忌變法更方過頻。 針藥配合靈活選用 田從豁 要做一位好大夫,就應當盡一切努力早日解除患者病痛。我主張既精通中藥也要精通針灸。那種重視中藥、輕視針灸的做法對病人是不利的。無論哪種病,宜針宜藥,何時用針,何時用藥,何時針藥並用,或先針後藥或先藥後針,皆應靈活掌握。如中風之閉、脫二證,本為一實一虛,治法截然不同。但該病多為先閉後脫。凡見面紅目赤,煩躁不安,脈弦或沉滯,應急按閉證施治。雖有時亦可見兩手撒開,二便失禁等部分脫證之象,但也應本著先開竅而後固脫之法,用圓利針補人中,瀉風府、合谷、湧泉,以提插強刺之。若體質強壯者可用三棱針刺十二井穴放血。在一般情況下,針後患者多知痛回避,此時應迅速投以清開、化痰、開竅之藥。若經上述治療患者毫無反應,宜再審脈象,凡脈象沉細或虛大而不規則,面部無神、肌肉鬆弛者,應按脫證施治,予以回陽固脫。其中最捷便而有效的方法是用隔姜灸關元、氣海各15-20壯。無論閉證或脫證的治療,皆應先針灸而後用藥。尤其針灸見效就在當時,故不可墨守成法,必須審察體征、脈象,靈活施治。 總之,對暴病急症,或神經、精神系統疾患,且身體強壯者,多以針灸為主;若重篤危證,或身體過度衰弱者,則以藥物治療為主,對一般慢性病則多針藥並用,這樣每每收到單一方法所不及的效果。 談針藥結合一案 佚名 針刺為中醫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在唐宋時代就有明確的分科,並列入醫事教育,早為各科運用於臨床多種疾患。曾於l964年春節間回江蘇探親時,遇一談姓患兒,高熱,年4-6歲。當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散在發生,當地衛生院擬診此病,欲轉送縣醫院,由友人邀我診視。症見高燒41℃,頭痛劇烈,嘔吐煩躁不安,時而抽風,項強,角弓反張,且訴腹痛,面紅舌赤,脈數疾。即與先刺風池、風府,繼針合穀、足三裏,用瀉法不留針,頃刻之間,頭痛即止,神情轉安,給銀翹散方加葛根、板藍根,其中銀花、連翹、葛根皆大人量加倍,服兩帖後病癒。回憶此症,若不先與針刺,則不能制其來勢之猛烈,這種處理方法,是宗仲景《傷寒論》中的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以及項背強幾幾加葛根法而來。銀翹散為《溫病條辮》治溫熱病的辛涼平劑,吳氏在書中並列辛涼輕劑與重劑,此兒高熱何不用重劑白虎之法呢?這是因為發病在春初,而且時令氣候尚寒,患兒見症又沒有明顯出汗口渴,辛涼重劑白虎湯是陽明經證主方,患兒面紅舌赤,熱雖在陽明之經,但其熱未至熾盛之候,故不用辛涼重劑之法。另外,外感急症,且小兒臟腑嬌柔,變化迅速,當遵守“治外感如將”原則,吳氏說“兵貴神速,機圓法活。”所以加大銀翹、葛根之用量,以求速決,因而取得了針藥桴鼓之效。 足三裏、上巨虛、下巨虛的聯用 十二經每經皆有一合穴。“合治內腑”扼要說明這類特定穴治療腑證。大腸、小腸二腑系手之經脈,除各有合穴位於肘部外,在腿部足陽明經脈也有它們的下合穴“上巨虛”和“下巨虛”,與足三裏在膝下三穴相連接。余多聯合使用於下肢痿證,常稱為一種排針法,適宜於兩腿肌肉萎縮、肌筋痿弱的慢性疾患,但也能治療急腹症之屬於胃腸道疾病。1963年有一石姓患兒,6-7歲,突然腹痛、腹脹、嘔吐,先經西醫診查,滿腹陣發性絞痛,聽診過水音亢進,腹部有腸形存在,診為腸梗阻,準備手術,家長顧慮其後遺症對勞動有影響,擬用別法,因而請我診治。見患兒腹痛陣陣發作,不讓按撫,兒父備述上情,我考慮小兒不易服用湯藥,而且嘔逆也不能容存湯水,又思腸梗阻症急,現已準備手術,再延是否會導致腸麻痹而影響手術?乃計畫作兩小時症情觀察,於是令家人按定患兒股膝之上,乃針兩足三裏穴,並針上、下巨虛留針,三穴左右輪流施行提插撚轉。自針兩足三裏穴後,陣痛即不劇烈,繼而痛停嘔止,患兒安適,留針1小時。次晨往視,患兒已在進早餐,詢問所備的湯藥,家人訴稱因痛解安臥,煎好之藥,未給飲服,調理二、三日病痊癒。論相連俞穴的排刺,是取穴一法,在一經脈上連用數穴,不僅使局部治療範圍擴大,而且接連的刺激反應,循經感傳,對內臟不斷加強作用,改變了病理反應。聯用此三穴,即依據此理,同時也說明了合穴的性能。針灸一般在治病取穴原則上,慢病多取局部俞穴,急症宜取遠道俞穴,該兒的療效,不獨理論與實踐相應,對於施術方面,也是方便有法的。 交叉用穴 交叉用穴有兩類,一是病位與用穴的交叉,病在左或右側,取其對側俞穴,即《內經》記載的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巨刺和繆刺方法。不過巨刺取經,繆刺取絡,有深淺不同之分;一是在上肢取左或右側之穴與下肢的對側穴配合,此法應用廣泛,亦是整體性調治面廣的方法,該法常取有協同作用包括同名經上下相應作用的俞穴。如右曲池、左足三裏,左神門、右三陰交,這樣可以少刺穴位而起各穴綜合之效,尤如複方小劑量多種藥物合用一樣,而且可交互換用,對慢性疾患較好,這種交叉配合方法,對病在四肢一側,取患肢一穴,再取對側一穴以相應,施術過程中,更便作嚴密觀察,詳細篩選,體現專穴功能。6O年代初,一次我值夜班,一老年住院患者,病股骨頸骨析,經固定躺臥床上疼痛呻吟,護士遵醫囑已注射杜冷丁,50毫克1小時許,仍未止痛,為求緩解疼痛,乃以針刺方法,針患肢太沖穴,配對側合穀穴,給以病人能耐受的連續提插撚轉手法,上下同時行針,約經數分鐘,痛漸輕緩,稍停再行針,疼痛停止,漸欲入寐,餘囑留針1小時,次晨護士交班報告該患者痛止後夜眠安好。 隱白穴的適灸證亦適針 一年春節間,正值農曆除夕之夜,同裏人楊姓之女,患青春期宮血症,陰道出血不止,邀我往診,其母焦急萬分,夜深各家均已閉戶,當時籌畫頗難,使送往醫院,又天寒路遠;血出不止,又不宜多動,因思治血崩症有三個原則,即“塞流”、“澄源”、“復舊”三法,目前急需塞流,首應止血。隱白穴對經血妄行是有效穴,又便於施行刺灸。在臨床經驗及古人記載,此證需用艾炷灸法,一時未備艾絨,於是試用針刺二穴,妄血竟然緩止。次後加用膠艾合地黃等湯藥,續治轉愈。灸與刺為兩種方法,二者有偏補偏瀉的不同,也有各自的補與瀉。但又有共同作用,所以有人說灸刺都是對人體的一種良性刺激,這樣,似乎可以無需有補瀉之分。我認為補瀉二法,是對病勢進退和人體虛實而言,雖有人不講補瀉,而虛實是存在的。刺灸與機體當時的狀態有密切關係。人所盡知,如在惡寒戰慄時針大椎可除寒;當發熱時針大椎可清熱。能以合適的刺激則機體向有利方面轉化,疾病轉好,所以說俞穴有其雙相作用,而要實現其作用,必需借助於一定的方法和手法,能轉變疾病和機體的虛實形勢,即體現了補瀉作用。因此說補或瀉的方法往往是因勢利導,醫者應審時度勢,靈活掌握。 同病異治 高立山 心悸動,脈結代,一般都以心氣不足或氣陰兩傷為治,多用炙甘草湯為主方。然臨證並非完全如此,治應隨證變通,不可拘泥一法。在從師學習時,遇一老年婦人,近日來常心悸、心慌,胸悶憋氣。經老師診查,脈結代,無其他症候,唯近幾日大便不暢,老師即用潤腸通便法,穴位用上巨墟、內關,方用五仁桂皮揚加減,服藥兩劑。兩天后復診,大便通暢,脈不結代,心悸、心慌,胸悶、憋氣全都消失。又治一28歲農村女教師,體胖,診時自述心悸、心慌,有時氣短,舌淡紅,苔白稍厚,脈結代,詢問大便正常,除此無他。問其發病經過,初因寫黑板報站小凳上,不慎摔倒,此後漸發上述症狀,前醫曾用炙甘草湯不效,今大便不幹,又無須潤腸,回憶老師曾治一酒食後睡覺不慎掉在床下,起來則不能說話,經用導痰湯加減豁痰開竅而治癒。想到此病人形胖多痰濕,舌苔白厚,又系摔倒之後,既無瘀血之征,亦無火熱之象,故用豁痰開竅法,穴取豐隆、間使,方用二陳湯加味,服五劑而病癒,脈象恢復正常,症狀消失。其三,一部隊女美工人員,20余歲,也是心悸心慌,睡眠不安,作心電圖診為三聯律,診脈結代,舌質淡,苔薄白,二便如常。查問患病經過,系患者單位領導和醫務人員配合下,白天為一電擊死亡者化裝。夜間人靜,想起白天死者,自己不由恐懼,心悸不停,不能安睡,在部隊醫院查心電圖不正常,但治療不效,遂轉做針灸治療。分析情況,證屬驚恐傷腎,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心腎不交,致成心悸、失眠,脈結代。故用交通心腎法。穴取心俞、腎俞、太溪、神門、脾俞。方用朱砂安神合六味地黃丸,針10次痊癒,心電圖恢復正常,諸症消失。 以上三例,同是以心悸動,脈結代為主證,但治療都未用益氣養陰之常法,而用潤腸通便、祛痰開竅、交通心腎之法,均都取效。足見中醫辨證治療的優越。要知常達變,要依據發病原因、經過,隨證具體分析、治療,才能取得較好效果。這也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的同病異治。 望診知餘熱 田從豁 治病的關鍵在於認證,抓住病機,熟悉藥性、穴位,方能應手奏效。在認證中望診尤為重要,歷代名中醫都很重視這一點,所謂望而知之謂之神。吾師高鳳桐老大夫對此很有體會。記得有一劉姓男孩,13歲,一個月前患溫熱病,高熱不退,並有神昏譫語等症,曾服中藥清熱解毒重劑和紫雪丹、安宮牛黃丸等,經治療10多天,熱退、神志轉清,唯遺有失音不語,煩躁不安,苔薄白,脈澀,故前醫認為系因用涼藥太過,寒閉肺竅。又經中藥、針灸治療月餘,毫無效果。吾師診治時,則根據望診,抓住患者煩躁、欲言不能之神態,認為仍屬餘熱未盡,熱閉肺竅。故命我針刺少商、中沖,並放血少許,清其肺熱心火。二診加針啞門、人中用以開竅,共治療4次,患者言語自如,煩躁不安消除,一切恢復正常。 毫針手法逸話 王居易 楊某,余老友也,一日來診,謂左下肢麻木、沉重旬日,深畏中風先兆。楊君體素平平,近耳順之年而雄心不減,飲食不節,且有煙酒之癖。是秋冬令早至,遂生斯症。診畢餘允無慮,選取環跳一穴,令李醫操針,餘旁觀之。李君隨余有年,操作、手法與餘相仿,下針後,楊君若無事狀,慰曰:“下針毫無痛感,頗佳!”須臾,經氣驟通,左下肢如觸電狀、如痙攣狀,楊君大呼:“至矣!至矣!電觸足趾!”留針期間,縮臥床上,不敢稍有小動。起針後,楊君跛行至診桌,怨餘曰:“過矣!我來訪老友求治,汝竟忍心旁觀?今不但麻木、沉重,反增疼痛,腨已如撕如裂!明晚當去汝家就診,請備酒飯。”余無奈,令重新側臥,再為針之。仍取環跳,餘凝氣斂神,細施溫補之手法,即緩緩尋之,細膩求之,輕輕撫之,溫溫戀之(簡稱:尋、求、撫、戀之法),使針感沿足少陽膽經緩緩達於足趾,再留針20分鐘,楊君異之曰:“汝針之來似熱水徐徐灌至全足,雖似觸電,然電壓極低,雖似注水,然水過而不留跡,僅沖刷、溫熨而已!怪哉怪哉!”起針後病若失。楊君揖而謝曰:“明晚不敢相擾,方便之時,請來我家小飲。” 數日後,李君與諸生正容謂餘曰:“請言楊診之手法?”餘問曰:‘此例手法應補耶瀉耶?”李君曰:“當用補法,然僅得氣而已,患者已不能容忍,何補瀉之有!”餘曰:“手法之講求,文獻記載頗豐,今之言者亦眾,持一家言,眾難服,持諸家言,己難從。此亦餘多年臨床困惑之處!簡言之,得氣、補、瀉而已。細言之,得氣之法有候氣、催氣之分,繼則有行氣、導氣之法,而後才有補、瀉之別。然補、瀉為手法之兩大法門,無論候氣、催氣、行氣、導氣,補瀉之意已寓其中。今之楊姓患者,本當用補法,李君操針過急過重,得氣之時,已成瀉勢,經氣本虛,邪氣更盛,病勢有進無退,針後症狀加重在所難免,若令病人歸去,待1-2日後,疼痛自會漸減,亦無大慮。楊君系我老友,且嘴皮尖刻,只得再針而補之。”李君謂:“請言補之操作?”餘曰:“文獻之中自有,請熟讀之!”諸生正容再問:“請細言師之手法!”答曰:“餘之補法操作,雖參照前人經驗演化而來,終屬一人管見,諸公只宜意會,不敢明言,今被諸君審問若此,姑作傳聞聽之。”遂略釋如下: 人身經絡,內連臟腑,外絡肢節,行氣血、和陰陽,處百病、調虛實;人身俞穴,分屬各經,應病痛,調氣機。古人“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此毫針祛病癒疾之至理也。 請喻之琴箏,琴弦系於弦板,外浮於面板,集於琴頸,上結於琴軸,內觸于音梁、音柱,能發四八之音度,能轉十二之調律,此琴藝之根本也。然琴箏無情之物,藉操琴者藝技,右手彈撥,有推、引、徐、疾、彈、扣之分;左手按弦,有升、降、滑、澀、撥、捫之別;兩手相諧,喜、樂,悲、傷貫注於弦指,可發千古之心聲,或易水壯志、或梁祝催淚,高山流水盡在曲中,手法之妙寧不偉哉! 針家手法,更甚於此,人有七情六欲,氣血流注不息,經絡交錯有致,俞穴有原、絡、郤、會、俞、募、五俞、氣街之異,病患有男女、老少、四季不同。是故操針者,應詳審持針、壓手之配合;分清右手提插、撚轉、彈撥、刮壓之宜;細求左手循、按、切、捫、推、截之機。務使氣血相隨,虛實平復,陰平陽秘。古人雲:“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逆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引自《靈樞◎九針十二原》),誠為至理。 由此可知,毫針手法最忌粗魯、急躁,瀉法雖求經脈暢通,亦不可過度,補法更宜輕巧、柔緩。余予楊某進針後,候氣之術,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探索而行,指下略有沉緊,病人略覺傳導,必謹守其氣,左手緊按其穴(周圍),不使氣散,右手輕壓,不離其空,候其經氣緩緩灌注經脈,右手再略加指力,使經氣自養。此即餘所謂尋、求、撫、戀之法。我于手法操作之時疑神、屏氣之癡態,唯知針者知之,不知針者必譏之! 至於提插、撚轉、左轉右轉、拇指向前、拇指向後、九六之數等等,何補何瀉?醫者可自選一種練習之,多多臨床,磨煉日久,自能領悟古人手法之真諦。我於此道,困惑之處尚多,仍屬門外人,逼問太甚,供述至此。當言者已言,諸公幸勿再問。 言畢,諸生面色各異,再謝而去。 灸與長壽 閻潤茗 灸取於火,火性熱而屬陽,其性走而不守,善入臟腑。灸條或灸炷用艾絨製成,取其辛香之性,以通十二經絡,理氣和血。古人用灸法來治療疾病的記載很多,灸的作用不但能治病,而且對人體有突出的保健作用。過去有“若要安,三裏常不幹”的名言,意思是要想保持身體健康,就要經常灸足三裏穴,使該處常有灸瘡。因古代多用直接灸,灸後要發灸瘡,故有三裏常不幹的說法。 我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證明艾灸足三裏穴,確有扶正祛邪、益壽延年之功。如患有“心痛”證(冠心病心絞痛)的患者,經過每日隔薑灸足三裏穴三壯,10天后疼痛的發作次數明顯減少,長期施灸後,不但使“心痛”症狀消失,其能恢復正常工作。一哮喘病患者,每至春秋兩季即哮喘發作而住院治療,已五、六年,經用隔薑灸足三裏穴之後,至春秋季節,發作明顯減輕,不但不需住院治療,而其能堅持全日工作。 筆者已過耳順之年,進入老年人行列,雖能堅持工作,但在工作之餘,即感全身疲倦乏力,如再參加其他腦力勞動或社會活動,則有力不從心之感。經用隔薑灸足三裏穴,3個月左右,自覺體力明顯增強,在工作之餘,不但能用較多的時間讀書,備課、參加社會活動不感到疲倦,而且睡眠、飲食亦較灸前香甜,且精力充沛不易感冒,說明灸法有補陰益陽、通暢經脈氣血的作用,使逆者得順,滯者得行。足三裏穴是胃經的下合穴,“合治內府”,有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作用。《千金方》記載“灸五百壯,少亦灸一二百壯”。灸之可使身體陰陽平衡,收到祛病延年之效,即“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之謂。 當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的7.5%。人口的平均壽命,已由解放初的35歲,增至70餘歲,而且可以預期,這種遞增率還將不斷提高。衰老是不可抗拒的,然而延緩它的進程則是完全可能的。如能堅持應用祖國醫學中的保健灸法——隔姜艾灸足三裏穴,確能使老年人延緩衰老,健康長壽。 針法治療髒躁 董懷一 “髒躁”緣于患者情緒不甯,七情所傷,喜怒無常,抑鬱過甚;見症不一,在臨床治療本病的過程中,有幾點體會,列舉數例如下: 患者秦某,患暴啞療。10年動亂中,突然失語。經過多方醫藥治療均無效果。後經人介紹到我院門診,做針灸治療。治療前,我給他以暗示,使其精神緩解,隨即取穴啞門,重刺撚轉,並令其用力高呼,遂發出聲音,後又針刺兩手內關穴,言語即恢復正常。因患者全身並無其他症狀表現,但張口失聲,屬於肝熱躁急,陰虛陽亢,情緒不寧。故取啞門穴以醒其腦,取內關穴治其心脾,心脾通,腦醒,發音功能恢復正常。 患者張某,因患眼瞼下垂,眼瞼粘合一起,閉合難開,醫藥治療數年無效,經眼科診斷為癔症性疾患,但無法治療,轉針灸科就醫。對此患者,首先給他以安慰,並暗示他病情一經針治,即可恢復,使他在思想上有一輕鬆愉快的感覺,然後取睛明穴,下針1寸,隨即重刺撚動,令其用力睜眼,兩眼遂即睜開,視力不減當年。連聲稱讚,真乃神醫。自此眼瞼活動自如。 患者李某,因與旁人玩笑,擊中頭部。兩目突然緊閉,每當用力睜眼時,嘴隨之張開,但眼瞼不能上提,兩眼仍不能睜開。到眼科治療,診為癔症性疾患,轉來針灸門診治療。我據上述病情,選啞門穴,重刺撚針,令其閉口睜眼,很快恢復正常,按該例患者,以往並無眼病,經常有頭痛失眠,故用啞門穴以醒腦,活其督絡,貫穿二目,醒腦安神即可促進其功能恢復。 患者李某,因在某醫院看病時打針,針後下肢即不能動轉。經多方治療無效,未能確診,只說是注射刺傷神經而形成癱瘓,後經人介紹來我院治療。檢查其肌肉發達,皮膚感覺正常,面部及脈舌均無異常病變,關節骨骼正常,不似打針損傷神經,觀其形態,擬診為髒躁症,選用環跳、陽陵泉、秩邊三穴。先刺環跳、陽陵泉以瀉肝,予以重刺重撚,使其有豁然通暢之感,針後,患者即能下地行走,但還有點跛,又補刺一針秩邊穴,深刺重撚,患者隨即行動自如。此症屬陰虛肝盛,心腎不交,重刺環跳、陰陵泉兩穴以瀉肝,刺秩邊強其心腎,安其神,通其腦,即可恢復運動功能。 僅此幾例可以看出,針灸治療髒躁症是有特殊功效的,但並不是憑一兩個穴位即能達到治療目的的。一要明確診斷,二要選定取穴的性能,三要對患者精神給以暗示,下針後要讓患者配合行動,定能收到滿意的效果。 口眼喎斜後遺症的形成和治療 于書莊 口眼喎斜屬於中風病範疇。在病因上有外風與內風之分,在病證上有單純口眼喎斜和與卒中半身不遂合併出現兩大類。今對口眼喎斜外風證形成後遺症的原因及其治療法則,談談個人見解。 該病多因絡脈空虛,或因開窗睡覺,或因乘車受風,尤其是耳孔受風,風寒之邪侵入陽明、少陽之絡,以致經氣阻滯,經筋縱緩不收而發病。由於人體感受風寒的程度不同,素質各異,故在臨床上除見不同程度的蹙額、皺眉、聳鼻、露齒、吹口哨、眼睛閉合障礙等症狀外,可區分為寒邪偏盛證、熱邪偏盛證、風邪偏盛證。 寒邪偏盛證(寒證):因為“寒性凝滯”,氣血運行不暢,故口眼喎斜之前,多見耳後痛或偏頭痛。口眼喎斜後疼痛更加明顯,嚴重者影響睡眠。若病程日久則形成寒凝血瘀證。故久病可見面肌僵硬。再者“寒性收引”,故口眼喎斜前後,症見面肌拘緊,若病程日久寒邪未除,則見病側眼裂小於對側,人中溝反而歪向病側,或見聯動運動(當病人瞬目時上唇顫功,露齒時眼睛不自主閉住等動作),或見面肌抽搐,病側臉怕風畏寒,舌苔薄白,脈早期多見浮弦或浮緊,晚期可見平脈。 熱邪偏盛證(熱證):人體感受風寒之後,由於素體陽盛,寒邪化熱,則可出現熱證。因為初感風寒,寒性凝滯,氣血運行不暢,故口眼喎斜前,多見耳後微痛,待寒邪化熱後,疼痛很快消失。熱則弛緩,故口眼喎斜後症見面肌鬆弛,額紋平坦光亮,上眼瞼下垂,上唇上垂,重的頸部肌肉亦鬆弛。再者熱盛則傷陰耗液,故久病可見眼幹,陰傷筋脈失濡故可見面肌輕微跳動,苔黃膩,脈濡數。 風邪偏盛證(風證):人體感受風寒之後,由於寒邪不近,素體亦無陽盛,故口眼喎斜前後,多無不適,或見輕微面肌拘緊,而無疼痛及面肌鬆弛等症狀,舌苔薄白,脈浮緩。 上述三證,風證最輕,經針刺治療很快即痊癒,所以不會遺留後遺症。此證約占發病率的20%。熱證最重,但熱則弛緩,症見面肌弛緩,故此證雖不能自愈亦不會出現面肌抽搐等後遺症。此證約占發病率的16%。因此,出現後遺症的只有寒證,因為“寒性收引”,治宜溫散。假若醫者在臨床上不進行辨證施治,無論何種性質的病情,一律採用針刺,如此則寒邪不得消散,就會出現聯動運動、面肌抽搐,以及病側眼裂小於對側、人中溝歪向病側、面部拘緊、怕風畏寒等後遺症。所以口眼喎斜後遺症的形成,決不是初病時醫生使用針刺手法輕重,取穴多少之害,實因醫生未進行辨證施治,寒邪日久未能消散之故,醫者應該明察。 根據“寒者溫之”的法則,治療寒證宜用溫法,用以溫散寒邪,溫通氣血。溫法中包括針刺熱手法,穴位貼敷鮮薑泥法,艾灸法和火針法。這四種溫法無論治療初病或久病均可使用,只是根據具體情況掌握。如針刺翳風、完骨均宜用熱手法(即進針後緩緩壓針1-2分鐘刺入應刺的深度,使針下或沿經到耳、偏頭出現熱感)。穴位貼敷鮮薑泥法,是將鮮姜搗成泥,用三棱針或毫針點刺穴位出血後,敷鮮薑泥,大約10分鐘左右病人感覺面部發熱即可除去,一周1-2次,常用的穴位有印堂、顴髎、翳風等,刺血起著祛瘀行血的作用,敷姜有著溫散風寒之功效。艾灸法,是用艾卷溫和灸頰車、翳風穴,每次灸10-15分鐘,以局部紅潤為度,灸法對於消散面肌僵硬有卓效。火針法,是以火針燒紅點刺穴位和阿是穴,常用的穴位有陽白、四白、太陽、顴髎、大迎、地倉、頰車、翳風、完骨等,阿是穴是根據病人拘緊、抽搐的部位而定,一般可以一周l-2次,若火針刺後針孔周圍紅潤不消,則應延長間隔時間,此時可用穴位貼敷鮮薑泥法,若火針刺後病人針孔周圍不紅潤,則可一周火針點刺2次。 至於遠端穴位,陽明經常用的是合穀、足三裏,少陽經為外關、陽陵泉。合谷、外關使用行氣法,即進針得氣後,以輕度、中度得氣為宜,首先排除非應至之氣,然後令患者將其無名指放在針柄下,用其食指和中指放在針柄上按壓15-20分鐘,在臨床上使用此法,可以使50%以上病人的經氣沿經到達病所(臉),又可以節省人力。通過溫度測試,病所溫度低於對側,待氣至病
本文档为【《燕山醫話》之針灸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5095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4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2-10
浏览量: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