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

举报
开通vip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 -18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69期(民國 99年 9月),185-19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506頁。 陳秋龍 * 辛亥鼎革結束了清朝兩百餘年的統治。傳統朝代興替之際,常可見故朝遺 民拒絕接受新朝;但清遺民所面對的不僅是朝代的更迭,更是中國傳統專制王 朝的結束。其中所伴隨的時代變動,遠非以往可比擬。本書即以清遺民為研究 主體,試圖釐清在時代轉變之下,清遺民對於政治與文化的認...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
-18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69期(民國 99年 9月),185-19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506頁。 陳秋龍 * 辛亥鼎革結束了清朝兩百餘年的統治。傳統朝代興替之際,常可見故朝遺 民拒絕接受新朝;但清遺民所面對的不僅是朝代的更迭,更是中國傳統專制王 朝的結束。其中所伴隨的時代變動,遠非以往可比擬。本書即以清遺民為研究 主體,試圖釐清在時代轉變之下,清遺民對於政治與文化的認同與想像。「政 治文化」一詞,據作者自己的解釋,係由心理層面探討個人與政治體制間互動 關係的知識,企圖自個人的認知、情感、態度和行動等各種角度,考察並解釋 政治體制本身的穩定和變化(頁 19)。故本書的視角相當廣闊,微觀如生計 問題、衣著、曆法、謁陵、奉安;宏觀如活動範圍、復辟運動、修史著書、學 術爭論與滿洲國等,從各種或大或小的「象徵符號」中,探討清遺民的政治立 場與態度。 在本書之前,清遺民的研究有兩大現象:一是受限於「政治正確」的思維, 視清遺民為「國渣」,而長期忽略其著作與思想;一是多以人物個案為主。胡 平生《民國初期的復辟派》(1985)是罕見較為全面探討此議題的著作,但其關 注焦點在復辟運動的參與者,仍非整個清遺民群體。1980 年代末,隨著政治 上的逐漸開放,以及資料的公開與出版,清遺民的研究漸能轉向一個較為客觀 的角度,思考其與時代之間的關係。但或許受限於資料過於龐雜,清遺民的研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六十九期 -186- 究大多仍以單一人物為焦點,諸如康有為、王國維、辜鴻銘、鄭孝胥等知名人 物,或藉由日記、筆記之出版,探討劉大鵬、劉聲木等人的生平與思想。是故, 嚴格來說,本書實為第一本全面性探討清遺民議題的著作,頗具開創之功。 大約與本書同時,周明之在《近代中國的文化危機:清遺老的精神世界》 一書中,也探討到清遺民的政治與文化問題。他以「現代化」的視角,觀察以 王國維、羅振玉、鄭孝胥為首的幾位清遺民,如何從傳統中重建其精神世界。 周氏認為,清遺老的思想保守,沒有任何外來的新成分,他們是抵抗現代化的 一群守舊人士。然而,此論點未能立基於足夠的清遺民群體上,從而忽略了清 遺民的複雜性。這是周書未能超越本書之處,亦可見本書在史料蒐羅上的貢獻。 本書原為作者於 2005 年在台灣大學所完成的博士論文〈民國乃敵國也: 清遺民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的轉變〉,經修改而成。作者對於史料運用之功力, 是其得以突破傳統立場與侷限的重要原因。以「量」來說,作者處理了近四百 位清遺民的相關史料,包括當時的報刊、方志、日記、年譜、碑傳、墓誌銘、 文鈔、書信等不下百種。以「質」而言,有別於傳統往往只從外在的、政治性 的活動(如復辟事件的經過)來研究清遺民,作者利用了許多個人私密性的史 料,透過清遺民自己的文字與日常生活,直接觀察他們對於政治文化的認同與 想像。1這些大量的一手史料,構成了清遺民形象的諸多視角,是本書得以突 破傳統侷限的有力憑藉,同時也為日後清遺民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書除緒論與結論外,共分七章。作者一開始先從清遺民的日常生活與活 動範圍出發,探討「清遺民如何成為清遺民」。作者指出:清遺民的居處地距 離北京愈近者,其涉入政治活動大抵愈深;而離開北京愈遠,則主要以文化活 動為主(頁 72)。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青島、上海、香港這些外國人的勢力 範圍,提供了一個遠離民國政治的居處地。清遺民可以在此作「租界寓公」, 1 楊照在〈故國與民國間的緊張—評《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一文中, 對此有不同看法。楊照認為,清遺民現象不能靠單獨記錄他們內在的資料來進行理解,林志宏 過於注重「內部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的工作,太過同情清遺民,忽略了現實環境對清遺民的影響,以致於清 遺民的現象顯得過於孤立,缺乏內外之間的張力,也失去了清晰的時代面貌。見楊照的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mclee632008(2010/4/8)。 書 評 -187- 這是過去朝代興替之際所未曾有過的現象。但事實上,清遺民的日常生活有很 大的差異性存在,並非所有人都願意住在「蠻夷之邦」,他們也可能透過蓄髮 辮、穿朝服等外顯行為來展現其「差異認同」。而較隱諱的是清遺民對於清室 婚喪喜慶的態度,此處作者運用了許多私密性史料,藉以窺探他們內心的想法。 在形塑清遺民的形象之後,作者再分別從清遺民自身與社會輿論的角度, 將清遺民的文化活動與政治認同作一聯結。這是全書的重心所在,也顯現出作 者融貫「政治」與「文化」、「自我角度」與「他者角度」的企圖心。以清遺 民自身的角度來說,作者將焦點集中在其著作與言論,如《清史稿》、《元廣 東遺民錄》以及許多方志與碑傳集等。這些作品或意在「借古寓今」,或意在 「以今證古」,均具有濃厚的政治意涵;不僅構築出屬於清遺民的「集體記憶」, 無形之中也強化了清遺民的自我認同感。而民初關於讀經、孔教與共和的幾場 爭論,一方面既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現出清遺民對於社會秩序崩解的憂心,由是他們努力想喚回 那些傳統文化價值與政治認同;另一方面則顯現出清遺民企圖藉由綱常的恢 復,以獲得擁立舊君的正當性。 然而,清遺民的努力並無法得到社會輿論的認同。相反地,清遺民受到「政 治正確」的態度所影響,所作所為往往被賦予一種「負面」的形象,他們所認 同的傳統價值亦逐漸遭受「去神聖化」的命運。質言之,清遺民被污名化一分, 民國的正當性便隨之加強了一分。即便如刊刻典籍、收藏史料的工作,頗能得 到新派學者如胡適等人的認同,但當胡適做出「國學」為「國故學」縮寫的宣 稱時,清遺民「國學大師」的神聖形象便隨之摘去。同樣地,在多數新派學者 眼中,王國維的投湖也不能以「殉清」視之。他們大多從社會問題與文化衝擊 的角度來解釋王國維投湖的動機,將之拉離政治道德的層面。於是新的知識分 子不再向「士」的理想看齊,清遺民以個人道德作為政治立場的正當性基礎遂 漸崩解。 作者在本書最後一章探討滿洲國與清遺民的認同問題。1920 年代共產主 義初起,其主張與作為,正與清遺民所遵從的倫理綱常大相逕庭。故滿洲國的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六十九期 -188- 成立對於清遺民來說,實具有「中興清室」與「防共」的雙重作用。然而,滿 洲國的「王道」與傳統中國的文化理念有所不同,其中甚至摻揉了法西斯主義 與反帝國主義的思想。質言之,鄭孝胥透過「再造」中國的傳統,為滿洲國與 溥儀尋找合理性基礎,但這些舉動不僅為國民政府所不恥,也不能引起多數清 遺民的共鳴。 綜觀全書,作者運用了相當豐富的史料,從各個角度檢視清遺民的政治認 同與文化理想。但一如作者所不斷強調的,我們不能忽略認同中的差異性。那 麼,我們該如何建構起「清遺民」此一群體?換句話說,在缺乏一個共同標準 的情況下,我們是否還能賦予「清遺民」這名詞確切的意涵?事實上作者自己 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本書緒論之中,已專就「清遺民」這一名詞做出討論。 作者認為,在政治轉型之下,清遺民的認同並無法達到一致的共識,所呈現出 的是一種「不完整的政治文化型態」(頁 22)。儘管如此,作者仍提出定義 清遺民的兩大前提:一是對遜清宗室仍舊懷抱忠誠的態度,一是內心厭惡民主 共和的政治理念與價值(頁 27)。 由這兩個前提出發,則本書附錄〈清遺民基本資料表〉便顯得有些矛盾。 此表羅列三百餘名清遺民的生平經歷,足見作者蒐羅資料之可觀。但在這其 中,不乏多位任職於民國政府者,甚至曾任民國大總統的徐世昌、擁護袁世凱 稱帝的朱家寶,均在清遺民之列。我們不可否認有些清遺民或許迫於生計,不 得不在民國政府中擔任一官半職,但以徐、朱二人來說,則明顯違背對於一家 一姓之忠誠的清遺民前提。況且清遺民之中尚有許多人,我們無從確知他們對 於「國朝」的政治態度究竟為何,對於民主共和的體制又是持怎樣的看法。桑 兵〈民國學界的老輩〉一文,以「老輩」二字來指稱跨越清朝與民國兩個時代 的學者,而不以「遺民」或「遺老」稱之。其論點在於,傳統認知中的「清遺 民」,他們的學術觀念或可算是文化遺民,政治上卻大都並非遺老。2換句話 說,「政治」與「文化」基本上是可以分開討論的兩種概念。如屠寄、張爾田、 2 桑兵,〈民國學界的老輩〉,《歷史研究》,2005年第 6期,頁 3。 書 評 -189- 孫德謙、王闓運等人,俱是當時的國學大師,但我們幾乎看不到他們有些什麼 實際的政治作為。即使從政治認同來講,我們也很難確定他們對於清室的立場 為何。由此看來,忠於清室的立場與厭惡民主共和的態度,有時並不能在清遺 民身上得到印證。鄭孝胥日記中:「民國乃敵國也」一語,能得到多少清遺民 認同仍是個大問號。 我們可以同意作者所說的,「清遺民」事實上是一多重角度之下的想像產 物,既有自主性的創發,同時也是在他者社群的壓迫力量下而產生(頁 29)。 換句話說,「清遺民」從來不是一個既定的群體,而是由各種不同的認同所堆 砌出的一種想像社群。但對於這種想像社群,除了橫向的視野之外,我們也不 應忽略縱向的變遷。李瑄對於明遺民的研究指出,以往多將遺民視為一「靜態」 的群體,而忽略了遺民自身心態的變化。3那麼當本書作者在定義清遺民時, 是否也有考慮到上述兩個前提,有可能因時勢的變化而產生動搖?也就是說, 有些清遺民並不一定一直都能符合這樣的前提。 清遺民形象的複雜性,更多表現在政治與文化的模糊上。前朝遺民在王朝 交替之下,所面臨的問題大抵集中在政治取向上,最顯著者即「仕」或「隱」 的問題。但清遺民尚須面對傳統學術與新學的抉擇,他們的學術見解並不一定 受到政治立場的影響,並且也不必然完全傾向任何一邊。前述在民國時期任公 職的清遺民,是否有可能在政治認同上已不傾向前清王朝,卻因文化見解較為 「守舊」,而被劃歸清遺民之列?清人歸莊曾對「遺民」一詞做出釋義。他認 為「遺民」指的是:新的朝代建立之後,仍忠於前朝之人。而「逸民」則是懷 抱道德理想,不用於世者,並不限於朝代興替之際。4借用此觀點,則民國時 期許多隱而不仕、潛心於研究中國傳統學術的清「遺民」,實應稱為「逸民」。 質言之,按照本書作者的解釋,清遺民的形象大抵建立在政治認同上,但在政 治與文化認同之間,尚存在著模糊地帶。當我們僅從政治角度來看這群清遺民 3 李瑄,〈清初五十年間明遺民群體之嬗變〉,《漢學研究》,卷 23 期 1(2005 年 6 月),頁 291-324。 4 〔清〕歸莊,《歸莊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卷 3,〈歷代遺民錄序〉,總頁 170。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六十九期 -190- 時,卻很有可能找不到他們之所以成為清遺民的政治認同傾向。在清遺民的形 象建構之中,所依憑的有時並非政治認同,而是對於傳統文化的護衛。 循此脈絡,可發現本書作者刻意分析了許多文化活動與政治認同的關係, 這在三、四兩章中表現得最為明顯。作者認為:「訊息的傳遞表面雖屬文化層 次的,目標卻有政治性的功能存在;更確切地說,都在展現遺民的思想狀態, 也可歸結成他們的政治實踐。」「梳理民初時期的思想爭論,均可追溯至政治 層面的影響。」(頁 175、180)。並且,作者強調:「(清遺民編纂的史籍) 以做為具有主體性的『文本』而言,這些只是遺民有意表彰和傳達理念的一項 媒介,如今卻成為史家研究時使用的客觀性『文獻』。」(頁 177)不可否認, 在清遺民的著作之中,蘊含著許多政治意涵。但是否清遺民一切的文化作為, 必然充斥著政治動機?即以受謗最深的《清史稿》而言,其中固然有許多刻意 袒護清室的評論與記載,但仍不乏別具史才之作,張爾田的作品即是一例。 張爾田於 1914-1923年間,在清史館任纂修,期間所修計有《樂志》八卷、 《刑法志》一卷、《圖海李之芳傳》一卷、《地理志‧江蘇篇》一卷以及自行 出版的《清列朝后妃傳稿》二卷。相較於《清史稿》所受到的非議,張爾田的 這些作品普遍得到了後人的肯定。檔案學家傅振倫在批評《清史稿》時,對其 謬誤指正頗多,但對於張爾田所撰部份,頗有好評。5近人沈渭濱在討論「新 清史」的問題時,也認為張爾田的《樂志》足堪採用。馮爾康更是全面稱讚張 爾田之作品,「均為廣徵博採之作」。6可知即使是政治意涵甚深的《清史稿》, 也具有不可忽略的「文獻」價值存在。 再以孔教問題而論。作者在第四章前兩節已指出,清遺民普遍對於民國建 立後倫理綱常的破壞感到憂心。那麼民初的孔教之爭、共和之辨,究竟應視為 一種對於傳統文化價值的護衛,抑或只是政治行動的口實?當然,在不同的清 遺民中可能有各自不同的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但這些文化、體制的爭論,縱使造成政治上的 5 傅振倫,〈清史稿之評論(下)〉,《史學年報》,卷 1期 4(1932年 6月),頁 153。 6 可見張笑川,〈張爾田與《清史稿》纂修〉,《清史研究》,2007 年第 1 期,頁 98-99。該文 有較詳細的整理。 書 評 -191- 影響,其動機卻未必全然指向政治。孔教問題在本書中最終與「復辟」牽連在 一起(頁 208),但張爾田為《孔教會雜誌》創刊號所寫的〈釋君篇〉一文, 自始至終都從「教化」的角度討論孔教,並刻意貶低世俗「帝王」的價值。7換 句話說,「政統」的位置並非問題,站在道德文化的危機上,「道統」的問題 才更為這位「清遺民」所注視。 不論是文本或文獻,政治或文化,其實都是一種後人解讀的問題。林氏引 入「政治文化」的概念,將清遺民各種象徵性的儀式,都與政治牽連在一起(頁 23)。換言之,在林書中「文化」其實是表現「政治」的一種方式,兩者密不 可分。但「文化」與「政治」之間的連結有時並沒有那麼強烈,當我們從清遺 民的著作活動中觀察其政治認同與態度時,仍須注意其中的複雜性。林氏企圖 在這種複雜性中找出較一致的現象,但「例外」的部份似乎仍有交代之必要。 當然,本書作者從未否定清遺民著作的學術價值,只是更加強調這些著作 背後的政治動機與目的。換言之,在「文獻」與「文本」之間,作者認為過去 多從「文獻」的角度來看待這些著作,而未能充分察覺其作為「文本」的隱藏 意義。這是本書所欲探討的焦點,自有其合理之處。只不過在將視角從「文獻」 角度轉向「文本」角度時,過度強調的結果,似乎又給人一種「矯枉過正」的 印象,以致於清遺民種種的文化表現,似乎都被冠上了某種政治目的。 總結來說,本書藉由豐沛的史料,全面性地討論了清遺民在時代轉型下的 認同問題。作者所關注的焦點集中在對故朝的「政治認同」上,而非對傳統文 化價值的「文化認同」問題。但全書緊扣政治認同的議題,不免將複雜的清遺 民群體過於一致化,此一辛勤梳理出來的清遺民形象並不完整。不過,本書將 視野拉大到整個「時代」,觀察清遺民在「現代中國」建構過程中的心態轉折, 從而對這群「舊派」知識分子有一個較為客觀的論述。就此而言,本書在清遺 民史的研究上,無疑奠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7 張爾田,〈釋君篇〉,《孔教會雜誌》(上海),卷 1期 1(1913年 2月),頁 18-19。 << /ASCII85EncodePages false /AllowTransparency false /AutoPositionEPSFiles true /AutoRotatePages /None /Binding /Left /CalGrayProfile (Dot Gain 20%) /CalRGBProfile (sRGB IEC61966-2.1) /CalCMYKProfile (U.S. Web Coated \050SWOP\051 v2) /sRGBProfile (sRGB IEC61966-2.1) /CannotEmbedFontPolicy /Error /CompatibilityLevel 1.6 /CompressObjects /Tags /CompressPages true /ConvertImagesToIndexed true /PassThroughJPEGImages true /CreateJobTicket false /DefaultRenderingIntent /Default /DetectBlends true /DetectCurves 0.0000 /ColorConversionStrategy /CMYK /DoThumbnails false /EmbedAllFonts true /EmbedOpenType true /ParseICCProfilesInComments true /EmbedJobOptions true /DSCReportingLevel 0 /EmitDSCWarnings false /EndPage -1 /ImageMemory 1048576 /LockDistillerParams false /MaxSubsetPct 100 /Optimize true /OPM 1 /ParseDSCComments true /ParseDSCCommentsForDocInfo true /PreserveCopyPage true /PreserveDICMYKValues true /PreserveEPSInfo true /PreserveFlatness true /PreserveHalftoneInfo false /PreserveOPIComments true /PreserveOverprintSettings true /StartPage 1 /SubsetFonts true /TransferFunctionInfo /Apply /UCRandBGInfo /Preserve /UsePrologue false /ColorSettingsFile () /AlwaysEmbed [ true ] /NeverEmbed [ true ] /AntiAliasColorImages false /CropColorImages true /ColorImageMinResolution 300 /ColorImageMinResolutionPolicy /OK /DownsampleColorImages true /ColorImageDownsampleType /Bicubic /ColorImageResolution 300 /ColorImageDepth -1 /ColorImageMinDownsampleDepth 1 /ColorImageDownsampleThreshold 1.50000 /EncodeColorImages true /ColorImageFilter /DCTEncode /AutoFilterColorImages true /ColorImageAutoFilterStrategy /JPEG /ColorACSImageDict << /QFactor 0.15 /HSamples [1 1 1 1] /VSamples [1 1 1 1] >> /ColorImageDict << /QFactor 0.15 /HSamples [1 1 1 1] /VSamples [1 1 1 1] >> /JPEG2000ColorACSImageDict << /TileWidth 256 /TileHeight 256 /Quality 30 >> /JPEG2000ColorImageDict << /TileWidth 256 /TileHeight 256 /Quality 30 >> /AntiAliasGrayImages false /CropGrayImages true /GrayImageMinResolution 300 /GrayImageMinResolutionPolicy /OK /DownsampleGrayImages true /GrayImageDownsampleType /Bicubic /GrayImageResolution 300 /GrayImageDepth -1 /GrayImageMinDownsampleDepth 2 /GrayImageDownsampleThreshold 1.50000 /EncodeGrayImages true /GrayImageFilter /DCTEncode /AutoFilterGrayImages true /GrayImageAutoFilterStrategy /JPEG /GrayACSImageDict << /QFactor 0.15 /HSamples [1 1 1 1] /VSamples [1 1 1 1] >> /GrayImageDict << /QFactor 0.15 /HSamples [1 1 1 1] /VSamples [1 1 1 1] >> /JPEG2000GrayACSImageDict << /TileWidth 256 /TileHeight 256 /Quality 30 >> /JPEG2000GrayImageDict << /TileWidth 256 /TileHeight 256 /Quality 30 >> /AntiAliasMonoImages false /CropMonoImages true /MonoImageMinResolution 1200 /MonoImageMinResolutionPolicy /OK /DownsampleMonoImages true /MonoImageDownsampleType /Bicubic /MonoImageResolution 1200 /MonoImageDepth -1 /MonoImageDownsampleThreshold 1.50000 /EncodeMonoImages true /MonoImageFilter /CCITTFaxEncode /MonoImageDict << /K -1 >> /AllowPSXObjects false /CheckCompliance [ /None ] /PDFX1aCheck false /PDFX3Check false /PDFXCompliantPDFOnly false /PDFXNoTrimBoxError true /PDFXTrimBoxToMediaBoxOffset [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 /PDFXSetBleedBoxToMediaBox true /PDFXBleedBoxToTrimBoxOffset [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 /PDFXOutputIntentProfile () /PDFXOutputConditionIdentifier () /PDFXOutputCondition () /PDFXRegistryName () /PDFXTrapped /False /CreateJDFFile false /Description << /ARA /BGR /CHS /CZE /DAN /DEU /ESP /ETI /FRA /GRE /HEB
本文档为【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6457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2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2-08
浏览量: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