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老中医龚志贤临床经验荟萃5 咳嗽

名老中医龚志贤临床经验荟萃5 咳嗽

举报
开通vip

名老中医龚志贤临床经验荟萃5 咳嗽 ·名医医案· 名老中医龚志贤临床经验荟萃 (5) 咳 嗽   咳嗽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 为肺系疾患的主要证候之一, 极大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故素为医家所重视。 咳与嗽古人认为具有不同的含义。如元·朱丹溪《活法机 要》:“咳谓无痰而有声, 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 脾湿 动而有痰也。咳嗽是有声有痰, 因伤肺气, 复动脾湿也”。而我们临 床所见, 咳与嗽是不可分割的。咳嗽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因肺为 娇脏, 主司呼吸, 只容得清气、正气, 不能受纳浊气、邪气。若浊气、 邪气干之, 则清气的升降出入必受...

名老中医龚志贤临床经验荟萃5  咳嗽
·名医医案· 名老中医龚志贤临床经验荟萃 (5) 咳 嗽   咳嗽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 为肺系疾患的主要证候之一, 极大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故素为医家所重视。 咳与嗽古人认为具有不同的含义。如元·朱丹溪《活法机 要》:“咳谓无痰而有声, 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 脾湿 动而有痰也。咳嗽是有声有痰, 因伤肺气, 复动脾湿也”。而我们临 床所见, 咳与嗽是不可分割的。咳嗽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因肺为 娇脏, 主司呼吸, 只容得清气、正气, 不能受纳浊气、邪气。若浊气、 邪气干之, 则清气的升降出入必受影响, 故必咳嗽。正如陈修园在 《医学三字经·咳嗽》中说:“肺为脏腑之华盖, 呼之则虚, 吸之则 满, 只受得本脏之正气, 受不得外来之客气, 客气干之, 则呛而咳 矣; 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 受不得脏腑之病气, 病气干之, 亦呛而 咳矣。”有痰必经咳方可排出, 无痰、无邪气扰及于呼吸之道, 就不 必咳了, 嗽之先必咳, 咳之后多嗽, 故尔医多以咳嗽并称。 咳嗽这个临床症状产生的机理有二: 一为发自肺之本病。肺 为五脏之华盖, 上连咽喉, 开窍于鼻, 外合皮毛, 司呼吸, 为气体出 入的重要器官, 一旦受邪气之侵袭, 或从口鼻而犯, (肺开窍于 鼻) , 或循皮毛而入 (肺主皮毛) , 肺卫受邪, 肺气壅塞不宣, 失其清 肃之常, 势必影响到气机之升降出入, 因而产生咳嗽。正如喻嘉言 所说:“六气主病, 风火热湿燥寒, 皆能乘肺, 皆足致咳”。由此看 来, 咳嗽与肺直接有关, 所以明·张景岳说:“咳病虽多, 无非肺 病”、“外感之咳, 其本在肺”《景岳全书·咳嗽篇》, 清·喻嘉言说: “咳者, 肺之本病也”《医门法律·咳嗽篇》。 人体是一个整体, 脏与脏之间, 在生理上是互相联系的, 在 病理上亦可互相影响, 因此, 他脏有病亦可传于肺。临床上常见 的如脾虚不运, 湿浊聚生为痰上犯于肺, 可影响肺气的升降出 入, 致发咳嗽, 此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蓄痰之器”也; 又如 肝气不疏, 郁结化火, 木火上炎, 煎灼肺津为痰, 亦可阻碍肺气的 肃降而发为咳嗽。此类为他脏之病累及于肺, 而致咳也。故《素问 ·咳论》:“五脏六腑, 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咳病虽多, 无非肺病”、“五脏六腑, 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此两种说法并不矛盾, 恰恰是从不同的两个方面客观地说明咳 嗽之病, 或直接发于肺系, 或他脏有病累及于肺。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应当努力发掘, 加以提高”。 历代医家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防治咳嗽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值得我们努力学习和借鉴。兹将本人学习应用历代医家的经验和 自己的临床体会, 作一肤浅的介绍, 供学习中医的同志参考。 1 外感咳嗽 咳嗽是因于四时气候的异常变化, 即所谓非时之气侵袭, 影 响肺气正常的升降出入, 发为咳嗽, 则称为外感咳嗽。由于六淫 之邪有风、寒、暑、湿、燥、火之分, 外邪犯人有风寒、风热、风燥之 不同, 故外感咳嗽又有风寒、风热、肺燥等多种类型。 1. 1 风寒咳嗽 风寒咳嗽分伤风咳嗽和伤寒咳嗽两种。但风与寒又不能截 然划分, 或风重于寒, 或寒重于风, 应该加以区别, 同时风寒咳 嗽, 还要分别轻证和重证。 风寒咳嗽, 病起非时暴寒, 贪凉受冷; 或脱衣露宿受风; 或气 候寒热不时, 招致外邪感冒等等。凡气候变化, 人体正常机能不 相适应, 四时皆可发生此病。 1. 1. 1 风寒咳嗽轻证 其临床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初起鼻流清涕, 喷嚏, 声重, 头部微胀或微痛, 憎恶风寒, 轻微咳嗽。如风重于寒的, 证见发热, 微汗出, 脉浮缓 或微浮数, 舌苔正常; 如寒重于风的, 证见恶寒发热, 无汗, 脉象 浮紧, 头项身体酸痛。风寒咳嗽, 为风寒之邪侵袭皮毛, 上犯于 肺, 所出现的表证。其治疗法则, 宜用辛温轻剂, 轻微解表。药方 可选用香苏饮随证加减; 若气虚脉弱者, 宜用参苏饮; 若风重于 寒, 宜用排风藤汤; 若寒重于风, 宜用姜苏汤。药后汗出表解, 但 咳嗽未止者宜用止嗽散。 香苏散 (《和剂局方》)主治四时感冒, 恶寒头痛, 鼻塞, 声重, 微有咳嗽。 处方: 香附 10 克、苏叶 10 克、陈皮 10 克、甘草 6 克、生姜 10 克、小葱 5 根, 水轻煎, 温服。 加减法: 挟食者加谷、麦芽各 15 克, 神曲 12 克; 咳重者加前 胡 10 克、杏仁 10 克; 头痛较甚者加川芎 10 克、白芷 10 克; 出汗 恶风者去姜、葱, 加防风 10 克、白芍 10 克; 无汗恶寒者加荆芥 10 克、淡豆豉 12 克。 参苏饮 (《和剂局方》) 主治虚入感冒风寒, 头痛, 鼻塞, 发热 恶寒, 咳嗽, 涕唾稠粘, 胸膈满闷, 脉弱无力。 处方: 党参 12 克、苏叶 10 克、葛根 12 克、前胡 10 克、法半 夏 10 克、茯苓 12 克、炒枳壳 6 克、陈橘皮 10 克、桔梗 10 克、木 香 6 克、甘草 6 克、生姜 10 克、大枣 10 克, 水煎, 温服, 取微汗。 加减法: 挟食者加砂仁 6 克、神曲 10 克, 喘咳者加厚朴 10 克、杏仁 10 克; 头痛甚者加川芎 10 克、白芷 10 克。 排风藤汤 (自拟方) 主治感冒风寒, 头微痛, 鼻塞流涕, 发热 恶风, 微汗出, 咳嗽痰粘, 脉象浮缓, 或微浮数, 舌苔正常。此为外 感风重于寒的表证。 处方: 排风藤 30 克、千里光 30 克、五匹风 30 克、鱼腥草 30 克、陈艾叶 10 克, 水煎, 微温服。 姜苏汤 (自拟方) 主治感冒风寒, 头疼项强, 肢体酸痛, 鼻塞 流清涕, 恶寒发热, 脉象浮紧或浮弦, 舌苔薄白而滑。此为外感寒 重于风的表证。 处方: 老生姜 12 克、紫苏叶 10 克、淡豆豉 12 克、肺经草 30 克, 小葱 10 根, 水轻煎, 加入红糖适量温服, 取微汗。 ·55·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03 年 5 月第 10 卷第 5 期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止嗽散 (《医学心悟》) 主治外感微热, 咳嗽有痰, 鼻塞流清 涕, 脉象浮缓。 处方: 桔梗 10 克、荆芥 10 克、紫菀 10 克、百部 10 克、白前 10 克、陈橘皮 10 克、甘草 6 克, 水煎服。 小结 学校三防设施建设情况幼儿园教研工作小结高血压知识讲座小结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幼儿园师德小结 : 风寒咳嗽, 为外感风寒犯肺引起的咳嗽。风寒咳嗽一 般来说, 治疗的重点在散寒。风寒咳嗽轻证, 解表的药不宜重剂, 故用香苏饮辛温轻剂轻微解表即可。若年老气虚体弱的人, 外感 风寒引起咳嗽, 又宜用参苏饮益气解表, 除痰利气, 宣肺止咳。感 冒风寒, 出汗恶风的为风重于寒的表现, 拟用排风藤汤以祛风为 主; 如无汗恶寒的为寒重于风的表现, 拟用姜苏汤以散寒为主。 若表解后, 仍然咳嗽不止的, 可用止嗽散利气和中, 化痰止嗽。以 上方剂均为辛温解表之轻剂, 只适用于治疗风寒咳嗽轻证。此 外, 还可选用其他辛温解表之轻剂, 或自拟方, 只要治法正确, 就 能命中肯綮, 不必拘泥于以上几个方剂。 1. 1. 2 风寒咳嗽重证 其临床表现为头疼项强, 肢体酸痛, 鼻塞流清涕, 恶寒发热, 无汗, 咳嗽痰稀, 或时作干呕, 舌苔薄白, 或白而滑润, 脉象浮紧; 如风重于寒, 主要症状是发热汗出, 恶风不恶寒, 只头额微胀微 疼, 无肢体酸痛症状, 咳嗽痰粘, 舌苔薄白而滑, 脉象浮缓或浮 数。治疗法则, 宜辛温解表。选用方药如下: 苏羌饮 (《松峰说疫》)主治头痛身痛, 恶寒发热无汗, 咳嗽痰 稀, 舌苔薄白而滑, 脉象浮紧。 处方: 苏叶 10 克、羌活 10 克、防风 10 克、橘皮 10 克、淡豆 豉 12 克、生姜 10 克、小葱 5 根、甘草 6 克, 水轻煎, 温服。 若头额痛较甚, 或巅顶作痛, 恶寒发热, 鼻塞作嚏, 流清涕, 咳嗽痰稀, 舌苔薄白, 脉象浮滑的可用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 (《和剂局方》) 主治风邪所致偏正头痛, 或巅顶 作痛, 或恶寒发热, 鼻塞, 咳嗽等证。 处方: 川芎 12 克、荆芥 10 克、薄荷 10 克、防风 10 克、细辛 3 克、羌活 10 克、炙甘草 6 克、茶叶 3 克, 水轻煎, 温服。 若冒雨感受寒湿, 头疼体痛, 兼咳嗽有痰的可用荆防败毒 散。 荆防败毒散 (《医学正传》) 主治感冒风寒湿甚者, 恶寒发热 无汗, 头身疼痛, 鼻塞, 咳嗽等证。 处方: 荆芥 10 克、防风 10 克、羌活 10 克、独活 10 克、柴胡 12 克、前胡 12 克、川芎 10 克、炒枳壳 10 克、桔梗 10 克、茯苓 12 克、甘草 6 克水煎, 温服。 加减法: 体质虚弱之人加南沙参 12 克, 减去荆芥、防风、独 活, 酌加苏叶 6 克、生姜 3 片; 痰多的加法半夏 10 克。 若风寒犯肺, 咳喘痰多的可用金沸草散或杏苏饮。 金沸草散 (《类证活人书》)主治风寒感冒, 恶寒发热, 咳嗽痰 多, 鼻塞头痛等证。 处方: 金沸草 12 克、前胡 12 克、荆芥 10 克、细辛 3 克、法半 夏 10 克、茯苓 12 克、甘草 6 克、大枣 10 克、生姜 10 克, 水煎, 温 服。 杏苏散 (《温病条辨》) 主治外感凉燥, 恶寒无汗, 咳嗽痰稀, 鼻塞头痛等证。 处方: 杏仁 10 克、苏叶 10 克、法半夏 10 克、茯苓 12 克、前 胡 12 克、桔梗 10 克、炒枳壳 10 克、橘皮 10 克、甘草 6 克、大枣 10 克、生姜 12 克, 水煎, 温服。 若外感风寒, 内停水饮, 恶寒发热, 无汗, 咳嗽喘息, 痰多而 稀, 舌苔润滑, 不渴, 脉象浮紧的可用小青龙汤。此方亦治痰饮喘 咳无表证, 或身体疼重, 肌肤悉肿者。 小青龙汤 (《伤寒论》)。主治: 外感风寒, 内停水饮, 恶寒发 热, 无汗, 咳嗽, 痰白清稀, 甚或喘不得卧等证。 处方: 麻黄 10 克、桂枝 10 克、白芍 10 克、细辛 3 克、干姜 10 克、五味子 6 克、法半夏 10 克、炙甘草 6 克, 水煎, 温服。 加减法: 渴者加天花粉 12 克; 若小便不利, 少腹胀满的去麻 黄, 加茯苓 12 克; 若喘者加杏仁 12 克; 虚体人可酌减麻黄为 3 ~ 6 克。 若外感风寒, 咳嗽喘急, 发热恶寒, 无汗, 身体疼痛, 烦躁口 渴, 脉浮紧的可用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 (《伤寒论》) 主治外感风寒, 表实无汗, 兼有里热 者。 处方: 麻黄 12 克、桂枝 6 克、炙甘草 6 克、杏仁 10 克、生石 膏 30 克、生姜 10 克、大枣 10 克。 煎法: 先煎麻黄一、二沸, 去上沫, 后入他药再煎半小时, 取 汁温服, 得微汗。 (凡用麻黄皆宜先煎去沫, 因沫令人呕恶, 去沫 可减轻麻黄发散之力) 加减法: 虚人麻黄减为 6 克, 若痰多干呕者加法半夏。 若感冒风寒, 鼻塞声重, 咳嗽喘息, 语音不出, 或伤风伤冷, 头痛目眩, 四肢拘倦, 咳嗽多痰, 胸满气短的可用三拗汤。 三拗汤 (《局方》) 主治感冒风寒, 头疼身痛, 喘咳胸满, 痰稀 白者。 处方: 麻黄 10 克、杏仁 10 克、炙甘草 6 克。 加减法: 虚人麻黄减为 6 克, 咳嗽痰多者加法半夏 10 克。 若感冒风寒, 有痰咳嗽, 久疗不愈者, 可用华盖散。 华盖散 (《博济方》) 主治风寒束肺, 咳嗽上气, 胸膈烦满, 鼻 塞声重等证。 处方: 麻黄 6 克、杏仁 10 克、苏子 (炒) 12 克、赤茯苓 12 克、 橘红 10 克、炙桑白皮 12 克、炙甘草 6 克。 若风重于寒, 头额微胀微疼, 发热汗出, 恶风, 咳嗽, 脉象浮 缓的可用荆桂汤。 荆桂汤 (自拟方)主治感冒风重于寒, 头痛, 发热汗出, 恶风, 咳嗽, 脉浮缓者。 处方: 荆芥 6 克、防风 10 克、桂枝 10 克、白芍 10 克、细辛 3 克、炙甘草 6 克。 加减法: 咳嗽痰多者加法半夏 10 克; 咳嗽喘息者去荆芥、防 风, 加杏仁 9 克、厚朴 10 克。 小结: 风寒咳嗽重证, 是外感风寒比轻证较重而言。病轻用 药宜轻, 病重用药宜重。病轻药重, 对身体带来损伤; 病重药轻, 不能达到药到病除之目的。风寒袭人是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 之合也”, 风寒由皮毛而入首先犯肺, 肺为娇脏, 最易引起咳嗽。 治宜辛温解表, 使风寒之邪仍由皮毛微汗而解。 风寒咳嗽轻证, 头部只有微胀微疼, 轻微咳嗽。风寒咳嗽重 证, 不仅头疼较剧, 而且肢体酸痛, 咳嗽较重。因此, 选用苏羌饮、 ·65·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03 年 5 月第 10 卷第 5 期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川芎茶调散、荆防败毒散, 三方皆用除寒湿的羌活, 感冒风寒挟 湿而引起咳嗽的较为恰当。若冒雨感受寒湿而引起的咳嗽, 尤为 相宜。三方主证皆有头痛或体痛的症状。如冒雨感受寒湿, 除头 痛、肢体酸痛外, 还有头重或肢体困重之感, 这是临证时应该加 以区别的。金沸草散为治风寒咳嗽平和之剂, 杏苏散为治感冒痰 多而引起的喘咳较为相宜。若外感风寒, 内停水饮, 引起喘咳的, 非用小青龙不能收效。若外感风寒, 咳嗽喘急, 肺胃燥热, 烦躁口 渴的, 当以大青龙汤为好。三拗汤为风寒犯肺, 郁而化燥, 引起喘 咳而设。华盖散为风寒感冒失治, 引起久咳不愈而立。至于荆桂 汤, 是治风重于寒的咳嗽病。风寒咳嗽以治寒为主, 风重于寒的 不多见, 聊备一格。 1. 2 风热咳嗽 风热咳嗽的症状为鼻塞流涕, 初起流清涕, 以后流黄色浓 涕, 鼻出热气, 作嚏, 声重, 发热恶风, 出汗, 口干或苦, 咳嗽痰稠, 甚则咽喉干痛, 声音嘶嗄, 面红眼赤, 鼻衄。如热伤肺络, 则痰中 带血, 舌苔满布白腻或微黄, 脉象浮洪或滑数。治宜辛凉解表。 1. 2. 1 风热咳嗽轻证 其临床表现为发热恶风较轻, 微汗出, 鼻塞, 声重, 初起流清 涕, 喷嚏, 久则流黄色浓涕, 咳嗽痰稀, 口干, 小便色淡黄, 舌苔白 薄或黄滑, 脉象寸关浮微数, 或微洪数。治疗宜辛凉轻剂解表, 可 选用桑菊饮或银翘散。 桑菊饮 (《温病条辨》) 主治: 风热咳嗽, 微热, 口微渴, 舌苔 黄薄, 脉象浮数。 处方: 桑叶 10 克、菊花 12 克、杏仁 10 克、桔梗 10 克、连翘 12 克、薄荷 6 克、甘草 6 克、苇茎 15 克, 水轻煎服。 加减法: 如气粗似喘, 烦渴脉洪者, 加生石膏 15 克、知母 10 克; 舌绛, 夜间发热者, 去薄荷, 加玄参 12 克、麦冬 12 克。 银翘散 (《温病条辨》) 主治头痛身热, 有汗, 或微恶风寒, 或 但热不寒而渴, 脉浮微数, 咳嗽痰粘。 处方: 银花 15 克、连翘 15 克、桔梗 10 克、牛蒡子 10 克、薄 荷 10 克、荆芥穗 6 克、淡竹叶 10 克、淡豆豉 12 克、甘草 6 克, 水 煎, 香气大出即取服, 勿久煎。 加减法: 胸闷加藿香 10 克、郁金 10 克; 口渴加花粉 10 克; 项肿咽痛加马勃 10 克、玄参 12 克; 鼻衄者去荆芥穗、淡豆豉, 加 白茅根 30 克、侧柏叶 30 克; 咳喘加杏仁 10 克、厚朴 10 克。 凡风热咳嗽, 初起病轻, 治宜辛凉轻剂, 可用银翘散辛凉解 表。药后若病势已减, 可用辛凉轻剂桑菊饮以善其后。若热郁上 焦, 外感风热未解, 用银翘散、桑菊饮。病重药轻, 不能中病, 治宜 清凉解散, 可用清心凉膈散。 清心凉膈散 (洁古方)主治头晕目眩, 发热烦躁, 或微恶风, 口 干苦或渴, 舌苔白腻或微黄色, 脉象浮数或浮滑, 咳嗽, 吐痰不利。 处方: 连翘 12 克、黄芩 10 克、山栀子 10 克、薄荷 10 克、桔 梗 10 克、淡竹叶 10 克、甘草 6 克、蜂蜜 1 匙, 水煎服。 1. 2. 2 风热咳嗽重证 其临床表现为鼻出热气, 发热, 出汗, 恶风不恶寒, 口干苦或 渴, 咳嗽痰稠, 甚则喉痛, 面赤, 眼干涩, 声音嘶嗄, 鼻衄。如热伤 肺络, 则痰中带血, 舌上白苔满布或微黄, 脉象浮洪滑数。治疗以 清凉宣散为主, 可用栀芩清肺饮或清肺解毒汤; 如火热内炽吐血 者, 治宜凉血清火, 可用清热解毒汤或丹溪咯血方。 栀芩清肺饮 (《症因脉治》)主治风热咳嗽, 面赤身热, 烦躁喘 急, 脉滑数有力, 舌苔白腻或罩黄。 处方: 山栀子 10 克、黄芩 10 克、桔梗 10 克、薄荷 10 克、甘 草 6 克、杏仁 10 克、花粉 10 克, 水煎服。 清肺解毒汤 (自拟方) 主治肺系感受风热, 咳嗽唾黄绿色稠 痰, 或胸胁疼痛, 痰中带血。 处方: 野菊花 15 克、黄芩 12 克、竹柴胡 15 克、紫花地丁 30 克、薄荷 10 克、大青叶 30 克、甘草 6 克、银花藤 30 克、车前草 30 克, 水煎服。 加减法: 痰中带血者去柴胡、黄芩, 加焦山栀 10 克、大小蓟 各 15 克、白茅根 30 克。 清热解毒汤 (《千金方》)主治热咳, 身热面赤, 烦躁, 口渴, 痰 中带血, 脉洪数有力。 处方: 乌犀角 1 克 (研末冲服, 或用水牛角 30 克、或玳瑁 15 克代替)生地 30 克、白芍 12 克、牡丹皮 10 克, 水煎, 日 3 次。 咯血方 (朱丹溪)主治痰血。 处方: 青黛 6 克 (冲服)、诃子 10 克、瓜蒌仁 (去油) 10 克、海 浮石 10 克、焦山栀 10 克 加减法: 大便干结者去诃子, 加酒制大黄 10 克; 口干渴者加 花粉 10 克、浙贝母 12 克; 小便黄少者去诃子, 加白茅根、车前草 各 30 克。 小结: 风热咳嗽, 是指外感风热犯肺而引起的咳嗽病。外感风 热之邪由口鼻侵犯肺系。“肺主皮毛”,“肺气通于鼻”, 皮毛和鼻这 是两条不同的途径, 均能感受外邪侵犯肺脏而引起咳嗽。风寒犯 肺, 治宜辛温解表, 使风寒之邪, 辛散而祛; 风热犯肺, 治宜辛凉解 表, 使风热之邪清凉宣散而解, 凡外感风寒必须外解。若湿邪在表 的由表解, 在里的由里解, 燥火热三邪由表入里, 则必须由里而 清, 这是六淫之邪来路和去路, 走错了路, 是不能治好病的。 风热咳嗽, 初起病轻之时, 宜用银翘散或桑菊饮辛凉解表, 若热郁上焦, 宜清凉宣散, 轻则用清心凉膈散, 重则用栀芩清肺 饮或清肺解毒汤, 若火热内炽, 以致吐血者, 治宜凉血清火, 可用 清热解毒汤或丹溪咯血方。 总之, 风邪为寒热兼有之邪, 风寒咳嗽, 则风从寒化, 治法以 散寒为主, 宜辛温解表; 风热咳嗽, 则风从热化, 治疗以清热为 主, 宜辛凉解表; 里热较重者, 治宜清凉宣散; 若火热内炽而致咯 血者, 治宜凉血清火。医家必须根据病情的变化, 辨明表里寒热 虚实, 决定治疗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才能取效。 1. 3 燥咳 燥是秋天之主气, 外感燥邪最易引起咳嗽。因燥邪伤上, 大 凡平素肺阴不足, 津液素亏之人, 肺必首先受邪, 故咳嗽为其主 证。在治疗法则上宜轻宣润燥, 方药可用桑杏汤、翘荷汤、燥咳宣 润汤。燥邪虽属冷寒, 却易火化, 所以用轻宣润燥剂治燥咳。若入 秋之后, 久晴不雨, 燥邪伤肺, 燥气化火。其见证为头痛身热, 干 咳少痰, 或吐痰胶粘, 心烦口渴, 喜欢清凉, 小便赤涩, 或痰带血 丝, 舌苔薄白而燥, 或黄色少津, 边尖俱红, 右脉数大或浮急。在 治疗上宜清宣润燥, 方药可用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贝母散、 二冬清肺汤、肺炎清解汤等。治疗燥咳, 还有甘寒滋润之法, 主要 ·75·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03 年 5 月第 10 卷第 5 期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用于内燥。凡大病中用药克伐太过, 或吐利重伤津液, 或房劳过 度, 以及嗜食烟酒炙溥火 等一切辛辣之物, 耗损真阴, 皆足以引起 内燥。这里所论述的是指外感燥邪所致的咳嗽。 桑杏汤 (《温病条辨》) 主治外感温燥, 头痛身热, 口渴, 干咳 无痰, 或痰少而粘, 舌红, 苔薄白而燥, 脉浮数。 处方: 桑叶 10 克、杏仁 10 克、沙参 12 克、象贝母 10 克、香 豉 10 克、栀皮 10 克、梨皮 16 克、水二杯, 煎取一杯, 顿服之, 重 者再作服。 翘荷汤 (《温病条辨》) 主治燥气化火, 咳唾稠痰, 清窍不利, 耳鸣目赤, 龈肿咽痛等证。 处方: 薄荷 10 克、连翘 12 克、生甘草 6 克、黑栀皮 10 克、桔 梗 12 克、绿豆皮 18 克、水二杯, 煎取一杯, 顿服之。日服 2 剂, 重 者日服 3 剂 (因药的气味俱轻, 只煎一次, 顿服即可, 若煎 2、3 次 则气味已失)。 燥咳宣润汤 (自拟方)主治口苦咽干, 干咳无痰, 或吐痰色黄 质稠, 发热等证。 处方: 玄参 20 克、麦冬 12 克、桔梗 10 克、甘草 6 克、杏仁 10 克、连翘 12 克、薄荷 10 克、蝉衣 6 克、黄芩 10 克、苇根 30 克, 水 煎, 日服二次, 甚者日夜服 2 剂。 清燥救肺汤 (《医门法律》)主治温燥伤肺, 初起头痛身热, 干 咳无咳, 气逆而喘, 咽喉干燥, 鼻燥, 胸满胁痛, 心烦口渴, 舌苔薄 白而燥, 边尖俱红。 处方: 冬桑叶 10 克、生石膏 15 克、沙参 6 克、甘草 6 克、火 麻仁 8 克、阿胶 3 克 (烊化兑服)、麦冬 10 克, 杏仁 6 克、枇杷叶 15 克、水二杯, 煎取一杯, 频频热服。 加减法: 咳多者加贝母、瓜蒌皮; 血分有热者加生地黄; 热甚 者加水牛角、羚羊角、或牛黄 (可用水牛角代犀角, 黄羊角代羚羊 角, 人工牛黄代牛黄)。 说明: 本方只宜于温燥, 若是凉燥, 切勿误用。 沙参麦冬汤 (《温病条辨》) 主治燥邪耗伤肺胃阴液, 咽干口 渴, 干咳少痰, 或有发热, 舌光绛而干者。 处方: 沙参 12 克、玉竹 8 克、生甘草 5 克、冬桑叶 10 克、麦 冬 10 克、生扁豆 10 克、花粉 8 克, 水二杯, 煮取一杯, 日再服。 加减法: 虚热久咳者加地骨皮 10 克。 贝母散 (《证治准绳》)主治燥咳久嗽, 气急痰稠, 燥从火化轻 者。 处方: 川贝母粉 6 克 (冲服)、杏仁 10 克、麦冬 12 克、冬花 10 克、紫菀 12 克 (原为散剂, 今改为汤剂)每日 1 剂, 煎 3 次服。 二冬清肺汤 (《证治准绳》)主治燥热咳嗽, 咳吐稠痰不爽利, 口渴唇焦, 舌红少津, 脉象急数。 处方: 天门冬 12 克、麦门冬 12 克、浙贝母 10 克、川贝母粉 6 克 (冲服)、桑白皮 12 克、地骨皮 15 克、冬花 10 克、大力子 10 克、杏仁 10 克、桔梗 10 克、马兜铃 10 克、甘草 6 克, 每日 1 剂, 煎 3 次服。 肺炎清解汤 (今人张公让方) 主治燥热咳嗽, 痰稠, 舌苔黄 腻, 脉浮滑数。 处方: 芦根 30 克、苡仁 30 克、冬瓜仁 25 克、天竺黄 12 克、 川贝母粉 6 克 (冲服)、桑白皮 12 克, 每日 1 剂, 煎 3 次服。 加减法: 热甚者加地龙 10 克; 咳喘多痰者加前胡 10 克、杏 仁 10 克, 或加瓜蒌皮 12 克、菊花 12 克、甘草 6 克; 小便黄少者 加车前草 30 克; 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 12 克。 小结: 喻嘉言立燥气论, 拟清燥救肺汤, 其方甘润微寒; 叶香 岩有燥气化火之说, 其方辛凉甘润; 吴鞠通《温病条辨》说:“大抵 春秋二令, 气候较夏冬偏寒偏热为平和, 其由于伏气自病之燥 证, 初起必在肺卫”。燥气起于秋分以后, 小雪以前, 阳明燥金凉 气司令。《内经》:“阳明之胜, 清发于中, 左月去胁痛, ⋯⋯胸中不 便, 嗌塞而咳。”又《天元纪》、《气交变》、《六微旨》等篇, 平列六 气, 燥气之为病, 与诸气同。从临床实践中, 燥咳不仅是秋天有, 一年四季也有发病者, 故必须辨证施治, 方可无误。 燥咳一证, 由本气自病者轻, 由伏气而病者重。以上各方, 皆 为治本气自病之燥咳证。桑杏汤、翘荷汤、燥咳宣润汤等清解凉 润, 适用于温燥初起者; 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贝母散、二冬 清肺汤、肺炎清解汤等清肺润燥, 适用于燥热伤肺, 热甚伤阴者。 至于伏气为病属内燥, 治宜甘寒滋润, 则不在此论述。 2 外感咳嗽结语 上面所说外感咳嗽, 分风寒、风热、燥咳三类、喻嘉言《医门 法律·咳嗽论》指出:“六气主病, 风火热湿燥寒, 皆能乘肺, 皆足 致咳”, 这就足以说明以上三类咳嗽, 但不能包括所有外感咳嗽 病, 故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兹将《伤寒论》中有关咳嗽条 文, 摘录如下, 以补三类外感咳嗽之不足。还有湿热病所致咳嗽 尚未论及, 不免挂一漏万。 第 40 条:“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 干呕发热而咳, 或渴, 或利, 或噎, 或小便不利, 少腹满, 或喘者, 小青龙汤主之”。 第 41 条:“伤寒心下有水气, 咳而微喘, 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 者, 此寒去欲解也”。 第 43 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 表未解故也, 桂枝加厚朴杏 子汤主之”。 第 96 条:“伤寒五六日中风,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嘿嘿不欲 食, 心烦喜呕, 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 或腹中痛, 或胁下痞鞭, 或心 下悸, 小便不利, 或不渴, 身有微热, 或咳者, 小柴胡汤主之”。 第 197 条:“阳明病, 反无汗, 而小便利, 二三日呕而咳, 手足 厥者, 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 手足不厥者, 头不痛”。 第 198 条:“阳明病, 但头眩不恶寒, 故能食而咳, 其人咽必 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第 284 条:“少阴病, 咳而下利谵语者, 被火气劫故也, 小便 必难, 以强责少阴汗故也”。 第 316 条:“少阴病, 二三日不已, 至四五日腹痛, 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者, 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 或小便不利, 或下利, 或呕者, 真武汤主之”。 第 318 条:“少阴病, 四逆, 其人或咳, 或悸, 或小便不利, 或 腹中痛, 或泄利下重者, 四逆散主之”。 第 319 条:“少阴病, 下利六七日, 咳而呕渴, 心烦不得眠者, 猪苓汤主之”。 研究《伤寒论》有关咳嗽的条文, 可以扩大治疗外感咳嗽的 思路, 是有参考价值的。 ·85·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03 年 5 月第 10 卷第 5 期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档为【名老中医龚志贤临床经验荟萃5 咳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767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2-04
浏览量: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