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

举报
开通vip

中国茶文化nullnull中 国 文 化第一章 茶史第一章 茶史问题: 关于饮茶起源的三种假说 茶的发源地与早期茶叶消费 茶业重心的迁移 茶的经济地位的确立 一、 关于饮茶起源的三种假说:一、 关于饮茶起源的三种假说: 药用起源说 食用起源说 饮用起源说药用起源说药用起源说唐朝的陆羽以《神农食经》为依据,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直接而明确支持这一假说的是《本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食用起源说食用起源说分成两类:由羹汤演变而来;由咸菜演变而来。 日本的中村乔...

中国茶文化
nullnull中 国 文 化第一章 茶史第一章 茶史问题: 关于饮茶起源的三种假说 茶的发源地与早期茶叶消费 茶业重心的迁移 茶的经济地位的确立 一、 关于饮茶起源的三种假说:一、 关于饮茶起源的三种假说: 药用起源说 食用起源说 饮用起源说药用起源说药用起源说唐朝的陆羽以《神农食经》为依据,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直接而明确支持这一假说的是《本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食用起源说食用起源说分成两类:由羹汤演变而来;由咸菜演变而来。 日本的中村乔在研究中国茶的烹点方法时指出,中国的茶是由羹汤发展而来的,羹汤中留有固体原料的食叶法与去掉固体原料的饮汁法。饮用起源说饮用起源说饮用起源说非常自然。它将水质与饮茶的习俗联系起来,饮用起源说以人类追求美味的本能为立论的前提。还有人认为,茶的兴奋剂作用是茶作为嗜好饮料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茶的发源地与早期饮茶二、茶的发源地与早期饮茶1、关于茶的原产地的争论 2、早期饮茶关于茶的原产地的争论关于茶的原产地的争论由来: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之后,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开始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展开了一场关于茶树原产地的争论。 主要观点: 茶树的原产地是中国 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 茶树原产地在无名高地 茶树原产地有两处1、茶树的原产地是中国1、茶树的原产地是中国调查: 1935年,印度茶业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科学调查团,对印度沙地耶发现的野生茶树进行了调查。 志村桥与桥本实:结合多年茶树育种研究工作,通过对茶树细胞染色体的比较,认为中国茶树与印度茶树在细胞遗传学上并无差异。桥本实还进一步对茶树外部形态作了分析和比较。 结论: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的云南、四川一带。2、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2、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代表人物是英军少校勃鲁士 英人贝尔登 论据:只有印度有野生茶树;印度阿萨姆种茶树长得“野”,树高叶大,而中国种茶树树矮叶小。 他们不知道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担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中国还有众多的大叶茶,还有茶树王。3、茶树原产地在无名高地 3、茶树原产地在无名高地 代表人物:一是《茶叶全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的作者,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二是英国学者艾登。 观点:凡自然条件有利于茶树生长的地区都是原产地论。认为茶树原产地应包括缅甸东部、泰国北部、越南、中国云南和印度阿萨姆的森林中。因为这些地区的生态条件极宜于茶树的生长繁殖,所以这些地区的野生茶树也比较多。4、茶树原产地有两处 4、茶树原产地有两处 代表人物:爪哇茶叶试验场的植物学家科恩斯徒博士。 观点:1918年,当他考察中国边境发现有野生茶树后,认为在中国东部和东南部无大叶种茶树的记载。他认为,茶树因形态不同,可分为两大原产地:一为大叶种茶树,原产于中国西藏高原的东南部一带,包括中国的四川、云南以及缅甸、越南、泰国和印度阿萨姆等地;二为小叶种茶树,原产于中国的东部和东南部。 结论:中国的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结论:中国的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 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从地质变迁来看,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从茶树的进化类型看,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古茶树分布中国古茶树分布null巴达山野生古茶树 树龄2700年null云南千年古茶树null云南巴达山古茶树凤凰单枞凤凰单枞早期的茶叶饮用早期的茶叶饮用“茶”字及茶名称的演变 早期的饮茶null茶字变迁茶字变迁“荼”与“茶”与陆羽 先秦时期没有“茶”字。荼字最早出现在《诗经》,《诗经》:“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经》:“采荼、薪樗、饿农夫。” 《尔雅》:“槚,苦荼”。东晋的郭璞在《尔雅注》中认为这指的就是常见的普通茶树。 唐以前已经出现茶的字形。 陆羽在《茶经》中一律将荼减一划写作“茶”茶与荼茶与荼null茶与荼null茶的异名: 荼、梌、茗、檟、榎、荈诧、蔎、选、瓜芦、皋芦 早期饮茶早期饮茶最早饮(食)茶可能在周代 饮用方式——羹饮 《广雅》:“荆巴间采荼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三、茶业重心的迁移 三、茶业重心的迁移 1、茶业重心的东移 2、茶业重心的南移茶业重心的东移茶业重心的东移茶在长江上中游的传播 “秦人取蜀,始知有茗饮之事” 最早的茶的功能——药用 最早的茶叶市场 茶在社会上层的传播茶业重心的东移茶业重心的东移 隋唐五代茶业的兴起 饮茶“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茶经》第一次列举了我国的产茶州县。人们将其概称为八道四十三州。 茶始有字,始作书,始销边,始征税茶业重心的南移茶业重心的南移茶业重心南移的原因 : 气候 郊祭 战乱null贡焙改置:长兴、顾渚改为建州 建州贡茶:据吴任臣《十国春秋》,公元937年“国人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 。公元945年,闽为南唐所亡,第二年,“命建州制的乳茶,号曰京挺腊茶之贡,始罢贡阳羡茶。”所以,宋朝罢贡顾渚紫笋改贡建安腊面茶,是始于南唐李璟。 四、茶的经济地位的确立四、茶的经济地位的确立茶政:中唐以后历代政府调控茶业 经济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政策法规等的总和,称之为“茶政”。 1、从普通的消费品到国家经济的支柱 2、茶成为控制朝廷与周边关系的手段 从普通的消费品到国家经济的支柱 从普通的消费品到国家经济的支柱 早期作为普通消费品的茶 从《华阳国志》所载蜀茶入贡周王朝,直至汉晋时期,虽然茶叶已经开始进入社会的各个层次,但仍是作为一种极普通的商品存在的。这与当时茶的产量、生产技术及人民的接受程度是有一定关系的。当时南方是茶的主要流行区域,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于茶还不是很能接受。南齐王肃因父被齐所杀而奔北魏,因其饮茶一饮一斗,京师的士子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漏卮”,他饮茶的习惯被北人目为怪异之举。null税茶与榷茶制度 茶业暴利——《膳夫经》说:“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又说,“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税茶——德宗时期——赵赞 榷茶——文宗时期——王涯 茶成为控制朝廷与周边关系的手段 茶成为控制朝廷与周边关系的手段 茶马贸易——以茶易马 茶马贸易是官府统制的茶叶边疆市场,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唐时,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由此开创了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茶马贸易及边茶贸易。宋自立国以后,先后与辽、西夏、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鼎足而立,时常处在战争状态。在此情况下进行的茶马贸易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此外,还以此来协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宋政府利用自身的经济发达的优势,通过茶马贸易,给卖马的蕃部一定的经济优惠,而对于马并不是唯一目的。null榷场贸易 榷场贸易的商品不一定是马匹,可以是谷物,可以是香料,可以是金银。在宋金的边贸中,金朝曾用银购买宋朝的茶叶,用在买茶叶上的白银每年达72万两,结果引起了金朝的极度恐慌,不得不采取严禁措施以阻银茶交易,但收效却不理想。 边茶贸易对周围国家的影响很大,仁宗庆历四年,宋廷商量岁赐西夏茶叶问题时,许多大臣反对赐茶过多,认为赐茶过多,会影响到榷场的利益。而西夏得到的茶叶除一部分自己消费外,还用来与西域、中东一带进行贸易。 第二章 茶类第二章 茶类问题: 制茶法的发展与历代茶叶类别 近现代茶类发展 现代名茶概览 一、制茶法的发展与历代茶叶类别一、制茶法的发展与历代茶叶类别1、茶类的演变及制茶法的发展 2、茶类演变与饮茶方法的变革 茶类的演变及制茶法的发展茶类的演变及制茶法的发展唐以前的饼茶 宋代团茶发展的顶峰 散茶的出现及技术的成熟 明代黄茶、黑茶、白茶 清代红茶与乌龙茶 null唐以前的饼茶 《广雅》:“荆巴间采荼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这是唐以前的饼茶的制作方法的大概。广雅所记的饼茶多是以蒸青或捞青的方法来杀青的。到了唐代,蒸青作饼茶的制法已逐渐完善。据陆羽的《茶经》记载,饼茶制造要经过采、蒸、捣、拍、焙、穿、封七个过程。这是唐代茶饼制作的标准程序。陆羽还从茶饼的形状将茶分为八个品类。唐代的蒸青饼茶有大有小,据《唐食货志》载,“贞元,江淮茶为大模一斤至五十两。 null《茶经》中的饼茶《茶经》中的饼茶null宋代团茶发展的顶峰 “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龙团凤饼为北宋丁谓所创,后仁宗时,蔡襄在建州督造团茶,又创出小龙团。欧阳修《归田录》说:“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自小团茶出龙凤茶遂为其次。” 宣和二年,郑可简造银丝水芽,号龙团胜雪,为宋团茶之极品。 龙凤团茶的制作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分: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干。茶叶采来先浸于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冲洗,然后榨去水,再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中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成饼,烘干。从程序上来看,宋代团茶与唐代饼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过黄(去茶汁)。宋代龙凤团茶的模型宋代龙凤团茶的模型散茶的出现及技术的成熟 散茶的出现及技术的成熟 散茶出现在唐代,《茶经》说饮有觕茶、散茶、末茶、饼茶者。 宋太平兴国二年,有腊面茶、散茶与片茶三类。《宋史·食货志》:“散茶出淮南归州、江南荆湖,有龙溪、雨前、雨后、绿茶之类十一等。”散茶的杀青经历了从蒸青到炒青的转变。直到元代,王桢《农书》中所记载的仍为蒸青技术。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茶徘徊。 散茶的流行及技术的成熟与明太祖有着直接的关系。洪武二十四年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芽以进。” 明人对于炒茶的技法的研究成了明代茶书不同于前代茶书的一个亮点。在张源《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罗廪的《茶解》中都详细解说了炒茶的技术要点。自从明代炒青绿茶盛行以后,各地茶人对炒制工艺不断革新,先后产生了不少外形、内质各具特色的炒青绿茶,如徽州的松萝茶、杭州的龙井茶、歙县的大方等等。明代黄茶、黑茶、白茶 明代黄茶、黑茶、白茶 黄茶的产生 :从绿茶制法的不当中产生的。许次纾的《茶疏》中称这种茶“仅供下食,奚堪品斗”。 黑茶的出现:明代的黑茶主要产于湖南安化,多用于销边换马。 白茶的由来与演变 :唐宋时所谓的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制成的茶。明代出现的白茶采用的是不炒不揉的工艺。 清代红茶与乌龙茶 清代红茶与乌龙茶 红茶的产生和发展:在茶叶制造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日晒代替杀青,经揉捻叶色变红,由此产生了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是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的。 乌龙茶的起源:有人认为乌龙茶出现于北宋,有人认为是出现于清咸丰年间,但都认为最早是出现在福建。清代陆廷灿《续茶经》引王草堂《茶说》介绍了武夷岩茶。《茶说》成书在清代初年,因此,武夷茶的独特工艺成形一定在此之前。 从素茶到加香茶 从素茶到加香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长的历史,宋代蔡襄《茶录》提到加香茶:“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 明代顾元庆《茶谱》中有用橙皮窨茶和用莲花含窨的记述 明代钱椿年《茶谱》述及:“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二、茶类演变与饮茶方法的变革 二、茶类演变与饮茶方法的变革 1、团饼茶与唐煮宋点 2、明清散茶与撮泡法 团饼茶与唐煮宋点团饼茶与唐煮宋点唐之前的饮茶方法基本上可说是“羹饮”。直到唐朝,人们饮茶常在在茶汤中加葱姜、枣、橘皮、茱臾,还要加盐,煮好后分给座中之人。“羹饮”自陆羽的《茶经》流传之后基本上在中国大部分地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陆羽所倡导的煎茶法,也常称为煮茶法。 点茶法与煎茶法在形式上相似,但在精神内容上是不同的。宋代的点茶法更注重茶的娱尔性(游戏性)。李邦彦《延福宫曲宴记》记载有宋徽宗为大臣烹茶一事,“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烹茶。饮毕,皆顿首谢。”正是因为点茶的游戏性使宋徽宗乐此不疲。 唐煎茶图唐煎茶图宋斗茶图宋斗茶图宋代点茶效果宋代点茶效果明清散茶与撮泡法 明清散茶与撮泡法 所谓撮泡法就是将茶叶放入杯中,冲入开水即可。撮泡法的简易对应的是制茶法的简易。 明初,朱权曾仿唐宋茶艺的程序创立了新的茶艺程式,但终因其繁,未能普及。 三、近现代茶类发展 三、近现代茶类发展 中国茶发展至清代,六大茶类都已经出现,近现代茶类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 1、茶叶品类的命名 2、茶类的划分 茶叶品类的命名茶叶品类的命名根据形状不同命名:瓜片、雀舌、珠茶、银针 结合产地的山川名胜命名:西湖龙井、黄山毛峰、茅山青峰、庐山云雾、井冈翠绿 根据外形色泽或汤色命名:绿茶、白茶、红茶 根据采摘的季节来命名:明前茶或火前茶、雨前茶,春茶(4—5月份采)、夏茶(6—7月)、秋茶(8—10月)、新茶、陈茶 根据加工工艺命名:炒青、烘青、晒青、蒸青、发酵茶、半发酵茶 根据销路不同命名:内销茶,边销茶,外销茶。 根据茶树品种命名:乌龙茶中的“水仙、乌龙、肉桂、大红袍、铁观音”等。 茶类的划分 茶类的划分 基本茶类与再加工茶类。 基本茶类 绿茶 炒青、烘青、晒青、蒸青。 红茶 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 乌龙茶 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 白茶 白芽茶、白叶茶 黄茶 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 黑茶 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滇桂黑茶、广西黑茶 再加工茶类: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饮料等 四、现代名茶概要 四、现代名茶概要 绿茶——西湖龙井null 千岛玉叶null碧螺春null蒙顶甘露null庐山云雾null阳羡雪芽null 太平猴魁null福建雪芽null婺源墨菊null洞庭春芽null雨花茶null无锡毫茶null临海蟠毫抹茶抹茶红茶 祈门红茶红茶 祈门红茶nullB、云南红茶乌龙茶 —— 铁观音乌龙茶 —— 铁观音null冻顶乌龙null大红袍null凤凰单丛白茶——白毫银针白茶——白毫银针黄茶——霍山黄芽黄茶——霍山黄芽null君山银针黑茶——普洱茶黑茶——普洱茶紧压茶——普洱饼茶紧压茶——普洱饼茶null 普洱方茶null千两茶花茶——茉莉龙珠花茶——茉莉龙珠第三章 茶俗第三章 茶俗问题 饮茶习俗的发展与传播 宗教、文艺对茶俗的影响 中外茶俗概要 一、饮茶习俗的发展与传播 一、饮茶习俗的发展与传播 1、茶在国内的传播 2、茶在国外的传播 茶在国内的传播茶在国内的传播药用功能 司马相如《凡将篇》里茶是与其它药物列在一起的; 张楫《广雅》在介绍茶的作用时说:“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荼,令人少眠”; 刘琨让其侄给他寄茶是因为“体中烦闷,恒假真荼”; 任昉《述异记》说:“巴东有真香茗,其花白色如蔷薇,煎服,令人不眠,能诵无忘”。 茶的二十四功效茶的二十四功效1、少睡;2、安神;3、明目;4、清头目;5、生津止渴;6、清热;7、消暑;8、解毒;9、消食;10、醒酒; 11、去肥腻,《秋灯丛话》:“北贾某,贸易江南,善食猪首,兼数人之量。有精于岐黄者见之,问其仆,曰:每餐如是,已十有余年矣。医者曰,病将作,凡药不能治也。俟其归,尾之北上,居为奇货。久之,无恙。复细询前仆,曰:主人食后,必满饮松萝茶数瓯。医爽然曰:此毒唯松萝茶可解,怅然而返。”; 12、下气;13、利水;14、通便;15、治痢;16、祛痰;17、祛风解表;18、坚齿;19、治心痛;20、疗疮治瘘;21、疗饥;22、益气力;23、延年益寿;24,其他。 砖茶型氟中毒砖茶型氟中毒砖茶型氟中毒是近十余年来发现的一种氟病新类型,流行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动物实验表明,长期饮用含砖茶的酥油茶或奶茶,以及食用加入砖茶水的食物(如青稞粉拌砖茶水的藏族人食物糌粑)可导致机体氟中毒。 磚茶是中國西部很多少數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它的氟含量是普通商品茶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具有飲磚茶習慣的地區包括西藏、內蒙古、新疆、青海等八個省、自治區,占中國版圖的約50%,累計十餘個民族,約四千余萬人。中国饮砖茶地区示意图中国饮砖茶地区示意图茶在国内的传播茶在国内的传播精神作用——修身、娱乐两方面的作用。 修身:在两晋时期表现尤为突出。鉴于西晋的迅速败亡,有识之士普遍认为,奢侈无度是西晋败亡的主要原因,只有精行俭德,才是保身立命之道。陆纳、桓温等。 《世说新语》:“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自过江,便失志。王丞相请先度时贤共至石头迎之。犹作畴日相待,一见便觉有异,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荼,为茗?觉有异色,乃自申明云:向问饮为热为冷耳。” 娱乐:左思《娇女诗》说他的女儿“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鎘”,——茶是一种游戏;张载《登成都楼诗》:“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茶是一种美味;杜育《荈赋》说:“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茶是一种美,一种纯粹的精神享受。 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茶在国外的传播茶在国外的传播渠道:第一,通过来华的僧侣的使臣,将茶叶带往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第二,在互派使节过程中,茶成为随带的礼品或用品,在国与国之间交流;第三,通过贸易往来传输到国外。 路径:一是边茶贸易,二是丝绸之路,三是海路。 输出茶种: 印度的茶种、日本茶种、朝鲜茶种。国外饮茶的普及状况国外饮茶的普及状况全球大约有50多个国家产茶,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亿人饮茶。 亚洲的主要产茶国有:印度、斯里兰卡、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孟加拉国、伊朗、马来西亚、尼泊尔、土耳其、越南等。 非洲的主要产茶国有:喀麦隆、肯尼亚、马拉维、南非、坦桑尼亚、布隆迪、埃塞俄比亚、毛里求斯等。 南美洲的主要产茶国有:阿根廷、巴西、秘鲁、厄瓜多尔等。 大洋洲产茶的有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全世界茶叶的年产量大约在300万吨左右,茶叶消费量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大约是46万吨,人均饮茶最多的是爱尔兰,每年人均饮茶2.7公斤。 二、宗教文艺对茶俗的影响二、宗教文艺对茶俗的影响茶与宗教的关系 茶的文学表述 艺术中的茶茶与宗教的关系 茶的文学表述 艺术中的茶茶与宗教的关系茶与宗教的关系茶的功用与宗教在精神上的类同 宗教祭祀活动中的茶 宗教对茶文化形成与传播的影响 茶的功用与宗教在精神上的类同茶的功用与宗教在精神上的类同茶与宗教的类同主要在于茶的药用功能及在此之上衍生出的精神功能. 对于肥肉厚酒的奢侈生活的忧虑。《吕氏春秋》之《本生》篇说:“肥肉厚酒,务以相强,命之曰烂肠之食”。后果:大者亡国,小者丧生。 人们觉得茶生长在高山里,又有着神奇的作用,一定和神仙有关,人吃了也可以成仙。神仙虽然吃茶,但吃茶的人却并没有成仙,原因自然是修炼的方法不对。神仙是要清静无为,清心寡欲的,一边醉生梦死,一边吃茶自然是不得法的。于是人们将清静无为的宗教精神赋予了茶。这也成为茶文化在以后发展中的基本精神。 茶与神仙茶与神仙《搜神记》:“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忽遇一人,身长丈余,遍体皆毛。从山北来。精见之,大怖,自谓必死。毛人径牵其臂,将至山曲,入大丛茗处,放之便去。精因采茗。须臾复来,乃探怀中二十枚桔与精,甘美异常。精甚怪,负茗而归。” 陶弘景《名医别录》:“茗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旁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至夜,老姥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 宗教在茶文化流传中的作用宗教在茶文化流传中的作用魏晋时期的宗教背景: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成为取代两汉的经学的主流学术思想。玄学以老庄解经,认为现象世界后还有着一个真实的永恒不变的精神本体——“道”或“无”。 魏晋时期的佛教般若学则宣扬“诸法性空”,般若三家“本无宗”强调要泯灭人的主观认识功能,使心不起作用,强调以无为本,“心无宗”着重强调主观意识的无,即心无,“即色宗”并不直接否认客观的存在,但认为现象只是假相,本质上还是空。 魏晋时期的宗教与茶在“虚无清静”这一点上取得了共识。 汉末至两晋时期是中国传统宗教的形成期,也是茶文化的草创及推广期,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在一开始就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著名的茶人大多数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陆羽出身于佛门,卢仝是道士,著《大观茶论》的宋徽宗自称是“道君皇帝”。而我国历史上许多名医同时也是著名的道士。宗教在茶文化流传中的作用 宗教在茶文化流传中的作用 道教对茶文化的开发之功——他们首先将宗教精神赋予茶,他们首先在士大夫阶层中传播茶。 佛教对茶文化的推广之功——由于僧人们自已饮茶的需要,于是寺院所在的名山遍植茶园 。 佛教的宗旨是普渡众生,表现在吃茶上也与道教有很大的差别。佛教的寺院经常有施茶、施粥的义举。而道教的喝茶又是一番景象,卢仝的茶诗说:“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由于二者在宗旨上的不同,道教在其最鼎盛的时候,也没有达到佛教的规模与影响。宗教活动中的茶宗教活动中的茶在祭祀活动中 《神异记》里有一个故事,说余姚有一个叫虞洪的人,一天进山采茶,遇到一个道士,把虞洪引到瀑布山,说:我是丹丘子,听说你善于煮茶,常想分点尝尝。山里有大茶树,可以相帮采摘,希望他日有剩茶时,留一点给我。虞洪回家后,给他立了个牌位,每次煮茶都给他斟上点,他进山采茶时也都能采到大茶叶。 在汉之前,贡茶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祭祀。但因当时茶的产量很少并且影响也不大,茶在祭祀中的作用不显。确立茶在祭祀中的地位的是齐武帝,他曾下诏:“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明朝的宫廷祭祀时曾用大量的茶叶。 宗教活动中的茶宗教活动中的茶道教的养生服食 养生服食是道教修炼的主要方法之一。服食内容有二:金丹、草药(含茶)。前面说过,金丹的成本太高,普通人或普通道士是承受不起的。草药则是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广雅》:“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博物志》:“饮真茶令人少眠”;《壶居士食忌》:“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陶弘景《杂录》:“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宗教活动中的茶宗教活动中的茶佛教的坐禅 佛教与茶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北禅宗的坐禅离不开茶,他们选择清静的地方作禅房,还要注意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调食、调睡眠都与饮茶有一定的关系。日本民间传说是达摩的眼皮化成茶树,我国也有传说蒙山顶上茶是甘露大师之亲植。至今在许多寺院中都有招待上客的茶寮或茶室,甚至有些法器也用茶来命名。如许多庙的佛堂中都设有钟鼓,如果设有两鼓,则一置东北角,称“法鼓”,一置西北角,称“茶鼓”。这些都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了茶对于佛教的重要性。 茶的文学表述茶的文学表述茶与诗词:茶诗词分为狭义的咏茶诗词和广义的有茶诗词两类。咏茶诗词是以茶为主题的,这类茶诗词数量不多,有茶诗词包括诗词及诗词的序中提到茶的。茶诗词几乎包括了诗词的各种体裁。从茶文化的研究来看,茶诗词提供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资料。 幽居 陆游 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 园丁刈霜稻,村女卖秋茶。 早期的茶诗早期的茶诗最早提及茶叶的诗有四首: 张载的《登成都楼诗》:“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孙楚的《出歌》:“姜桂荼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左思的《娇女诗》:“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鬲”; 王微《杂诗》:“收饮今就檟。” 《荈赋》——最早的茶赋。 名茶入诗的最早诗篇名茶入诗的最早诗篇答族侄僧中孚赠仙人掌茶并序 李白 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唯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未觌,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从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最著名的茶诗最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至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至头还得苏息否 ?元稹的咏茶的宝塔诗元稹的咏茶的宝塔诗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净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茶的诗意茶的诗意 青春 在四十五岁的夜里 忽然想起她年轻的眼睛 想起她十六岁时的那个夏日 从山坡上朝他缓缓走来 林外阳光炫目 而她的衣裙如此洁白   还记得那满是茶树的丘陵 满是浮云的天空 还有那满耳的蝉声 在寂静的寂静的林中茶与楹联 茶与楹联 茶联有两种: 其一是为茶馆所作,内容与茶不一定有关,如郑板桥为仪征一茶肆题的楹联 山光扑面因朝雨 江水回头为晚潮 其二是为茶所作,既可用于茶馆装饰,也可用在书斋、茶叶店或题画。 墨兰数枝宣德纸 苦茗一杯成化窑 茶馆对联茶馆对联广州陶陶居: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四川成都有一家茶酒馆: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其它: 为爱清香频入座,欣同知己细谈心。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尘虑一时净,清风两腋生。 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 得与天下同其乐,不可一日无此君。 茶与散文茶与散文三类:咏物、寓言、奏对、记事 陆羽《毁茶论》 苏东坡《叶嘉传》 黄庭坚《煎茶赋》茶与歌舞曲艺 茶与歌舞曲艺 茶歌的来源:一、由茶诗转来。 二、经文人整理的民谣。 三、茶农或茶工的创作。 贡茶鲥鱼歌 韩邦奇根据《富阳谣》 富阳山之茶,富阳江之鱼, 茶香破我家,鱼肥卖我儿。 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 皇天本圣仁,此地一何辜? 鱼兮不出别县,茶兮不出别都。 富阳山何日摧?富阳江何日枯? 山摧茶已死,江枯鱼亦无, 山不摧江不枯,吾民何以苏? 清代江西的采茶劳工歌清代江西的采茶劳工歌 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 想起福建无走头,三更半夜爬上楼。 三捆稻草搭张铺,两根杉木做枕头。 想起崇安真可怜,半碗腌菜半碗盐。 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 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 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 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 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 茶舞与茶戏茶舞与茶戏茶歌开始没有统一的曲调,后来孕育产生了专门的“采茶调” 。采茶调是汉族的民歌,在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演化产生了“打茶调”、“敬茶调”、“献茶调”。 茶舞主要是流行于南方各省的“茶灯”或“采茶灯”。一般是由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参加表演,主要是表现茶园的劳动生活。 除歌舞外,我国还有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而产生的独立剧种——“采茶戏”。流行于南方各省,尤以江西比较普遍,一般形成于清代中期至末期。一唱而众和。 三、中外茶俗概要 三、中外茶俗概要 国内各民族的茶俗 亚洲茶俗 欧洲的茶俗 美洲茶俗 非洲茶俗国内各民族的茶俗国内各民族的茶俗汉族的清饮 体现在民俗中的茶文化与茶道中的有着较大的不同。“饮茶饮湿”,说的是为解渴而饮茶,不知茶味。民俗中的饮茶多少有着这种成分。汉族人饮茶以清饮为主,南方的绿茶、北方的花茶、福建的乌龙茶、西南的普洱茶都是如此。所谓清饮,就是以沸水冲泡茶叶,茶汤中不添加任何东西。清饮一直是汉族茶文化的主流。在元明清时,由于受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影响,有时也会在茶汤中添加一些果品。在饮用的方式上有品茶与喝茶之别。在古代还有吃茶,如今这一方式只在少数民族的茶俗中可得一见。国内各民族的茶俗国内各民族的茶俗维吾尔族的奶茶与香茶 维吾尔人“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喝的多是茯砖茶,但南北疆的茶俗不同。北疆人多以放牧为生,南疆人多以业农为生。北疆以喝加牛奶的奶茶为主,南疆则以加香料的香茶为主。 佐茶食物:羊肉、馕、奶油、蜂蜜、苹果等。 初饮奶茶,味浓涩,不习惯,但只要在高寒、少菜、多食奶肉的北疆住上一段时间,就能体会当地人对奶茶的情感。奶茶的制法奶茶的制法北疆的奶茶:长年累月,终日必备。通常在牧民的帐篷中,悬挂一铝壶,底下是终日燃烧的煤炉,奶茶可随时取饮。方法:将茯砖敲碎,加水煮4---5分钟,再加入奶疙瘩与盐巴同煮4---5分钟即可。 南疆的香茶:不加牛奶与盐巴,而是用胡椒、桂皮等香料碾碎而成的细末。 藏族的酥油茶藏族的酥油茶酥油茶是一种在茶汤中加入酥油等原料,再经特殊方法加工成的茶。 文成公主入藏与藏族的茶俗 酥油茶的礼节藏族的酥油茶藏族的酥油茶藏人食物以奶肉、糌粑为主,少瓜果蔬菜。藏人喝茶也有清饮、奶茶,但以酥油茶最普遍。 酥油就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用勺搅拌,倒入竹桶内,冷却后凝结在表面的一层脂肪。茶叶常用紧压茶中的普洱与金尖。 方法:将紧压茶捣碎,放入沸水中煮约半小时,等茶汁浸出,滤去茶叶,把茶汁倒入长圆柱形的打茶筒内。同时用另一口锅煮牛奶,煮至表面凝结有酥油时,也倒入打茶筒,再放上适量的盐和糖搅打至融合。藏人的茶仪藏人的茶仪茶筒多为铜质,甚至有用银制。盛酥油茶的茶具多为银质,也有用黄金加工而成的。茶碗多为木碗,但常用金、银、铜镶嵌而成。更有用翡翠制成。不同等级的茶具是人们财产多少的标志。 喝茶时不能端碗一饮而尽,要留下少许,表示对主妇打茶手艺的赞许。在不喝时,可将少许茶汤泼在地上,主人就会知道,不再劝饮。 亚洲茶俗——韩国茶礼亚洲茶俗——韩国茶礼 茶传入韩国大约在唐朝。据高丽时代普觉国师一然《三国遗事》所记载,当时祭祖的礼仪中已经用到了茶。高丽时期,受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朝鲜半岛茶文化兴盛和陶瓷文化的兴盛之时,初期流行煎茶道,中晚期流行点茶道。茶具文化也极辉煌,并影响日本。高丽在吸收、消化中国的茶文化后,开始形成了本民族特色的茶文化,高丽的茶道——茶礼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佛茶礼与高丽五行献茶礼。韩国茶礼韩国茶礼其他亚洲国家的饮茶习俗其他亚洲国家的饮茶习俗印度:羊奶红茶、世界红茶的主要产区 巴基斯坦:英国色彩,普遍爱喝牛奶红茶,味浓,量多。 其它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 土耳其:煮茶、甜茶欧洲的茶俗 欧洲的茶俗 英国是茶叶的消费王国,但最初将茶叶传到欧洲的是葡萄牙人和荷兰人。 英国茶俗:茶叶消费的王国、红茶、下午茶、热饮与冷饮 null公元1662年,嗜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皇查理二世,把饮茶的风气带入英国宫廷。由于她的提倡,饮茶成了英国上流社会风雅的社交礼节,随后又普及到民间,部分取代了酒类饮料。另一方面,由于英国水质较硬,口感较差,但当此水与红茶结合时,味道竟变得芳香浓郁起来,这使得红茶在传入英国的短短十几年中一下子上升到“国饮”的位置。为保障上层社会对茶叶的需求,英国政府于1669年规定茶叶贸易由东印度公司专营,并首次从爪哇间接输入中国茶叶。null俄罗斯茶俗:茶炊、红茶、蒙古茶 其它欧洲国家茶俗:荷兰、法国、德国 美洲茶俗 美洲茶俗 美国茶俗:波士顿倾茶事件、冰茶、袋装茶 南美茶俗:日本移民的作用、马黛茶 非洲茶俗 非洲茶俗 摩洛哥:薄荷茶、精美茶具 埃及的甜茶 毛里塔尼亚的绿茶 肯尼亚的红茶第四章 茶道 第四章 茶道 问题 茶道的类宗教性 日本茶道的形成 日本茶道的精神特征 一、茶道的类宗教性一、茶道的类宗教性道的生发 茶道概念的形成 茶道的类宗教性道的生发道的生发道的本义——先秦哲学中的道 宗教的道——佛、道的教义 文化的道——揉合了道德修养、三教思想茶道概念的形成 茶道概念的形成 茶道一词的来源:茶道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 皎然:“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 封演:《封氏闻见记》 刘贞亮:“以茶可以行道” 现代茶道观: 庄晚芳:“茶道就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蔡荣章:“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功能及其意境。”null现代茶道观: 李斌诚:“茶道,乃是饮茶的道德、道理,或曰准则与规范。它是啜茗与文化的结合体,陶冶情操的手段和一门高深的饮茶艺术。” 游修龄:“茶道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修养和境界追求,借饮茶而相互交流,文明优雅,而且常常同佛教的禅宗有很深的渊源关系。”null中国现代茶道内涵: 饮茶之道——饮茶的方式、方法 饮茶修道——通过饮茶修身养性 饮茶即道——饮茶可以达到道的境界茶道的类宗教性茶道的类宗教性 天师道醮坛程式天师道醮坛的程式天师道醮坛的程式设坛--上供--烧香--升坛--礼神--存念如法--高功宣卫灵咒--鸣鼓--发炉--降神--迎驾--奏乐--献茶--步虚--赞颂--宣词--复炉--唱礼--祝神--送神 朱权茶道的程式朱权茶道的程式选择、布置环境、茶案--备茶、茶点--焚香或点香--茶人进入茶道活动场所--茶道礼法--茶道心法--茶道规范意念--开场白--点火煮水--宾客来临--迎接宾客--奏乐--献茶散花欣赏茶及茶具--行姿、礼姿、沏茶手法--品茶、赞赏茶品--相互切磋茶道--再煮、斟茶水--欣赏琴艺--礼陈再三--送别客人二、日本茶道的形成 二、日本茶道的形成 茶叶传入日本 1、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僧人最澄从中国将茶树种子带回日本,种在京都比睿山东簏日吉神社旁边。此地至今仍生长着一些茶树。另外,同一时期到中国留学回去的有空海和尚和永忠和尚,都将中国的饮茶生活习惯带回日本,永忠和尚于805年回国,空海和尚于公元806年回国。 null2、弘仁茶风——日本古代饮茶文化是以嵯峨天皇(809--823)为主体,以弘仁年间(810一824)为中心而展开.此期间是唐文化在日本盛行的时代,茶文化是其中最高雅的文化.也是日本饮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弘仁茶风” 日本茶道的草创期日本茶道的草创期 日本荣西禅师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及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两次来中国登上天台山。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回国时,从日本最西端的平户登陆,一路上撒下了不少的茶籽,一直到达京都的拇尾高山寺。有记载称:“日本最古的茶园遍及西日本各地,有九州平户岛的富春院,有从背振山石缝间萌芽出来的茶名为“石山苑”的茶园,有圣福寺茶园,有京都的高山寺茶园,还有最澄和尚的“日吉茶园”等都被 称为“日本最古茶园”。 null本茶与非茶——荣西禅师回到京都后,将茶籽送给了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明惠上人把其种植在寺内,由于自然条件较好,所生产的茶叶滋味纯正,颇受人们的珍惜。于是,人们将拇尾茶称作“本茶”,而把其他地方产的茶称作“非茶”。此后,品尝分辨“本茶”、“非茶”的功夫成为室町时代斗茶的主要内容。荣西禅师与源实朝荣西禅师与源实朝 在荣西禅师主持的寿福寺,经常接待幕府大将军源实朝,建保二年(1214)2月3日,将军在一个宴会上喝醉了,直到第二天他都感到身体不适,荣西禅师得知,特别献上一盏茶,并另献一本誉茶德之书《吃茶养生记》,将军喝了荣西的茶后,身体很快就恢复,看了《吃茶养生记》之后,大加赞赏。荣西禅师也因此成为日本饮茶史上的祖师。null 荣西禅师回国的第二年(1192),日本最高权力机构是由庞大的武士集团源氏集团所掌握,政治中心由京都转移到镰仓。镰仓时期,由于佛教的影响,茶与禅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寺院茶颇受重视。又由于艺道的成立,影响了斗茶、书院茶等的内容,由荣西禅师从宋朝带回的末茶冲饮方式,历经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安土、桃山时代,使日本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日本茶道完成了草创期。茶道理念的确立茶道理念的确立东山文化时期也是日本娱乐性的斗茶会发展成为宗教性的茶道的初步形成期。 同仁斋——有固定墙壁的房间,设有可供放置文房用具、可供写字用的固定台子设施,还设有可供放置一些艺术品的开放式壁架。地面铺满四张半榻榻米。一张榻榻米的规格是:长1.909米.宽0.954米,总面积是8.186平方米. 这给茶道的成立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室内空间。这种建筑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称作“书院式建筑”在这种房间里进行的茶文化活动称作“书院茶”。null能阿弥——艺术家。对书院茶文化起着主导作用。通晓书、画、茶,并善于鉴定古董、艺术品。 在能阿弥的发明指导下,所进行的点茶法展一种极真台子茶法.点茶时要穿武士的礼服,在极真台子上面放上点茶用具,茶具的位置、拿法,动作的顺序、移动的路线,进出茶室的步数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也是日本茶道形成的基本点茶程序。 null 村田珠光(1423—1502)的草庵茶思想和禅宗的思想交融后,走出了禅茶一味的道路,确立了茶道的理念,也因此被确立为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 珠光通过禅的思想把茶道提高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不仅表现了外形的感觉美,而且体现了宗教的还原式的内省美,从旧求华丽的进口货的斗茶、书院茶风,一改为尊崇自然,尊崇乡间茶具的草庵茶凤.使庶民为主体的乡土文化战胜以东山为代表的贵族文化。日本茶道的最终形成日本茶道的最终形成武野绍鸥(1502~1555)继承和发扬了珠光茶道,将日本歌道理论中蕴涵的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纯净的艺术思想导入茶道,作为茶道艺术理论基础,是日本茶道走向民族化的重要一步 。武野绍鸥是日本茶道的先导者。 武野绍鸥将日本文化生泊中独特的索淡、纯净的风格再现于茶道;而经茶道提炼出来的高雅生活文化艺术又还原到一般生活中去。null千利休(1522—1592)是茶道之集大成者。 利休跟随绍鸥学习茶道15年,1574年做了织田信长的茶道侍从,后又成为丰臣秀吉的茶头.利休晚年的茶道思想趋向古朴简约,表现出“本来无一物”的艺术境界。 利休在茶、禅结合的宗教文化基础上将茶道还原到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完全消除了茶道的娱乐性,将茶道的艺术境界带向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向。 公元1592年2月28日被赐死之后。标志着日本茶道草创期的结束。 三千家的确立 三千家的确立 千利休去世不久,丰臣秀吉召回了流放的利休第二子少庵,允许他复兴利休的茶道,少庵的儿子宗旦强调千利休茶道素淡的精神,并记取祖父的教训,终身不仕,专心茶道,对千家茶道进行了整理扩充。null三千家——千宗旦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分别继承了他的茶道,开启了日本茶道流派。宗旦的第三子江岑宗左承袭了他的茶室“不审庵”,开辟“表千家”流派;第四子仙叟宗室承袭了宗旦隐退时代的茶室“今日庵”开辟了“里千家”流派;第二子一翁宗守在京都的武者小路(地名)建立“官休庵”,开辟了武者小路流派。京都不审庵京都不审庵京都不审庵京都不审庵不审庵藏利休所用茶具不审庵藏利休所用茶具null继承千利休茶道的,除了三千家之外,还有七个弟子,被称为“利休七哲”,其中以古田织部最有特色和成就。 秀吉命织部将利休的市井平民式茶法改造成武士风格的茶法。改造后的茶法雄健豪放,色彩鲜明,阳刚华丽、自由豁达。 小堀远州是古田织部最杰出的弟子,是江户时代第三代将军秀光的茶道教师,他也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所设计的桂离宫被誉为日本庭园艺术的最高代表,融合了千利休茶道素淡与王朝的华美。 家元制度的建立 家元制度的建立 千利休去世后,由子孙和弟子们分别继承的茶道,400多年来,形成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以千利休茶道思想为指导原则。这些流派的茶道思想得以继承和发展,成为遍及日本的社会文化活动,与日本的家元制度的建立有关。 家元就是该流派的掌门人。他负责继承上代的茶技,向下传授茶技,有绝对的权力和威望。家元的职位是世袭的,在继位之前,从五八岁便开始修到茶道,之后到禅寺参禅,经过长年的艰苦修行磨炼,家元的人格、茶技、言行对这一流派的发展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径山茶宴对日本茶道的影响径山茶宴对日本茶道的影响日本文永四年(公元1267年),筑前崇福寺开山者南浦绍明禅师,自宋归国,获赠径山寺茶道具“台子”(茶具架)一式并茶典七部。“台子”后传入大德寺,梦窗疏石国师率先在茶事中使用了台子,开点茶礼仪之先河。此后,台子茶式在日本普及起来。 朱权茶道对日本茶道的影响朱权茶道对日本茶道的影响对应于日本茶道的千利休时期的,是中国明代中期,而明朝朱权的《茶谱》刊行及朱权茶道思想、形式的传播与日本茶道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现代日本茶道与朱权茶道在思想、茶叶、茶器、茶具、环境等大体相似,有的甚至完全相同。 朱权《茶谱》刊行于1440年,而千利休活动于(1522——1591年)日本抹茶的调制日本抹茶的调制三、日本茶道的精神特征 三、日本茶道的精神特征 茶道的理想——从生活的细小事情中悟出伟大! “和、敬、清、寂”——茶道“四规”。 “和”、“敬”表示主人和客人的关系是和睦相处、互相尊敬,并有突出和平之意; “清”、“寂”表示茶室有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色古香的陈设。 null 村田珠光把书院的大茶厅改为四帖半的小草房,改黑漆台为白木板下装竹足的台子,用竹子作水筒,勺茶的杓子原本人们以银或象牙质为上,他弃银质与象牙质茶杓不用,改为提倡竹质茶杓。并且提倡自然花花草草作为小草房的装饰,改喜用中国陶瓷茶具的风尚而为崇尚日本陶瓷茶具。总而言之,追求茶室设备及装饰的自然、简朴、优雅及民族的凝聚性。 null茶人首先具备的条件之一是扫、擦、洗的知识。 茶室内即使在白天,光线也很柔和,因为只有少许光线可以透进斜顶低檐。从天花到地板的所有东西在色调上都很淡雅;客人也都穿着精心选择的颜色不引人注目的服装。除了崭新的本色竹制茶筅和亚麻餐巾形成唯一的对比以外,一切都是古色古香的柔和,任何使人想到新制品的东西都被禁止使用。茶室和茶具虽然褪了色,但都很清洁,连房间最幽暗的角落都一尘不染。否则主人便不能被称为茶人。 日本茶室日本茶室乐烧茶碗乐烧茶碗织部烧茶碗与香合织部烧茶碗与香合阿弥陀堂壶 桃山时代阿弥陀堂壶 桃山时代日本茶筅日本茶筅日本茶筅日本茶筅日本抹茶道场景日本抹茶道场景日本小川流煎茶席日本小川流煎茶席日本人眼中的中国茶日本人眼中的中国茶中国茶文化的风格中国茶文化的风格第五章 茶事 第五章 茶事 问题 茶人、茶事典故 茶著简介一、茶人、茶事一、茶人、茶事陆羽——《全唐诗》载有陆羽的一首歌: 不羡黄金罍,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 null陆羽的一生具有很浓的传奇色彩。 陆羽是个孤儿,在三岁时被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陆羽长大后,以《易》自筮,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就给自已定姓为陆,取名羽,以鸿渐为字。 13岁那年,陆羽离开寺院,随一个戏团到处演出,后来在一次演出中,他受到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推荐他到火门山的隐士邹夫子那里去读书。null天宝十一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被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羽告别邹夫子下山,与崔相识,经常一同出游,品鉴茶水、谈论诗文。 天宝十三年,陆羽为考察茶事而出游,崔国辅给他置办了行头。4年后,唐肃宗乾元元年,陆羽来到了升州(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 760年他又来到苕溪(浙江吴兴)隐居山间,闭门著《茶经》。此间,他常身披纱巾短褐,着芒鞋,独行山野中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至日落兴尽,方号泣而归,被人称为当世的“楚狂接舆”。唐代宗时曾诏拜太子文学,但未就职。 null陆羽逝后,被尊为“茶神”。唐衢州刺史赵璘,其外祖与陆羽交契,他在《因话录》中说,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至今鬻茶之家,陶为其像,置于炀器之间,云宜茶足利。”唐李肇《国史补》说陆羽“茶术尤著,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 卢仝 卢仝卢仝(795~835)号玉川子,济源人(今属河南)。他的一曲茶歌千年传唱,对于饮茶风普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后人认为在唐朝茶业上影响最大最深的三件事是:陆羽的《茶经》,卢仝的《茶歌》和赵赞的茶税。卢仝的《茶歌》问世以后,成了人们吟唱茶的典故。 卢仝在太和九年的(835)“甘露之变”中被误捕,遇害。其时,卢仝正留宿长安王涯家中。死时年仅40左右。 皎然 皎然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人,南朝谢灵运十世孙,生卒年不详,活动于上元,贞元年间,是唐代著名诗僧。善烹茶,与陆羽交往甚笃。null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赞誉剡溪茶清新隽永,与卢仝的《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所吟咏过的名茶还有湖州的顾渚紫笋和临安天目山茶。 陆羽移居浙江后与皎然相识,初时同居妙喜寺,后来陆羽隐居苕溪,寓居江苏等地,仍多有往访。null皎然所作的与陆羽有关的诗作仅《全唐诗》所载就近20首,是唐代诗人中最多的。在陆羽和皎然同居妙喜寺时,陆羽曾在寺旁建一亭,因是癸丑年、癸卯朔、癸亥日落成,当时任湖州刺史的颜真卿名之曰“三癸亭”。皎然作《奉和颜使君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癸亭》诗,时人赞为三绝。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写茶诗最多的,他十分喜欢边品茶边呤咏。白居易对茶、水、具的配置与候火定汤都很讲究。“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最爱一泉新引得,清冷屈曲绕阶流。”他喜欢用泠泠泉水,但也因地制宜。“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白居易茶诗 白居易茶诗 故情周匝向交亲, 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 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 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 应缘我是别茶人。 陆龟蒙与皮日休陆龟蒙与皮日休陆龟蒙号江湖散人,长洲(江苏吴县)人,唐代文学家。早年举进士不第,后隐居甫里。 皮日休号鹿门子,咸通八年登进士第,次年东游至苏州,在苏州时与陆龟蒙相识,并与之唱和,世称“皮陆”。 null皮日休在陆羽《茶经》的启发下作有《茶中杂咏》十首,陆龟蒙有《奉和袭美茶具十咏》。吟咏了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十题。这二十首诗对了解唐代制茶的状况很有帮助,如陆龟蒙的茶灶诗:“无突抱轻岚,有烟映初旭。”可知唐代的茶灶是没有烟囱的。因此,这二十首诗可以说是用诗写成的《茶经》。 蔡襄蔡襄蔡襄字君谟,宋代著名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齐名,并称宋四家。是宋代重要的茶学家。蔡襄蔡襄蔡襄在任福建转运使时,著有《茶录》一书。宋代的龙凤团茶有“始于丁谓,成于蔡襄”之说。 蔡襄曾与苏舜元斗茶:蔡的茶精,水用的是天下第二泉——惠山泉;苏茶劣于蔡,用的是竹沥水煎茶,结果苏胜出。 蔡襄鉴别能仁石岩白茶蔡襄蔡襄作为书法家的蔡襄,每次挥毫作书必以茶为伴。欧阳修在请蔡襄为其《
本文档为【中国茶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92564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6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1-20
浏览量: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