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周晓薇、王其祎、王灵:隋代东都洛阳城四郊地名考补_以隋代墓志铭为基本素材

周晓薇、王其祎、王灵:隋代东都洛阳城四郊地名考补_以隋代墓志铭为基本素材

举报
开通vip

周晓薇、王其祎、王灵:隋代东都洛阳城四郊地名考补_以隋代墓志铭为基本素材 第 24 卷第 3 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Vol. 24 ,No . 3 2009 年 7 月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J ul. ,2009 隋代东都洛阳城四郊地名考补 ———以隋代墓志铭为基本素材 周晓薇1  王其祎2  王 灵 3 (1.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陕西西安 , 710062 ; 2. 西安碑林博物馆 , 陕西西安 , 710001 ; 3. 西安铁一中 , 陕西西安 , 710054) [提  要 ] 对隋...

周晓薇、王其祎、王灵:隋代东都洛阳城四郊地名考补_以隋代墓志铭为基本素材
第 24 卷第 3 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Vol. 24 ,No . 3 2009 年 7 月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J ul. ,2009 隋代东都洛阳城四郊地名考补 ———以隋代墓志铭为基本素材 周晓薇1  王其祎2  王 灵 3 (1.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陕西西安 , 710062 ; 2. 西安碑林博物馆 , 陕西西安 , 710001 ; 3. 西安铁一中 , 陕西西安 , 710054) [提  要 ] 对隋代东都洛阳的历史地理研究 , 特别是关于城坊的考订 , 前贤已多有用功并成就斐然 , 而对东都洛 阳四郊地名的整理 , 鉴于传世文献相关记载的匮乏 , 尚待掌握较为充分的出土墓志资料方得展开。新近出版的《隋代 墓志铭汇考》, 适为本文的研究及撰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 本文旨在以隋代墓志铭为基本素材 , 并结合传世文献与今 人成就 , 对隋代东都洛阳城四郊的河南与洛阳两县所辖乡、里、村、原、园、桥、山、屯等地名 , 分门别类 , 稽考订 补 , 期能继踵前贤 , 略进一程。 [关键词 ] 隋代墓志  洛阳城  河南县  洛阳县  乡  里  村  原 [中图分类号 ] K9281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25205 (2009) 0320075217 [收稿日期 ] 2008209208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隋代墓志铭与隋代历史文化” (项目号 : 09BZS008) 。 [作者简介 ] 周晓薇 (1957 - ) , 女 , 陕西西安人 ,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化、隋 唐碑志研究。   洛阳是汉魏旧都所在 , 而相对于隋唐之东 都 , 其都城在具体地理方位上 , 本有所参差。北 魏洛阳城东至七里桥 , 南临洛水 , 西近张方桥 , 北达邙山。而隋朝建都 , 则舍弃早已颓败的汉、 魏洛阳故城 , 西移十八里 , 距周王城东五里 , 另 置新都。其范围北拒邙山 , 南临龙门 , 西至谷 水 , 东跨  河 , 洛河横贯城中 , 颇具河汉气象。 据考古实测 , 城的东北角在今唐寺门 , 东南角在 今城角村 , 西南角在今古城村 , 西北角在今苗沟 村西南。 对隋代东都洛阳的地理研究 , 特别是关于城 坊的考订 , 前贤已多有用功并成就斐然 , 而对东 都洛阳四郊地名的整理 , 鉴于传世文献相关记载 的匮乏 , 尚待掌握较为充分的出土墓志资料方得 展开。新近出版的《隋代墓志铭汇考》①, 适为 本文的研究及撰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 于是 , 本 文旨在以所能见知的隋代墓志铭为基本素材 , 并 结合传世文献与今人成就 ②, 对隋代东都洛阳城 四郊的河南与洛阳两县所辖乡、里、村、原、 园、桥、山、屯等地名 , 分门别类 , 稽考订补 , ·57· ① ② 王其祎、周晓薇编撰 : 《隋代墓志铭汇考》全六 册 , (北京) 线装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局 , 2007 年 10 月出版。 今人研究的主要成就 , 如 : 辛德勇 :《隋唐两京丛 考》、李建超 :《增订唐两京城坊考》, (西安) 三秦出版 社 , 2006 年 ; 杨鸿年 : 《隋唐两京坊里谱》, (上海) 上 海古籍岀版社 , 1999 年 ; 杨鸿年 : 《隋唐两京考》, (武 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05 年 ; 阎文儒《两京城坊考 补》, (河南) 河南人民出版社 , 1992 年 ; 赵振华、何汉 儒 :《唐代洛阳乡里村方位初探》, 《洛阳出土墓志研究 文集》, (北京) 朝华出版社 , 2002 年 , 第 41 - 119 页 ; 张剑 : 《洛阳出土墓志与洛阳古代行政区划之关系》, 《洛阳出土墓志研究文集》, (北京) 朝华出版社 , 2002 年 , 第 133 - 162 页 , 不尽一一。 期能继踵前贤 , 略进一程。又在写作上为避免烦 冗 , 特分別列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 以使读者清晰可见所述各类地 名及笔者的相关解说考证。 据《隋书 ·地理志》知河南郡所统有河南、 洛阳、阌乡、桃林、陕、熊耳、渑池、新安、偃 师、巩、宜阳、寿安、陆浑、伊阙、兴泰、缑 氏、嵩阳、阳城等十八县 ①。其中最重要的也是 本文所要关涉的管辖洛阳城及其四郊的两个行政 县是带郡的河南县和汉魏已来旧都所在的洛阳 县。辛德勇先生《隋唐两京丛考》对两县在洛阳 城内的界分做了精当考证 , 认为丰都市西侧一街 即为隋代河南、洛阳两县的分界 ②。至于城外之 分界 , 张剑《洛阳出土墓志与洛阳古代行政区划 关系》一文有所论及 , 认为隋代河南与洛阳两县 的分界线 , 大致就是马坡到杨凹再到小梁的连 线 ③。以下考述即以河南、洛阳两县分别展开。 一  辖于河南县之地名 《隋书》卷 30《地理志中》河南郡河南县小 注云 : “带郡。有关官。有郏山。有  水。”④ 今 取隋代墓志中相关文字 ⑤, 对河南县所辖之乡、 里、村、原、屯等名目及其历史地理情状归理如 下 , 以补文献之阙。 1. 乡 隋代墓志所见辖于河南县之乡名凡 17 , 如 表 1 所示 : (1) 唐代亦有平乐乡 , 所辖范围为北起今游 王庄 , 向南经北陈庄、南陈庄 , 复经北姚凹、南 姚凹、后洞村 , 再向东经吕祖庙、北墙 , 直至马 坡村的环形地带 ⑥, 而隋代平乐乡似要小于此范 围。以表中墓志记载所辖地域析之 , 平乐乡当属 河南县。 (2) 隋代墓志涉及河南县灵渊乡者颇多 , 表 1 所列就有 18 方墓志 , 其中《高紧志》和《苟 府君妻宋玉艳志》出土于洛阳城北南陈庄南 , 《张伏敬志》、《萧瑾志》、《董君妻卫美志》和 《唐世荣志》出土于洛阳城北郑凹村一带 ,《皇甫 深志》和《席德将志》出土于洛阳南石山村一 带 ,《张受暨妻李氏志》、《高嗣暨妻孟氏綦母氏 志》、《张浚志》和《唐直志》出土于洛阳城东北 前海资村一带 , 《王光志》出于白马寺镇 , 而 《颜通志》则出土于河南洛阳孟津县。从出土地 来看 , 灵 (零) 渊乡在北邙之阳的飞龙原上 , 所 辖范围约在今洛阳市北部孟津市界内 , 南起郑凹 村 , 向北至前海资村、南石山村、南陈庄皆为灵 (零) 渊乡所辖。据赵振华、何汉儒所绘《洛阳 县地图 (三) 》, 灵 (零) 渊乡与唐平乐乡有所重 复。又有大业十一年 (615 年) 《伍道进志》“窆 于河南郡洛阳县零渊乡里山”, 河南县有零渊乡 , 则洛阳县不当有重合之乡名 , 似“洛阳”为“河 南”之误。 (3) 隋代墓志涉及河南县千金乡者为数甚 夥 ,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宫人墓志 , 累计共 14 方 , 因这些宫人墓志对葬地之书写颇为相似 , 为 省文表 1 中仅列出 4 人。又 , 14 方宫人墓志皆 出土于洛阳北邙山后洞村及附近一带 , 说明此处 是集中埋葬宫人的地方。《王香仁志》出土于洛 阳老城北井沟村北 , 《萧  志》、《孔神通志》、 《麻府君妻庞畏娘志》皆出土于洛阳城北前海资 村一带 ,《崔上师妻封依德志》出土于洛阳前李 村南陵 ,《□亻弘昂志》出土于洛阳城北 , 《刘开 妻孟淑容志》出土于洛阳市东郊塔湾村东北 , 《李善志》出土于芒山镇。若出土地与葬地基本 相符 , 则由塔湾村向西北至后洞村 , 再向北至前 李村、向东至前海资村一带均为隋千金乡所辖 , 亦即辖界跨越了河南与洛阳两县。唐代亦有千金 乡 , 且与平乐乡范围有所重复 , 赵振华、何汉儒 《唐代洛阳乡里村方位初探》认为可能有唐近三 百年间 , 千金乡界未作调整 , 此乡的北界约在今 南石山村北张阳村南 , 而其南界在盘龙冢和北窑 ·67·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隋书 ·地理志》, (北京) 中华书局校点本 , 1973 年 , 第 834 页。 辛德勇 : 《隋唐两京丛考》, (西安) 三秦出版社 , 1991 年 , 第 146 页。 张剑 :《洛阳出土墓志与洛阳古代行政区划关系》, 载《洛阳出土墓志研究文集》, (北京) 朝华出版社 , 2002 年 , 第 141 页。 《隋书 ·地理志》, (北京) 中华书局校 , 1973 年 , 第 834 页。 文中所引隋代墓志除个别注明出处外 , 皆出自 《隋代墓志铭汇考》, 该书以志主卒葬年为序 , 便于查 阅 , 故不另注册数与页码 , 以免繁冗。 赵振华、何汉儒 :《唐代洛阳乡里村方位初探》附 图 , 载《洛阳出土墓志研究文集》, (北京) 朝华出版 社 , 2002 年 , 第 50 页。 表 1  河南县所辖乡名 乡名称 墓志名称 志主卒年 或葬年 墓志相关志文节录 考证文字编号 儒林乡 《韵智孙志》 开皇十五年 “薨于儒林乡”。 《刘多志》 开皇二十年 “终于河南县儒林乡崇训里”。 崇信乡 《张协志》 开皇十六年 “河南崇信乡建德里人也”。 纯风乡 《梁寂志》 开皇十七年 “葬于洛州河南县之纯风乡节妇里”。 归德乡 《张通志》 仁寿元年 “终于河南县归德乡英秀里”。 平乐乡 《张茂志》 开皇九年 “卒平乐乡第”。 平乐乡考证 1 《马穉暨妻张氏志》 开皇二十年 “终于平乐乡广世里”。 《刘宝暨妻王氏志》 仁寿二年 “遘疾平乐乡”。 灵 (零、  ) 渊 乡 《魏升志》 大业元年 “葬于豫州河南县  渊乡高村北 , 洛水之阳 , 石崇金谷之所”。 灵渊乡考证 2 《羊玮志》 大业六年 “葬于河南郡河南县灵渊乡界灵渊之源”。 《高紧志》 大业八年 “葬于崇邙之阜河南县灵渊乡”。 《张伏敬志》 大业八年 “殡于河南郡河南县零渊乡”。 《皇甫深志》 大业九年 “葬于河南县零渊乡”。 《席德将志》 大业九年 “殡于邙山之北灵渊胜地”。 《张受暨妻李氏志》 大业九年 “合窆于东都西北十里零渊乡”。 《萧瑾志》 大业九年 “葬于河南县灵渊乡安川里北邙山之阳”。 《高嗣暨妻孟氏綦母氏 志》 大业十年 “迁厝于灵渊乡安川里”。 《王光志》 大业十一年 “葬于河南郡河南县零渊乡 , 此乃傍 □玉井 , 侧望王城 , 北距青渊 , 西临源涧”①。 《董君妻卫美志》 大业十一年 “权窆于同县 (指河南县) 零渊乡翟村南一 里”。 《周大娘志》 大业十一年 “合葬于河南县灵渊乡飞龙原”。 《苟府君妻宋玉艳志》 大业十一年 “归窆于河南县灵渊乡旧茔”。 《杨厉志》 大业十二年 “葬于东都城北廿余里零渊乡零渊里 , 其营域 左邻翟氏 , 右带魏陵 , 面  背川”。 《张浚志》 大业十二年 “于东都城北一十余里灵渊乡安川里营立泉 陇 , 左连茂壤 , 右接青田 , 却负邙山 , 前看 帝邑”。 《唐直志》 大业十二年 “权窆于河南郡河南县灵渊乡翟村西南二里”。 《唐世荣志》 大业十二年 “今葬在太微城北灵渊乡安川里”。 《颜通志》 大业十二年 “葬于河南郡河南县零渊乡”。 千 (迁) 金乡 《宫人元氏志》 大业三年 “葬于河南郡河南县千金乡北芒之山”。 千金乡考证 3 ·77· 乡名称 墓志名称 志主卒年 或葬年 墓志相关志文节录 考证文字编号 《宫人元氏志》 大业五年 “葬于河南县千金乡北芒之山”。 《宫人程氏志》 大业六年 “窆于河南郡河南县千金乡芒山之北原”。 《宫人冯氏志》 大业六年 “窆于千金乡芒山之北原”。 《王香仁志》 大业七年 “窆于城东北千金乡杨村北二里 , 南眺伊洛之 水 , 北背邙阜之山”。 《萧  志》 大业八年 “永窆于河南郡河南县千金乡灵渊里之茔”。 《孔神通志》 大业八年 “窆穸河南郡河南县千金乡北邙山原”。 《麻府君妻庞畏娘志》 大业八年 “权瘗河南郡河南县千金乡华邑里千金原”。 《崔上师妻封依德志》 大业十年 “权瘗于城西北八里河南县千金乡”。 《李善志》 大业十一年 “河南郡河南县千金乡北茫山”②。 《□亻弘昂志》 大业十二年 “殡在迁金乡都城北十里邙山之南”。 《杜府君妻郑善妃志》 大业十三年 “葬于河南县千金乡”。 《那卢君妻元买得志》 大郑开明元年 “窆于城北千金乡安川里”。 《刘开妻孟淑容志》 大郑开明元年 “窆于河南县千金乡”。 崇政乡 《刘渊志》 大业三年 “卒于崇政乡敦行里”。 崇政乡考证 4 殖业乡 《郭王志》 大业三年 “卒于河南县殖业乡显义里”。 灵泉乡 《元祎志》 大业五年 “权葬于河南县灵泉乡之原”。 灵泉乡考证 5 《衙闻志》 大业五年 “卜葬灵泉乡” 《衙君妻王氏志》 大业九年 “葬于河南郡河南县灵泉乡华阳里”。 《萧滨志》 大业十一年 “殡于河南县灵泉乡龙渊里北邙山之阳”。 弘教乡 《□堕暨妻赵氏志》 大业六年 “ (夫人) 亡于东都河南县弘教乡之别舍”。 思顺乡 《元钟志》 大业七年 “终于河南郡河南县思顺乡之第”。 老子乡 《宫人魏氏志》 大业七年 “葬于河南郡河南县老子乡邙山之北原”。 老子乡考证 6 《宫人元氏志》 大业十年 “葬于河南郡河南县老子乡邙山之北原”。 《宫人陈花树志》 大业十年 “卜葬河南郡河南县老子乡芒山之北原”。 《□彻志》 大业十二年 “埋在东都城北老子之乡大翟村东三百余步。 东临古汉 , 西至缠原 , 北懿芒山 , 南瞻洛 邑”。 劝善乡 《赵朗暨妻孙氏志》 大业九年 “卒于河南县劝善乡恭安里私第”。 乐和乡 《王光志》 大业十年 “终于河南县乐和乡乐和里舍”。 《段世琳志》 大业十二年 “终于河南县乐和乡乐和里”。 安众乡 《白仵贵志》 大业十年 “卒于河南郡河南县安众乡安众里”。 通德乡 《张俭暨妻胡氏志》 仁寿三年 “终于河南县通德乡”。   资料来源 : ①《河洛墓刻拾零》,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2007 年 , 第 59 页。 ②《河洛墓刻拾零》,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2007 年 , 第 60 页。 ·87· 表 2  河南县所辖里名 里名称 墓志名称 志主卒年 或葬年 墓志相关志文节录 考证文字编号 建德里 《张协志》 开皇十六年 “河南崇信乡建德里人也”。 节妇里 《梁寂志》 开皇十六年 “葬于洛州河南县之纯风乡节妇里”。 崇训里 《刘多志》 开皇二十年 “终于河南县儒林乡崇训里”。 广世里 《马穉暨妻张氏志》 开皇二十年 “终于平乐乡广世里”。 英秀里 《张通志》 仁寿元年 “终于河南县归德乡英秀里”。 华邑里 《麻府君妻庞畏娘志》 大业八年 “权瘗河南郡河南县千金乡华邑里千金原”。 华邑里考证 1 华阳里 《衙君妻王氏志》 大业九年 “葬于河南郡河南县灵泉乡华阳里”。 华阳里考证 2 安川里 《萧瑾志》 大业九年 “葬于河南县灵渊乡安川里北邙山之阳”。 安川里考证 3 《高嗣暨妻孟氏綦母氏》 大业十年 “迁厝于灵渊乡安川里”。 《白仵贵志》 大业十年 “永窆于北邙山安川里”。 《王世琛志》 大业十二年 “权瘗洛阳北芒山安川里” 《张浚志》 大业十二年 “于东都城北一十余里灵渊乡安川里营立泉 陇 , 左连茂壤 , 右接青田 , 却负邙山 , 前看 帝邑”。 《唐世荣志》 大业十二年 “今葬在太微城北灵渊乡安川里”。 《那卢君妻元买得志》 大郑开明元年 “窆于城北千金乡安川里”。 灵渊里 《张轲志》 大业十年 “迁葬于河南郡河南县之灵渊里”。 灵渊乡考证 4 《萧滨志》 大业十一年 “殡于河南县灵泉乡龙渊里北邙山之阳” (“灵 泉乡”当即“灵渊乡”, “龙渊里”当即“灵 渊里”, 参见本文“灵泉乡”条) 。 《杨厉志》 大业十二年 “于东都城北廿余里零渊乡零渊里其营域 , 左 邻翟氏 , 右带魏陵 , 面  背川”。 《牛方大志》 大业十二年 “权瘗于河南郡河南县之零渊里”。 永丰里 《范安贵志》 大业十一年 “迁窆于河南县永丰里”。 永丰里考证 5 (上窑) 之间 ①。南北界与隋千金乡范围相当 , 但隋千金乡又涵盖了唐安乐乡与朱阳乡。盖唐代 在千金乡的基础上 , 又进一步划分出了安乐乡与 朱阳乡。 (4) 唐代亦有崇政乡 , 如贞观二十年 (646 年) 《齐夫人志》“洛州河南县崇政乡君齐夫人” ②。姑以隋之崇政乡附属河南县。 (5) 隋代墓志涉及河南县灵泉乡者有 4 , 其 中《元祎志》和《萧滨志》皆出土于洛阳城北前 海资村一带。从出土地推测 , 灵泉乡当与灵渊乡 相邻。 (6) 隋代墓志涉及河南县老子乡者 4 , 其中 《宫人魏氏志》、《宫人元氏志》、《宫人陈花树志》 皆出土于洛阳城西后洞村一带 , 与葬于千金乡的 十几方宫人墓志出土地完全一致。当有两种可 能 : 一是千金乡与老子乡相邻 , 二是千金乡又名 老子乡。 表 1 中列出的 17 乡 , 其中平乐、千金、崇 政 3 乡名称为唐代所沿用。 2. 里 ·97· ① ② 赵振华、何汉儒 : 《唐代洛阳乡里村方位初探》, 载《洛阳出土墓志研究文集》, (北京) 朝华出版社 , 2002 年 , 第 70 页。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 2 册 , (天津) 天 津古籍岀版社 , 1991 年 , 第 96 页。 隋代墓志所见辖于河南县之城郊里名凡 10 , 如表 2 所示 : (1) 《麻府君妻庞畏娘志》1929 年出土于洛 阳城北前海资村 , 应即其时华邑里之所在。 (2)《衙君妻王氏志》出土于洛阳 , 灵泉乡 之范围见本文“灵泉乡”及“灵渊乡”条 , 则华 阳里之所在应为今洛阳市北部一带。 (3) 隋代墓志涉及河南县安川里者有 7 , 其 中《高嗣暨妻孟氏綦母氏志》、《白仵贵志》、《张 浚志》皆出土于洛阳城北前海资村 ,《唐世荣志》 出土于洛阳城北郑凹村南陵。从这几方墓志的出 土地看 , 安川里应在今洛阳市北部南起郑凹村、 北至前海资村一带 , 且位于灵渊乡与千金乡的交 界处 , 南与华阳里相邻。唐代亦有安川里 , 属平 乐乡 ①, 据此能进一步证明隋代平乐乡、灵渊乡 和千金乡的界线是较为清楚的。 (4) 隋代墓志涉及河南县灵渊里者有 4 , 其 中《张轲志》、《萧滨志》、《牛方大志》均出土于 洛阳北邙山前海资村。由出土地推之 , 灵渊里当 在今洛阳前海资村一带 , 并与安川里相邻。 (5)《范安贵志》1921 年出土于洛阳城北白 鹿庄 , 当即永丰里之所在。又 , 洛阳城坊中河南 县所辖亦有名“永丰”者。按理一城内外之坊里 名称不当有重名者 , 存疑。 3. 村 隋代墓志所见辖于河南县之城郊村名凡 3 , 如表 3 所示 : (1)《魏升志》所谓“石崇金谷之所”, 《晋 书》卷 62《刘琨传》载 : 刘琨“年二十六 , 为 司隶从事。时征虏将军石崇 , 河南金谷涧中有别 庐 , 冠绝时辈 , 引致宾客 , 日以赋诗 , 琨预其 间 , 文咏颇为当时所许。”②《太平寰宇记》卷 3 “河南道三河南府一河南县”载 :“金谷 , 郭缘生 《述征记》云 : 金谷 , 谷也 , 地有金水 , 自太白 原南流经此谷 , 晋卫尉石崇因即川阜而造制园 馆。③《文选》卷 20《金谷集作诗一首》李善注 引石崇《金谷诗序》云 : “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 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 , 有别庐在河南县界 金谷涧。”④ 石崇乃西晋权臣 , 其居所即志文所 云“石崇金谷之所”, 位于隋洛阳城之西北河南 县界。张剑《洛阳出土墓志与洛阳古代行政区划 关系》认为“金谷涧及其附近的石崇金谷园的位 置 , 大体范围当在今孟津县朝阳乡的东南和送庄 乡南部这一片范围之内”⑤。高村即在其南部。 (2) 隋代墓志涉及河南县翟村者有 6 , 其中 《董敬志》、《翟突娑志》、《董君妻卫美志》均出 土于洛阳城北郑凹村 , 《曹海凝志》、《唐直志》 均出土于洛阳城东北前海资村。由此推之 , 翟村 在今洛阳市郑凹村偏西北和前海资村偏东北 一带。 (3)《王香仁志》1935 年出土于洛阳老城北 井沟村北 , 因知井沟村以南一带或为隋代杨村之 地。志文“城东北”之“东”字盖衍 , 千金乡应 在洛阳城直北偏西。参见河南县属 “千金 乡”条。 4. 原 隋代墓志所见辖于河南县之原名凡 2 , 如表 4 所示 : (1)《麻府君妻庞畏娘志》出土于洛阳城北 前海资村。志云“千金乡华邑里千金原”, 盖千 金乡即因千金原而得名。今洛阳城北前海资村即 在隋代北邙山千金原上。 (2)《周大娘志》出土于洛阳城北 , 又志文 云“合葬于河南县灵渊乡飞龙原”, 从千金乡与 灵渊乡所在位置看 , 飞龙原当在千金原之东北。 5. 屯 隋代墓志所见辖于河南县之屯名凡一。 金谷屯 : 大业八年 (612 年) 《宫人何氏志》 “卒于金谷屯”; 大业八年 (612 年) 《宫人沈氏 志》“卒乎金谷屯”。疑此金谷屯亦宫人所居之 地。按大业元年 (605 年) 《魏升志》云 : “葬于 豫州河南县  渊乡高村北 , 洛水之阳 , 石崇金谷 之所。东顾芒山 , 西观神阙。”据前文考知“石 崇金谷之所”位于其时洛阳城之西北河南县界 , 即今洛阳城西金谷园一带 , 则“金谷屯”之名盖 ·08· ① ② ③ ④ ⑤ 赵振华、何汉儒 : 《唐代洛阳乡里村方位初探》, 《洛阳出土墓志研究文集》, (北京) 朝华出版社 , 2002 年 , 第 113 页。 《晋书》,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4 年 , 第 1679 页。 [宋 ] 乐史 : 《太平寰宇记》, (上海) 上海古籍出 版社影印《四库全书》本 , 1987 年 , 第 469 册第 23 页。 (北京) 中华书局影印本 , 1977 年 , 第 293 页 张剑 :《洛阳出土墓志与洛阳古代行政区划关系》, 《洛阳出土墓志研究文集》, (北京) 朝华出版社 , 2002 年 , 第 160 页。 表 3  河南县所辖村名 村名称 墓志名称 志主卒年 或葬年 墓志相关志文节录 考证文字编号 高村 《魏升志》 大业元年 “葬于豫州河南县  渊乡高村北 , 洛水之阳 , 石崇金谷之所。东顾芒山 , 西观神阙”。 高村考证 1 (大) 翟村 《董敬志》 大业二年 “窆于芒山之翟村东南一里”。 大翟村考证 2 《翟突娑志》 大业十一年 “葬在北邙山之翟村东南一里”。 《曹海凝志》 大业十一年 “葬于邙山之原 , 翟村之南”。 《董君妻卫美志》 大业十一年 “权窆于同县零渊乡翟村南一里”。 《□彻志》 大业十二年 “埋在东都城北老子之乡大翟村东三百余步”。 《唐直志》 大业十二年 “权窆于河南郡河南县灵渊乡翟村西南二里”。 杨村 《王香仁志》 大业七年 “窆于城东北千金乡杨村北二里 , 南眺伊洛之 水 , 北背邙阜之山”。 表 4  河南县所辖原名 原名称 墓志名称 志主卒年 或葬年 墓志相关志文节录 考证文字编号 千金原 《麻府君妻庞畏娘志》 大业八年 “权瘗河南郡河南县千金乡华邑里千金原”。 千金原考证 1 飞龙原 《周大娘志》 大业十一年 “合葬于河南县灵渊乡飞龙原”。 飞龙原考证 2 表 5  洛阳县所辖乡名 乡名称 墓志名称 志主卒年 或葬年 墓志相关志文节录 考证文字编号 首阳乡 《梁邕志》 开皇三年 “终于洛城首阳乡陈留里”。 首阳山考证 1 洛川乡 《吴素暨妻樊氏志》 开皇六年 “卒于洛川乡”。 洛川乡考证 2 凤凰乡 《来和志》 开皇九年 “葬于河阴凤皇鸟乡凤皇鸟里” (按“皇鸟”当即 “凰”) 。 凤凰乡考证 3 信义乡 《赵龄暨妻郭氏志》 开皇十二年 “合葬于洛阳县北邙山信义乡信义里”。 信义乡考证 4 清风乡 《韵智孙志》 开皇十五年 “窆于 洛 城 西 北 青 风 乡 ( 按 “青”当 即 “清”)”。 清风乡考证 5 《高虬志》 仁寿元年 “葬于洛阳城之西北河南县清风乡”。 《王夏志》 仁寿四年 “窆于清风乡张方桥冯村之北一里”。 常平乡 《李陁暨妻安氏志》 开皇十九年 “薨于洛阳县常平乡”。 常平乡考证 6 《任轨暨妻薛氏志》 大业四年 “厝于洛阳县常平乡游仙里”。 《李吁志》 大业十二年 “薨于雒阳县常平乡”。 《刘则志》 大业七年 “葬于洛阳县常平乡仙游里北邙山下”。 《刘宾暨妻王氏志》 大业七年 “合葬于洛阳县东北邙山之阳常平乡永安里”。 《田光山妻李氏志》 大业八年 “权殡于洛阳县常平乡张村西北二里”。 《孟孝敏妻刘氏志》 大业八年 “葬于洛阳县常平乡邙山之北原”。 ·18· 乡名称 墓志名称 志主卒年 或葬年 墓志相关志文节录 考证文字编号 《刘度志》 大业九年 “葬于洛阳县长平乡” (按“长”当即“常”) 。 《段世琳志》 大业十二年 “葬于洛阳县常平乡游仙里”。 归淳乡 《李陁暨妻安氏志》 开皇十九年 “河南郡洛阳县归淳乡人也”。 《李吁志》 大业十二年 “河南郡洛阳县归淳乡人也”。 闲居乡 《刘多志》 开皇廿年 “卜葬于闲居乡旧茔之际”。 闲居乡考证 7 《刘宝暨妻王氏志》 仁寿二年 “窆于闲居乡黄门桥西二里”。 《符盛暨妻胡氏志》 仁寿四年 “窆于闲居乡黄门桥之西北一百余步”。 《房苏威妻宇文氏志》 大业十二年 “于东都城东北九里闲居乡权殡”。 崇业乡 《王钊达志》 大业元年 “不禄于东京洛阳县崇业乡建宁里”。 《翟突娑志》 大业十一年 “卒于河南郡洛阳县崇业乡嘉善里”。 惟新乡 《董敬志》 大业二年 “卒于洛阳县惟新乡怀仁里”。 惟新乡考证 8 通闰乡 《杨德志》 大业四年 “遘疾通闰乡第”。 《田光山妻李氏志》 大业八年 “卒于河南郡通闰乡嘉庆里”。 《张达志》 大业十年 “卒于东都洛阳县通闰乡”。 遵化乡 《范高暨妻苏氏志》 大业五年 “终于洛阳县遵化乡之宅”。 遵化乡考证 9 景福乡 《郭世昌志》 大业五年 “河南郡洛阳县景福乡景义里故伏波将军西平 县开国男”。 千金乡 《□德志》 大业八年 “终洛阳县千金乡灵泉里”。 千金乡考证 10 华原 (源) 乡 《张协志》 开皇十六年 “筮宅于华源乡之南郊、张方营之北野”。 华原 (源) 乡 考证 11 《裴相志》 仁寿元年 “葬于河南华原乡所”。 《朱宝志》 仁寿三年 “葬于城西华原乡张方桥东北七里”。 《袁亮志》 大业十年 “葬于河南郡洛阳县华原乡马鹞子村西北北邙 山之岗”。 感德乡 《张志相妻潘善利志》 大业十一年 “殁于感德乡从善里”。 感德乡考证 12 凤台乡 《李元暨妻邓氏志》 大业十二年 “合葬于洛阳县北凤台乡安山里”。 凤台乡考证 13 《齐士 γ 志》 大业十二年 “卜葬于河南郡洛阳县凤台乡安山里邙山之 阳”。 《段济志》 大业十二年 “权葬于洛阳东北马安山凤台乡界”。 《韦匡伯志》 郑开明二年 “权殡于洛阳县凤台乡谷阳里”。 伊 □乡 《宋俊志》 大业十二年 “葬于雒阳县伊 □乡密妃里 , 东窥雒口 , 西属 函关 , 南望伊川 , 北带邙阜”①。 伊 □乡考证 14   资料来源 :《河洛墓刻拾零》, (北京) 北京图书出版社 , 2007 年 , 第 61 页。 与“金谷之所”有关 , 属隋之河南县。 二  辖于洛阳县之地名 《隋书》卷 30《地理志中》河南郡洛阳县小 注云 : “有汉已来旧都。后魏置司州 , 东魏改曰 洛州。后周置东京六府、洛州总管。开皇元年改 六府 , 置东京尚书省。其年废东京尚书省。二年 废总管 , 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废行台 , 以洛州 刺史领总监。十四年于金墉城别置总监。炀帝即 位 , 废省。旧河南县 , 东魏迁邺 , 改为宜迁县。 后周复曰河南。大业元年徙入新都。又东魏置洛 ·28· 阳郡、河阴县。开皇初郡并废 , 又析置伊川县。 大业初河阴、伊川二县併入焉。”①今取隋代墓志 中相关文字 , 对洛阳县所辖乡、里、村、桥、 园、原、山、屯等名目及其历史地理情状归理如 下 , 以补文献之阙。 1. 乡 隋代墓志所见辖于洛阳县之乡名凡 18 , 如 表 5 所示 : (1) 首阳乡盖因首阳山得名 , 《资治通鉴》 卷 56《汉纪四十八》“恒帝永康元年五月”条记 范滂言 : “身死之日 , 愿埋滂于首阳山侧。上不 负皇天 , 下不愧夷、齐。”胡注 :“贤曰 : 伯夷叔 齐饿死首阳山 , 事见《史记》。首阳山 , 在雒阳 东北。杜佑曰 : 偃师县有首阳山。”② 可知首阳 山在偃师西北、洛阳东北。今偃师市西北仍有首 阳山镇。张剑《洛阳出土墓志与洛阳古代行政区 划关系》一文有所考证 , 认为“唐代所指首阳山 在新庄和南蔡庄之北的邙山南坡 , 就是今天所称 的首阳山”③。以此推断 , 隋之首阳山亦当指此 , 而隋之首阳乡也应在此首阳山侧。 (2) 唐代墓志亦有“洛川”地名 , 如唐永徽 二年 (651 年) 《王道仁志》“卒于洛川私第”④, 然未知即洛川乡否。 (3)《来和志》出土于洛阳孟津县凤凰台 , 凤凰台在今孟津市东南 , 则该地当为凤凰乡所 辖。唐代平阴乡亦有凤凰里 , 据赵振华、何汉儒 考证 , 其凤凰里之名称亦与凤凰台有关 ⑤。 (4) 唐代亦有信义乡 , 如贞观十九年 (645 年) 《明雅及夫人孟氏志》云孟氏“终于洛阳信 义乡”⑥, 则唐之乡名当沿隋之旧。 (5) 隋代墓志涉及清风乡者有 3 , 其中《韵 智孙志》、《高虬志》皆云清风乡在洛阳城之西 北 , 而此两志主葬时隋东都尚未建成 , 志文中所 谓“洛城”、“洛阳城”当指隋以前之洛阳旧城。 所云“洛阳城西北”也为旧城之西北 , 位于后来 隋大业年所建洛阳城之东北。且《高虬志》出土 于今洛阳东北大马村西 , 适可说明隋大业以后清 风乡隶属于洛阳县 , 而不再属河南县。唐代亦有 清风乡 , 位置大约在今洛阳北起送庄 , 南至十里 铺一带 ⑦, 与《高虬志》出土地相近。 (6) 隋代墓志涉及洛阳县常平乡者有 9 , 其 中《刘则志》、《田光山妻李氏志》、《孟孝敏妻刘 氏志》均出土于洛阳城东马沟村一带。则今洛阳 市东北与孟津市交界处的马沟村一带当为隋常平 乡所辖。考《孟孝敏妻刘氏志》云 : “大隋营东 都土工副监男孟孝敏妻刘氏 , 大业三年十月一日 卒于敦厚里 , 权殡城东。八年二月廿二日葬于洛 阳县常平乡芒山之北原。”又据唐贞观八年 (634 年) 十一月五日《清淇公志》云 : “公讳孝敏 , 字至德 , ⋯⋯父豹 , 隋蒲城、渭滨二县令 , 营东 都土工副监 , 制锦烹鲜之术 , 有著嘉声 ; 瞻星揆 景之能 , 无亏令典。⋯⋯葬于洛州洛阳县清风乡 崇德里 , 夫人彭城刘氏。⋯⋯式遵同穴之礼 , 以 敦好合之仪。⋯⋯庭祖两柩 , 圹掩双魂。”⑧ 因 知清淇公即孟孝敏 , 孝敏父即孟豹。而以孟孝敏 与妻刘氏葬地“同穴”推之 , 唐之清风乡即隋之 常平乡。 (7) 隋代墓志涉及洛阳县闲居乡者有 4 , 其 中《刘多志》1928 年出土于洛阳东北大马村西 陵 ,《刘宝暨妻王氏志》、《符盛暨妻胡氏志》同 年出土于洛阳城东三里桥一带 , 《房苏威妻宇文 氏志》则于 1925 年出土于洛阳城东北马坡村。 从出土地看 , 闲居乡当位于今洛阳市东北 , 由马 坡村向东北至大马村、三里桥一带皆为闲居乡 所辖。 (8) 唐代亦有惟新乡 , 如唐仪凤四年 (679 年) 《姬恭仁志》“洛州洛阳县惟新乡旗亭里霍王 ·38·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隋书 ·地理志》,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3 年 , 第 834 页。 《资治通鉴》, (北京) 中华书局 , 1956 年 , 第 1799 页。 张剑 :《洛阳出土墓志与洛阳古代行政区划关系》, 《洛阳出土墓志研究文集》, (北京) 朝华出版社 , 2002 年 , 第 157 页。 《洛阳岀土历代墓志辑绳》,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 1999 年 , 第 145 页。 赵振华、何汉儒 : 《唐代洛阳乡里村方位初探》, 载《洛阳出土墓志研究文集》, (北京) 朝华出版社 , 2002 年 , 第 102 页。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二册 , (天津) 天 津古籍岀版社 , 1991 年 , 第 86 页。 赵振华、何汉儒 : 《唐代洛阳乡里村方位初探》, 载《洛阳出土墓志研究文集》, (北京) 朝华出版社 , 2002 年 , 第 105 页。 《曲石精庐藏唐墓志》, (济南) 齐鲁书社 , 1986 年 , 第 1 页。 府亲事姬恭仁殡于河南平乐乡原”①, 则唐之乡 名沿隋之旧。 (9) 唐代亦有遵化乡 , 如唐权 ! 舆撰《朝议 大夫守太子宾客上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赠太子太 傅卢公行状》云“河南府洛阳县遵化乡恭安里卢 迈字子玄”②, 就提到了遵化乡的名称 , 盖亦承 隋之旧。 (10) 大业八年 (612 年) 《□德志》云 □德 “终洛阳县千金乡灵泉里”。此志文有两个疑点 : 一是在隋代出土的诸多提及千金乡的墓志中 , 唯 有这一方署“洛阳县”, 其余皆署“河南县”。二 是“灵泉里”不属灵泉乡 , 亦不属灵渊乡 , 却属 千金乡 , 似于常理不合。因而关于此志记“千金 乡”有两种可能 : 一是墓志葬地既在河南县与洛 阳县的交界处 , 又在千金乡与灵渊乡的交界处。 二是千金乡所辖地界有一部分属河南县 , 一部分 属洛阳县 , 而此墓志恰葬在洛阳县界内。参详河 南县属“千金乡”条。 (11) 华原乡未见文献记载 , 但从《张协志》 “华源乡之南郊、张方营之北野”和《朱宝志》 “城西华原乡张方桥东北七里”推之 , 华源乡之 区域约在张方营之北 , 而“张方营”即洛阳之 “张方桥”, 晋河间王尝遣张方征长沙王营军于 此 , 故名。则华原 (源) 乡当在今洛阳白马寺镇 北。又 ,《袁亮志》出土于河南偃师市 , 可知其 时华原乡所辖之地东到今洛阳市东北偃师市境 内。参见洛阳县属“张方桥”条。 (12) 唐代亦有感德乡 , 在今洛阳市洛龙区 东南、伊河以北城角村和石人村 ③一带。以此推 断 , 隋之感德乡盖辖于洛阳县。唐代又有龙朔元 年 (661 年) 《张昌志》“合葬于感德乡平原”, 此志 1999 年秋于洛阳东南城角村岀土 ④; 永隆 二年 (681 年) 《裴令范妻李氏砖志》“洛州洛阳 县感德乡周南里故合州司户裴令范妻李”⑤; 开 成二年 (837 年) 《史乔如志》“祔葬于河南县感 德乡孙村原”⑥。可知感德乡初唐属洛阳县 , 晚 唐属河南县。 (13) 隋代墓志记载洛阳县凤台乡者有 4 , 其 中《段济志》出土于洛阳城东北凤凰台村。又有 大业十一年 (615 年) 《陈叔明暨妻刘氏志》“卜 兆于洛阳县安山里凤台原”, 此志出土于洛阳城 北杨凹村北。安山里属风台乡 , 则西起杨凹村、 东至凤凰台村 , 皆在凤台乡所辖范围内。从出土 地看 , “凤台乡”和“凤凰乡”位置极为接近 , 似乎都与“凤凰台”有关 , 可能是同一乡在不同 时期的称呼或同一时期的不同称呼。“凤凰台” 一带至唐代以后 , 归平阴乡所辖 , 其乡所辖之里 有凤凰里、凤台里 ⑦。 (14)《宋俊志》墓志出土于今洛阳伊川县 , 则“伊 □乡”当即伊川乡。而隋代迄未见有伊川 乡名 , 唐代有伊川乡 , 如天宝六载 ( 747 年 ) 《蒋鐩墓志》云伊川乡在“洛城东”⑧, 与此“伊 □乡”辖于雒阳县亦复一致 , 则疑隋代已有伊川 乡置 , 而唐之伊川盖承隋之旧。 表 5 所列的 18 乡 , 其中洛川、信义、清风、 惟新、感德、伊川 6 乡名称为唐代所沿用。 2. 里 隋代墓志所见辖于洛阳县之城郊里名凡 13 , 如表 6 所示 : (1) 按《来和志》中“凤皇鸟乡凤皇鸟里”应即 “凤凰乡凤凰里”。该志出土于今洛阳孟津县凤凰 台。唐代有凤凰里属平阴乡 , 如会昌四年 (844 年) 《唐氏志》云“权窆洛阳县平阴乡凤凰里北 陶村”, ⑨ 该志岀土地为洛阳城北杨凹村 , 东距 凤凰台尚有数里。 (2)《陈叔荣志》出土于洛阳城东北吕家庙 村北一里小冢西。唐代亦有凤台里 , 属平阴乡。 ·48·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 6 册 , (天津) 天 津古籍岀版社 , 1991 年 , 第 29 页。 《文苑英华》卷 973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66 年 , 第 5120 页。 赵振华、何汉儒 : 《唐代洛阳乡里村方位初探》, 载《洛阳出土墓志研究文集》, (北京) 朝华出版社 , 2002 年 , 第 95 - 96 页。 志石今存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 6 册 , (天津) 天 津古籍岀版社 , 1991 年 , 第 58 页。 《洛阳岀土历代墓志辑绳》,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 岀版社 , 1991 年 , 第 658 页。 赵振华、何汉儒 : 《唐代洛阳乡里村方位初探》, 载《洛阳出土墓志研究文集》, (北京) 朝华出版社 , 2002 年 , 第 101 - 102 页。 《洛阳新获墓志》, (北京) 文物出版社 , 1996 年 , 第 65 页。 《千唐志斋藏志》下册 , (北京) 文物出版社 , 1984 年 , 第 1087 页。 表 6  洛阳县所辖里名 里名称 墓志名称 志主卒年或葬年 墓志相关志文节录 考证文字编号 凤凰里 《来和志》 开皇九年 “葬于河阴凤皇鸟乡凤皇鸟里”。 凤凰里考证 1 凤台里 《陈叔荣志》 大业九年 “葬于邙山之凤台里”。 凤台里考证 2 信义里 《赵龄暨妻郭氏志》 开皇十二年 “合葬于洛阳县北邙山信义乡信义里”。 信义里考证 3 白马里 《郭达暨妻侯氏志》 大业八年 “终于故洛阳城西白马里”。 白马里考证 4 建宁里 《王钊达志》 大业元年 “不禄于东京洛阳县崇业乡建宁里”。 游仙 (仙游) 里 《任轨暨妻薛氏志》 大业四年 “厝于洛阳县常平乡游仙里”。 游仙 (仙游) 里考证 5     《衙闻志》 大业五年 “遘疾终于游仙里第”。 《刘则志》 大业七年 “葬于洛阳县常平乡仙游里北邙山下”。 《段世琳志》 大业十二年 “葬于洛阳县常平乡游仙里”。 景义里 《郭世昌志》 大业五年 “河南郡洛阳县景福乡景义里故伏波将军西平县开国男”。 永安里 《刘宾暨妻王氏志》 大业七年 “葬于洛阳县东北邙山之阳常平乡永安里”。 安山里 《陈叔明暨妻刘氏志》 大业十一年 “卜兆于洛阳县安山里凤台原”。 安山里考证 6 《李元暨妻邓氏志》 大业十二年 “合葬于洛阳县北凤台乡安山里”。 《齐士 γ 志》 大业十二年 “卜葬于河南郡洛阳县凤台乡安山里邙山之阳”。 谷阳里 《韦匡伯志》 郑开明二年 “权殡于洛阳县凤台乡谷阳里”。 谷阳里考证 7 灵泉里 《□德志》 大业八年 “终洛阳县千金乡灵泉里”。 灵泉里考证 8 景平里 《桥绍志》 开皇五年 “卒于洛城西景平里”。 景平里考证 9 密妃里 《宋俊志》 大业十二年 “葬于雒阳县伊 □乡密妃里 , 东窥雒口 , 西属函关 , 南望伊川 , 北带邙阜”①。 密妃里考证 10   资料来源 :《河洛墓刻拾零》, (北京) 北京图书出版社 , 2007 年 , 第 61 页。 表 7  洛阳县所辖村名 村名称 墓志名称 志主卒年 或葬年 墓志相关志文节录 考证文字编号 冯村 《张盛志》 开皇十二年 “殡在芒山之南、张分桥之北、游豫园西、马 安山东冯村西北一里”①。 冯村考证 1 《王夏志》 仁寿四年 “窆于清风乡张方桥冯村之北一里”。 《王荣暨妻刘氏志》 仁寿四年 “安厝在冯村之北 , 平乐园西 , 却带邙山 , 前 瞻洛水”。 桑村 《杨德志》 大业四年 “迁葬窆于豫州城东北邙山之原桑村四里”。 桑村考证 2 王赵村 《郭世昌志》 大业五年 “权殡于郡城东北五里王赵村南”。 王赵村考证 3 张村 《田光山妻李氏志》 大业八年 “权殡于洛阳县常平乡张村西北二里”。 张村考证 4 马鹞子村《袁亮志》 大业十年 “葬于河南郡洛阳县华原乡马鹞子村西北北邙 山之岗”。 马鹞子村考证 5 苏村 《李贵暨妻王氏志》 开皇三年 “卜兆于洛阳城西南十里苏村西北合葬”。 苏村考证 6 寇村 《郭王志》 大业四年 “权殡于谷水之阳寇村之北二里”。 寇村考证 7 王村 《张茂志》 开皇九年 “窆于芒山之阳、谷水之阴、王村之北二里”。 王村考证 8   资料来源 :《河洛墓刻拾零》, (北京) 北京图书出版社 , 2007 年 , 第 51 页。 ·58· 表 8  洛阳县所辖桥名 桥名称 墓志名称 志主卒年 或葬年 墓志相关志文节录 考证文字编号 张方桥 (营) 《张颜志》 开皇三年 “窆于张方桥西北二里”。 张方桥考证 1 《张礼暨妻罗氏志》 开皇九年 “合葬张方桥北二里。却背芒足 , 前眺洛川”。 《张协志》 开皇十六年 “筮宅于华源乡之南郊、张方营之北野” (按 “张方营”即“张方桥”, 晋河间王尝遣张方 征长沙王营军于此 , 故名。① 《张通志》 仁寿元年 “葬在张方桥北五里”。 《朱宝志》 仁寿三年 “葬于城西华原乡张方桥东北七里”。 《王夏志》 仁寿四年 “窆于清风乡张方桥冯村之北一里”。 黄门桥 《杨济志》 开皇十二年 “葬于黄门桥西、洛水之北。东眺嵩山 , 南望 石岭”。 黄门桥考证 2 《郭休志》 仁寿二年 “葬于黄门桥之西南”。 《刘宝暨妻王氏志》 仁寿二年 “窆于闲居乡黄门桥西二里”。 《符盛暨妻胡氏志》 仁寿四年 “窆于闲居乡黄门桥之西北一百余步”。   资料来源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 10 册 ,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 1991 年 , 第 21 页。 如唐乾符六年《刘夫人王氏志》云“迁神河南府 洛阳县平阴乡凤台里”①, 赵振华、何汉儒认为 : “平阴乡之凤凰里、凤台里 , 是同一里不同时期 的称呼或同一里的不同称呼 , 与地名‘凤凰台’ 有关。”②但据《陈叔荣志》之出土地看 , 吕家庙 村距凤凰台仍有一段距离 , 若埋葬地与出土地一 致 , 则隋代之凤凰里与凤台里似不应为同一里。 (3) 隋之信义里位置当在今洛阳市东北邙山 一带。 (4) 《郭达暨妻侯氏志》“终于故洛阳城西白 马里“。“故洛阳城”, 系指北魏洛阳城。白马里 之名当与白马寺有关 , 则应距白马寺不远 , 位于 隋唐洛阳城东 , 属洛阳县。 (5) 隋代墓志涉及洛阳县游仙 (仙游) 里者 4 , 游仙里与仙游里皆属常平乡 , 二里当为一里 , 可能为同一时期的不同称呼。《刘则志》出土于 洛阳城东马沟村西南一里 , 若埋葬地与出土地一 致 , 则今洛阳市  河回族乡北与孟津市交界处当 为隋游仙 (仙游) 里所在。 (6) 隋代墓志涉及洛阳县安山里者有 3 , 其 中《陈叔明暨妻刘氏志》出土于洛阳城北杨凹村 北 , 则杨凹村以北一带当为隋安山里所在 , 而安 山里盖亦因其地乃北邙马安山而得名。 (7) 《匋斋藏石记》载 : “谷阳 , 谷水之阳 也 , 源出渑池东 , 东流合涧水 , 经新安县南 , 东 至洛阳县西南入洛。”③以此推之 , 谷阳里若以地 处谷水之阳而得名 , 则属隋之河南县。然以洛阳 县属之“凤台乡”、“凤台原”、“马安山”条推 之 , 其地则属隋之洛阳县无疑。北魏洛阳城有谷 阳里 , 如孝昌二年《于纂志》“卒于洛阳谷阳里 第”, 则显然与隋之谷阳里无甚关联。 (8) 考见前文洛阳县属“千金乡”条。 (9) 此时所称“洛城”乃汉魏旧城 , 则“城 西景平里”当属洛阳县。 (10) “伊 □乡”当即伊川乡 , 墓志所言四至 即“东窥雒口 , 西属函关 , 南望伊川 , 北带邙 阜”已基本确定密妃里的地理位置。 3. 村 隋代墓志所见辖于洛阳县之城郊村名凡 8 , 如表 7 所示 : (1) 据表中有关冯村的三方墓志记载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 ·68· ① ② ③ 《洛阳岀土历代墓志辑绳》, 中国社会科学岀版社 , 1991 年版 , 第 711 页。 赵振华、何汉儒《唐代洛阳乡里村方位初探》, 载 《洛阳出土墓志研究文集》, 朝华出版社 , 2002 年版 , 第 101 - 102 页。 [清 ] 端方《匋斋藏石记》卷一六 , 清宣统元年刻 本。 冯村当位于芒山之南 , 张方桥之北 , 平乐园和游 豫园之西 , 马安山之东。 (2) 豫州城即洛阳城。大业元年 (605 年) 移都 , 改河南郡曰豫州。 (3)《郭世昌志》出土于今洛阳城东北吕家 庙村西南 , 则王赵村当距吕家庙村不远。 (4)《田光山妻李氏志》出土于今洛阳城东 北马沟村一带 , 则马沟村东南二里当为隋洛阳县 常平乡张村所在。参见洛阳县属“常平乡”条。 (5)《袁亮志》出土于今河南偃师市 , 志云 葬于“北邙山之岗”, 故隋代马鹞子村应在今偃 师市北邙山山麓。 (6) 据《李贵暨妻王氏志》, 葬地既在隋 “洛阳城西南十里”, 而汉魏旧都又西距隋代洛阳 城约 18 里之远 , 则苏村当仍辖于隋之洛阳县。 (7)《郭王志》1930 年出土于洛阳城东马坡 南四角楼 , 因知马坡村以南一带当为隋代寇村之 地。唐代洛阳城东有王寇村 , 如开元十九年 (731 年) 《胡明期母曹夫人志》“葬于洛阳城东 北隅王寇村”①。不明二者关系如何 ? (8)《张茂志》出土于洛阳孟津县送庄乡。 4. 桥 隋代墓志所见辖于洛阳县之城郊桥名凡 2 , 如表 8 所示 : (1)《洛阳伽蓝记》卷 4 城西“法云寺”条 载 : “延伯出师于洛阳城西张方桥 , 即汉之夕阳 亭也。”②“永明寺”条又载 : “出阊阖门城外七 里长分桥 , 中朝时以谷水浚急 , 注于城下 , 多坏 民家 , 立石桥以限之 ; 长则分流入洛 , 故名曰长 分桥。或云晋河间王在长安遣张方征长沙王 , 营 军于此 , 因为张方桥也。未知孰是。今民间讹语 号为张夫人桥。朝士送迎 , 多在此处。”③ 则知 张方桥在北魏洛阳城西。而所谓“今民间讹语号 为张夫人桥”者 , 今见新出隋开皇元年《 □光 志》云“卒于洛阳永康之里 , 葬张夫人桥西北二 里”④, 适可添一佐证。又 , 赵万里跋《张礼 Þ 妻罗氏墓志并盖》云 :“是桥 (张方桥) 临谷水 , 南距谷水入洛水处当不甚远。《魏书 ·杨椿传》 ‘群公百寮饯于城西张方桥’。又《崔亮传》‘亮 为仆射 , 奏于张方桥东堰谷水造水碾磨数十区’。 亦桥临谷水之证。隋以后名渐不彰。《嘉庆洛阳 县志》七〈土地记〉‘晋张方桥在城西’, 盖至近 世已不能实指其所在矣。”⑤ 张方桥因谷水浚急而建 , 长则分流入洛。所 以张方桥应在谷水干流。张剑在《洛阳出土墓志 与洛阳古代行政区划之关系》一文中对谷水有所 考证。认为“北魏隋唐时期的谷水就是今天的涧 河。但是 , 还有出土于洛阳东北的两方墓志亦与 谷水有关 , ⋯⋯董村、马坡之南亦有流经的一条 谷水。此谷水当是指汉晋以来开凿的引谷入洛的 人工渠道。”⑥ 另据考古发现 , 北魏洛阳城西郭 墙外侧今名分金沟之废弃河道 , 据学者们考证可 能就是西晋时为限制西引谷水流量 , 立石桥限水 分流的“张方沟”或“长分沟”遗迹。分金沟为 今白马寺镇的一个小村庄 , 其所在大致就在《张 礼暨妻罗氏志》出土地即今洛阳城东大马村南 部 , 与志文所述“合葬张方桥北二里”恰好相 符。由此亦可推断张方桥位于隋代洛阳城东。 (2) 隋代墓志涉及黄门桥者有 4 , 其中《郭 休志》、《刘宝暨妻王氏志》、《符盛暨妻胡氏志》 三方墓志皆出土于今洛阳城东三里桥村一带 , 则 黄门桥应在三里桥村以东。 5. 园 隋代墓志所见辖于洛阳县之城郊园名凡 2 , 如表 9 所示 : (1)《资治通鉴》卷 184《隋纪八》“恭帝义 宁元年六月”条 : “李密复帅众向东都 , 丙申 , 大战于平乐园。”胡注云 :“此盖即汉魏平乐观之 地为园也。然汉魏平
本文档为【周晓薇、王其祎、王灵:隋代东都洛阳城四郊地名考补_以隋代墓志铭为基本素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007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1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7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1-15
浏览量: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