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

举报
开通vip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 党 的 十七 届 四 中全 会 决议 在谈 到执政 党建设 基 本 经 验 时 , 指 出要 “ 坚 持把 思 想 理 论 建设 放 在 首 位 , 提 高全 党 马 克思 主 义 水平 , 不 断推进 马 克思 主 义 中 国化 、 时代 化 、 大众化 。 ” 这 是 一 项 关 系高举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义 旗 帜 的战略任务 。 我 仅就马 克思 主义 大众化 的两 个 问题 谈 几 点认 识 。 一 、 大 众化 与 中国化 、 现 代化 的关 系 首 先谈谈 对 大...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 党 的 十七 届 四 中全 会 决议 在谈 到执政 党建设 基 本 经 验 时 , 指 出要 “ 坚 持把 思 想 理 论 建设 放 在 首 位 , 提 高全 党 马 克思 主 义 水平 , 不 断推进 马 克思 主 义 中 国化 、 时代 化 、 大众化 。 ” 这 是 一 项 关 系高举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义 旗 帜 的战略任务 。 我 仅就马 克思 主义 大众化 的两 个 问题 谈 几 点认 识 。 一 、 大 众化 与 中国化 、 现 代化 的关 系 首 先谈谈 对 大众化这 个 概 念 的理 解 。 大众 化 与大众性 是 有 区 别 的 。 大众性 是 理 论 本 身 的 一 种 属 性 。 是 标识 理 论 所 涉及 、 维 护 或关 注 的群众 的范 围的概念 。 大众化 是 使理 论 为尽 可 能多 的群众 所 理 解 和认 同的 一 种工 作 。 这 个 意 义 上 , 可 以 说 任何 理 论 都 有 一 定 程 度 的大众 性 , 只 不 过 “ 大 众 ” 的成 分 和 范 围有 所 不 同 而 已 。 奴隶 主 阶级 、 地 主 阶级 和 资产 阶级 的理 论 也 都 反 映 了 本 阶 级 的诉 求 , 还 在 不 同程 度 上 反 映 了相 关 阶级 在 一 定 历 史 条件 下 的共 同诉 求 , 也 有 自己 的群 众 , 也 有 一 定 的大众 性 。 完 全 没 有 大 众 性 的理 论 是 不 存 在 的 。 同时 , 任 何 理 论 也 都 需 要 大众化 。 这 是 因为 理 论 都不 是 大众 自发 活动 的产 物 , 而 是 少 数理 论 家精 神 劳作 的产 品 。 如 果 不 经 过 一 番 大 众 化 的 工 作 , 即使 客 观 上 反 映 了 大众 的 利 益 和 诉 求 , 也 未 必 能 为 大 众 所 理 解 。 任 何 阶级 的理 论 家创 造 理 论 都 不 是 为 了 自娱 19 乐 , 而 是 为 了按 照 他们所 维 护 的 阶级 的利益 改 变世 界 。 他们 决不 满足 于 把 自己 的理 论 变成 藏之 名 山 的秘 密文 献 , 而 总是要 努力 在大众 中传播 宣扬 , 让 大众理 解 理 论 、 信 服 理 论 , 从 而 征 服 人 心 , 赢 得 大 众 。 这 种 4 ◎ 陶德麟 工 作 就 是 大众化 。 马 克 思 主 义 与其他 一 切 理 论 的根 本 区 别不 在 于 有 没 有 大 众性 , 也 不 在 于 需 要 不 需 要 大众 化 , 而 在 于 大众性 和 大众化 的 内容 和 范 围与别 的理 论 根 本 不 同 。 马 克 思 主义 理 论 代 表 的是 有史 以 来最进 步 的 阶级 即无 产 阶级 的 根 本 利 益 , 同 时 也 代 表 了 有史 以 来 最 广 大 的人 民群众 的根 本利益 。 它 的根 本 任 务 不 是 以 一 种 剥 削 制 度 代 替 另 一 种 剥 削 制 度 , 以 一 个 剥 削 阶级 的统 治 代 替 另 一 个剥 削 阶级 的统治 , 而 是 经 过 一 系列 的历 史 发展 阶段 ,最 终 达 到彻 底 消 灭 阶级 差 别 , 解放 全 人 类 。 因此 , 它 的大 众性 具 有 史 无 前 例 的 深 刻 内容 和 广 阔空 间 , 与其 他 理 论 的 大 众 性 有 原 则 的 不 同 。 另 一 方 面 ,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也 不 是 工 人 运 动 自发 的产 物 , 而 是 马 克 思 和 恩 格 斯 这 样 的知 识 分 子 总 结 社 会 发 展 史 , 批 判 地 吸 收人 类 文 明发展 大道 上 一 切 优 秀 成果 而 创 造 出来 的科 学体 系 , 所 以 也 必 须 经 过 艰 苦 的大 众化 的 工 作才能 为 大众 所理 解 , 实现 它 的大众性 , 这 也 就是 “ 理 论 掌握 群 众 ” 的过 程 。 离 开 了大众化 的 工 作 ,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就 不 可 能 转 化 为摧 毁 剥 削 制 度 的物 质 力 量 , 也 不 可 能 在 千 百 万 群 众 的 实 践 中接受 考验 , 总 结经 验 , 得 到 丰 富和 发 展 。 对 马 克思 主 义 来说 , 大众化不 是 可 有 可无 的附加物 , 而 是 由马 克思 主 义 的本性 和 使命决定 的题 中应 有之 义 ,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的不 可 或 缺 的 基 本要 求 。 只停 留在 书 斋 里 和 理 论 家头 脑 里 、 而 不 为群众 理 解 和 运 用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 最 多 只 是 不 能 实 现 也 不 能发 展 的学 理 , 而 不 是 真正 意义 上 的马 克思 主 义 。 但 是 , 如 果 离 开 了 中 国化 和 时代 化 孤 立 地 谈 务旗~:ilt/201 0 . 02 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那就会使大众化成为抽 象 的口号。这是因为 : 第一,从横 向来看,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性的理 论而不是地域性的理论 ,它的基本原理是涵盖整 个世界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反映的普遍规律就 寓于各个国度、民族、地域的特殊发展规律之中, 只有把普遍原理与具体情况正确地结合起来,实 现了一般和特殊的统一,这些普遍原理才能实际 上得到体现 ,在生活 中得 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 世界化和本土化是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 主义如果没有世界性的本质 ,就不 可能在各个 国 度、民族或地区实现本土化;同样,没有成功的本 土化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也只能是高悬在空 中 的一般道理,不能解决各个国度、地区和民族千差 万别 的特殊问题 ,不能实际地实现世界化。就 中 国而言 ,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就是 中国化 ,就是马 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 的实际问题 。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大众化的过程 , 就是使中国的大众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 程,同时也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事 实已经证明,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取得胜利的必由 之路。在民主革命时期,如果没有中国化的马克 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毛泽东思想没有通过大众 化而掌握千百万群众,就不可能推翻“三座大山”, 把半封建半殖 民地 的旧中国变成社会主义的新中 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果没有中国化的马克 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果这个理 论体系没有通过大众化而掌握十几亿群众,就不可 能指引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在极短的时 间里取得奇迹般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二 ,从纵向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反映 了历 史发展 的规律 ,特别是反映 了资本主义产生以来 直到现在社会发展的特征。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 于一百五十多年以前,但它的基本观点不仅没有 过时,而且仍然高于后出的其他理论。它是现代 性的理论。但现代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代的 具体情况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并不因为它是现代性的理论就可以停滞不前。马 克思主义之所以不会过时 ,正因为它与时俱进 ,随 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 ,在坚持 自己的根本立 场观点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的同时使自己与当下面临的具体情况 相适应。就中国而言,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 义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决不能抛弃仍然符合当 前实际情况的根本原理,又不能停留在马克思主 义经典作家已有的一切具体论述上,也不能停留 在我们 自己已有的理论上 ,而必须把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原理与现代世界不断变化的实际结合起 来,与我们国家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结合起来,持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现 代化。这与大众化是同步的工作,因为我们面对 的大众是生活在现时代的中国的大众。离开了现 时代的特征,离开了大众当前的实际生活和需要, 大众化就没有找到对象,大众也不会关心这种理 论,大众化就是一句空口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也在不停顿地随着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而发展,推进着现代化的过 程。这正是这一理论体系的生机和力量所在。 中国化、现代化、大众化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 体,离开了哪一条都行不通。而它们的地位又不 是平列 的。中国化是统领一切 的总问题 ,它逻辑 地蕴涵着其他两个方面。但这不是说其他两个方 面没有 相对 独立 的意义 ,不 需要作 为 问题 来探 讨。大众化就是需要专门探讨的问题 。 二、推进大众化的途径和方法 ’ 在现代中国,如何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 工作,我以为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 (一)大众化的内容 问题 一 般说来 ,大众性既然是马克思主义 的本质 属性 ,大众化又是 实现马克思 主义大众性 的无可 代替的方法,那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就应 当涵盖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的全部成果,不能说 马克思主义只有一部分需要大众化。但是,就当 前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说,大众化的重点应当是当 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当前中国人 民最迫切需要掌握的思想武器。这个理论也是最 贴近中国人民大众的需要、最为人民大众密切关 注的。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世界各 j5f旗文稿/2010,02 5 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等等,都应当深人研究,不 研究这些也不可能深刻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的来龙去脉,甚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原则产生 误解和曲解。但我们的侧重点应当是当代中国的 马克思主义,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大众化的对象问题 “大众 ”这个概念 的内涵 和外延不是一成不 变 ,而是历史地发展着 的。在今天社会结构多元 化的情况下,对不同的社会阶层 、不同的社会群体 的要求应当有所 区别;对 同一阶层、同一群体的成 员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水平、职业特点等等具 体情况有所区别,不能一刀切。对共产党员、特别 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应当是成为马克思主 义的坚定的信仰者和实践者,尽可能系统准确地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这一理论 的源头和形成过程 ,能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和解决 工作中的新问题,能鉴别和抵制违背这一理论的 各种错误思想,有条件的还应当能概括新的实践 经验,做出理论创新。对广大群众则应当按照具 体情况作出不同的要求,尽可能地使他们懂得这 一 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科学根据,懂得只有以这一 理论为指导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实现国家富 强和民族振兴。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成为马 克思主义者,但我们可以和应当使最广大的群众 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拥护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 ,齐心协力地共 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努力奋斗,把社会的凝聚力发挥到最大限度。 (三)大众化与通俗化的关系问题 通俗化与大众化在英文中都可以用popularize 来表达,在中文的许多场合作为同一概念也未尝 不可。但我以为仍以适当区别为好。大众化是马 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要求,离开了大众化就丧失 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 ,会使马克思主义不起作 用。而通俗化则可以理解为大众化的形式之一, 是特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工作。当年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讲到文艺的提高 与普及 的关系的基本论点 ,也适用于马克思主义 理论,那就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在提高指导下 的普及。在这个问题上,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无论是提高或普及,都离不开大众化。 6 即使是艰深复杂的、需要具有专门的知识准备才 能领悟的理论问题,也不在大众化的范围之外,对 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宣传也应当联系实际,有的放 矢,力求大众化,而不能脱离实际,闭门造车。对 文本的翻译也要力求“信、达、雅”,避免因语言的 失当而妨碍人们对原意的理解,产生误导。 第二,普及的对象毕竟人数最多,普及工作做 不好,马克思主义就会在最广大的群众中失去阵 地。因此通俗化的工作至关重要。胡锦涛同志在 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开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是有很强的针对性 的。 第三,有的同志或多或少地认为通俗化是比 较低级的、容易的工作,其实不然。把深刻的道理 讲得通俗易懂,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扎实的专门 知识、丰 富的实践经验和老练的语 言文字功夫是 不易做好的。高水平的理论家应当多做一些“以 通俗的言语,讲亲切的经验”的工作,当年的李达、 艾思奇 、杨献珍 、冯定等前辈都为此做出了贡献。 现在中宣部理论局组编的《理论热点面对面》也很 受欢迎 。要提倡名 家做 马克思主义 的“科普 ”工 作,“‘大家’写,大家看”。 第四,要划清通俗化与庸俗化的界限。通俗 化(popularize)与庸俗化(vulgarize)是根本不同的 概念。通俗化的要求是使理论的表述显豁易懂而 又不损原意。而庸俗化则只能使理论变成粗鄙低 劣的东西,变成马克思主义的赝品。庸俗化的东 西尽管也可能“易懂”,甚至“有趣”,但它歪曲了马 克思主义,根本不能算是马克思主义的作品。当 然,为了通俗化,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形象、比喻,成 语、故事甚至俚语等等作为辅助,也难免在一定程 度上降低论证的严密性,但“底线”是决不能牺牲 理论的准确性,不能因为追求易懂而造成“失真”, 尤其不能陷入庸俗化。 第五,通俗化也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形式。 要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有所区别。而且,提高和 普及 的界 限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随着大众水平 的 提高和需要的变化,普及的对象、范围和内容也要 与时俱进。艾思奇同志的《大众哲学》当年发挥了 巨大作用,今天我们还要学习这本书的优点和精 j5r簇文稿/2010.02 神,但也不能照搬它的一切,因为时代变化了,大 众的构成和需要也变化了。需要我们精心编著一 些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通俗读物,以满足不同时 期、不同对象的要求。 (四)大众化与语言文字问题 语言文字是理论 的载体 ,理论 只有通过语言 文字才能表达和传播。在中国要实现马克思主义 的大众化,就得下功夫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语言 文字说话,说中国话。有的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 是西方文化的产物 ,而西方 的思维方式和语 言习 惯与中国的根本不 同,用中国语言表述马克思主 义必定变形走样。这种说法是似是而非的。西方 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与中国的不同,思维方式 和语言习惯也确有差别,这是事实。但由此推出 不可能用中国语言讲马克思主义,那就远离事实 了。如果一种理论只能用一种语言表达 ,那么不 同民族之 间的文化交流和对话就根本不可能了。 用中国语言讲马克思主义不仅可能,而且必要,非 如此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我在这里要 借重一位外国人的言论,这个人就是黑格尔。黑 格尔在给J·H·沃斯的一封信里说得非常精彩: “路德让圣经说德语 ,您让荷 马说德语 ,这是对一 个民族所作的最大贡献,因为,一个民族除非用自 己的语 言来习知那最优秀的东西 ,那么这东西就 不会真正成为它的财富,它还将是野蛮的。”“现在 我想说,我也在力求教给哲学说德语。如果哲学 一 旦学会了说德语,那么那些平庸的思想就永远 也难于在语言上貌似深奥 了。”(苗力田译编 :《黑 格 尔通信百封》,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202 页)黑格尔说得多么深刻,多么尖锐 !他毫不含糊 地宣布他要“教给哲学说德语”,正是为了使那些 并非产生 于德 国的哲学德 国化 ,在德 国大众化 。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可能使那些“最优秀的东西”成 为德 国的财富;否则不仅不能成为德国的财富 ,还 会是“野蛮”的东西。我想,黑格尔的这段话不仅 适用于哲学,也适用于一切社会历史理论,包括马 克思主义理论。黑格尔可以“教哲学说德语”,为 什么我们就不可以教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呢?佛 教从东汉传人中国以后形成了那么多流派,不都 是说的中国话吗?难道因为它们说中国话就不是 佛教了吗?佛教可以说中国话,为什么马克思主 义就不可以说中国话呢?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所 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正因为中国的马 克思主义者一直在“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也 就是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同时也就是 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现代化的工作。这正是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责任。 当然,中国话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为中国语 言,现代的中国语言就不仅和古代的文言文不同, 而且与五 四时期 的白话文、与我们 中国早期马克 思主义者作品的表述方式也有所不 同。这是正常 现象。此外 ,在语 言发展过程 中吸收某些外来的 词汇和表述方式也是很正常的。不仅不可避免, 而且是丰富和发展中国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但 是,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长期形成的相对恒定的 要素,是不能随便改变的。如果弄得面目全非,就 不成其为这种语言,本民族的人也看不懂、听不懂 了。以汉语为例 ,恕我直言,现在有的博士生写的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可 以说是用汉字写 的洋文 ,用汉语说的洋话 , 比古文和外文都难懂,不仅我看得非常吃力,他们 彼此之间也常常因为看不懂对方的文章而叫苦不 迭 ,要 中国老百 姓喜 闻乐见恐 怕更 是难上 加难 了。至于生造词句 ,故弄玄虚的毛病,也颇为常 见。这种毛病也是古已有之的。苏轼给谢民师写 过一封信,其中批评扬雄“好为艰深之词,以文其 浅陋”。在他看来,扬雄讲的那点道理并没有那么 玄乎,“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扬雄是不是确 有这个毛病,姑且不论,但苏轼讲的这个道理是很 对的。他还引用孔子的话:“辞,达而已矣。”并说: “辞而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文不可胜 用”,这是何等难能可贵的境界!有人似乎以为话 越说得艰深晦涩 ,估屈聱牙 ,让人不知所云 ,学 问 就越大。这是极大的误解 。其实恰恰相反 ,“以艰 深文浅陋”最不费力 ,而用准确 明快生动活泼的语 言讲清深刻复杂的道理才是最难的。毛泽东一贯 重视文风问题,当年他把文风与学风、党风一起列 为整风的内容,反对党八股和洋八股 ,尖锐地揭露 了文风不正的危害性,我以为至今还有现实意义。 (作者:武汉大学原校长) 责任编辑:李艳玲 旌~m/2010.02 7
本文档为【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7360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8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法学
上传时间:2011-01-10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