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0501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解释力

0501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解释力

举报
开通vip

0501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解释力 !""#年 ! 月 $%&’()’* !""# 第 !+ 卷 第 , 期 -./0!+ 1.0, 现代外语!季刊" 2.3%’4 $.’%564 7)46()6%8 !9()’:%’/*" !" 事件域认知模型提出的理论背景 认知语言学家为解释概念结构的形成 和句法构造的基础拟构了许多模型#例如$ !,"7)46);"% 但 是弹子球模型仅是在单一层面上# 以线性 化的方法图示了力量的传递过程% 舞台模 型虽涉及到的要素较多#包括施事者&受事 者&场景等#但分析似乎较笼统#而且也没 有对这些要素作层级性分...

0501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解释力
!""#年 ! 月 $%&’()’* !""# 第 !+ 卷 第 , 期 -./0!+ 1.0, 现代外语!季刊" 2.3%’4 $.’%564 7)46()6%8 !9()’:%’/*" !" 事件域认知模型提出的理论背景 认知语言学家为解释概念结构的形成 和句法构造的基础拟构了许多模型#例如$ !,"7)46);<%’!,==,#!""!"拟构了弹子 球模型和舞台模型# 以此来论述英语的基 本句法构造及其变体!参见王寅 !"">"% 但 是弹子球模型仅是在单一层面上# 以线性 化的方法图示了力量的传递过程% 舞台模 型虽涉及到的要素较多#包括施事者&受事 者&场景等#但分析似乎较笼统#而且也没 有对这些要素作层级性分析% 这两个模型 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是两个模型#而不 是一个或更多 #7)46);<%’ 对此语焉不详 % 而且他的分析主要是针对句法构造层面 的#并没有将其运用到其他层面#这就约束 了该模型的解释力% !!"?)/@* !,=+##,=++"的力量动态模 型主要也是以空间中的动态性事件为基础 来分析概念结构及其句法构造的# 其出发 点是基于动态性的作用力现象# 而对静态 性场景未加关注#或至少说是用笔较少#分 析不够# 同时他的这一模型似乎也没能进 一步将其扩展到分析语言的其他层面% !>"7)<.AA!,=+B"将动态意象图式详细 分成六种$容器图式&部分C整体图式&连接 图式&中心C边缘图式&始源C路径C目的图 式% 其他图式!上下&前后&线性等"#并在此 基 础 上 建 立 了 ’ 形 式 空 间 化 假 设 !DE):5)/5F):5.4 .A $.’@ G*E.:H%858# 简 称 D$G"(#主要包括六类概念结构#又在这六 类概念结构的基础上阐释了对应的六种句 法构造!王寅 !"">"% 他的论述主要也是针 对语言的句法层面#但论述不够全面#仅解 释了部分句法构造# 也没有用来解释其他 层面% !I" 计算机科学家 D;H)4< 和 J&%/8.4 !,=B#"提出了’脚本理论(#将其定义为$描 写特定情景中事件的恰当程序的结构#常 指预先设定的&常规性的动作程序% 该理论 主要也是按线性程序# 在单一层面上的分 析#且也是主要针对动态性事件% !#"K)4:H%’ 和 ?H.’4&%’6!,==="从言语 行为角度分析了动态性事件# 他们将一个 言语行为视为一个由几个时段组成的行为 场景#这主要也是以线性认识为基础的#而 忽视了事件场景中要素之间的层级性% 可见# 以上几种分析理论都或多或少 存在以下三个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解释力 四川外语学院 王 寅 提要$国外一些知名认知语言学家提出许多解释概念结构和句法构造的理论模型#但基本 上都存在以下三个问题$,"分析层面单一)!"侧重动态场景)>"主要针对句法% 本文针对这些不 足提出’事件域认知模型(#它既符合人们的正常认知规律#可解释概念结构的形成和句法构造 的基础#且又可部分弥补上述三点不足之处#还可以此解释语义和交际层面中诸多现象$缺省 交际&脚本理论&时段分析&间接言语行为&事体命名&词性转换&词义变化&反义同词等% 可见 LM2 是一种有较强解释力的认知方式# 这又为认知语言学强调解释语言须用统一分析法提供 了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事件域认知模型&转喻机制&词义变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J *文章编号+,"">NO,"#!!""#"",N"",BN," 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解释力 !!"分析是在单一层面上进行的#而且 主要是按照线性序列进行的# 忽视了事件 内部要素之间的层级性$!""分析主要是针 对动态性场景# 对静态性场景论述不祥或 未加考虑$!#"分析主要解释了句法构造的 形成#而没能#或很少将其扩展到语言的其 它层面# 这似乎与认知语言学尝试用几种 基本认知方式来概括性地论述语言各层面 的诸多现象的目标不符% 为弥补上述理论之不足#本文提出&事 件域认知模型 ’ !$%&’()*+,-.’ /+0’.(.%& 1+*&2#下文简称 $/1"的分析方法 #不仅 能囊括上述几种理论模型的解释功能#而 且还以期能为语义( 交际等层面的诸多现 象作出一个统一的解释% $/1 的基本思想 可以图示如下) 笔者认为人们是以&事件域’为单位来 体验和认识世界的# 并将其作为知识块储 存于大脑之中# 这也完全符合人们的一般 认知规律% 人们在对许多具体事件体验和 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概括出事件的抽象概念 结构# 并基于此逐步形成了语言中的种种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现象% 一个基本事件域 $3$45!简称 $"主要包括两大核心要素)行为!67(.+’"和 事体!8&.’0"% 一个行为!包括动态性行为 和静态性行为" 是由很多具体的子行为或 动作!如图中的 6!#6" 999 6’"构成的$一个 事体是由很多个体!如图中的 8!#8" 999 8’" 构成的#事体可包括人(事物(工具等实体# 也可包括抽象或虚拟的概念% 一个动作或 一个事体可分别带有很多典型的特征性或 分类性信息 : 或 /%这样#一个事件域就可 能包括若干要素#而不仅仅是施事者(受事 者(作用力(场景等要素#而且这些要素之 间还存在层级性关系#如在第一层级上)一 个事件主要包括动作要素和事体要素$在 第二层级上) 这两个要素又包括很多子要 素$在第三层级上)各子要素又包括很多典 型信息#如特征和分类等% 本文借用了认知 语言学中常用术语&域!*+,-.’"’来表示由 多要素和多层级构成的包括一定范围的事 件#强调了事件内部的层级性和复杂性#动 静要素兼而有之% 通过从不同视角#对复杂 的事件域的分层次剖析# 以期能大致了解 人类的基本概念结构# 并借助这些基本概 念结构来解释语义的理解和运用现象% 当然# 只要有动作就要涉及到动作的 发出者和 ;或接受者#根据人们的体验和认 知# 事件域中的动作和个体之间就建立起 了一定规律的搭配关系#因此 868!事体< 动作<事体"应是构成一个事件域 $ 的基本 成分% 有时一个动作可没有所及对象#可将 后面的 8 置于括号中)86!8"#基于此#语 言就可形成各种基本句法构造#如主谓宾( 主谓双宾 ( 主谓 # 等 # 其原理大致同 =-’0-7>&? 的论述!!@@!#"AA""#本文略% 虽然一个事件应有发生的空间和时 间#但从更抽象的层面来说#事件域模型应 具有较高的概括性# 可不受具体的空间和 时间的约束#模型中不必标出% 这样事件域 模型由若干小事件构成#可表述为)$3$45 B 86!8 < 86"8 999 86’8 为了便于论述# 该模型将动作和事体 分开处理# 以能兼顾对某些静态场景的论 述% 又因为一个事件应有一个大致的范围# 与相邻事件也难以完全隔离# 因此图中的 外框以虚线画出# 表示不能与相邻事件截 然分开% =-’0-7>&? 弹子球模型实际上仅叙述 图 ! 事件域认知模型 $/1 !" 王 寅 了事件域模型中动作方式之一! 动作链的 力量传递 " 视角主要落在图 ! 左边的 "#$%&’ 上" 仅表示了事件域中的一种情形 和部分内容 # ()*+, 的力量动态模型 " -#.)’/ 和 "01*2&’ 的脚本理论"3)’$.14 和 (.&4’0145 的时段分析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6)/&77 仅论述了动态意象图式" 而忽视了 其他图式#而图 ! 所示的 89: 则可弥补其 不足"且具有较大的解释力# !" #$% 的解释力 !"& 兼顾线性和层级分析 89: 基本包含了上述学者所论述的主 要观点"以及 6)/&77 的部分观点"它也可用 来解释概念结构的形成和句法构造的基 础"而且在线性分析的基础上"还突出了事 件内部要素的层级性" 这可弥补在单层面 上作线性分析之不足# 89: 的层级观可用 来解释语言中上下义现象"如!转喻$词义 变化等"参见下文第 ; 节"笔者尝试能用该 模型为词义变化的多种情况作出一个统一 的解释"这里主要运用了跨层次分析方法# !"! 兼顾动态与静态分析 本文开头所提及的几位认知语言学家 主要对动态性概念结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 论述和分析"这本身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动 态性行为往往是显而易见的" 能直接产生 一定的后果" 在事件域中具有较高的突显 性"对概念结构的形成有基础性作用# 但在 研究动态性概念时也不可忽视对静态性概 念的分析# 89: 中的 "#$%&’ 则包括了动态 性和静态性概念"可望弥补这一不足# 人们在认识静态事体时" 也会涉及到 诸如感知 $视角 $观察 $认知等心智性 %行 为&"命名时也必然要涉及人的主观识解因 素"该模型也可用来解释这一现象"可理解 成图 ! 中从 "#$%&’ 看 <1%’5#如在给事物命 名时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人们的观察角 度等因素# 同是一个%妻子&"在世界各地和 中国不同地区和时期则有不同的名称"实 际上反映了认知主体站在不同的观察角 度"识解了她的不同特征’9!===9’("给予了 不同的名称" 同时也反映了妻子的不同地 位! ’!( 在欧里庇得斯的作品中把妻子叫 做 %>%/?41+)&"意为照管家务的一种物件 ’恩格斯 !@AB!CA(# ’D(在雅典人看来"妻子除生育子女之 外"不过是一个婢女的头领而已’同上(# ’E(解放前"我国云南的黑彝把妻子叫 做%穿针婆&"主要是作针线活的# ’F( 我国过去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为 %内人&"表示她是料理家庭内务的"不参加 社会性事务# 至于在口语中被称为%那一口 子&"似乎有点不屑一顾的口气# 比这两个 说法更贬的为%贱内&$%拙荆&等"大有小看 妇女之义# ’B( 在口语中还可将妻子称为 %当家 的&" 则反映了妻子的社会地位有了提高" 特别是当今常被称为%半边天&"其地位已 享有与丈夫平起平坐的地位了# ’A(当下"夫妻还常互称为%爱人&"则 是出于感情角度的考虑# )) 现将这一现象以图表示如下! 这个例子也可很好地说明认知语言学 的基本原则!同样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事体" 含有很多特 征的事体 特征 ! 特征 " 特征 # 特征 $)) 名称 ! 名称 D 名称 E 名称 F)) 现实层次! 认知层次! 语言层次! 图 D !" 经过人类的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形成了概 念和意义!然后用语言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依据某一个特征来命名! 就会掩盖其他特 征! 只选择其中一个特征来作为这个事体 的名称! 也就自然产生了以部分表示整体 的用法!难免会出现#以偏代全$的转喻现 象% 这一分析方法也与人们常用范畴中典 型代表来认识和理解整个范畴的观点相一 致!大多是以&部分代表整体$为认知机制 的% 人们往往是通过认知某个显著的’易理 解的’代表性的特征部分来代表整个范畴! 以一个突显的 ! 来认识或指称整个 "#$%&" !"# 缺省信息与转喻机制 人们在正常言语交际中! 不可能将所 有信息都和盘托出! 言语所表达的信息总 归要少于其对应的实际情景所包含的信 息!缺省信息在现实交际中在所难免" 现象 学大师 ’())#*+ (胡塞尔 ) 和他的学生 ’#$,#&&#*(海德格尔)都曾认为语篇意义应 是言外的背景知识和言内的语篇信息的结 合 (参见 !--.!/012*34)% 美国社会学家 56*7$%.#+(819:)于 ;< 世纪 3< 年代提出#民 俗方法学 (=>?%-@#>?-,-+-&A)$理论 !用其 来分析普通人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现 象% 他认为在分析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时 应充分考虑到自然语言和实践活动具有无 穷的#索引性(B%,#C$>A)$!一项表达或行为 的意义必须诉诸其他表达或行为的意义才 可能被理解% 日常谈话须依赖无穷尽的未 经言明的背景知识% 任何一个表面上孤立 的#表达$或#行动$归根到底都是一条#无 穷无尽 $的 #索引链 $上的一环 !是 #6 D-6> E$>?-(> D->>-@(一艘无底的船)$!这些未被 提及的知识往往是难以补全的!是一项#难 以完成的$!或者说#在原则上是不可能的$ 工作! 因此索引性是 #永无尽头的$(杨善 华!/111*9<)% 56*7$%.#+ 还曾让他的学生尽 可能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下日常谈话中那些使谈话得以进 行的未经言明的背景知识! 发现日常对话 中需要大量的未经言明的背景知识才能较 为完整地相互理解对方所讲的内容! 这与 认知语言学中对意义理解持百科观是一致 的% 从 =!F 可知!一个事件可包含很多行 为要素和事体要素! 我们仅用其中一个要 素和部分要素就可表达整个事件% 人们可 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需要!基于不同层次 来认识一个整体事件! 此时就得依靠缺省 信息手段!只能运用事件中的部分信息!或 借用相关要素来表示某一整体事件! 这实 际上也是一种以部分代表整体的转喻机制 在起作用! 因此缺省信息与转喻机制有着 共同的认知基础% 图 8 可为我们提供一个 清晰而又明了的转喻理解模式% 如在#去饭 店吃饭$这个事件域 = 中!可能会包括多个 动作!如*乘交通工具或步行去饭店’到达 饭店’由服务小姐引导入座’看菜谱点菜’ 喝茶饮酒吃饭’掏钱付款买单’若有剩菜则 要求打包’离开饭店各自告别!以不同方式 回家等% 在这个事件域 = 中还会涉及多个 事体!如*主人’客人’(男女)朋友’领导’服 务员’司机’老板和 G或老板娘’厨师等% 根 据人们的常规体验和认知! 动作与个体之 间存在规律性的结合! 构成一系列 "H/"I "HJ" KLL "H%" 搭配!并已成为我们头脑中 的框架知识!如司机开车’厨师烧菜’客人 点菜’服务员端菜’主人付款’老板敬酒等% 我们可用动作链中的某一环节或事件中某 一个别事体! 缺省其他要素来指称整个事 件!如可用#司机开车去饭店$这个起始环 节来指称#去饭店吃饭$整个事件!可用#在 饭店吃饭$这个中心环节来指称整个事件! 也可用#刚从饭店回来$这个终结环节来指 称整个事件% 我们还可用整个动作链中的 其他子动作来指称整个事件! 如*#今天那 个厨师做的菜真不错$!#饭店老板又来敬 酒了$!#今天他没让我付款$!等来表示#去 饭店吃饭$这个事件% 有时甚至可不用言语 来表示* 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解释力!" !!"甲# 你干吗去了$ 乙# !指了指打包拿回来的菜" 这时乙仅用事件域中的一个相关事体 " !打包的菜"来表示整个事件% 又例&倒垃圾’这个事件也包括了一连 串的动作和事体( 人们可仅提及这一整体 事件中的某一个体或某一动作来喻指整体 事件(如# !#" $%&’( ()*+)(,- !."$%&’(/%0 1233 4)5, %04 4&, ()*+)(,- 例!#"仅提及整个事件中的一个静态 性的事体要素(以此来喻指整个事件&倒垃 圾’% 例!."仅表述了整个事件中一个子动 作来替代了整个事件% !"# 间接言语行为 678 也可用来很好地解释间接言语行 为现象% 人们可用事件域中的某一子动作 9! 来表示整体行动 9:42%’ 或整个事件域 6(或来替代另一子动作 9;(这就用一个言 语行为表达了另一个言语行为( 因此该模 型也可为间接言语行为作出清晰而又合理 的解释% 如 <:&)’5 和 9+,3=%’!!>??"所述 &乘车去某处’事件域包含如下一系列动作 和事体# !@" ! 先决条件#有车可乘) "上车#上车出发) # 中心#驱车前往) $ 到达#停车出人) % 结束#到目的地% &乘车去某处’ 是一个整体事件域 6( 可突显其中某一子动作来喻指整个事件( 如# !A"甲# 你是如何来的$ 乙 B#我有辆车% 乙 ;#我上了车% 乙 .# 我是开车来的% 乙 @#!指着停 在不远处的车"我刚从那车上下来% 乙的四种不同回答实际上突显了整个 事件域 6 中不同阶段的动作 9 或 "9"( 它们分别用不同的子动作来表示整个事件 &乘车去某处’(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来看( 当 属 一 种 间 接 言 语 行 为 % C)’4&,* 和 D&%*’+,*(!!>>>#..A"也曾运用了类似的方 法来分析言语行为( 他们将一个言语行为 视为一个行为场景!9:42%’ =:,’)*2%"(是由 几个时段或细节子动作构成的( 例如指令 性言语行为场景可包括# !!" 前时段 !4&, "6EFG6"#听话人能 够做某事)讲话人想让听话人做某事% !;" 核心段 !4&, 7FG6"# 讲话人把 做该事的义务交给听话人% 结果段!4&, G6;;7) 原指(一切野兽)!现在仅指(鹿)# 汉语中 (金)的本义泛指一切金属!而后来这个词 专门用来表示(黄金)# (瓦)的本义是(陶 器)!后仅用来表示(用陶土烧成的覆盖在 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古汉语中的(寡)兼有 (鳏 ’老而无妻曰鳏 %)和 (寡 ’老而无夫曰 寡%)二义# 现(寡)字仅用来表示后者!也就 是词义范围缩小了!是一种(用整体表示了 部分)的现象# 可见! 原来的上义用法转变为下义用 法!整体转移用来表示局部!即用 <;#4= 来 表示 ; 由(同屋)扬升为(同志)#古汉语中 的(置)有(搁置)和(弃置)二义!搁置还可 引申为设立! 现在多用其积极意义的 (设 立)!参见下文分析# ’/%词义贬降!即词义转坏!从原来的 (褒义)或(中性)降为(贬义)!如英语中的 ($#99:) 从 (快乐的 ) 贬降为 (糊涂的 )! (?59=37)从(普通的*一般的)贬降为(粗俗 的)# 在古汉语中(臭)本义是(气味)!香气 秽气都可指!为中性含义!如+易,中有(其 臭如兰)的说法# 据资料记载自战国之后! (臭)就逐步用来表示(秽气)了!词义发生 了贬降现象!参见下文分析# ’0%词义转移!即词义在原来的基础上 向另一个方向发生变化# 按照原来划分转 喻和隐喻就可能有两种情况"3@如果是在同 一个语义域中!也就是一个整体之中!可视 为是转喻&A@ 如发生于两个语义域中!也就 是两个整体或两个概念之间!可视为隐喻# 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解释力!! 如!脚"本义是指!小腿"#后来所指范围向 下延伸用来指踝骨以下的部分!足"$ 如果 以!腿"为出发点#则!小腿"和!足"都是这 个整体中的两个部分#则可视为转喻$ 如将 !小腿"和!足"视为两部分#则这种词义引 申可视为隐喻性引申$ 又例!走"本义为速度较快的!跑"#在 %释名&释姿容’中(!徐行曰步#疾步曰趋# 疾趋曰走$ "后引申来指慢慢步行$ 我们如 果从!运动"这个语义域出发#!走"和!跑" 都是它的下义词 )即图 ! 中 "#$%&’ 可包括 "! 和 "(*#从!快走"到!慢行"的词义变化 则可视为转喻# 在一个整体中用一个部分 来代替另一个部分# 且两个动作具有连续 性$ 如果将!走"与!跑"视为两个不同的概 念#这种词义变化被视为隐喻也何尝不可+ 可见# 隐喻和转喻的划分具有一定的相对 性$ !"# 反义同词现象 )*+ 还可用来解释语言中的反义同 词)又叫 (一词两反义 ,-.%/,01’$ 2&34*现 象$ 英语和汉语都存在这种现象#如英语中 的 &/130&&5 )检查# 监督, 看漏- 忽视*# 6%31-,’)烧火古人,消防队员*#7,’#$%&’)批 准#授权#支持,制裁#禁止船出入港口*等$ 其实从认知角度来看# 一个词中两个相反 的意义之间还是紧密相关的# 如 &/130&&5 是由 &/1380&&5 构成的#!在上面看"就有两 种可能()!* 居高临下就可能看得仔细#不 免带有!权威"之义#因而就有了!检查-监 督"之义$ )9*因居高而不能靠近#不能靠近 看也就不一定能看清楚# 距离感产生模糊 感# 有些地方不免会被看漏# 也就产生了 !忽视"之义$ 汉语中也存在这种现象# 训诂学中素 有!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名"的说法$ 据王宁)!::;(!99*统计#汉语中有近百个 这样的词#如(!乱"有!治"和!乱"的意思$ !徂"有!存"与!逝 "二义$ !藐"有 !广"和 !小"的意思$ !特"有!独特"-!无偶"的意 思#又有!配偶"的意思$ !乞"既有!给予"的 意思#又有!要求"的意思$ !副"有!分"与 !合"二义$ !被"有!覆盖"与!显露"二义$ !肆"既为!故"#又为!今"$ !韧"既有!柔韧" 之义#也有!坚韧"之义#<<<<<< 第 (<; 节在分析词义变化时述及到词 义扬升和词义贬降两种现象# 一个词义从 贬义扬升为褒义# 或从褒义贬降为贬义时 不是一蹴而就的# 其间往往会经过一个两 者 共 存 的 阶 段 )=211$713 >::?(:, @,’A,#513# 参见 B%#1 >::;(>C>*#这就是 说# 这些词在某个阶段经过了一个褒贬二 义共存的阶段# 说明了一词具有两反义还 不是一种个别现象$ 上述这种情况实际上反映了一个行为 过程或事体的两个方面# 即图 > 左下的 D> 与 D’#或右下的 *> 与 *’#语言中存在这种 反义同词的现象正可用 )*+ 来作出合理 的解释$ 我们知道#人们在体验的基础上# 认识到同一个事件可包括某些相对固定的 要素)包括行为和事体*#它们有机地融合 在一起就能构成一个整体事件域 )# 其中 各要素互为依存# 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 中#如一个动作会有始末关系-因果关系- 施受关系# 如果用一个字词来表示这种对 立关系时#就产生了一词两反义的现象$ 例 如( )>*始末关系$ 英语中的 6%31-,’ 可意 为!烧火工人"#也可意为!消防队员"#因为 这两种人都是与火打交道的#是处理!火" 这个动作的!始"与!末"两个端点#同用一 个词来表示这两种概念也就有了共同的认 知基础$ 古汉语的!在"有!始"-!终"二义$ 如在 %尔雅’中!在"就被同时解释成相反的两个 意思(!在#存也$ "!在#终也$ "我们知道(在 者存#终者亡#两个意思差别极大#涉及到 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两者似乎是难以同日 王 寅 !" 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解释力!" 种相反的性质就好像处于一个性质连续体 的两端! 难怪国外有些语言学家就将这类 反 义 词 称 为 分 级 反 义 词 "!"#$#%&’ ()*+),-! !".$’$ ()*+),-! /+)*".", 0’"-! 1+&." 233+45*5+)#!因为在其中间可 分出很多等级$ 古汉语中%毒&通常被认为对生物体有 害!但是古代药味浓烈难饮也叫做%毒&!如 ’说文解字()%毒!厚也$ & %祥&有%吉凶&二 义$ %祥者!善恶之征$ &就是说%祥&这个字 既可表示%好&的兆头!也可表示%坏&的兆 头$而在现代汉语中仅表示前者$ %诱&既有 %引导&之义*如’论语()%夫子循循然善诱 人$ &#!又有%迷惑&之义*如’荀子()%彼诱 其名!眩其辞!而无深於其志义者也$ &%诱 其名&意为)搬弄名辞以迷惑人#$ %诬&在古 代不论好话坏话!只要说过了头都叫%诬&! 因此这个字也是兼有美恶两个方面! 这可 真是%毁誉兼而有之&$ 一般说来!任何一个事物都有正反两 个方面!有好就有坏!有善就有恶 666666!英 语和汉语都有很多正反义连用的词组和 成语 ! 如 )73 .)$ $+8)! ’.4* .)$ 8’4*! 9++$ +" %.$666666+大小!长短!高低 :!还可构 成四字结构!如)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好好 坏坏66666$ 人们在谈到某个事体的某一特征 时经常会想到它的对立面!这是很正常的! 一个过程的两头就可能连接着正反两个性 质! 即图 : 右下方的 /:与 /)性质相反$正 如苏新春*:;;<):;;#所说)%总是喜欢在这 样一对矛盾的词素身上看到它们相辅相 成!统一和谐的一面!在表述一件事物一个 观念!描绘一种状态一个动作!都喜欢顾及 矛盾的两端!从中进行总体概括$ & !" #$% 与转喻的体验基础 体验哲学认为)人们的范畴,概念,推 理, 语言等主要是来自与客观外界的互动 体验和认知加工!=/> 也是这样! 参见上 文$ 同时!笔者认为转喻主要也是基于对各 种%事件域&体验和认知之上形成的)人们 在对事件域中各行为要素和 ?或事体要素 的认识基础上! 形成了知识块储存于大脑 之中!知识块中的各要素相互关联,交错牵 涉!常是牵一发而动其他部位或全身!这在 思维中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转喻现象$ 我们知道!人们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有识解事体的认知能力!可从不同角度!根 据不同需要! 基于不同层次来认识一个整 体事件! 因此转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 基本认知方式$ 认知语言学过去似乎未能 对转喻作出一个统一的理论解释! 本文则 尝试从 =/> 和体验角度为其作出一个较 为一致的论述$ &" 结语 本文针对一些认知语言学家和计算机 科学家提出的理论模型之不足 ! 提出了 =/> 的认知方式!既可用来解释概念结构 的形成和句法构造的基础! 兼顾到线性和 层级分析!更适用于动态和静态场景$ 同时 =/> 认知方式还可用来分析语义和交际 中许多现象)缺省交际,脚本理论,时段分 析,间接言语行为,事体命名,词性转换,词 义变化,反义同词等$ 笔者认为 =/> 也适 用于句法,语篇,语用等层面的分析*另文 论述#$ 本文还运用 =/> 从认知角度为转喻 机制作出了一个既合理而又清晰的解释! 并运用该机制解释了语言中的许多现象! 且还为转喻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事件域体验 基础$ 认知语言学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就 是) 要用少数几个认知方式来为语言各层 : 根据谭达人*:;@;#汉语中约有 AB: 个反义复合词)诸如)大小,粗细,长短,高低,远近,早晚,迟早,始终,轻重,是非,方 圆,死活,利害,文武等$ 王 寅 !" 面提供一个统一的解释模式! 从本文论述 可见"!"# 具有较大的解释力" 因此不失 为人类一种有效的认知方式" 正可完善认 知语言学所追求的目标" 又为分析语言须 用统一的解释模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 工具! 参考文献 "$$%" &’ ())*+ !"#$%&’#( )*+ ,"-(’)-&’( ##$’ ,-.+ &/0123%45" 6’ 7)89’ .-&+"(# "* /-0*%1(-0%+%2%34 ##$’ !3:54;$$< "5211=’ >/%$11" &+ 7)?9+ 5%1(*" 6"’(" )*+ 7)*3(’%&# 80"*3#%50)- 9:-(3%’"(# ;(<(:2 :=%&- -0( >"*+ ##$+ "@2A/:$% -32B40=2CD $1 "@2A/:$ .04==+ >/3:/A%40" E" F+ ())( G HIJH’ 9%*?(@-" A1)3( )*+ .41=%2% 80( 9%3*"-"<( B)#"# %C D’)11)’ ##$’ K40523% #$LC$3 <4 &0LDC40’ >/3:/A%40" E" F’ 7))7’ 6%&*+)-"%*# %C 9%3*"-"<( D’)11)’" E%2F AA% 7(#?’"@-"<( G@@2"?)-"%* ##$’ MC/31$0<" "/521$032/%MC/31$0< -32B40=2CD .04==’ ./3C@40" N-O P >O Q@$03RL0:O ()))O Q@4 S$C43C2/52CD 1$0 /ACL/52CD T4C$3DTD 23 !3:52=@ /3< 6L3:/02/3 #U$O V3 ./3C@40" N-’ P &’ E/<<43 &4<=’’" H(-%*414 "* ,)*3&)3( )*+ 80%&30- #"$’ UT=C40/20<" .’ ]’ P .’ "’ F/=$3 &4<=’’" 80"*I"*3% J()+"*3# "* 9%3*"-"<( .?"(*?(F K’%?((+"*3# %C -0( 6%&’-0 A*-(’*)-"%*)2 L%"*- 9%*C(’(*?( %* M’-"C"?")2 A*-(22"3(*?( 8="2"#"" N..J #"$’ "-.’ MA@/3%" E’ "’ P E’ .’ UR45=$3’ 7)99’ .?’"@-#" K2)*#" D%)2#" )*+ N*+(’#-)*+"*3 ##$’ 6255=/;043A4 !05R/LT U==$A2/C4=’ M;44C=40" !’ !’ 7))J’ 6’%1 O-41%2%34 -% K’)31)-"?#% H(-)@0%’"?)2 )*+ 9&2-&’)2 M#@(?-# %C .(1)*-"? .-’&?-&’( ##$’ "-.’ Q/5TD" >’ 7)?^+ _$0A4 23:L2=C2A M$A24CD+ Q/5TD" >+ 7)??+ _$0A4 ?9$7 $77&( 9*7 !(() 76&+$(+ <543 ($69(5 69( ;(@$8*; *//54*89 45 69( AB 34=(3()6 *//54*89> ?9( <453(5 94;+7 69*6 +(5$=*6$4) 4< 69( 3$++;( 84)765&86$4) $7 * /5(C7")6*@ /548(77! ’9$89 488&57 $) 69( ;(@$84)! ’9(5(*7 69( ;*66(5 *5.&(7 69*6 69$7 /548(77 794&;+ !( +(*;6 ’$69 $) 69( 7")6*@ !(8*&7( 69( AB !(9$)+ 69( =(5! 3&76 34=( 64 69( 7&!D(86 /47$6$4) 64 .(6 8*7(> 2;694&.9 !469 *884&)67 9*=( 69($5 3(5$67! 69(" 4=(5;44E 69( <*86 69*6 69( 7&!D(86 4< 69( 3$++;( 8*) !( *) $)765&3()6 45 * ;48*6$4) "!"#" $%! &’()! *+,- .!// 0’1 2%! ,3+*& /401- !0-(/5"#! ’9$89 <4537 7&!8*6(.45$(7 4< 69( 76*)+*5+ 3$++;( 84)765&86$4)7> F( *5.&(! $) ;$.96 4< GBC79(;; *)+ 469(5 69(45(6$8*; 644;7! 69*6 69( $)65$)7$8 /54/(56" 4< 69( 7&!D(86 8*&7(7 69( (=()6 +(785$!(+ !" 69( /5(+$8*6(! ’9$89 $7 5(*;$H(+ !" 69( 8*&7*6$=( ;$.96 =(5!> I&5 *//54*89! ’9$89 $7 !*7(+ 4) * 5(=$(’ 4< /5(=$4&7 76&+$(7! 79(+7 743( ;$.96 4) 69( /54!;(37 &)74;=(+ !" !469 69( ;(@$8*; *)+ 69( AB 34=(3()6 *//54*89(7! *)+ .$=(7 * &)$<$(+ *884&)6 4< 69( +(5$=*6$4) 4< 7((3$).;" +$<<(5()6 E$)+7 4< 3$++;( 84)765&86$4)7> 9 ’(74&%*#(- () #1":,’$*3, 7($*(- ,;4%,##*(-# *- <&4&-,#, &-8 =/*-,#,! !" #&H&E$ %$;49&3$! />1J ?9$7 /*/(5 5(/4567 4) * 843/*5*6$=( 76&+" 4< 69( (@/5(77$4)7 4< 7&!D(86$=( 346$4) $) K*/*)(7( *)+ L9$)(7( <543 69( =$(’/4$)6 4< 346$4) 4< 7&!D(86 *)+ 346$4) 4< ("(7> 2;694&.9 (@/5(77$4)7 4< 7&!D(86$=( 346$4) (@$76 $) !469 ;*).&*.(7! 69(" 6*E( +$<<(5()6 <4537> M) 69( L9$)(7( ;*).&*.(! 69(5( *5( 743( 5(765$86$4)7 4) 69( (@/5(77$4) 4< 69( 7&!D(86$=( 346$4)> ?9( K*/*)(7( ;*).&*.( &7&*;;" &7(7 !469 7&33*5" 78*))$). *)+ 7(N&()6$*; 78*))$). *7 <4537 4< (@/5(77$4)7 4< 7&!D(86$=( 346$4) ’9(5(*7 69( L9$)(7( ;*).&*.( 6()+7 64 *+4/6 4);" 7&33*5" 78*))$).O ./, 53,-$>?(7&*- =(6-*$*3, @(8,+! !" F*). ,$)! />1P #43( 84.)$6$=( ;$).&$767 9*=( /&6 <45’*5+ 69(45(6$8*; 34+(;7 <45 (@/;*$)$). 84)8(/6&*; 765&86&5(7 *)+ 7")6*86$8 84)765&86$4)7! !&6 69($5 *)*;"7(7 *5( 4<6() $)*+(N&*6( $) 69*6 69(" *5( 7$).;(C;(=(; 45$()6(+! +")*3$8C78()*5$4 45$()6(+! *)+ 7")6*86$8C84)765&86$4)7 45$()6(+> ?9$7 /*/(5 /54/47(7 *) :=()6CQ43*$) L4.)$6$=( R4+(; ":LR$ $) *) *66(3/6 64 4=(5843( 69( *!4=( $)*+(N&*8$(7> ?9( :LR! ’9$89 *8845+7 ’$69 9&3*) )453*; 84.)$6$=( 5&;(7! 8*) *884&)6 <45 )46 4);" 69( 84)8(/6&*; 765&86&5(7 *)+ 7")6*86$8 84)765&86$4)7 !&6 *;74 /9()43()* $) 7(3*)6$8 *)+ 8433&)$8*6$=( *7/(867 7&89 *7 +(<*&;6C=*;&(! 785$/6! *86C/(5$4+ *)*;"7$7! $)+$5(86 7/((89 *86! +()43$)*6$4)! 84)=(57$4)! *)+ *3!$=*;()6 ’45+7> A1-’$*(-&+*#$ ,;4+&-&$*(- &-8 $/, 6(&+ () ’(6-*$*3, #2-$&;! !" S9*). T()! />UP #6&+$(7 4< 7")6*@ <543 69( 84.)$6$=(C;$).&$76$8 76*)+/4$)6 79*5( 69( 7*3( .4*; *7 !"#
本文档为【0501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解释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7009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7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1-10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