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三)

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三)

举报
开通vip

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三) 美洲作物的 引进 、 传播及其对 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 三 何炳棣 四 马铃薯 飞 葡 、 西两国海外拓殖历史中 , 对马铃薯的传播远不如对玉蜀秀和甘薯热心 。 马铃薯 原生在秘鲁 、 厄瓜多尔 、 哥伦比亚热带高原地带和智利北部南回归线南北的高原地带 。 马铃薯在近百年内成为西方世界及其文化圈内各国人民最主要的辅助食物 , 但历史上曾 遭欧亚人民的长期 “ 歧视 ” 。 因此 , 马铃薯在中国的早期历史 , 远较其他三种新大陆作 物的早期历史为模糊〔的 。 最早提到马铃薯传入中国的是荷兰人斯特儒斯 ,...

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三)
美洲作物的 引进 、 传播及其对 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 三 何炳棣 四 马铃薯 飞 葡 、 西两国海外拓殖历史中 , 对马铃薯的传播远不如对玉蜀秀和甘薯热心 。 马铃薯 原生在秘鲁 、 厄瓜多尔 、 哥伦比亚热带高原地带和智利北部南回归线南北的高原地带 。 马铃薯在近百年内成为西方世界及其文化圈内各国人民最主要的辅助食物 , 但历史上曾 遭欧亚人民的长期 “ 歧视 ” 。 因此 , 马铃薯在中国的早期历史 , 远较其他三种新大陆作 物的早期历史为模糊〔的 。 最早提到马铃薯传入中国的是荷兰人斯特儒斯 , 他曾于 年访问 过荷兰 占领下的台湾 。 他已注意到荷兰人引进的马铃薯已经在台湾种植〔 〕。 证 以 日 本 资料 , 此说可信 。 案马铃薯于庆长 一 期间 , 由荷兰人传入长崎 , 因此长崎 一带的人 呼 之 曰 咬 溜 吧 薯 ,, 或 , 和 兰 薯 , , 。 即 , 亦即爪哇首府巴塔维亚〔 〕。 乾隆 《台湾府志 》 , 卷 , 页 上 , 列有 “ 荷兰豆 ” , 这就是距此百余年前荷兰人引进马铃薯所留下的 “ 痕迹 ” 。 另有 西方人曾于康熙 或 年去过舟山岛的定海县 , 也亲见马铃薯的栽种〔 〕。 由于马铃薯味淡 , 长期不为人所欢迎 , 因此早期记载很少 。 中国本部最早记有马铃 薯的是康熙 年福建 《松溪县志 》 。 松溪现改为松政 , 在建贩之北 , 松溪之上 , 隔山 即浙江处州府庆元县 。 马铃薯好像自始即是高寒山区或贫痔土壤的作物 , 长 期 受 人 忽 视 。 十八世纪的方志之中 , 记载有马铃薯的还是很少 。 因为方志 中有关马铃薯的资料远 比其他三种美洲作物的资料为少 , 我们不妨部分地按照年代 , 部分地按照地区 , 将种植 马铃薯的各省 、 府 、 州 、 县全部排列如下 一 乾隆 河北 《祁州志 》 , 卷 , 页 下 , 物产中列有 山药之外 , 并有 “ 土 豆 ” 。 因无其他描写和解释 , 无法肯定是否即系马铃薯 。 案甘错俗名中有土瓜与地瓜 , 但未有称为土豆者 。 鉴于近代河北省 , 包括北京 , 多俗称马铃薯为土豆 , 此志中的 “ 土 豆 ” 很可能就是马铃薯 。 二 乾隆 湖北 《郧西县志 》 , 卷 , 列有 “ 芋 、 毛 芋 、 鬼 头 芋 、 山 药 、 红 薯 ” 之外 , 尚有 “ 土豆 ” 。 芋 、 薯种类如此之多 , “ 土豆 ” 应系马铃薯 。 因湖北西北部 汉水流域稍晚志书中多记有马铃薯 , 此区且为马铃薯主要集中种植区之一 , “ 土豆 ” 似 可肯定为马铃薯 。 ©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三 昊其浚 , 《植物名实图考 》 , 稿成于 年 , 卷 , “ 阳芋 ” 条 “ 阳芋 , 黔滇有之 。 ⋯ ⋯山西种之为田 , 俗呼山药蛋 , 尤硕大 , 花色白。 闻终南山氓种植尤繁 , 富者岁收数百石云 。 ” 案吴其浚为嘉庆 状元 , 宦游之余 , 毕生研究植物 , “黔 、 滇 有之 ” 一语 , 最足 以补文献之遗漏 。 “ 山西种之为田 , ” 亦极有参考价值 。 以下大批方 志证明吴 氏所云陕南广种马铃薯观察记载均极正确 。 四 法人 罗 喜 , 住 一 , , 一 , , , 亦谓云南当光绪初年已相当普遍种植马铃薯 五 道光 贵州 《平远州志 》 , “ 洋芋 ” 。 六 光绪 贵州 《毕节县志 》 , “ 羊芋 ” 。 案 贵州志书一般对马铃薯极忽略 。 一 廿余年前遍检北美各馆所藏方志 , 黔省仅获此 两条 。 七 道光 湖南 《宝庆府志 》 , “ 洋芋 ” 。 八 同治 湖南 《新化县志 》 , “ 洋芋 ” 。 九 同治 湖南 《江华县志 》 , “ 洋芋 ” 。 十 道光 新疆 《哈密志 》 铅印本 , 卷 , 页 上 , 蔬类中有“ 洋芋 ” 。 四川 、 陕西 、 湖北三省志书对马铃薯记 载较多 , 山区尤为密集 。 十一 嘉庆 四川 《江油县志 》 , “ 羊芋 ” 。 〔一卜二 道光 四川 《绥靖屯志 》 , “ 羊芋 ” 。 十三 道光 四川 《石柱厅志 》 , 卷 , 页 下 “ 芋 , 水陆两种 。 近又 出二 种 , 色分红 白 , 土人呼 日 洋芋 。 ” 十四 道光 四川 城 口 厅志 》 , 卷 , 页 上至 上 “ 洋芋 , 厅境嘉庆十 二三年 一 始有之 , 贫民悉以为食 。 亦多饲猪 ” 。 十五 咸丰 四川 《冕宁县志 》 , “ 洋芋 ” 。 十六 同治 四川 理番厅志 》 , “ 洋芋 ” 。 十七 同治 四川 《彰明县志 》 , “ 阳芋 ” 。 十八 同治 四川 《会理州志 》 , “ 洋芋 ” 。 十九 同治 四川 《涪州志 》 , 卷 , 页 下 “ 愁迁 、 武 隆 多 高 山 , 产洋 芋 、 红薯 。 ” 二十 光绪 四川 《雷波厅志 , “ 扬芋 ” 。 二十一 光绪 四川 《大宁县志 》 , 卷 , 页 下至 上 “ 洋芋 ⋯ ⋯邑高 多种此 , 土人赖以为粮 。 邻县贫民来就食者甚众 。 ” 二十二 光绪 四川 《名山县志 , “ 洋芋 ” 。 二十三 光绪 四川 《太平县志 》 , “ 洋芋 ” 。 二十四 光绪 四川 《奉节县志 》 , 卷 , 页 下 “ 案 包谷 、 洋芋 、 红薯 三种古书不载 。 乾嘉 以来 , 渐产此物 , 然犹有高低土宜之异 。 今则栽种 遍 野 , 农 民 之 食 , 全恃此矣 。 ” 二十五 光绪 四川 《黔江县志 》 , “ 洋芋 ” 。 二十六 光绪 四川 《江油县志 》 , “ 洋芋 ” 。 厂 ©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二十七 光绪 四川 《越愕厅志 》 , 卷 之 , 页 下 “ 洋芋 , 出夷地 , 可 作粉 。 ” 二十八 民国 四川 《峨边县志 》 , “ 洋芋 ” 。 二十九 民国 四川 《南江县志 》 , 卷 , 页 下 ,’匕部多山地 , 以包谷 、 麻 、 豆为大宗 , 间种荞麦 、 燕麦 。 而洋芋 , 即马铃薯 , 尤为山民食料所资 。 ⋯ ⋯山坡地 一亩尝挖芋十余石 。 番薯 , 俗名红若 , 惟低地种之 。 ” 三十 民国 四川 《松潘县志 》 , 三十一 民国 四川 《南川县志 》 “ 洋芋 ” 。 卷 , 页 上 “ 山田产稻 。 山土产前独 飞 产洋芋 , 今 已绝种 , 下地亦多腐于地中 。 ” 三十二 民国 四川 《大竹县志 》 , “ 马铃薯 ” 。 三十三 民国 四川 《宣汉县志 》 , “ 洋芋 ” 。 三十四 民国 四川 武胜县志 》 , “ 洋芋 ” 。 以上 四川 三十五 道光 陕西 宁陕厅志 》 , 卷 , 页 下 “ 洋芋 , 此种 不 知 所 自 来 。 山多种之 , 山民藉 以济饥者甚众 。 ” 三十六 道光 陕西 《宁羌州志 》 , “ 羊芋 ” 。 三十七 道光 陕西 《留坝厅志 》 , “ 洋芋 ” 。 三十八 道光 陕西 《紫阳县志 》 , “ 洋芋 ” 。 三十九 光绪 陕西 《定远厅志 》 , “ 洋芋 ” 。 四十 光绪 陕西 《孝义厅志 》 , 卷 , 页 下 “ 洋芋 , 俗传此种系嘉庆时 杨大人 遇春 自西洋带来 。 高山民 以此为主食 。 ” 四十一 光绪 陕西 《凤县志 》 , 卷 , 页 下 “ 高山险僻宜洋芋 。 ” 四十二 民国 《南郑县志 》 , 卷 , “ 物产 ” 列有 包 谷 、 番 薯 及 “ 爪哇 薯 ” 。 案 爪哇薯似 即长崎原称 “ 咬榴吧薯 ” 之别称 。 民国间若干县份有 自日本引进马 铃薯者 。 但南郑之称爪哇薯 , 不足 以证明必 自日本引进 。 以上陕西 四十三 咸丰 湖北 《长乐县志 》 , 卷 , “物 产 ” , 及 卷 , “ 风 俗 ” 。 “ 风俗 ” , 页 下至 上 “ 洋芋有红乌二种 。 红宜高荒 , 乌宜下限 。 高荒二月种 , 六 月收 。 下限腊月种 , 四月收 。 窖在土中。 ⋯ ⋯向无此种 , 近来处处有之 。 土 人 以 之 作 粮 , 又可作粉 , 卖出境外 , 换布购衣 。 ” 四十四 同治 湖北 《宜昌府志 》 , 卷 , “ 赋役 ” , 页 下 “ 山居者 · · ⋯ 所入甚微 , 岁丰 以玉黍 、 洋芋代粱稻 。 ” 四十五 同治 湖北 《宜都县志 》 , 卷 , 页 上下 “ 山田多种玉黍 , 俗称 包谷 。 其深山苦寒之 区 , 稻麦不生 , 即玉黍亦不殖者 , 则以红薯 、 洋芋代饭 。 ” 四十六 同治 湖北 《保康县志 》 , “ 洋芋粉 ” 。 四十七 同治 湖北 《巴东县志 》 , “ 洋芋 ” 。 四十八 同治 湖北 《长 阳县志 》 , “ 地 理 志 ” , 卷 , 页 下 “ 洋 芋 有 黄 、 白、 乌三种 。 ” ©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四十九 同治 湖北 《恩施县志 》 , 卷 , 页 上 “ 洋芋 , 种时用草薪 , 经 火烧 , 则大获 。 夏种秋收 , 春种夏收 。 ” 五十 同治 湖北 《建始县志 》 , “ 洋芋 ” 。 五十一 同治 湖北 《房县志 》 , 卷 , 页 上 “ 洋芋产西南山中 。 ⋯ ⋯至 深山处 , 包谷不多得 , 惟烧洋芋为食 。 ” 五十二 同治 湖北 《施南府志 》 , 卷 , “ 风俗 ” · , 页 下至 上 “ 郡在万 山中。 ⋯ ⋯近城之膏腆沃野 , 多水宜稻 。 ⋯ ⋯乡民居高者 , 恃包谷为正粮 , 居下者恃甘 薯为救济正粮 。 ⋯ ⋯郡中最高之山 , 地气苦寒 , 居民多种洋芋 。 ⋯ ⋯各邑年岁 , 以高山 收成定丰歉 。 民食稻者十之三 , 食杂粮者十之七 。 ” 五十三 光绪 湖北 《荆州府志 》 , “ 洋芋 ” 。 五十四 光绪 湖北 《兴山县志 》 , “ 洋芋 ” 。 以上湖北 五十五 光绪 《山西通志 》 , 卷 , 页 下至 上 “ 阳芋 , 植尤广 , 边县 以为粮 。 ⋯ ⋯俗呼山药蛋 。 ” 五十六 宣统 《甘肃通志 》 , 卷 , 页 下 “ 羊芋 , 生坡地 , 可作谷食 。 ” 五十七 民国 甘肃 《大通县志 》 , “ 土芋 , 俗名洋芋 , 一名土卵 , 一 名 土 五十八 民国 甘肃 《崇信县志 》 , “ 洋芋 ” 。 五十九 民国 《察哈尔通志 》 , 卷 , 页 上 “ 马铃薯 , 宣化 、 赤城 、 阳 沽源 、 商都 、 龙关 、 琢鹿 、 宝 昌、 张北均产 。 六十 民国 《奉天通志 》 伪满编辑 豆原 , 卷 , 页 下 “ 马铃 薯 , 俗 地豆 。 种类极多 , 本境种者有红白二种 。 者尤多 。 ” 又引民国 《辽阳志 》 ⋯ ⋯红者为纽约种 , 味较逊 , 然块茎特大 , 呼 了种 , “ 近因 日本人用为佐餐常品 , 种者益多 。 ” 六十一 民国 《吉林通志 》 , 卷 , 页 下 “近有海外土豆 , 皮淡红色 , 大于 中产 。 又高丽土豆 , 黄 、 白色 , 但其味均不甚美耳 。 ” 六十二 民国 《黑龙江志稿 》 伪满编辑 , 卷 , 页 下 “ 土豆 , 其形 如芋 , 拒者类芋魁 。 · · · · · 一名马铃薯 , 红 白黄三种 , 邑多白者 。 ⋯ ⋯立夏种 , 八月掘食 。 ” 再 以下清末民国福建方志数种 , 内中叙事 , 似隐示西方传教士往往一再引进马铃薯 种 。 六十三 光绪 福建 《闽县乡土志 》 , 第 册 , 页 下 “ 洋薯 , 种 自欧洲 到 。 苦竹等处广种之 。 状 圆 , 不甚甜 , 颇可获利。 ” 六十四 民国 福建 《政和县志 》 , “ 马铃薯 ” 。 六十五 民国 福建 《霞浦县志 》 , 卷 , 页 下 “ 近有 自法国来薯种 , 百 日 熟 , 年可二获 。 ” · 六十六 民国 福建 《建贩县志 》 , “ 马铃薯 ” 。 综观以上方志及其他记载 , 凡土壤贫瘩 , 气温较低 , 其他粮食作物不易生长的高寒 山区 , 却成了马铃薯传播繁衍之 区 。 它 自始即是贫民的食品 , 三百余年内对我国痔土的 利用 , 发生很大的功效 , 这功效部分地可从下表中反映出来 。 ©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表 世界马铃薯生产概况 息 年 、获面积 “ 顷 ⋯公 顷平均产 。 公 ” , “ 产 ” 公“ , 全 世 界 苏 联 中 国 西 德 美 国 日 本 , , , , , , , , , , , , , , , , , , 资料来源 同表 论 廿余年前因多方面治中国近古人 口 史 , 我在研究的较早阶段 已经发现 , 近千年来 , 我国粮食生产史上 曾经有过两个长期的 “ 革命 ” 。 第一个革命开始于北宋 真 宗 年 后 , 较耐早 、 较早熟的占城稻在江淮 以南逐步传播 。 “ 早稻 ” , “和稻 ” 的品种越来越 多 , 水源 比较充足的丘陵辟为梯田的面积越来越广 。 这不但增加全国稻米的生产 , 并因 早熟之故 , 不断地提高了稻作区的复种指数 。 虽然农业生产的进步经常是逐渐 、缓慢的 , 但是早熟稻在近千年中对粮食生产积累影响深而且拒 , 不愧生产 “ 革命 ” 之称〔 〕。 我所认为近千年来 , 我国第二个长期粮食生产的革命 , 就是本文所讨 论 的 对 象 。 这个革命的开始是十六世纪 , 比第一个革命要晚六百年 。 美洲四种农作物 , 花生 、甘错 、 玉蜀黍 、 马铃薯传华四百余年来 , 对沙地 、 膺壤 、 不能灌溉的丘陵 、 甚至高寒的山区的 利用 , 作出很大的贡献 。 今 日的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甘藉生产国 , 产量 占世界的 是仅次于美国的玉蜀黍生产国 是仅于苏联的马铃薯生产国 是仅次于印度的花生生产 国 。 我国玉米产量超过 万吨 , 是次于稻米和小麦的第三重要粮食作物 。 解放后薯芋以 四斤折算粮食一斤 , 近年好像每五斤才折成一斤〔 〕。 以新率折算 , 甘落的产量相 当 二 千二三百万吨粮食 , 马铃薯相当七百几十万吨粮食 。 这三种美洲种的杂粮作物总共相当 , 万吨粮食 , 占全国广义粮食总产量的 以上 。 年花生产量是 万吨 , 比油 菜籽的产量多一倍多 , 花生与大豆同为我国最主要食油的来源 。 这四种美洲作物长期间 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积累影响 , 不得不谓是 “ 革命 ” 性的 。 二十几年前当我逐步写撰时 , 我 已观察到这两个长期的粮食生产革命至 今 仍 未 终 止 。 事实上 , 比较高产的玉蜀黍 , 自十八 、 十九世纪 , 在华北平原上 即不断顶替了较低 产的 , 如各种小米 、 高粱之类的旧作物 。 甘藉也是不断地顶替 了中国土生的山药和他种 薯芋。 另外 , 特别是解放以后 , 随着水利的兴建 , 水稻的种植面积也不断地扩大 。 美洲 作物中 , 甘躇的种植面积近年来可能 已接近 “ 饱和 ” , 但马铃薯的种植近年来推广相当 快 , 尤其是在东北和北方边疆的省区〔“ 〕。 所以本文所讨论中国粮食生产史的这一篇章 , 还没有结束 。 回到本文的历史重点 , 清代康熙 、 雍正 、 乾隆三朝 , 尤其是 自 平定台湾完成统 ©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一到 陕白莲教起义这一百多年 , 确是一个鸡犬相闻的太平盛世 , 是中国历史上罕 见的 “ 康乐 ” 时代 , 也就是耶稣会士和当时欧洲哲人所盛称的 “ 仁慈的专制 ” 时代 。 这 种 “ 仁政 ” 和当时较有利的粮食生产与经济条件配合的结果 , 就是人 口爆炸 。 左右 人 口 的总数不易精估 , 应在一亿与一亿半之间 。 到了 年全 中国的人 口 已达到三亿 , 经济条件早 已开始恶化 , 但人 口 的动量还是把人 口提增到 年的 亿 。 正是当 人 口 开始爆炸的时期 , 东南沿海 “ 过剩 ” 的人 口便逐步西移 , 先后开发了长江流域腹地的丘 岭 , 随即集中向湖北西南部山 区 , 自陕甘边境往东秦岭以南整个汉水流域的山区 , 和四 川盆地边缘的山区迁徙 。 这些山区大面积的开发 , 主要是仰赖玉蜀黍和甘错 不 断 的 传 播 。 “ 大抵山之阳宜于苞粟 , 山之阴宜于番薯 。 ” 〔 〕于是长江腹地大片的原始森 林 被 砍伐 , 大片的处女山地被辟为玉米田和甘错田 。 新开的山田 , 土壤肥沃 , 连年丰收 , 但迟早要引起水土流失的问题 。 江西西北部多 山的武宁县 , 就是较早的例子 。 余腾蛟 乾隆 进士 , 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退休还 乡后 , 曾讨论山地问题的严重 同治 《武宁县志 》 , 卷 , 页 上下 , 卷 , 页 上 “ 棚 民垦 山 , 深者至五六尺 。 土疏而种植十倍 。 然大雨时 行 , 溪 流 埋 淤 。 十余年 后 , 沃土无存 , 地力亦竭 。 今 ⋯ ⋯诸处 , 山形骨立 , 非数十年休息不能下种 。 ” 皖南徽 州一带 , 至晚从乾隆年间起 , 已有上万的 ‘棚 民 ’ 来 自本省的怀宁 、 潜江 、太湖 、 宿松 、 桐城 , 甚至来 自浙江的温 、 台两府 。 此外还有 “ 随时短雇帮伙工人 , 春来秋去 , 往返无 定 , 多少不一 。 ” 道光 《徽州府志 》 , 卷 之 , 页 上下 “ 查徽属 山多田少 。 棚民租垦山场 , 由来 已久 。 大约始于前明 , 沿于国初 , 盛于乾 隆年间 。 其初租山者贪利 , 荒山百亩所值无多 , 而棚民可 出千金 、 数百金租种 。 棚 户亦因垦地成熟后布种苞芦 , 获利倍茬 , 是以趋之若鹜 。 或十年 , 或十五年 , 或二 ’ 十余至三十年 , 造山膏已竭 , 又复别租他山 。 以致沙土冲泻 , 淤塞河边农田 。 ” 从 官方即 一 令禁止垦 山 , 最后到 两江总督陶澎决定棚 民租满退山之后 , “ 不得 仍种苞芦 , 改种茶杉 , 培蓄柴薪 , 以免坍泻 。 ” 〔 〕 由于人 口压力不断地增加 , 数百万的各省 “ 游民 ” , 自乾隆年间起 , 特别是在嘉道 之际 , 蜂拥进入鄂西 、 川 、 陕边境 、 整个汉水流域的山区 。 因为对这些被挤到生活边缘 的广大群众而言 , 这个辽阔险峻的区域是中国内地最后的农业边疆了 。 这区域主要的粮 食作物先是玉米 , 辅之 以甘躇 , 不久又增加了马铃薯 , 因为只有马铃薯才 可 以 部 分 地 “ 征服 ” 贫痔苦寒的高山地带 。 马铃薯在中国粮食作物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它无 疑义地是最接近绝对 “ 边缘 ” 的粮食作物了 。 在武宁和徽州发生的较早的水土流失现象 , 在这个跨越三省的山区不知重现了多少 次 。 同治 湖北 《建始县志 》 , 卷 , 页 下至 上 “ 造改土〔归流 〕以来〔棣案 改土在雍正十三年 〕, 流人糜至 , 穷岩邃谷 , 尽行 耕垦 。 砂石之 区 , 土薄水浅 。 数十年后 , 山水冲塌 , 半类石 田 , 尚有何物产之有 ” ⋯ ⋯建 邑山多 田少 , 居民倍增 , 稻谷不给 , 则于山上种包谷 、 洋芋或荻 、 筒之类 。 深山幽谷 , 开辟无遗 。 ” 再如道光 陕西 《紫阳县志 》 , 卷 ©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紫阳皆山 , 稻田不多 。 ⋯ ⋯浅山低坡 , 尽种包谷 、 麻豆 。 包谷即 玉 黍 , 有 象 牙 白 、 间子黄 、 火坑子诸类 。 又高山所种有野鸡啄 , 苗长二三尺许 , 结包谷至低 , 鸡 可啄食 , 故名 。 ⋯ ⋯洋芋 ⋯ ⋯每根约芋子一二斤不等 , 有黑 白二色 , 味甘而淡 。 又 红茨山间亦种 以助粮 。 ⋯ ⋯但迩来民生 日繁 , 地 日浇薄 , 各粮所出 , 渐见减少 。 暖 我斯民 , 困苦将何所底极也 ” 以上两则和此区方志中大量的类似观察和案语 , 有力地说明在当时的技术水平 , 土地利 用和粮食生产都已达到了极限 。 由于水土流失 , “ 报酬递减律 ” 己经在新农垦 区充分发 挥作用了 。 川 、 陕 、 鄂山区居民的流动性和一系列经济 、 社会和 治 安 的 问 题 姑 且 不 谈〔“ 〕, 白莲教徒于 年在这山区起义六年之久 , 起义结束之后此 区仍处在长期动荡之 中 , 实与此新辟农垦 区的 “报酬递减律 ” 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 、 声笼 全文小结 美洲作物传华四百余年来 , 对中国土地利用和粮食生产确实引起了一个 长期的革命 。 粮食生产革命和人 口爆炸确是互为因果的。 至晚在十九世纪初叶 , 美洲作 物 已经推展到中国传统粮食生产的 “ 极限 ” 。 土地利用和粮食生产达到或接近 “ 极限 ” 之后 , 全国经济民生的脆弱和危险 , 自不待言 。 诚然 , 所谓的 “ 极限 ” 随着科技 、 组织 、 计划 、 执行的水准的提高而改变 。 无疑义地 , 新中国科技 、 组织 、 计划 、 执行的水准与 嘉道之际的水准是不可 同日而语的 。 但是今 日人 口 的压力 据某些方面的观降与报道 已 达到九亿有半 较道光末年却也加了一倍以上 。 因此 , 本文所提供的大量历史资料 , 多 少还应有些 “ 古为今鉴 ” 的用处 。 年 月 日午风雪 中撰就 , 芝加哥 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口 , , 此 系洛佛 氏晚年成熟之作 , 卒后 四年 , 始行刊印 。 所 用原料 比较翔实 , 然亦不免错误及遗漏 。 所 引西 文资料 , 颇可补中国文献 之不 足 。 引在 , ” , , 透 , 红 , ” , 同上 , 。 。 关于早稻 对中国粮 食生产的长期影响 , 详 见 一 , “ 一 以 , ” ” , , , 冲 , , 《马铃薯育种和 良种繁育 》 北京 、 农业 出版社 , , 页 , 南 方 “ 利用 冬 闲地种植两 季 马铃籍平均亩产 , 斤 , 折合粮食 , 斤 ⋯ ⋯” 所 以五斤折粮一斤 。 同上 , 全书 。 同治 江西 《玉 山县 志 》 , 卷 下 , 页 下 。 这个综述最 简练 , 址有代 表性 。 陶澎 , 《陶文毅公 全集 》 无刊印年份 , 卷 , 全卷 。 关于道光 间川 、 陕 、 鄂 山 区数 百万移民的生活与治安问题 , 讨 论最详 细的是严如煌 , 《三 省 边 防备览 》 道光 。刊本 , 卷 , 全卷 , 尤有系统 。 本 刊 征 订 启 事 《世界农业 》 经过一年试 办 , 现 已 经 国 家 科委批准 , 从 年 月起 , 改 为 月刊 , 由邮局 负责发行 。 欢迎 大 家订 阅 。 欲仃者 , 请向 当 地 邮局 办理仃 阅手续 。 特此 预 告 。 ©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本文档为【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007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7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1-09
浏览量: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