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陶渊明2

陶渊明2

举报
开通vip

陶渊明2第三章  陶渊明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一、生平 陶渊明的生平材料,见《宋书·陶渊明传》、萧统《陶渊明传》、颜延之《陶征士诔》、萧统《陶渊明集序》、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自祭文》等。 陶渊明(365-427,62岁),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外祖父孟嘉做过征西大将军...

陶渊明2
第三章  陶渊明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一、生平 陶渊明的生平材料,见《宋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陶渊明传》、萧统《陶渊明传》、颜延之《陶征士诔》、萧统《陶渊明集序》、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自祭文》等。 陶渊明(365-427,62岁),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外祖父孟嘉做过征西大将军;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描摹家境情况是:“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避风雨;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二、仕途( “四起四落”): 一起一落:29岁,任江州祭酒,因厌恶官场的污浊而辞职。后被召江州主薄,不就。 二起二落:36岁,到江陵,任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当时桓玄正阴谋篡夺晋室政权,陶渊明感到失望,第二年母亲逝世,他便趁机丁忧(旧称遭父母之丧为“丁忧”)回家,在家闲居三年,躬耕田野,写了一些田园诗。 三起三落:39岁,做了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不久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宜的参军,由于时局动荡,官场险恶,他又离开了官场。 四起四落:40岁时,他又求为彭泽令,“于时风波未定,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归去来兮辞序》)。但这一次只做了八十多天县令,因“郡遣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职”(《宋书·陶渊明传》)。从此不再出仕。 陶渊明最后一次归隐后的22年间,亲自躬耕,开始几年可能生活还可以过得去,44岁时,家中遭火灾,生活境况急剧下降,有时还得向别人借贷或乞讨(读《乞食》)方能养活一家7口人。元嘉四年深秋(427),他预感到将离开人世,写了三首《挽歌诗》和一篇《自祭文》,两个月后,便与世长辞。 三、思想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以辞彭泽令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因出身等因素,尚积极谋仕,在政治上要有所作为。他在《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出他的胸怀。此后,他坚定的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但心情仍不能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他一再在诗歌里描写隐居的快乐,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隐居的决心,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是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 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向往隐逸生活,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格,在他身上也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归园田居》中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面。所以,陶渊明是抱着这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积极出仕与向往隐逸。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能不有所消减。另一反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劣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纯的陶渊明也难以适应和忍受。所以最后“爱丘山”的夙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上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陶渊明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他也深受老庄思想和魏晋玄学的影响,但他并不沉溺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际的人。他住在庐山脚下,距离慧远和尚的东林寺很近,他的好朋友刘遗民与慧远关系密切,他的诗中还偶尔可见一点“禅心”,但他绝非佛教徒,他对人生的参悟与佛家有暗合之处,但他是在现实人生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与佛教迥异。他的思想既融汇了儒道两家之说,又来自个人实践。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结论是: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这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四、《归去来兮辞》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 “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 五、作品讲解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屈原《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这种文体,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既有诗歌的韵律,又有散文擅长描写、铺排的特点。辞赋在汉代多是“大赋”,篇幅长,描摹事物无一遗漏,辞藻华美精工,气势宏大,但是并不注重抒发情感。东汉以后,辞赋呈现抒情的倾向,如张衡的《归田赋》,开东汉抒情小赋的先河。到魏晋时期,赋进一步显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归去来兮辞》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1、诵读、熟悉《归去来兮辞》内容(要求:力争做到“口有所诵,情有所动,心有所悟”)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文)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就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于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著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回去喽!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归!既然自己使心灵受形体的奴役,为什么还要独自惆怅伤悲?我明白了,以往的不能挽救;我知道了,靠将来还可以补回。真的,走入迷途还不算远,我觉得今是而昨非。船儿轻轻地摇荡着前进,风儿飘飘地吹着我的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恨晨光还是这样隐约依稀。终于看到了家里的屋檐,一边奔跑着一边怀着满腔的欢欣。僮仆跑出来迎接,小儿子等候在家门。园子里象征隐土生活的“三径”已经荒废,可是我心爱的松菊却还幸存。拉着幼子的手走进屋门,已准备了美酒盛满酒樽。高高地举起酒壶和酒觞自酌自饮,悠闲地看着庭园的树枝露出了笑颜。依靠着南窗(窗外有傲天的孤松)寄托自己傲世的情怀,确实感到这小小的空间就可以使人心安。每天在庭园散步已经养成乐趣,虽然安了家门却常常把它闭关。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昂首观看远方的青天。白云无心地飘出山去,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归还。夕阳暗淡将坠人大地,我仍抚着孤松盘桓流连。 回去喽!愿停止断绝那世俗的交游。既然这社会和我的愿望相违,我驾车出采又有什么可以追求?我喜欢的是亲戚间知心的交谈,或者是弹琴读书以消解忧愁。农人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将要耕种去到那西边的田畴。有时我振策驱车,有时我划桨行舟。有时沿着幽深曲折的溪水进入山谷,有时也崎岖坎坷地走过山丘。树木啁欣欣向荣,泉水啊涓涓始流。我赞美万物的得时,感慨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算了吧!寄身天地之间还会有多久,为什么不听任自己的心愿以决定去留?为什么栖栖惶惶地,还想到哪里去!富贵不是我的愿望,仙境又不可预期。趁着这大好的时机独自走了吧,或者就像古代的隐士那样把手杖插在地上躬耕耘籽。登上东边的高地放声长啸,靠近清澈的溪流尽情赋诗。姑且顺着生命的变化走到尽头,高高兴兴地接受天命还有什么怀疑。 2、疑难文句,本文涉及到的几个典故:  会有四方之事: 意思是恰逢奉使之事,出自《论语?子路》:“使于四方。”这里指陶渊明为建威参军时自江陵出使京都建康这件事。  眷然有归与之情:“归与”,回去吧!语本《论语·公冶长》。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本句的意思是,认识到过去的错误虽不可挽救,而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谏,止,此处解释为挽救。语出《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乃瞻衡宇:衡,通横,衡宇,横门,隐士居住的用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  三径就荒:萧统《文选》李善注引《三辅决录》说:汉蒋诩隐居时,在房前的竹子下开了三条小路,只和求仲、羊仲两人来往,后人就以三径作为隐者居所之称。  审容膝之易安:意思是明白狭小的地方也易安身。容膝,仅足容膝的居室,形容住处的狭小。《韩诗外传》:“今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  复驾言兮焉求:驾言,指处游,《诗经·邶风·泉水》、《诗经·卫风·竹竿》:“驾言出游,以写我忧。”驾,驾车。言,语气助词,无实义 第二节 《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 一、《归去来兮辞》结构安排: 第一部分:开头至“恨晨光之熹微”:主要写作者对官场的厌弃和归家时的急切心情。 第二部分“乃瞻衡宇”至“感吾生之行休”:主要写归家隐居后的家园之乐、田野之乐和劳作之乐。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主要表达年寿有限,应顺天应命,不必惶惶追逐的人生态度。 第一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照应序文,形象地表达他对“今是昨非”的深刻认识。第二部分为本文中心,借物抒情。山川花木,处处皆春;饮酒赋诗,其乐无穷。末尾一段带有总结性质,准备乐天安命了此一生,抒发的是一种知足保和的消极情绪。全文首尾贯通,中心突出,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得到充分的展现。 叙事思路:  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情感思路:  (一)归心似箭,自责自悔:辞官  (二)天伦之乐,自安自乐:归途 抵家  (三)田园之乐,隐居之乐:家园之乐--田野之乐 --劳作之乐-- 出游之乐  (四)综述情志,乐天安命:如何度过余生 二、《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作为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对恬淡的自然风光,怀有着独特的感悟。我们从以下几方面领悟作品的魅力所在。   (1)情、景、事、理的混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世人未必能悟到的道理。他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为一体、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模山范水,只是写出他胸中的一片天地。 如: “舟遥遥以轻飏——恨晨光之熹微”,辞官归隐,旨在说明“今是而昨非”,对“昨非”一笔带过,一句“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把 水路兼程、归心似箭的心情抒写的淋漓尽致。——写黎明归乡风光美  “僮仆欢迎——有酒盈樽”, 儿童绕膝,自得其乐;——天伦盈门亲情美     “园日涉以成趣——抚孤松而盘桓”: 览胜赏美,欣喜自由的情境;——园日流憩闲趣美     “悦亲戚之情话——将有事于西畴” :悠闲飘逸,幸福安适的梦境;——访亲问农乡野美  “或命巾车——感吾生之行休”: 平淡洒脱,物我合一的心境;——陶冶山川纯真美  陶渊明的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以盘桓”,“等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他笔下,“云”、“鸟”、“琴”、“书”、“木”、“泉”、“松”等意象,都染上了个人的情趣、心境,构成一幅美妙的风景,景与物在自己心里瞬间感应,那种通向无限的愉悦,不落言笙。寓情于景, 陶渊明诗中的“理”也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包含着生活的情趣。 “善万物以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及时”等,表现了他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认识,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来表达,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 (2)意境的优美淡雅。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陶渊明就是这样的艺术大师。在《归去来兮辞》中,作者情真意切,“素怀洒落,逸气流行”,语言运用充分展示陶渊明质朴自然,“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的风格,达到很高的审美境界。 诗中有“菊”。“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庭院中的小路已经荒芜,可喜的是旧日手栽的松依旧苍绿,菊依旧傲霜。菊前松下,是陶渊明孤洁灵魂的栖息之所。陶渊明酷爱菊,可谓菊的知己。对菊而坐,采菊东篱,食菊而诗,成了陶渊明与菊交流的别样的方式。“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菊的独特的“贞秀”的风姿,成了他一生做人的准则。陶渊明将自己融入了菊之中,诗意的菊也就缀满了他的庭院、他的陋室,开放在他的心中。菊,成了他心灵的写照,成了他精神的寄托。 诗里有“酒”。“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斟满一杯酒,慢慢地自饮,没有了应酬中的嘈杂,有的只是一份悠然,悠然中也就平添了几分沉醉,沉醉里不经意地看看院子里的树,树也给自己捎来一份喜气。陶渊明于酒情有独钟,仅题为“饮酒”的诗就有二十余首。他还曾写《五柳先生传》以自况,说自己“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酒,让他远离了世俗;酒,使他的个性得以释放;酒,令他进入一个全然自我的精神领域。他借酒压住心头极端的苦闷,忘却世间种种不称心的事。酒对于他仿佛成了一种武器,他拿在手里和命运挑战,以自己的“醉”,对抗世俗人生的“醒”,飘逸的酒趣中,圆融的是几份超脱与旷达。 诗中还和着“琴”音。荀子曾说过“君子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就是因为琴瑟之音的和谐、雅致,适合于养心,而陶渊明对于琴瑟的理解更有他独特之处,“乐琴书以消忧”。史书有过这样的记载,说是陶渊明有一个很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抚弄无弦之琴。他备有素琴一张,琴上无弦,每当喝酒得意之际,便将素琴置于案前,信手抚弄。“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老子说:“大音稀声。”想想陶渊明在微醺之际,操起那无弦之琴,他早已陶醉在那“稀声”的“大音”境界中了,这个境界了无外在的痕迹,有的只是天马行空的无限理趣。歌里记载着“游”,那是一种“委心任去留”的“世与我而相违”的寄情山水。它从庭院一直延伸到郊原,“园日涉以成趣”、“策扶老以流憩”,漫步庭园,悠然有会于心的境界;随意游息,满目白云出山,飞鸟投林。“云无心以出岫”,这是顺应自然思想的流露;“鸟倦飞而知还”,又是回归田园心理的形象的外化。而农事之暇,或“棹孤舟”以“窈窕以寻壑”;或“命巾车”以“崎岖而经丘”。登山泛溪,觅幽探胜,所到之处无不“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山水之乐,净化了诗人的心灵清纯的晴空,那皈依自然的天性便也在那清纯的晴空里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 歌中还弥散着“忧”。“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是一种沉郁的“忧”;“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是一种哀伤的“忧”;“寓形宇内复几时?”、“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更是一种悲怆的“忧”。而这些“忧”又全是基于“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因此,这样的“忧”,既是对往日生活状态的一种反思,更是对生命悲剧内核的深层次的思考。当这样的思考无法找到答案时,陶渊明也只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以赋诗”,并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来慰藉自己。这种委心乘化,知天乐命的自我安慰,恰好暴露了诗人内心深处最为软弱的地方,也唯有如此,才显现出最为真实的陶渊明。 这样的一首歌,一经从陶渊明的灵魂中飞出,便在无数的后人的心里漾出阵阵的涟漪。北宋欧阳修以为“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洪迈将这篇辞赋誉为“南北文章之绝唱”,实在不仅仅是溢美之词。山水之乐,净化了诗人的心灵清纯的晴空,那皈依自然的天性便也在那清纯的晴空里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 三、作品的思想分析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深入研读文本,会深切的感受到,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还有那种挥之不去的心酸隐痛。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对此稍作分析。  (一)心为形役之悲。文章第一段交待诗人归隐的原因和决心。陶渊明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归隐的。关于归隐的原因,《宋书•陶潜传》说是“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这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陶渊明自己说的,则与此略有不同。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 缸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在亲友劝告下,“脱然有怀”,入于仕途,求得彭泽县令一职。但未过多久,便“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但他仍打算做一年官再“敛裳宵逝”。恰恰这时,他的一位妹妹去世,他也就“自免去职”,写了这篇《归去来兮辞》。不管是他传还是自序,都不难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是“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结合《宋书》和小序来分析,“心为形役”含义有二:一是诗人为口腹之计,羁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篱下,仰人鼻息,遭遇了冷眼和歧视,深感屈辱和厌倦。二是诗人质性自然,与俗相违,矫厉不得,不容于世。逆情悖性,违心违己,在诗人看来是玷污心性,扭曲灵魂,因而深感惭愧,惆怅悲伤。一旦醒悟,便觉得“往者不可谏”而“来者犹可追”;觉得“迷途未远”,“今是而昨非”,因而决计弃官归田。这中间固然有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庆幸,更有陷身官场、铸成大错的沉痛。大梦初醒、了然彻悟的“归田”宣言中更有痛彻心肺、追悔莫及的自责自悔。  (二)居家涉园之痛。文章第二段直写自己想象中的归途情景和归隐后闲适自在的家园生活,这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焦急迫切,也有终于冲破“尘网”、挣脱“樊篱”的欢欣鼓舞;有久别重逢、安享天伦的欢畅喜悦,也有闲庭信步、触目成趣的宁静安逸;有饮酒寄傲、与世隔绝的孤高自许,也有策杖流憩、矫首遐观的自然情趣。总之,一句话,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温馨朴实的家乡亲情和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令诗人留连忘返,沉醉不醒。我们品读文章,也会感同身受,灵犀相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自然段中也出现了一些刺人眼目、动人心魄的词句,逼人沉思,耐人寻味。“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写蓝天白云,高蹈尘外,任意东西,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无心”喻指白云飘浮不定,了无心机,自自然然,顺顺当当。写山林飞鸟,朝出暮归,远近觅食,行于当行,止于所止。“厌倦”暗示飞鸟奔波劳碌,归林投巢,安于静谧,自得其乐。无论是白云还是归鸟,它们都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逍遥闲适,生意盎然,这实际上反衬出诗人沦落尘网,陷身官场,与世沉浮,受人羁绊的不自由不自在,这份扭曲心灵,压抑性情,失去自由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是深刻的,也是沉重的,只是不易觉察罢了。诗人在另一首诗《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也表达了相同的感受。“景蘙蘙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写夕阳晚照,光景暗淡,渲染悲凉情怀;写苍松兀立,孤独无靠,更隐喻诗人孤高傲世、形景相吊的落寞和悲怆。一个人孤独到象李白看山一样,“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其内心的寂寞、痛楚是可想而知的,真可谓“知音世所稀,抚松独徘徊”啊!“引壶觞以自酌”流露出诗人自酌自斟,无以为伴的孤独和苦闷。“倚南窗以寄傲”颇有几分出尘傲世,孤愤不平之意。“门虽设而常关”更是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诗人与世隔绝,独立自足的清高和冷寂。这些文句,貌似逍遥闲谈,实则忧思盈怀,使我们读到了陶渊明隐隐作痛的心。  (三)交往出游之忧。文章第三段描写陶渊明的田园之乐。纵读诗文,我们不难体会诗人身体力行、躬耕陇亩的舒心惬意,游山玩水、搜奇览胜的幽雅闲适和琴书相伴、情话相谈的融洽欢快,不过,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些文字全是“欢乐其表,忧痛其里”的曲折暗示。先说诗人的交往对象。亲戚农人,诗人可以和他们“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谈天说地,家长里短,有远离官场的淡泊,有共享亲情的温馨,可是,诗人心性高洁,与世相违,风流雅致、高标独步,这远不是一般凡夫俗子、市井小民所能理解、所能认同的,和乐欢悦的交谈之中饱含世无知音的隐忧。文中“乐琴书以消忧”无疑又暗示了一点,只有诗书琴韵才可以寓情传志,消悉解忧,而一般的“亲戚”、“农人”则只可形交,不可神往。再说诗人的出游方式。“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径丘。”孤舟独往,自娱自乐,有时探寻幽深曲折的沟壑,有时翻越崎岖不平的山丘,瑰怪之观,人迹罕至,诗人情有独钟,乐而忘返,这又何尝不是景示诗人隐而不发、深藏不露的遗世情怀呢?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诗人就是一位遗弃世人也被世人遗弃的山林隐士。特立独行,遗世独立,诗人是自由的,也是痛苦的。最后看看诗人的所见所感。“木欣欣以向荣,泉消消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看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诗人不是欢欣鼓舞,诗性大发,而是悲愁叹老,自伤自悼,这份敏感与哀伤决不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偶尔一泻,绝对是诗人久积于心,郁闷难展的苦痛隐忧的自然流露。一个年迈体衰、生命苦短的诗人,面对欣欣向荣的大好春光,除了喟叹,还能有什么呢?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诗人貌似平和欢乐的田园生活之下,其实充满更多的世无知音的苦痛、遗世独立的绝望和生命流逝的无奈,我们读陶文,切不可乐而忘忧啊。  (四)委心乘化之愤。文章第四段卒章显志,抒发诗人委心乘化,乐天安命的情志。我们固然强化了对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返朴归真,守节养性的人生理念的理解,不过,强烈的感叹和接二连三的反问又使我们分明意识到诗人去留难定、取舍难决的矛盾和苦闷。“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感叹人生苦短,余生不多,强调委心任运,顺其自然,其实是表达去留难定,心力不及的无奈和痛苦。“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否定了忧心忡忡,心神不定的犹豫不决,其实正暗示出平日里心有所求,志有所得的煎熬难耐。“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说自己乐天安命,坚信不疑,正折射出何去何从、取舍难定的怀疑和忧虑。“聊”是姑且、暂时之意,是不是也暗示出诗人这种选择也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呢?事实上,归隐田园之后的陶渊明并不能够做到真正的归隐,因为他总有不忘尘世,感时伤怀的时候。“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写自己醉情山水,逍遥自在,其实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谴责和抗议,陶渊明既不想迷恋世俗以获取功名富贵,又不屑逃脱人世去飞临仙境,为了保持纯真质朴的天性,他只好到自然山水中去寻求心灵的解脱和情感的寄托了。这些文句,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觉到诗人否定官场,抗争世俗的孤愤和绝决。  综上所述,《归去来兮辞》中,既有诗人返朴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也有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愁苦叹;有纵浪大化、逍遥浮世的自由自在,也有误入官场、心性扭曲的懊悔痛心;有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也有世乏知音、心曲难诉的郁闷孤寂……后人评价陶渊明“质而实绮,癯而是腴”(苏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刘后村),“散而庄,淡而腴”(姜夔),从这些评价中我们看出,平、淡、枯、质和奇、美、腴、绮,这两组恰恰相反的性质被陶渊明混融的调和在一起,这也正是陶渊明作品的特点。 四、走近陶渊明(总结) 和他的诗歌一样,陶渊明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凡是稍微涉猎他的作品,对此都会有所感受,但是想完全了解他,却也不是易事。我们读他的诗,都欣赏他是“冲澹”,却不知道这“冲澹”是从几许辛酸苦闷中得来的。他的身世饱经苦难,并不像我们在画中所见到的那样,葛巾道袍,坐在一棵松树底下,对着无弦琴那样悠然自得的情景。我们须记得他的极端贫穷,穷到“夏日长报饥,寒夜无被眠”,叫儿子们挨饿受冻,他更是痛苦自责,“报兹苦心,良独内愧”。 陶渊明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读各家的书,和各样人物接触,却不是一个拘受系统的思想家或宗教信徒,他像蜜蜂采花酿蜜,把所吸收来的不同东西融汇成他的心灵。在这个心灵中我们既可以发现儒家的成分,也可以发现道家的成分,还有一点佛家学说的种子,但不见得他有意做儒家或道家。但是如果说他有意要做某一家,可能儒家的成分比较大。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思想不是像哲学家那样有方法系统的推理,而是从生活中领悟出来,与感情打成一片,蕴藏在他的心灵深处,到时机到来,忽然迸发,如灵光一现。(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行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等诗句都含有“心为物载”的至理。再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冥然物我,和气周流)儒道佛费许多言语阐释的东西,陶渊明灵心迸发,一语道破,使我们所领略到的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情趣,一种胸襟,一种具体的人格。陶渊明也许不曾像一个思想家那样推演过这番道理,但是他的天资与涵养逐渐使这么一种“鱼跃鸢飞”的心灵生长成熟,到后来触物即发,纯是一片天机。陶渊明打破了现在的界限,也打破了切身利害相关的小天地界限,他的世界中人与物以及人与我的分别都已化除,如庄子所说的“鱼相与忘于江湖”。他把自己的胸襟气韵贯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加活跃,情趣更加丰富。自然景物在陶渊明的诗中向来不是一种点缀或陪衬,而是扮演着极为生动的角色,稍露面目,便见出作者的整个人格。 陶渊明性格大体上是冲和平淡,但也有其刚毅果敢的一面(《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隐士,却不是那种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的那种隐士,他的特色在于胸襟高超而不唱高调,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使人感到亲切。他的作品正在于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恰到好处,像他做人一样,有着最深厚的修养,又有着最率真的表现。他的思想和情感都是蒸馏过、洗练过的。“可以说是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朱光潜), 陶渊明在中国诗人中的地位非常崇高。朱光潜先生评价:“可以和他相比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屈原比他更沉郁,杜甫比他更阔大多变化,但是都没有他那么醇,那么炼。屈原低徊往复,想安顿而最终没有得到安顿,他的情绪、想象与风格都带着浪漫艺术的崎岖突兀的气象;渊明则如秋潭月影,澈底澄莹,具有古典艺术的和谐静穆。杜甫还不免有意雕绘声色,锻炼字句,时有斧凿痕迹,甚至有笨拙到不很妥 行书字帖3500常用字图幼儿笔画描红字帖田字格空白字帖簪花小楷字帖乐善堂 的句子;渊明则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后来诗人苏东坡最爱陶,在性情与风趣上两人却又许多类似,但是苏爱逞巧智,缺乏洗练,在陶公面前终是小巫见大巫。”
本文档为【陶渊明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2653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4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2-29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