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老子_无为而治_的政治哲学

老子_无为而治_的政治哲学

举报
开通vip

老子_无为而治_的政治哲学 第 11 卷第 5 期 武 汉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Vol. 11 ,No . 5 2009 年 10 月 J . of Wuhan Uni. of Sci. & Tech. (Social Science Edition) Oct . 2009   收稿日期 :2009206230   作者简介 :姜 涌 (19632) ,男 ,山东龙口人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和政治哲学研 究.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 姜 涌 (山东大...

老子_无为而治_的政治哲学
第 11 卷第 5 期 武 汉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Vol. 11 ,No . 5 2009 年 10 月 J . of Wuhan Uni. of Sci. & Tech. (Social Science Edition) Oct . 2009   收稿日期 :2009206230   作者简介 :姜 涌 (19632) ,男 ,山东龙口人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和政治哲学研 究.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 姜 涌 (山东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与我们今天的“科学发展 观”存在着理性相通之处 ,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更是对今天的统治者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老子的 “小国寡民”和“得道”思想同样能对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社会提供理性的反思。 关键词 :道 ;无为而治 ;有为意识 中图分类号 :B223.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23699 (2009) 0520007208   老子哲学是我国春秋时代著名学派 ,这一份 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视并发扬光大 ,古 为今用。在道家思想中 ,老子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 ,特别是其所著《道德经》,更是道家经典的著作 之一。老子生性淡泊 ,崇尚简单朴素的生活 ,也就 是道家所谓的“自然之道”,他正是在大自然中广 泛地研究事物的物性和当时的人类社会状况后写 下了《道德经》,并以启迪后人。老子同时提倡“无 为而治”,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指出了道 家君主的理念 ———“以身为天下”的道理。 一 《老子》,一名《道德经》,一般解作“道德”的 “经”,是讲仁义道德的经典。这是仅就字面上的 分析 ,对全书内容来说不够恰当。《老子》八十一 章 ,五千余言 ,并没有提到“道德”一词。所有“道、 德”二字 ,都是分开来讲的 ,如“道生之 ,德蓄之”, “失道而后德”,“道之为物”,“是谓玄德”等。“道 德”一词分拆为“道”和“德”,就不再是“道德”的含 义了。老子也讲“道德”,但“道德”不是《老子》的 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老子的“道”不是“道德”的“道”,也不是“道 理”的“道”,而有其特殊意义 ,所以说 :“道可道 ,非 常道。”(《道德经 ·第一章》)《道德经》也有解作 “道”和“德”的“经”的 ,认为《老子》包括“道”和 “德”两个方面。“道”是自然力的 ,“德”是本性 ,这 也是不够恰当的。因为“德”在《老子》有多方面的 含义 ,其内容随文而异 ,“德”字本身是没有具体内 容的 ,必须看是什么德。如“上德、玄德、广德、常 德、德善、无德”,等等 ,这并不是纠缠在书名、字面 上的分析 ,各有各的看法 ,而是关系到对于《老子》 的基本认识问题。必须明确的是 :《老子》的主题 只有一个 (道) ,而不是两个 (道和德) 。因此 ,《道 德经》似应解作“道”的“德经”,即“道”的德性论。 “德”也不是道德的德 ,而是指德性、品质、条件、功 能、修养 ,等等。《道德经》是关于“道”的阐述 ,而 不是关于“道德”的论著 ,所以“老学”也叫做“道 学”,而不叫“道德学”。明确了《老子》的主题思 想 ,才能对老子哲学有比较正确的理解。老子追 求的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真、善、美 ,这就是所谓“同 于道”的境界。老子把“道”视为真、善、美的统一。 《道德经》说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 然。”(《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这可以说是老子对 人生境界追求的叙述。他认为 ,人最高的理想是 效法“道”,而“道”是自然而然的。他所说的“道”, 最基本的涵义应是指超越性的最高的 准则 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 ,道在 《道德经》中有多种涵义 :一是“道”是超于感官经 验的 ,“无色”(夷) 、“无声”(希) 、“无形”(微) 都用 以说明“道”的超越性 ;二是“道”虽是超越性的 ,但 它却是最真实的事物存在的根据 ;三是“道”作为 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 ,是就其为超越性的最高准 则说的。从以上三点可以说明 ,老子的哲学是要 探求天地万物之本源、存在之根据 ,从而创造以 “道”为超越性的最高准则的哲学体系。老子的这 种对宇宙本体的讨论 ,实属对终极“真理”探求的 范围。 老子把“道”作为他的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 ,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5 期 人掌握了“道”也就是掌握了“真理”,而人生的目 的正在于此。因此 ,老子把“同于道”作为人生的 最高追求 ,他说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道德经 ·第二十三章》) 老子认为人和道的关系不是把 “道”作为一般认识的对象 (因“道”无名无形) ,而 是应“体道”,即与“道”合一 ,所以“同于道”只是一 种极高的人生境界 ,一种超越世俗的“得道”的境 界。这正是老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由于读解《道德经》的角度歧义 ,一般认为《老 子》是人生哲学 ,讲修身养性之道。殊不尽然 ,“仁 义道德”是先前士大夫所津津乐道的 ,看到“道德” 二字 ,就从这方面去注老解老 ,而不理解老子是在 什么情况下说的。比如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道德经 ·第四十四章》) 我们不能断章取义 ,以 为这是讲一般人的修养品德 ,而不知这是针对当 时的统治者贪得无厌而发的。又如 :“金玉满堂 , 莫之能守。”(《道德经 ·第九章》)也是对统治者而 言 ,老百姓是不会有什么“金玉满堂”的。因此 , 《老子》不是人生哲学。老子论“道”,也探讨了宇 宙起源和物质运动形态 ,但《老子》也不是宇宙哲 学。《老子》基本上是政治哲学。《老子》八十一 章 ,其中关于论治国的八章 ,论朝政的七章 ,论天 下各国的五章 ,论战争的两章 ,此外提到“圣人” (统治者)的二十四章 ,“侯王”五章 ,“道者”八章 , “天子、人主、太上、其上、大夫、众人、夸盗、人、吾、 我”的各一章 ,可见全书关于政治的有六十三章 , 占三分之二以上 ,这就确定了《老子》的主要内 容 ———政治哲学。 《老子》的本旨在“无为而治”,“治”就是指政 治。全书提到“圣人”和“侯王”的地方不胜枚举 , 但“圣人”不是指一般的圣贤名人 ,而是指当时的 统治者。老子的《道德经》以政治为对象 ,也论及 宇宙进化和人生修养 ,但这是为他的政治思想服 务的。老子的政治思想以“道”为原则 ,以“无为” 为手段 ,具有一定的人民性与革命性 ,并有其理想 的政治制度。由于误解“无为”,以为是“没有作 为”,或“无所谓”,就认为老子是消极主义。其实 非也 ,老子主张行道 ,一切照自然发展规律进行 , 而不是加以任何人为的措施。“无为”的“为”就是 指人为的和违反自然的事儿。老子提出的“道”是 企图以它来代替当时统治阶级依靠的“天”,以“无 为”来反对当时的政治制度。他还对统治者提出 警告 :“民不畏威 ⋯⋯民不畏死。”(《道德经 ·第七 十二章》)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可见老子哲学 是富有积极意义的。老子为周室藏书吏 ,博览群 书 ,深究哲理 ,目觑当时社会政治的败坏 ,乃愤然 去周 ,所著《道德经》是有所谓而发的 ,决不是一般 的关于思想修养和遁世之作。《道德经》之名也可 能是借以掩饰其说 :“以道莅天下 ,其鬼不神。” (《道德经 ·第六十章》) 他是以“道”向当时的“邪 说”(鬼)作斗争的。当时的所谓文人学士一般是 为帝王捧场 ,歌功颂德 ,惟恐不及 ,而老子乃敢于 斥“圣人”(统治者)为“不仁”,咒之为“夸盗”,这是 富有革命性的。 《老子》八十一章 ,原是语录体裁 ,而且是后人 追记 ,各章次序并无一贯的系统 ,即章内词句之间 有不相联系之处。前人对于《老子》章次 ,也曾根 据版本异同加以校勘 ,但没有考虑到全书各章内 容的系统性 ,也没有考虑到现代青年读者的要求。 他们要求知道 :《老子》是讲什么的 ? 有什么可以 批判接受、古为今用的 ? 照原书的章次 ,虽有详尽 的注解 ,也是没法得到系统了解老子思想之根本 的。因此 ,为了方便读者 ,不得不打破旧框框 ,全 部加以改编 ,按论述的主题分为 :论“道”;论“名”; 论发展 ;论无为 ;论朝政 ;论治道 ;论非战 ;论政制 八个章节 ,从而也可见关于同一论点 ,原书章次是 相当分散的。 道家所说的道 ,一般是指天道 ,表示一种理想 的、超验的精神境界 ,比较强调道的“自在”的意 义。老子首先把“道”与“真”联系在一起 ,认为真 是道的本质规定 ,是对道的摹状 ,是对道所作的价 值判断 ,表明道是判断真实性的准则和尺度。把 握了道 ,也就是把握了真实的意义世界 ,对道的追 求 ,就是对真的追求 ,对意义价值的追求。老子所 说的道之真 ,既指事实意义上的真 ,也指价值意义 上的真。 老子重视人类内在品格精神 ,特别关切终极 价值 ,他的价值观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在 他的心目中 ,道是真实的 ,也是美好的、理想的境 界。从道之真的观点反观当时的社会现实 ,他们 发现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大量不公平、不合理甚至 丑恶的现象 ,例如 ,一方面是“财货有余”,一方面 则是“田甚芜”,形成极大的反差。在老子的价值 观中 ,包含着现实批判主义的因素。他对道之真 的向往 ,也是对公平、正义的向往 ,他把道作为衡 量社会合理性的最高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在老子贵真的价值取 向中 ,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的。因此 ,他的求道之真 的途径不是现实的、经验的 ,而是理想的、超越的。 老子明确地把“为学”与“为道”区别开来 :“为学者 日益 ,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无为 而无不为。”(《道德经 ·第四十八章》)为学是求关 于事实的知识 ,当然要采取经验积累的办法 ;而为 8 2009 年第 5 期 姜  涌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 道是求关于价值本体的知识 ,不能采取经验积累 的办法 ,而应当采取排除的方法 ,即排除有违于价 值原则的错误观念 ,树立了道家所认可的价值观 , 这是其一 ;其二是通过精神境界提升的途径 ,达到 “无为而无不为”的境地。所谓“无为”,就是排除 种种不符合“道”的私心杂念 ;所谓“无不为”,就是 与道为一 ,获得对于道的精神自由 ,运用道的原则 为人处世。老子看到价值的认识与事实的认识之 间的区别 ,这是正确的 ,也是深刻的 ,但他把二者 对立起来 ,很容易导致虚无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倾 向。道家后来之所以演变出道教 ,这是重要原因 之一。 二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说是形而上学思想体 系 ,但是它的基本精神应该是对政治的痛切反省 与价值批判 ,老子关注的思想之点乃在于社会的 和谐与安宁。 儒家的治国方略是“仁政”,也就是说要“为政 以德”;法家的治国方略是以法治国 ,当然法家的 “法”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以法治国 ,而是以“刑 法”为主的以“法”治国 ,所以中国传统的治国方略 有“内圣外王”一说 ,也有人说是“儒表法里”的统 治方法。老子为统治者开出的治国药方是“无为 而治”,也就是一种以“清静之道治国”的思想。老 子讲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 自化。”(《道德经 ·第三十七章》)“爱民治国 ,能无 为乎 ?”(《道德经 ·第十章》)“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 不言之教。”(《道德经 ·第二章》)“为无为 ,则无不 治。”(《道德经 ·第三章》)“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 , 以无事取天下。⋯⋯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 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 民自朴。’”(《道德经 ·第五十七章》)老子“无为而 治”的思想是在其自然哲学的理论基础上 ,立足于 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反省而产生的。 哲学 ,作为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理 论 ,它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老子的“无为而治”政治 哲学也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的。春秋末期 ,由 于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水平得以提高 ,社会结构发 生了剧烈的变动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越来越 尖锐复杂。为了获取更多的权力和财富 ,各国诸 侯竞相争霸天下 ,大国吞并小国 ,强国欺凌弱国 , 战火连绵 ,生灵涂炭。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 力 ,而且 ,各国统治者为了穷奢极欲 ,“损不足以奉 有余”(《道德经 ·第七十七章》) ,过着奢侈糜烂的 生活 ,以至于“楚为章台之宫”(《左传 ·昭公七 年》) ,“晋铜是之宫数里”(《左传 ·襄公三十一 年》) 。频繁的战争和残酷的剥削使得人民饱受疾 苦 ,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 ,饥者不得食 ,寒者不得 衣 ,劳者不得息。当时的楚国更是“民之赢馁 ,日 已甚矣。四境盈垒 ,道行相望 ,盗贼司目。”(《国语 ·楚语》)面对家乡的这种情况 ,老子十分痛恨 ,骂 统治者是强盗头子 ,“朝甚除 ,田甚芜 ,仓甚虚。服 文采 ,带利剑 ,厌饮食 ,财货有余 ,是谓盗夸。非道 也哉 !”(《道德经 ·第五十三章》) 统治者生活幸 福 ,衣着华丽 ,但是国库却是空的 ,田地都荒芜了。 面对统治者的苛政暴行 ,人们被迫揭竿而起 ,而统 治者则利用国家机器进行血腥镇压 ,残酷的刑罚 使得“国之诸市 ,屦贱而踊贵。”(《左传 ·昭公三 年》)市场上的假腿比鞋子都贵。 为什么会出现社会问题 ,老子认为是由于“失 道”,即在于人类社会违背了自然的法则 ,是统治 者“有为”的结果。“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 以饥。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 ,是以难治。民之 轻死 ,以其上求生之厚 ,是以轻死。”(《道德经 ·第 七十五章》)老百姓陷于饥荒 ,是由于在上者征收 的赋税太繁重 ;人民难以治理 ,是因为在上者喜欢 “有为”;人民冒死反抗 ,是因为在上者过多地追求 自己生活上的优厚。老子反对“有为”、“有事”,是 因为在老子看来 ,“有为”就是违反了自然法则 ,违 反了“道”,在行动中渗入了统治者的私利杂念 ; “有事”就是统治者用诸如武力、刑罚、权势等作为 政权的手段横征暴敛 ,残害民众。统治者“有为”、 “有事”,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民众 ,压抑和扭曲了 人民的自然之性。压迫越甚 ,人民的反抗自然越 烈 ,整个社会也就陷入混乱了。所以 ,在老子看来 “有为”、“有事”是不得善终的 ,“民之难治 ,以其上 之有为 ,是以难治。”(《道德经 ·第五十七章》) 如 何改变这种情况呢 ?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人类 社会必须效法自然“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民莫之 令而自均。”(《道德经 ·第三十二章》) 天地之间 , 阴阳之气相合而降下甘露 ,没有谁让它们去均匀 , 但它们却自然地均匀了。因此 ,统治者要想保持 天下的安宁 ,就应当“以道莅天下”(《道德经 ·第 六十章》) ,遵从“无为”的原则 ,“道常无为而无不 为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道德经 ·第三 十七章》) 因此 ,老子大声呼吁“为无为”、“事无 事”。只要能够“无为”、“无事”,循物之性 ,顺民之 意 ,则天下定会大治。 老子的所谓“无为而治”真的是要求统治者 “无为”、“无事”吗 ? 其基本含义是什么呢 ?“所谓 无为者 ,私志不得入公道 ,嗜欲不得枉正术 ,循里 9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5 期 而举事 ,因资而立功 ,推自然之势 ,而曲故不得容 者 ,事成而身弗伐 ,功立而名弗有。”(《淮南子 ·修 务训》)尽管《淮南子》的思想不同于老子的思想 , 但是它对老子“无为”的理解应该说基本上符合老 子的本义 ,也就是说 ,“无为”即“推自然之势”,顺 物之自然 ,消除外在力量的阻碍 ,排除主观意志的 干扰 ,让事物顺任本身固有的性能发展。如果将 此思想用于治国 ,即不过多地干扰民众 ,而任其自 化。当然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并非是坐而待 治 ,而是要按照自然之道 ,贯彻无执无私的原则 ,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 ·第六十 四章》)要无私无执 ,顺应事物之规律。正如庄子 所说“顺物自然 ,而无容私焉 ,而天下治矣。”(《庄 子 ·应帝王》)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主要是针对 统治者而说的 ,那么 ,对待老百姓当应如何呢 ? 老子提出了“希言自然”(《道德经 ·第二十四 章》) ,“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 ·第四十五章》) , 以及“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 ·第六十章》)等 观点 ,将其“无为而治”的思想进一步发挥。老子 讲的“希言”,字面意义是少言语 ,其深层含义则是 不施加政令 ,“言”是指声教法令。老子认为 ,“希 言”是符合自然之理的 ,大道不言 ,但四时行而百 物生。所以 ,统治者必须“希言”,少发号施令 ,如 若政令烦苛 ,那只会使统治者自己走向灭亡 ,正如 “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第二十三 章》)的自然现象一样。因此 ,老子指出“多言数 穷 ,不如守中。”(《道德经 ·第五章》)所谓“多言”, 即政令繁多。政令繁多 ,民心必然将不堪 ,就会使 统治者的统治政权不稳固 ,所以讲“天下多忌讳 , 而民弥贫 ;人多利器 ,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 ,奇物滋 起 ;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道德经 ·第五十七 章》)国家的教诫禁令越多 ,人民越陷入贫困 ;君主 的权谋越多 ,国家越加混乱 ;人的诈巧越多 ,邪恶 之事越层出不穷 ;法令越来越森严 ,盗贼反而不断 地出现 ,“有为”、“有事”、“多言”而治理的结果 ,只 能是事与愿违。所以统治者应该学会“守中”,守 持虚静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道德经 · 第二章》)如此 ,天下自然可治。 为什么“希言”能治国呢 ? 老子看到“夫物芸 芸 ,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道德经· 第十六章》)人的最基本行为就是不违法 ,法就是 自然之法则。天下万物纷纷芸芸 ,变动不已 ,但最 终都要复归于本根之“道”,而“道”是虚静的。所 以人类社会也应当“归根”、“复命”,制止统治者的 妄作非为 ;“清静无为”,社会才可趋于和谐稳定。 所以老子提出“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 ·第四十 五章》) ,“不欲以正 ,天下将自正”(《道德经 ·第三 十七章》) ,“我好静而民自正”(《道德经 ·第五十 七章》) 。 同样 ,老子所谓的“治大国 ,若烹小鲜”也是其 “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韩非子解释道 :“治大国 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静 ,不重变法。 故曰‘治大国若烹小鲜’。”(《韩非子 ·解老》)韩非 子指出 ,如果政令“朝至暮变 ,暮至朝变 ,不十日而 海内毕矣。”(《韩非子 ·难一》) 也就是说 ,治大国 也如同烹小鲜一样 ,不可过分干扰人民 ,不可政令 繁苛 ,朝令夕改 ,否则 ,必将导致天下的扰乱。只 有顺着民心自然去做 ,才能保证长治久安。当然 , 韩非子是以法家的眼光对老子思想进行的理解和 引申 ,但是韩非子的这种解释与老子的不扰民、 “无为而治”的本意应该说是大体相契合的。 “无为而治”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 ,那么 ,作 为体现这一原则的统治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格 呢 ?“圣人”也是老子敬慕的理想人格。老子对圣 人的描述是“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 万物作焉而不辞。”(《道德经 ·第二章》)“圣人为 腹不为目。”(《道德经 ·第十二章》)后来的庄子把 老子敬慕的圣人引申发挥 ,又提出至人、神人两个 观念 ,其实不过是从不同角度对圣人的描述而已 , 进一步凸显道家理想人格的特色。老子的圣人具 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 ,圣人是“与道为一”的逍遥 之人。圣人与道合为一体 ,精神上无拘无束 ,自由 自在 ,进入逍遥的境界。圣人没有对小我的执著 , 没有对事功的追求 ,没有对名利的仰慕 ,甚至把生 死都看得很开。其次 ,圣人是“由技进道”的高超 之人。老子的道 ,既有抽象本体的含义 ,也有具体 规律的含义。因此得道的圣人 ,同时也可能是掌 握具体规律、在规律面前取得自由的高超之人。 “圣人”是老子思想中的理想人物 ,是有“道” 或得“道”的人 ,有时也用来指有“道”的统治者 ,或 者说是老子对统治者的一种寄托和希望。“圣人 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 ·第四十九 章》)圣人效法自然 ,无主观自执之心 ,而仅是清静 无为 ,没有私心 ,以老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心。这 与儒家的圣人观是不同的 ,儒家提出修身正己 ,以 礼乐教化老百姓 ,老子却是要求圣人无私无我 ,辅 助民众自然而不敢有为。“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 狗。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第五 章》)天地对自然万物无所偏爱而任其自生自化 , 圣人效法天地 ,不存仁爱之心 ,不干涉百姓自己的 事 ,让百姓自作自息自由地发展个性。但是 ,这并 不是说老子真的对老百姓漠然无视 ,不问其死活。 01 2009 年第 5 期 姜  涌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 老子的《道德经》 全文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案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安全文明施工及保证措施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实施方案创建安全文明工地监理工作情况 都是在讲应该怎样才能使天 下和谐安宁 ,让老百姓生活得幸福美满。与儒家 的圣人在字面上爱民的意义一样 ,老子的圣人也 是爱民的 ,只不过老子的爱民应有其道 ,“爱民治 国 ,能无为乎 ?”(《道德经 ·第十章》) 按照王安石 的注解 ,“爱民”以不爱爱之为好 ,“治国”以不治治 之为好 ,“惟其不爱而爱 , 不治而治”故曰“无 为”[1 ] 。只有无私、无欲以自然无为之道爱民者 , 才是真正的爱民。因此 ,在本质上儒家与道家的 爱民是不同的两种思想 ,老子的圣人是竭尽其力 以济世救民的 ,只不过是以自然无为之道来救民、 爱民 ,所以民众并不感到有任何的胁迫和干扰 ,而 是纯朴自然地生活着 ,承受着圣人的恩泽而毫无 察觉 ,“太上 ,不知有之”,“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我 自然’。”(《道德经 ·第十七章》)最好的统治者 ,民 众并不知道有他的存在。他悠闲地办成事情 ,很 少发号施令 ,老百姓都说“我们本来是这样的。”老 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强调统治者的“无为”,不扰 民 ,对于缓解紧张的社会矛盾 ,维持社会的稳定和 发展 ,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 ,老子把“天道 自然”的哲学思想机械地应用于人类社会本身 ,却 忽视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人类与自然物之间 的差异 ,过分地强调无为、自然的因素 ,忽视了人 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因而其理论难免有消极、 被动、落后的因素。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要求治国者不仅自身 要遵循自然无为之理 ,不干扰民众 ,不强为妄做 , 而且也应该使老百姓都能够“复命”、“归根”,清静 自定 ,人类社会中所有人都遵循道而行 ,天下达到 了大治之境 ,“无为 ,则无不为。”那么 ,圣人又该如 何去“治”民 ,如何才能使老百姓复归于道呢 ?“古 之善为道者 ,非以明民 ,将以愚之。民之难治 ,以 其智多。故以智治国 ,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 ,国之 福。”(《道德经 ·第六十五章》) 也就是说 ,从前善 行“道”的人 ,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 ,而是教 导人民淳厚朴实 ,人民之所以难以统治 ,是由于他 们智巧心机多。所以 ,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 ,必然 危害国家 ,以权谋治国 ,对老百姓禁之以礼法 ,诱 之以功利 ,那么老百姓就会变得智巧伪诈 ;反之 , 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 ,才是国家的幸福 ,即无知 才能守真 ,这是顺自然之事。 在老子那里 ,“不以智治国”、“愚”民之“道”具 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尚贤”、“不见可欲”、 “常使民无知无欲”(《道德经 ·第三章》) ;二是“绝 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道德经 ·第 十九章》) 。首先 ,老子指出“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 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道德经· 第三章》)老子认识到 ,天下的纷乱在于人的贪婪 欲望膨胀 ,“人心不足蛇吞象”,欲求越来越多 ,则 必然发生争斗 ,天下也必然发生动乱。所以老子 认为 ,圣人治国应该是不推荐贤才 ,免得人们争权 夺利 ,应该是“常使民无知无欲”,使老百姓纯朴自 然 ,不知名利之可欲而无欲之心。让老百姓有饭 吃 ,有衣服穿 ,就可以了 ,不要有过多的贪求和欲 望 ,使老百姓每天为食物和穿衣而忙碌就行了 ,不 要搞乱老百姓清静的心思。所以 ,圣人治国要净 化老百姓的心思 ,满足老百姓的温饱需要 ,削弱老 百姓争逐名利的欲念 ,增强老百姓自食其力的体 魄。除此之外 ,圣人并无所作为 ,正因为圣人是 “为无为”,所以能够达到“无不治”的效果 ,这是符 合自然无为之道的。其次 ,老子提出了改造社会 的主张。“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 慈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 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道 德经 ·第十九章》) 在春秋末年 ,面对社会的崩坏 ,诸子百家都提 出了自己的救世治国的“药方”。儒家主张施行仁 政 ,以礼义治国 ,将仁德推行于国家政事 ,实行以 仁德治国的政治思想主张。儒家治国思想主张的 是 ,对老百姓要“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论语 · 为政》)孔子认为 ,在治理老百姓问题上 ,应该以德 去感化民众 ,用礼去规范民众 ,民众就可以自觉地 遵守道德规范 ,这样则易于治理。儒家治国方略 的基本观点是从哲学的高度进行论证的 ,并以伦 理准则体察人生 ,最后归结为封建社会的治国平 天下。与儒家的治国方略不同的是 ,老子反对礼 治 ,认为礼义正是乱国之渊源。礼乐教化使得民 众丧失了纯朴自然的本性而变得虚伪狡诈 ,追逐 名利 ,所谓“大道废、有仁义”。圣人制作礼乐本意 是用来利民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它却丧失了其 本义而异化为人们窃名盗誉的工具。正如庄子所 说 :“爱利出乎仁义 ,捐仁义者寡 ,利仁义者众。” (《庄子 ·徐无鬼》) 圣人以礼义治国 ,结果非但不 能化民为善 ,反而使民众失却了纯朴的本性。民 众为礼义所束缚 ,诚朴之心渐失 ,尔虞我诈之风日 起 ,造成了社会的混乱 ,故老子认为 ,礼为“乱之 首。”(《道德经 ·第三十八章》) 因此老子主张 ,要 摒弃仁义 ,排除礼制。抛弃聪明智巧 ,民众可以得 到百倍的利益 ;抛弃仁义 ,民众可以恢复孝慈的本 性 ;抛弃巧和利 ,盗贼也就没有了。这三者作为治 11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5 期 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 ,所以要使他们的思 想认识有所从属 ,必须保持纯朴的本性 ,减少私心 杂念 ,抛弃文化学问 ,才能免于忧患。总之 ,治国 是不可以有为的。 三 战争永远都是政治的继续 ,人类的过去如此 , 人类社会的今天也是如此 ,比如 20 世纪的两次世 界大战、海湾战争 ,21 世纪的伊拉克战争 ,等等 , 其根本原因皆是当今世界政治利益冲突的结果 , 历史上的古代社会也是如此。春秋战国时期是中 国历史上一个大变动、大震荡的时代 ,战争连绵不 绝 ,在春秋二百四十余年中 ,各诸侯间发生的战事 就多达五六百起。“国之大事 ,唯祀与戎。”(《左传 ·成公十三年》) 老子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面对 如此频繁的战争 ,他不能不有所感慨、有所反应 , 这也让老子有所思考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也许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的一个无奈的表示 ,更是 对动乱社会的无声控诉和反抗。因此 ,老子根据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构想了一个理想的国家。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 远徙。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 ,无所获之 ;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 ,甘其食 ,美其服 , 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 老死 ,不相往来。”(《道德经 ·第八十章》)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在老子的理 想国家中 ,社会秩序无须威慑力量来维持 ,虽然有 国家和兵器 ,但人们之间是自由平等的。没有战 争祸难 ,没有重税逼迫 ,没有暴力镇压 ,没有争权 夺利 ,人们过着“甘食、美服、安居、乐俗”的生活。 尽管老子的理想国是不现实的 ,是幻构的乌托邦 , 但它确是老子对人类理想社会的憧憬。老子设计 的理想社会 ,其实是对当时社会中大量存在的不 平等现象的抗议 ,是对伴随着社会进步而来的退 步的批判。在老子描述的理想社会里 ,人民的生 存有很好的保障 ,人与自然和睦相处 ,与动物和睦 相处 ,与他人和睦相处 ;没有交往也没有冲突 ,没 有君子小人之分 ,大家和平相处 ,从来也没有战争 的发生 ,这就是老子的小康社会。 儒家也设计了自己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 ,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 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 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货 ,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 身也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 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2 ]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儒道两家所幻构的理想社 会 ———“大同社会”、“小国寡民”所讲的都是道德 意义上或价值意义上的社会理想 ,并非某种社会 制度。如果说是“乌托邦”的话 ,那么 ,它们所讲的 也是道德意义上的乌托邦 ,而并非制度意义上的 乌托邦。在维系社会群体这一点上 ,儒道两家可 以说殊途同归。 人类和自然界原本就是一体的。当人类脱离 了自然状态 ,建立了人类社会 ,它便开始和自然界 对立了。特别是当阶级社会产生后 ,统治阶级的 强作妄为和肆意剥夺 ,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 难。“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压 迫者和被压迫者 ,始终处于相对对立的地位。”[3 ] 春秋末期 ,随着生产力和产品经济的发展 ,阶级关 系和阶级矛盾越来越复杂、尖锐。当时的社会 ,奴 隶制正在向封建制转变 ,在经济方面 ,由于冶炼技 术发达 ,铁器广泛使用 ,农业生产力有了相当的提 高 ,出现了大批的自耕农。此时的周天子早已失 去统治天下的能力 ,各国统治者“赋敛无度”、“淫 乐不违”,致使老百姓“痛疾罢蔽”、“道殣相望”;各 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连年不绝 ,劳民伤财 ,百姓 遭殃。老子有见于当时统治者所造成的种种社会 弊端 ,提出了他自己的社会自然化的理论。老子 的道理论是一种自然理性基础上的哲学 ,是以“自 然无为”为一切存在的根据。在老子的道理论中 , 人应该是自然的人 ,不能失去他的自然性存在 ,社 会也应该是自然的社会 ,不能离开自然化的轨道。 老子认为 ,自然法则是减少有余以补充不足 , 而社会法则却是剥夺不足以供奉有余 ,致使社会 贫富差距悬殊 ,趋于两极化 ,背离了“道”义 ,背离 了“天之道利而不害”的原则 ,而这恰恰是统治者 “有为”之结果 ,解决的办法只有效仿自然 ,使社会 自然化 ,这样才能使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得以消失。 “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习。”(《道德 经 ·第三十二章》) 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相合 ,就降 下甘露 ,老百姓没有指使它而自然均匀。在老子 看来 ,统治者若能依照“道”的法则治理天下、顺任 自然 ,老百姓将会自然地服从。依“道”治天下 ,得 民心“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 ·第三十二 章》)这就是老子“小国寡民”之社会理想的理论基 础。正如老子所指出 :“我无为 ,而民自化 ;我好 静 ,而民自正 ;我无事 ,而民自富 ;我无欲 ,而民自 朴。”(《道德经 ·第五十七章》) 这里 ,老子提出的 “好静”、“无事”、“无欲”都是对无为的申说 ,也是 无为主张的具体化 ,也是老子的治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其目的 在于反对统治者的恣意妄为、扰攘民众、与民争利 21 2009 年第 5 期 姜  涌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 的昏暴政治。在老子看来 ,如果为政能够实行无 为 ,让民众自我化育、自然发展、自然完善 ,社会就 归于纯朴和安定了。当然 ,老子的政治主张是不 可能为统治者所接受的 ,也绝对没有实现的可能 , 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幻想而已。尽管老子看到了 社会财富越增加 ,老百姓越贫困的现象 ,但是老子 不了解劳动异化的本质 ,企图以“无为而治”的自 然无为思想来消除社会的异化现象 ,其结果非但 不能消除社会的异化现象、异化关系 ,反而以一种 非异化的形式遮蔽了人类社会异化现象的本质 , 成为一种“知足常乐”、“逆来顺受”的消极避世的 适应主义思想 ,也为后来的统治者消解人的斗志 , 抹煞人的个性和情欲 ,提供了理论根据。 由老子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可知 ,其理想国的 要义在于要摒弃阶级社会的粉饰 ,在于民心的返 朴归真、诚挚无伪 ,向往人心的纯朴、人际关系的 自然。所以 ,我们可以说老子的理想社会乃是人 类社会的一种精神寄托、一种价值追求 ,是对现实 社会的一种超越 ,更是老子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和 批判。因此 ,老子的“小国寡民”不是一种倒退 ,它 是小农经济在老子思想上的反映 ,表达了老百姓 的朴素愿望 ,尽管存有复古的色彩 ,但实际上是对 现实社会不满足的一种批判 ,在奴隶制向封建制 转变时期 ,老子的社会理想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四 现代社会是一个生命基因的社会、生物技术 的社会、信息的社会。与先秦时期相比 ,时代已经 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1 世纪的人类社会发展对我 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下时代的责任在于发展市 场经济 ,实现现代化 ,新的历史使命要求人们以新 的时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去完成。因此 ,产生于二 千多年前的封建小农经济中的老子的观点 ,其滞 后性和不适应性是至为明显的 ,对此无须讳言。 但历史是连续的 ,现代社会总是带有传统社会的 影子 ,新的发展创造也需要以继承过去的优秀传 统为基础 ,而且 ,无论远古还是现代 ,人类总是面 临一些共同的、永恒的课题 ,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和提炼的哲学 ,总是包含有某些永恒的价值和智 慧。因此 ,老子的思想作为一种人类古老的生存 的智慧 ,对于我们现代人类社会同样有着重要的 启迪和借鉴价值。 首先 ,“无为而治”是政治价值取向 ,不是西方 社会所主张的“有限政府论”。“无为而治”依然是 一种“权力意识”的使然 ,是一种“无为”的行为和 “有为”的思想 ,“无为则无不为”;而西方社会的 “有限政府论”则是一种“权利意识”使然 ,是一种 “有为”行为中的“无为”思想 ,即政府的一切行为 都必须在法律的准许范围内存在。老子的“无为 而治”目的在于“天之道”。因为效法“天之道”,实 行“无为”之治 ,就不会“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 经·第七十七章》) ,就会“民莫之令而自匀”(《道 德经 ·第三十二章》) ,世间就会有公平了 ,如此 “天下乐推而不厌”。遵循道与天、地、人和谐的整 体法则 ,就是老子《道德经》对现代社会最有意义 的价值选择。在老子看来 ,人生的最终目的不是 满足一切欲望 ,而是要达到与整个宇宙合而为一 的体验。作为自我 ,只有顺应宇宙的动态平衡、一 体和谐的法则 ,自然无为 ,无私无欲 ,才能发挥个 体生命的创造天赋 ,对人类事业有所建树。道家 无为思想 ,对于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树立 ,把发 展的代价控制在最小 ,有其价值和意义。我们要 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 ,顺自然 而行 ,尊重规律、利用规律 ,而不是掠夺自然 ,索取 的同时要注意保护 ,否则必然遭到自然的报复。 人们在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的过程中 ,破坏自 然 ,遭到自然的报复 ,这本身就是妄为、强为给我 们的最好解释。无为而治 ,是禁止反自然行为。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要求统治者既不能随心所欲 地去“妄为”,亦不能脱离实际去“强为”,而要顺其 自然 ,因势利导 ,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否则 ,就 会遭到失败。利用规律即是顺应自然 ,创造良好 和谐的环境 ,轻松愉快地工作 ,而不能逆自然法则 去创造规律 ,不要人为地去设置障碍 ,设置隔阂 , 对人对事不要有成见 ,不要居功自傲 ,不要太重名 利 ,抛弃人为 ,顺应本性。做到这一点 ,就容易做 到为人民服务 ,以人民的利益为利益。在与自然 和他人的交往中 ,一个重要的度是不要反自然而 为。无己、无功、无名 ,终是为了有所为。从老子 不争之德出发 ,从个人修养看 ,政治家如能奉行不 争之德 ,做到无名 ,当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 献之后 ,仍然能在个人生活待遇和名誉地位上严 格遵循“份外之物不可取 ,份内之物不可争”的道 德准则 ,真正做到为国为民而不与人相争。营造 和谐的人际环境 ,对于廉政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老子不争之德还包含着以和为贵的取向 ,与儒家 “和为贵”的思想具有相通之处。现实生活中充满 了个人和个人 ,集团和集团 ,社群和社群 ,阶层与 阶层的矛盾、对立和斗争。不争之德作为处理国 家管理的一项原则 ,就是为了使斗争双方不两败 俱伤 ,甚至同归于尽 ,而是通过互相协调 ,良性互 动 ,化干戈为玉帛 ,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使人 31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5 期 类和平相处。 其次 ,老子《道德经》中有公平的社会理念。 在老子看来 ,统治者实行的“人之道”,“损不足以 奉有余”(《道德经 ·第七十七章》) ,富者愈富 ,贫 者愈贫 ,社会趋向两极分化 ,这样的社会太不公 平 ,而原因就在于“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 饥。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 ,是以难治。”(《道德 经 ·第七十五章》) 所以老子提出 ,取消“人之道” 的制度 ,代之“天之道”的公平制度 ,损有余而补不 足 ,那么 ,谁能将有余的财货拿来供给天下人呢 ? “熟能有余以奉天下 ? 唯有道者。”(《道德经 ·第 七十七章》)也就是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够做到。所 谓“天之道”就是我们应该建构一个在道德上值得 追求 ,同时在实践上可行的正义原则 ,以此规范社 会的基本结构 ,决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合理分配 社会合作中的利益与承担 ,建构公平、公开、公正 的社会制度 ,而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公平的社会理 念。公平是社会的基本理念 ,公平是体现平等、正 义、人权等的基本理念 ,是人类社会最高的理想与 信念。现代化的最终的价值 ,就是追求公平。在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构中 ,“公平优 先 ,兼顾效率”才是现代化社会的必由之路。现代 化是人的现代化 ,而非物的现代化。 再次 ,是简政。老子认为 ,“为无为 ,事无事。” (《道德经 ·第六十三章》) 就是以无事治天下 ,不 实行繁苛的政刑法令 ,不滋扰老百姓 ,让老百姓各 安其居 ,各乐其业 ,休养生息。所以老子举了一个 生动的例子 :“治大国 ,若烹小鲜。”(《道德经 ·第 六十章》) 在老子看来 ,政简则民安 ,天下就太平 了。所以 ,老子的简政思想 ,实际上就是无为而治 思想的继续 ,这也可以看作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的一个基本思路。 最后 ,是反战。这与我们的时代主题 ———和 平与发展具有相同的意义。在老子《道德经》全书 八十一章中 ,就有六章内容是专门论述兵事的 ,另 有两章涉及兵事 ,其主导思想就是反对不义的战 争。在老子看来 ,战争是不祥的东西 ,因为战争是 要死人的 ,真正的遭难者是老百姓 ,所以有道者是 不为的。凡是赞美战争的 ,就是罪犯 ,是不配拥有 天下的。老子认为 ,天下无道 ,征战不休 ,战争的 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的贪欲和野心 ,“祸莫大于不 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 ·第四十六章》) 老子愤慨地指出 ,侵略战争是不道的 ,而不道的人 是会早死的。我们知道 ,西方社会的政治家、军事 家大都喜欢中国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著 作 ,但他们恰恰应该喜欢老子的《道德经》才对 ,因 为这会使我们这个贪欲的世界平静许多。当然 , 老子也不反对自卫战争 ,针对非正义的战争 ,老子 是主张还击的 ,正如毛泽东所说 :“人不犯我 ,我不 犯人 ;人若犯我 ,我必犯人。”保卫自己的国家是正 义的行为 ,也是必须“有为的”。老子相信“夫慈 , 以战则胜 ,以守则固。天将救之 ,以慈卫之。”(《道 德经 ·第六十七章》) 如此 ,则“天长地久”。(《道 德经 ·第七章》)这就是老子《道德经》“无为而治” 的政治哲学思想的最大价值意义所在。 参 考 文 献 [1 ]  老子. 道德经 ·第五章[ M ] . 徐澍 ,刘浩 ,注释. 合肥 :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0 :25. [2 ]  四书五经 :上册 (礼记 ·礼运) [ M ] .陈戍国 ,点校. 长 沙 :岳麓书社 ,1991 :513. [3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 M ] . 北 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72.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Laozi :“governing by non2interference” J i ang Yong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 Shandong University , J inan 250100 , China) Abstract :D aode J i ng by Laozi is a p recious heritage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cult ure , and“Dao follows t he nat ural rule”proposed in t he book shares much in common wit h t he“scientific outlook of develop2 ment”. The political idea of“governing by non2interference”has great referential value for t he rulers in t his modern world , and t he ideas of“a small count ry wit h limited pop ulation”and“achieving t he t rue realm of Dao”provide a reasonable basis for reflecting on the develop ment of human society in t his world of globalization. Key words :Dao ;“governing by non2interference”; sense of“making conscious effort s” [责任编辑 勇  慧 ] 41
本文档为【老子_无为而治_的政治哲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769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3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2-28
浏览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