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唐人绝句选读

唐人绝句选读

举报
开通vip

唐人绝句选读唐人绝句选读 唐人绝句选读    云南大学 石鹏飞教授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我之喜好文学,即从唐诗入门,开头尤喜读绝句,盖绝句短小,然滋味无尽。前数年,重读唐人的一些绝句,写下了这组文章,部分曾在《云南日报》连载一年。迩来翻检旧稿,得此,遂编定章次,全文刊发,以饷读者。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读]在易水送人,容易想到那位千古侠士荆轲。此诗前两句就简笔勾勒了荆轲离别燕太子丹的情景。《战国策·燕策》谓:荆轲受...

唐人绝句选读
唐人绝句选读 唐人绝句选读    云南大学 石鹏飞教授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我之喜好文学,即从唐诗入门,开头尤喜读绝句,盖绝句短小,然滋味无尽。前数年,重读唐人的一些绝句,写下了这组文章,部分曾在《云南日报》连载一年。迩来翻检旧稿,得此,遂编定章次, 全文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案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安全文明施工及保证措施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实施方案创建安全文明工地监理工作情况 刊发,以饷读者。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读]在易水送人,容易想到那位千古侠士荆轲。此诗前两句就简笔勾勒了荆轲离别燕太子丹的情景。《战国策·燕策》谓:荆轲受命赴秦,“遂发,太子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泣涕。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冲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不过,诗总是诗,容量太小,作者遂以“壮士发冲冠”一个特写镜头来描绘之。后两句,“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说荆轲的影响——荆轲虽死,可易水仍寒,所谓“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令人敬仰。     然而,以荆轲故事送行者,并不吉利,骆宾王缘何要如此写?窃以为,感怀旧事,恐怕除了勉人还有自勉的成份在。骆宾王从不安分。史载,其为侍御史时,曾多次上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武后言事,被贬临海丞。后又从徐敬业反,遂写下了那篇历史上著名的《讨武照檄》。俟徐敬业兵败,骆宾王下落不明,一说其遇害,一说其匿身……检点平生行藏出处,骆宾王不也一“荆轲”乎?!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读]写此诗时,王勃已客居蜀中近三年。久客思归,乃此诗之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东流不息的长江缘何“悲已滞”?“万里念将归”也。“万里念”,故园之念;“将归”欲归,要归。夫唯思归心切,故诗人见长江越岭穿山流天际而悲自身之滞留异乡——此正是“触景生情”,而且景正情反,出手颇不俗。 下面两句更申足了归思。“况属”,何况是;高风,秋风,晋人张协《七命》篇有“高风送秋”句;“山山黄叶飞”,写秋景。王勃说,“万里念将归”,何况是在这个“山山黄叶飞”的秋夕呢?按说,秋属“收”(收敛),可我还在“外放”;按说,暮乃“栖”(栖息),可我还在“流寓”;按说,叶落归根,可我这片叶,却漂泊无依……这不激得愁绪益浓么?在这里,高风、傍晚、空山、黄叶的渲染……给诗人归思之抒发酿造了一个凄楚的氛围。     我记得王勃是写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真正的骏爽豪迈,可这里又何低回如此?思来想去,唯有一解:彼一时也,此一时也。是否?   登鹳雀楼            (唐)王之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读]登鹳雀楼,自是望远,故诗劈头就描绘了登眺的景色。不过,诗人之描绘还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白日依山尽”是实境,而“黄河入海流”却未必是——鹳雀楼能见到海否?或者不妨说,“白日”句是圈起了画面,定格,那“黄河”句却又冲开了画面,把视线引向了遥远的空间。“入海流”,这形象而想象的三个字下得实在磅礴大气。     后一联呢?应该说,前两句已把登楼所眺写尽写绝,怎么接?不急,诗人至此笔锋一转,跳出两句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还想更望远么?那好,请更上一层楼!这就彻底的“虚”了。“千里目”怎么啦?没说。读者你自己凭想象去补吧!窃以为,把读者拉进来参与创造,这是本诗的最成功处。可话又须说回来,正由此有前一联的铺垫,后一联才不致蹈空,此之谓“虚实相生”:实是基础,虚是延伸,用形象去激发想象,用想象来拓展形象,如是,诗境便从“形象”而走到了“象外”。     这诗的另一个特点是通篇皆对。前一联对得很工整,一目了然。后一联则对得极自然,兼之语义上的上下关连,恰如行云流水,一不留神,容易疏忽。绝句通篇皆对,易板滞而令人有“一如童蒙对课”之讥。可此诗断无此缺陷。     史载王之焕诗为时人所重,每一作品写成,乐工们竞相为之谱曲传唱。可惜其诗作留下来的不多,《全唐诗》中仅存六首。但品品这首《登鹳雀楼》,语虽寥寥唯二十个字,读者自可见出王之焕的艺术造诣来。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读]春天易犯春困,一觉醒来,竟早已破晓了,堪称“睡觉睡到自然醒”,好不惬意也。“处处闻啼鸟”,这是写睡醒后的感觉,春者,“蠢”也,万物生机萌动,鸟儿啼叫得令人愉快。想想,倚在床上,听着窗外的莺歌燕语,真是赏心悦耳。不过,如果写到此处,窃以为孟浩然未必高明,于是有了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从鸟叫声诗人忆及昨夜的风雨声来了,转得好。可夜来风雨声,怎么听到的?诗未言,猜测起来当有两种可能:一、睡前;二、睡中。由此,孟浩然忽发问:“花落知多少?”这方是诗人的精微的情致之显示。当然,再深一层去思考,岂止诗人精微的情致,这里,恐还透着诗人哲学的思考——其实,春来即是春去,尽管现今我还享受着春的温馨,可春不已经在悄悄地离去了么?风雨骤至,落花狼藉,就是 标志 禁止坐卧标志下载饮用水保护区标志下载桥隧标志图下载上坡路安全标志下载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下载 。一如后人所谓的“惜春常怕花开早”也。来即是去,孟浩然在浓浓的迎春欢喜中渗上了淡淡伤春的沮丧,从而使这首小诗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春晓”诗古今传诵,自然影响很大。不算笔者穿凿的话,宋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如梦令》也当从此诗脱胎而出,李词云:“昨夜风狂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不就是“花落知多少”么?原以为只有女诗人才会有如此细腻的感情,可孟浩然早就写到,看来,男诗人也不是一个大大咧咧的粗汉呀!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读]这是一首写客愁的诗。 建德江,新安江的下游,在今浙江建德县境内。 “移舟”,声息很小,“烟渚”,水霭笼罩,都给诗刷上了一层淡淡的色彩。“泊”,定也,接题中之“宿”字。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日暮”解读为什么要“移舟泊烟渚”。“日暮”又勾起“客愁新”——日暮,日落也;愁新,愁生也,一落一生,此伏彼起。而后,诗人在第三、四两句描写“客愁”:“野旷天低树”,以舟中人目光写远景,称川野广阔,以至天比树低;“江清月近人”,以舟中人目光写近照,谓江流澄清,顿感月影近人,描远绘近,以“天低树”的辽远来映衬“月近人”的孤寂,这不就是“客愁”么?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谓:好的诗,“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语而情语者,孟浩然的这首《宿建德江》可示人以范例。   长信秋词           (唐)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读]古时君王,玩的是“政治优生学”,于是,“后宫佳丽三千”,可“雨露恩”就这么一点点,嫔妃难免不怨,所以,“宫怨”是诗人们喜欢涉及的主题。《长信秋词》是这类题材中的一首。 这首诗系从乐府旧题来。乐府旧题有《长信怨》,说的是汉成帝妃子班婕妤的事。班失宠后怕谗害,便主动要求到长信宫去侍奉太后。王昌龄作《长信秋词》乃旧题撰新词也。 首句写班妃从事劳役:大清早(平明)就拿着扫帚除尘开门了。二句写班妃执团扇而自怨自艾——班失宠后,曾作《怨歌行》,内谓:酷暑盛夏,扇子是需要的:“出入君怀袖”,而秋天一到,“凉飙夺炎热”,扇子遂“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了。扇子的命运即嫔妃的命运——工具而已。最后两句尤其沉痛:“昭阳日影”指皇帝的宠幸,可靠边的嫔妃,“玉颜”不及“寒鸦”,盖乌鸦从皇帝居处来,还能见着他的影儿,至于我,而今成了一位清洁工,孑然独立,形影相吊,只能以泪洗面了。 咀嚼这四句诗,首联叙述班妃的行业,末联刻划班妃之心理,从外到内,把一个失宠的妃子描绘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心声)。 类似的悲剧演了一轮又一轮。这样,依我看,王昌龄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班婕妤只是一个符号,写古之班婕妤其实是为了写今之班婕妤,昔为掌中宝,今为道旁草,后宫反复苍黄,写进诗来,端的为她们的胸中吐一口愤懑之气也。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读]王维这首《杂诗》写得明白如话,任何诠释都是多余的。只是有一点费人寻思:即家乡来人,什么都不问,偏问我旧居的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不是很怪么? 这样的发问恐怕有传统。传为前贤陶渊明就写过《问来使》的诗:“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前,今生几丛菊?”不过,陶渊明崇尚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是他的境界追求,王维呢? 或称:王维这一问,“传达出了诗人曲折深沉的感情”,可为什么如此解读,却语焉不详。顺着这个提示,我来猜一猜。 王维早年入仕,中曾陷贼,贼平罹罪复遇赦,晚年遂归佛,自谓“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既“万事不关心”,何必再喋喋于人世情状!这样去看,“寒梅着花未”之问,也就不足怪了。不妨作个比较;孔子一生是入世的,所以马厩焚,孔子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王维后来是出世的,所以,乡邻来,王维问:“梅开乎?”不问人——当然,王维的出世乃宦途蹭蹬所致——此莫非“传达出了诗人曲折深沉的感情”乎?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之说,乃“猜一猜”的姑妄言之而已,诚如鲁迅所言,“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因读者而不同”,诗无达诂,信哉信哉!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洗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读]这个离别的场境有点凄清:朝雨、客舍。为什么要点明“青青柳色新?”盖柳者,“留”也,欲挽留之。然而留是留不住的,“使安西”是公务,怎么留?既留不住就“劝君更尽一杯酒”吧——请你与我干杯,一则来可以一醉散千愁;二则来呢,更重要的原因是“西出阳关无故人”!出阳关去西域,应该说,酒还是有喝的,可故人呢,象你我两个推心置腹的朋友还有么?“独酌无相亲”到底是一种遗憾,所以这杯酒一定要喝。就这一句,便把诗人与行者的情感表露无遗。 以结构而言,《送元二使安西》诗实在平常而自然:下雨了,送朋友,劝杯酒,讲句话,可正在这平常而自然中却透出诗人情感的真挚和深沉,借用一个评语,那叫做“短语长情,浅貌深衷。”无怪乎后人把它谱唱成了《阳关三迭》,还演绎为经典。 拿王维的这首诗与同为唐代诗人的高适的《别董大》比较一下如何?且看高诗: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不用说,若论情调,肯定是王维凄婉而高适隽逸,那么孰甲孰乙呢?我看倒不必妄下雌黄,因为凄婉也罢,隽逸也罢,不都是人类情感的体验么?!而诗,正是表达各种情感体验的载体呵。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读]王维人称“诗佛”。从本诗的诗旨来看,王维是想通过如上的描述来叙说佛家的禅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般若经》)。但是,既描述了“相”,而这“相”又经高手点染,自是经久不灭,脍炙人口了。你看,空山密林,闻人声却不见人影,接着,一缕夕晖从枝叶隙缝里斜穿而来,射在碧茸茸的青苔上……真是静谧幽深而又充溢着人间情趣。从写法上去推敲,上两句,王维写听而无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下两句,王维写视而无听——“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听而无视是静中寓动,视而无听是动中见静,如是,视听饱满,动静搭配……兀的一个令人目醉心迷的境界也!     佛说“空”,偏又设“象(相)”,佛塑庄严、佛宇恢宏,以至佛教成了“象教”,此,吊诡也(吊诡即“悖论”——笔者注)。王维欲以“相”证“空”,结果,笔下唯“相”,诗中有画,此,亦吊诡也。嗟呼,世界真是怪哪!   劳劳亭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读]劳劳亭是“送客亭”,这就点明其乃离别之所。古时交通不便、资讯也差,往往视“生离”为“死别”,“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南朝江淹《别赋》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唯此,故诗人称“劳劳亭”乃“天下伤心处”也。     接着的“春风”两句,是说春风有情,知道别愁离恨,所以,“不遣(叫)柳条青”。古有折柳赠别之俗。而今,柳不见青,折不成,希望能无别。临别挽别,亦人之常情。即使折柳赠别,其本意也欲“挽”,夫“柳”者,“留”也。 其实,春风本自然物,何来人格,哪具情感?在诗人之笔底,自然物或“有情”,如本诗之“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或“无情”之甚,如另一唐诗之“可惜庭前树,无人也作花”(苏廷《将赴益州题小园壁》)。有情、无情,何径庭如此耶?说穿了,这都是诗人自身情感之投射和移置罢了,一如王国维氏所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之“以我观物,则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诗歌与科学之相左处,此一端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孟浩然是沿江东游,故称“西辞”。“烟花”句令人羡煞。唐时扬州已是风流繁华之地,不是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时谚么?而孟的这番“下扬州”,又是“烟花三月”之时,那真是一个“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语)的季节呢!三、四句写送者的惆怅:目送归帆,一直到看不见:帆影碧空尽,长江天际流。望眼欲穿,真是情深谊厚(诗人为什么不与那位“风流天下闻”的“吾爱”之“孟夫子”——见李白赠孟浩然之诗——结伴而游,待考)。这个场景后人常用,记得赵丹所演之电影《林则徐》中写林送好友邓廷桢,也是登高望远,一直到出现空镜头为止。     这首诗,一、二句是写孟浩然走,三、四句是写李白送,一气呵成,浑朴天成。所以如此,乃与李白的人格与诗风皆喜崇尚自然有关:为人,李白可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作诗,李白主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相对而言,李白长于绝句而短于律诗,盖因前者系发乎“性灵”,后者却格律太严,“伤其真美”。   还说一说诗题中的“之”字。我怀疑“之”原写作“止”,即脚趾之“趾”的本字。写成“之”形乃后来的讹变。“止”作名词为“趾”,名词动化,就引申为“至”、“到”、“往”、“适”等义。李白在这里用的是古义,故“之广陵”即“到广陵”。《诗·鄘风·柏舟》中谓“之死矢靡它”,“之死”即“到死”。“之”字后被借成虚词,于是,其古义反倒不彰显了。   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读]这个女子怕是等候了很长时间了,以至站立着的玉阶生起了露水,以至露水还潮湿着伊的罗袜。夜深了,外面凉,那就到宫中来吧——“却下水精帘”,自然要隔隔寒气,不过,更重要的是虽在宫中还可望着那轮玲珑的秋月。或问:“玲珑望秋月”,干吗?答:不就是盼月圆人亦圆,还在等候着吗!其实,也可以不“却下水精帘”而关门的,可关了门,伊还能见到什么、等到什么?关了门,假如他偏又姗姗而来呢!    写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方是上品,我想,这首《玉阶怨》可算典范——全诗虽不言怨而怨情自现。当然,这怨情是通过诗人对女子的形象刻画传递出来的——罗袜侵露、精帘望月、空房不忍归……你说,此中蕴含着多少爱的等候和等候破灭之后的嗔恨呀!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读]鸟都飞走了,云也飘去了,只有敬亭山不飞不飘,与我“相看两不厌”,不就是“独坐”吗?“我”看“山”不厌,好理解,“山”看“我”不厌怎么说,其实,山被拟人化了,成了有情的东西,正是在“我”与“山”的对视中,诗人感到了满足,从而凸现了李白潇洒出尘的襟怀。李白诗作常有这样的手法,如《月下独酌》,诗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独”而化“三”,真与《独坐敬亭山》相似乃尔。     然而,李白潇洒出尘的襟怀背后也饱蕴着苦涩,“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仕途颇不顺利。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醉中仙”,这持才傲物甚至闹到“国人皆欲杀”的地步,正因为政治失意,于是李白诗酒留连,山水放浪,在自然中觅知己、寻知音,“一生好入名山游”,留下了很多好诗篇,真正应着了“蚌病生珠”的格言。这首《独坐敬亭山》即其中之一。只是与李白的其他同类诗相比,《独坐敬亭山》篇幅短,格局小,辞浅情真,火气不太却回味无穷,内敛色彩,非常明显。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读]《新唐书·礼乐志》谓:“天宝间,乐曲皆以边地为名,如凉州、伊州、甘州之类”。这大概是“君不见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诗)的结果。这首《凉州词》是地地道道的边地词。凉州,州治在今日甘肃武威县。     此诗写军旅生涯。     出征前,举杯欲饮,可琵琶已在马上声声相催。劝酒乎?非,而是催发。琵琶,“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因此为名”(《释名》)。至于“葡萄美酒夜光杯”云云,未必实指,疑此乃诗人之着色也,因为这两样东西皆为西域特产。     “催”也要饮完,王翰在后两句道出隐情:挥戈出征,还能回得了家乡么?汉有班超,少年时意气风发,曾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向,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安能久事于笔砚间乎?”三十六人,横行西域,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然临老,还是寄书朝廷乞归:唯愿生入玉门关。经其妹班昭之力,终于还洛阳。多数人不如班超幸运,作千秋雄鬼,死不回家,既如此,何不干脆先自我沉醉一番,所谓“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吧。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杀头临刑,不亦痛饮一盅乎? 这首《凉州词》传递出来的情绪是达观。“醉卧沙场”,何其谐谑也。当然,“古来征战几人回”,不可能乐观。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阵前脱逃,岂不怯懦?悲观也会伤心损肝。那就只剩下达观了。其实,达观有时更显得悲怆。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读]诗人为什么要望门投止?其因在第一联已点到:日暮、路远、天寒,这样,即使“白屋贫”也只得打扰了。三、四句写进屋的一刹那,“柴门”链接“白屋贫”,或者说揭示了“白屋贫”;“闻犬吠”,听到响动了——这对于前路遥遥、偏又遇雪的诗人来说,实在是一种“福音”。然而,问题又来了:犬吠,逐客耶?迎客耶?于是,诗歌转入第四句——“风雪夜归人”。请注意“归”字。按说,诗人是不速之客,应是行人、路人、旅人,不当称“归人”。既称“归人”,不说明贫寒的白屋主人正将其视为一家人么?至此,狗到底是逐客还是迎客的问题也就不必再去饶舌了。     远行宿贫家,天雪屋如春,这浓浓的人情,才使诗人写了此诗,凭借此诗,才使连名姓都没有留下的“芙蓉山主人”得以流传至今。   送灵沏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归独远。       [读]据《唐诗纪事》,灵沏是诗僧,《送灵沏》是送其归山。      “竹林寺”,想必是灵沏的驻锡地,“苍苍”,远望貌。“钟声晚”,当然是竹林寺的晚钟了,“杳杳”,远听状。首两句交代了灵沏之归境。第三句灵沏出场。写灵沏,诗人用的是写意法——“荷笠带斜阳”,仅寥寥数字,一位诗僧的形象就跃然纸上。读此,不禁令人想起陶渊明的“带月荷锄归”句,一样的潇洒淡泊悠然。到了第四句,才切题“送”字:“青山归独远”,灵沏的独归青山岂非就是诗人之“送”了?因为诗的前两句交代过灵沏的归境——“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远”,这样,灵沏的“青山归独远”就绝不是艰难和凄清,而是一派天趣盎然了。     灵沏是僧,出世,诗人乃俗,入世,僧俗相揖而别,却念念不忘,还留下了这首诗,为什么?论者称:正是在对夕阳西下、钟声悠微之际那僧人荷笠独归的描绘中,表现了诗人对平和幽静的山林生活的倾慕与向往。
本文档为【唐人绝句选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026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1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0-12-27
浏览量: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