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问道武当

问道武当

举报
开通vip

问道武当问道武当(1)何出仙山 问道武当(1)何出仙山               清晨,钟声敲醒了漫漫沉睡。武当山的道人们在紫霄大殿吟诵经咒,开始了一天的修行,这是一种因循了几千年的生活。在道人们心中,太阳升起的时候,万物苏醒,静坐修炼可以保养精气神,屏弃一切凡尘杂念。   在道教信徒的眼中,天高高在上,神秘莫测。而高耸入云的山峰,是人们能够看到的离天最近的地方。武当山最重要的道场之一——紫霄宫便坐落于群山之中。与山中其它道场不同的是,紫霄宫是以女道长居多的道教宫观。     早课结束后,紫霄宫开始了另一种生活。对于世人...

问道武当
问道武当(1)何出仙山 问道武当(1)何出仙山               清晨,钟声敲醒了漫漫沉睡。武当山的道人们在紫霄大殿吟诵经咒,开始了一天的修行,这是一种因循了几千年的生活。在道人们心中,太阳升起的时候,万物苏醒,静坐修炼可以保养精气神,屏弃一切凡尘杂念。   在道教信徒的眼中,天高高在上,神秘莫测。而高耸入云的山峰,是人们能够看到的离天最近的地方。武当山最重要的道场之一——紫霄宫便坐落于群山之中。与山中其它道场不同的是,紫霄宫是以女道长居多的道教宫观。     早课结束后,紫霄宫开始了另一种生活。对于世人来说,这座大山处处充满传奇,武学宗师张三丰是如何创立了武当派,那些看似普通的道人们是否身怀绝技。与这座大山一同构成风景的他们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这个幽静的院落是道人们居住的地方,她们称这里为丹房。两年前,李道长从老家来到武当,从此不问出处、年龄和姓名。因为出家便意味着与尘世的了断。在这里,她和其它的女道长一起,有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坤道。它来源于《周易》中乾为阳,坤为阴的说法。所以,男道士被称为乾道,女道士为坤道。     入道门前,李道长曾在北京学了两年的古筝。现在,她最大的的心愿就是进入诵经班,用琴音向神灵诉说自己内心的虔诚。清心寡欲,修身问道。从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修道之人开始,这种生活在武当山已延续了二千五百年。     对于这座大山来说,二千五百年前的那个春天,春色似乎来的特别迟。在等待中,一个叫尹喜的中年男子闯入了宁静的山林。他似乎已经走了很久很久,山路崎岖,无数次跌倒的他继续前行。这是武当日后被纳入史册的一年,正是这个孤独的来访者,改变了这座大山的命运。     道协副会长张继禹认为历史上应该说是实有其人的,老子《道德经》的遗传就是因为有尹喜真人才有的。中国有一个故事叫紫气东来,紫气东来说的就是尹喜真人在这个函谷关当官吏的时候,他观星望气,看见东方有紫气飘来。      今天,武当太常观诠释了那一段传说。那是一个秋天的清晨,紫气从函谷关山谷升起。尹喜在等候一个骑着青牛、须发皆白的老者。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等候,他因为这次等候而位列真人、名垂青史。他等候的这个人叫李耳,人们更习惯他另一个名字——老子。   不久,就有一个白胡须的一个老者,骑着青牛从东方过来,尹喜的手下赶紧报告他,他下到关口亲自去迎拜老子,他认为老子要归隐了,所以就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老子能留下一点著作,老子就应尹喜真人的邀请留下《道》《德》二篇五千言。 今天,我们已无法找到老子的手稿。武当山只遗留下这一本清代手刻本《道德经》。当年,在昏暗的烛光下,尹喜读完了全本经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这是一个不眠之夜,他似乎在瞬间被拨亮了心灯,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顿悟后的尹喜决定弃官归隐 。这一条漫长的问道之路究竟通往何方呢?尹喜当时在考虑要去修仙学道,要选择一个适合隐居的地方。他在函谷关当关令时间比较长,知道函谷关周围哪些地方可以隐居,函谷关的东北边是云台山,函谷关的西南边是太华山,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华山。     此时的华山早已是道家极为重视的洞天福地,而武当山还不为世人所熟知。宋代《太平寰宇记》中明确的记载着:武当县治到各地的路途里程,“东北至东京九百八十里;东北至西京八百八十五里;西北至长安九百里。”不难看出,武当山因为远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不为统治者所注意。然而,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武当山比华山、云台山多了另一个机会。   尹喜认为这两个地方离当时的统治中心太近,或者离战乱的地方太近,不太适合他归隐,他继续向南走,越过秦岭,经过伏牛山,感觉这些地方也不太适合他。最终他继续向南走,从汉水北岸,过汉水南岸,他遇到一个巍峨的大山。     这座大山就是武当山。它的西北部是秦岭山脉支脉,西南部为大巴山脉东端主峰——神农架。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水谷地从西向东延伸,武当山正好耸立于其出口处,正是道家梦寐以求的修道之地。      历经艰辛,这一刻,尹喜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当呢?     从函谷关一路奔波而来,尹喜终于找到了心灵的皈依。他成为了武当有记载的第一位修道者。二千五百年前,就在这块岩壁下,尹喜开始了寂寞修行。这是一场一个人的精神盛宴,从此天为被,地做床,青山为友,流水知音。后世的人们向往这神仙般逍遥自在的生活,便将这儿称做隐仙岩。     当年的尹喜从岩洞仰望苍茫群山,他很容易看到一座直冲霄汉的山峰,那里常年云雾缭绕。若隐若现的大顶让尹喜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尹喜开始不由自主的留意这座山峰,他发现,这是武当山最高的一座山峰,如同一根通天的大柱屹立于群山之上,所以被称做天柱峰。 这是怎样神奇的一种伟力,使得周旁的山峰都像它聚拢。天柱峰仿佛是君临万方的天帝,其它群峰都是朝拜的臣民。   直到这时,尹喜才恍然顿悟,原来,这一次问道之旅才刚刚开始,他还要穿过逍遥谷,越过展旗峰,登上海拔1613米的天柱峰顶。在他的心中,那座最高的巅峰或许意味着宗教的高远至境,在与天相接的绝顶修身问道才是最终的理想。 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尹喜再次启程,朝着自己的梦想出发。然而,这趟旅程远比他想像中更加艰难。     尹喜当年到武当山朝拜大顶的过程当中,是非常艰难的一次旅行。这个旅行并不是一天完成的,可能经过若干年,因为武当山深山密林当中人没有办法通过,除了高大的乔木之外,还有密密麻麻的灌木,在灌木之间还有藤萝密布,人要通过去非常的困难,尤其是在夏天秋天那种季节没有办法通过去,可能只有在冬天草木凋零的时候,才能向前推进两华里、三华里,慢慢地接近大顶。     冬天的时候,尹喜终于来到了位于半山间的展旗峰。朝拜的路已被白雪覆盖,绵延八百里的武当披上了白色的盛装。这里海拔700多米,距离大顶还有一段最艰苦的路程。走在冰雪覆盖的山路上,尹喜需要格外的小心。稍有不慎,就会坠入万丈深渊。大雪让动物们早早冬眠,安静的大山带给尹喜一个迫在眉睫而又无可奈何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如何充饥,怎样取暖。这恐怕是尹喜渡过的最漫长的一个冬天,未知的前程使他一度想要放弃。然而,被白雪包裹的金顶显得圣洁而高贵,它似乎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      尹喜当年走过的路成为了如今的古神道。即便是后来人们精心设计后劈山搭路,一段段台阶仍沿着山崖笔直而上。从山底直达金顶的石阶多达上万阶。当年,尹喜一定无心欣赏风景,因为,他要面对的不仅是自然的险恶,还有动物们或警惕或贪婪的目光。     这是一次常人无法完成的旅程。对于已经人到中年的尹喜来说,被考验的不仅是体力,还有坚强的神经。而朝圣路上的每一次叩拜,都是向着那神圣的追求又迈进了一步。   我们无法得知尹喜究竟跋涉了多久,身体的伤痛和心灵的愉悦伴随着他整个的旅程。在神道越来越接近大顶的地方,后人修建了一座名为朝天宫的宫殿。传说中,朝天宫是人界与仙界之间的分界线。从这里再往前行,便是道人们心中的仙境了。当年的尹喜是否曾在此稍作停留,沐浴更衣,焚香祈祷。在他的心中,即将踏入的仙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那是无数道教信徒冥想中的完美世界。道教信仰天神,认为天界分为若干重,各路神仙居住其中,逍遥自在。从最初的欲界六天到元始天尊居住的最高天大罗天,仙界里由低到高共有“三十六天”。 这是一个神秘而奇特的数字,它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仔细观察,人们会发现,它恰好是9的倍数。   中国人讲九五至尊,皇帝是九五至尊,道教供奉的玉皇大帝,包括玄武、真武大帝,他戴的冠上面有九条冕旒,就象征着他们极尊的一个地位。      或许,正是源于如此富有道家意蕴的解释。后来的人们看到众多的山峰都俯身朝拜天柱峰时,为彰显大顶在修道人心中至尊无上的地位,将这一罕见的奇观命名为“七十二峰朝大顶”。   几千年来,通往大顶的神路上来来往往着络绎不绝的朝拜者,他们追寻着前人的足迹去往心中的圣地。古代的设计师们仿照天宫在人间设立了三重天门。游走于天门之间,方能体会登峰的艰难和大顶的神圣,也更能明了修仙是一个从低到高,不断进取的过程。     两千五百年前,尹喜跋涉了千山万水,沿着这长长的神道穿过层层天门,他是否按耐着内心的狂喜,一步一步,梦想几乎触手可及。在跨入最后一道门的刹那,来自大顶的阳光让他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温暖和幸福。     登高远眺,梦境与现实完美融合。没有人知道在尹喜平静的外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下,是如何的暗流汹涌。      这一刻,尹喜究竟看到了什么呢? 几千年后,人们在一次航拍时,终于了解当年的尹喜究竟看到了怎样奇妙的景观。     那是公元1994年的春天,摄影师在武当山金顶周围航拍时,无意间拍到了这张从太和宫南面空中俯视天柱峰的照片。早在宋朝的武当《道经》里边就说,武当山山势徘徊,如天关地轴之像,所谓天关古人就是指的是蛇,地轴指的是龟,因为武当山的山势从这个大巴山蜿蜒曲折过来像一条蛇,而整个天柱峰和腹顶就组成一只龟,我们现在不能理解的就是古人没有航拍技术,他们怎么知道武当山金顶就是一只龟的形状。      或许,当年的尹喜在无数次的攀爬中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秘密,他被自然强烈的震慑了。因为他清楚的知道,龟蛇合体在很久以前就被古人称为“玄武”。在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演变后,“玄武”成为传说中镇守武当的水神。   武当山金顶上的山峰就是一只神龟,因为武当山位于南方,南方五行叫火方,它又像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间火苗非常高,周围山峰都朝向大顶,上对着天上的火星,武当山地区火太盛,在这个火非常盛的地方有一个水神镇压在山顶,这样武当山就有了非玄武不足以当之的说法,水神镇压着火,水火既济,阴阳协调,所以名字为武当。     如今的大顶之上屹立着一座朝向东方的金殿。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刻,道人们都会来此敬香朝拜。在他们心中,金殿正是水神玄武在人间的居所。他端坐于群山之上,守护着连绵不断的八百里大山。明朝的帝王为表达对玄武神的敬仰之心,特意为他修建了这座铜铸鎏金仿木式宫殿建筑。这座金殿,屋顶采用的是皇家专用的重檐庑殿式,与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形制相同。如此高规格的建筑,全国仅此一座,体现了“万乘独尊”的皇权与神权思想。   两千五百年前,尹喜并没有看见今日大顶的辉煌。但是,面对天地神奇造化,他是否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      这恐怕是尹喜一生中最不舍,最难以决断的时刻。将要转身的刹那,过往的一切清晰的浮现于脑海……    元代《武当福地总真集》中这样记载:尹喜归栖于武当山三天门石壁之下,石门、石室,喜之所居。尹喜是在武当山继续的修道,他并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所以还要继续在三天门下修道,既然三天门离大顶非常近,所以他修到了他自己认为是最高境界的时候,就更容易到大顶去,然后羽化而登仙 。      今天的三天门石壁之下,依然保留着一个长宽不足3米的岩洞,当地人称它为尹喜岩。从这里仰望,金顶几乎是咫尺之遥。当年的尹喜就这样停留在仙宫门外,守望着他心中的那一份神圣。      史书记载,悟道后的尹喜与老子在武当山青羊桥相见。随后,一同仙去,不知所踪。      正是二千多年前,尹喜、老子与武当山的结缘,使《道德经》从这里流传。这一切,为这座看似普通的大山平添了几分不同凡响的仙气,也注定了武当山与中国道教相交相融的历史宿命。此后,老子成为道教的最高神——太上老君,尹喜被尊奉为道教护法神“玉清上相”,《道德经》也成为道士们课颂的经典。绵延八百里的武当山为无数香客所信奉。大明王朝三百年间,武当山被帝王将相顶礼膜拜,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皇家道场。     除了每天必须的早晚功课,李道长还会帮助料理一些老道长的生活。这也是观里年轻道长的另一种修行。   道教的教义以清净无欲为主旨,他们的许多生活对我们来说充满神秘感。但大多数时候,这些人与我们没有什么不同。这个隐于深山中的道教圣地,使李道长从多年前侠影仙踪的想象进入晨钟暮鼓的现实。李道长说,她希望在道的世界中获得一种平和的心境和看待世界的智慧。    如果尹喜此时来到山中,眼前的一切并不会令他感到陌生。今天,在武当山的宫观中,数百名道人严格地保持着古老的道教仪式和传统生活。据记载,在明清两代的鼎盛时期,山中的道人曾经超过千人。   夕阳西落,鼓声渐起,武当的道人们开始颂习晚课。道教信徒们认为,长夜即将来临,此时应反省自已一天的对错,方能平静身心,修成正果。      落日的余晖中,玄武神倾听着众生的祈祷,他微笑着俯瞰苍茫群山。      这座大山有着太多的传奇,而一切才刚刚开始…… 问道武当(2)上善若水   每年春天,武当山五龙宫村的村民都会上五龙峰举行祈雨仪式。村里的老人们都说,五龙峰是武当山的龙脉所在。村民们祈雨的灵应岩里居住着五气龙君,人们更习惯称他为龙神。   今天的人们已经不会把雨水的降临寄托在神灵身上,但这种仪式已成了五龙宫的民俗被保留下来。被继承的仪式是认真的,可关于传统的解释却充满了调侃。     早上祈雨,好给玉帝打个报告上去,玉帝知道的早好下圣旨,知道要下雨。神和人是相通的,神也有一种上下一种关系。民间来我这要雨,我要向领导反映,反映以后领导要批下来,给你好些雨,下好些雨。    似乎从一开始,这座道教名山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事实上,它日后的辉煌正是源于一千多年前的一次祈雨。      那是唐太宗李世民继位的第八年。老百姓终于从隋末的战乱中休养生息过来。然而,不巧的是, 这一年,天下大旱,飞蝗遍地。朝廷早已下旨前往名山大川祈雨求福,但仍滴雨未下。 最后的时刻,唐太宗把目光投向了千里之外的武当山。他派一个叫姚简的人来此祈雨。姚简此行,开始了水神玄武与帝王们延续数千年不可分割的缘分……     史书记载,姚简在五龙峰遇见了五个儒生,自称五气龙君。他们说:“此山是玄武神守护,我们看你为人正直,特尊玄武之命前来相访。”随后,大雨倾盆而下。     这是从一滴水开始的传奇。此起彼落的水滴,在一瞬间团聚,又在下一瞬间簇拥成涓涓细流。 然后,默默的滋润万物却不求回报。《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最美好的品格如同水,滋养万物而不与其相争。所以最接近“道”的本质。      正是一场期盼已久的大雨,让武当山威名传天下。唐太宗下旨在五龙峰修建五龙祠,武当山出现了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座皇家庙宇。      这座沉寂千年的大山将渐为世人所知,并且终将后来居上,被冠以“大岳”之名凌云于五岳之上,成为令人神往的宗教圣地。唐代的帝王都喜欢吃丹药,希望与世长生。武当山炼丹药的人,在当时是最出名、最优秀的。所以在唐太宗心目中, 武当山是仙山。       唐初,为抬高自己统治天下的正统性,李世民利用道教祖师老子姓李的巧合,尊奉老子为唐王室的祖先,宣称自己是神仙后裔。于是,道教成为了国教。其地位超越了儒教和佛教,居三教之首。所以唐朝初年的贬官,包括皇太子,没有势力、,被废掉了,都发配到武当山这一带,使这里逐步建成一个宗教中心。      然而,这时的武当山还未跻身道教圣地之列,唐太宗为什么会派人前往此处求雨呢?武当山有武当,非真玄武不足以当之,就说真玄武神是武当山的主神,求雨肯定要在主神的地方求。   也就是从这时起,武当山与帝王有了牵连,而玄武神也由此进入帝王的视线。那么,玄武究竟是一个什么神呢?   今天我们在武当山文物部门见到一组玄武像。“玄武”之称最早见于《楚辞·远游》。书中记载:玄武为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远古时期,人们把春天黄昏时南方的若干星星想象成一只大鸟的形状,称为朱雀。东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一条龙的形状,称为青龙。西方的若干星星想象成一只老虎的形状,称为白虎。而位于北方的若干星星则被想象成龟蛇相缠的形象,称为玄武。后来,玄武由远古人类崇拜的动物神、星辰神演变为守护北方的将军。   脱离动物神的形象而人格化,这是一个质的转变。然而,历史赋予玄武神的使命还远远没有结束。在此后的数百年间,它将从将军一跃成为真君,最终贵为天帝。八百里武当将奉它为主神,历代帝王向它虔诚膜拜,武当山也因此成为了皇家道场。 祈雨结束后,龚书记开始忙活自家的农活。他担任五龙宫村的村支书已经十多年了,离他家不远的地方就是五龙宫遗址。     从贞观八年敕建五龙祠,历朝历代对它加封扩建。1400多年过去,虽然宫殿已残破不堪,但我们仍然不难想象当年的盛况。因为在这个地方求雨非常灵验,所以历代皇上都很重视。由唐而宋,由宋而元,一直到明朝,宋朝叫五龙观,五龙灵观。到了元朝开始改为五龙宫,后来叫五龙灵应宫,再后来叫大五龙灵应宫,到明朝叫兴圣五龙宫,这些名字里包含的色彩是非常明显的。 一条蜿蜒的朝拜路两侧曾矗立着高大的宫墙。因水而生的五龙宫,却被元末、清末的战火侵扰。公元1927年,民国土匪的一把大火让五龙宫成为了一片废墟。如今,正殿仅剩一堵高墙,高墙之下为今人重修正殿, 武当山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玄帝坐像。     历经千余年风雨,五龙宫留下了许多和水有关的传说。     五龙宫青石海墁大院内的五口古井,井水清澈,甘甜可口。倘若一井打水,五井皆动。当地人相传当年帮助姚简祈雨成功的五气龙君常神游于此,所以名为五龙井。井边是天、地二池。 一圆一方,正合“天圆地方”之意。 天代表阳,地代表阴,地池是阴的体现,天池那个圆形池是天的体现,这种观念是古人的阴阳观念的体现,而五井我们说叫五龙井,五龙井代表五种颜色、五种方位,五种金木水火土,五种五行,所以五井又是中国古代五行思想的体现。      事实上,一井打水,五井皆动,并非五气龙君的神助。而是古代的道人们精妙的设计。直通地下的五井不仅沟通了地下水,设计师们还将五井连接为一个整体。如此,即解决了水的来源,还让彼此间互通有无。而天地日月四池是古人为土木结构的宫殿,免受火灾准备的消防池。   五龙宫的五井四池,它本身从宗教学上来讲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它是一个水的一个象征,因为在经过古人居住的地方都离不开水,五井四池是对水崇拜的一种体现。     古代的工匠们用智慧筑成了一个完整的供水系统。这一切,对于道人们来说,还有着另一种独特的寓意。尤其是水对万世万物都能滋润,同时又不和其他的事情争高低,它总是水往低处流这种特性非常像道,另外水它是可以洗清污浊的东西,但是呢,只要安静下来,它又很快澄清自己,这种特性也非常像道,所以在道教宫观里就会特别的修一些水池水井,来代表这种道的这种意境。   去年底,公路已经通到了五龙宫村口。五龙宫的修复工程眼看就要开始。村支书龚书记招呼着道士们一起除去宫观内的荒草,清理日池和月池里的淤泥。就在这些断壁残垣下,隐藏着一个更大的与水有关的秘密。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下迷宫?供奉水神玄武的宫殿汇集着多少与水相关的传奇。为解开这个谜,龚书记带领我们从五龙宫东端照壁而下,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奥秘。   这是一项极具匠心的地下排水工程。宋、元时,武当道士为了扩大五龙宫建筑规模,利用其五万平方米的山沟,用方整青石砌成纵横交错的暗渠,形成系统的排水网络,让各种水汇集后从主干石渠排出。石渠完成后,再填平沟壑,构建了一个绝对避风藏气的五龙宫。    从设计精巧的供水系统到完善的排水工程,汇集智慧和财力的五龙宫用另一种形式表达了道家对水、对神灵的虔诚之心。 从唐到宋,历经元、明,一代代武当的道人们共同打造了一个如仙境般的五龙宫。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人能用文字描绘出它鼎盛时期的灿烂辉煌。      然而,对于武当来说,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在水神玄武的注视下,另一个传奇即将上演。      每天,紫霄宫祖师殿东侧的池水边,都会有很多外国人习武打坐,她们是武当武术学校的外籍学员。与这池碧水朝夕相伴的她们也许并不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池子却蕴涵了道家的最高理想。       七百年前,在经历了无数个严冬酷暑后,元代道人革道谨终于将水池完工。现在,该给它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望着被白雪润泽着的宫殿,他想到了《道德经》中的一句话: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大殿之上所供奉的正是这座大山的主神——水神玄天上帝。革道谨顿时有了一个绝妙的名字——“上善池”。   水,用另一种形式装扮了古老的紫霄宫。这里是继唐太宗建五龙祠后,武当山又一处由帝王敕建的宫殿。公元1018年,宋朝的皇帝将目光投向了武当山,事情的起因是皇城汴京的玄武祠旁涌出了一股清泉。     泉水带有甜味,人们喝了以后感觉到非常甘甜,后来生病的人喝了也能治病,当时是这样传言,但正史里都这样记载。这种情况引起了宋真宗的重视,宋真宗正在推崇真玄武神,把它推崇成一个宋朝的保护神。     这是武当山又一次因为水而得到了帝王的关注。宋真宗为表达对神灵的感激之心,将玄武由将军升格为真君,封号为“灵应真君”。一百年后,宋真宗的重孙徽宗即位。宋徽宗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即位第二年,徽宗就给水神玄武的“灵应真君”封号前加上“佑圣”二字。他希望武当山的主神保佑自己平安无忧。同时,徽宗还令人在武当山寻得又一处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于是,东神道上建起了紫霄宫。     今天的紫霄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它毁于战火,又数次重建。明永乐十年敕建时,改称太玄紫霄宫,是武当山现存最完整的宫殿之一。这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它坐北朝南,背倚展旗峰,体现了中国古代“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原则, 宫殿落成后,宋徽宗称其为国家祈福之廷。   宋朝始终感觉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先是北方的辽,后来是西夏,都对宋朝的边境构成了军事上的威胁。宋朝作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打仗,军事上尤其骑兵处于劣势,希望有一个神能保佑农耕民族的安定,后来他们找到了就是北方之神,水神,战神,就是我们所说的玄武神, 后来改称为真武神。 银杏树落完最后一片叶子,又一个冬天来到。大雪中的紫霄宫肃穆庄严,飞扬的白雪覆盖了岁月的留痕。公元1257年2月,蒙古军从北、西、南三面包围南宋之时,宋理宗为真武献上长达16字的尊号,乞其庇护。诰词情真意切,诚惶诚恐。三年后,宋理宗重病身亡。不久,武当山许多宫观遂无道士看管,荒废凋敝。    大雪仍旧在下,武当开始了漫长的冬眠。房檐的角兽盖上雪被后熟睡,昔日青烟寥寥的香炉披上了白色的盛装,紫霄宫迎来了难得的清净。   八百多年过去后,宋代紫霄宫只遗留下这个幽静的院落。道人们称它为“东宫”,这个四合院式的两层小楼,完整的保留了宋代宫观建筑特征。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曾经被宋王朝视为洞天福地的它显得古朴而又典雅。   雨水清洗掉岁月的尘埃,这座供奉水神的宫观,在一场春雨后,继续上演着武当与水的故事。水,浸润了整个紫霄。道人们有了难得的闲适,这一刻,紫霄远离了尘世的喧哗,回归于宁静。伴随着雨点的此起彼落,这座古老的宫观仿佛在与水共舞。   雨过天晴后,不断有道人来上善池取生活用水。而祖师殿后的龙王井,则是道人们心中的圣地。他们坚信,这个供奉水神的宫殿后居住着一条小白龙。所以,只要抱有虔诚之心,就能取得延年益寿的圣水。      紫霄宫祖师殿后还设有“天一池”,这个名字来源于《易经》中的“天一生水”。意思是万物中最宝贵的物质是水,有水才有了生命。每当雨季来临,不断涌出的山泉水通过天一池流向上善池和日池,纵横交错的水从高处流往低处,润泽了整个紫霄宫后流入金水池、随后通过禹迹池去往四面八方,滋养万物生长。因为水,紫霄有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人们游览着古迹,倾听着这些流传已久的故事。他们相信,古老宫观里的圣水能给自己带来好运。   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日复一日地流动于紫霄。然而,这些生命之水究竟来自哪里,又将去往何处呢? 每个月,太极湖的湖面上都会有水文站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她们精心守护的这一江清水位于武当山脚下,它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1958年兴建时,汉水边一个恢弘的宫殿——净乐宫被淹没在了水底。它是明朝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的起始点,也是当年武当山连接北京紫禁城的起始点。 关于它的建造源于一个古老的道经故事。玄武本是天上的神灵,被太上老君点化托胎于净乐国皇后,三月初三出生后成为净乐国太子。入武当修道四十二年,功成飞升。为彰显父母养育之功,武当山建造了供奉净乐国国王和皇后的净乐宫。     如今的净乐宫静静的屹立在一江清水之下。它熟悉这水的味道,因为这清冽的山泉水来自于武当山的最高峰天柱峰。     武当山是一个非常有灵气的山,所以天柱峰就从天柱峰那么高就有水了,一直往下流,实际在底下也有水,不断汇集,体现水往低处流的这样一个自然法的规则,这应该就是体现老子上善若水。      水柔弱无争,却能滴水穿石。水也让天柱峰顶的太和宫变的生动而神秘。这座古老的宫殿屹立在最高峰顶,常年被云雾润泽。在道教故事中,这里是天宫与人间的分界处,常有仙人神游于此,风、云、雨、雪都愿意在这里停留。      在道人心中,人与万物原本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因此崇拜山川,珍惜草木,更景仰着与他们祸福相依的水,那是大自然的赐与,是武当的魂。于是,武当各宫观间因为水日夜的相连,而互通有无、守望相助了千百个寒暑。     因水而生,与水相伴。在水神玄武的注视下,穿行于武当山脉间的四条水系从天柱峰发源,流经五龙宫和紫霄宫,最终汇入了丹江口水库。而武当山净乐宫,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的起始点,也是当年武当山连接北京紫禁城的起始点,已在水中默默守候了整整半个世纪。     武当山供奉的神仙是水神玄武,当时是北京的北方玄武,坐镇武当,天下风调雨顺,那么600年后,武当山下的太极湖的水,又要通过一个渠道运到北京去,所以北京武当有着天然的联系,600年前是北建故宫南修武当,600年后是南水北调,润泽京津。      这是一个奇妙的轮回。当年,明成祖为感谢镇守武当的水神玄武,从紫禁城下令调集了全国三十万工匠打造了一个如仙境般的武当山。今天,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启动,太极湖内的一江清水又将流向北京。仅一字之差、修建于同一时期的两座宫殿——武当紫金城与北京紫禁城,也在芸芸众生一代一代的守护中遥遥相望。     600年十个甲子,武当这座有着厚重历史的仙山,又将开启一个新的轮回。 问道武当(3)神宫初显 这是武当三十六岩中最美的一岩,因岩向南而名南岩。山体的断层,成就了险峻,南岩宫就构筑在这绝壁之上。   在那个遥远的只能从史书中去解读的年代,究竟是谁,在岩壁上构建出这样一座人间天宫呢?   这是一个吸引着无数人探寻的谜团。范学峰,武当地方志办主任。修建者的故事引发了他强烈的好奇。但现存的志书中只是简单的写到,修建者为元代道人张守清。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来到武当,又在什么情况下修建了南岩宫?   让我们抽丝剥茧,从找寻这位高人在武当的点滴遗迹开始,一点点破解历史悬疑。   范学峰寻找的石碑是元朝仁宗皇帝所赐,皇帝赐予张守清“体玄妙应太和真人”的封号,他也是第一个被皇上赐为真人的武当道士。那时,南岩石殿完工,皇太后为刚刚建好的石殿赐名“天乙真庆万寿宫”。它成为专门为皇帝祈福祈寿的道宫。   历经七百年仍保存完整的南岩石殿,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它南向天柱峰,北靠紫霄峰,东连乌鸦岭,西望飞身台,是武当山现存最大的石殿。   公元1313年,南岩石殿被赐名的这一年,张守清59岁。从32岁修建南岩石殿到大殿终于落成,整整27年过去了。   在道经故事中,武当山主神玄武神是在南岩得道升仙的。所以,为玄武神在南岩修建一座道宫,是武当修行之人心中的梦想。   700多年前的宋末元初,一个名叫鲁洞云的道人来到了南岩。他自幼入武当学道,40多年来精通道医道术,能够预知祸福。在众多道徒的期盼中,鲁洞云并没有开始南岩宫的修建。他在等待一个人,只有这个人才能达成自己乃至整个武当的心愿。   处在两个王朝更替的时代,这座绵延八百里的大山同样也在安静的等待。兵荒马乱之中,武当各宫观早已荒芜。就在这时,四处流散的道众听到了一件与武当山关系密切的事情。   在京西高粱河冬天12月份,就是现在的北京城,出现了龟蛇,一个太监就报给了忽必烈和他的皇后,忽必烈就在朝廷当中问汉族的大臣,龟蛇出现象征什么。   这是武当山现存最早的玄武像,龟蛇是武当山主神——北方玄武神的化身。从造型上看,宋代的玄武像被塑造成温顺的文官形象,而与之相反的是元朝玄武像则显得气宇轩昂。这也正是宋元交战时双方的写照。此时的忽必烈意识到,要统治被征服的民族,不能单靠武力镇压,还必须以宗教笼络人心。汉族大臣告诉他我们元朝是兴起于北方,南方将亡,所以北方的龟蛇就显灵了,这是一个预兆,预示着我们元朝很快会打败南宋,取得全国的统一,忽必烈对这种解释非常高兴,所以就在北京高粱河附近修了一个真武庙,后来觉得真武庙规格太低,就修了一个叫昭应宫,在北京高粱河附近修了昭应宫,意味着元朝皇帝认可了真武神是元朝保护神这种说法。   帝王的认可与推崇让鲁洞云和众多的武当道人看到了希望。他们开始清除杂草,修整宫观。然而,他们苦苦等待中的那个人,又在哪里呢?   一切似乎都是偶然,又仿佛冥冥中早已安排。 春耕时节,武当山脚下的村民们忙活着地里的庄稼。这是一个播种的季节,农人们都期盼秋天时能有一个好的收成。   700年前的元朝初年,与武当山相隔千里的一个村子里,一个叫张守清的人也在播种着自己的希望。他出生在今天的湖北宜昌宜都县,自幼读经书习儒术,长大后做了吏员。这是一个四方邻里都羡慕的好差事,不仅衣食无忧,而且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声望。没料到,三十而立这年,张守清突然辞了官,执意要去武当山当道人。史书上寥寥数语,没有提及他弃世修道的缘由。然而正是他人生中的这次抉择,成就了武当日后的一段辉煌。   银杏树微微泛黄时,张守清终于来到了武当山。他早听说鲁洞云道行出众,几乎没有迟疑,一入山便拜洞云为师。鲁洞云欣然接受,他感慨的说:我等你很久了。这是一次智者与智者的对话,从清晨到黄昏,师徒二人谈经论道,相见恨晚。在听完了师父对南岩宫的构想后,张守清许下了自己的承诺。第二年,心愿已了的鲁洞云羽化登仙。   在送别完师父后,张守清回首仰望南岩。他没有料到,自己的这一个承诺,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力。   张守清到武当山的时候只有30来岁,是一个年轻人,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他也没有多少的资源可用,没有多少的徒弟,也没有多少的钱财,也没有朝廷给他的资助,在这种情况下要在武当山悬崖峭壁上修一个宫殿谈何容易。   一场春雨过后,张守清开始着手南岩宫的修建,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武当。张守清的勇气和胆识吸引了一个人的目光。这个人就是清微派道人刘道明,他擅长清微雷法,能呼风唤雨,去疾免灾。忽必烈曾下旨召他入宫,任御前承应法师。   元朝很多皇帝从忽必烈开始,给道教比较高的地位,而且也让道士们经常参与宫廷治病,甚至皇帝祭祀这些问题。   农历三月三是真武大帝诞生之日。每年的这个时候,武当山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事为玄武神祝寿。公元1285年的这天,刚到武当山才一年的张守清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奠基仪式。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居然有了开始,张守清令贵为皇帝御前承应法师的刘道明刮目相看,他决定将其收为门下弟子。对于张守清来说,这一次的拜师,修建南岩宫有了人力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他得到清微雷法之秘传。   为了更好的修习清微雷法,张守清在紫宵宫展旗峰的半山腰开凿了雷神洞。只是,刚刚修习祈雨之术的张守清并不知道,自己无意间学会的一门法术,会在日后光耀了这座大山。 武当地方志办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搜集整理从古至今的武当史志。范学峰和同事们正在商讨复制的这本书便是武当山现存最早的山志。   当年,在张守清的协助下,刘道明编成了《武当福地总真集》。这是一本全面介绍武当山风景名胜的书。直到今天,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对武当的了解正是来自于这样的书。当年的张守清希望借此吸引来更多的香客。因为,南岩宫的修建,除了道众的支持,还需要大量的财力。   为了方便朝山香客前来武当进香,张守清率道众打通了两条朝拜之路。东边一条是由山下绞口经现在的武当山镇穿梅子垭过紫霄宫到南岩;西边的一条是从蒿口越系马峰经五龙宫到南岩。元末明初,这两条道路成为武当山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今天的人们称它为东神道、西神道。   玄帝信仰元朝非常兴盛,关于真武崇拜一整套神话都已经形成了,在武当山已经形成了专门奉祀玄帝比较大的教派、道团组织了,并且在全国各地都有崇拜的,特别在北京和其他各地都有了崇拜玄帝祠庙了。   武当山兴盛的香火又一次吸引了帝王的目光。到了忽必烈去世以后,元成宗大德七年就正式加封玄武神为玄天元圣仁威上帝,这意味着元朝皇帝把玄武神推崇到帝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武当山进一步受到皇帝的重视。   消息传到武当时,南岩石殿正修建到第十个年头。十年来,为了完成师父的遗愿,张守清几乎没有一个晚上入睡,都是在打坐修行。史书记载,营建宫观期间,张守清率众开垦粮田达数百顷之多。这是一件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的事情,究竟是什么让张守清为这座宫殿倾注了全部的热情。   为了募得更多的善款,张守清新收了二名弟子,米道兴和王道一。他们入道不久便从今天的江西吉安募得了一尊玄武神像,请回南岩石殿安奉。徒弟们尽心侍神,张守清甚感欣慰。他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两名爱徒,会在几年后,干成一件连他都吃惊不已的大事。   在道教信徒眼里,山岳天地之间的连接点,是通天之路,是天神常住的居所。海拔1613米的武当山天柱峰唯我独尊的气势,让人感到它就是玄武大帝神游之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圣地,元以前都没有供奉玄武的宫观。   当时天柱峰很不容易攀登,古代人讲时攀登一天门二天门都必须用竹子做的竹锁,攀着这个竹锁慢慢攀上去,空手上去非常困难,带上建筑材料上去更困难,所以在元朝之前,武当山天柱峰上面没有大型的建筑,只有很简单一些神坛。     公元1307年,武当山金顶有了一座高、宽都不足3米的古铜殿。它外观呈方形,造型古朴而凝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铜铸建筑物,堪称绝世珍品。古铜殿内设有玄帝、圣父母、太安皇崖天帝、显定极风天帝、侍卫从神等铜像九尊。历经700年岁月磨砺,铜像表情各异,仍栩栩如生。   明代大修武当时,因为该殿规制不高,体量太小,就把它搬迁到海拔1556.5米的小莲峰上,外设砖墙围护。因转移至此,故俗称“转运殿”。 相传,环绕古铜殿转一圈,可转运得福,故又名转运殿。数百年来,游人都要到此寻乐慕趣,转运得福。   大顶天柱峰风很大,一般的木头建筑很容易吹走,只有金属的重量可以压住它,而岐山上经常风吹晒,尤其是下雨,木建筑容易损坏,所以修铜建筑可以保持长久的完整宫殿的造型,这个构思非常巧妙,所以我们说元代铜殿是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古典殿堂,具有特别重要的建筑意义。   这是一座铜铸仿木结构建筑,瓦鳞、檐牙、栋柱、门框、窗棂等诸形毕具,殿体构件上铸有铭文,从铭文可知该殿的铸造工匠为“武昌路梅亭山炉主万王大”。铸造时间为元正德十一年,该殿是武当道士米道兴、王道一到各地化缘,由众多的“奉道信士”捐资铸造而成。他们就在全国各地像常德,长沙,杭州,包括河南地区武昌这一带化缘,让一家一户贡献一个瓦,或者是一个隔扇,或者一个柱子,用这些东西组成一个组合的铜殿的形状,最重的建筑构件也不过是数百斤,两、三个人就能抗上去,把一个一个建筑构件铸造好以后,然后放到金顶上去安装,这种构思非常巧妙。 这是元朝皇帝加封玄武神为天帝后,武当山道士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完成的一项工程。时至今日,我们仍旧无法得知米道兴、王道一用了什么样的方式、用了多久的时间募得了善款。又是何人设计了宫殿,山高路远,一路历经了怎样的辛苦。   700年前这座小小的铜殿,映亮了武当的天空。   这时的武当已是道众数千人,张守清师从鲁洞云、叶云莱和刘道明、张道贵,是集众多道法于一身的武当道教传人。人到中年的张守清已是独冠武当,名播四海的高道了。    这里是武当道教协会网站的办公室。每天,工作人员忙于上传新的图片和文章。从2005年创办网站至今已有三年的时间,不断攀升的点击量让工作人员欣慰的同时也让他们思索,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武当呢?   700年前的张守清也在想着同样的一个问题。当年他对恩师的承诺如今即将实现。然而,放眼望去,武当山还没有跻身道教圣地的前列。难道,自己千里迢迢追寻而来,只是为这座美丽的大山增添一座道宫么?   再三思量后,张守清决定为武当绘制一部道经。   今天,我们已无法找到张守清的手稿,但他精心绘制的道经却以各种形式流传下来。当年的张守清还特意在书中附加上武当山及七十二峰的介绍,将这部经书取名为《启圣嘉庆图》。   这是一部能给武当带来机遇的道经。现在,摆在张守清面前的,是另一个让他困惑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它流传开来呢?   就在这时,张守清接到了一道圣旨,元武宗海山命他火速赶赴大都京城。张守清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呢?   当时汉族人给海山算命,说他寿命不长,他母亲答己皇太后就希望有人来给他祈禳,去掉他生命中的灾难,让他活的时间更长,因为武当山供奉的玄天上帝是一个主皇帝寿命的一个神,所以就特别请武当山的道士张守清到北京去为海山祈祷。不巧的是,张守清到北京以后不久海山就去世了。   刚刚来到大都北京,张守清就听到了这个不幸的消息。所有的希望在瞬间破灭,京都耀眼的阳光,让他感觉有些眩晕。这一年,早春二月,京师干旱无雨。所有郊祭山川都祈祷一遍,仍滴雨未下。孤注一掷的张守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对太后允诺,自己不仅能够开坛祈雨,还能预报下雨的日期和时辰。   元朝在水利建设方面,应该说是历代最差的一个朝代,所以它的水旱之灾是比较频繁的,在组织水利来防灾减灾,减轻水旱灾无效的情况下,只有乞灵于宗教,让道士们做法事。   这注定是张守清名扬四海的一次京师之旅,深得清微雷法真传的张守清圆满递交了自己的答卷。史书记载,第二年春干旱又无雨,诏张守清祷而有雨,夏又不雨,又祷又雨。倾盆而下的雨水让张守清感受到武当的灵气,更看到了这座大山的未来。   连续三次旱灾,张守清求雨都取得了成功,皇帝、皇太后赐给了他很多银钱,他都把这些钱给了和他一起做法事的道士,他自己并不贪钱财,这样也特别受到皇太后的重视,所以皇太后就让他的第二个儿子元仁宗,让他赐给张守清“体玄妙应太和真人”。 公元1313年,在经历了27个春去冬来后,南岩石殿终于全部完工,皇太后赐宫名“天乙真庆宫”。这个名字正是来源于张守清精心绘制的《启圣嘉庆图》。在道经故事中,玄武升天后,他在天上的行宫就是“天乙真庆宫”。   皇室的认可,使得玄武神的故事广为流传,武当各宫观被帝王们一再加封。第二年,元朝皇帝再次加赐南岩宫为“天乙真庆万寿宫”,加赐五龙灵应宫为“大五龙灵应万寿宫”。   自此后,玄武神被奉为皇家保护神,武当宫观成为了为皇帝告天祝寿的专门道场。   位于金顶西南面的清微宫是武当老道人颐养天年之所。清微取自于道教中的清微天,是仙界中层次较高的圣境。83岁时,张守清退隐于清微宫旁的妙化岩,并率众创建了清微宫。当年的张守清和今天的道人一样,相守着一份清贫和寂寞。当武当被帝王日益关注后,他在这里默默编纂道书和经典。因为他,清微派成为了道教中一个重要的派别。   张守清实际是武当道教承前启后的一个人,而且关于很多真武大帝故事实际上也是从他开始传播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播者。   从31岁来到武当,五十多年过去,张守清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当年恩师的遗愿早已实现,武当宫观达到了九宫八观的规模,成为了声名显赫的道教圣地。   然而,从清微宫遥望着武当最高峰,那里一片荒芜,这是张守清未了的心愿,此时,他并不知道,若干年后,也有一位道人站在同样的地方遥望峰顶。而那位道人离去时的一句预言,让帝王震惊,武当将被再次关注。   这个道人是谁,他究竟预言了什么呢?   那位道人离去时的一句预言,让武当最高峰灿烂辉煌,而它的光芒,将照耀八百里武当。 问道武当(4)寻访仙人  一个武当山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一名道士,但时人称之“活神仙”。他是一代武学宗师,传说练就不死之身。有人说他生于元朝中期,卒于明初。有人说他活了400多岁。     这是一个不老的传说。故事的主人公叫全一,又名君宝,外号邋遢,但更多的人称他为张三丰。   他行踪莫测,但有关他的故事却从未间断。关于他的外貌,传记作者们兴致勃勃的描述到:龟形鹤骨,大耳圆目。不论寒暑都只穿一身道袍、一件蓑衣;高兴时穿山走石,疲倦时铺云卧雪,但与之谈经论道,又无所不通,人人皆以为他是神仙中人。   扑朔迷离的各种传说中,只有《明史》严肃而肯定地记载着,张三丰曾去过一个地方——那就是湖北西北部的武当山。当时,武当山五龙宫、南岩宫和紫霄宫都因战火焚毁,张三丰带领徒弟将各宫观修葺一新后悄然离去。书中也同时指出,明太祖朱元璋久仰其大名,遣人去找,不知所踪。     帝王们究竟有没有找到张三丰?他到底是传说中的人物,还是确有其人?捕风捉影700年,似乎关于这位神仙的秘密都深藏在武当群山之中。而对他的苦苦寻觅,也就一次次将这座充满仙人之气的神山推到了人们的视线内。      今天的武当习武者大多奉三丰派的衣钵,袁师父已经是三丰派第十五代传人了。他十五岁来到这里,20年来,从学徒成为师父。在他的眼中,这座大山处处可见与三丰祖师有关的传奇。       如今的张三丰被供奉在紫霄宫朝拜殿内,经过无数追随者的粉饰雕刻,他从人成为了神。人们津津乐道于这位武学宗师的武功究竟是怎么练成的。而众多的版本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来源于神龛旁的这副壁画,它讲述了一个蛇雀相斗的故事。   每天,武当山逍遥谷内都有道人修习武功。在道教信徒的眼里,这座大山蕴含着无穷生机,故修真学道之人于此山修炼,能将太和之精气通贯天人。这样一个具有生气的环境,武当内家功夫的养生特性也就随自然而生长。     从自然中来,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武当功夫中,以动物命名的拳派和招式也最多。譬如形意拳中鹰拳、蛇拳、猴拳、虎拳、熊拳,再如太极拳中以野马、黑虎、白猿、大鹏、白蛇等命名的招式,这大概也算是中国最早的“仿生学”了吧。 或许,正是感慨太极拳融万物精华于一体。清代历史学家黄宗羲给了太极拳一个更为神秘的出处。他在《王征南墓志铭》中写到,张三丰本是武当道士,有一次,皇帝下旨召见他。     在黄宗羲的描述中, 正是这个梦,让张三丰得到武当山主神的点化,他从此扬名江湖。      每个人都在描画着自己心中的张三丰,种种传说铸成神坛,一步步把张三丰推至神坛之上。    任自垣,永乐十一年就任武当山玄天玉虚宫提点,统领全山道教事宜。在武当山的近20年间,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入了一本书。      在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先后收了七位弟子号称“武当七侠”,他们都身怀绝技,得其太极拳与武当剑法之真传。文学作品多有虚构,不足为证。但事实与小说却有某些巧合,历史上,张松溪、张翠山两人曾投奔张三丰门下,而得其真传者仅张松溪一人。     关于这位武侠大师在武当山的生活,方志中记载,张三丰曾隐居修行于展旗峰下的太子洞。而他到底收过哪些弟子,民间传说最广泛的,首推曾资助朱元璋修南京城的大富豪沈万三。     实际上,张三丰故事的流传以及后来帝王们热烈的追捧。这一切都源于他弟子的传播,只是这个人,并不是传说中的武当七侠也不是沈万三。而是武当山五龙宫的一个叫邱玄清的道长。     五龙宫是武当山的龙脉所在,自唐太宗李世民建祠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它不断扩建重修。明朝初年邱玄清来到五龙宫时,元末明初的战火让这座曾经辉煌的残破不堪。在当住持的十多年间,邱玄清重新修复了五龙宫,赢得了官府和老百姓对五龙宫的重视。管辖武当山的官吏对他非常看好,推荐他到朝廷里边担任监察御司。果然,不久后邱玄清被朱元璋所看重,升为太常寺卿。 本来就信奉道教的朱元璋开始关注起张三丰。二十多年来,大明王朝在他的统治下一片祥瑞,百姓安居。然而,辛苦打造的这艘超级巨舰究竟能行驶多远,怎样才能惠及子孙万代,又有谁能助自己一臂之力呢?      帝王们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武当山。然而,不知是巧合还是张三丰的先知先觉。他似乎预料到朱元璋会苦苦寻找自己。洪武二十三年,张三丰离开了武当。史书记载,第二年,朱元璋派人前往武当,无功而返。     一次次没有结果的追寻并没有削减皇室子孙对张三丰的热爱。洪武末年,朱元璋的第十八个儿子朱柏来到了武当山。他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寻访仙人。然而,一番辛苦后却被告之张三丰已经离去。遗憾之下,他留下了一首《赞张真仙诗》。     这似乎是一个永远没有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的谜题。永远也找不到的张三丰究竟有没有来过武当?正当史学家们重新审视历史时,一个有力的证据让人们不再怀疑。     悬疑往往更容易催生传说,张三丰俨然已经成为武当山的一大符号,如今的人们,笃信这位内外兼修的张真人一定与武当有不解之缘。   史料记载中,六百多年前,张三丰也是在这里开设会馆,教授徒弟。这是他千辛万苦寻来的一块宝地。当年,他神游八百里武当,展旗峰、梅子垭、仓房岭的山势而下时,他看见华麓山看见此处山势层叠起伏如宝椅状,九渡涧环绕其间。武当山脉至此,千峦收敛。正是修宫建观的风水宝地,或许,武当的兴盛将从这里开始。面对苍茫群山,他无比感慨的说了一句日后被载入史册的话。      正是这句话,触动了一个帝王的心思。        此时的明成祖朱棣刚刚继位不久。虽然顺利从侄儿手中夺得了皇位,但篡位者的称呼总让他隐隐有些不安。他迫切的希望有人能帮助自己稳定民心,张三丰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更何况,这也是父皇未了的心愿。     永乐三年,一道圣旨从北京发出,这是朱棣第一次遣人遍访张三丰于天下名山。此后的十多年间,朱棣六次遣人四处寻访张真仙。      公元1417年,武当山黄土城有了一座名为遇真宫的道观。它是明永乐皇帝朱棣特意为张三丰修建的道场。在无数次追寻以失望告终后,朱棣听说张三丰曾经在此建造会仙馆结庵授徒。为表虔诚之心,皇帝在原址兴建了这座道场,他希望张三丰云游四海后能到这里传道授业。      对于武当来说,一个道人能受到的最高礼仪莫过于此了。在供奉玄帝的大山为一名道人修建宫观,这是道教名山中极为罕见的孤例。       如今,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启动,遇真宫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文物部门正全力以赴测绘勘探,寻求一种对世界遗产更合适的保护方式。 坐北朝南的遇真宫,地势平缓。它背依凤凰山,面对九龙山,左有望仙台,右为黑虎洞,水磨河从宫前流过。这本是道家梦寐以求的宝地,辉煌时宫里共有200余间殿宇道房。然而,1935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山洪,百余间华屋被淤土埋没,变成一片平地,只留下山门内一座四合院式的古建筑,专为接待各方挂单道士和客人,道人称它为前宫。广场东西对称而立的石门分别为东华门、西华门,是东西两宫的大门。至今,崇台遗址仍埋在一米多深的地下,唯有赭红色的宫墙依旧矗立。龙虎殿内空落落的真仙殿等了600多年,始终没有等到仙人的造访。     武当山博物馆内珍藏着一块《贻赐仙像》碑,它是公元1477年由河南南阳府邓州信士铸造。这块碑上,详细记录了明英宗封赠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的原委,这是对武当道人的最高封号。史料记载,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200多年的明王朝皇室从未放弃寻访张三丰,但始终未见真人。   明初,由朝廷钦选的各地各派道士四百余人来到了武当山,他们奉张三丰为祖师。于是,以张三丰为核心的武当武术派逐渐形成,它和少林武术一起,奠定了中华武术“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地位。     公元2005年底,武当武术被纳入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博物馆特意为这位武学宗师设计了一面太极墙。无论太极拳随着时光的流逝怎样演变,张三丰所创立的这些最基础的招式已成为太极拳的精髓所在。这座大山用另一种方式永远的记住了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武当道人。   庄子说,阴阳为之道,阴阳演化太极。古老的中国文化衍生出一门意蕴悠长的拳法。它的追随者从古至今,超越国界。阴阳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中国文化具象的表现。在道家眼中,“太极圆”是世间万物最本质的运动轨迹,也是自然周而复始的永恒主题。这些“圆”的运动,既表现出一种力的柔韧含蓄之美,又蕴含着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无论内功心法,还是姿态体式,武当内家拳法都给人以仙风道骨的飘逸之感和唯美享受。这样的功夫,既能养生,又能健体,被武林界推崇了数百年之久,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如今,全世界有将近5亿人练习太极拳,它被称为强身健体的最好 武术门类。        无论寒暑,紫霄宫内总有道人修习武功心法。沉寂在太极的玄妙之中,意由心生,神游天地,时空仿佛自由穿梭于千百年间。     踏雪而来,无数的追随者寻求一种永恒的逍遥。仙人的身影已经远去,但寻访的脚步仍在继续……  问道武当(5)榔海瑞兆      一场春雨后,武当山紫霄宫的王道长带着徒弟上山采药。修道之人大多精研医术,穷究药性,以求修生养性。在他们心中,这座大山就是取之不尽的
本文档为【问道武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687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9KB
软件:Word
页数:34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2-23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