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德胜脉经讲课录

德胜脉经讲课录

举报
开通vip

德胜脉经讲课录第一节 三首脉歌 脉诊不好学,但是,只要背熟我总结出的以下三首脉歌,并明白了他们的含义,就可以领略到脉诊的精髓,走进脉诊的大门。 这三首脉歌就是: 八要脉歌 浮脉皮上求 沉脉肉里头 数脉跳的快 迟脉慢悠悠 虚脉应无力 实脉力撞手 长脉超尺寸 短脉关中凑 相近脉 浮洪濡芤革散连 沉伏牢弱五千钱 迟结涩缓脉难行 数动疾促分实寒 虚细微代或见短 实紧长滑指下弦 六纲总领莫相忘 相近相似脉勾玄 相反脉 浮沉迟数正相反 虚实促结也难缠 洪细滑涩莫相论 缓疾长短更无缘 再强调一遍:只要背熟了上面三首脉歌,并明白了他们的含义,就...

德胜脉经讲课录
第一节 三首脉歌 脉诊不好学,但是,只要背熟我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的以下三首脉歌,并明白了他们的含义,就可以领略到脉诊的精髓,走进脉诊的大门。 这三首脉歌就是: 八要脉歌 浮脉皮上求 沉脉肉里头 数脉跳的快 迟脉慢悠悠 虚脉应无力 实脉力撞手 长脉超尺寸 短脉关中凑 相近脉 浮洪濡芤革散连 沉伏牢弱五千钱 迟结涩缓脉难行 数动疾促分实寒 虚细微代或见短 实紧长滑指下弦 六纲总领莫相忘 相近相似脉勾玄 相反脉 浮沉迟数正相反 虚实促结也难缠 洪细滑涩莫相论 缓疾长短更无缘 再强调一遍:只要背熟了上面三首脉歌,并明白了他们的含义,就等于踏进了中医脉诊的大门。 第三节 浮脉 什么是浮脉呢?(凡引用经典著作中的原话,均用粗体隶书字标出,以示尊重。对于总结的文字用稍大一号的宋体字,以引起注意)。 “八要脉歌”里说:“浮脉皮上求”,意思就是说当我们诊脉时,我们所用的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放到病人所对应的“寸、关、尺”的部位上,如果哪个手指下能清晰的感觉到脉搏跳动,那么,这个手指下就很可能是“浮脉”。 我上面说的“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放到病人所对应的“寸、关、尺”的部位上“,那么怎样才算“轻轻”呢? 我们在讲“三部九候”的时候,曾经讲过,“在诊脉时轻轻按压,称为浮取。再加一点劲,称为中取。使劲按至骨上,称为沉取”。这里面,“浮取”就是要得到“浮脉”。“中取”的到的就是“沉脉”。而“沉取”则是取“伏脉” 这里面说的“轻轻”,是个什么样的力道呢?医者体力不一样,患者体质不一样,这个人说的轻,到那个人就可能说成重。有没有统一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呢? 在《王叔和脉经》里面,对摸脉的轻重是这样描述的: “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的白话就是:“医生诊脉必须用轻重不同的力量,怎么说呢?是这样:刚开始诊脉时手指的力量要象三粒豆子的重量,在接触到病人的皮肤时就能感觉到病人的脉象,主肺部的疾病。手指用六颗豆子的力量,是压到血脉,主心的信息。如果手指用九颗豆子的压力,是压到肌肉而得到的脉象,主是脾的信息。如果手指用十二颗豆子的压力,与筋相平而得到的脉象,主肝部的信息。如果按到了骨上,稍抬手就感到脉来迅速,主肾的脉象。 这段文字,是我们的老祖先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上首部脉学专著中,就形象的利用豆子的重量来形容摸脉应该所用的力量。但是,请注意,到了此时,可还没发展到“三部九候”,它每部总共用了五种力量,加上“上、中、下”三部,总共是“三部十五候”。但是,它很形象的说出了摸脉所用力道的具体数值。 而近几百年来,经过很多先贤的努力,将“上、中、下三部十五候”,简化为独取腕部寸口部位的寸、关、尺三部,每部只用三种力道,而形成了今天的“三部九候”。 “三部九候”所用力道的第一候,即浮取时“力量要象三粒豆子的重量,在接触到病人的皮肤时就能感觉到病人的脉象”,即是当今的“浮脉”。而中取,手指用十二颗豆子的压力即是当今的“沉脉“。手指用到了十五颗豆子的压力,就是现代的伏取,脉所号的是“伏脉”。 可参见《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寸口的寸关尺三部:以挠骨茎突为准,其梢为内侧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每手寸关尺又有浮中沉(举寻按)三种指力(三候),三三为九,故为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     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此与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同实异。 “三部九候”里有个名词要说明一下。就是用三种力量时的名称。由于古书的版本不同,或因流派、传授不同,有的叫“浮、中、伏”,有的叫“浮、中、沉”,有的叫“举寻按”,到底我们应遵循哪种呢?实际我们应遵循哪种都没有关系,只不过是叫法不同,而实质就是在号脉时我们使用的上、中、下三种力道。本人为遵从老师的教诲,仍按“浮、中、伏”来讲授。 “三部九候”是现代约定俗成的一种号脉方法。几百年来,不管是中医学院的教材,还是流行的方脉书籍,以至中医晋级的考试,莫不以此为准。但是,“三部九候”的学说,是不是无懈可击了呢?我个人认为“三部九候”的学说,不管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自古错到今的错误说法。但是,为了讲的明白,听的方便,我们还是把这个错误放到以后再讲,具体参见第三章“三部十二候”。   我们接着讲浮脉。 我们上面讲了如何定摸脉的部位、如何确定摸浮脉所用的力度,下面我们还要知道摸浮脉时的感觉。也就是说,什么感觉是浮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那就让我们先看看古人和古书中是如何讲浮脉的。 《王叔和脉经》: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就是:(在摸脉时)寸、关、尺上的手指,如果梢向上抬,(也就是刚刚压在皮肤上),觉得脉跳动的很大,而使劲下按,脉跳动力量的反倒不如以前了。 《濒湖脉学》: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干,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 意思是说,浮脉向天一样,有轻清的飘在空中的样子。如果按卦象来说,它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中的天干。按时令(节气)来说,为秋季的主脉。在人的身体上它对应肺脏,又可以说它对应皮毛。 《濒湖脉学》:〔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榆荚,榆树上生长的一种可食用的类似种子的东西,俗称榆钱。很轻。唐朝的诗人施肩吾曾作七言绝句《戏咏榆荚》:“风吹榆钱落如雨,绕林绕屋来不住。知尔不堪还酒家,漫教夷甫无行处”。诗中对自己不得志的无奈和抱怨我们不提,但是,从写景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榆荚”是很轻的,可以随风到处飘动。 《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 意思是说:摸脉时如果感觉浮脉非常有力、那就是浮脉兼有洪脉和紧脉的脉象,不单单是浮脉了。 《四言举要》: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意思是说:在手腕上,浮脉就象自然界里的天一样,高高在上,轻轻一按就可以摸到,轻轻的在肌肉的最上面,就象水中漂浮的木块一样(不用深入水中就可以摸到)。 《厘正按摩要术》浮(轻手着于皮肤之上而即见也。)主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属腑,属阳。风邪六气,外因之病。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皆浮也。虚弱病久,临危时,脉亦无力而浮,为外感内伤之别。(《心法》) 浮而虚甚为散脉,主神离气脱。浮如葱管为芤脉,主亡血。浮如按鼓为革脉,主亡精。 浮而柔细为濡脉,主伤湿,又主血虚。浮而有力为洪脉,主呕胀,又主阳盛阴虚。浮而无力为虚脉,主血虚。(陈修园) 《中医诊断学教材》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主病,表证。 说明: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邪袭肌表,卫阳抵抗外邪,脉气鼓动于外,脉应指而浮。久病体虚脉浮大无力者不作外感论治。 对于《厘正按摩要术》和《中医诊断学教材》的论述,因为基本是白话文,我就不多讲了。 通过的这么多形象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浮脉就是医生在摸脉时,手指只用三颗豆子的重量压在病人的脉搏上,就可以最清楚的感觉到病人脉搏的跳动的脉象,就叫浮脉。     为什么我用了一个“最”字呢,就是说,如果你再用更大的劲,也就是用了三颗豆子以上的力道,反而觉得脉搏跳动的力量减少了,这就是浮脉的特点。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怎样摸脉,怎样断定病人是浮脉,学诊脉不难吧? 下面我们再讲一讲浮脉的病理意义。也就是病人出现浮脉会有什么病。 老规矩,我们还是先看看先贤们如何说,然后再总结。 《濒湖脉学》: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即简单,又明了。一句“浮脉为阳表病居”说出了浮脉的本质,就是浮脉所反映出来的疾病是病人所得的表症。而后面几句是说浮脉和其它的脉象混合而出现的症状。如“迟风数热紧寒拘”一句,就是说:如果脉象浮迟,是受风。如果脉象浮数,是受热。如果脉象浮紧,是受寒。浮迟、浮数、浮紧、浮洪、浮缓浮虚浮芤等都是复合脉,我们在后面还要讲。现在最关键的是记住“浮脉为阳表病居”。 “表病”的“表”,是肌表、人体外表的意思。人之所以得病,不外三条:一、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也就是外感六淫),二、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伤七情)。三、不内外因(意外事故的伤害、天灾、过度放纵情欲等)。“表病”就是第一条的“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也就是外感六淫)”的初期。人已经受到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某一项或多项的侵害,但是尚未传到脏腑,只犯及人体的表层所表现出来的症状。, 《厘正按摩要术》中讲:浮(轻手着于皮肤之上而即见也。)主表。------风邪六气,外因之病。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皆浮也。虚弱病久,临危时,脉亦无力而浮,为外感内伤之别。(《心法》) 在这里我们也要重点理解“浮------主表”。 《中医诊断学教材》: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主病,表证。 说明: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 邪袭肌表,卫阳抵抗外邪,脉气鼓动于外,脉应指而浮。久病体虚脉浮大无力者不作外感论治。 简而明:浮脉主表症 《濒湖脉学》还说到: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这里又提出两个重要观点:一、“三秋得令知无恙”。“三秋”,一年中分四季,秋天排到第三,所以“三秋”既是秋季。“得令”,时令。是说浮脉在秋季因时令的关系,出现是正常的,不能看成有病。二、“久病逢之却可惊”,是讲病人病了很久,体能(阳气)消耗殆尽,突然出现浮脉,是仅存的一点阳气要离开身体。此时,必须引起高度注意,实施抢救。 好了,我们总结一下浮脉的病理:一、浮脉主表;二、浮脉是秋季的当令脉,秋季的浮脉不是病;三、危重病人出现浮脉,是病危的症侯。 在这一节里我们学习了浮脉。一是浮脉的脉象,二是浮脉的病理。相信大家再摸脉的时候,见到浮脉就不会陌生了。 《德胜脉经》里的沉脉 第四节 沉脉 老规矩,我们还是先看古人是怎么说的。 《王叔和脉经》: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是不是有点面熟?是的,从语言结构上,浮脉和沉脉的叙述,几乎一样,从字数也一样。只是整整相反。浮脉是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而沉脉是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意思就是,如果用三菽之力按摸,感到脉感不是很足,而用九菽之力,脉感就很清晰了。 《濒湖脉学》: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 这句话,我认为有点问题。脉象中单有“伏脉”,《王叔和脉经》中讲伏脉:“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一个是“重手按至筋骨”,一个是“极重指按之,着骨”。两个力道如何区分?如讲此句改为“手以十二菽之力,按至筋骨乃得”,去掉个“重”字,应该更为贴切。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如石投水,必极其底。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又谓之石,亦曰营。 上面这段话的大致意思就是:沉脉里面强,外面柔,自然是“如绵裹砂,内刚外柔”。“如石投水,必极其底”,的“底”,就是“筋骨”,意思是沉脉的脉象是摸脉的手指必须摸到最底下的“筋骨”才能清晰的感到脉象。“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法地”是类似“地”。传说盘古用巨斧对准混沌一团的大气,拦腰一斧,将混沌分为两开,轻清的一半上升为天,重浊的一半下降为地。有渊泉在下与苍天相对应。比喻沉脉在下与浮脉的对应。按八卦应和“坎”对应,按时令,与冬季相对应。在人体与肾脏相对应。又可以把“沉脉”称为“石”,也可以说成“营”。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此“四时”,非四个时节,而是一年的第四个节气,就是冬季。 《四言举要》: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 和浮脉相反,在手腕上,沉脉就象自然界里的大地一样,沉沉在下,必需用一定的力道按才可以摸到,深深的在肌肉的最下面,如果沉到了极点,就不是沉脉,而是“伏脉”了。 《厘正按摩要术》沉重手按于肌肉之下而始见也。主里,属脏属阴,七情饮食,内因之病。但暴怒者、水肿者、腹痛极者、瘟疫汗下不能出者,脉亦沉。(《心法》) 沉而着骨为伏脉,主热邪内郁。沉而底硬为革脉,沉而细软为弱脉,主气衰,然清贵者有此脉。(陈修园) 通过的这么多形象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沉脉就是医生在摸脉时,手指必须用十二颗豆子的重量压在病人的脉搏上,透过肌肉,按至筋骨才可以最清楚的感觉到病人脉搏的跳动的脉象,就叫沉脉。 沉脉也不难学吧? 下面我们再讲一讲沉脉的临床意义。也就是病人出现沉脉会有什么病。 老规矩,我们还是先看看先贤们如何说,然后再总结。 《濒湖脉学》: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沉则为气,又主水蓄,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沉脉如同是沉入水底的脉,属阴症、里症。在沉脉的部位,如果脉数(在后面的章节我们将讲“数脉”,现在可以理解为脉跳的比正常人快,而“迟脉”则正相反。),则是病人的内里有热。在沉脉的部位,如果脉迟,则是病人的内里有寒。沉脉无力一般是元气虚弱或有气滞。沉脉有力一般是有积滞或有寒邪。后边一句“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指出了沉脉在寸、关、尺的三部所体现的病症。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呢?这是因为人们手的寸、关、尺的三部脉和人体的五脏六腑各有着自己的关联。寸脉所对应的是肺和心,而胸是肺心之所,所以寸脉沉,在胸部会出现响应的病症。同样,关部的脉象会使中焦出现问题,而尺脉则影响到肾。 关于寸、关、尺的三部脉和人体的五脏六腑有着哪些具体的的关联?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细讲。 《厘正按摩要术》:沉重手按于肌肉之下而始见也。主里,属脏属阴,七情饮食,内因之病。但暴怒者、水肿者、腹痛极者、瘟疫汗下不能出者,脉亦沉。(《心法》) 沉而着骨为伏脉,主热邪内郁。沉而底硬为革脉,沉而细软为弱脉,主气衰,然清贵者有此脉。(陈修园) 上面的意思大致是:“沉重手按于肌肉之下而始见也”,肌肉之下也就是筋骨之上。“主里,属脏属阴”,“里”,内脏病,当然也就是“阴”的病。“七情饮食,内因之病。但暴怒者、水肿者、腹痛极者、瘟疫汗下不能出者,脉亦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的七种情志强过于人体的自我调控能力所造成的内脏疾病,会出现沉脉。但是,突然暴怒、患水肿病、腹中非常疼痛的人和得瘟疫但用发汗的方法不能使病人出汗的人,也会有沉脉。 下面陈修园的论述,是沉脉的相近脉及所主的疾病,我们后面还要讲。 《中医诊断学教材》沉脉:   脉象:重按始得,轻取不应。    主病:里证。 说明: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有力。正虚体弱,脉气无力,则脉沉无力。所以,脉沉有力主里实,脉沉无力主里虚。 《中医诊断学教材》里讲的完全是白话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沉脉的主病:沉脉,主里症。见到沉脉,基本可以断定是脏腑有病。 《德胜脉经》里的数脉 第五节 数脉 现在讲数脉。数脉的“数”,音“硕”,拼音是“shuò”。 最权威的解释莫过于《王叔和脉经》:数脉,去来促急。 “数脉,去来促急”的“促急”,自然就是“快”。在脉象中,一息就是医生的鼻子一次呼加一次吸及中间的停顿的时间总和。一息中,医生感到名人的脉搏跳动达到6次以上(包括6次),就是数脉。 《濒湖脉学》:数脉,一息六至(《脉经》)。脉流薄疾(《素问》)。数为阴不胜阳,故脉来太过焉。浮、沉、迟、数,脉之纲领。 〔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濒湖脉学》例举了《脉经》对数脉的论述“数脉,一息六至”和《素问》对数脉的描述“脉流薄疾”。这里的“薄疾”是指数脉只是快而力道不是很大。数脉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体内的阴阳失去了平衡,阴弱阳强(阴不胜阳),所以数脉体现的是快。“太过”就是超过了正常脉所跳动的次数。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是医生诊脉的纲领脉象。 《四言举要》: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 数脉是阳脉,一息跳动六次。如果达到七次,就是“疾脉”,更重了。到了八次,就到了极点。如果一息到了九次,就是阳气要散了。 《厘正按摩要术》: 数一息脉来五六至,或一息七八至也。主热属阳。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但内痛甚者、汗将出者、虚阳将越者、泻痢、痞疡、初产、喘咳、脉亦数。(陈修园) 数而流利为滑脉,主痰饮食积。数而牵转为紧脉,主寒,主痛。数而时止为促脉,主三焦郁火。数见于关为动脉,主痛、主惊,男亡阳,女血崩。(陈修园) 《中医诊断学教材》:数脉    脉象:一息脉来五至以上。    主病:热证。 说明: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脉数而有力。阳虚内热,脉数而无力。阳虚外浮脉数大无力按之空,三者应仔细鉴别。 总结一下: 数脉,是医生调匀呼吸以后,感觉到病人的脉搏在一息之间,跳动六次以上的脉象。 数脉是阳脉,主热。不管是湿热内蕴还是表热外浮,都会出现数脉。 在《难经》的第一难中讲道: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初学脉学,可以不必对《难经》中的文字过度去探究。总之,《难经》已经把正常的人一天应该有多少次呼吸作了讲述。折算到现在的时间算,我们每一分钟的一呼一吸,也就是一息应当进行十八次。所以,一个初入中医大门,学习脉学的人,要严格的训练自己,把应诊时的呼吸能很自然的调节到十八次。数脉一息六次以上。迟脉一息三次以下。那么正常人的脉象一息自然是四至五次。如果一息四至,一分钟十八息的脉搏跳动应该是72次。如果一息五至,一分钟十八息的脉搏跳动应该是90次。都属于正常。西医对此也是如此认识。但是,西医知道这个数据,不过200多年,而中国人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把它上升成理论并完成著作,我们有理由不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 《德胜脉经》里的迟脉 第六节 迟脉 《濒湖脉学》讲:浮、沉、迟、数,脉之纲领。我们已经讲了浮、沉、数三种脉了,现在就讲纲领中的第四种脉-迟脉 大家可能知道我又要请出“王叔和”了。的确,《王叔和脉经》虽然已经几千年了,但对于脉学中立论的权威性,却是不容置疑的。 《王叔和脉经》: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 王叔和而认为,迟脉,应该是一息脉搏跳动三次,脉跳来去都很迟。 《濒湖脉学》:迟(阴),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迟为阳不胜阴,故脉来不及。《脉谈》言,重手乃得,是有沉无浮。一息三至,甚为易见。而曰隐隐、曰状且难,是涩脉矣,其谬可知。〔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体状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三至为迟,有力为缓,无力为涩,有止为弦,迟甚为败,浮大而软为虚。黎氏曰∶迟小而实,缓大而慢;迟为阴盛阳衰,缓为卫盛营弱,宜别之。) 《濒湖脉学》举例:《脉经》谈到迟脉,是一息三至,去来极慢。因为迟脉是阳气弱而阴气盛,所以脉搏跳动的就比正常人慢。 在《脉谈》这部著作中,谈到迟脉是“重手乃得,是有沉无浮”。如果说,一息三至,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说仅有沉脉才能见到脉迟,而且脉象困难,是涩脉。把“涩脉”说是迟脉是错误的。《脉谈》为明金时代医家张璧。号云岐子,易州(今河北易县)人。为张元素之子,其脉法研究颇为精当,系以《内经》、《脉经》为本,参以仲景及后世诸家脉论,并阐以己见,著成《云岐子脉法》,以七表八里九道脉为纲,论述各脉之主证及方治。著有《伤寒保命集》(又称《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为论述伤寒证之著作,后编入《济生拔萃》。另有《脉谈》、《医学新说》等,亦皆行于世。但在这里,李时珍对张璧关于迟脉的论述,提出了反驳的意见。 南宋医学家黎民寿说∶迟小而实,缓大而慢;迟为阴盛阳衰,缓为卫盛营弱,宜别之。说出了迟脉与缓脉的区别,一个是“小而实”,一个是“大而慢”。黎民寿,南宋名医,著有《诀脉精要》等很多有影响的著作。 《四言举要》: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驶于迟,缓不及四。     《四言举要》对迟脉的论述是:迟脉一息三至,或更少。缓脉的脉象是稍微比迟脉快一点,但达不到一息四至的水平。这里的“驶”,应理解为“疾”,或“快”。 《中医诊断学教材》:迟脉   脉象:一息不足四至。    《中医诊断学教材》:认为迟脉的脉象是一息不足四至。没有了缓脉的概念。 总结:迟脉是脉搏一息三至或更少的脉象。 迟脉所体现的病症: 《濒湖脉学》:〔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迟脉是主内脏病或有痰的病。这里的“多痰”,不一定是病人口中的痰,而是泛指“久病者多痰”的痰。“沉痼”的意思是久病未愈的病。“癥瘕”即积聚之别名, 在腹部气滞则聚而见形, 可触摸到硬块。气行则散而无迹, 是“症瘕”的特点。后面几句,是讲迟脉的脉象可根据有力、无力来断定是实寒或是虚寒。根据迟脉发生的部位来断定体内蕴藏寒邪的脏腑。 《厘正按摩要术》:有力为寒痛,无力为虚痛。伤暑、滞食、困水,以及冷风迫汗、凝滞气血者,脉皆迟。 《厘正按摩要术》引用了陈修园的脉学理论,直接指出了迟脉可体现的虚、实脉象,体内寒邪所形成的原因。 《中医诊断学教材》:寒证。 说明:寒凝气滞,阳失控运,故脉迟。迟而有力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多为虚寒。邪热结聚,阻滞血脉运行,也见迟脉,迟而有力按之必实,又不可做寒证解。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也可脉迟而有力,但不可误作病脉。 《中医诊断学教材》简而明的指出迟脉所主的病症:寒证和形成原因。 总结: 迟脉的脉象是脉搏一息三至或更低的的脉象。 迟脉是体内有寒所致。浮脉兼迟,是有表寒。沉脉兼迟是有里寒。迟而有力是实寒。迟而无力是虚寒。 《德胜脉经》里的浮脉《德胜脉经》里的三首歌 《德胜脉经》第八章 八要脉的相反脉象 在二十八脉里,有些脉象是相近、相似的,我们已经探讨过。但是也有些脉象差距极大,不可能同时出现,现在就让我们看看这些脉象。                       相反脉的脉歌               浮沉迟数正相反 虚实促结也难缠               洪细滑涩莫相论 缓疾长短更无缘 浮脉和沉脉: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脉位上有根本的区别。 迟脉和数脉:迟脉是一息四至以下,数脉是一息五至以上。 虚脉和实脉:虚脉是应指无力,实脉是应指有力。 促脉和结脉:促脉是跳动快有时停止,结脉是跳动缓而有时停止。 洪脉和细脉:洪脉是啪啪而来,状如洪水而有力。细脉是细软微弱而无力。 滑脉和涩脉:滑脉是往来流利,涩脉是往来艰难。 缓脉和疾脉:缓脉是比正常人的脉跳还要慢,疾脉是比数脉跳的还要快。 长脉和短脉:长脉的脉象超过本位,短脉的脉象是不及本位。     由于以上这些脉的特性,不论在什么情况,都不会同时出现。有的医生给病人的病历上竟然写上“脉促结”,简直荒唐。还有的医生给病人的病历上竟然写上“浮濡”,濡脉本来就是浮而细软,这样写的人,我看不是病人的脉“浮濡”,而写病人病历的人是“腐儒”。所以,学脉诊一定要把二十八脉的脉象彻底搞清,牢记以上三首脉歌,真正对病人负责。
本文档为【德胜脉经讲课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254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9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0-12-22
浏览量:28